首页 / 正文

论衡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

《论衡》全部章节目录

(1)逢遇篇第一
(2)累害篇第二
(3)命禄篇第三
(4)气寿篇第四
(5)幸偶篇第五
(6)命义篇第六
(7)无形篇第七
(8)率性篇第八
(9)吉验篇第九
(10)偶会篇第十
(11)骨相篇第十一
(12)初禀篇第十二
(13)本性篇第十三
(14)物势篇第十四
(15)奇怪篇第十五
(16)书虚篇第十六
(17)变虚篇第十七
(18)异虚篇第十八
(19)感虚篇第十九
(20)福虚篇第二十
(21)祸虚篇第二十一
(22)龙虚篇第二十二
(23)雷虚篇第二十三
(24)道虚篇第二十四
(25)语增篇第二十五
(26)儒增篇第二十六
(27)艺增篇第二十七
(28)问孔篇第二十八
(29)非韩篇第二十九
(30)刺孟篇第三十
(31)谈天篇第三十一
(32)说日篇第三十二
(33)答佞篇第三十三
(34)程材篇第三十四
(35)量知篇第三十五
(36)谢短篇第三十六
(37)效力篇第三十七
(38)别通篇第三十八
(39)超奇篇第三十九
(40)状留篇第四十
(41)寒温篇第四十一
(42)谴告篇第四十二
(43)变动篇第四十三
(44)明雩篇第四十五
(45)顺鼓篇第四十六
(46)乱龙篇第四十七
(47)遭虎篇第四十八
(48)商虫篇第四十九
(49)讲瑞篇第五十
(50)指瑞篇第五十一
(51)是应篇第五十二
(52)治期篇第五十三
(53)自然篇第五十四
(54)感类篇第五十五
(55)齐世篇第五十六
(56)宣汉篇第五十七
(57)恢国篇第五十八
(58)验符篇第五十九
(59)须颂篇第六十
(60)佚文篇第六十一
(61)论死篇第六十二
(62)死伪篇第六十三
(63)纪妖篇第六十四
(64)订鬼篇第六十五
(65)言毒篇第六十六
(66)薄葬篇第六十七
(67)四讳篇第六十八
(68)讠间时篇第六十九
(69)讥日篇第七十
(70)卜筮篇第七十一
(71)辨祟篇第七十二
(72)难岁篇第七十三
(73)诘术篇第七十四
(74)解除篇第七十五
(75)祀义篇第七十六
(76)祭意篇第七十七
(77)实知篇第七十八
(78)知实篇第七十九
(79)定贤篇第八十
(80)正说篇第八十一
(81)书解篇第八十二
(82)案书篇第八十三
(83)对作篇第八十四
(84)自纪篇第八十五

猜你喜欢
  周易·佚名
  毛诗正义·孔颖达
  樵语·湛若水
  中说·王通
  论语全解·陈祥道
  近思录·朱熹
  呻吟语·吕坤
  西铭·张载
  一贯问答·方以智
  周生烈子·周生烈
  政论·崔寔
  双节堂庸训·汪辉祖
  传家宝·石成金
  四书通·胡炳文
  孟子集疏·蔡模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下·蔡絛

    颍阳石唐山一峰,特峙势雄秀,独支径通绝顶,有石室,邢和璞算心处也。治平中,许昌龄安世诸父早得神仙术,杖策来居,天下倾焉。后游太清宫,时欧阳文忠公守亳社。公生平不肯佛老,闻之,要致州舍,与语,豁然有悟,赠之诗曰:「绿发青瞳瘦骨轻,飘

  • 古赋辨体巻二·祝尧

    元 祝尧 撰楚辞体下屈原思美人比而赋也其谓寄言于云而云不将致辞于鸟而鸟难值令薜荔为理而惮縁木因芙蓉为媒而惮濡足原之思何时可释邪诗曰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当是时也有能思原之思者乎思美人兮擥涕而

  • 列传第三 晋荡公护 叱罗协 冯迁·令狐德棻

    晋荡公护字萨保,太祖之兄邵惠公颢少子也。幼方正有志度,特为德皇帝所爱,异与诸兄。年十一,惠公薨,隋诸父在葛荣军中。容败,迁晋阳。太祖之入关也,护以年小不从。普泰初,自晋阳至平凉,时年十七。太祖诸子并幼,遂委护以家务,内外不

  • ●卷五·黎庶昌

    「丁巳」咸丰七年,公四十七岁。正月,公在南昌。初五日,吴公坤修克奉新县城,毕刚毅公金科由饶州率军剿贼于景德镇,遇伏阵亡。十七日,奏报吴坤修一军迭获胜仗,克奉新县城。随摺奏保吴坤修请以道员用,并保杜霖、孔广晋二员,阵亡勇

  • 皇绩开国方略巻首·阿桂

      发祥世纪  长白山髙二百余里绵亘千余里雄观峻极扶与灵气所钟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緑混同爱滹三江之水出焉鸭緑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竒毓异产珠为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佚名

    卷二   康熙十三年正月戊辰,遣都统领罗巴尔布、护军统领伊勒都齐、额司泰率护军骁骑先赴荆州。巴尔布等将行,上谕之曰:顷侍卫阿尔赛自荆州驰还,奏称彼土邻境居民震恐;尔等兼程驰赴,能早至荆州,则兵民可安。然勿以行急,致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三·佚名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丁亥朔起服阕原任湖广巡抚右佥都御史赵炳然协管院事○巡按福建御史李廷龙类奏七月至九月广东之程乡贼三饶贼塘下南安之倭贼及各路之流贼出没诸郡无日不报警其福兴泉三府则苦海贼汀漳二府则苦山贼与流

  • 双溪杂记·王琼

    昔司马迁罪废之余作《史记》,为万世史学之宗。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其所纪时事得于耳闻目击,有出于史册之所不载者,皆足以示劝惩而垂永久,是宜人见而爱,爱而传之于不泯也。然

  • 卷七十四·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四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张氏张良弼      张泰张文兴      张滋德张厚德李氏望明忠      李世昌李成贤      李栢李拔高氏高云龙      高名

  • 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宣宗。宣宗安成思孝大王讳运字继天古讳蒸又祈。 文宗第二子顺宗母弟文宗三年九月庚子生。 幼而聪慧及长孝敬恭俭识量弘远。 博览经史尤

  • 卷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七十五土田志十四八旗牧场【畿辅牧场 奉天牧场 驻防牧场】畿辅牧场顺治二年题准御马场及王贝勒贝子等马场俱各按本旗地方牧养又题准天师庵草场设场尉笔帖式及书役甲兵巡守又题准近京废地

  • 卷二十·高诱

    [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淮南鸿烈解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二十汉 高诱 注泰族训【泰言古今之道万物之指族於一理明其所谓也故曰泰族】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隂阳张四时日以?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

  • 学者有四失(1)·戴圣

    ——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注释](1)本节选自《学

  • 说 明·梁漱溟

    著者于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讲师后,受当时文化论战的影响,开始对东西文化作比较研究。1920年秋,他在北大就此问题作连续性讲演,并于10月起在《北京大学日刊》连载讲演记录。1921年8月,又就此题于济南作四十天讲演,同时印发记

  • 深不可测·佚名

    有一位研究经律论的三藏法师,问大珠慧海禅师道:“请问吾人本性真如到底变异与否?”大珠禅师:“会变异!”三藏法师:“您错了。”大珠禅师:“你有没有真如?”三藏法师:&ld

  •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六·希叟绍昙

    题题樗寮书金刚经板善现一生。向虚空里作活计。引惹瞿昙。拏空撮空。妄生穿凿。樗寮居士。觑见败缺。展虚空纸。大书欵案。连累平人。板行末运。俾泥真空者。去其静胜。守顽空者。脱其桎梏。如鸟飞空。不留眹迹。若知

  • 帕洛马尔·卡尔维诺

    《帕洛马尔》(Palomar)是卡尔维诺生前所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1983年出版。卡尔维诺曾表示,帕洛马尔就是他本人的化身,“帕洛马尔是我自身的写照,这是我创作中最富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一部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帕洛马尔的任何

  • 济公全传·郭小亭

    自南宋以来,民间广泛流传有关济公的故事。形成文字者,今天所知最早的是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记载的《红倩难济颠》平话,但未见传本。另有明隆庆三年刊沈孟柈述《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刊王梦吉编《新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