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效力篇第三十七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或问扬子云曰:“力能扛鸿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百人矣。”夫知德百人者,与彼扛鸿鼎、揭华旗者为料敌也。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梓材》曰:“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此言贤人亦壮强于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问曰:“说一经之儒,可谓有力者?”曰:非有力者也。陈留庞少都每荐诸生之吏,常曰:“王甲某子,才能百人。”太守非其能,不答。少都更曰:“言之尚少,王甲某子,才能百万人。”太守怒曰:“亲吏妄言!”少都曰:“文吏不通一经一文,不调师一言;诸生能说百万章句,非才知百万人乎?”太守无以应。夫少都之言,实也,然犹未也。何则?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殷、周以前,颇载《六经》,儒生所不能说也。秦、汉之事,儒生不见,力劣不能览也。周监二代,汉监周、秦,周、秦以来,儒生不知;汉欲观览,儒生无力。使儒生博观览,则为文儒。文儒者,力多于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能千万人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由此言之,儒者所怀,独己重矣,志所欲至,独己远矣。身载重任,至于终死,不倦不衰,力独多矣。夫曾子载于仁而儒生载于学,所载不同,轻重均也。夫一石之重,一人挈之,十石以上,二人不能举也。世多挈一石之任,寡有举十石之力。儒生所载,非徒十石之重也。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苗田,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实矣。夫文儒之力过于儒生,况文吏乎?能举贤荐士,世谓之多力也。然能举贤荐士,上书〔占〕记也。能上书〔占〕记者,文儒也。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笔有余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山大者云多,泰山不崇朝辩雨天下。夫然则贤者有云雨之知,故其吐文万牒以上,可谓多力矣。

世称力者,常褒乌获,然则董仲舒、扬子云,文之乌获也。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任,绝脉而死。少文之人,与董仲舒等涌胸中之思,必将不任,有绝脉之变。王莽之时,省《五经》章句皆为二十万,博士弟子郭路夜定旧说,死于烛下,精思不任,绝脉气减也。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于涂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夫以庶几之材,犹有仆顿之祸,孔子力优,颜渊不任也。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惠〕不相及也。勉自什伯,鬲中呕血,失魂狂乱,遂至气绝。书五行之牍,〔奏〕十〔言〕之记,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力独多矣!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知江河之流远,地中之源盛,不知万牒之人,胸中之才茂,迷惑者也。故望见骥足,不异于众马之蹄,蹑平陆而驰骋,千里之迹,斯须可见。夫马足人手,同一实也,称骥之足,不荐文人之手,不知类也。夫能论筋力以见比类者,则能取文力之人立之朝庭。故夫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有力无助,以力为祸。何以验之?长巨之物,强力之人乃能举之。重任之车,强力之牛乃能挽之。是任车上阪,强牛引前,力人推后,乃能升逾。如牛羸人罢,任车退却,还堕坑谷,有破覆之败矣。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非徒任车之重也。荐致之者,罢羸无力,遂却退窜于岩穴矣。

河发昆仑,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如岸狭地仰,沟洫决泆,散在丘墟矣。文儒之知,有似于此。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火之光也,不举不明。有人于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窜于闾巷之深,何时得达?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道重知大,位地难适也。小石附于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间,小石轻微,亦能自安。至于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于坑谷之间矣。大智之重,遭信之将,无左右沙土之助,虽在显位,将不能持,则有大石崩坠之难也。或伐薪于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至于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于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归。由斯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碓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菰瓠不能伤;筱{.辂}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干将、筱{.辂}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菰瓠、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

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自达者带绝不抗,自衒者贾贱不仇。案诸为人用之物,须人用之,功力乃立。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诸有锋刃之器,所以能断斩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于猎人,同樊、郦于猎犬也。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案仪律之功,重于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猜你喜欢
  文王丗子·戴圣
  非韩篇第二十九·王充
  提要·江永
  鬼神生死之间·孔子
  卷二十五·黄伦
  卷三·吴浩
  大学之法①·戴圣
  卷一·刘敞
  条例·严粲
  卷六·吴廷华
  任用官史[任官第五]·王夫之
  卷十二·佚名
  卷五十七(义净译)·佚名
  为私立云栖儿童教养院儿童训话·太虚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杨绘

      读《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三十二近体乐府二第二十四叶〈渔家傲〉调下小注,引有京本《时贤本事曲子 后集》一则,初不知何时何人所着。继读吴文恪《唐宋名贤百家词》之《东坡词》,其调名下小注引杨元素《本事曲集》者

  • 第三十四出·李开先

    【引子】(地方官上)地方千里关心处,朝暮驱驰内外巡。半夜挑灯梳白发,平明骑马走红尘。(白)事不关心,关心即乱。小官是沧州捕捉官是也。今早大圣庙地方来报:庙前杀死二男子,各带器械。身边有印信文书,验出是高太尉府中两个虞候。

  • 圭塘欵乃集巻上·许有壬

    (元)许有壬等 撰买陂塘有孚买陂塘旋栽杨栁诗翁急欲知务平生想象江湖意几度鸡呜风雨鳬有渚直晚景桑榆才得烟霞屿先贤好语道锺鼎山林神仙宰相从昔不同趣 西池路天意而今都许佳人协律调吕浮沈愿入鸡豚社其奈香山佳句谁我

  • 鹤山集钞·吴之振

    魏了翁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冲晓行。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题上亭驿红锦绷盛河北贼,紫金盏酌寿王妃。弄成晚岁郎当曲,正是

  • 卷六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七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十二接武【下】戎昱采莲曲虽聴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檝爱花逺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隂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云梦故城秋望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

  • 诸夏侯曹传第九·陈寿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

  • 卷二十八·表第二·柯劭忞

      ○氏族表上   (表略)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五年八月壬寅朔权吏部侍郎张致远言臣窃惟靖康之变议者追咎异时首祸之由故于仕进则有讨论之式于赏典则有泛滥之目中间缘施行过差武臣特免讨论往往以宣和之前所得滥赏陈乞收使虽泛滥之目仍在而有司按文

  • 卷之一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一七 谕内阁着窦光鼐随同校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一一七 谕内阁着窦光鼐随同校办《日下旧闻考》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内阁奉上谕:现在纂订《日下旧闻考》,着窦光鼐随同校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二·杨大雅

    <史部,史钞类,两汉博闻钦定四库全书两汉博闻卷二宋 杨侃 辑黄屋左纛【高帝纪三年】纪信乘王车黄屋左纛李斐曰天子车以黄缯为盖里纛毛羽幢也在乗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犛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师古曰纛音毒

  • 卷三十四·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四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服问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集说母死谓继母死也其母谓出母也郑氏曰虽外亲亦无二统窃案此条明母出母死为继母党服

  • 多闻品法句经第三(十有九章)·佚名

    多闻品者,亦劝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多闻能持固,奉法为垣墙。精进难逾毁,从是戒慧成。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多闻能除忧,能以定为欢。善说甘露法,自致得泥洌闻为知法律,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

  • 第七卷·佚名

    地狱品之三◎又彼比丘。知业果报。次复观察合大地狱。复有何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朱诛朱诛。是合地狱第八别处。杀生偷盗邪行乐行多作。堕合地狱朱诛朱诛。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人杀生偷盗邪行

  •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序·佚名

    越溪沙门性澄述夫能仁之为教也。所契者道。所体者神。统法界而有为。穷三世而不息。无乎不在。故天为覆。地为载。日月星辰为照临。群生品物为吉凶消长。感而遂通。故凶可以避。吉可以趋。天地日月星辰万物。各可以使

  • 天倪阁词·胡薇元

    同治辛未迄光绪庚辰,十年中京师诸老辈提倡风雅,□(左石右求)□(左石,右为犯的右半部)老人吴县殷少宗伯尤一时宗匠,其时以词称者,冯梦华、熊鞠孙、江韵涛、姚贻孙、何诗孙,而玉津居士以深斛律吕,为公所激赏,故居士所为词大都经□(左

  • 弥勒下生成佛经·佚名

    全一卷。弥勒六部经之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与鸠摩罗什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又作弥勒下生经、弥勒受决经)皆为竺法护所译弥勒下生经之同本异译。又与罗什译本相较,本经具有单独经之体裁,且以偈文?为

  • 圣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苾刍往支那,路中见大人,知是文殊,为说神咒。   疑与《佛说最上意陀罗尼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