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福虚篇第二十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实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着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禁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问:“王安得此疾也?”王曰:“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是废法而威不立也,非所以使国人闻之也;谴而行诛乎?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夕也,惠王之后而蛭出,及久患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曰:此虚言也。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有不肖之行,天不佑也。何则?惠王不忍谴蛭,恐庖厨监食法皆诛也。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于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后。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一也。使庖厨监食失甘苦之和,若尘土落于菹中,大如虮虱,非意所能览,非目所能见,原心定罪,不明其过,可谓惠矣。今蛭广有分数,长有寸度,在寒菹中,眇目之人犹将见之,臣不畏敬,择濯不谨,罪过至重。惠王不谴,不肖二也。菹中不当有蛭,不食投地;如恐左右之见,怀屏隐匿之处,足以使蛭不见,何必食之?如不可食之物,误在菹中,可复隐匿而强食之,不肖三也。有不肖之行,而天佑之,是天报佑不肖人也。不忍谴蛭,世谓之贤。贤者操行,多若吞蛭之类。吞蛭天除其病,是则贤者常无病也。贤者德薄,未足以言。圣人纯道,操行少非,为推不忍之行,以容人之过。必众多矣。然而武王不豫,孔子疾病,天之佑人,何不实也?或时惠王吞蛭,蛭偶自出。食生物者无有不死,腹中热也。初吞时蛭〕未死,而腹中热,蛭动作,故腹中痛。须臾,蛭死腹中,痛亦止。蛭之性食血,惠王心腹之积,殆积血也。故食血之虫死,而积血之病愈。犹狸之性食鼠,人有鼠病,吞狸自愈。物类相胜,方药相使也。食蛭虫而病愈,安得怪乎?食生物无不死,死无不出,之后蛭出,安得佑乎?令尹见惠王有不忍之德,知蛭入腹中必当死出,因再拜,病贺不为伤。着已知来之德,以喜惠王之心,是与子韦之言星徙、太卜之言地动无以异也。

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改,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享鬼神。”即以犊祭。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生白犊。其父又使其子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以享鬼神。”复以犊祭。一年,其子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此独以父子俱盲之故,得毋乘城。军罢围解,父子俱视。此修善积行神报之效也。曰:此虚言也。夫宋人父子修善如此,神报之,何必使之先盲后视哉?不盲常视,不能护乎?此神不能护不盲之人,则亦不能以盲护人矣。使宋、楚之君合战顿兵,流血僵尸,战夫禽获,死亡不还。以盲之故,得脱不行,可谓神报之矣。今宋、楚相攻,两军未合,华元、子反结言而退,二军之众,并全而归,兵矢之刃无顿用者。虽有乘城之役,无死亡之患。为善人报者,为乘城之间乎?使时不盲,亦犹不死。盲与不盲,俱得脱免,神使之盲,何益于善!当宋国乏粮之时也,盲人之家,岂独富哉?俱与乘城之家易子骸,反以穷厄独盲无见,则神报佑人,失善恶之实也。宋人父子前偶自以风寒发盲,围解之后,盲偶自愈。世见父子修善,又用二白犊祭,宋、楚相攻独不乘城,围解之后父子皆视,则谓修善之报、获鬼神之佑矣。

楚相孙叔敖为儿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母问其故,对曰:“我闻见两头蛇死。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其母日:“今蛇何在?”对日:“我恐后人见之,即杀而埋之。”其母日:“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曰:此虚言矣。夫见两头蛇辄死者,俗言也;有阴德天报之福者,俗议也。叔敖信俗言而埋蛇,其母信俗议而必报,是谓死生无命,在一蛇之死。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何故举之?”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婴曰:“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曰:“人命在天乎?在户乎?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而及之者!”后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埋一蛇,获二福,如埋十蛇,得几佑乎?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前埋蛇之时,多所行矣。禀天善性,动有贤行。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非生而禀之也。

儒家之徒董无心,墨家之役缠子,相见讲道。缠子称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赐之十九年,缠子难以尧、舜不赐年,桀、纣不夭死。尧、舜、桀、纣犹为尚远,且近难以秦穆公、晋文公。夫谥者,行之迹也,迹生时行,以为死谥。穆者误乱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有误乱之行,天赐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夺其命乎?案穆公之霸,不过晋文;晋文之谥,美于穆公。天不加晋文以命,独赐穆公以年,是天报误乱,与“穆公”同也。天下善人寡,恶人众。善人顺道,恶人违天。然夫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载之寿,恶人为殇子恶死,何哉?

猜你喜欢
  卷十一 武成第五·孔颖达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朱熹
  大取第四十四·墨子
  卷一百十九·陈祥道
  提要·陈士元
  春秋辨义卷二十五·卓尔康
  卷七十一下·山井鼎
  春秋説卷十·洪咨夔
  卷八·马骕
  学蔀通辨卷之四·陈建
  上孟·章世纯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戴圣
  卷下·佚名
  卷十·佚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令狐楚

    《御览诗》一卷,一名《唐歌诗》,一名《选进集》,一名《元和御览》,唐令狐楚编。楚字谷士,宜州华原人,贞元七年登进士第,桂管观察使王拱辟入幕,后历辟太原节度判官,召授右拾遗,官至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左仆射,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卒于

  • 卷二十一·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二十一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五十四首 【起甲子四月以後离黄州至金陵道中作】 同年程筠德林求先坟二诗 思成堂【诗商颂赉

  • ●丹桂钿合·沈泰

    (勾余六桐叶宪祖编西湖尧臣黄之尧评海阳€倩黄之城、苏卿姚士望阅) 正名向氏母错认宗枝,妙通尼来说因依。 权学士兴怀旧事,徐丹桂重配新知。 △第一折 【凤皇阁】〔生便服上〕疏窗凉透,客馆衣初授。一年一度会双星,倒有天长

  • 王隱晉書卷十·汤球

      方技傳  陳訓   甘卓為揚威將軍、歷陽內使。陳訓私語人曰。甘公頭低視仰。目中有赤脈。當厄于兵。勿與將可也。果為王敦所害。御覽三百六十六。   戴洋   戴洋病亡。天神使為酒藏吏。授符持幡麾。將上蓬

  • 第四回 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蔡东藩

      却说刘铤被杀,全军丧亡,大众入枉死城中,还是莫明其妙。实则夹入的杜军,统是满洲军假冒。满洲大贝勒代善,杀尽杜军,得了盔甲旗帜,教军士改装,扮作杜军模样,从界藩城来应太祖,巧巧碰着两军恶战,他便竖起杜字旗帜,踹入刘铤军中

  • 春秋战国异辞卷四十九·陈厚耀

    赵襄子赵襄子元年越灭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従者行斟隂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従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

  • ●卷八·陈康祺

    ◎京师书摊京师书摊,今设琉璃厂火神庙,谓之庙市。考康熙朝诸公,皆称慈仁寺买书,且长年有书摊,不似今之庙市仅新春半月也。相传王文简晚年,名益高,海内访先生者,率不相值,惟于慈仁寺书摊访之,则无不见,亦一佳事。◎部曹得与清秘堂

  • 卷之四百六十二·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夏四月。壬申朔。享太庙。遣庄亲王载勋恭代行礼。东录  ○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庚子皆如之。内记  ○甲戌。谕军机大臣等、有人奏、义和团蔓延日甚

  • 卷七·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甲申(一六四四)冬十月乙卯朔大清定鼎燕京,世祖章皇帝即皇帝位;颁诏天下,普与臣民更始。福王使臣左懋第等次张家湾。大清传令:止许百人从行。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后

  • 闽游月记卷二·华廷献

    华廷献撰嗣后,下午必打粮,黎明必犯城。或掘地道,则御以矢炮;或从水门,则御以火石。如是者三昼夜。至十二日,而士气懈矣;张公厉声曰:『今晚男子困乏,须妇女上城!吾老妾、幼婢,尚堪鞍马;何论绅衿!有下城者,共砍之』!于是复奋。予谓非信

  • 脱烈海牙传·宋濂

    脱烈海牙,畏吾族人,先祖世代居住于别失拔里地方。太祖西征时,其曾祖阔华八撒术开导其国王归顺太祖。祖父八剌术将全家迁居真定,官至帅府镇抚。父名..里赤,为人正派,知书达理。脱烈海牙自幼好学,机敏绝人,禀性沉着,不急不躁,好与

  • 月合乃传·宋濂

    月合乃字正卿,其祖先属雍古部,后迁居临洮之狄道,金朝占据这个地方,举家又迁往辽东。曾祖帖木尔越哥,在金朝任马步军指挥使,因其官名中有马字,故以马为姓氏。月合乃好学,不肯屈居人下,父死时他年方十七岁,情绪激昂地说:“我父亲死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九复次云何菩萨于正行中安立所学。谓诸菩萨具足法住。于依世俗谛道理所说不了义。非所依声闻乘相应经典。已作依持已作善巧。而复超度于大乘相应甚深空性相应。

  • 峨山僧自治刍议(注一)·太虚

    ──十九年十月在峨眉县佛教会讲── 一 峨山甲僧自治会   二 僧自治之入手   三 合山僧徒应有时代之觉悟   四 地方官应当扶助与护持   五 结论   六 峨山甲僧自治会大纲佛法乃是佛所得的诸法

  • 佛说七千佛神符经·佚名

    人身延年益算。年一百二十岁。甲辰□□□□益算。七千佛守护人身。令不见恶□□□□救我益算。七千佛为护人身断诸□□□□甲子。从佛益算人身命尽之者。□□□□千佛下生与我益算。七千佛救护人□□□之者。益其食算

  • 日用俗字·蒲松龄

    清代蒲松龄撰。该书把日常生活用字联成七字一句,便于背诵。其中饮食章、菜蔬章、果实章为饮食内容,间有述及食品腌制、烹调术语等,对研究清代饮食生活有史料价值。《日用俗字》是蒲氏撰写的一部歌谣体日用字汇编,《日

  • 广百论疏·文轨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原著十卷。敦煌遗书藏本。现存伯2101号一件,首残尾全,系第一卷,尾题“神龙三年(707)三月僧崇晃写”。本文所疏乃印度提婆著、唐玄奘译《广百论》。据《东域传灯录》、《三论宗章疏》等经录记载,

  • 救疾经·佚名

    亦称《救护众生恶疾经》、《救护疾病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见三人身患恶疾,莫知所由,乃遍请过去七佛及密迹金刚,知因犯三宝,故得恶疾。经中叙述了偷取三宝物、不敬三宝所犯诸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