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天文略【六】

仪象

【臣】等谨按灵台仪象志所载南怀仁新制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即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又仪象考成所载戴进贤新制

锡名玑衡抚辰仪皆法天体浑然之象互相考测不差累黍具详载於器服略内然天文非推步不详而推步非仪器不密今恭録

御制仪象考成序及南怀仁戴进贤序说与弧三角形以阐明推步之理数另为一卷列於象纬之後庶考察者得以因理求器因器知象天文之学於斯备矣

御制仪象考成序

上古占天之事详於虞典书称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後世浑天诸仪所为权舆也历代以来递推迭究益就精密所传六合三辰四游仪之制本朝初年犹用之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奉若天道研极理数尝用监臣南怀仁言改造六仪辑灵台仪象志所司奉以测验其用法简当如定周天度数为三百六十周日刻数为九十有六分黄赤道以备仪制减地平环以清仪象创制精密尤有非前代所及者顾星辰循黄道行每七十年差一度黄赤二道之相距亦数十年差一分所当随时厘订以期脗合而六仪之改创也占候虽精体制究未协於古赤道一仪又无游环以应合天度志载星象亦间有漏略躐次者我

皇祖精明步天定时之道使用六仪度至今必早有以随时更正矣予小子法

祖敬

天虽切於衷而推测协纪之方实未夙习兹因监臣之请按六仪新法参浑仪旧式制为玑衡抚辰仪绘图着说

以禆测候考天官家诸星纪数之阙者补之序之紊者正之勒为一书名曰仪象考成纵於斯之未信期允当之可循由是仪器正天象着而推算之法大备夫制器尚象以前民用莫不当求其至精至密矧其为授时所本熙绩所关尤不容有秒忽差者折衷损益彰往察来以要诸尽善奉时修纪之道敢弗慎诸至乃基命宥密所为夙夜孜孜监于成宪者又自有在是为序

南怀仁灵台仪象志序

夫古帝王宪天出治未有不以钦若敬授为兢兢也皇古以前可不论已若夫尧典置闰余而定四时纪七政而明天度必在璿玑玉衡以齐之者诚以授时有理与象与数而仪器即在所首重也夫仪也者授时之理由此得精焉授时之法由此得密焉度数之学实范围於此而莫可外焉矣闻之古人每遇交食分至及五纬凌犯诸变异乃始静悟於心继必详録於策而犹恐考验之无凭也乃复法象而制为器以其次年之所测较勘於前年之所验者推而广之接续成书精确不刋以贻来世使後之学者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则凡授时诸数靡不可因之而有所考究焉且授时之法欲其历世而常新也夫历世愈远则其理愈精而其为法乃愈密然非器之有合乎法又乌从阐微抉奥使法极其密而理极其精乎且夫天距地之远者几何日月五星各列本天而各天有上下层次及远近相距一定之度列宿诸行之细微与夫七曜各有本道而诸道各有南北不同之两极又各有本道所行各与地远近与其行最低最高之处皆各有定期又皆各有本体一定之度分五纬各有迟疾顺逆诸行之不同亦有留而不行之定日凡此象数万端难以测量之际要皆恃仪象而为之准则焉故授时者舍测候之仪而欲求法之明效大验蔑由也是以稽时者必以仪为依据明时者必以仪为纪録失推者必以仪而改正算合者必以仪而参互较之者非仪无由而信从学之者非仪无由而启悟良法得之以见其长敝法对之而形其短甚哉仪象之为用大也仁自受

命以来夙夜祗惧毕智竭能务求精乎仪象之有利於用而以密测天行贻为典则此愚分之所矢素心自尽者也虽然仪象之作盖以定永远之明徵而使後世有以私智自用者无所骋其臆说则其事可易言也哉是何也夫诸仪有作之法有安之法有用之法三法备而後诸法可次第举也况夫测天之仪贵恰肖乎天本然之象故其造法亦必以天象为准但广大莫如天也覆冒无外轻清莫如天也健驶难形坚固微妙莫如天也运行终古而无亏经纬秩然而不紊使非会通而得其全乃漫云吾以制器也则必得此而失彼挂一而漏万窃恐广大轻清坚固微妙之四者未有能兼备而无遗

者矣说者曰仪之体制钜则合天为易固已然所谓钜者其径线长周面濶也则度数易分而分秒之微亦易见然其体钜则势必不能轻巧而若少用其铜亦作径长面濶之形则又必薄弱而不适於宜矣故特举轻重学之数法并五金坚固之理以详其用焉然诸仪应天道之度分南北两枢又列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先後皆有常期黄赤二道地平天顶子午过极过至过分诸圈彼此相交於一点细微之内而各道各圈之中心又必同归於一天体之中心而不使其毫髪之或谬斯已也但仪为小天之形未免拘限要能符合天象无所过差此其作仪之难者一也今诸仪已成界线布星固称详密矣然又使安置无法则窥测不灵而仪亦归於无用矣此其安仪之难者二也且古来皆重正南之向然或稍偏东西则何所取以为定如胜国所营观象台在当时作者以为诸仪正对之规模万向之标的由今察之其正面方向正南北线已多乖违何论东西与上下左右哉盖仪中各道各圈各极各经纬之度分在天固有相应之元道元圈元极元经纬之度分也彼此互相照应者也假有一端之不应则测候即有不合者矣然安定正对之法既得矣苟用之未能通变反诬良法有不合天者此其用仪之难者三也仁今之所阐者亦惟明夫诸仪之用法以及於推测之所施盖欲使学者由器而徵象由象而考数由数而悟理有所依据而尽心焉用以历久远而世禆夫羲和恢恢乎其有余矣嗟乎自汉迄元改易者七十余次而创法者十有三家其间剏造仪象者指不多屈焉不可以见其难也哉仁不敏深惧授时之学不明於世而敬於

昭代新创之诸仪逐节伸明演为解说精粗兼举细大不捐而复图之以互相引喻总以期乎理精法密不愧传流以无负

圣天子钦若敬授垂宪无穷之至意予小臣敢自多其力

与谨序

南怀仁新制六仪说

夫仪者时宪之法合天与不合天之明徵也故测验天行仪愈多愈精而测验乃愈密盖凡天上一星所历时刻虽躔有一定之度分然以仪相对而测之则必与天上东西南北之各道有上下左右远近之分焉故测验其星所躔之度分必依各道之经纬度分而推测之始无所戾是则欲为密合天行之法而非有备具密合天行各道之仪厥道无由也如康熙己酉八年正月初三日是日立春内院大学士图海李霨诸钜公名卿奉

旨同视测验立春一节於本日午正仁测得太阳依象限仪在地平上三十三度四十二分依纪限大仪离天顶正南五十六度十八分依黄道经纬仪在黄

道线正中在冬至後四十五度零六分在春分前四十四度五十四分依赤道经纬仪在冬至後四十七度三十四分在春分前四十二度二十六分在赤道南十六度二十一分依天体仪於立春度分所立直表则表对太阳而全无影依地平所立八尺零五寸表则太阳之影长一丈三尺七寸四分五厘六仪并用而参互之而立春一节皆合於预推定各仪之度分如此则凡所推之节气其合於天行无疑矣然非藉有合法之仪又何从测而得之夫所谓仪之合法者抑岂凭臆说而强就之也哉要皆法其本然之象耳盖浑天之体原有赤道有黄道而居乎浑天之半者曰地平经纬分焉故因其本然之象崇而效之制有三规一曰黄道经纬仪一曰地平经纬仪【地平仪又分为二一曰经仪一曰纬仪即象限仪便用故也】凡日月五星二十八宿之行以及所躔之度分总於此三规而推定焉四仪之外又有百游之纪限仪旋转尽变以对乎天凡有或正交或斜交於三规错综之行以定诸星东西南北相离远近之度分不差累黍总之天行七政於本图所列之经纬各道之宫次度分诸星先後相连之序与夫东西南北相距之远近皆从天体而见了如指掌焉故制六尺径之天体仪以为诸仪之统且此六仪相须并用则凡碍之於彼者而有此以通之则亦何求不得哉故欲密测以求分秒无差则必六仪互用相参要以制器精良安置如式测验得法而无有不合者矣其有不合者则即推其所以不合之端何在而更为厘正之使厘正之後测复参差则於诸仪中择其所测之同者而用之如此而不密合乎天行者未之有也使止据一仪以求尽乎天如旧法之简仪是何可信其为必然也哉盖旧法黄赤仪胶柱而不运动况止可谓赤道仪无黄极无纬圈无黄表无测黄道经纬之正法其天顶立圈太近於地平其窥表不能测在地平相近之星夫天球而既无星距无黄道等圈无宫次之分其地平无度数则器总归於无用矣考古圭表之法其圭原偏而向地平其表更偏而离天顶又离正南北之线故仁以勾股之法修正之庶几可免夫乖舛也已

戴进贤玑衡抚辰仪说

虞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孔頴逹疏曰玑衡者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马融云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玑衡其横箫所以视星宿也蔡邕云玑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悬玑以象天而横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是其说也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於经者惟此璿玑玉衡一事而已扬子法言云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闳与妄人武帝时人宣帝时司农中丞耿寿昌始铸铜为之象史官施用焉江南宋元嘉年太史丞钱乐【陈氏师凯曰钱乐本名乐之孔疏脱之字】铸铜作浑天仪传於齐梁周平江陵迁於长安尚书蔡注曰宋钱乐铸铜作浑天仪衡长八尺孔径一寸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转而望之以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玑玉衡之遗法也历代以来其法渐密本朝因之为仪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仪平置黑单环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面而定四方侧立黑双环背刻去极度数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入地下而结於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环背刻赤道度数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结於其卯酉以为天纬三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圆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环以其上下四方於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三辰仪侧立黑双环亦刻去极度数外贯天经之轴内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外依天纬亦刻宿度而结於黑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单环亦刻宿度而又斜倚於赤道之腹以交结於卯酉而半入其内以为春分後之日轨半出其外以为秋分後之日轨又为白单环以承其交使不倾垫以其日月星辰於是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游仪亦为黑双环如三辰仪之制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当中各施直距外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面又为小窽以受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西运转又可随处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以其东西南北无不周徧故曰四游此其法之大略也今考前史汉初落下闳造浑天仪本无黄道或云贾逵所加或云李淳风所加或云一行所加而宋钱乐之浑天仪制虽有黄道并无黄道经圈其四游圈亦不贯於黄极则亦未尽黄道之用元郭守敬作简仪乃分浑仪而变其制则设立运圈以测地平经纬度而不设黄道圈盖黄道与黄极经圈成经纬设黄道又设经圈则圈多而不便於测候故不用黄道而专用赤道圈明正统三年铸铜浑仪简仪於北京即宋元遗法也我

朝康熙八年监臣南怀仁新制六仪赤道黄道分为二器皆不用地平圈而地平象限天体诸仪则地平之经纬与黄赤之错综皆已毕具康熙五十二年监臣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限二仪而为一其用尤便制作之妙於斯极矣我

皇上敬

天法

祖齐政勤民

亲莅灵台徧观仪象以浑天制最近古而时度信宜从今观其会通斯成钜典於是用今之数目合古之型模

御制玑衡抚辰仪用禆测候诚唐虞之遗意昭代之新规也仪制三重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仪而不用地平圈其正立双环为子午圈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自南北极起初度至中要九十度是为天经斜倚单环为天常赤道圈两面皆刻周日十二时以子正午正当子午双环中空之半而结於其中要是为天纬其南北二极皆设圆轴轴本实於子午双环中空之间而轴内向以贯内二重之环其下承以云座仰面正中开双槽以受双环东面正中开云窝以受垂球下面置十字架施螺旋以取平架之东西两端各植龙柱龙口衔珠开孔以承天常赤道卯酉之两轴依观象台测定南北正线将座架安定则平面之四方正又依京师北极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北极而上五十度五分即上应天顶自南极而下五十度五分即下对地心而应天顶之冲於天顶施小钉悬垂线而垂适当地心又适切於双环之面不即不离则上下正立面之四方亦正而地平已在其中故不用地平圈也次其内即古之三辰仪而不用黄道圈其贯於二极之双环为赤极经圈两极各设轴孔以受天经之轴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结於赤极经圈之中要与天常赤道平运者为游旋赤道圈两面皆刻周天三百六十度与天之赤道旋转相应自经圈之南极作两象限弧以承之使不倾垫测得三辰之赤道经纬度则黄道经纬可推且黄道与赤道之相距古远今近纵或日久有差而仪器无庸改制故不用黄道圈也其在内者即古之四游仪贯於二极之双环为四游圈两面皆刻三百六十度定於游圈之两极者为直距绾於直距之中心者为窥衡游圈中要设直表以指经度及时窥衡右旁设直表以指纬度此古今所同无容置议者也是故体制仿乎浑天之旧而时度尤为整齐运量同於赤道新仪而重环更能合应至於借表窥测则上下左右无不宜焉夫羲和遗制不可考已汉世以来或作而不传或传而不久盖制器尚象若斯之难也而稽古宜今至我

朝乃臻尽善易系传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讵不信乎

弧线

弧三角形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线所成也古专家有黄赤相准之率大约就浑仪度之仅得大概未能形诸算术惟元郭守敬以弧矢命算黄赤相承始有定率视古为密但其法用三乘方取数甚杂自西人利玛窦汤若望等繙译算书始有曲线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三弧三角各有相应之八线弧与弧相交即线与线相遇而勾股比例焉於是乎有黄道可以知赤道有赤道可以知黄道有经可以知纬有纬可以知经观象之法至此而备勾股之用至此而极矣

正弧三角形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盖因南北二极为赤道之枢纽皆距赤道九十度盖凡过南北二极经圈与赤道相交所成之角俱为直角其相当之弧皆九十度又凡有一圈即有两极其过两极经圈与本圈相交亦必为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对者用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为比例而弧角不相对者则用次形盖以弧角之八线所成勾股比例不生於本形而生於次形而次形者乃以本形与象限相减之余度所成故用本形之余弦余切即用次形之正弦正切也其法可易弧为角易角为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为小形易大边为小边钝角为锐角】边与角虽不相对可易为相对且知三角即可以求边其理实一以贯之也

斜弧三角形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犹直线三角之有鋭钝形也但直线三角之鋭钝形惟二种一种三角俱鋭一种一钝两锐而斜弧形则不然或三角俱鋭或三角俱钝或两鋭一钝或两钝一鋭其三边或俱大过於九十度或俱小不及九十度或两大一小或两小一大参错成形为类甚多而新法数书所载推算之法益复繁杂难稽盖三角三边各有八线但线与线之比例相当即可相求是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数而所用之法彼此互异遂使学者莫知所从兹约以三法求之无论角之锐钝边之大小并视先所知之三件为断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又有对所求之边角则用边角比例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对之边角而无对所求之边角【或求角而无对角之边或求边而无对边之角】则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无相对之边角【或三边求角或有两边一角而角在所知两边之间或三角求边或有两角一边而边在所知两角之间】则用总较法明此三法则斜弧之用已备而七政之升降出没经纬之纵横交加无不可推测而知矣

【臣】等谨按考成上编所载弧三角形备列纲领条目图说相求比例总较之法诚以恒星七政皆藉是以推步也兹録总论及正斜形各一篇附於仪象之後学天文者因器求线神而明之简易之妙不外斯云

皇朝通志卷二十三

猜你喜欢
  列传十·薛居正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脱脱
  卷三百九十七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第二十三回 杀弟兄宋帝滥刑 好佛老魏主禅统·蔡东藩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九·乾隆
  第四六三佥呈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二日一二二三六--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纪昀
  一四六三 江西巡抚陈淮奏各属续收应毁书籍情形片·佚名
  七○五 军机大臣奏查明四月至六月所进书籍错误次数请将总裁等交部察议片·佚名
  三五四 谕杨魁将《国朝诗别裁集》原板及未删定之原本查明解缴·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十七·佚名
  移剌子敬传·脱脱
  高邦佐传·张廷玉
  甘茂亡秦且之齐·佚名
  卷五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十·吴景旭

      乙集中之下  楚辞  九阳  困学纪闻云吕氏春秋禹南至九阳之山羽人祼民之处不死之乡此屈子逺游所谓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朝濯发于旸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  吴旦生曰王伯厚引此以证不死之乡则可盖九阳谓

  • 卷一百三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三十五鸟兽赭白马赋【有序       宋】顔延之骥不称力马以龙名岂不以国尚威容军趫迅而已实有腾光吐图畴德瑞圣之符焉是以语崇其灵世荣其至我高祖之造宋也五方率职四隩入贡秘宝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张廷玉

        李时勉 陈敬宗 刘铉邢让林瀚 谢铎 鲁铎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

  •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张廷玉

        扩廓帖木儿 陈友定 把匝剌瓦尔密   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汝、颍盗起,中原大乱,元师久无功。至正十二年,察罕起义兵,战河南、北,击贼关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二·杨仲良

      太宗皇帝   陈洪进入朝太祖朝附见   建隆元年十二月,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奉表称藩,上亦遣使厚赐以抚之。   三年,初,留从效既来称藩,闻唐主南迁,疑将袭己,颇惧,乃遣其子绍錤重币往谢,又潜遣使假道吴越入贡。绍錤

  • 卷三十·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卷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 【起乙酉梁武帝天监四年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尽乙巳梁武帝普通六年魏孝明帝孝昌元年】考异【据提要分注梁武帝并作梁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万历十五年二月庚申朔癸亥夜初更绥靖边城各堡上脊兽旗杆俱出火光众军执棍扑火棍亦生火三更方息○礼部题原任蓟辽都御史王忬破虏平倭功业可纪偶以虏众突入阴触权奸竟主刎身死非其罪原任浙江巡抚朱纨清直耿介袛因严禁通

  • 祖冲之传·李延寿

    祖冲之字文远,范陽遒人。曾祖父祖台之,是晋朝的侍中。祖父祖昌,是宋代大匠卿。父亲祖朔之,为奉朝请。冲之爱考查古事,思维机敏。宋孝武帝让他作华林学宫侍从,赐给房宅车服。起初官作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当初宋元嘉年间,用

  • 弇山堂别集卷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竒事述二三鄂公唐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徳宋少保万寿观使鄂国公岳飞明太子少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骁勇善战称万人敌而勋位亦相类常公与尉迟公俱谥忠武岳公初谥武穆后改谥亦忠

  • 卷五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大清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一礼部祠祭清吏司丧礼一凡列圣大丧仪初丧嗣皇帝就主丧位冠去纬哭踊宫中自皇后以下咸摘耳环去首饰届时恭奉梓宫奉安於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於宫

  • 卷103·陈邦瞻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

  • 卷四·陆粲

    <经部,春秋类,左传附注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附注卷四      明 陆粲 撰孔氏正义【凡不与杜注相附而自为説者具此】春秋序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及歆创通大义奏上左氏始得立学遂行于世至章帝时贾逵上春秋大义

  • 《黄书》 译者的话·王夫之

    《黄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王夫之所撰。王夫之(公元 1619~92),字而农,号姜齐,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公元 1642 年(明桂王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他起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南明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

  • 卷第三十二·佚名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第三十二 宋池州报恩光孝禅寺沙门法应 集元绍兴天衣万寿禅寺沙门普会续集 祖师机缘 六祖下第七世之四(清源下第六世之二)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嗣雪峰)与保福游山。福问。古人道。妙峰山顶莫即遮

  •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丹波元坚

    《金匮要略》研究性著作。又名《金匮要略述义》、《金匮述义》。3卷。日本丹波元坚(亦柔)撰于1894年。作者此编,意在补充其父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采辑《金匮》各家注文在阐释仲景原文精义方面间有缺漏或不足之处

  • 吴三桂演义·黄世仲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四卷四十回。题“小配世次郎撰”。作者即黄小配。成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宣统三年(1911)香港循环日报活字版本,藏英国图书馆;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书局石印本,藏复旦大

  • 仪礼译注·佚名

    儒家经典之一。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十七篇。相传为周公制作,或谓孔子订定。实为战国初至中叶成书。《十三经注疏》中收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义疏》。

  •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文殊师利说前世之功德以致今之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