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须颂篇第六十

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 ”“篇家谁也? ”“孔子也。”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也。“鸿笔之奋,盖斯时也。或说《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 ”“下者谁也?”曰:“臣子也。”然则臣子书上所为矣。问儒者:“礼言制,乐言作,何也?”曰:“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作。天下太平,颂声作。”方今天下太平矣,颂诗乐声可以作未?传者不知也,故曰拘儒。卫孔悝之鼎铭,周臣劝行。孝宣皇帝称颍川太守黄霸有治状,赐金百斤,汉臣勉政。夫以人主颂称臣子,臣子当褒君父,于义较矣。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诗》颂其行;召伯述职,周歌棠树。是故《周颂》三十一,《殷颂》五,《鲁颂》四,凡《颂》四十篇,诗人所以嘉上也。由此言之,臣子当颂,明矣。

儒者谓汉无圣帝,治化未太平。《宣汉》之篇,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恢国》之篇,极论汉德非常实然,乃在百代之上。表德颂功,宣褒主上,《诗》之颂言,右臣之典也。舍其家而观他人之室,忽其父而称异人之翁,未为德也。汉,今天下之家也;先帝、今上民臣之翁也。夫晓主德而颂其美,识国奇而恢其功,孰与疑暗不能也?孔子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或年五十击壤于涂,或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孔子乃言“大哉!尧之德”者,乃知尧者也。涉圣世不知圣主,是则盲者不能别青黄也;知圣主不能颂,是则暗者不能言是非也。然则方今盲喑之儒,与唐击壤之民,同一才矣。夫孔子及唐人言大哉者,知尧德,盖尧盛也;击壤之民云“尧何等力 ”,是不知尧德也。

夜举灯烛,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远近广狭,难得量也。浮于淮、济,皆知曲折;入东海者,不晓南北。故夫广大从横难数,极深,揭历难测。汉德酆广,日光海外也。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汉盛也。汉家着书,多上及殷、周,诸子并作,皆论他事,无褒颂之言,《论衡》有之。又《诗》颂国名《周颂》,杜抚、〔班〕固所上《汉颂》,相依类也。

宣帝之时,画图汉列士,或不在于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父祖不贤,故不画图也。夫颂言,非徒画文也。如千世之后,读经书不见汉美,后世怪之。故夫古之通经之臣,纪主令功,记于竹帛;颂上令德,刻于鼎铭。文人涉世,以此自勉。汉德不及六代,论者不德之故也。

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锸平而夷之,为平地矣。世见五帝、三王为经书,汉事不载,则谓五、三优于汉矣。或以论为.锸,损五、〔三〕,少丰满汉家之下,并为平哉!汉将为丘,五、三转为洿矣。湖池非一,广狭同也,树竿测之,深浅可度。汉与百代俱为主也,实而论之,优劣可见。故不树长竿,不知深浅之度;无《论衡》之论,不知优劣之实。汉在百代之末,上与百代料德,湖池相与比也,无鸿笔之论,不免庸庸之名。论好称古而毁今,恐汉将在百代之下,岂徒同哉!

谥者,行之迹也。谥之美者,成、宣也;恶者,灵、历也。成汤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汤加“成 ”,宣王言“宣 ”,无妄之灾,不能亏政,臣子累谥,不失实也。由斯以论尧,尧亦美谥也,时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犹言尧者,得实考也。夫一字之谥,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船车载人,孰与其徒多也?素车朴船,孰与加漆采画也?然则鸿笔之人,国之船车、采画也。农无〔强〕夫,谷粟不登;国无强文,德暗不彰。汉德不休,乱在百代之间,强笔之儒不着载也。高祖以来,着书非不讲论汉。司马长卿为《封禅书》,文约不具。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陈平仲纪光武。班孟坚颂孝明。汉家功德,颇可观见。今上即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故有《齐世》、《宣汉》、《恢国》、《验符》。

龙无云雨不能参天。鸿笔之人,国之云雨也。载国德于传书之上,宣昭名于万世之后,厥高非徒参天也。城墙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筑蹈之力,树立临池。国之功德,崇于城墙,文人之笔,劲于筑蹈。圣主德盛功立,〔若〕不褒颂纪载,奚得传驰流去无疆乎?人有高行,或誉得其实,或欲称之不能言,或谓不善,不肯陈一。断此三者,孰者为贤?五、三之际,于斯为盛。孝明之时,众瑞并至,百官臣子,不为少矣,唯班固之徒,称颂国德,可谓誉得其实矣。颂文谲以奇,彰汉德于百代,使帝名如日月,孰与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

秦始皇东南游,升会稽山,李斯刻石,纪颂帝德。至琅琊亦然。秦无道之国,刻石文世,观读之者见尧、舜之美。由此言之,须颂明矣。当今非无李斯之才也,无从升会稽历琅琊之阶也。弦歌为妙异之曲,坐者不曰善,弦歌之人,必怠不精。何则?妙异难为,观者不知善也。圣国扬妙异之政,众臣不颂,将顺其美,安得所施哉?今方〔技〕之书在竹帛,无主名所从生出,见者忽然,不卸服也。如题曰“〔某〕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验尝试,”人争刻写,以为珍秘。上书于国,奏〔记〕于郡,誉荐士吏,称术行能,章下记出,士吏贤妙。何则?章表其行,记明其才也。国德溢炽,莫有宣褒,使圣国大汉有庸庸之名,咎在俗儒不实论也。

古今圣王不绝,则其符瑞亦宜累属。符瑞之出,不同于前,或时已有,世无以知,故有《讲瑞》。俗儒好长古而短今,言瑞则渥前而薄后。《是应》实而定之,汉不为少。汉有实事,儒者不称;古有虚美,诚心然之。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斯盖三增九虚所以成也,《能圣》《实圣》,所以兴也。儒者称圣过实,稽合于汉,汉不能及。非不能及,儒者之说使难及也。〔如〕实论之,汉更难及。谷熟岁平,圣王因缘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为汉激发。治有期,乱有时。能以乱为治者优,优者有之。建初孟年,无妄气至,圣世之期也。皇帝执德,救备其灾,故《顺鼓》、《明雩》,为汉应变。是故灾变之至,或在圣世。时旱祸湛,为汉论灾。是故《春秋》为汉制法,《论衡》为汉平说。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论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远非徒门庭也。

日刻径重千里,人不谓之广者,远也。望夜甚雨,月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隐也。圣者垂日月之明,处在中州。隐于百里,遥闻传授,不实。形耀不实,难论。得诏书到,计吏至,乃闻圣政。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积,颂德遗膏腴之美。使至台阁之下,蹈班、贾之迹,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武王封比干之墓,孔子显三累之行。大汉之德,非直比干三累也。道立〔邮〕表,路出其下,望〔邮〕表者昭然知路。汉德明着,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广之德未光于世也。

猜你喜欢
  第五卦 需 水天需 坎上乾下·佚名
  卷一 序·邢昺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朱熹
  卷六·邵宝
  卷八十八·山井鼎
  卷四·湛若水
  春秋纂言总例卷二·吴澄
  卷二十二·江永
  第九 权篇 1·王诩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佚名
  由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说到第三届全国佛教徒代表大会·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摩诃般若钞经卷第五·佚名
  卷九十五·佚名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李渔

    昔人之作传奇也,事取凡近而义废劝惩,不过借伶伦之唇齿,醒蒙昧之耳目,使观者津津焉互相传述足矣。自屠纬真《昙花》、汤义仍《牡丹》以后,莫不家按谱而人填词,遂谓事不诞妄则不幻,境不错误乖张则不炫惑人。于是六尺氍毹,现种种

  • 第一折·王子一

    (冲末扮太白星官引青衣童子上,云)吾乃上界太白金星是也。奉上帝敕命,遣临下界,纠察人间善恶。有天台山桃源洞二仙子,系是紫霄玉女,只为凡心偶动,降谪尘寰。又见天台县刘晨、阮肇,此二人素有仙风道骨,向因晋室衰颓,奸谗窃柄,甘分

  • 卷40 ·佚名

    陈与义 与信道游涧边 斜阳照乱石,颠崖下双筇。 试从绝壑底,仰视最奇峰。 回磈发涧怒,高霭生树容。 半岩菖蒲根,翠葆森伏龙。 岂无游世上,於此傥相逢。 客心忽悄怆,归路迷行踪。 陈与义 与智

  • 卷一百二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二十五桥梁类五言古赋得桥         【梁】简文帝浮梁既冲险通波信可陵乘空写渭石跨岸拟河冰斜防隐浊雾布影入清渑方知歌緑水无待榜苍鹰石桥           简文

  • ●卷一·李心传

    建隆至天禧每朝廷大礼,二府必进宫。天圣二年南郊,吕许公恳言之乃止。自是止加恩而已。(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按《国史》,太祖四郊,二府加恩而已,未尝进宫。太宗六行大礼,惟雍熙南郊、端拱田,二府进秩,其四郊但加恩。真宗

  • 卷第二百八十八·胡三省

    后汉纪三〔起着雍涒滩(戊申)三月,尽屠维作噩(己酉),凡一年有奇。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下干佑元年〔(戊申、九四八)〕1三月,丙辰,史弘肇起复,加兼侍中。2侯益家富于财,厚赂执政及史弘肇等,由是大臣争誉之。〔执政,谓苏逢吉、杨邠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万历七年八月甲戌朔上御皇极殿受朝○命翰林院编修盛讷刘元震充展书官○命狭西巡抚张佳胤以原职巡抚宣府○升云南左布政使方良曙为应天府府尹○乙亥四川都司军政佥书刘惟清进表还乘便回籍命革任仍著为令○先是景泰五年

  • 卷之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敬乡录卷十三·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乔行简字夀朋东阳人绍兴癸丑进士第六人嘉定初召试馆职屡典藩郡以国子司业召端平末拜右丞相寻拜特进左丞相进少傅平章军国重事以老力请谢事加少师建乡节还第明年薨年八十有六諡文惠人称之曰孔山先生因其

  • 卷61·陈邦瞻

    ○宗泽守汴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见帝应天,陈兴复大计,帝欲留泽,黄潜善等沮之,故出。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

  • 论孟精义纲领·朱熹

    明道先生曰仲尼元气也顔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杀尽见仲尼无所不包顔子示不违如愚之学於後世有自然之和气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则露其才盖亦时焉而已矣 又曰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仲尼无迹顔子微有迹孟

  • 大学之教也(1)·戴圣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2)。不学操缦(3),不能安弦(4);不学博依⑤,不能安《诗》;不学杂服(6),不能安礼;不兴其外,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8),息焉游焉(9)。夫然,故安其学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大慈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大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大慈心者。所谓拔济一

  • 卷第五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二 【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於彼一切诸佛剎中於一佛剎一方一处一毛端量有

  •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上·书玉

      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比丘书玉笺记将释此典。先依贤首般若略疏。开为五门。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今於题文之前。亦悬叙三义门也。初。教兴因缘依大智度论云。如须弥山王。非无因缘。非少

  • 西溪集·沈遘

    十卷。宋沈遘 (1025—1067)撰。沈遘,字文通,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知杭州、开封府,官至翰林学士。沈遘与弟沈辽,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 “三沈”。他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当时被认为是难得之

  •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路时中

    道教经书。不著撰人。卷一末尾有上清大洞三景法师路时中附记,称于宣和庚子(1120)上元夜入室存真,见赵升谓其有秘书藏于句曲山三茅大山之顶,后果于其地得石函帛书一卷,因厘为二十四品以传世。卷二十八末尾又有路时中称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佚名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