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一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七十一

职官略【八】

官阶

本朝增定官制凡文职十八阶旗员武职九阶汉人武职十三阶凡恭遇

覃恩均给封赠而无散官之名今依会典所载文武官

阶分晰如右

文官阶

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荣禄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从二品通奉大夫正三品通议大夫从三品中议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从四品朝议大夫正五品奉政大夫从五品奉直大夫正六品承德郎从六品儒林郎正七品文林郎从七品徵仕郎正八品修职郎从八品修职佐郎正九品登仕郎从九品登仕佐郎

【臣】等谨按文官阶吏员出身者其从六品正七品俱为宣德郎不及九品者为未入流初制一品正从俱光禄大夫後从一品改荣禄大夫凡官阶五品以上为

诰授六品以下为

勅授武官亦如之

武官阶

正一品建威将军从一品振威将军正二品武显将军从二品武功将军正三品武义将军从三品武翼将军正四品昭武都尉从四品宣武都尉正五品武德骑尉从五品武德佐骑尉正六品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正七品武信骑尉从七品武信佐骑尉正八品奋武校尉从八品奋武佐校尉正九品修武校尉从九品修武佐校尉【臣】等谨按武官阶初制提督总兵官或加都督及都督同知佥事等衔其左右都督俱为正一品後裁去加衔定正从一品俱荣禄大夫正二品骠骑将军从二品骁骑将军正三品昭勇将军从三品怀远将军正四品明威将军从四品宣武将军正五品武德将军从五品武略将军正六品昭信校尉从六品显忠校尉正七品奋力校尉经乾隆二十年改定公侯伯及正一品俱光禄大夫从一品振威大夫正二品武显大夫从二品武功大夫正三品武义大夫从三品武翼大夫正四品昭武大夫从四品宣武大夫正五品武德郎从五品武略郎正六品武信郎从六品武信佐郎正七品奋武郎嗣以文职正一品起至从九品共十八阶武职从一品起至正七品共十二阶多寡悬殊体制未协经乾隆五十一年增设阶品改定

封典名号用昭画一焉

勲官

世爵世职之等有九曰公曰侯曰伯曰子视一品曰男视二品曰轻车都尉视三品曰骑都尉视四品曰云骑尉视五品曰恩骑尉视七品自公至轻车都尉又各有三等【授爵自云骑尉始云骑尉袭一次加一云骑尉则合为骑都尉袭二次再加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三次再加为三等轻车都尉袭四次二等轻车都尉袭五次一等轻车都尉袭六次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袭七次三等男袭八次二等男袭九次一等男袭十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袭十一次三等子袭十二次二等子袭十三次一等子袭十四次一等子兼一云骑尉袭十五次三等伯袭十六次二等伯袭十七次一等伯袭十八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袭十九次三等侯袭二十次二等侯袭二十一次一等侯袭二十二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三等公袭二十四次二等公袭二十五次一等公袭二十六次内有因阵亡给与者袭次已完仍授恩骑尉令其世袭】

【臣】等谨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之爵以褒叙勲绩酬庸懋赏次第其功绩之大小而锡以世袭之等

国初定世爵自公至拖沙喇哈番共八等凡授爵自拖沙喇哈番始如拖沙喇哈番加一拖沙喇哈番则合为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加则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再加为三等阿达哈哈番逓加至一等阿达哈哈番如再加一拖沙喇哈番则为一等阿达哈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再加则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积拖沙喇哈番二十有六则为一等公开创功臣策勲锡爵与河山共永封爵在顺治七年九年

恩诏以前者世袭罔替或论功在

诏後立功在

诏前者亦世袭罔替其给予

勅书注明世次者仍按次承袭自後凡有忠诚宣力懋建

军功膺授功爵者除奉

特旨世袭罔替外其余自拖沙喇哈番袭一次逓加至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一等公以上爵无可加令以适子袭一等公以别子袭其余爵康熙元年定凡世爵合并至公侯伯者其子弟承袭时照原系几人之爵仍与几人分袭雍正元年定一二三等公

各锡以美名【如褒绩公忠达公等】其外戚则仿古恩泽侯义命为承恩公乾隆元年总理王大臣奏定精奇尼哈番以下世爵清文并改用汉文精奇尼哈番为一二三等子阿思哈尼哈番为一二三等男阿达哈哈番为一二三等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其清文从旧十四年定一二三等侯伯亦各锡以美名【如奉义侯敦惠伯等】自後膺封爵者凡勲猷殊等皆奉

特旨定锡嘉号十五年定自一等公袭二十六次至云

骑尉袭一次均按所开袭次载入

诰勅

皇上垂念阵亡之後袭次已毕复

锡恩骑尉以传之永久而緑营阵亡议叙之例止得难

廕一次非奉

特旨加恩不能得有世职乾隆五十年又

命凡阵亡人员无论满汉及旗人之用於绿营者一体给与世职即袭次已完亦照例给恩骑尉俾得赏延於世而文职阵亡人员亦得并邀

恩恤其一品官照参赞都统例议给与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二三品官照副都统例议给骑都尉四品官以下未入流以上照参领以下有顶带官员以上例议给云骑尉

隆恩所逮有加无已励节褒忠洵为荣镜千古矣诰勅又定阵亡人等子孙袭次已完者赏七品京官令其世袭罔替十六年世袭七品官定为恩骑尉与

国初所定共为世爵九等

命妇

凡封赠一品之妻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八品九品止封本身

禄秩

【臣】等谨按我

朝诏糈之典视前代尤为优厚俸银俸米凖酌咸宜

世宗宪皇帝定养亷增禄米俾得赡其身家而无俯仰之

皇上御极之初即加赐京官恩俸近复奉

诏增设武职养亷

体恤深仁无微不至凡在臣工无不感激奋兴亷隅自励矣今依郑志之例辑禄秩一篇以载其梗概至郑志禄秩後复有职田公廨田二门续通志亦有职田一门

国初勲臣皆给庄田以代廪禄寻即按品给禄其庄田之数详见田赋至公廨田久经裁革故未载入世职俸银禄米

一等公至闲散公岁给银七百两至二百二十五两有差米三百五十石至一百二十七石五斗有差一等侯又一云骑尉至闲散侯岁给银六百三十五两至五百六十两有差米三百一十七石五

斗至一百十五石有差一等伯又一云骑尉至伯品级官岁给银五百三十五两至二百五两有差米二百六十七石五斗至一百二石五斗有差一等子又一云骑尉至三等子岁给银四百三十五两至三百六十两有差米二百一十七石五斗至一百八十石有差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至三等男岁给银三百三十五两至二百六十两有差米一百七十六石五斗至一百三十石有差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至三等轻车都尉岁给银二百三十五两至一百六十两有差米一百一十七石五斗至八十石有差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岁给银一百三十五两米六十七石五斗骑都尉岁给银一百一十两米五十五石云骑尉岁给银八十五两米四十二石五斗恩骑尉岁给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

在京满汉文武官员俸薪禄米

正从一品岁给银一百八十两俸米九十石正从二品岁给银一百五十五两俸米七十七石五斗正从三品岁给银一百三十两米六十五石正从四品岁给银一百五两米五十二石五斗正从五品岁给银八十两米四十石正从六品岁给银六十两米三十石正从七品岁给银四十五两米二十二石五斗正从八品岁给银四十两米二十石正九品岁给银三十三两有奇米一十六石有奇从九品及未入流岁给银三十一两有奇米一十五石有奇

盛京五部及守护

陵寝文武各官俱照京官正俸

内府及王公府属佐领照八旗佐领一体颁给俸禄又笔帖式岁支俸银三十八两至二十一两有差米亦如之【初制汉文武官有柴薪银满洲蒙古汉军大小各官俸银俸米亦参错不一俱顺治十三年议定文武俸禄不论满汉一例照品支给并裁汉官柴薪银两】

在京官员恩俸

【臣】等谨按凡官员於正俸外加倍给赏曰恩俸其数与正俸同无庸备载

在京旗员养亷

领侍卫内大臣养亷银九百两满洲都统养亷银七百两蒙古汉军都统前锋护军统领各养亷银六百两满洲副都统步军统领养亷银五百两蒙古汉军副都统步军翼尉内大臣散秩大臣銮仪使内三院卿各养亷银四百两参领养亷银六十两副参领前锋侍卫印房官各养亷银四十两在外文官俸银

直省大小官俸银俱照在京文官正俸按品支给【初制在外文职又有薪蔬四项银各有等差先後俱裁】

在外武职俸薪

正从一品俸银九十五两八十一两各有奇薪银各一百四十四两正从二品俸银六十七两五十三两各有奇薪银与一品同正从三品俸银三十九两有奇薪银一百二十两正从四品俸银二十七两有奇薪银七十二两正从五品俸银一十八两有奇薪银四十八两正从六品俸银一十四两有奇薪银三十二两正从七品俸银一十二两有奇薪银与六品同【初緑营有以小衔加品食俸後改照衔支给一例更定将提督定为从一品总兵官定为二品副将以下各官俱照品级给俸如额又緑旗武职俸薪外又有蔬菜烛炭心红纸张等项银两俱按品有差】

直省文武官员养亷

【臣】等谨按直省文职养亷之设自各省耗羡存公以备公用即其嬴余定为养亷

世宗宪皇帝次第举行规制之善实前古所未有我皇上复定武职养亷俾得整饬戎兵小亷大法仰见加惠臣工及杜止贪墨之至意若夫酌耗羡之多寡分差务之繁简同一省而官有等差同一官而数有区别自督抚提督以至佐杂弁员为数逓减不等

皆核其籍於户部兹不具载

致仕官禄

【臣】等谨案致仕官之给俸禄始于唐沿于宋至于有明唯宰执致仕在籍者或赐羊酒或赐文绮尚书以下未之闻焉我

朝优礼臣工超轶前古

皇上御极之元年即奉

恩谕满汉大学士及曾为部院尚书予告在家俱按品

给与全俸三年奉

诏凡大臣遇京察自陈准其原品致仕者令该旗该部查明酌量给予半俸至八旗告休勒休武职由兵部分别军功按其品秩或给全俸或给半俸请

旨以行

茂典煌煌至优极渥矣

官品

国朝官制分为九品品有正从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後俱改为正二品兼各部尚书衔今定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後俱改为二品康熙中复改满洲为一品後俱改为正二品今定从一品】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初正二品今定从一品】内大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驻防将军驻防都统提督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加尚书衔者从一品】各部院左右侍郎【初定满洲二品汉人三品後俱改为正三品今定正二品】内务府总管【初定三品今定正二品】銮仪卫銮仪使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总兵官为正二品内阁学士【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後俱改为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从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从侍郎品级为正三品今定正二品无专员以阁部大臣翰林出身者领之】各省廵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散秩大臣副将为从二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满洲初系二品後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後定为正三品】大理寺卿【满洲初系二品後改为三品复改为二品後定为正三品】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奉天二府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奉宸苑卿

孔庙三品执事官按察使司按察使一等侍卫銮仪卫冠军使骁骑参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步军左右翼总尉

圆明园营总健鋭营翼领内府三旗护军统领火器营翼长步军翼尉鸟枪营总围塲总管

陵寝总管黑龙江总船礟水手察哈尔总管王府长史游牧总管参将为正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圆明园包衣营总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吉林参领黑龙江参领察哈尔参领王府一等护卫驻防城守尉驻防协领游击【初系正三品後改为从三品】宣慰使指挥同知为从三品通政使司副使【满洲初系三品後改为正四品】大理寺少卿【满洲初系三品後改为四品复改为三品後定为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满洲初系三品後定为正四品】顺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四品

太庙尉

陵寝掌关防官

陵寝尚茶正

陵寝尚膳正

孔庙四品执事官各省守廵道二等侍卫銮仪卫云麾使副骁骑参领佐领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步军协尉城门领健鋭营副前锋参领白塔信礮总管

南苑总尉

圆明园内府三旗护军营总副鸟枪护军参领围场翼长商都达布荪诺尔达里冈靉总管太仆寺马厰驼厰总管防守尉贝勒府司仪长

陵寝副总管

陵寝翼领

陵寝司工匠官吉林黑龙江四品管水手官都司【初系三品後改从三品复改正四品复改从三品今定正四品】指挥佥事为正四品内阁侍读学士【初系三品後改为从五品兼太常寺卿衔寻停兼衔後定为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初系从五品後定为从四品侍讲学士同】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满洲初系三品後定为从四品兼太常寺少卿衔後停兼衔】都转盐运使司同知各府知府城门领包衣副护军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原列正四品查包衣副参领系】

【四品佐领与副参领体制相等乾隆五十一年改正】察哈尔副参领【原列正四品查察哈尔参领系从三品副参领应列从四品以符体制乾隆五十一年改正】察哈尔佐领【原列正四品乾隆五十一年改正】王贝勒府二等护卫亲王府从四品典仪宣抚使为从四品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参议【满洲初系四品後定为正五品】光禄寺少卿【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後定为五品】六科给事中【满洲初系四品後改为七品复改为四品复改为七品後定正五品】宗人府理事官【初系三品复改为四品後定为正五品】各部院郎中【满洲初系三品後改为五品复改为四品复改为三品後定为正五品】五品

坛尉五品

太庙尉顺天奉天二府治中内务府内管领钦天监监正

【满洲初系四品後改为三品复定为五品】太医院院使

陵寝副掌关防官

孔庙五品执事官

盛京凤凰城迎送官各府同知盐运监掣同知三等侍卫銮仪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礟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分管佐领盖州平庄二处满洲掌印防御关口守御防御黑龙江吉林等处管水手五品官守备【初正四品复改为五品】千户为正五品翰林院侍读【初系六品後定为从五品侍讲同】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各道监察御史【满洲汉军初系三品後改为七品後改为四品後复改为七品今定为从五品】鸿胪寺少卿内阁侍读【初系四品今改为从五品】宗人府副理事官【初系从四品复定从五品】各部院员外郎【满洲初系四品後改为五品复改为四品後定为从五品】盐运使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各州知州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守御所千总王公府三等护卫王贝勒府从五品典仪驻防防御宣抚副使安抚使副千户为从五品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国子监司业各部院主事【满洲初系四品後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後定为正六品】宗人府经历【初系四品後改为五品後定为正六品】都察院经历都察院都事大理寺左右寺丞【满洲汉军初系四品後改为六品後改为五品今定为正六品】内务府副内管领内务府司俎官武备院掌盖武备院库掌奉宸苑六品苑丞奉宸苑六品库掌太常寺寺丞六品

坛尉钦天监监副【满洲初系三品後改为四品今定为正六品】钦天监春夏中

秋冬官正太医院院判王府管领

孔庙六品执事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兵马司指挥神乐署署正六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官屯六品官

盛京管千丁六品官

盛京管理琉璃窑官各府通判蓝翎侍卫銮仪卫整仪尉吉林黑龙江六品管水手官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太仆寺马厰驼厰翼长门千总营千总长官百户为正六品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初系四品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後定为从六品】钦天监满洲五官正王府典膳王府马羣牧长布政使

司经历理问盐运司运判各州同知王贝勒子府从六品典仪委署步军校内务府六品翎长卫千总安抚副使为从六品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初系四品後定为正七品】通政使司经历大理寺左右评事【满洲汉军初系四品改为七品复改为五品後定为正七品】内阁典籍【满洲汉军初系正五品後改为从八品今定正七品】

皇史宬尉太常寺博士太常寺典簿七品

堂子尉国子监监丞太仆寺满主簿各部寺内务府司库武备院司弓武备院司幄上驷院厩长上驷院牧

长奉宸苑七品苑丞奉宸苑七品苑副奉宸苑七品库掌孔顔曾孟四氏儒学教授

孔庙七品执事官

孔庙司乐

孔庙管勾

孔庙典籍京府儒学满汉教授京府儒学满训导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各部院衙门七品笔帖式七品朝鲜通事

盛京管理驿站官

盛京管千丁七品官按察使司经历各县知县各府儒学教授城门吏弓匠固山达

盛京游牧正尉太仆寺马厰驼厰固山达七品廕监生把总副长官为正七品翰林院检讨内阁撰文办事中书舍人中书科中书舍人【满洲初系四品後定为从七品】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博士詹事府主簿光禄寺典簿光禄寺各署署丞【初系六品康熙九年定为从七品】銮仪卫经历顺天府经历奉天府经历京府儒学汉训导太常寺各祠祭署奉祀钦天监五官灵台郎王府司库布政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各州州判卫经历

盛京游牧副尉贝子公府从七品典仪为从七品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各部院衙门八品笔帖式入品朝鲜通事太常寺协律郎太医院御医八品

堂子尉内务府司匠武备院司矢武备院司匠奉宸院八

品苑丞奉宸苑入品苑副

孔庙八品执事官布政使司库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各府经历同知经历各县县丞各州儒学学正各县儒学教谕盐课司大使盐运司批验所大使各部院司务【初系从九品後定为正八品】

盛京养息左右翼长八品廕监生外委千总为正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挈壶正太常寺各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太医院八品吏目王府司匠王府牛羣牧长王府羊羣牧长布政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各府州县儒学训导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副护军校公府从八品典仪为从八品礼部太常寺

盛京读祝官【初系五品今定为正九品】内务府太常寺

盛京赞礼郎【满洲初系四品改为九品後改为六品复改为五品後定为正九品】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宝泉宝源局大使会同馆大使钦天监五官监候钦天监五官司书

孔庙九品执事官按察使司照磨各府知事茶马司大使各县主簿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翰林院待诏国子监典籍四驿馆正教序班太常寺司乐鸿胪寺鸣赞鸿胪寺序班工部内务府制造库司匠【初系七品後定为从九品】钦天监博士钦天监五官司晨刑部司狱京府照磨京府司狱太医院九品吏目府宣课司大使布政司仓大使按察司司狱道库大使各府照磨同知照磨各州吏目府税课司大使各府司狱通判司狱廵检司廵检太仆寺委署固山达额外外委为从九品翰林院孔目内务府库掌内务府署库掌内务府监造奉宸苑未入流苑丞奉宸苑未入流苑副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各府检校各县典史府库大使盐茶大使驿丞批验所大使盐运司库大使州县税课司大使牐官逓运所大使河泊所所官道仓大使州库大使州仓大使县仓大使营仓大使长官司吏目为未入流

【臣】等谨按

国初所定官品满洲汉军汉人每有参差如大学士满洲初定一品汉人二品各部院尚书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侍郎初定满洲二品汉人三品内阁学士初定满洲汉军二品汉人三品等类後皆更定满汉画一备见班秩维均

规模宏远他如前卑而今崇前大而今小者亦皆斟酌得宜俾其长知所统率其属知所遵循上下相维

朝制益昭整肃焉

皇朝通志卷七十一

猜你喜欢
  志第四 天文上·萧子显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欧阳修
  卷一二一 宋紀三·司马光
  卷四百九十三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卷之六十五·佚名
  ◎莽将军欲话尴尬事·宣南吏隐
  第二七一单同治十年五月初四日一一七○一--一一·佚名
  一二二三 寄谕六阿哥等现在天气炎热在京校阅书籍官员着分别赏给纱葛·佚名
  卷二十四上·班固
  温大雅传·欧阳修
  丁好礼传·宋濂
  二十四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四出 修好·李渔

    〖忆秦娥〗(生上)求他悟,预先攘臂婴他怒。婴他怒,真心为友,嫌疑不顾。下官只为要醒悟朋友,做出许多不情之事。虽然失之过当,若不如此,那里得他回心。料想连日受过冷落,定然猛省,我若再把冷面待他,就是绝人已甚,将来不好收场了。今

  • 孝桓帝纪第七·范晔

    孝桓皇帝讳志,肃宗曾孙也。祖父河间孝王开,父蠡吾侯翼,母匽氏。翼卒,帝袭爵为侯。本初元年,梁太后征帝到夏门亭,将妻以女弟。会质帝崩,太后遂与兄大将军冀定策禁中,闰月庚寅,使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十五

  • 卷第二百七十四 後唐紀三·司马光

      起旃蒙作噩(乙酉)十一月,盡柔兆閹茂(丙戌)三月,不滿一年。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三年(乙酉、九二五年)   十一月,丙申,蜀主至成都,百官及後宮迎于七里亭。蜀主入妃嬪中作回鶻隊入宮。丁酉,出見羣臣於文明殿,泣下霑襟,君

  • 卷十四·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四 【起己丑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考异【当分注尽丁未汉帝禅建兴五年】考证【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

  • ●江南闻见录·佚名

    乙酉五月初十日,连日警报叠至。是日,赵忻城有演放大炮之示,不果。夜分,北风甚急,北兵渡江。由七里港进迫神京。时日将哺,宏光计无所出,召内官韩赞周问策。韩云:此番势既汹涌,我兵单力弱,守和无一可者;不若御驾亲征,济则可以保社稷

  • ◎民国之新讳辨·李定夷

    邱文彬具呈教育部,请转呈明令。邱字依旧避讳,当经教育部咨行内务部查照。内务部咨复,以政体改建。公讳之典,不必沿袭,所请一节应毋用议,其文如下: 为咨行事,准贵部咨开据两广方言学校毕业生邱文彬呈请转呈大总统明今天下,邱字

  • 八五八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八五八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乾隆四十七年二月户部为遵旨查议事。陕西司案呈,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五日准吏部咨称,会议得内阁抄出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等奏称:查四库全书馆自七月起至九月止

  • 朱纨传·张廷玉

    朱纨,字子纯,长洲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封官景州知州,调到开州。嘉靖年初期,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历四川兵备副使。与副总兵何卿共同平定深沟诸砦番。五迁到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五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第二年

  • 卷之三·努尔哈赤

    经国乙卯六月叶赫将上所聘女许适蒙古,众贝勒大臣闻之,请发兵往征。上谕曰:&ldquo;征讨,国之大事,若以负婚之故,怒而兴师,则未可也。盖此女之生,衅所由启,实非偶然。哈达、辉发、乌喇三国皆因此女兴兵构怨,相继灭亡则此女召衅亡

  • 卷五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五十六礼部主客清吏司宾礼朝贡凡四夷朝贡之国东曰朝鲜东南曰琉球苏禄南曰安南暹罗西南曰西洋缅甸南掌【西北番夷见理藩院】皆遣陪臣爲使奉表纳贡来朝凡勅封国王朝贡诸国遇有嗣位者先遣使请

  • 专学第六·佚名

    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夫两叶掩目,则冥默无睹;双珠填耳,必寂寞无闻。叶作目蔽,珠为耳鲠,二关外拥,视听内隔,固其宜也。而离娄察秋毫之末,不闻雷霆

  • 卷九八·邱濬

    ▲章服之辨 《书舜典》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民功曰庸)。 孔颖达曰:“人以车服为荣,故天子之赏诸侯皆以车服赐之,《觐礼》曰‘天子赐侯氏以车服’是也。” 程颐曰:“言之善者,从而明考其功,有功则赐车服以

  • 庄公·庄公二十二年·左丘明

    【经】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癸丑,葬我小君文姜。陈人杀其公子御寇。夏五月。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冬,公如齐纳币。【传】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

  • 贤护分三昧行品第二·佚名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具行四法,则能得是现前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坏信心。二者不破精进。三者智慧殊胜。四者近善知识。贤护。是为菩萨具足四法则得成就现前三昧也。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

  • 林野和尚語錄序·通奇

    余讀我友黃元公作《天童密雲和尚語錄序》,始知臨濟一脈嫡派兒孫迄今三十一傳矣。林野師則親稟承於密雲悟和尚者。凡所至處,緇素雲集。余雖未及參承,而與其高弟二隱謐公交。以師語錄見示,受而讀之,知師之道迥出常情,吐語縱橫

  • 新安文献志·程敏政

    诗文总集。明程敏政撰。一百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采录南北朝至明文章、事迹有关新安者。六十卷以上分类辑录,皆本郡先达诗文德秀文章,六十一卷以下,皆先达行实。弘治十年(1497)成书。约九十九万三千字。卷

  • 幼学琼林·程登吉

    是讲成语典故、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清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嘉庆间邹圣脉增补注释,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有的版本,名之为《幼学故事琼林》,“故事”是典故的意思。该书是

  • 大乘稻芉经随听疏决·佚名

    佛典注疏。P.2328。作者不详,疑为唐法成。一卷。首存尾残。此疏在归敬偈中称:“所有《稻杆》未决义,今当次弟略解释。”从现存内容看,此疏解释的是《佛说大乘稻杆经随听手镜记》中的未尽之义。《随听手镜记》第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