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辨祟篇第七十二

世俗信祸祟,以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欢笑,皆有所犯。起功、移徙、祭祀、丧葬、行作、入官、嫁娶,不择吉日,不避岁月,触鬼逢神,忌时相害。故发病生祸,絓法入罪,至于死亡,殚家灭门,皆不重慎,犯触忌讳之所致也。如实论之,乃妄言也。

凡人在世,不能不作事,作事之后,不能不有吉凶。见吉则指以为前时择日之福,见凶则刾以为往者触忌之祸。多或择日而得祸,触忌而获福。工伎射事者欲遂其术,见祸忌而不言,闻福匿而不达,积祸以惊不慎,列福以勉畏时。故世人无愚智、贤不肖、人君布衣,皆畏惧信向,不敢抵犯。归之久远,莫能分明,以为天地之书,贤圣之术也。人君惜其官,人民爱其身,相随信之,不复狐疑。故人君兴事,工伎满閤,人民有为,触伤问时。奸书伪文,由此滋生。巧惠生意,作知求利,惊惑愚暗,渔富偷贫,愈非古法度圣人之至意也。

圣人举事,先定于义。义已定立,决以卜筮,示不专己,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故《书》列七卜,《易》载八卦,从之未必有福,违之未必有祸。然而祸福之至,时也;死生之到,命也。人命悬于天,吉凶存于时。命穷,操行善,天不能续。命长,操行恶,天不能夺。天,百神主也。道德仁义,天之道也;战粟恐惧,天之心也。废道灭德,贱天之道;险隘恣睢,悖天之意。世间不行道德,莫过桀、纣;妄行不轨,莫过幽、厉。桀、纣不早死,幽、厉不夭折。由此言之,逢福获喜,不在择日避时;涉患丽祸,不在触岁犯月,明矣。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苟有时日,诚有祸祟,圣人何惜不言?何畏不说?案古图籍,仕者安危,千君万臣,其得失吉凶,官位高下,位禄降升,各有差品。家人治产,贫富息耗,寿命长短,各有远近。非高大尊贵举事以吉日,下小卑贱以凶时也。以此论之,则亦知祸福死生不在遭逢吉祥、触犯凶忌也。然则人之生也,精气育也;人之死者,命穷绝也。人之生未必得吉逢喜,其死,独何为谓之犯凶触忌?以孔子证之,以死生论之,则亦知夫百祸千凶,非动作之所致也。孔子圣人,知府也;死生,大事也;大事,道效也。孔子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众文微言不能夺,俗人愚夫不能易,明矣。人之于世,祸福有命;人之操行,亦自致之。其安居无为,祸福自至,命也。其作事起功,吉凶至身,人也。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风湿与饮食者。当风卧湿,握钱问祟;饱饭餍食,斋精解祸。而病不治,谓祟不得;命自绝,谓筮不审,欲人之知也。

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鸟有巢栖,兽有窟穴,虫鱼介鳞,各有区处,犹人之有室宅楼台也。能行之物,死伤病困,小大相害。或人捕取以给口腹,非作窠穿穴有所触,东西行徙有所犯也。人有死生,物亦有终始;人有起居,物亦有动作。血脉、首足、耳目、鼻口与人不别,惟好恶与人不同,故人不能晓其音,不见其指耳!及其游于党类,接于同品,其知去就,与人无异。共天同地,并仰日月,而鬼神之祸,独加于人,不加于物,未晓其故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岂天祸为贵者作,不为贱者设哉!何其性类同而祸患别也?

刑不上大夫,圣王于贵者阔也。圣王刑贱不罚贵,鬼神祸贵不殃贱,非《易》所谓大人与鬼神合其吉凶也。〔或〕有所犯,抵触县官,罗丽刑法,不曰过所致,而曰家有负。居处不慎,饮食过节,不曰失调和,而曰徙触时。死者累属,葬棺至十,不曰气相污,而曰葬日凶。有事归之有犯,无为归之所居。居衰宅耗,蜚凶流尸,集人室居,又祷先祖,寝祸遗殃。疾病不请医,更患不修行,动归于祸,名曰犯触,用知浅略,原事不实,俗人之材也。犹系罪司空作徒,未必到吏日恶,系役时凶也。使杀人者求吉日出诣吏,剬罪〔者〕,推善时入狱系,宁能令事解,赦令至哉?人不触祸不被罪,不被罪不入狱。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解除其凶者也。天下千狱,狱中万囚,其举事未必触忌讳也。居位食禄,专城长邑,以千万数,其迁徙日未必逢吉时也。历阳之都,一夕沉而为湖,其民未必皆犯岁月也。高祖始起,丰、沛俱复,其民未必皆慎时日也。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赵军为秦所坑于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时俱死,其出家时,未必不择时也。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戊己死者,复尸有随。一家灭门,先死之日,未必辰与戊己也。血忌下杀牲,屠肆不多祸,上朔不会众,沽沾舍不触殃。涂上之暴尸,未必出以往亡;室中之殡柩,未必还以归忌。由此言之,诸占射祸祟者,皆不可信用。信用之者,皆不可是。

夫使食口十人,居一宅之中,不动.锤〔锸〕,不更居处,祠祀嫁娶,皆择吉日,从春至冬,不犯忌讳,则夫十人比至百年,能不死乎?占射事者必将复曰:“宅有盛衰,若岁破、直符,不知避也。”夫如是,令数问工伎之家,宅盛即留,衰则避之,及岁破、直符,辄举家移,比至百年,能不死乎?占射事者必将复曰:“移徙触时,往来不吉。”夫如是,复令辄问工伎之家,可徙则往,可还则来。比至百年,能不死乎?占射事者必将复曰:“泊命寿极。”夫如是,人之死生,竟自有命,非触岁月之所致,无负凶忌之所为也。

猜你喜欢
  原序·陆陇其
  春秋辨义卷三十·卓尔康
  卷二十一下·余萧客
  卷三十五·佚名
  第二十章 因果·佚名
  卷一·傅逊
  卷十二·李光地
  卷三十五·王天与
  内则·姚际恒
  卷一·佚名
  四十一、达磨安心·慧开
  复洪樵舲居士书·太虚
  卢至长者因缘经·佚名
  北斗七星护摩秘要仪轨·佚名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先生·唐圭璋

      苏幕遮  气随神,神随气。神气相随,透入泥丸里。长把金关牢锁闭。捉得金晶,暗地添欢喜。  下辛勤,须髮志。十二时中,莫把工夫弃。阴尽阳全神出体。功行成时,名列神仙位。  丑奴儿  真人本是凡人做,悟者何难。名利

  • 序·叶炜

    序一松石先生抱经济,能文章,顾不尽其用而名藉于东国。片帆越海,为风雅宗。于其归也,彼都人士竞以诗赠。裒然成巨帙,使读之者见东人之情之厚,益景仰先生之道谊,足为吾国光也。客岁识先生于钟阜,知以贤隐于下僚,既乃出赠诗以示,并

  •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二·叶隆礼

      州縣載記   契丹自太祖、太宗初興,戰爭四十餘年,吞併諸番,割據燕、雲,南北開疆五千里,東西四千里,共二百餘州。   建五京五處   燕京三司西京轉運中京度支上京鹽鐵東京戶部錢鐵司   大藩府六處   南大王府北

  • 唐鉴卷十一·范祖禹

    肃宗至德元载七月甲子帝即位于灵武城南楼尊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臣祖禹曰哥舒翰守潼关王思礼请回兵诛杨国忠翰曰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翰偾军降虏【降户江切】固无足道然其言可为后法肃宗以皇太子讨赋至灵武遂自称帝此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四三○ 户部左侍郎董诰奏请将已摆印各书每省发给一分折·佚名

    四三○ 户部左侍郎董诰奏请将已摆印各书每省发给一分折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初十日臣董诰谨奏,为请旨事。窃自办理四库全书以来,四方秘籍乘时毕萃,馆臣以及厘订进呈,仰蒙圣明裁鉴,择其精当而罕观,督武英殿聚珍版印行,俾海内操觚

  • 虞世基传·李延寿

    虞世基字懋世,会稽余姚人。父亲虞荔,《南史》中有传。  虞世基自幼恬淡安静,喜怒都不在脸上表现出来。学识广博,才能超人,兼长草书、隶书。陈朝中书令孔奂见到虞世基,赞叹说:“南方杰出优秀人才中崇贵的人,就属于这个人了。

  • 张曜传·李延寿

    张曜,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从小就待人忠贞谨慎。韩轨被御史弹劾,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的亲信因贪赃触犯法律的一百多人,惟有张曜因清廉免于处罚。天保初年,朝廷给他封爵为都乡男,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文宣帝曾经出宫到近处走

  • 台湾南路汛塘尖宿里站·佚名

    自郡城小南门起,七里至城守左军埤仔头塘(兵十名),三里至盐水埔汛(外委一员,兵十九名),以上系台湾县境;十里至大湖塘(兵十三名),计程二十里打尖;五里至半路竹塘(兵六名),五里至南路营二滥塘(兵五名);往下淡水由此分路,不走阿公店;十里至竿蓁

  • 孟子纂笺卷五·詹道传

    元詹道传 撰滕文公上凡五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汩【音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

  • 卷上·顾栋高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类释续编卷上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释诂俶落权舆始也小雅大田曰俶载南亩周颂曰访予落止秦风曰于嗟乎不承权舆疏俶者动作之始落者木叶陨坠之始权舆者天地之始也陈氏曰造衡自权始造车自舆始林烝君也小雅宾

  • 尧问第三十二·荀况

    [题解]本篇取开头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对全篇内容的概括。篇中记载甚杂。最后一节不是荀子所作,而是荀子学生对荀子的总评,相当于《汉韦》纪、传之未的“赞”,它用韵文写成,与后世的“讚”体相似。[原文]32.1尧

  • 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之一·马叙伦

    我写这篇文章,是由研究庄子认识到庄子虽然有三十三篇,仅仅只有内七篇确实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就不敢随便下断语了;至于杂篇,除天下篇外前人都说不是庄子自己的作品,我完全同意这个论断。至于天下篇,我认为是作一个时代的学术

  • 卷七·佚名

    尔时宝手菩萨摩诃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何法摄持得不退转。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二法摄持住不退转。云何为二。所谓意乐及增上意乐。复问言善男子,此意乐及增上意乐以何所摄。答言善男子以四法

  •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僧肇

    菩萨品第三于是佛告弥勒菩萨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

  • 初品 居士品·佚名

    第五十一 干达罗迦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瞻波城之伽伽罗莲池畔,与大比丘众俱。尔时,象御者倍沙与普行者干达罗迦同诣世尊之处。诣已,象御者倍沙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普行者干达罗迦亦向世尊问讯,交换友谊礼让

  • 高太史大全集·高启

    或简称《大全集》。诗集。明高启撰。十八卷。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二年应诏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三年升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就,

  • 吹万禅师语录·吹万广真

    凡二十卷。明代僧吹万广真撰,三山灯来重编。崇祯十六年(1643)刊行。系吹万说法之广录,内容包括卷一至卷二之衡州东禅院、忠州聚云寺等处五会之语录,卷三之普说、小参,卷四之示众、茶话,卷五之法语、入堂、入室、勘辨、问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