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校讐略一

【臣】等谨案郑樵校讐略着论六十九条其总序云册府之藏不患无书校讐之司未闻其法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蠧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传故作校讐略其所着论大约以搜求阙逸编次类例为重事而考核参订之法不与述焉盖郑氏生未际焕文成化之时目不窥金匮石室肆其搜订仅据一家所见思以综贯古今故用力勤而研考未及所云校讐特艺文略之凡例云耳我

朝文治光华经籍大备

列圣

御纂

钦定之书皆禀

睿裁一时操觚载笔之士研精覃思从事稽考

皇上圣学高深

几余念典岁时无间凡

发为文章大而义理小而名物放弥卷密钜细兼赅时而辨析字句指抉音义洞见古今觉刘向扬雄刘攽曾巩以校中秘书为能尽职业者於广大精微之藴毫无所见始知

圣人之理足而识卓也乾隆初年

特命武英殿重刻十三经二十二史

御制经序有云训诂繁则蹖駮互见卷帙重则亥豕易讹爰敕词臣重加校正其於经文误字以及传注笺疏之末协者参互以求其是各为考证附於卷後

史序亦云辨讹别异是正为多卷末考证一视诸经之例当时蒐求辨晰咸仰

集成布在琅函指归有定乾隆三十七年

命辑四库全书备书契以来未有之大观徵薄海之遗籍录大典之散编每一书撮举大端标列简首名曰提要逐篇奏

御仰承

亲定告成之日彚为总目二百卷其中考辨繁赜徵引明确实为万古学海津逮要涂臣等纂辑校讐略恭编

御制文考定经籍者为一卷

武英殿重刋经史考证为五卷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考证为二卷不胪着作之富惟取校讐之精以别於诸史经籍艺文之志以符郑氏之例使樵得亲逢

盛际亦将以一得之愚为一职之効其庆幸当何如矣

御制文考定经籍五篇

御制读周易枯杨生稊辨诂

易大过之九二曰枯杨生稊王弼注云杨之秀也孔頴达谓枯槁之扬更生少壮之稊取象显而易见陆德明经典释文从之考夏小正云正月柳稊稊也者发孚也戴德自释其文确然可信足与弼注相发明且微独王孔之说为然也唐以前诸儒讲易者莫不然即郑康成书作荑而解为木更生虞翻诂作穉而解为杨叶未舒辞虽小异义实不相远也惟朱子本义以稊为梯且训为根谓荣於下者其说本之程传而程子则举刘琨劝进表发繁华於枯荑为证夫琨信笔为文无与易理然亦未明言根义而荑之训又为草琨所谓枯荑安知非在彼而不在此其不足据审矣程朱之意不过以卦体二爻初隂在下遂以为下生根稊而於五爻老隂在上则以为上生华秀夫以二之比初为老夫得女妻五之比六为老妇得士夫可也若拘上下爻之象以根稊华秀分上下而言则不可朱子不又云乎荣於下则生於上既曰生於上非秀而何矧植物之性其生莫不由根而干而枝而芽蘖若舍稊秀而专言梯且训为根则所云生於上者曷所指乎考之朱震河上易传曰二变而与初二成艮巽木在土下根也枯杨有根则其穉秀出稊穉出杨之秀也震未尝不兼言根而引而至於稊则较程朱之说为赅举矣间尝综爻象之辞而覆按之生梯必当以弼注为正盖阳虽过而济以隂故能成生发之功譬枯杨之生稊始孚秀而具生生不已之象犹老夫得女妻之过以相与也故无不利也五爻生华直当作华絮解陆佃埤雅云柳华一名絮是其义矣盖杨而至於华絮其生意已过自此以往将就衰落故不可久也亦犹老妇得士夫之可丑也则以象辞释爻辞其义自合即以卦体证爻象亦无弗合又何必泥程朱之曲解为梯乎但梯之为字虽今时所行大戴礼亦从木然诂解无异义或出刋写之譌而张参五经文字则列稊於禾部唐国子学石经本汉鸿都之遗最为近古而木旁之梯则说文广韵并训木阶与发荣义无涉亦不可以不正

【臣】等谨案羣言淆乱衷诸圣生稊之说自郑康成王弼虞翻孔頴达陆德明各执一解即程朱大儒亦不能无偏驳也恭读

御制於卦位上下不泥旧说而一以物性断之隂阳生生之妙理不解自喻取朱震之兼词证张参之小学而梯与稊之音义益明经训昭於星日彼白虎观诸儒讲同异称制临决者盖未之见及也

御制麋角解说

壬午为鹿角记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於夏不於冬然月令既有其言而未究其故常耿耿焉昨过冬至陡忆南苑有所谓麈者【俗名长尾鹿可为蝇拂即麈尾】或解角於冬亦未可知遣人视之则正值其候有已落地者有尚在角或双或落其一者持其已解者以归乃爽然自失曰天下之理不易穷而物不易格有如是乎使不悉麈之解角於冬将谓月令遂误而不知吾之误更有甚於月令者矣然则月令遂不误乎曰月令之误误在以麈为麋而不在冬之有解角之兽也盖鹿之与麋北人能辨之而南人则有所弗能麋之与麈亦如是而已耳且说文训麈有麋属之言而名苑则又曰鹿大者曰麈羣鹿随之视尾所转而往夫鹿也麋也麈也迥然不同亦不相共羣而处实今人所知者而古人乃不悉其孰为鹿孰为麋孰为麈则月令不云夏至麋角解冬至鹿角解为幸矣而又何怪乎其误麈为麋也耶既释此疑因为说以识之月令古书不必易灵台时宪则命正讹以示信四海焉【臣】等谨案麋与鹿皆解角於夏麈解角於冬乃物性之本然亦天地之自然也

皇上以至诚之德尽物性以参天地得善读之间验亲

见之徵格物致知曲成不遗之

道在是矣至

谕改灵台时宪而於月令辨其误而仍存其文更足见

尊经好古之

睿怀云

御制读礼记文王世子篇

文王世子记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引仲尼曰闻之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郑康成训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後之说经者多傅会之孔疏则以为周公之益君於身优饶於德广大而黄敏求陈祥道方慤则或以为周公委曲其身以正其君或以为迂身非直躬或以周公抗世子法为致曲是皆不衷於理夫周公摄政时成王已为君不可挞故挞伯禽以警成王其理甚正而其道甚直初非有迂曲迁就之私孔頴达疏申引广大之释委曲烦言以致经义反晦偶因检永乐大典得陈懋赏集说云况于正其身以善其君乎此大人正已而物正之事语较直截夫于诠为於义固当矣而身字解尚未能亲切因考古篆身作子作 二字相似疑或当时传写之譌若作於其子以善其君则与周公所行适合而於理於文皆无弗合康成盖未思及子字之误为身字遂强附训释後儒益从而为之词使孔子之言周公之事皆不得其正夫强解以误後学不可乃因强解而诬孔子并以诬周公则尤不可是不容以不辨但经文沿诵日久无改正之理姑记余所见以俟後之考古者

【臣】等谨案唐开元易尚书古文从今文而改洪范无陂为无颇是以後人之韵改古人之文也宋儒谓论语学易章五十当作卒辨者以篆文卒字与五十字迥不相侔是以後人之字改古人之文也我

皇上考二戴之传述掲六书之渊微於身子二字篆文

相近致误之处特为

指明诚为探万古文字之源而理正词安郑孔以下诸儒之傅会迁就支离轇轕俱无所事矣

御制三韩订谬

尝读後汉书三韩传称辰韩人儿生欲令头扁皆押之以石讶其说之悖於理而肆为诡诞以惑世也夫以石押头壮夫且不能堪而以肆之初堕地之小儿实非人情所宜有间考三韩建国本末诸史率多抵牾以方位准之盖在今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与我国朝始基之地相近国朝旧日儿生数日即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扁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辰韩或亦类是耳范蔚宗不得其故从而曲为之解甚矣其妄也且如汉人生儿常令侧卧久而左右角平头形似狭蒙古人生儿以韦带束之木版植立於地长则股形微箕此亦皆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藉如蔚宗所言岂汉人蒙古亦皆以石押之令其头狭而股箕乎若夫三韩命名史第列马韩辰韩弁韩【亦曰弁辰】而不详所以称韩之义陈夀魏志直云韩地韩王鱼豢魏略且以为朝鲜王准冒

姓韩氏其为傅会尤甚盖国语及蒙古语皆谓君长为汗韩与汗音相混史载三韩各数十国意当时必有三汗分统之史家既不知汗之为君而庸鄙者至譌韩为族姓何异扣盘扪龠以喻日哉且中外语言不通不能强为诠解者势也今夫天昭昭在上人皆仰之然汉语谓之天国语谓之阿卜喀蒙古语谓之腾格里西番语谓之那木喀囘语谓之阿思满以彼语此各不相晓而人之所以敬与天之所以感则无弗同若必一一以汉字牵附臆度之能乎不能夫韩与汗音似义殊谬而失之诬犹可也至於以石押头之谬实悖於理斯不可也然则余之三韩订谬之作乌容已乎哉

【臣】等谨案史家之失穿凿为甚盖由见理不明而设词多诞也三韩之名出於当时之自称而不习其语者遂以为韩地韩王甚且以为韩姓固罔知汗之当作何字且汗之当解何义也字义不明无惑乎它说之悉悖於理矣有

御制订谬之作而三汗之字之义乃昭然足以破千古之讹矣此其弊至辽金元三史而益棼人地官名俱无正音

皇上特勅改正三史国语解

颁之学官以正托克托宋濓之舛其详具见本书云御制道命録识语

昨命词臣校勘永乐大典得李心传道命録一册集当时论伊川程子之事以道属之而以命惜之所见不衷於理曾题诗帙首并序而正其失兹内廷翰林覆校天禄琳琅旧藏有元板道命録十卷重以永乐大典本校之则前六卷相同者过半其刋本有而写本无者计二十八条第七卷以下则写本皆不録疑其为未全之书及细检之又有写本所录而刋本无者凡八条似大典别有所据考李心传原序专以伊川为言而刋本则兼及朱子并附濓洛关闽事复考程荣秀序云李秀岩道命录五卷梓在江州毁於兵荣秀尝得而读之疑为初稿欲删定而未成兹因原本略加厘次十卷如左云云今大典写本止载伊川事与心传序合或写本乃钞江州初梓之本而龟山书院所镌十卷兼及朱子诸人乃荣秀增定之本耳因识原诗後以俟考其元板书前篇已有甲子题语兹不复録

【臣】等谨案永乐大典在当时以为搜采极博矣而所载道命録尚为不完之本证以

天禄琳琅之元刻益信我

朝秘府储藏之富前古无伦也

皇上题诗附识於两本多寡完缺之故校勘必审辨析

必详

典学精勤有占毕下士所未能万一者盖

皇上於四库全书呈进时每

亲加乙览

圣心所会发为

天章凡数百余首美富奥博莫测津涯咸在

御制诗集中兹以本书之例不具载云

皇朝通志卷一百五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 地理三·刘昫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六十·佚名
  卷之四十·佚名
  今献备遗卷十二·项笃寿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八 艺文略三·纪昀
  卷八十三·傅恒
  柳升传·张廷玉
  杨思义传·张廷玉
  苏代为燕说齐·佚名
  渚宫旧事卷一·余知古
  卷五十·佚名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司马迁
  狄巽公·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三·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三十三目録故实类方方壶仓颉作字图【元鲜于枢】尧民图【元刘因】尧民图【元王恽】尧民图【元袁桷】题刘紫微尧民野醉图【元元好问】尧民醉归图【元吴师道】击壤图【明杨慎】巢父饮牛图

  • 卷三百八十二·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八十二张籍张籍字文昌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秘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历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籍

  • 辽史拾遗卷十一·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二十七天祚皇帝一天祚皇帝讳延禧字延寜小字阿果赵良嗣燕云奉使録曰阿果天祚小字 蔡绦铁围山丛谈曰政和八年改十一月冬至朔旦为重和元年防左丞范致虚言犯北辽年号盖辽先有重熈年时后主名禧其国中因

  • 尚史卷五十·李锴

    列传二十八宋诸臣传夫人传 桓夫人桓夫人卫戴公之女弟也公子顽烝于宣姜而生卫戴公及桓夫人【左传】襄夫人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立【夫人昭公祖母】不礼焉夫人杀孔叔公叔钟离大司马公子卬皆昭公之党也公子鲍【昭公庶

  •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佚名

    第二十四册 天聪四年二月初九日,二月勒致书於科尔沁部云:前致书云:所请官员,即将遣往等语,今著停止,无需更换。高侍郎处,尔等前去,善言说之。观其情形,诚属染疾,则令其下级官员暂替;若无疾病,故意推诿,则尔等以言劝之。若革其职,必

  • 卷之一百八·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八 传第九十二 扎萨克一等达尔汉额贝都拉列传【今袭郡王品级多罗贝勒】额贝都拉哈密回部人初号达尔汉伯克隶凖

  • 学史卷四·邵宝

    (明)邵宝 撰○已【凡二十九章】齐晏桓子卒晏婴屦缞斩苴绖带杖菅屦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礼也曰唯卿为大夫【左传襄公十七年】日格子曰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今曰礼卿大夫士异何居斯礼

  • 卷十八下·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十八下 嘉礼三 东宫朝会 总叙 皇太子受羣官贺仪汉以前无闻唐正旦冬至则於大朝会之明日百官朝集使等皆诣东宫行礼羣官再拜称贺又再拜皇太子有答後再拜之仪宋正旦冬至三公贺前後皆再拜皇太子俱答

  • 兵二四·徐松

    马政杂录上此题原作「马政六」,「杂录」二字又在正文之上,盖《永乐大典》标目原作「马处六杂录」。今据统一体例改。五代监牧多废,官失其守,国马无复蕃息。国初,始务兴葺,遣使岁诣边益市马益:疑误。,自是闲始充矣。太平兴国

  • 卷五·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録卷五   宋 徐自明 着仁宗庆历三年【癸未】三月戊子吕夷简罢相【除守司徒监修国史兼译经润文使仍改赐推诚保德翊戴亮节宣忠崇仁协恭守正功臣】制曰朕览前史之载见大臣之为进而尽忠靡

  •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蒋廷黻

    在戊戌年的变法运动之中,外国人颇偏袒光绪帝及维新派,反对西太后及顽固党。因此一个内政的问题就发生国际关系了。后康有为、梁启超,逃难海外,又得着外国人的保护。他们在逃难之中发起保皇会,鼓动外国人和华侨拥护光绪。这

  • 附录:十二则·杨士聪

    二月二十六日,上命学士倪元璐归詹事府,专任日讲,其户部尚书另推。后推数员,点用吴履中,以左侍郎管尚书事,到任已半月矣。四月初八日,履中有求放哀禀,署衔云「原任大理寺寺丞升户部侍郎,到任十七日吴履中」,余窥见甚哂焉。坊刻不

  • 第十章 总论欲行农工商之大同则在明男女人权始·梁启超

      若虑农工商皆归之官,得无有司作弊,侵吞盗窃,为害更甚者,此其所虑为乱世言之也。太平世人无私家,无私室,无私产,无私店,无家而禄厚。性美而教深,必无侵盗之心,自无侵盗之事。即使有欲侵盗而别无私店,虽侵之盗之而从何售鬻之?

  • 卷三·李衡

    一日召对选徳殿.奏事毕.上因与论禅.乃奏云所谓禅之说.儒家亦有之.但今人只于释氏留意.殊可怪.昔周公亦坐禅.惟孟子能知之.上愕然.又徐奏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岂

  • 大宗伯·佚名

    大宗伯的职责,是掌管建立王国对于天神、人鬼、地神的祭祀之礼,以辅佐王建立和安定天下各国。用吉礼祭祀天下各国的人鬼、天神和地神。用禋祀来祭祀昊天上帝,用实柴来祭祀日、月、星、辰,用槱燎来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

  • 先賢仲子傳·冯云鹓

    仲子名由字子路魯之卞人也有勇力才藝以政事著名爲人果烈而剛直勇于行義初見夫子冠雄雞冠佩假豚拔劒而舞曰君子固以劒自衛乎夫子曰君子忠以爲質仁以爲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待劔

  • 神变品第三·佚名

    又族姓子。菩萨大士现三千大千土其数如尘。一一尘土。入而现身。于一一身。现明普照。於一一明。现众色像。复一一相。现有宣畅。一一宣畅。现化众生。而於彼此。菩萨悉知诸土所有。解土欲著。明土清净。晓入诸土。知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念住品第九之余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法。循法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