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形篇第七

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犹陶者用土为簋廉,冶者用铜为柈杅矣。器形已成,不可小大;人体已定,不可减增。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形不可变化,命不可减加。以陶冶言之,人命短长,可得论也。

或难曰:“陶者用埴为簋廉,簋廉壹成,遂至毁败,不可复变。若夫冶者用铜为柈,杅虽已成器,犹可复烁。柈可得为尊,尊不可为簋。人禀气于天,虽各受寿夭之命,立以形体,如得善道神药,形可变化,命可加增。

曰:冶者变更成器,须先以火燔烁,乃可大小短长。人冀延年,欲比于铜器,宜有若炉炭之化乃易形形易寿亦可增。人何由变易其形,便如火烁铜器乎?《礼》曰:“水潦降,不献鱼鳖。”何则?雨水暴下,虫蛇变化,化为鱼鳖。离本真暂变之虫,臣子谨慎,故不敢献。人愿身之变,冀若虫蛇之化乎?夫虫蛇未化者,不若不化者。虫蛇未化,人不食也;化为鱼鳖,人则食之。食则寿命乃短,非所冀也。岁月推移,气变物类,虾蟆为鹑,雀为蜃蛤。人愿身之变,冀若鹑与蜃蛤鱼鳖之类也?人设捕蜃蛤,得者食之。虽身之不化,寿命不得长,非所冀也。鲁公牛哀寝疾,七日变而成虎。鲧殛羽山,化为黄能。愿身变者,冀牛哀之为虎,鲧之为能乎?则夫虎、能之寿,不能过人。天地之性,人最为贵。变人之形,更为禽兽,非所冀也。

凡可冀者,以老翁变为婴儿,其次白发复黑,齿落复生,身气丁强,超乘不衰,乃可贵也。徒变其形,寿命不延,其何益哉?

且物之变,随气,若应政治,有所象为,非天所欲寿长之故,变易其形也,又非得神草珍药食之而变化也。人恆服药固寿,能增加本性,益其身年也。遭时变化,非天之正气、人所受之真性也。天地不变,日月不易,星辰不没,正也。人受正气,故体不变。时或男化为女,女化为男,由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也。应政为变,为政变,非常性也。汉兴,老父授张良书,已化为石。是以石之精,为汉兴之瑞也。犹河精为人持璧与秦使者,秦亡之征也。蚕食桑老,绩而为茧,茧又化而为蛾;蛾有两翼,变去蚕形。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凡诸命蠕蜚之类,多变其形,易其体。至人独不变者,禀得正也。生为婴儿,长为丈夫,老为父翁。从生至死,未尝变更者,天性然也。天性不变者,不可令复变;变者,不可不变。若夫变者之寿,不若不变者。人欲变其形,辄增益其年,可也;如徒变其形而年不增,则蝉之类也,何谓人愿之?

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为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由此言之,人,物也,受不变之形,形不可变更,年不可增减。传称高宗有桑谷之异。悔过反政,享福百年,是虚也。传言宋景公出三善言,荧惑却三舍,延年二十一载,是又虚也。又言秦缪公有明德,上帝赐之十九年,是又虚也。称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是又虚也。假令人生立形谓之甲,终老至死,常守甲形。如好道为仙,未有使甲变为乙者也。夫形不可变更,年不可减增。何则?形、气、性,天也。形为春,气为夏。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牛寿半马,马寿半人,然则牛马之形与人异矣。禀牛马之形,当自得牛马之寿;牛马之不变为人,则年寿亦短于人。世称高宗之徒,不言其身形变异。而徒言其增延年寿,故有信矣。

形之血气也,犹囊之贮粟米也。一石囊之高大,亦适一石。如损益粟米,囊亦增减。人以气为寿,气犹粟米,形犹囊也。增减其寿,亦当增减其身,形安得如故?如以人形与囊异,气与粟米殊,更以苞瓜喻之。苞瓜之汁,犹人之血也;其肌,犹肉也。试令人损益苞瓜之汁,令其形如故,耐为之乎?人不耐损益苞瓜之汁,天安耐增减人之年?人年不可增减,高宗之徒,谁益之者?而云增加。如言高宗之徒,形体变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今言年增,不言其体变,未可信也。何则?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则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人生能行,死则僵仆,死则气减形消而坏。禀生人形,不可得变,其年安可增?人生至老,身变者,发与肤也。人少则发黑,老则发白,白久则黄。发之变,形非变也。人少则肤白,老则肤黑,黑久则黯,若有垢矣。发黄而肤为垢,故《礼》曰:“黄耇无疆。”发肤变异,故人老寿迟死,骨肉不可变更,寿极则死矣。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埏以为马,变以为人,是谓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如使成器,入灶更火,牢坚不可复变。今人以为天地所陶冶矣,形已成定,何可复更也?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图。假使之然,蝉蛾之类,非真正人也。海外三十五国,有毛民羽民,羽则翼矣。毛羽之民土形所出,非言为道身生毛羽也。禹、益见西王母,不言有毛羽。不死之民,亦在外国,不言有毛羽。毛羽之民,不言之死;不死之民,不言毛羽。毛羽未可以效不死,仙人之有翼,

安足以验长寿乎?

猜你喜欢
  提要·江永
  春秋春王正月考辨疑·张以宁
  卷一百八·卫湜
  卷五十九·胡广
  卷一百五十五·秦蕙田
  卷十八·苏辙
  人间训(下)·刘安
  今日之佛法研究·欧阳竟无
  第五篇 偶寄闲情(下)·丰子恺
  庄公·庄公十二年·左丘明
  刺议第二十六·桓宽
  卷三百五十·佚名
  卷十六·赜藏主
  佛心会宣言书·太虚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录·翁方纲

    ○跋《石洲诗话》八卷,大兴翁覃先生视学粤东,与学侣论诗所条记也。前五卷草稿久已失去,叶□素农部忽於都中书肆购得之,持归求先生作跋。先生因命人钞存,又增《评杜》一卷,及附说元遗山、王渔洋《论诗绝句》两卷,共成八卷。

  • 第四十六回 一棹渡长江只为着渔香猎艳 千金买小妾空费了巧语花言·萧晶玉

    却说伏夫人至合和堡吊奠,不意毛如花不肯尽礼,众女眷一齐劝解。这个说:“高夫人来了,你应该早早出去迎接才是。”那个说:“有钱难买灵前吊,别人到来还得以礼相见,何况是你婆婆?”毛氏说:“他是我婆婆?

  • 卷一·汪广洋

    钦定四库全书凤池吟稿卷一    明 汪广洋 撰五言古体大祀维皇建有极庚戌値时康二气迭敷宣允若协雨阳季秋成物际报祀礼有常扫地事明荐穹庐列两行鼓钟宿在悬玉帛灿成筐陶匏湛醴齐大登具牛羊匪侈礼物丰贵在诚意将今

  • 提要·汪广洋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六凤池吟稿      别集类五【明】提要臣等谨案凤池吟稿十卷明汪广洋撰广洋字朝宗高邮人流寓太平太祖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历官中书右丞封忠勤伯寻进右丞相以与胡惟庸同位不能发其奸状坐贬

  • 卷二·陈衍

    ●元诗纪事卷二侯官陈衍辑顺帝太子◆顺帝太子太子名爱猷识理达腊,顺帝长子。至正二十七年,命总天下兵马。二十八年,国亡。次年,随帝驻应昌府。又次年,帝殂,明兵袭应昌府,太子从十数骑遁去。新月○新月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

  • 卷五十八·志第十一·天文十一·脱脱

        ◎天文十一   ○流陨二   熙宁元年正月辛卯,星出张西南,如太白,速行入浊没,赤黄。乙未,星出左摄提西,如太白,东南急行,至库楼北没,赤黄,有尾迹。二月戊午,星出常陈南,如太白,西慢行至轩辕东没,赤黄,有尾迹。辛酉,

  • 卷第四十六·胡三省

    【汉纪三十八】起柔兆困敦,尽阏逢涒滩,凡九年。肃宗孝章皇帝上〔讳炟,显宗第五子,母贾贵人,以马后母养为嫡,即位。谥法:温克令仪曰章。伏侯古今注:「炟」之字曰「着」。〕建初元年〔(丙子、七六)〕①春,正月,诏兖、豫、徐三州禀赡

  • 卷之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自序·陶元珍

    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之剧变期而上古与中古之分野也。在此期内,政治上之剧变为统一之破坏,社会上之剧变为阶级之构成,民族上之剧变为汉族之失势与异族势力之膨胀,思想上之剧变为儒学之就衰与佛老思想之普遍,经济上之剧变为人

  • 陈颢传·宋濂

    陈颢字仲明,祖先居住在卢龙,后迁徙到清州,于是成了清州人。陈颢幼年就很聪慧,日记千字。稍长,游学京师,求教于王磐、安藏门下学习典章、蒙古语。安藏推荐陈颢入宿卫,不久,在太学府中为仁宗讲解经史。仁宗侍母后居怀庆,颢随行,每

  • 卷三·熊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明志录卷三     明 熊过 撰庄公桓子名同母文姜在位三十二年諡法胜敌克乱曰庄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见于先君之年也谓不誓于天丁而削之桓公岂禀命者乎缘桓公客死而有庶长故不待踰年而定之位谷梁

  • 第八十九則 雲巖問千手觀音·胡兰成

    第八十九則雲巖問千手觀音舉:雲巖問道吾禪師: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什麼?道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雲巖云:我會也。道吾云:汝作麼生會?雲巖云:「遍身是手眼。」道吾云:道即太無道,只道得八成。雲巖云:師兄作麼生?道吾云:通身是手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四·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次释中三。初设二问答示观心所以二。初明解须行成故于心作观二。初问起者。前已广约譬喻附文当体。释金光明。足显法性深广圆融。今何更立观心释耶。二释出二。初正释。此一段文须得心佛高下之意。方

  • 通玄百问序·佚名

    元 圆通设问 行秀仰答闻灵山正脉。迦叶亲承。少室真风。神光立受。自六传之后。五派以来。法雷声震於中州。佛日光流於上苑。其有云仍种草者矣。圆通着百问。激励学徒。阐一心弘持祖道。其言简当。其旨幽微。宁容纸

  • 摄大乘论疏卷第七·佚名

    事善知识即是生行解力。□□□□□云已入决定信乐□□□□正思惟力亦名加行力。由无量宿世所习因力故。得承事诸佛为修道□□缘。由值佛闻法生正思惟起决定信乐。得此所信之法精进勤修即是加行。信乐位乃通。今所正成

  • 重修台湾府志(范志)·范咸

    纂修范咸,字贞吉。号九池,浙江仁和(今杭州)人。1745年(乾隆十年)任巡台御史。时距刘良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刊行未满三载,因嫌其遗漏较多,乃与同官满人六十七商议重修府志,合高、刘两志并有所增删,广罗典籍,多方引证,成书二

  • 海角遗编·七峰樵道人

    清抄本《海角遗编》序书影清抄本《海角遗编》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时事小说。又名《海角遗篇》、《海角遗篇全传》、《七峰遗编》。两卷六十回。不题撰人。作者七峰樵道人,明末清初人,真实姓名无考。成书于清顺治五年

  • 弥勒经游意·吉藏

    佛教著述。隋吉藏撰。一卷。是《弥勒经》(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的论释书。分十章:序王、释名、辨经宗体、论因果、出世久远、论成道真因、辨三会人多少、论与释迦同时涅槃、明教大小、杂料简。序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