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皇朝通志

一百二十六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志》。是书共分二十略,计有“氏族略”十卷,“六书略”三卷,“七音略”四卷,“天文略”六卷,“地理略”八卷,“都邑略”四卷,“礼略”十二卷,“谥法略”八卷,“器服略” 六卷,“乐略”二卷,“职官略”八卷,“选举略”三卷,“刑法略”六卷,“食货略”十六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八卷,“图谱略”二卷,“金石略”七卷,“灾祥略”三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卷首有“凡例”十二则。宋代郑樵曾撰《通志》二百卷,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谱略、列传等目,记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又有清代三通馆奉敕所修《续通志》,门类沿袭《通志》,记事上接《通志》,止于明代。是志则上起清太祖天命元年 (1616),止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 (1785),不但体例与《通志》、《续通志》相比,省去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而且细目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简和增补。如“都邑略”,《通志》载四裔,是志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通志》分为三等二百又十品,是志仅录尊谥与赐谥;“金石略”,《通志》分载泉币、钟鼎彝器款识和诸家碑刻,是志只收御定诸帖及奉敕石刻;“天文略”,是志细述历数、仪象,比《通志》全面,“地理略”,是志备载各地河流,比《通志》详细,“六书略”,是志则记有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当然是志的价值不能与《通志》相比,但其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是志记事起止年代与《清朝通典》相同,两书相较,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作用与价值也大体相仿。是志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是志影印精装一册。

《钦定皇朝通志》全部章节目录

(1)总目
(2)凡例
(3)卷一
(4)卷二
(5)卷三
(6)卷四
(7)卷五
(8)卷六
(9)卷七
(10)卷八
(11)卷九
(12)卷十
(13)卷十一
(14)卷十二
(15)卷十三
(16)卷十四
(17)卷十五
(18)卷十六
(19)卷十七
(20)卷十八
(21)卷十九
(22)卷二十
(23)卷二十一
(24)卷二十二
(25)卷二十三
(26)卷二十四
(27)卷二十五
(28)卷二十六
(29)卷二十七
(30)卷二十八
(31)卷二十九
(32)卷三十
(33)卷三十一
(34)卷三十二
(35)卷三十三
(36)卷三十四
(37)卷三十五
(38)卷三十六
(39)卷三十七
(40)卷三十八
(41)卷三十九
(42)卷四十
(43)卷四十一
(44)卷四十二
(45)卷四十三
(46)卷四十四
(47)卷四十五
(48)卷四十六
(49)卷四十七
(50)卷四十八
(51)卷四十九
(52)卷五十
(53)卷五十一
(54)卷五十二
(55)卷五十三
(56)卷五十四
(57)卷五十五
(58)卷五十六
(59)卷五十七
(60)卷五十八
(61)卷五十九
(62)卷六十
(63)卷六十一
(64)卷六十二
(65)卷六十三
(66)卷六十四
(67)卷六十五
(68)卷六十六
(69)卷六十七
(70)卷六十八
(71)卷六十九
(72)卷七十
(73)卷七十一
(74)卷七十二
(75)卷七十三
(76)卷七十四
(77)卷七十五
(78)卷七十六
(79)卷七十七
(80)卷七十八
(81)卷七十九
(82)卷八十
(83)卷八十一
(84)卷八十二
(85)卷八十三
(86)卷八十四
(87)卷八十五
(88)卷八十六
(89)卷八十七
(90)卷八十八
(91)卷八十九
(92)卷九十
(93)卷九十一
(94)卷九十二
(95)卷九十三
(96)卷九十四
(97)卷九十五
(98)卷九十六
(99)卷九十七
(100)卷九十八
(101)卷九十九
(102)卷一百
(103)卷一百一
(104)卷一百二
(105)卷一百三
(106)卷一百四
(107)卷一百五
(108)卷一百六
(109)卷一百七
(110)卷一百八
(111)卷一百九
(112)卷一百十
(113)卷一百十一
(114)卷一百十二
(115)卷一百十三
(116)卷一百十四
(117)卷一百十五
(118)卷一百十六
(119)卷一百十七
(120)卷一百十八
(121)卷一百十九
(122)卷一百二十
(123)卷一百二十一
(124)卷一百二十二
(125)卷一百二十三
(126)卷一百二十四
(127)卷一百二十五
(128)卷一百二十六

猜你喜欢
  越绝书·袁康
  后汉纪·袁宏
  明宫史·吕毖
  台湾郑氏始末·沈云
  全相平话五种·佚名
  丘隅意见·乔世宁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佚名
  庆元党禁·佚名
  谠论集·陈次升
  靖海纪事·施琅
  白话梁书·姚思廉
  洋务续记·佚名
  天台治略·戴兆佳
  我的自传·梁漱溟
  甲申核真略·杨士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跋·纪坤

    先曾祖生明隆庆中少为诸生见四方多虞即慨然有经世之志谈兵说剑恒从诸豪侠游然不欲以他途进担簦负笈老尚仆仆场屋间既久而不遇且知时事之不可为也乃息意逃禅隐处田间以没晚榜所居曰花王阁葢自伤文章无用如牡丹之华而不

  • 卷94 ·佚名

    方岳 次韵徐宰三雪 春其几何到端木,三信东风银粟粟。 眼惊天地有奇事,喜不自持诗陆续。 尔时茅屋亦堪画,有竹宁甘食无肉。 多年裿褐夜不暖,紫凤天吴共伸缩。 袖中书册字蝇头,略借瑶阶明月烛。

  • 卷八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八十一石壁类五言古明庆寺石壁      【北周】王 褎夏水悬台际秋泉带雨余石生铭字长山久谷神虚泾县石壁道中      【元】贡师泰万山从西来中断忽如劈攒峰阻重关两崖立坚

  •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欧阳修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少慷慨,尚风节。始名瑗,慕张纲为人,改焉。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

  • 附錄二評論·叶隆礼

      葉隆禮和契丹國志   李錫厚   契丹國志在元修遼史之外,是現在僅存的一部紀傳體遼史。然而它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史料價值等問題,均有爭議。本文擬就這些問題談談個人一得之見,以期專家、讀者們教正。   一   四

  • 卷十四·吴广成

      康定元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夏四月,西蕃磨毡角谋攻凉州。  磨毡角与父角厮罗猜阻,虽各治一城,别立文法,然终不能统摄诸蕃。宝元中,中朝欲兼抚之,命为顺州团练使,磨毡角感恩上表,言有兵二万,愿取西凉,请遣使护,仁宗诏嘉

  • 大事记续编卷二十六·王祎

    晋孝惠皇帝元康元年春正月乙酉朔改元永平【以本纪修】解题曰宋庠纪年通谱永平汉明帝年号二月癸酉楚王玮淮南王允来朝三月辛卯皇后遣殿中兵杀杨骏兄弟其党皆夷三族解题曰晋二衞始制前驱由基强弩为三部司马二衞各五部督

  • 三国史记卷第十。·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零卷新罗本纪一零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十。[元圣王][昭圣王][哀庄王][宪德王][兴德王]

  • 韦孝宽传·令狐德棻

    韦叔裕字孝宽,是京兆杜陵人,从少年时起以字代名。世代为三辅大族。祖父韦直善,曾任魏国冯翊、扶风二郡守。父亲韦旭,曾任武威郡守。建义初年,任大行台右丞,加辅国将军、雍州大中正衔。永安二年(529),被任命为右将军、南豳州

  • 梁鼎传·脱脱

    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祖父梁钺,在蜀地曾任剑门关使。父亲梁文献,乘氏县令。梁鼎,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又升任著作佐郎。端拱初年,向朝廷敬献《圣德徽号颂》万余言,考试文章,升为殿中丞、歙州

  • 严鹤龄·周诒春

    严鹤龄 字履勤。年三十八岁。生于浙江馀姚。已婚。子三。女一。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得学士学位。以演说得金牌奖。任圣约翰大学及复旦公学教员。为约翰声编辑。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游美。入哥仑比亚大学。习政

  • 卷七·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七    宋 李樗黄櫄 撰定【丁佞仄】之方中美卫文公也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漕【音曹】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音悦

  • 卷一百四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四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十八饮食礼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注继别为大宗收族者 疏大宗子与族食族燕序以昭穆所以收族民即族人

  • 卷五·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五吴江朱鹤龄撰十二年荆尸而举荆尸陈法之名庄四年传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侵随方言云孑戟也盖参用戟以为陈法夷于九县疏九县庄十四年灭息十六年灭邓僖五年灭弦十二年灭黄二十六年灭夔文四年灭江

  • 自序·冯桂芬

    三代圣人之法,后人多疑为疏阔,疑为繁重,相率芟夷屏弃,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谓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积今二千余年,而荡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挟空言以争之,而势恒不胜,迨乎经历世变,始知三代圣人之法,未尝有此弊,夫而后恍然于圣人之所

  • 正道品第十二·佚名

    正道四圣谛,智慧所观察。破坏爱轮回,如风吹尘散。能见圣谛者,寂静应观察。灭除烦恼见,如雨洒微尘。八正最上道,四谛为法迹。是道名无为,智灯照愚暗。道为八真妙,圣谛四句上。无欲法之最,明眼善观察。智为出世长,快乐证无为。知

  • 卷十一·普济

      南岳下四世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  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  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

  • 粤逆纪略·佚名

    撰者佚名。南京图书馆藏抄本,1卷,《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据以收录。记咸丰三年间事,内涉太平军攻占南京事,而述太平天国馆衙制度特详。记述太平天国在南京实施的各项制度及措施颇详,诸如“拜降”、“拜天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