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薄葬篇第六十七

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论不明,墨家议之非故也。墨家之议右鬼,以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故引杜伯之类以为效验。儒家不从,以为死人无知,不能为鬼,然而赙祭备物者,示不负死以观生也。陆贾依儒家而说,故其立语不肯明处。刘子政举薄葬之奏,务欲省用,不能极论。是以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狐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杀人以殉葬,以快生意。非知其内无益,而奢侈之心外相慕也。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而陆贾之论两无所处。刘子政奏,亦不能明儒家无知之验,墨家有知之故。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是以世俗轻愚信祸福者,畏死不惧义,重死不顾生,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辩士文人有效验,若墨家之以杜伯为据,则死无知之实可明,薄葬省财之教可立也。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业难齐同,故二家争论。世无祭祀复生之人,故死生之义未有所定。实者死人暗昧,与人殊途,其实荒忽,难得深知。有知无知之情不可定,为鬼之实不可是。通人知士,虽博览古今,窥涉百家,条入叶贯,不能审知。唯圣心贤意,方比物类,为能实之。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章明,犹为失实。失实之议难以教,虽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丧物索用,无益于世。此盖墨术所以不传也。

鲁人将以玙敛,孔子闻之,径庭丽级而谏。夫径庭丽级,非礼也,孔子为救患也。患之所由,常由有所贪。

璠玙,宝物也,鲁人用敛,奸人间之,欲心生矣。奸人欲生,不畏罪法,不畏罪法,则丘墓抇矣。孔子睹微见着,故径庭丽级,以救患直谏。夫不明死人无知之义,而着丘墓必抇之谏,虽尽比干之执人,人必不听。何则?诸侯财多不忧贪,威强不惧抇。死人之议,狐疑未定,孝子之计,从其重者。如明死人无知,厚葬无益,论定议立,较着可闻,则璠之礼不行,径庭之谏不发矣。今不明其说而强其谏,此盖孔子所以不能立其教。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夫言死无知,则臣子倍其君父。故曰:”丧祭礼废,则臣子恩泊;臣子恩泊,则倍死亡先;倍死亡先,则不孝狱多。”圣人惧开不孝之源,故不明死无知之实。异道不相连,事生厚,化自生,虽事死泊,何损于化?使死者有知,倍之非也。如无所知,倍之何损?明其无知,未必有倍死之害。不明无知,成事已有贼生之费。

孝子之养亲病也,未死之时,求卜迎医,冀祸消、药有益也。既死之后,虽审如巫咸,良如扁鹊,终不复生。何则?知死气绝,终无补益。治死无益,厚葬何差乎!倍死恐伤化,绝卜拒医,独不伤义乎!亲之生也,坐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黄泉之下。黄泉之下,非人所居,然而葬之不疑者,以死绝异处,不可同也。如当亦如生存,恐人倍之,宜葬于宅,与生同也。不明无知,为人倍其亲,独明葬黄泉,不为离其先乎?亲在狱中,罪疑未定,孝子驰走,以救其难。如罪定法立,终无门户,虽曾子、子骞,坐泣而已。何则?计动无益,空为烦也。今死亲之魂,定无所知,与拘亲之罪决不可救何以异?不明无知,恐人倍其先,独明罪定,不为忽其亲乎!圣人立义,有益于化,虽小弗除;无补于政,虽大弗与。今厚死人,何益于恩?倍之弗事,何损于义?

孔子又谓:为明器不成,示意有明,俑则偶人,象类生人。故鲁用偶人葬,孔子叹。睹用人殉之兆也,故叹以痛之。即如生当备物,不示如生,意悉其教,用偶人葬,恐后用生殉,用明器,独不为后用善器葬乎?绝用人之源,不防丧物之路,重人不爱用,痛人不忧国,传议之所失也。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则水泄绝。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则水为患害。论死不悉,则奢礼不绝,不绝则丧物索用。用索物丧,民贫耗〔乏〕,至,危亡之道也。

苏秦为燕使,使齐国之民高大丘冢,多藏财物,苏秦身弗以劝勉之,财尽民〔贫〕,国空兵弱,燕军卒至,无以自卫,国破城亡,主出民散。今不明死之无知,使民自竭以厚葬亲,与苏秦奸计同一败。墨家之议,自违其术,其薄葬而又右鬼,右鬼引效,以杜伯为验。杜伯死人,如谓杜伯为鬼,则夫死者审有知;如有知而薄葬之,是怒死人也。〔人〕情欲厚而恶薄,以薄受死者之责,虽右鬼,其何益哉?如以鬼非死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术用乖错,首尾相违,故以为非。非与是不明,皆不可行。夫如是,世欲之人,可一详览。详览如斯,可一薄葬矣。

猜你喜欢
  二端第十五·苏舆
  提要·雍正
  第七章 13·辜鸿铭
  尚书大传补遗·孙之騄
  卷七十四·顺治
  子路篇第十三·钱穆
  译文 卷九 制度·朱熹
  法行品第十·佚名
  卷一百二·佚名
  卷四十九·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道行经学品第二十二·佚名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胡适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去非·唐圭璋

      宋人名或字以“去非”称者甚多。陈与义字去非。“全”有冯去非。诗渊有“宋实斋王去非”;其第十二册又有题紫霞洲之宋人“去非”。本辑又有徐去非。不知孰是。   满庭芳   龙角辉春,蛾春惊晓,梦阑金翠屏开。异芬

  • 初夏一夜的印象·闻一多

    (一九二二年五月直奉战争时)夕阳将诗人交付给烦闷的夜了,叮咛道:“把你的秘密都吐给他罢!”穹窿下洒着些碎了的珠子——诗人想:该穿成一串挂在死的胸前。阴风的冷爪子刚扒过饿柳的枯发,又将池里的灯影儿扭成几道金蛇。帖在山

  • 招魂·屈原

    【原文】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陽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八·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刑法记◆刑法记夏商周之盛其先皆巳得民数世乃始践天子之位行礼乐之事民知先王之德之厚而无争心治古之人亦颛愿朴侗易以任使故德教可以渐仁义可以孚后世皆自草昧间与英雄角而胜之前世

  • 卷之三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绩碑传选集目录·佚名

    长龄长文襄公事略李元度(一)史善载甘肃宁夏镇总兵署和阗办事大臣署甘肃提督史公墓碑钱仪吉(七)丁朝雄武显将军福建海坛镇总兵官丁公神道碑铭龚自珍(一○)杨兆璜休致直隶广平府知府杨君墓表王拯(一三)温承惠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太

  • 睿宗本纪·欧阳修

    睿宗,名旦,高宗之第八子。起初,被封为殷王,领受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衔职。成年后,谦恭好学,通晓训诂之学,擅长草隶书法。后改封为豫王,又封为冀王,官职升至右金吾卫大将军、洛州牧。后又改封为相王,再又封为豫王。武后废黜中

  • 欧阳玄传·宋濂

    欧阳玄,字原功,祖籍庐陵,与欧阳修同宗,曾祖父时迁居浏阳,故为浏阳人。玄幼年时智慧超群,母亲授以《孝经》、《论语》、小学各书,八岁拜本乡张贯之为师,已能日记千字,并能做文。一次部使者巡视时,令学生做梅花诗,他立即写了十首,到

  •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六人物志一百六忠义传十八【蒙古八旗三康熙十五年至五十七年共八十六人】罗希罗希蒙古镶黄旗人姓齐墨特氏世居喀喇沁顺治五年从征江西叛镇金声桓用云梯攻南昌府奋勇先登克其城赐号

  • 卷三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二礼部仪制清吏司学校凡学校之制京师立国子监曰太学直省府州县卫各於所治立学皆祀先师以崇矩范辟黉舍以聚生徒时肄习以广术业勤训廸以储人材各学诸生升於太学者由国子监考课【详见国子

  • 提要·盛世佐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仪礼集编       礼类二【仪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仪礼集编四十卷国朝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是书成于乾隆丁夘裒辑古今説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録作

  • 第四 抵巇 3·王诩

    【原文】天下分错①,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②,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③;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明食用。荆溪云。以一食施一切等者义虽通因。此约果人能用食者以诃迦叶。无此能故引胜积以为诚例。若论其意虽在果用果必由因。验知。迦叶初行亦偏。因果俱失。是故招诃。依不思议至双游二谛者由得

  • 十门辩惑论卷中·复礼

    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反经赞道门第六稽疑曰。提婆达多后为如来者。则是菩萨也。岂有菩萨而劝人害父乎。若业合害者。阇王必应自害。何为待劝而害也。若业非害者。菩萨初无害心。不应劝人令害也。圣人设教何至斯哉。辩

  • 魍魉世界·张恨水

    张恨水著。1944年出版。小说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重庆为背景,重点描述商界活动,兼及政界、学界和城市贫民等各阶层的生活情况,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风貌。书中以西门德和区庄正两家人物活动为中心,揭示出纸醉金迷的市

  • 岳阳集·张说

    (唐) 张说撰。张说 (667—730),字道济, 一字说之。洛阳 (今属河南) 人。武则天载初元年 (689) 应诏举,以策对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中书令,左、右 丞相。封燕国公。卒谥文贞。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 30年,朝廷重要

  • 西方发愿文·祩宏

    一天一遍发愿文,坚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