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谈天篇第三十一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说者曰:“鳖,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已〕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儒书又言:溟涬濛澒,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如说《易》之家、儒书之言,天地始分,形体尚小,相去近也。近则或枕于不周之山,共工得折之,女娲得补之也。含气之类,无有不长。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来,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消炼五石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何则?山虽动,共工之力不能折也。岂天地始分之时,山小而人反大乎?何以能触而折之?以五色石补天,尚可谓五石若药石治病之状。至其断鳌之足以立四极,难论言也。从女娲以来久矣,四极之立自若,鳌之足乎?

邹衍之书,言天下有九州,《禹贡》之上所谓九州也;《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故虚实之事,并传世间,真伪不别也。世人惑焉,是以难论。

案邹子之知不过禹。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主〕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充满宫殿,作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异类之物,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邹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夫弗敢言者,谓之虚也。昆仑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骞亲行无其实。案《禹贡》,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载,不言昆仑山上有玉泉、华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

凡事难知,是非难测。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极之南,则天极北,必高多民。《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此则天地之极际也。日刺径千里,今从东海之上会,稽鄞、鄮,则察日之初出径二尺,尚远之验也。远则东方之地尚多。东方之地尚多,则天极之北,天地广长,不复訾矣。夫如是,邹衍之言未可非,《禹纪》、《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邹衍曰:“方今天下,在地东南,名赤县神州。”天极为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东南,视极当在西北。今正在北,方今天下在极南也。以极言之,不在东南,邹衍之言非也。如在东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时,其光宜大。今从东海上察日,及从流沙之地视日,小大同也。相去万里,小大不变,方今天下,得地之广,少矣。雒阳,九州之中也,从雒阳北顾,极正在北。东海之上,去雒阳三千里,视极亦在北。推此以度,从流沙之地视极,亦必复在北焉。东海、流沙,九州东西之际也,相去万里,视极犹在北者,地小居狭,未能辟离极也。日南之郡,去雒且万里。徙民还者,问之,言日中之时,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度之复南万里,日在日〔南〕之南,是则去雒阳二万里,乃为日南也。今从雒地察日之去远近,非与极同也,极为远也。今欲北行三万里,未能至极下也。假令之至,是则名为距极下也。以至日南五万里,极北亦五万里也。极北亦五万里,极东西亦皆五万里焉。东西十万,南北十万,相承百万里。邹衍之言:“天地之间,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时九州,东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万五千里。天下若此九之,乘二万五千里。二十二万五千里。如邹衍之书,若谓之多,计度验实,反为少焉。

儒者曰:“天,气也,故其去人不远。人有是非,阴为德害,天辄知之,又辄应之,近人之效也。”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人生于天,何嫌天无气?犹有体在上,与人相远。秘传或言:天之离天下,六万余里。数家计之,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下有周度,高有里数。如天审气,气如云烟,安得里度?又以二十八宿效之,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邮亭着地,亦如星舍着天也。案附书者,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由〕此考之,则无恍惚,明矣。

猜你喜欢
  卷九(庄十一年,尽二十二年)·孔颖达
  卷二十一·刘因
  孟子通卷六·胡炳文
  卷九·蔡清
  第十章 论音乐——《礼记·乐记》第十九·林语堂
  卷十三·惠士奇
  卷九·吕祖谦
  卷一百七十四·佚名
  卷六十二(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二、百丈野狐·慧开
  佛教月报征文·太虚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太虚
  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太虚
  十住断结经卷第九·佚名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词上·吴昌绶

    仁和吴昌绶伯宛著1 满庭芳·戊戌闰三月望立夏,忆前月是日正清明也。苏葊出眎李(上旡下心)伯先生霞川花影词手稿,有庚申闰清明作,谓自辛丑闰后再逢今日,枨触旧怀,含悽成咏。今距庚申垂四十载,中间再闰仅己卯一遇耳。鄙人

  • 四集卷六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八古今体七十六首【庚子四】入江南境为忆南邦望幸切春朝命驾此重巡鲁齐再至别非久【自乙酉南巡後辛卯丙申曾两至东省】江浙未来情更亲胥赤子宁分彼此乘青阳与布和仁翕河察吏谘民隐要务非

  • 皇明诗选卷之四·陈子龙

    李雯舒章氏云间陈子龙卧子氏同撰宋征舆辕文氏五言古诗三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王维桢乔世宁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梁有誉刘凤卢柟俞允文王宠魏学礼于慎行冯时可宋懋澄陈继儒梅朗中周

  • 广陵集补钞·管庭芬

    广陵集补钞王令韩幹马天宝天子盛天厩,吐番入马上天寿。紫衣牧吏偏坐前,骑入金门不容骤。西极苜蓿为谁肥,六闲飞黄卧嗟瘦。乾元殿下谁把笔,当年人无出幹右。传闻三马同日死,死魄到纸气方就。铁勒夹口重两衔,墨丝卓尾合双纽。

  • 列传第四十 外戚·李百药

    赵猛 娄叡 尒朱文畅 郑仲礼 李祖升 元蛮 胡长仁自两汉以来,外戚之家罕有全者,其倾覆之迹,逆乱之机,皆详诸前史。齐氏后妃之族,多自保全,唯胡长仁以谮诉贻祸,斛律光以地势被戮,俱非女谒盛衰之所致也。今依前代史官,述外戚

  • 殷纪·方诗铭

    [一]《纪年》曰:汤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览》卷八三皇王部案:《御览》影宋刻及鲍刻本皆作‘七名’,《存真》、《辑校》同,《订补》改作‘七命’,无说。汤有‘七名’,古有此说,《金 楼子&middot

  •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四·张岱

    史可法列传史可法,字道邻;北锦衣籍,河南祥符人。崇祯戊辰进士,授西安府推官;昇户部主事,以筹饷着声。昇池太道,堵截流贼有功。后巡抚都御史张国维奏添庐庆巡抚,即以可法为之;往来控扼,流贼不敢长驱。丁艰,归里。辛巳,起服。时淮抚

  • 遇变纪略·佚名

    聋道人述崇祯癸未秋,予茕然草土,拙守无所事。时左帅叛兵甫戢(左良玉将移兵就食江宁),江路稍通。掌道涂公印海(名必宏,南昌人),以记室来召;不可辞,挟蒯缑北上。十月晦渡淮,闻潼关失守,督师孙传廷全军覆没,闯贼乘势入陷西安。十一月二

  • 卷之八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十一·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二十一 唐 司马贞 撰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阳翟【音狄俗又音宅地理志县名属颍川按战国策以不韦为濮阳人又记其事迹亦多与此传不同班固虽云太史公采战国策然为此传当别有所闻见故不全依彼说

  • 李处温传·脱脱

    李处温,析津人。伯父李俨(耶律俨),大康初任将作少监,累官参知政事,封漆水郡王,与北枢密使萧奉先颇有交情。执政十余年,善于逢迎献媚。天祚又宠信重用他。耶律俨去世,奉先荐举李处温任宰相,处温因奉先有提拔自己之力,倾心阿谀附

  • 第30章·老子

    【原文】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1)。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军(2)。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3)。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得已居(4),是谓果而不强(5)。物壮则老,是谓不

  •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梁启超

    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纯粹的厌世主义吗?不!不!不!佛若厌世,何必创这个教?且天下也从没有以厌世为教而可以成一个教团,得大多数人之信仰且努力传播者。佛教当然不是消极的诅咒人生,他是对于一般人的生活不满足,自己别有一个最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二六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比丘。比丘度驶流耶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阴阳善恶征应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告一切世界所有一切十方住者一切大力最上诸宿曜天言。圣者汝当谛听。我今演说一切真言法义。有诸求成就者

  • 卷第十七·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十七目录 大鉴下第十四世 · 丹霞淳禅师法嗣九人 ·天童正觉禅师 ·长芦清了禅师 ·大洪庆预禅师 ·治平湡禅师(已上四人见录) ·武当佛岩禅师 ·大乘升禅师

  • 佛说救疾经一卷·佚名

    尔时佛在娑罗双树□□□□□□□□□阿难及无量诸天□□□□□□□□□□切诸天人皆来集会□□□□□□□□□佛还正坐告阿难言吾□□□□□□□□诸弟子及诸菩萨摩诃□□□□□□□□国界安行人民无诸□□□□□□□

  • 海上名人传·佚名

    海上名人传编辑部编。上海文明书局1930年出版。8开,100页。收录王一亭、王晓籁、杜月笙、黄金荣、虞洽卿等上海各界名人一百位,以姓氏笔画为编次,每个版面上半部为人物半身像一幅,下半部为该人传略。书以道林纸精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