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及张守节《史记正义》之合称。三注本各单行,至北宋始将三书注文皆散列于《史记》正文下,合刻为一编。三书先后递补,相得益彰。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长, 《正义》以详释地理著称。对《史记》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三家着力于史实考订与补正,如《夏本纪》载“帝相崩,子帝少康立。”《索隐》、《正义》均指出帝相被篡,其间历经羿、浞二世,凡40年(一说百年),少康方得以复国中兴,《本纪》一字不载,是为疏略。《殷本纪》载汤在位时,伊尹作《咸有一德》。司马贞据《尚书》指出“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记之于斯,其言又失次序。”对《史》、《汉》之异同,三家注或略作提示,或具列歧异,以资探讨。对《史记》宗旨、体例、笔法等,三家亦时有论述发明。凡此种种,均有功于《史记》。三家注亦间有穿凿附会处,或疏而不通,或曲解正文,历代学者已有指陈。三家注旧本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所刻《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所刻《十七史》本及清乾隆间武英殿所刻《二十四史》本。其中武英殿本最为流行。今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便阅读。

《史记三家注》全部章节目录

(1)史记索隐序
(2)史记索隐后序
(3)三皇本纪
(4)史记正义序
(5)史记正义论例
(6)史记集解序
(7)史记正义佚序
(8)太史公书名考
(9)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10)卷二 夏本纪第二
(11)卷三 殷本纪第三
(12)卷四 周本纪第四
(13)卷五 秦本纪第五
(14)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16)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17)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18)卷一十 孝文本纪第十
(19)卷一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20)卷一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21)卷一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22)卷一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23)卷一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24)卷一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25)卷一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26)卷一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27)卷一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28)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29)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30)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31)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32)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33)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34)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35)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36)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37)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38)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39)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40)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41)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42)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43)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44)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45)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46)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47)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48)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49)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50)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51)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52)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53)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54)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55)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56)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57)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58)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59)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60)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61)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62)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63)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64)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65)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66)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67)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68)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69)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70)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71)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72)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73)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74)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75)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76)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77)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78)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79)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80)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81)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82)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83)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84)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85)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86)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87)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88)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89)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90)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91)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92)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93)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94)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95)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96)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97)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98)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99)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100)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101)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102)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103)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104)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105)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106)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107)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108)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9)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110)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11)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112)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13)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114)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15)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116)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17)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18)卷一百一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119)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120)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21)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122)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23)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124)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25)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126)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27)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128)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129)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130)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31)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132)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33)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134)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35)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136)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37)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38)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猜你喜欢
  江南余载·郑文宝
  开禧德安守城录·王致远
  己酉避乱录·胡舜申
  云蕉馆纪谈·佚名
  明神宗实录·佚名
  清代名人趣史·佚名
  中兴小纪·熊克
  元代奏议集录·佚名
  明亡述略·锁绿山人
  窃愤录·辛弃疾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佚名
  新竹县制度考·佚名
  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
  记胡也频·沈从文
  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才翁·唐圭璋

      才翁尝仕临邛秋官。   雨中花   万缕青青,初眠官柳,向人犹未成阴。据雕鞍马上,拥鼻微吟。远宦情怀谁问,空嗟壮志销沉。正好花时节,山城留滞、忍负归心。   别离万里,飘蓬无定,谁念会合难凭。相聚里,休辞金盏,酒浅还

  • ◆黄处士公绍(在轩集)·顾嗣立

    公绍字直翁,邵武人,咸淳进士。尝读胡文定公语「心要在腔子里」,自觉有警,因作小轩,名之曰「在」,友人吴升梅边为之记。宋亡后,隐居樵溪,长斋奉佛。尝谓少时读康节诗,有「车书万里旧山川」之句,尝恨此生不见斯事。今四海一家,而余

  • 七言巻六十七·洪迈

      七言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塞下曲四首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消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

  • 重刋虚舟集序·王偁

    闽之三山世英王先生初为名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授地官主事擢副郎出守袁州以文章学行发为政事其岂弟有循吏之风威重得大臣之体公暇尤留心文事慨其乡有王君孟扬素以文名当世欲翻刻其虚舟集而乞予言以弁诸首予观孟扬之文上

  • 忠义第十四·吴兢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

  • 謇斋琐缀录五·尹直

    锦衣卫掌卫事都指挥佥事臣袁彬谨题:为纂修事,成化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该太保、会昌侯孙继宗等题:英宗皇帝车驾北征,往还事迹,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袁彬一向随侍,必能详知,合无令其开写具题。」奉圣旨:「是,钦此。」钦遵。本月二十二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二十一·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邵康节先生雍传范祖禹邵雍字尧夫卫州人家世贫贱雍刻厉为学夜不就席者数年雍尝适吴楚过齐鲁客梁晋而归徙居于洛蓬荜环堵躬爨以养父母讲学于家不强以语人而就问者日众士人道洛者必过其庐雍与人言必依于孝悌

  • 卷九·郭居仁

    <史部,纪事本末类,蜀监>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九 宋 郭允蹈 撰 西南夷本末上 西南夷在蜀徼外非细故也汉武帝始置郡县叛服不常屡见於史今从通监系年书之武都氐羌至杨氏而始大其後遂为阶成兴凤等州为蜀之藩篱已别见不

  • 乐七·徐松

    庙祀并各典礼乐歌太庙乐章祫飨太庙僖祖室用《大基》:嘉佑四年诸臣撰,十五曲。猗我僖祖,德潜而充。庆之所基,日茂以崇。施及后嗣,天命有融。庙歌载之,播于无穷。 顺祖室用《大祚》:皇矣烈祖,次于僖宫。燕贻凭厚,德远而隆。尊昭

  • 周礼正义序·郑玄

    (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奉敕撰)夫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

  • 卷一四·邱濬

    ▲制民之产 《通典》曰:黄帝时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则井田之原其来远矣。臣按:此井田之始。 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别九州,冀州土白壤(无块曰壤),田中中(第五);兖州土黑坟(色黑而坟起),田

  • 卷十一·高攀龙

    <经部,春秋类,春秋孔义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孔义卷十一    明 高攀龙 撰定公元年春王当以春王三月为句正二月无事可书也昭公既薨定公未立鲁国五月无君无政固不以不书正月见也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众城成周宋不受

  •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二十年五月作──敬陈者:兹值全国贤俊聚集首都,本总理之遗教,汇民众之公意,制训政之约法,谋统一之建设,太虚欢忭庆祝之余,不禁发生诚恳深挚之愿望,郁然有不能已于言者,请为诸公[尔+见]缕陈之。一曰、建设之所基也:国民革命虽不

  •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佚名

        不空三藏译  真言如经。  修行此出生  无边门总持  转目三种业  依三秘密门  所谓三金刚  身印语真言  心住三摩地  由入三平等  善住瑜伽故  自身同本尊  在凡成正觉  斯法最深秘

  • 卷第一·丈雪通醉

    续藏经 锦江禅灯 清 通醉辑 锦江禅灯卷第一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四祖下第六世(旁出) 金陵牛头山智威法嗣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彭州陈氏子。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赐额。僧问

  • 云峰集·胡炳文

    元代诗文别集。10卷。胡炳文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胡炳文诗文集原为20卷,原本毁于元末战乱之中。明成化年间,后裔胡用光、胡濬等掇拾散佚,重编为《云峰集》14卷,刊行不久,板片又被毁于市火

  • 太上老君中经·佚名

    太上老君中经,又名《珠宫玉历》。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三洞奉道科代》着录「老子中经一卷」,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二卷,收入太清部。《云笈七签》亦全录其文,此经分五十五章,言内视存思之法。以存恩人体内诸神为主,兼

  • 临济宗旨·惠洪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