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超奇篇第三十九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着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着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着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扬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着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退与儒生相料,文轩之比于敝车,锦绣之方于缊袍也,其相过,远矣。如与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长狄之项跖,不足以喻。故夫丘山以土石为体,其有铜铁,山之奇也。铜铁既奇,或出金玉。然鸿儒,世之金玉也,奇而又奇矣。奇而又奇,才相超乘,皆有品差。

儒生说名于儒门,过俗人远也。或不能说一经,教诲后生。或带徒聚众,说论洞溢,称为经明。或不能成牍,治一说。或能陈得失,奏便宜,言应经传,文如星月。其高第若谷子云、唐子高者,说书于牍奏之上,不能连结篇章。或抽列古今,纪着行事,若司马子长、刘子政之徒,累积篇第,文以万数,其过子云、子高远矣。然而因成纪前,无胸中之造。若夫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阳成子长作《乐经》,扬子云作《太玄经》,造于〔眇〕思,极窅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孔子作《春秋》,二子作两经,所谓卓尔蹈孔子之迹,鸿茂参贰圣之才者也。王公问于桓君山以扬子云。君山对曰:“汉兴以来,未有此人。”君山差才,可谓得高下之实矣。采玉者心羡于玉,钻龟能知神于龟。能差众儒之才,累其高下,贤于所累。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彼子长、子云论说之徒,君山为甲。自君山以来,皆为鸿眇之才,故有嘉令之文。笔能着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论也。由此言之,繁文之人,人之杰也。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选士以射,心平体正,执弓矢审固,然后射中。论说之出,犹弓矢之发也;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夫射以矢中效巧,论以文墨验奇。奇巧俱发于心,其实一也。文有深指巨略,君臣治术,身不得行,口不能〔泄〕,表着情心,以明己之必能为之也。孔子作《春秋》,以示王意。然则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观《春秋》以见王意,读诸子以睹相指。故曰:陈平割肉,丞相之端见;叔孙敖决期思,令〔尹〕之兆着。观读传书之文,治道政务,非徒割肉决水之占也。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铦,则割不深。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

或曰:着书之人,博览多闻,学问习熟,则能推类兴文。文由外而兴,未必实才学文相副也。且浅意于华叶之言,无根核之深,不见大道体要,故立功者希。安危之际,文人不与,无能建功之验,徒能笔说之效也。曰:此不然。周世着书之人皆权谋之臣,汉世直言之士皆通览之吏,岂谓文非华叶之生,根核推之也?心思为谋,集扎为文,情见于辞,意验于言。商鞅相秦,致功于霸,作《耕战》之书。虞卿为赵,决计定说,行退作春秋之思,起城中之议。《耕战》之书,秦堂上之计也。陆贾消吕氏之谋,与《新语》同一意。桓君山易晁错之策,与《新论》共一思。观谷永之陈说,唐林之宜言,刘向之切议,以知为本,笔墨之文,将而送之,岂徒雕文饰辞,苟为华叶之言哉?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是故鲁连飞书,燕将自杀;邹阳上疏,梁孝开牢。书疏文义,夺于肝心,非徒博览者所能造,习熟者所能为也。夫鸿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长吏,安可不贵?岂徒用其才力,游文于牒牍哉?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连事,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纪录,且近自以会稽言之,周长生者,文士之雄也,在州,为刺史任安举奏;在郡,为太守孟观上书,事解忧除,州郡无事,二将以全。长生之身不尊显,非其才知少、功力薄也,二将怀俗人之节,不能贵也。使遭前世燕昭,则长生已蒙邹衍之宠矣。长生死后,州郡遭忧,无举奏之吏,以故事结不解,征诣相属,文轨不尊,笔疏不续也。岂无忧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长生之才,非徒锐于牒牍也,作《洞历》十篇,上自黄帝,下至汉朝,锋芒毛发之事,莫不纪载,与太吏公《表》、《纪》相似类也。上通下达,故曰《洞历》。然则长生非徒文人,所谓鸿儒者也。前世有严夫子,后有吴君〔高〕,末有周长生。白雉贡于越,畅草献于宛,雍州出玉,荆、扬生金。珍物产于四远幽辽之地,未可言无奇人也。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仲舒既死,岂在长生之徒与?何言之卓殊,文之美丽也!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纪者,屈原在其上也。会稽文才,岂独周长生哉?所以未论列者,长生尤逾出也。九州多山,而华、岱为岳,四方多川,而江、河为渎者,华、岱高而江、河大也。长生,州郡高大者也。同姓之伯贤,舍而誉他族之孟,未为得也。长生说文辞之伯,文人之所共宗,独纪录之,《春秋》记元于鲁之义也。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长生家在会稽,生在今世,文章虽奇,论者犹谓稚于前人。天禀元气,人受元精,岂为古今者差杀哉?优者为高,明者为上,实事之人,见然否之分者,睹非却前,退置于后,见是,推今进置于古,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甲,而太史公乙。子男孟坚为尚书郎,文比叔皮,非徒五百里也,乃夫周、召、鲁、卫之谓也。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纪也。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汉在百世之后,文论辞说,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义。庐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历岁,子孙相续,桃李梅杏,〔奄〕丘蔽野。根茎众多,则华叶繁茂。汉氏治定久矣,土广民众,义兴事起,华叶之言,安得不繁?夫华与实,俱成者也,无华生实,物希有之。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泻也,孰其滋也?文章之人,滋茂汉朝者乃夫汉家炽盛之瑞也。天晏,列宿焕炳;阴雨,日月蔽匿。方今文人并出见者,乃夫汉朝明明之验也。高祖读陆贾之书,叹称万岁;徐乐、主父偃上疏,征拜郎中,方今未闻。膳无苦酸之肴,口所不甘味,手不举以啖人。诏书每下,文义经传四科,诏书斐然,郁郁好文之明验也。上书不实核,着书无义指,“万岁”之声,“征拜”之恩,何从发哉?饰面者皆欲为好,而运目者希;文音者皆欲为悲,而惊耳者寡。陆贾之书未奏,徐乐、主父之策未闻,群诸瞽言之徒,言事粗丑,文不美润,不指。所谓,文辞淫滑,不被涛沙之谪,幸矣!焉蒙征拜为郎中之宠乎?

猜你喜欢
  墨子閒詁卷八·孙诒让
  卷六五·邱濬
  中庸章段·李光地
  卷二·史浩
  卷三十七·山井鼎
  卷十五·王樵
  诗谱序考证·孔颖达
  左传折诸卷九·张尚瑗
  卷二十三·严粲
  卷二十·王质
  (二)·钱穆
  卷九(竺法护译)·佚名
  供养品第三十四·佚名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钦定凡例·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凡例一词者诗之余也诗三百篇皆可歌采诸列国领於乐官至汉而为乐府古诗至唐而为古今体诗而诗不尽叶於管弦自李白创为菩萨鬘忆秦娥二词以及白居易王建温庭筠韦庄诸人相继有作流传词苑至南北宋而大盛虽体

  • 李羣玉诗后集巻四·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数防疎星紫锦斑仙家新様剪三山宜与谢公松下戴净簮云髪翠防间江南鳞鳞别浦起防波泛泛轻舟桃叶歌斜雪北风何处宿江南一路酒旗多答友寄新茗满火芳馨碾麯尘吴瓯湘水緑花新媿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峡山

  •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脱脱

        理宗三   四年春正月壬寅朔,诏边将毋擅兴暴掠,虐杀无辜,以慰中原遗黎之望。帝制《训廉》、《谨刑》二铭,戒饬中外。以李鸣复参知政事,杜范同知枢密院事,刘伯正签书枢密院事,余玠华文阁待制、依旧四川安抚制

  •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五月。辛酉朔。  ○壬戌夏至。祭地于方泽。遣公爱星阿。行礼。  ○两广总督李栖凤疏报、伪江夏王、伪知府姬玿、并贼渠陈奇策等就擒南宁、太平、思恩等府悉定。下所司知之。  ○癸亥。先

  • ●王弇州崇论卷之四·李衷纯

    五代史五代史冯道宋论赵普欧阳三苏苏明允苏长公鲁子固王介甫高宗论岳飞论韩世忠李纲论赵鼎文天祥论粘罕论耶律辽史元论上元论下许衡耶律楚材廉希宪伯颜陶九成赵松雪○五代史欧阳公作五代史、而欲自附□春秋之笔削、创

  • ●卷四·何刚德

    余生于咸丰五年,正值大乱。至十二岁而各省肃清,廿三岁到京时,完全一升乎景象。《传》云“十年生聚”,其期固不爽也。今日各省民生涂炭,不亚于咸同之时,特不知何日可生聚耳?《孟子》言:一治一乱。易卦于剥之后,继之以

  • ◎杀奸奇计·李定夷

    浙省塘栖镇,有王某者,系前清武举人。娶妻秦氏,年已四十,丰韵犹存。家有桑田甚富,每年收获约有四五千元之谱。雇一家人,名小四子,甚倜傥。秦氏私与通焉,被王窥破。欲举发,恐失面子,于是思得一暗杀法。近当收桑之际,王雇一船,率小四

  • ●瀋館錄卷七·佚名

    癸未十月初三日早朝八門擊鼓衙譯來言西去軍兵已得中後所當有賀禮世子進參賀班 初十日八門擊鼓使衙譯探知則西去之軍又得前屯衞中前所云 十二日狀啟今月初三日自曉四門擊鼓會集諸臣諸將於大衙門乙仍于世子教是率大君

  • 刘牢之传·房玄龄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人。曾祖父刘羲,奉侍晋武帝,以善射著称,做过北地、雁门太守。父亲刘建,有武将的才干,官至征虏将军,以勇猛雄壮著称。刘牢之面色紫赤,胡须与双目生得奇异,望之惊人,而且深沉刚毅,足智多谋。太元初年(376),谢玄镇

  • 裴光庭传·欧阳修

    裴光庭别名连城,年幼时他父亲裴行俭就去世了。母亲厍狄氏,严守妇道,武则天皇后招进宫廷,任御正,很受亲近宠信,裴光庭因此接连提升为太常丞。中宗复位后,因为他是武三思的女婿,获罪贬为郢州司马。玄宗开元中叶,提升为兵部郎中、

  • 哀宗本纪·脱脱

    哀宗名完颜守绪,初名完颜守礼,又名完颜宁甲速,宣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明圣皇后王氏,赐姓温敦氏,是仁圣皇后的姐姐。承安三年(1198)八月二十三日生于翼府邸,仁圣皇后没儿子,把他收为自己的儿子。泰和中期,哀宗被授予金紫光

  • 第九章 论教育——《礼记·学记》第十八·林语堂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兑命》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

  • 卷七·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七      元 吴澄 撰王制【王制者王者治天下之法制也汉文帝令博士诸生采集秦以前古书所载而作此篇然杂取传记其间与周官及孟子不能悉同故郑注或谓之殷制或

  • 曲礼下·姚际恒

    执行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衡」与「绥」皆准车上之器为言。「衡」,高七尺七寸,中人八尺,「衡」盖与眉齐。「绥」,登车之索,正立执绥,盖与手齐。上「衡」者,在眉之上。平「衡」者,与眉齐。「绥之」者,在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釋曰.已說菩薩諸覺分.次說菩薩諸功德.偈曰.   [一]捨身.及勝位. 忍下.亦長勤. 不味.不分別. 六行說希有。   釋曰.此偈顯示行希有檀

  • 金刚经校勘记·江味农

    此本一依炖煌石室唐人写经。而柳公权所书,即石室藏经之一。久有影印本行世。可以覆按。故校勘记中,首列柳书。次列参校诸本。兹将所据各本名目,及有无单行本流通,一一详载于校勘记前。以便检校。柳书 经后题云:长庆四年四

  • 小品方·陈延之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

  • 儒行集传·黄道周

    二卷。明黄道周撰。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五。《儒行》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其分为十七章。上卷凡八章:服行第一,自立第二,容貌第三,备预第四,近人第五,特立第六,刚毅第七,又自立第八;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