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地理略【五】

水道【一】

【臣】等谨案郑樵志地理首列水道一门其说以为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其说当矣顾所述止於四渎未足以包括域内水道之全势又其言四渎也诸水参用旧名州县间循旧号如褒文旬淯诸水止列水名而不疏证其所经之地江源河源仅仍旧说而不能加以断制之词是尚未足以称综核也恭惟

圣朝舆图广博建置精详东瀛西蒙均入版图疆理之盛固非前代所可几及而纪地之图书则有

钦定舆地全图

钦定大清一统志凡域内之一山一水无不斟综辨析了如指掌至如滦河热河之原委塔思哈河之对音黄河之真源济淮之故蹟前人所靡能定说者我

皇上御制诗文洞悉源流炳耀千古猗欤盛已兹谨禀承纂载用郑氏例而增益其所未备首列

京畿诸水尊

宸极也次叙

盛京及黑龙江诸水重

肇基也次河水及入河诸水而西域回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江南山东之水凡涉於河者以次载焉次淮水及入淮诸水次大清河诸水而河南江南山东之入淮入济及自入海者以次载焉次运河自山东之汶水而北至

京师南至江淮复踰江而迄於浙重漕渠也次大江及入江诸水而西藏四川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

州江西安徽江苏之水以次载焉次太湖浙江闽江粤江滇江诸水而水之在南纪者皆悉着矣次新疆伊犂诸水着

伟绩也於是域内之经流巨川详晰胪载府县尽循今名疆域悉遵新制无敢循旧说以为假借傅会之文志慎重也谨厘为四卷列於地理疆域之後

京畿诸水

玉河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滙为昆明湖东南经长春麦庄二桥过广源闸至高梁桥分流经德胜门入西水关滙为积水潭入

皇城为太液池环绕

紫禁经金水桥出玉河桥达正阳门东水关至东便门东水关下注大通河东南流设五闸瀦水济运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自大通河以下亦名通惠河

白河即古沽水源出赤城县东边外西南流入边城有独石水自赤城县南龙门水自龙门县南来会又东出边外又东南入边南流经密云县西有潮河来会【潮河见後】西南流经怀柔县南又经顺义县东又南至通州东北有沙河来会沙河出昌平州之居庸关即湿余水亦曰榆河经大兴县北合清河水又东南入於白河稍南玉河水来会【玉河见前】南经张家湾东有凉水河来会凉水河出右安门西南凤泉东流经万泉寺分为二支一自南经草桥一自北经广恩寺皆曲折东注至永胜桥复合东南流循南苑缭垣而东至小红门西入苑墙东南流经沙底桥折而南历头牐至二牐一亩泉之水自西来会又南而东至鹿圈村三海子以上之水自西南来会又东南流至五空桥出苑墙经马驹桥迤东至张家湾来入白河经旧漷县北折东北经香河县东又东南经武清县东南又东南至天津府西北之西沽永定河【永定河见後】合拒马易水及子牙河皆会【拒马河易水子牙河并见後】又东南运河合漳水【漳水见後】滹沱河【滹沱河见後】来会乂东南至大沽北入於海潮河即古鲍邱水源出古北口外西北

御马厰地东南入边在古北口之西经南台西南至密云县东北又西南经县城东又西会白河永定河即桑乾河古曰湿水亦曰浑河康熙三十七年

赐名永定河源出山西朔平府马邑县西北东南流有灰河自朔州来会东北流经山隂县北又东北经应州北有浑河自浑源州经应州来会又东北经大同府南有武州川自左卫西南卫河自大同北边合而来会又东北经浑源州阳高天镇广灵蔚州境入直隶界经怀安县南又东北经保安州南又东北有东洋河合西洋河清水河经宣化府西南保安州东北来会经怀来县有妫河自延庆州来会东南流入边城经昌平州及宛平县西境出卢

沟桥下又东南经良乡县东固安县北又东南经永清县北霸州东北东安县南玉带河自西南来会【玉带河见後】东流过三角淀经武清县东子牙河自南来会又东至西沽南白河自北来会又东南运河自西南来会所谓丁字沽也东流经天津府北至大沽北入於海

玉带河即清水河亦曰会同河西南自任邱赵北口泊东北流至保定县北霸州南由苑家口东北经永清东安之南会永定河以入海即拒马易水滱水诸川之委滙也 拒马河即涞水古名桃水源出山西代州及易州广昌县北山经长城北东流至紫荆关入长城东北经易州山中折东南经涞水县东北又东南经涿州城有胡良河自房山县来会琉璃河即古圣水自良乡县来会又南经固安县西南新城县东南又南有北易水亦名白沟河有中易水并自易州合穷独山所出之濡水来会濡水为三易上源之一乾隆二十六年特加疏濬

赐名安河东南流经定兴县南境又经雄县西南至赵北口入泊 长流河即古南易水一名雹水一名鲍河源出易州西南山东南流经安肃县北容城县西至新安县西南有徐河自易州西南经满城县北清苑县北安州西北来会东入於泊猪龙河即唐河古名滱水源出山西浑源州南会温泉水呕夷水经灵邱县城南又东南经广昌县境入直隶界又东南经唐县及曲阳县北又经定州北祁州南有沙河滋河来会沙河即古恒水亦名派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入长城经阜平县东南曲阳县西南又南经行唐县东北新乐县南又东经定州南无极县北深泽县北又东至祁州东南会滋河入於唐河滋河即古资水源出山西五台县东穿长城入直隶平山县西北经灵夀县北行唐县南又经真定府北无极县南东北流经晋州西北深泽县北又东北至祁州东南合沙河会唐河为猪龙河经博野县蠡县南又经肃宁县北高阳县南至安州东南入泊

滹沱河源出山西繁峙县东北曰青龙泉经代州东南崞县城东又南经忻县经定襄县西北有云中河牧马河来会又经五台县南有清水河自五台山来会又经盂县东北入长城至直隶界有冶河即古绵蔓水自井陉县来会又经灵夀县南获鹿县北真定府城南又经藁城县北晋州南又东南至束鹿县入大陆泽自泽东南流经冀州北衡水县西北武邑县北武强县南又经交河县西至献县南分为二派一经沧州西与漳河合一经河间府东至天津府青县境又北经子牙汛曰子牙河又北经静海县会清水河

北泊即大陆泽亦曰钜鹿曰广阿西受槐河西南受滏阳南泊水南受漳水支津北受滹沱河至冀州北东北流经衡水武强北又至献县南分二派以会於直沽洵巨泽也 槐河即古泜水亦名沮水源出赞皇县西南东经元氏县南高邑县北栾城县南赵州南柏乡县北又东南经宁晋县南入泊 滏阳河即滏水源出磁州西东北流经邯郸县东南又经广平府城东肥乡县北曲周县东南鸡泽县东平乡县东又北至钜鹿县西南有南泊水自顺德府城邢台县来会又经钜鹿县西隆平县东入北泊

漳河有二源曰清漳曰浊漳清漳源出山西乐平县西经和顺县至辽州南有长城镇水来会又东南入河南涉县界又西南至林县之交漳口会浊漳水浊漳源出山西长子县东北流至潞安府北境又经屯留县东潞城县西有绦河潞河来会又北至襄垣县南有沁州水合铜鞮水来会至黎城县东北有榆社水合武乡水来会又东入河南林县西北界又东会清漳水东经彰德府安阳县北入直隶广平府磁州界经成安县南仍与河南临漳县分界又经广平县西南分二派一东流经魏县元城县又东北入山东冠县界合卫河至临清州入运河一东北流经广平县肥乡县入山东邱县南又分二派一东北流入直隶威县南境经清河故城枣强县东又经景州武邑阜城交河县境又至沧州西会滹沱河一西北流至直隶界龙堂乡经广宗钜鹿新河县北流入北泊会滹沱河至天津入海

卫河源出山西潞安府南经泽州东南入河南怀庆府北入於沁水其分一支经温县北武陟县北修武县东南又东北经获嘉县北有五峪水自山西陵川县东南入河南辉县西来会又东北有百泉水来会又经新乡县北卫辉府西南至淇县东南有淇水来会淇水源出山西平顺县南陵川县东有浙水壅水盈盈水来会入河南林县南境经淇县西北有淇泉来注又东南与卫河会东流经滑县西南濬县西又经汤隂县东有汤河来会又东北经安阳县东南内黄县北入大名县南南乐县北又经元城县东北境入山东冠县西界有漳河支流来会又经馆陶县临清州入运河北至天津会白河诸水入海

滦河即古濡水一名难河源出独石口外东北一百余里名都尔本诺尔西北流入多伦诺尔厅界又北经上都河屯名上都河又东南至大河口又南经鴈北滩入承德府丰宁县界又南经西屯库有奇勒河亦名小滦河自北来会自此名滦河至郭家屯入承德府本境东南经滦平县界绕喀喇河屯

行宫有伊逊河发源木兰

围场自北来会东南流经承德府东南境凤凰岭下热河自东北来会【热河见後】折南流有白河老牛河柳河车河皆来会又东南经喜峯口之西入边经迁安县界有龙井关河自遵化州边外来会又东南至永平府西北卢龙县界有青龙河即古泸水自边外来会经滦州城东乐亭县城西分二港一东南入海一南经齐家庄入海

热河即古武列水源出承德府北境之察罕陀罗海经固都尔呼岭名固都尔呼河西南至中关东茅沟河水自玳瑁沟西南流来会又南赛音河自霍尔霍克岭曲折流来会沿

避暑山庄行宫东北历锤峯下

行宫内有温泉流出滙之遂名热河南流折东南入於滦河

【臣】等谨案滦河热河发源边远纪载多舛在今为

秋巡驻跸重地恭读

皇上御制热河考滦河濡水源考证

指示郦道元水经注及诸志之是非离合至详且悉如濡水正源为都尔本诺尔道元误以三道河当之白檀要阳为今密云县地道元误云滦水经白檀北欧阳修言滦水出炭山为今边外之黑老山明统志误指为万全县之炭山金莲川在今上都河屯为滦水所经元史误以为滦水出金莲川热河三源西源先合中源次合东源道元则互紊东藏川中藏川会合之序良由未克亲履其地晰其支派故未免舛误相踵伏承

圣制昭陈灿如指掌始得禀承纪载无误无惑云蓟运河即古泃水亦曰沽河源出遵化州东北有沙河出州北边城外合马兰河来会西流有淋河自边外来会又西经蓟州南有盘山东水来会又西南有平谷县水玉田县水来会又东南经丰润县西有还乡河即古巨梁水来会又东南入海

盛京诸水

鸭緑江一名益州江亦名靉江即古马訾水源出长白山南麓有小白山水来注南流左受朝鲜北境诸水折西北凡长白以西诸水自十二道沟至头道沟皆来注折东南屈曲流纳诸小水佟家江自西北来会【佟家江见後】又屈曲流有爱哈河亦名阿布河出爱哈边门外合诸水自凤凰城来会又南流分三派而合经义州西又西有哈连河来会又西南为鸭緑口入於海

佟家江亦名通吉雅江即古盐难水源出衣尔雅哈范山之南西南流有哈尔敏河来会又西南有甲尔图库河来会又西南有王清河自王清边门外来会又西南有拉哈河源出

兴京南柳边外山东南流来会又东南会大沽小沽二水又东南会唐石河入鸭緑江

大辽河一名句骊河亦名巨流河即潢河古称饶乐水滥真水托纥臣水吐护真水有二源西源出古北口外克什克腾部界内今蒙古称曰西喇木伦东北流经巴林南有黑水河自巴林境来会经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境有白狼河来会白狼河亦曰狼水曰土河曰老河源出喀拉沁右翼南东北流经敖汉部西会翁牛特之英金河经翁牛特左翼南入潢河又东北至札噜特界柰曼界又经喀尔喀左翼界经科尔沁左翼境有东源来会东源名黑尔苏河源出吉林西南边内西北流有鸦哈河来会又西北流出柳边经科尔沁境转西南流将至柳边而会遂名辽河又东南入

盛京开原县西有哈达河来会又南经铁岭县西有大清河来会又西南有养息牧河亦名杨柽木河自彰武台门边外经广宁县境来会又西南至辽阳州小辽河来会【小辽河见後】经海城县有海州河来会又西南入於海

小辽河亦曰浑河源出长白山纳噜窝集名纳噜河西流入英莪门会噶桑阿河是为浑河名瑚努瑚河又经

兴京界有硕宾河苏子河即苏克苏呼河西北流来会经萨尔浒城北营盘城南西南流经

盛京城东有渖河一名万泉河自承德县南流来会又西南至辽阳州有塔思哈河即古大梁水源出

兴京西南屈曲流来会又西南合大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余里入海

【臣】等谨案塔思哈河旧讹为太子河乾隆四十八年

皇上东巡舆跸所经

指示改正为塔思哈河并

命馆臣遵

旨考订载入

大清一统志中

大淩河即古参柳水源出柳边外喀拉沁左翼境东北流经土默特界入边经义州城西至锦州府东南入海

小淩河源出柳边外土默特右翼境入边经锦州府西南入海

黑龙江诸水

黑龙江即古漠北之黑水亦曰完水曰室建河上源曰敖嫩河出喀尔喀界内之小肯忒山西流经大肯忒山北麓折东北流有河自大兴安山东南流来会又东北数百里始名黑龙江有尼布楚河合诸水来会又东入内地黑龙江界经尼布楚城南又东北经界碑南克鲁伦河来会【克鲁伦河见後】东北流经雅克萨城南折东南流有呼马拉河东流来会又东南屈曲流有锦衣里江自俄罗斯国来会又东南流经额尔德尼城东又东南有牛满河来会又东南行两山中五百里出山东流松花江会嫩泥江宁古塔河来会【松花江嫩泥江宁古塔河见後】东流有乌苏里江来会【乌苏里江见後】又东北分二派流复合有格林河来会又东北有亨滚河自松林来会又东北入於海

克鲁伦河即胪朐河源出大肯忒山东南西南流经拖诺山南麓

圣祖御制碑前康熙三十五年

亲征噶尔丹时驻跸於此

赐名饮马河折东北流有塔拉思河来会又东北流瀦为枯伦泊即古俱伦泊亦曰濶滦海子自泊东北分二支流出复合东北流经黑龙江索伦界入於黑龙江

松花江名松阿哩江古粟末水源出长白山北之支峯曰松嘎里乌喇西北流有厄赫诺引河来会又有雅哈河罗库河那尔混河来会又北会混同江即鸭子河亦曰吉林乌拉出黑山之西麓西北

流有富尔虎河来会又西南曰哈屯河折西北流会松花江北流折西北有土门河出

兴京东北柳边外之吉林哈达合诸水经辉发城东北流来会又北至吉林哈达城南又北分二派而合又西北出柳条边门之西又西北有义屯河来会又西北嫩泥江水来会折东北曰松噶里乌苏有呼轮河来会又东南有呼拉哈河自宁古塔来会【呼拉哈河见後】又东北流会於黑龙江

嫩泥江一名那河亦曰嫩江诺尼江古名难水源出黑龙江将军境内衣克呼里山东南流有哈罗里河中科河来会又东南有东塼库里河来会又东南有活鲁里河来会又西南有纳莫里河诺民河来会又西南有雅里河绰尔河来会又东南有洮儿河自科尔沁部来会又东南会於松花江宁古塔河一名呼拉哈河即金源也源出长白山北北流会诸水滙为泽曰必尔滕湖自东北口流出经会宁城北又东北经宁古塔城西南有汉度城水来会又东北有米占河来会又北有五河岭河来会又西北有五思呼河来会又北入松花江乌苏里江源出西噶塔山北流经朱尔根城南又西北有胡雅河来会又北有枯勒母河来会又北有松阿产河南自新开湖滙诸水北流来会新开湖即兴凯湖古曰镜泊西北流有穆伦河来会又东北始曰乌苏里乌喇又北有诺罗河来会又东北有活洛河来会又北水分二派先後入於黑龙江

皇朝通志卷二十八

猜你喜欢
  志第十八 符瑞中·沈约
  卷四百九十四 元符元年(戊寅,1998)·李焘
  卷第一百五十八·胡三省
  千百年眼卷十二·张燧
  石匮书后集卷第四十五·张岱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六 四夷传二·纪昀
  一四五七 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本年并无抽换《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提要·万斯同
  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郑麟趾
  王安石传·脱脱
  庞籍传·脱脱
  苏秦说李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协状元·佚名

    题目张秀才应举往长安 王贫女古庙受饥寒呆小二村□调风月 莽强人大闹五鸡山第一出(末上白)【水斗调歌头】韶华催白发,光影改朱容。人生浮世,浑如萍梗逐西东。陌上争红紫,窗外莺啼燕语,花落满庭空。世态只如此,何用苦匆匆

  • 刘时中·隋树森

    刘时中,生卒年不详。名致,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离石)人。因石州归太原管辖,故有“太原寓士”之称。其父名彦文,字子章,生前任广州怀集令,卒于长沙。大德二年(一二九八), 翰林学士姚燧游长沙,致往见,为其所知

  • 卷四百三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卷六十八 杨廉 和朱大尹新正写怀 潭潭道爱堂素不通杂客况当正旦初公事少关白尝观循吏传声誉无赫赫如公真其人清暇事文墨 和朱大尹郊行叠前韵 长安簪

  • 四夷附录第二·欧阳修

    兀欲,东丹王突欲子也。突欲奔于唐,兀欲留不从,号永康王。契丹好饮人血,突欲左右姬妾,多刺其臂吮之,其小过辄挑目、刲灼,不胜其毒。然喜宾客,好饮酒,工画,颇知书。其自契丹归中国,载书数千卷,枢密使赵延寿每假其异书、医经,皆中国所

  • 晋本纪第九·欧阳修

    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为唐庄宗骑将,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贵为子。高祖六子,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贵得立。重贵少而谨厚,善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高祖为契丹所立,谋以一子留守

  • 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六·姚之骃

    珍寳门金得金手中 元史苏格使金不屈金主壮之取金巵饮之饮毕即懐以出复命备以虚实告且出所懐金巵以献太宗喜曰我得金于汝手中矣淘金 元食货志丰城旧有淘金户三百地不产金而岁课转増民死徙且尽揭徯斯言之朝蠲其课不登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五·佚名

    隆庆六年正月戊午朔 上御皇极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免百官宴赐节钱钞 中官 东官免贺○己未 诏云南广东采办珠宝岁进宝石二万块珠八千两三年而止户科都给事中张书等江西道监察御史刘世曾等乞莭采办崇俭德以苏

  •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一一九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二次赍送书籍并开单请勅查核折·佚名

    一一九 湖北巡抚陈辉祖奏二次赍送书籍并开单请勅查核折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初三日湖北巡抚臣陈辉祖跪奏,为奏明事。恭照钦奉谕旨,征访遗书,经臣广为宣布谘访,董率各属征求,得书卽报。藏版官为刷印,如系抄本,将原书送省。臣设立

  • 金銮密记·韩偓

    (唐)韩偓 撰  陈尚君 辑 昭宗召偓入院,试文五篇《万邦咸宁赋》、《禹拜昌言诗》、《武臣授东川节度制》、《答佛詹国进贡书》、《批三功臣让图形表》。缴状云:&ldquo;臣才不迈群,器非拔俗,待价既殊于椟玉,穷经有愧于籝金。

  • ●作邑自箴卷第八·李元弼

    写状钞书铺户约束 书市买牌 ○写状钞书铺户约束 某县 今籍定书铺户某人许令书写状钞诸般文字具约束下项 一词状前朱书事目 一状钞中紧切处不得揩改 一据人户到铺写状先湏子细审问不得添借语言多入闲辞及论诉不干已事

  • 进东宫备览序·陈模

    臣尝读易观干之潜龙有储君之义二爻之既潜而见则必存学聚问辨之诚三爻居潜见飞跃之间则必有进徳居业之志今储位既正矣学问徳业其可已乎虽然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不可以凌节而施也臣之愚虑窃谓世子之生天命之攸属也天命不

  • 孟子纂笺卷十二·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任平声】任国名【赵氏曰任薛同姓之国在齐楚之间】屋庐子名连孟子弟子也色与礼孰重任人复【扶又反】问也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

  • 卷二十四·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二十四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丧服第十一之三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注曰大功布者其鍜治之功麤沽之【之集説作也】疏曰章次此者以其本服齐衰期为殇死降在大功故在

  • 卷七·张虙

    钦定四库全书月令解卷七       宋 张虙 撰孟秋之月孟秋者斗建申之辰也汉志云申坚於申则申坚也夏正为七月日在翼七月之中三统历云日在翼十五度元嘉历云日在翼十度日与斗建常相合申与已合故七月斗建申则日在巳

  • 国清百录 第二卷·灌顶

    国清百录 第二卷随沙门灌顶纂少主后沈手令书第十三妙觉和南。今遣内师许大梵往。稽首乞传香火。愿赐菩萨名。庶藉熏修菩提眷属。谨和南答令名海慧菩萨沈后扶月供。熏陆沉檀各十斤。黄屑一斗。细纸五百张。烛十

  • 白云樵唱集·王恭

    四卷。《附录》一卷。明王恭撰。王恭,字安中,闽县(今福建闽侯)人,生卒年不详。王恭自称皆山樵者,为“闽中十子”之一。成祖初,以儒士被荐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旋投牒归。著有《白云樵唱集》、《凤台清啸》、《草泽狂

  • 采石瓜洲记·蹇驹

    绍兴辛巳,金人渝盟。先是,遣使贺大中节,登对出悖语要将相大臣,乞割两淮襄汉之地。朝廷骇愕。上命宰相就都堂宣其悖语,侍从台谏备边之策。宰相又宣圣语:"今日更不问和与守,只问战当如何?"金已提兵驻汝州之温汤,示渡江汉,从上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