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金石略【四】

石【三】

京畿

御制弘仁寺碑文【康熙五年 国书正书蒙古】

御制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书康熙六 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恭瞻

皇史宬诗【蒙古书乾隆十五年七言】

御制恭送

实録至盛京诗【律一首行书乾隆十五年五】

御制重修弘仁寺碑文【言排律一首 行书乾隆二十五年国书】

御制重修弘仁寺敬赞旃檀宝相诗【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乾隆 二十

五年七言律一首国】

御制天庆宫像元刘銮塑诗【书正番蒙古西番四体书乾】

御制过弘仁寺瞻礼诗【隆二十七年七言古一首行】

御制法渊寺碑文【乾隆四十九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以上

皇城

御制晓示生员碑【顺治九年 国书正书 国子监】

御制天主堂碑文【顺治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至圣先师赞【康熙二十五年张玉书奉   敇正书】

御制妙应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妙应寺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臣】等谨按日下旧闻考载康熙二十七年妙应寺

御制碑二其标目同其文各异盖一修寺一修白塔也御制四子赞【康熙二十八年张玉书奉   敕正书】

【臣】等谨按

至圣先师并四子赞各直省皆恭摹上石

御书圣经一章【康熙三十三年正书】

御制弘慈广济寺碑文【康熙三十八年多罗诚郡王允祉奉   敕正书】御制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功存河洛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嵩高峻极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灵渎安澜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书昌明仁义四字【康熙四十一年正书】

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康熙四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瑞应寺诗【康熙五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崇国寺碑文【康熙六十一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雍正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隆福寺碑文【雍正三年 国书正书蒙古书】

恩谕会试举人碑【雍正五年】

御制仲丁祭文庙诗【雍正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昭忠祠碑文【雍正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贤良祠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关帝庙後殿崇祀三代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历代帝王庙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都城隍庙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拈花寺碑文【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奉   敕正书】

御制贤良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敇正书】

御制文庙易盖黄瓦碑文【乾隆四年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临雍纪事碑文【乾隆四年梁诗正奉  敇正书】

御制上丁释奠礼成述事诗【乾隆五年九年五言排律各一首十八年七言律一首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三十四年四十八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幸翰林院谒至圣祠因示诸臣诗【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御制幸翰林院复得诗四首并示诸臣【乾隆九年七言律行书】御制幸翰林院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赋东字音字二首敇诸臣各分一字赋诗【乾隆九年五言排律二首】

御制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不易易也得诗四首【乾隆九年七言律四首行书】

【臣】等谨按

御制贡院七言律四首各省试院皆恭摹上石御制广济寺铁树歌【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护国寺诗【乾隆十二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建钟楼碑文【乾隆十二年 国书梁诗正奉  敕正书】

御制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梁诗正奉  敇正书】御制双忠祠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古一首梁诗正奉  敇正书】

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重修白塔碑铭【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年国书正书】

御制隆长寺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伊犁勒铭【乾隆二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崇元观拈香即事诗【乾隆二十三年七言律二首行书】

御制国学瑞槐诗【乾隆二十四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董邦达奉  敕绘图并恭跋观保

恭跋】

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乾隆二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柏林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书】

御制积水潭滙通祠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积水潭诗【乾隆二十六年七言絶三首行书】

御制重修鹫峰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正书】

御制重修显佑宫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都城隍庙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都城隍庙成因诣瞻礼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御制显佑宫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絶三首正书】

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乾隆二十九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告成既奉

神御复位爰以春祭躬临式瞻实枚用申诚肃诗【乾隆二十

九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回人礼拜寺碑文【乾隆二十九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颁周朝法物碑【乾隆三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旌勇祠碑文【乾隆三十三年行书】

御制重修文庙碑【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关帝庙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延福宫三官庙碑文【乾隆三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诗【乾隆四十年四十九年五十年七言律各一首

俱行书】

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乾隆四十一年国书正书】御制三老五更说【乾隆四十三年正书 国子监】

御制重修显佑观记【乾隆四十四年梁国治奉  敇正书】

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乾隆四十九年国书正书】御制题张廷玉三老五更议【乾隆四十九年正书 国子监】

【臣】等谨按三老五更说碑左勒张廷玉原议一篇董诰奉

敇正书

御制妙应寺瞻礼诗【乾隆五十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以上内城

御制育婴堂碑文【雍正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法源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御书心经【乾隆九年法源寺】

御制重修报国寺诗【乾隆二十一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法源寺瞻礼诗【乾隆四十五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以上外城

御制重建忠义庙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芦沟桥碑文【康熙八年行书】

御制黑龙潭重修龙王庙碑文【康熙二十年高士奇奉   敕正书】御制万夀寺戒坛碑文【康熙二十四年正书】

御制普静禅林重修记【康熙三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惠济龙王庙碑文【康熙三十七年正书】

御制芦沟桥诗【康熙四十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普济堂记【康熙四十四年孙岳颁奉   敕正书】

御制西顶广仁宫碑文【康熙五十一年正书】

御制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记【康熙五十七年正书】

【臣】等谨按

御制送迦陵禅师安大觉寺方丈记乃

世宗宪皇帝潜邸所书康熙年间勒石

御制显应寺碑文【康熙五十九年 国书王图炳奉   敕正书】

御制黑龙潭诗【雍正三年行书】

御制北惠济龙王庙碑文【雍正十年正书】

御制朝阳门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文【雍正十一年国书正书】

御制大慈观音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张若霭奉   敕正书】

御制广通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励宗万奉   敕正书】

御制觉生寺碑文【雍正十二年张若霭奉   敇正书】

御制黑龙潭祷雨谢雨诗【行书】

【臣】等谨按

御制祷雨谢雨诗自癸亥至戊寅凡十九首共镌一石己卯至戊戌凡十五首共镌一石己亥至壬寅凡三首共镌一石

御制潭柘岫云寺诗【乾隆九年五言律一首四十六年七言律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律一

首七言律一首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重修大觉寺碑文【乾隆十二年庄有恭奉  敇正书】

御制大觉寺诗【乾隆十二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麦庄桥记【乾隆十四年行书】

御制麦庄桥诗【乾隆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梵香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蒙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实胜寺碑文【乾隆十四年 国书正书蒙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题耶律楚材墓诗【乾隆十五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万夀阁三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书欢喜坚固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书蓟门烟树四字【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蓟门烟树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芦沟晓月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芦沟晓月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金台夕照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金台夕照诗【乾隆十六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书畿辅安澜四字【乾隆十六年行书】

御制安流广惠永定河神庙碑文【乾隆十六年正书】

御制戒坛诗【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书】御制石景山惠济祠诗【乾隆十八年二十九年五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万夀寺金刚经塔图【乾隆十八年正书】

御制帝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国书正书】

御制皇都篇【乾隆十八年七言古一首 国书正书】

御制金河篇【乾隆二十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乾隆二十一年正书四十七年重修碑文 国书正书】御制海会寺碑文【乾隆二十二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神木謡诗【乾隆八年二十三年七言古各一首正书】

【臣】等谨按乾隆癸亥年

御制神木行未刻是年

御制神木行謡勒石并将神木行

命刻碑隂有

御跋题识

御制重修万夀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文【乾隆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朝阳门外重修石道碑文【乾隆二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东岳庙碑文【乾隆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东岳庙瞻礼诗【乾隆二十八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活动松诗【乾隆二十九年四十四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一首俱行书】

御书谟肇恬波四字【乾隆二十九年行书】

御制觉生寺诗【乾隆二十九年五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实胜寺後记【乾隆二十九年 国书行书蒙古托忒四体书】

御制大觉寺石桥诗【乾隆三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大觉寺领要亭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大觉寺咏银杏诗【乾隆三十一年七言絶一首行书】

御制大觉寺龙潭诗【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三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

御制净住寺碑文【乾隆三十三年国书正书】

御制明景帝陵诗【乾隆三十四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昌运宫碑文【乾隆三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德胜门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三首行书】

御制松林闸诗【乾隆三十五年七言絶一首行书】

御制重修西黄寺碑文【乾隆三十六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凉水河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丰台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律一首行书四十一年七言古一首正书】

御制钓鱼台诗【乾隆三十九年七言古一首行书】

御书钓鱼台三字【乾隆四十一年正书】

御制广仁宫瞻礼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律一首行书】

御制程敏政重修观音寺记订讹碑文【乾隆四十五年正书臣】等谨按敏政记内以寺中所奉观音即杭州天竺像

皇上订正其讹刻石寺内并

命立石於西湖法喜寺

御制清净化城塔记碑文【乾隆四十八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御制实胜寺述义诗【乾隆五十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以上郊垧

【臣】等谨按日下旧闻考於京畿内首载城市郊垧今依此为例此下各直省则依职方所列为次

盛京

御制莲花净土实胜寺碑记【崇德三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御制护国永光寺碑记【崇德八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护国广慈寺碑记【崇德八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护国延夀寺碑记【崇德八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护国法轮寺碑记【崇德八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肇祖原皇帝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兴祖直皇帝碑文【顺治十二年国书正书】

御制盛京景佑宫碑文【顺治十四年国书正书】

御制兴京显佑宫碑文【顺治十五年国书正书】

景祖翼皇帝碑文【顺治十八年国书正书】

显祖宣皇帝碑文【顺治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过广宁望医巫闾山诗【康熙二十一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长宁寺碑文【康熙二十六年 国书正书蒙古西番四体书】

御制

福陵圣德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

昭陵圣德神功碑文【康熙二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北镇庙碑文【康熙四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重修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国书正书】

御制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

圣祖韵诗【乾隆八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排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广宁道中诗【乾隆八年七言律一首十九年七言古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

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祭北镇医巫闾山诗【乾隆十九年七言律一首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

一首俱行书】

御制医巫闾山杂咏【乾隆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絶各四首俱行书】御笔北镇庙古松图【乾隆十九年图上有  御制画松诗七言律一首行书

臣】等谨按

御制诗注云北镇庙中古松半枯槎枒天矫东干翠苍郁然偃盖祭毕周览立树下貌之而系之以诗

御制杪秋游医巫闾山诗【乾隆十九年五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

永陵神树赋【乾隆十九年有序正书】

御制重修显佑宫碑文【乾隆二十八年国书正书】

御制显佑宫诗【乾隆二十九年七言律三首行书】

御制己未岁我

太祖大破明师於萨尔浒山之战书事【乾隆四十一年国书正书】御制观音阁即景诗【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五言律各二首俱行书】御制叠道诗【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七言律各一首俱行书】

御制渡句骊河诗【乾隆四十三年七言古一首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俱行书】御制浑河神庙碑文【乾隆四十六年国书正书】

御制巨流河神庙碑文【乾隆四十六年正书】

御制文溯阁记【乾隆四十七年国书正书】

御制巨流河神庙诗【乾隆四十八年五言古一首行书】

御制题文溯阁诗【乾隆四十八年七言排律一首行书】

御制宋孝宗论【乾隆四十八年国书正书】

以上

盛京

皇朝通志卷一百十八

猜你喜欢
  ●卷八·周密
  第十六回 杀武臣李良叛赵 刺陈胜庄贾降秦·黄士衡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八·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首卷三·佚名
  大事记解题卷八·吕祖谦
  一一七五 四川总督保宁奏本年查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数目折·佚名
  九三九 满票签为不能开送举人龄福充任分校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二·佚名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萧至忠传·刘昫
  二·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六正宗【四】李白【下】防山僧不遇作【金陵】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闲堦有鸟迹禅室无人开窥牕见白拂挂壁生尘埃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徊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已有空乐好况闻

  • 志第一 志序 历上·沈约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则《春秋》是也,言则《尚书》是也。至于楚《书》、郑《志》、晋《乘》、楚《杌》之篇,皆所以昭述前史,俾不泯于后。司马迁制一家之言,始区别名题。至乎礼仪刑政,有所不尽;乃于纪传之外,创立八书。片文只事

  • 本纪第五 海陵王·萧子显

    海陵恭王昭文,字季尚,文惠太子第二子也。永明四年,封临汝公,邑千五百户。初为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十年,转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十一年,进号冠军将军。文惠太子薨,还都。郁林王即位,为中军将军,领兵置佐

  • 三·王元稚

    ●委员周有基探报十五、六、七等日,日人雇用牛车二、三十架,将清港口营移在龟山下并扎。又土名后湾仔,现在已拨十分之六,刻因农忙庄民收割榖子、人夫未暇之故。其余大港口、双溪口、风港等处之营如常。昨风闻有奸民与加

  • 卷四十一·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四十一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师古曰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後与高祖俱

  • 张柬之传·欧阳修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

  • 张砺传·脱脱

    张砺,磁州人,早先在唐担任掌书记,迁任翰林学士。适逢石敬瑭起兵,唐主任命张砺为招讨判官,随赵德钧到河东援救张敬达。及至敬达兵败,张砺到了契丹。后来太宗见张砺刚强正直,颇有文采,提升为翰林学士。张砺遇事总是有言必发,无所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 洪武三年八月丁巳朔,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命来年曲阜庙庭官给牲币,俾衍圣公主祀事,岁以为常。 戊午,祭大社、大稷。 己未,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卒于陕州。茂才字寿卿,蕲州人,能通经史大义,事母孝,有

  •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二兵部十七马政国朝马政有太仆苑马寺专理而统於本部其见於诸司职掌者有四曰廐牧关换折粮收买其余印俵等项各有事例今具列於後若内廐马匹则掌於御马监云廐牧诸司职掌凡太仆寺所属十四牧

  • 卷三十·郑玄

    小司马之职掌,(此下字脱灭,札烂文阙,汉兴,求之不得,遂无识其数者。。)[疏]注“此下”至“数者”○释曰:郑知“脱灭,札烂又阙”者,见《天官·小宰》、《地官·小司徒》、《春官·小宗伯》之等职掌下其文多矣。凡小祭祀之言,皆是于

  • 书传会选卷六·刘三吾

    明 刘三吾 撰周官【成王训迪百官史録其言以周官名之亦训体也今文无古文有按此篇与今周礼不同如三公三孤周礼皆不载或谓公孤兼官无正职故不载然三公论道经邦三孤贰公化非职乎职任之大无逾此矣或又谓师氏即太师保氏

  • 卷十·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十宋 朱子 撰学礼二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必虚其心然后能有所容极谓尽其本原也】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服叶蒲北反 骄而恃力则羝羊触籓】志毋虚邪行必

  • 燕礼·佚名

    宴饮的礼仪:小臣(为国君)留群臣。膳宰在路寝的东边准备群臣的饮食。乐人(为宴饮)挂上新的钟磬。在东阶的东南方对着东边屋檐滴水处放置洗和篚。罍和水在东边。篚在洗的西边,靠南陈设。盛饭食的篚在它的北边,朝西。司宫在东楹

  • 戒杀放生文序(附)·周梦颜

      莲池上人,少通六艺,文成而纸贵洛城。长练三车,忍证而宗超葱岭。勇披毗黎之铠,莹握摩尼之珠。当经禅暇,愍切迷流,于尸罗中,特申杀戒。盖以血气之属,莫不有知;蜎蠕之伦,无非同与。充吾恶死之心,岂宜戕物;体帝好生之德,用导昏衢。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海意。云何是为菩萨堪任摧压于身。谓若菩萨或遇身分欲断坏时。菩萨应当依法观察余诸众生。又若有具善巧方便菩萨。即能修行圆满六波罗蜜。何等行相是

  • 怨天尤人易著魔·印光

    且汝财物已烧,空忧何益。惟宜随缘度日,竭力念佛,求生西方。则尽未来际,永离众苦,但受诸乐。如是则由此火灾,成无上道。当感恩报德之不暇,何怨恨迷闷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详审忖度,当即释然解脱,如拨云雾以见天日。从兹即灾殃翻为善

  • 凡例·书玉

    沙弥十支戒相。是五篇三聚之基。二十四门威仪。乃三千八万之本。必须清净守持。以为八德之要。凡受戒者。不可忽也。  前之十戒。次第已分。后之威仪。条章先列。自不庸科。然其间解法。事有差殊。有直释戒相者。有

  • 第一义法胜经·佚名

    全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世尊以佛教之观点,为光明炬仙人解说众生自何处生、有关劫烧之火焰、众生前世与今世之关系、众生之意义等四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