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逢遇篇第一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窃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偷臣,孟尝爱伪客也。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是也。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称。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恶色,称媚于上,嫫母、无盐是也。嫫母进于黄帝,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遇难先图。何则?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可易也。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辩。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着,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猜你喜欢
  揆度第七十八·管仲
  三代改製質文第二十三·苏舆
  卷三十五 论语十七·黎靖德
  孟子集编卷十 ·真德秀
  卷十八·程公说
  卷八·陈经
  卷三十五·黄伦
  第一部分·毛公
  卷二百二十四·秦蕙田
  卷十·季本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佚名
  唯识讲要·太虚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佚名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赵翼

      ○白香山诗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

  • 卷一百三十五·徐世昌

    倭仁倭仁,字艮峰,蒙古旗人。道光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端。有《倭文端公遗书》。过样子岭流水送行客,寒山历万重。半空盘鸟道,一径入云峰。皓皓摩天雪,苍苍拔地松。红尘真远隔,我欲

  • 卷十八·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  宋 郭知逹 编近体诗奉寄河南韦尹丈人【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故有下句】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孔融公自比也 赵云言见问者何南尹也李膺问河南尹而孔融造门为上客】青嚢仍

  • 卷五 英宗·王夫之

      〖一〗  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大臣之道也。而抑有不尽然者,非光大宅心而忠忱不渝者,其孰能知之?夫博访于前,以尽人之才;分功于后,以奖人之善;是道也,则亦唯其当而已矣。用人则采公论,而后断之以其真;其合者,则曰此众之所

  • 纲目续麟彚览卷中·张自勋

    【乙魏咸熈二年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酉吴甘露元年○是嵗魏亡晋代凡二国】原本分注晋下有世祖帝上有皇字并非十二月魏晋王炎称皇帝废其主为陈留王原本晋上无魏字其作魏并非【戊晋泰始四年子吴寳鼎三年】三月晋太后王氏

  • 卷之二十五·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十一月丁未朔。谕军机大臣等、镶红旗汉军都统崇勋等奏、应袭伯爵拣选承继声明请旨一摺。着该旗将广俊带领引见。应铨照例进签。现月  ○又谕、电寄袁树勋。据电奏、拟以改良盐务。为筹抵赌饷等语。该

  • 后集卷十三·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十三 宋 朱子 纂集 范祖禹 字淳甫成都人中进士第事神宗哲宗先尝为太史着唐监官至内翰 公未生河南郡太君梦一伟丈夫披金甲而至寝室曰吾故汉将

  • 绎史卷八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晋灭肥鼓【陆浑附 伐鲜虞附】左传【昭公元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羣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乗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

  • 保靖土司传·张廷玉

    保靖,唐朝时称为溪州,宋朝时在此设置了保靖州,元朝称为保靖州安抚司。明太祖刚起兵时,保靖的安抚使彭世雄率领属下归附明太祖,明太祖便任命他仍为保靖安抚使。洪武元年(1368),保靖安抚使彭万里派儿子彭德胜奉表向朝廷进献马

  • 陈九畴传·张廷玉

    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风流倜傥,多有权谋韬略。自从作为诸生,就练习武事。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有重罪囚徒越狱,无人敢捉,陈九畴手执长矛追赶并抓到犯人,于是以武健出名。正德初年,他审查囚犯记录于南畿

  •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八旗大臣年表二十直省大臣年表一总管将军都统副都统<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 ●卷之三·吕坤

    一和处事情以息争讼事人生天地间谁没个良心各人拏出良心来少人的就还人恼着人就陪话自家得罪于人自家就认不是这等有甚么争竞只为那奸狡的利己损人强梁的欺大压小昧心的枉口刁舌或自知理亏先递拦头假状或买求硬证专告

  • 卷三十五·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三十五   元 王天与 撰立政第二十一       周书周公作立政【汉孔氏曰周公既致政成王故以立政为戒吕氏曰无逸立政二篇相为经纬以无逸之心明立政之体君道备矣○唐孔氏云云説见咸有一

  • 原序·夏良胜

    中庸衍义原序臣闻言帝王之学者必本于道言帝王之道者必达于治然一以孔氏为宗孔氏道之大成也虽厄于治而学道以图治者非尊孔则绌孔道之传得其宗者曰曽子述大学言天下之治必本道而学也曽子之传得其宗者曰子思作中庸言天下

  • 第五 飞箝 1·王诩

    【原文】凡度权量能①,所以征远来近②。立势而制事③,必先察同异之一一党一一,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④,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⑤,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注释】①度权量能:揣度权谋,衡量能力

  • 卷第四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四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十八世天童杰禅师法嗣夔州卧龙山破庵祖先禅师蜀广安王氏子。闻缘老宿住昭觉往参扣语契。令奉圜悟香

  •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佚名

    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又名《千二百官章经》。内载正一道士上章召请一千二百天官之名,按所请天官主治某种疾病灾害分类。各

  • 张献忠陷庐州记·余瑞紫

    熹烈之时,屡岁荒旱,死亡载道,民不堪命,以致流贼蜂起三秦。贼之首领百余人,大者万余人,亦有数千人者;小者千人,亦有数百人者。势小则合,势大则分,攻城略地无虚日。独李自成与张献忠称渠魁。闯贼陷秦、晋、楚、豫后,流燕京,逆天作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