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宣宗。

宣宗安成思孝大王讳运字继天古讳蒸又祈。 文宗第二子顺宗母弟文宗三年九月庚子生。 幼而聪慧及长孝敬恭俭识量弘远。 博览经史尤工制述。 十年三月册为国原侯累封尙书令进爵为公三十七年七月顺宗卽位加守太师兼中书令。 十月乙未顺宗薨丙申奉遗诏服衮冕卽位于宣政殿受百官贺。

丁酉设金刚明经道场于干德殿。

戊戌王率百官服丧服诣宣政殿行祭。 礼毕百官诣西上合门奉慰又陈慰于慈寿殿。

十一月庚申亲临启殡哭尽哀葬于成陵。

丁卯翰林院奏: "凡内外州府郡县寺院公私门馆号及臣僚以下名犯御讳者及音同者请改之。" 制从之。

戊辰御神凤楼赦加文武官一级。

是月遣侍御史李资仁如辽告丧。

十二月壬申设华严经道场于干德殿五日。

丁丑设八关会御神凤楼前帐殿受百官贺遂幸法王寺。 以前月値国恤至是行之。

丁亥御干德殿视朝退御宣政殿。 门下侍郞平章事李靖恭中书侍郞平章事金良鉴 知政事王锡柳洪陈时政得失。

○(甲子)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放朝贺。

己巳普济寺僧贞双等奏: "九山门 学僧徒请依进士例三年一选。" 从之。

三月庚子朔东女眞将军分那老等二十人来献马。

夏四月辽遣 祭使益州管内观察使耶律信慰问使广州管内观察使耶律彦等来。 甲戌祭文宗曰: "惟灵性极礼义之端体涵中和之粹王爵驭贵早袭靑社之封木神则仁全赋东方之气躬怀忠款以力行职述贡仪而岁至一匡致主朝廷赖其勋千里于蕃生民受其赐方当拱手以仰成何意上天之不遗闻讣悼怀辍朝增 呜呼岁阴不留人生如寄一千年时运之逢五十载君臣之义遽藏夜壑之舟难 东园之器宜 遣于 音 往申于奠礼魂兮有知歆此至意。" 丁丑祭顺宗曰: "惟灵辰象纯精岳渎秀气庆发世国才为王臣甫从英妙之年爰被宠嘉之命抚封日域述职天朝翊戴输勤开庇底乂方茂称藩之绩遽缠陟岵之忧议以夺情 其袭爵指  之旣驾闻驿讣之云来复嗟歼良益用震悼何舟壑之不息乃人琴之俱亡言念忠图想见风矩临遣轮驭往陈奠觞冥神有知谅我遐意。"

五月壬戌赐高旻翼等及第。

六月壬午东女眞寇兴海郡母山津农场戍卒击败之擒五人。

戊子日本国筑前州商客信通等献水银二百五十斤。

乙未王子生于延和宫。

秋八月壬申制: "显宗南幸时门下侍中朴成杰扈从有功于三韩后壁上功臣杨规等录*券 录施行。"

甲申宋遣祭奠使左谏议大夫杨景略副使礼宾使王舜封吊慰使右谏议大夫钱 副使西上合门副使宋球等来。 辛卯祭奠使聚僧徒设道场于文宗魂殿三昼夜壬辰又设于顺宗魂堂癸巳祭文宗祝曰: "惟王绍承庆緖抚有侯封道民师俗礼义是宗壹意朝廷倦倦者忠百名修贡旣久益恭重溟万里一苇以通精诚所兆风涛顺从维此中国四海会同较功悼德孰与王宗谓宜寿考藩屛于东遽兹沦谢伤 何穷遣使陈奠以寓予衷。" 诏曰: "父兄之丧人伦之大 赠赙之礼朝廷之至恩兴言恭顺之蕃宜被哀荣之典特驰使指往致奠仪以示眷存以慰号慕。" 其吊慰书曰: "不意闵凶奄失所 复闻同产相继沦亡痛毒 仍何以胜处达于予听良用恻伤卿绍承父兄素有孝友 能抑割以副眷存今遣使吊慰兼赐卿吊慰物色具如别录至可领也。" 甲午祭顺宗曰: "惟王资质茂美孝友夙成履信思顺休有德声营营服丧得礼之经抚绥一国良 民情谓膺遐福保此安荣为屛为翰翼戴朝廷如何不淑沈 遽 惟天报施称物平衡孰云积善而夭厥龄饬我使指爰棘其行庶陈薄奠以写斯诚。"

以王生日为天元节。

九月己亥宴宋使于会庆殿壬寅又如之甲辰饯宴附表以谢。

○(乙丑)二年春二月丁卯设天帝释道场于文德殿。

辛未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

癸酉辽报改元大安王命有司告于*大庙六陵。

乙亥始令驾幸时奉仁王般若经前导遵宋制也。

丁丑对马岛勾当官遣使进柑橘。

丁亥幸归法寺饭僧。

三月丙申王欲诣文考返魂堂行寒食兼上巳祭有司以无哭位难之王曰: "礼当从宜" 遂 法从而往。

戊戌宋密州报帝崩皇太子卽位。

戊申设佛顶道场于文德殿。

甲寅王如兴王寺饭僧。

夏四月庚午王弟释煦逃入宋。

赐金晙等及第。

戊寅幸外帝释院。

甲申亲醮于球庭。

庚寅以旱命有司讲云雨经于临海院七日又祷于山岳壬辰命近臣录囚放轻系。

五月甲寅设金刚明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

六月丁丑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秋七月壬寅飨年八十以上男女于球庭赐衣带例物有差。

壬子以文宗大祥幸兴王寺行香。

八月辛未遣户部尙书金上琦礼部侍郞崔思文如宋吊慰工部尙书林 兵部侍郞李资仁贺登极。

丁丑奉安文宗神御于景灵殿亲行奠礼。

戊寅御宣政殿听断刑部所奏死囚停音乐进素膳。

九月己酉放轻系。

壬子亲奠于顺宗魂殿。

辽遣御史中丞李可及来贺生辰不及期人嘲之曰: "使名可及何不及耶。"

冬十月癸酉 文宗于*大庙。

乙亥设百高座道场于会庆殿讲仁王经三日饭僧三万。

十一月丁酉 顺宗于*大庙。

丙午辽遣落起复使高州管内观察使耶律盛来。

癸丑辽遣保静军节度使萧璋崇禄卿温峤等来册王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上柱国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一千户兼赐冠冕车马圭印衣带彩* {段}等物己未王受册于南郊。

○(丙寅)三年春正月己未以外戚礼部侍郞李预妻王氏等授尙宫以下内职为王太后宫官赐俸有差。

二月庚申朔以守太师兼中书令崔 守太尉门下侍中金元 配享靖宗庙; 守太尉门下侍中崔齐颜守太师兼中书令李子渊检校太师门下侍中王宠之守太尉中书令崔惟善配享文宗庙。

丙寅王上册于王太后御干德殿受中外贺赐群臣宴。

 罗游击将军加于乃等来贺献方物。

丁卯积庆宫主适扶余侯*  。

戊辰御神凤楼大赦。

庚辰以朝鲜公焘 林公熙守太保; 常安侯琇扶余侯*  金官侯*  卞韩侯 守司徒; 辰韩侯愉守司空。

闰月甲寅遣卫尉少卿崔思说如辽贺天安节殿中少监郭尙献方物户部侍郞金士珍谢贺生辰。

三月辛酉避先王谥改侍中崔肃谥仁孝为忠懿。

己卯对马岛勾当官遣使献方物。

乙酉祷雨于山川。

夏四月癸巳又祷。

甲午以卢神烈为户部尙书; 文干摄兵部尙书; 王国 为卫尉卿。

辛丑有司以久旱徙市。

庚戌亲 *大庙加上太祖以下先王先后尊号。

癸丑以李靖恭为门下侍中判尙书吏部事; 崔奭金良鉴 为门下侍郞平章事; 柳洪王锡为中书侍郞平章; 卢旦为尙书左仆射 知政事; 崔思谅为中枢院使; 文晃知中枢院事。

甲寅以 飨曲赦。

五月戊午御干德殿覆试赐朴景伯等及第。

丙子遣尙书礼部侍郞崔洪嗣如辽谢落起复; 礼宾卿李资智贺正; 知中枢院事李子威尙书左丞黄宗悫谢册命; 又遣告奏使尙书右丞韩莹时辽欲于鸭绿江将起 场故请罢之。

太白昼见。

六月丁亥朔王如奉恩寺。

癸卯诏曰: "朕承遗命 居大位近来变怪屡作旱魃为 庶赖佛神之阴护群臣匡辅之力而使阴阳顺序上下咸和省躬责己屡示恩宥尙不得雨此盖 德所致然恐群下所行或不合义命世贤材弃不见用惟尔文武常 官致政旧德及散任三品以上员限今月二十六日各上封事朕之过失刑政之得失民庶之弊 直言不讳。 又举忠直淸廉有才德者各一人男女僧道笃行孝顺及不孝悌者在官不守公道扰乱法度侵害小民者具录以闻。"

秋七月丙寅诏曰: "朕览群臣所上封事多言世俗尙侈靡莫有禁制其令所司与宰臣诸学士风宪长官据先王典礼凡衣服车马品制斟酌详定以闻。"

戊寅德宗后金氏薨。

八月丙戌朔以刑部尙书邵台辅为西北面兵马使; 工部尙书柳奭为东北面兵马使。

癸卯宣慰国老赐宴于合门驾幸球庭亲飨庶老男女赐物有差笃疾废疾者别给酒食。

九月戊午召两京武官阅射于东亭数月而罢。

甲子辽遣守殿中监史洵直来贺生辰。

丁卯卞韩侯 卒。

冬十月甲辰命内外官表贺太后生辰且于正至八关亦如之永为定制。

己酉祈雪。

十一月壬戌亲醮祈雪。

戊辰设八关会幸法王寺遂幸神众院己巳大会雪侍宴群臣皆沾服及夕将还天霁月明王驻辇昌德门外命诸王奉觞献寿谏议金上琦李资仁补阙魏继廷谏乃止。

十二月戊戌召两京文官阅射于东亭。

○(丁卯)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放朝贺。

乙丑遣告奏使秘书监林昌 如辽。

己巳命有司祭山川庙社以祈神兵助战。

甲戌亲醮于会庆殿。

戊寅东女眞将军阿卢汉等十九人来献土物。

己卯以邵台辅为吏部尙书。

庚辰遣密进使合门引进使金汉忠如辽。

二月庚寅以林 为御史大夫; 高景为御史杂端; 崔思说为侍御史。

甲午幸开国寺庆成大藏经。

丁酉燃灯王如奉恩寺。

东女眞将军怪八等十九人来献马。

癸卯太白昼见。

三月丙辰幸龟山寺饭僧。

己未王如兴王寺庆成大藏殿。

辛酉西女眞酋长所隐豆等十三人来献土物赐爵。

癸亥以崔奭权判尙书吏部事。

壬申日本商重元亲宗等三十二人来献方物。

甲戌宋商徐 等二十人来献新注华严经板。

丙子亲醮太一于文德殿以祈风雨调顺。

戊寅放轻系。

庚辰御宣政殿视事门下侍郞平章事崔奭金良鉴中书侍郞平章事柳洪陈时政得失。

夏四月丙戌宋商傅高等二十人来献土物。

戊子中书侍郞平章事王锡卒辍朝三日。

庚子幸归法寺庆成大藏经。

乙巳设金刚经道场于干德殿七日祷雨戊申又祷于普济寺。

五月丁巳再雩。

丁卯王服素 谒显陵上竹册。

戊辰设仁王道场于文德殿。

庚午谒景陵壬申谒昌陵皆上竹册册曰: "飨祖之严羲易式崇乎殷荐感神之理虞书盖贵乎至 兴言孝思合 毖祀伏念臣谬将 昧获袭燕贻感时轸 * { }之心撰日举拜虔之礼命百 之执 赞盛仪 九州岛之宜用备馨奠仰冀亶聪之鉴曲容克敬之怀在天竞耀于灵威俯覃纯 历世寝宣于景化致保昌期。"

甲戌以崔奭修国史; 金良鉴判尙书户部事; 崔思谅 知政事兼西京留守使。

乙亥以金行琼为门下侍郞同中书平章事。

己卯亲醮于会庆殿祷雨。

六月壬午王如奉恩寺。

乙酉设消 道场于会庆殿七日。

丙申幸法王寺。

辛丑放轻系。

秋七月癸丑以文晃为西北路兵马使兼知中军兵马事; 李子威为东北面兵马使兼知行营兵马事。

丙辰醮于内庭。

己巳王如兴王寺。

庚午东南道都部署奏: "日本国对马岛元平等四十人来献眞珠水银宝刀牛马。"

壬申御宣政殿视事崔奭金良鉴柳洪崔思谅奏陈时政得失。

八月癸未御宣政殿听断死刑。

乙酉幸王轮寺。

己亥改崇庆宫曰保宁; 庆兴院曰元禧宫。

丙午幸西京。

丁未以御史大夫林 为西北路兵马使; 司宰卿尹翼商知东北路兵马事。

九月庚戌朔王次怀蛟驿夜扈卫军营火。

辛亥宴侍臣于大同江楼船。

癸丑御长乐殿视事。

戊午辽遣高州管内观察使高惠来贺生辰。

甲子以崔奭为检校太保; 崔思谅检校太子太师; 文晃检校太子大傅; 李子威检校司空。

癸酉幸兴福寺。

丙子放轻系。

戊寅设燃灯道场于兴国寺又点灯于宫城内外街衢。

冬十月己卯朔幸兴国寺。

癸未幸重兴寺。

乙酉亲醮于内殿。

丁亥王游览观风亭及九梯宫遂幸永明寺行香御龙船至大同江入夜乃还。

壬辰设八关会御灵凤楼浮 观乐遂幸兴国寺。

遣告奏使礼宾少卿柳伸如辽。

癸巳宴亲王侍臣于浮 。

乙未幸兴福金刚二寺。

丙申幸弘福仁王二寺遂幸梯渊御楼船置酒沿流至大同江观射。

设百座道场于上京会庆殿饭僧三万于球庭。

戊戌宴群臣于长乐殿。

十一月乙卯至自西京。

丙辰遣卫尉少卿庾晳如辽谢贺生辰。

壬戌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己巳遣殿中少监金德均如辽献方物。

辛未以维旦为分司兵部尙书知西京留守事; 黄宗悫为卫尉卿西京副留守。

丁丑尙书右仆射任禧悦卒辍朝一日。

十二月己卯朔遣出推使侍御史崔思说于全晋罗州道; 尙书兵部员外郞李玮于庆尙州道; 合门祗候尹瓘于广忠淸州道。

己丑遣刑部侍郞崔 如辽贺天安节。

庚寅以崔奭守太尉判尙书吏部事监修国史; 金良鉴守太尉; 柳洪守司空; 崔思谅修国史; 文晃知中枢院事; 李子威同知中枢院事; 金忠义为户部尙书; 朴寅亮为翰林学士承旨: 李预为翰林学士。

甲午放轻系。

○(戊辰)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放朝贺。

戊午辽遣横宣使御史大夫耶律延寿来。

二月甲午以辽议置 场于鸭江岸遣中枢院副使李颜托为藏经烧香使往龟州密备边事。

三月己酉命中书侍郞平章事柳洪右承宣高景设醮于毡城修旧礼也。

甲子赐金富弼等及第。

戊辰以崔思齐为中枢院使。

夏四月丙申以旱甚王率百寮如南郊再雩以六事自责曰: "政不一欤  民失职欤  宫室崇欤  妇谒盛欤  苞 行欤  谗夫昌欤 " 使童男童女各八人且舞而呼雩避正殿 常膳彻乐露坐听政壬寅又祷于宗庙社稷山川。

五月辛亥宋明州归我罗州飘风人杨福等男女二十三人。

己未辽东京回礼使检校右散骑常侍高德信来。

癸酉诏曰: "朕不明于德皇天示谴三月不雨栗栗危惧岂中外囹圄有 灾乎其轻囚薄罪 原之。"

秋七月宋明州归我耽罗飘风人用 等十人。

九月遣太仆少卿金先锡如辽乞罢 场表曰: "三渎靡从虽惧冒烦之非礼一方所愿岂当缄默以不言 昔者投 上书万姓悉通于穷告*    四聪勿 于登闻幸遭宸鉴之至公 写民情而更达臣伏审承天皇太后临朝称制赐履划封舞干 格于舜文执玉甫 于禹会奬怜臣节沾被睿恩自天皇鹤柱之城西收彼岸限日子鳖桥之水东割我疆统和十二甲午年入朝正位高良赍到天辅皇帝诏书: ' 高丽国王王治省东京留守逊宁奏卿欲取九月初发丁夫修筑城砦至十月上旬已毕卿才惟天纵智达时机乐输事大之诚远奉来庭之礼适因农隙远集丁夫用防旷野之寇攘先筑要津之城垒雅符朝旨深 时情 彼女眞早归皇化服我威信不敢非违但速务于完修固永期于通泰。' 其于眷注岂舍寐兴于时陪臣徐熙掌界而管临留守逊宁奉宣而商议各当两境分筑诸城是故遣河拱辰于 门为勾当使于鸭绿昼则出监于东 夜则入宿于内城遂仗天威渐 草窃后来无备边候益闲圣宗之 墨未干太后之慈言如昨甲寅年河梁造舟而通路乙卯岁州城入境以置军乙未设弓口而创亭丙申允需头而毁舍诏曰: '自余 事 守恒规' 又壬寅年欲设买卖院于义宣军南论申则葺修设罢甲寅岁始排探守庵于定戎城北回报曰起盖年深当国代代忠勤年年贡觐几遣乎 车章奏未 乎庵守城桥 及兹辰欲营新市似负先朝之遗旨弗矜小国之竭诚数千里之轮蹄往来忘倦九十年之苞 输献无功百舌咨嗟群心怨望今臣肇承先阀恪守外蕃 寸悰更切于激 何片利将兴于缔构界连大楚 和誓效于灌瓜地狭长沙 舞尙难于回袖屡飞 奏莫奉纶兪上 盖高下惭有众伏望皇帝陛下排 臣之横议念边府之殷忧任耕凿于田原复安旧业禁  之场屋无使新成 免惊骚永图报效。"

冬十月丁丑辽遣*大常少卿郑硕来贺生辰。

十一月癸亥赐延和宫元子名昱赐银器匹* {段}布谷鞍 奴婢。 王奉太后宴于寿春宫朝鲜 林常安三公扶余金官二侯侍宴竟夜而罢。

壬申金先锡还自辽回诏曰: "屡抗封章请停 易谅惟细故 假繁辞迩然议于便宜 未期于创置务从安帖以尽倾输释乃深疑体予至意。"

十二月庚子以李颜为刑部尙书 知政事; 李资仁为殿中监中枢院副使。

是岁辽遣使赐羊二千口车二十三两马三匹。

○(己巳)六年春正月壬申朔放朝贺。

乙亥发新兴仓粟施京城诸佛寺设斋祈福。

戊戌设消灾道场于会庆殿五日。

二月辛酉亲祀天地山川于球庭以祈福。

三月庚寅设楞严道场于干德殿七日。

夏四月辛丑朔陨霜。

六月辛丑祷雨于宗庙七陵。

庚申以崔思齐 知政事; 朴寅亮同知中枢院事; 徐靖为三司使; 金上琦为右散骑常侍。

秋八月甲辰东女眞归德将军西害等十四人来献马。

庚戌宋明州归我飘风人李勤甫等二十四人。

癸丑以修葺国学备仪仗移安文宣王于顺天馆。

丙辰断死刑。

日本国大宰府商客来献水银眞珠弓箭刀剑。

九月乙亥辽遣永州管内观察使杨璘来贺生辰。

丁丑以天元节宴辽使于干德殿王制贺圣朝词曰: "露冷风高秋夜淸月华明披香殿里欲三更沸歌声扰扰人生都似幻莫贪荣好将美 满金 畅 情。"

冬十月己亥宋商杨注等四十人来献土物。

己酉宋商徐成等五十九人来献土物。

辛亥讲仁王经于会庆殿三日饭僧三万。

戊午 新铸十三层黄金塔于会庆殿设庆赞会。

宋商李珠杨甫杨俊等一百二十七人来献土物。

辛酉王太后始创国淸寺。

十一月丁卯朔日食。

东女眞酋长高舍等二十一人来献马。

十二月守司空柳洪新第成王命*大仆卿李资义赍诏赐银器匹* {段}鞍马。

○(庚午)七年春正月丁卯朔放朝贺。

己丑礼宾省据 罗勾当使申状奏: "星主游击将军加良仍死母弟陪戎副尉高福令继之 赙之物宜准旧例支送。" 制可。

壬辰普济寺水陆堂火。 先是嬖人摄户部郞中知太史局事崔士谦入宋求得水陆仪文请王作此堂功未毕而火。

二月甲寅东女眞都领也沙等十七人来献马赐物有差。

丙辰以柳洪为门下侍郞平章事判兵部事; 崔思齐为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子威为尙书右仆射 知政事修国史。

己未东女眞都领* 于乃等二十二人来献马。

壬戌东女眞秃达等三十四人来朝。

三月己巳宋商徐成等一百五十人来献土物。

戊子夜大震电新兴仓 。 罢弘圆国淸两寺之役。

夏五月丙寅御干德殿覆试赐李景泌等及第。 时以景泌程文不合格讥谤主司。

六月庚子御史台奏: "宁远兵马录事禹汝维侵扰边民聚* {敛}财贿请付廷尉论断。" 制可。

甲辰制: "灾变屡作时雨愆期放内外公徒私杖以下罪官吏犯法罢职者理无私曲量 本品。"

秋七月癸未遣户部尙书李资义礼部侍郞魏继廷如宋谢恩兼进奉。

九月辛未辽遣利州管内观察使张师说等三十一人来贺生辰。

庚辰再宴辽使于干德殿令三节人坐殿内左右。 有司奏: "再宴使者古无此例三节就坐殿内亦所未闻。" 王曰: "使者赍御制天庆寺碑文以来宜加殊礼。" 不从。

戊子东女眞怀化将军阿于大等十五人来献马。

冬十月丙午王奉太后幸三角山庚戌幸僧伽窟遂幸藏义寺癸丑幸仁寿寺行香甲寅驾次山路民年百岁者一人八十者三人谒于路各赐物存问。

戊午幸神穴寺设五百罗汉斋。

十一月辛酉朔至自三角山赦。

十二月壬辰祈雪庚子再祈于诸神庙壬寅又祈。

辽遣横宣使益州管内观察使耶律利称来。

宋赐文苑英华集。

○(辛未)八年春正月丁卯宴群臣于干德殿各赐廐马。

二月癸丑辽东京持礼回谢使礼宾副使乌耶吕来。

三月丙子东女眞宁塞将军皆多汉等四十人来献 驼及马。

夏四月丁未中枢院副使李资仁卒。

癸丑门下侍郞平章事郑惟产卒谥贞顺。

五月己未朔日食太白昼见经天七十日。

乙丑祈雨于社稷。

王如兴王寺。

丁卯祈雨于*大庙七陵。

六月甲午再祈于社稷丁酉又祈于*大庙七陵。

甲辰都兵马使奏: "往年蕃贼寇昌州兵马录事安先俊等领卒出屯德宁戍遣郞将高猛等追捕奋击贼大溃校尉崇俭队正边鹤等突入贼中士卒增气 斩有功乞加职赏以劝将来。" 制可。

丙午李资义等还自宋奏云: "帝闻我国书籍多好本命馆伴书所求书目录授之乃曰: '虽有卷第不足者亦须传写附来。'" 百篇尙书荀爽周易十卷京房易十卷郑康成周易九卷陆绩注周易十四卷虞飜注周易九卷东观汉记一百二十七卷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韩诗二十二卷业遵毛诗二十卷吕悦字林七卷古玉篇三十卷括地志五百卷舆地志三十卷新序三卷说苑二十卷刘向七录二十卷刘歆七毗七卷王方庆园亭草木* 二十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元白唱和诗一卷深师方黄帝针经九卷九墟经九卷小品方十二卷陶隐居效验方六卷尸子二十卷淮南子二十一卷公孙罗文选水经四十卷羊佑老子二卷罗什老子二卷锺会老子二卷 孝緖七录孙盛晋阳秋三十三卷孙盛魏氏春秋二十卷*于宝{干宝}晋记二十二卷十六国春秋一百二卷魏澹后魏书一百卷鱼 魏略刘 梁典三十卷吴均齐春秋三十卷元行 魏典六十卷沈孙齐纪二十卷杨雄集五卷班固集十四卷崔 集十卷汲 纪年一十四卷谢灵运集二十卷颜延年集四十一卷三敎珠英一千卷孔 文苑一百卷类文三百七十卷文馆词林一千卷仲长统昌言社恕体论诸葛亮集二十四卷王羲之小学篇一卷周处风土纪一卷张揖广雅四卷管弦志四卷王详撰音乐志蔡邕月令章句十二卷信都芳撰乐书九卷古今乐录十三卷公羊*黑守{墨守}十五卷谷梁废疾三卷孝经刘邵注一卷孝经韦昭注一卷郑志九卷尔雅图赞二卷三苍三卷 苍三卷卫宏官书一卷通俗文二卷凡将篇一卷在昔篇一卷飞龙篇一卷圣皇章一卷劝学篇一卷晋中兴书八十卷古史考二十五卷伏侯古今注八卷三辅黄图一卷汉官解 三卷三辅决录七卷益部耆旧传十四卷襄阳耆旧传五卷稽康高士传三卷玄晏春秋三卷*于宝{干宝}搜神记三十卷魏名臣奏三十一卷汉名臣奏二十九卷今书七志十卷世本四卷申子二卷隋巢子一卷胡非子一卷何承天性苑高士廉氏族志一百卷十三州志十四卷高丽风俗纪一卷高丽志七卷子思子八卷公孙尼子一卷愼子十卷晁氏新书三卷风俗通义三十卷泛胜之书三卷灵宪图一卷大衍历兵书接要七卷司马法汉图一卷桐君药录二卷皇帝大素三十卷名医别录三卷曹植集三十卷司马相如集二卷桓谭新论十卷刘琨集十五卷卢谌集二十一卷山公启事三卷书集八十卷应 百一诗八卷古今诗苑英华集二十卷集林二十卷计然子十五卷。

秋七月壬戌尙书左仆射致仕卢旦卒谥匡献。

丁丑以金上琦为户部尙书政堂文学; 柳奭同知中枢院事。

八月丁卯中书侍郞平章事崔思齐卒。

制曰: "宋人田盛善书札*东养{陈养}有武艺敦请留止且加职秩以劝来者。"

闰月己未王避正殿素膳丹笔定罪。

甲子设藏经道场于会庆殿王行香且制诗以示归崇之意。

九月庚寅御赏春亭召 林公熙扶余公*  门下侍郞平章事柳洪左仆射邵台辅兵部尙书徐靖上将军王国 直门下省高景翰林学士孙冠等置酒从容问以边事。

癸巳辽遣永州管内观察使高崇来贺生辰。

冬十一月丙午门下侍郞平章事柳洪卒。

庚戌祈雪于社稷。

十二月癸亥门下侍郞平章事李颜卒谥襄愼。

○(壬申)九年春正月甲申朔以雨雪放朝贺。

己丑中枢院使刑部尙书致仕朴扬旦卒辍朝三日。

丁酉以金上琦为吏部尙书; 林 同知中枢院事。

庚子东女眞阿卢汉等二十人来献土物。

二月己卯东女眞怀化将军三彬等来献马。

耽罗星主懿仁来献土物加定远将军赐衣带。

壬午宣麻以邵台辅 知政事。

三月丙辰市巷民家六百四十户火。

是月王忧劳万机颇觉不豫移御文德殿命内医进养性方药忽有感作古风长篇其末云: "药效得否何敢虑浮生有始岂无终唯应愿切修诸善净域超升礼梵雄。" 王春秋鼎盛而有此作见者惊怪。

夏四月乙卯以 知政事邵台辅权判西北面兵马事兼中军兵马使; 中枢院使徐靖为西北面兵马使兼中军兵马使; 政堂文学金上琦权判东北面兵马事兼行营兵马使; 同知中枢院事林 为东北面兵马使兼行营兵马使。

戊午册宫人李氏为王妃。

制: "加金官侯*  守太尉兼中书令。"

丙寅金官侯*  卒。

戊辰辽东京持礼使高良庆来。

辛巳御文德殿覆试赐金诚等及第。

六月己未以柳奭知中枢院事; 李预同知中枢院事。

庚申诏曰: "朕尝听日者崔士谦之奏修补景陵虚缺近览司天少监黄忠现等封事士谦修补反为压禳将使先灵不安玄寝其令刑部囚士谦鞫问。"

乙丑以政堂文学金上琦修国史。

丙寅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壬申王太后设天台宗礼忏法于白州见佛寺约一万日。

乙亥以徐靖 知政事。

秋七月乙酉 知政事崔思谅卒。

八月乙丑以李子威为尙书右仆射权知门下省事兼西京留守使。 初子威以宰相监校入宋表奏误书辽年号宋朝却其表由是责罢不数月干谒内嬖得拜是职时人讥之。

戊辰幸西京。

己巳放崔士谦于仙山岛。

九月壬午王太后薨于西京。

乙酉辽遣王鼎来贺生辰。

冬十月丙子至自西京。

十一月庚子太白昼见经天。

十二月癸亥东女眞余罗弗等二十人来献土物。

壬申地震。

○(癸酉)十年春正月己卯朔放朝贺。

二月甲寅宋明州报信使黄仲来。

三月戊寅命元子昱入居寿春宫以同知中枢院事柳奭左谏议大夫孙冠为太子左右詹事。

壬午西北路兵马使奏: "北蕃三人慕化来投。" 赐衣及田宅。

夏四月己酉门下侍中致仕文正卒。

癸丑设藏经道场于会庆殿六日王亲制赞三宝诗。

乙卯辽遣高州管内观察使冯行宗来命王起复。

五月戊戌以邵台辅为中书侍郞平章事判刑兵部事; 徐靖为尙书左仆射 知政事; 金上琦为吏部尙书 知政事修国史; 柳奭为礼部尙书 知政事; 林 为中枢院使刑部尙书; 李预知中枢院事翰林学士承旨。

庚子创弘护寺于城东。

六月甲子亲醮于内殿以祈农事。

秋七月癸未西海道按察使奏: "安西都护府辖下延平岛巡检军捕海船一 所载宋人十二倭人十九有弓箭刀剑甲胄幷水银眞珠硫黄法螺等物必是两国海贼共欲侵我边鄙者也其兵仗等物请收纳官所捕海贼 配岭外赏其巡捕军士。" 从之。

壬辰遣兵部尙书黄宗悫工部侍郞柳伸如宋谢恩。

八月壬申免内外死罪流海岛。

九月丁丑王诣仁睿太后返魂殿行小祥祭。

壬午辽遣永州管内观察使大归仁来贺生辰。

十二月甲子辽遣横宣使安州管内观察使耶律括来。

○(甲戌)十一年春正月癸酉朔放朝贺。

壬辰日傍有彗。

二月丙午以屡有天变赦。

戊申王将阅兵御史台奏: "兵金也克木方春盛德在木而阅兵逆生气也。" 不听。

三月甲戌王祭仁睿太后于返魂殿。

甲申国子祭酒韩俭三上表请老许之。

丙戌,东女眞将军仍于等来献马九匹。

丁亥醮于球庭。

甲午赐郑克恭等及第。

夏闰四月壬辰王不豫甲午宰臣枢密及宗室诣延英殿北门起居。

五月壬寅王薨于延英殿内寝卽日迁殡于宣德殿寿四十六在位十一年谥曰思孝庙号宣宗葬于城东陵曰仁陵仁宗十八年加谥宽仁高宗四十年加显顺。

○李齐贤赞曰: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观宣宗文德殿饵药诗有类于赵孟视荫 日之诗何哉赵孟列国之卿其语偷君子尙讥之 王者乎以宣宗聪明好学不读非圣之书而无苟且之意明良 载之歌则尙矣大风慷慨之作何遽不若乎不及三年遂弃群臣呜呼。"

献宗。

献宗恭 大王讳昱宣宗元子母曰思肃太后李氏。 宣宗元年六月乙未生性聪慧九岁好书 凡所见闻未尝遗忘。 十一年五月壬寅宣宗薨奉遗命卽位于重光殿。

甲寅葬宣宗于仁陵。

六月庚午朔尊母为太后。

甲申以邵台辅李子威 为门下侍郞平章事上柱国; 柳奭为尙书左仆射柱国; 林  知政事; 李资义知中枢院事; 崔思诹同知中枢院事左散骑常侍。

乙酉文宗妃崇化宫主金氏卒。

戊子御神凤楼大赦。

宋都纲徐佑等六十九人 罗高的等一百九十四人来贺卽位献土物。

己亥以朝鲜公焘 林公熙守太师; 常安公琇扶余公*  守太保; 辰韩侯愉汉山侯 乐浪伯瑛守司徒。

秋七月丁卯宋都纲徐义等来献土物。

八月庚午朔诏曰: "定州宣德鎭境内蝗 为灾其令群臣各上封事。"

甲戌宋都纲欧保刘及杨保等六十四人来。

冬十一月壬子飨年八十以上者于球庭赐物有差。

十二月辽 祭使萧遵烈副使梁祖述慰问使萧 起复使郭人文等来。

乙酉 祭使诣返魂堂祭宣宗王迎诏助祭诏曰: "朕言念先臣保全亮节将被便蕃之宠遽从汗漫之游灵魄未遥渥恩宜及遣陈祭 庸表眷怀今差永州管内观察使萧遵烈卫尉少卿梁祖述充 祭使副祭所诸物具如别录。" 祭文曰: "惟灵器范渊英姿神秀迈庆遇风云之会恭依日月之华承祖业之贻休缵王藩之嗣理表海遵修于旧服朝天奉达于勤诚寔 义方克全忠节将加宠懋奄至沦亡闻讣奏以兹来痛恩褒之莫及特遣 传往陈奠觞凝想贞魂固谅深意。" 祭讫王还宫慰问使传诏于干德殿诏曰: "省所奏高丽国王薨逝事具悉朕以先臣表是东海方赖匡扶之绩遽聆陨越之灾顾尔幼  斯凶闵当永思于缵袭用少节于哀 顺以礼文副予遐念今差广州防御使萧 * {赍}诏往彼慰问兼赐赙赠具如别录。" 丙戌起复使传诏于干德殿诏曰: "王适 家艰爰膺世嗣*块 在制然孺慕以钟情金革从权固牵复而就政谅极哀荣之至勉符眷委之深今差崇禄卿郭人文往彼赐卿起复告 各一道。" 官告曰: "立孝惟亲在 麻则礼当终 移忠于国顺金革则义贵从权故襄子繇发命以卽戎伯禽因有为而摄事朕若稽古典诞抚庶邦眷靑社之名封 皇家之巨屛上帝不 列侯云薨属令嗣以有成宜旧服以与继式涓刚吉之旦载考牵复之文佥议允谐宠章攸举高丽国王嗣子王昱庆隆世嫡才茂人英龙星腾七宿之精夙锺其智木神冠五行之秀生富于仁爰在妙龄早推俊器方干承家之蛊遽罹陟岵之艰讣奏云来 伤攸至然痛缠 块三年未忍夺其情而任重蕃垣一日不可虚其守是用特降出纶之命 从始墨之经付驼 之崇权升凤池之峻秩检阶优锡勋邑兼新与袭国封用慰人望于 肇尔烈祖臣于我朝誓着泰山表兹东海尊主庇民而有裕贻孙翼子以承休顾惟八世之莫京皆获一 之所赐汝其祗蹈先训永怀令图勤俭可以保民信义可以行政服是炯戒往惟钦哉可起复骠骑大将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食邑七千户食实封七百户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乙亥)元年春正月戊戌朔放朝贺日傍有彗王幼 不知修省只引内医三四人讨问方书或习书 。

庚戌以王国 权尙书兵部事。

二月庚辰燃灯王如奉恩寺。

甲申东女眞怀化将军所罗等二十八人来献马。

丁亥东女眞奉国将军豆门等四十八人来献马。 王御宣政殿赐见命近臣崔弘嗣问边宜赐酒食衣带布帛。

辛卯宋商黄 等三十一人与慈恩宗僧惠珍来。 王命近臣文翼备轩盖迎珍置于普济寺。 珍常曰: "为欲见普 落山圣窟而来请往观之。" 朝议竟不许。

三月辛丑常安公琇卒。

夏四月己卯赐兪进等及第。

五月丙申太后如玄化寺设宣宗小祥斋。

己酉以柳奭判三司事; 李预为政堂文学刑部尙书; 李资义为中枢院使; 孙冠知中枢院事翰林学士承旨。

癸丑辽东京回礼使高遂来。 遂私献绫罗彩* {段}甚多。 王御干德殿引见命近臣问留守安否赐酒食衣对。

六月己卯王受木叉戒于干德殿。

秋七月戊戌行辽寿昌年号。

丙午飨于*大庙王居亮阴圆丘方泽宗庙社稷及凡载祀典者无不举。

癸丑 罗高勿等八十人来献土物。

庚申李资义谋乱伏诛。

癸亥以邵台辅权判吏部事; 王国 权判兵部事。

八月甲子朔以黄仲宝为尙书右仆射。

乙丑以大叔 林公熙为中书令。 百官就邸陈贺。

甲戌宋商陈义黄宜等六十二人来献土物。

癸未以孙冠为枢密院使; 崔思诹为吏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甲申命修东京皇龙寺塔。

九月乙未以邵台辅特进守司徒判吏部事; 金上琦柳奭 为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林 守司空尙书左仆射判户部事; 王国 为右仆射 知政事判兵部事柱国; 黄宗悫同知枢密院事。

丙申放李资义党兵部员外郞金德忠于远地。

戊戌诏曰: "昨者权奸谋乱伏诛此实将相宣力之效虽已拔乱益勤修省凡诸寃狱悉令宽宥内外赎铜小罪皆许免除。"

庚子以金先锡为刑部尙书; 王国 判都兵马事。

冬十月己巳制曰: "朕承先考遗业谬卽大位年当幼 体亦病羸不能抚邦国之权塞士民之望阴谋横议交起于权门逆贼乱臣屡干于内寝斯皆凉德所致常念为君之难窃见大叔 林公历数在躬神人假手咨尔有众奉纂丕图朕当退居后宫获全残命。" 乃命近臣金德钧等迎 林公熙于宗邸禅位遂退居后宫肃宗二年闰二月甲辰薨于兴盛宫寿十四在位一年谥曰怀 葬于城东陵曰隐陵睿宗卽位改谥恭 庙号献宗高宗四十年加谥定比。

○李齐贤赞曰: "禹之传子为虑后世植遗腹朝委 而天下不动者分素定也显之三子兄弟相传以及于顺顺以居丧过哀夭折无嗣而传于宣宣薨而太子嗣是为献宗国人习熟见闻乃谓: '宣有五弟而立孺子' 以是归非何不思之甚也唯不得周公于亲博陆于臣委任而辅政其危且乱可翘足而待也后世有不幸而遗大投艰于襁褓之中者可以此为诫哉。"

世家卷第十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六·赵尔巽
  第六回 纳群娃羊车恣幸 继外孙螟子乱宗·蔡东藩
  汉官旧仪补遗·卫宏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杨士奇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十五·佚名
  二百九十三 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正白旗护军参领缺摺·佚名
  卷二·曾巩
  卷二·胡仔
  绎史卷一百·马骕
  卷十二·吴缜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司马迁
  朱龄石传·李延寿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刘昫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子酉·唐圭璋

      子酉号冰壶,官转运判官。   玉楼春   纱窗春睡朦胧著。   相见尚怀相别恶。   梦随城上角声残,   泪逐楼前花片落。   东风不解吹愁却。   明月几番乖后约。   当时惟恐不多情,   今日情多无处著

  • 卷499 ·佚名

    张栻 张子囦携二子西归求予诗为赋此以致乡党之义 穷冬泝荆江,风急波涛怒。 张君一叶舟,追逐任掀舞。 时从古岸边,颇得班荆语。 君家岷山下,须眉挟风雨。 万里生橐归,问君自何苦。 两儿才过膝,

  • 卷二百五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五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山先生诗集【三】真德秀夀外舅杨开国大中大夫汉千户子男一位周诸侯人生到此不易得况复寳带悬精镠虽然三者皆外物达人睨视如云浮天公最啬是眉夀七

  • 卷五·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刘 崧【五十首】崧字子高泰和人明初以人材举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还征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请老许之复召为国子司业有槎翁集【宋景濓云子高天

  •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魏收

    孙绍,字世庆,昌黎人。世仕慕容氏。祖志入国,卒于济阳太守。父协,字文和,上党太守。绍少好学,通涉经史,颇有文才,阴阳术数,多所贯涉。初为校书郎,稍迁给事中,自长兼羽林监,为门下录事。朝廷大事,好言得失,遂为世知。曾着《释典论》,虽

  • 卷十二·黄以周

      哲宗   △绍圣二年(乙亥,一峣九五)   1、正月(案:钱大昕《朔闰考》:是月戊戌朔。) 庚戌,宣政使宋用臣言:“昨自元丰二年四月内导洛通汴,六月成功放水,四时行流不绝。遇冬凌结,即督责沿河官吏,打拨通流,并无壅遏。自元祐二年

  • 清操类·佚名

    ○范氏督两江雍正时,范时绎任两江督,镇静和平。养廉之外,苞苴不入。上闻其清贫,降旨褒美,命三巡抚酌议养赡。放衙夜静,惟闻诸子读书声。范氏先有承烈、承勋,相继任两江督,及时绎至,题其堂曰“三到”,亦盛事也。○赓总宪赓总宪年

  • 一百七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禺页)奉旨采办石竹情形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臣李煦谨奏: 窃臣煦与曹(禺页)奉旨采办灵璧罄石并做乐器竹子,臣煦等即钦遵奉发之单,采办箫笛竹二千根。臣煦又另备五千一百根,一并开单恭进,以备选用。而采办之竹,俱老清客周万谟经手,至於罄石,灵璧

  • 卷七十二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十二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九下 技术 吴 吴范 刘惇 赵逹【皇象】 陈训 葛洪 谨案吴范传阙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也遭乱避地客游庐陵事孙辅以明天官达占数显

  • 杨机传·李延寿

    杨机,字显略,天水冀人。祖父杨伏恩,移居到洛阳,因而在那里安了家。  杨机从小就有志气节操,被读书人所称道。河南尹李平、元晖,一起召请他任功曹,元晖还把郡中的政务交给他处理。有人对元晖说:“不亲自处理政务,也不要相信庶

  • 卷二十二·戴锡章

    西夏称永安三年春正月,辽道宗洪基薨。孙延禧即位,是为天祚,改是年为乾统元年。(《辽史·道宗本纪》)夏五月,遣使如宋,进助山陵。宋葬钦圣宪肃皇太后、钦慈皇太后于永裕陵,干顺遣使献物助工。(《西夏书事》)六月,遣使如辽慰

  • 詩經卷之三  朱熹集傳·朱熹

      鄭一之七。鄭、邑名。本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宣王以封其弟友爲采地。後爲幽王司徒、而死犬戎之難。是爲桓公。其子武公掘突、定平王於東都。亦爲司徒、又得虢·檜之地。乃徙其封、而施舊號於新邑、是爲新鄭。咸林

  •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一或阅弘明集,至南朝宋文帝与侍中何尚之,赞扬佛教之美,极尽玄致。时吏部郎羊弘保亦适在座,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进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耶”?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

  • 卷十三·佚名

    △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二佛告须菩提,又复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云何如来知诸众生。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耶。须菩提。所谓了知众生所起诸行出没。依色而生依受想

  • 小品方·陈延之

    原名《经方小品》,医方著作。陈延之撰。约成书于南北朝宋孝建元年至永徽元年 (454—473)。书名之 “经方”源自 《汉书 ·艺文志》,“小品”之义则取自佛家典籍 “小品般若”(亦译作《小品经》)。原书久佚,历代无刊本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李道纯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一卷。题“清庵莹蟾子李道纯注”。李道纯,元人。注文述存元始祖气、检摄因缘、离破差别境界之心法,劝人行持经功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 巷战之夜·张恨水

    《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列为“《新民报》文艺丛书”之二。南京新民报社1942年12月初版。卷首有《巷战之夜序》。主要情节是:日本兵侵占天津时,教师张竟

  • 通鉴总类·沈枢

    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记载的史事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