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太史公书名考

陈 直

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魏志·王肃传》,谓《史记》名称,始于王肃,心窃以为不然,忆余一九四一年春间,旅客昆明,候车赴渝,日多闲暇,辄至翠湖公园温理旧书,偶读杨守敬《望堂金石记》,见摹刻东海庙残碑碑阴,有秦东门阙事在《史记》一语,知《史记》名称,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开始。年来阅杨明照先生《太史公书称史记考》(见《燕京学报》第二十六卷),指出《史记》名称,开始于东汉灵献之世,列举五证,确有独到之见解,但杨氏所考,尚未具体,因搜罗材料共列九证,兼采杨氏之说,俾成定讞,其武荣碑一证,为余与杨氏及其师陈李皋先生所共知,其东海庙碑碑阴,延笃《史记音义》、《风俗通义》、高诱《战国策注》四种,则余所发现,他如蔡邕《独断》、荀悦《汉纪》、颖容《春秋例序》、高诱《吕氏春秋训解》等四证,则节采杨氏之原说;至于《太史公书》以前古史中早已有史记的名称,与本篇无涉,不再商讨。兹先论由《太史公书》转变为《史记》名称的过程。

《史记·太史公自序》;“几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是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嗣后西汉诸儒多沿用此名称,故《汉书·艺文志》列《太史公书》于春秋类。一变为《太史公记》,《汉书·杨恽传》云“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是也。再变为《太史记》,《风俗通义·正失篇》云“谨案《太史记》,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灭”是也。三变为今称《史记》。其他有称《太史公传》者(见《史记·龟策列传》褚先生补)及《太史公》者(见《扬子法言·问神篇》),均属在演变中多种之名称。

《史记》在东汉和帝永元以前,仍普遍称为《太史公书》,王充《论衡》卷二十九《述作篇》云:“《太史公书》,刘子改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王充以章帝章和中卒;又《后汉书》卷四十八《杨终传》云,“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杨终以永元十二年卒(公元l00年),是其明证。

《史记》名称,有介于拟似之间,而后人为从东汉初年即开始者,如《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云“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后引班彪《后传》略论曰:“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班彪传》文所谓司马迁著史记者,为范蔚宗当时叙事之文,《后传》系班彪原文,仍称为《太史公书》,可以证明。又《列仙传》老子传引《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为将军,封于段干”;《西京杂记》云,“司马迁发愤作《史记》、百三十篇”,两书经魏晋人附益者多,不能据为定论。

《史记》名称,有谓始于班彪父子者,有谓始于王肃者,有谓始于两晋者,有谓始于《隋书·经籍志》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据东汉的碑刻,及其他可靠文献材料,互参考证,决定开始于东汉桓帝之时,前后共罗列九证,分举于下。

(一证)汉东海庙碑阴

《隶释》卷二东海庙碑阴云,“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碑文所谓“事在《史记》”,即指此事,东海庙碑为桓帝永寿元年立(公元159年),《史记》之名称,当以此为最早,合下文武荣碑观之,皆石刻中两铁证,故决定《史记》名称的开始,在东汉桓帝之时。

(二证)汉执金吾丞武荣碑

《金石萃编》卷十二,汉执金吾丞武荣碑云,“阙帻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左氏》、《国语》,广学甄微,靡不贯综”。又云,道“孝桓大忧,屯守玄武,戚哀悲切,加遇害气,遭疾陨灵,君即吴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长史之次弟也”。碑无年月,以碑文辞考之,武荣之卒,当在灵帝初年,武荣年三十六,举孝廉,研究《史记》、《汉书》,当在桓帝初年可知。另以武氏石阙铭其敦蝗长史武斑碑互考之,武荣为武开明之子,武斑之弟,武斑以永嘉元年死(公元105年),年二十五,碑以建和元年立(公元147年),武荣碑虽无年月,立在灵帝初年可知。

(三证)延笃《史记音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云,“古今为注解者绝鲜,音义亦希,始后汉延笃乃有《音义》一卷,又别有《音隐》五卷,不记作者何人,近代鲜有二家之本”。案《后汉书》卷五十四《延笃传》,笃以桓帝永康元年卒(公元167年),不言著有《史记音义》,《隋书·经籍志》史部,亦不载此书,知在隋以前即已亡佚,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云,裴骃《集解》中引有《史记音义》,司马贞两书并举,足证延笃之书,标题可确定为《史记音义》,证之《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徐广《史记音义》十二卷,《索隐·后序》亦云,裴骃又有《史记音义》,可知徐、裴两书的命名,皆摹仿延笃《史记音义》而来。又《颜氏家训·书证篇》,引延笃《战国策音义》,其命名与《史证音义》正同。

(四证)蔡邕《独断》

荡舀《独断》卷上“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按《史记·五帝本纪》云,皋陶为大理,蔡吕所引,殆此文也。又按《后汉书·蔡邕传》云,“及董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言之而叹,允勃然叱之,即付廷尉治罪,邕遂死狱中”,卓之被诛,在献帝初平三年四月(公元192年),蔡邕之死当略后数月,邕传死时六十一岁,《独断》成书,当在灵帝末年。

(五证)荀悦《汉纪》

荀说《汉纪》卷三十云,“班彪举茂才为徐今,彪子固字孟坚,明帝时为郎,据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自高祖至于孝武,大功臣绍其后事,迄于孝平王莽之际,著帝纪表志传以为《汉书》凡百篇”。荀说又有时兼称为《太史公记》,《汉纪》卷四十云,“司马子长既道李陵之锅,喟然而叹,幽而发愤,遂著史记,始自黄帝,以及秦汉,为《太史公记》”,其体例与应劭《风俗通义》相同,又按《汉纪·序》云“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诏给事中秘书监荀悦,钞撰汉书,略举其要,其五年书成”,是荀悦此书,成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比较《独断》为后。

(六证)应劭《风俗通义》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三十七)云,“宫车晏驾,谨案《史记》曰王稽谓范睢曰,夫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奈何者,一旦官车晏驾,是事不可知也”。严氏本条佚文是从《文选》卷六十《竟陵王行状》李善注辑出,案应劭系节用《史记·范睢传》文。

《风俗通义》佚文(卢文强《群书拾补》第二十八种)云,“由余秦相也,见《史记》,汉有由章至长沙太傅。”(引宋景文公笔记),由余秦相见《史记·秦本纪》,当为本书《姓氏篇》佚文。

又《风俗通义》有称《太史公记》者,如卷一“谨案《战国策》、《太史公记》,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戮力,以窥周室”云云。按所引为《史记·秦始皇本纪賛》,太史公又用贾谊《过秦论》上篇原文。又《风俗通义》有称《太史记》备如卷二“谨案《太史记》燕太子丹与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归,归求勇土荆轲秦武阳函樊于期之首,贡督亢之地团,秦王大悦,礼而见之,变起两楹之间,事败而荆轲立死”,按本条盖节引《史记·刺客荆轲传》文。又卷二“谨案《太史记》,秦始皇欺于徐市之属,求三山于海中,而不免沙丘之祸”,本条节引《史记·泰始皇本纪》文。应劭对《史记》又兼称《太史公记》及《太史记》者,盖《史记》之名初经改变,故随手漫书,并不一致。又案应劭当卒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见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汉书集解条,《风俗通义》成书,当在灵帝时代。

(七证)颖容《春秋例序》

颜容《春秋例序》云(《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引)“汉兴,博物洽闻著述之士,有司马迁、扬雄,其所著作违义正者尤多阙略,举一两事以言之,迁《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姓;扬雄《法言》不识六十四卦之所从来尚矣”。按《史记·魏世家》云,“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颖容所讥,当即此文。又《后汉书·儒林颍容传》云,“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博学多通,善《左氏春秋》,初平中避乱荆州,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余言,建安中卒。”

(八证)高诱《吕氏春秋训解》

《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云,“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以其图法归周”,高诱训解云,“屠黍,晋出公之太史也;出公,顷公之孙、定公之子也,《史记》曰智伯攻出公,出公奔齐而道死焉”。按《史记·晋世家》云,‘智伯与韩、翅、赵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怒,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高诱盖节引此文。又按高诱,《后汉书》无传,诱所撰《淮南子注》,自序谓成书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吕氏春秋训解》成书,当亦在建安十七年前后。

(九证)高诱《战国策注》

高诱《战国策注》卷二《西周策》云,“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王何不出于河南”,诱注“魏王,《史记》作韩王。,河南“《史记》作南阳”。

卷三《秦策》云,“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高诱注“蔆水,《史记》作陵水”。

卷八《齐策》云“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缚”,高诱注,“申缚,《史记》作申纪”。

高诱《战国策注》,据士礼居影宋剡川姚氏刊本写录,按《隋书·经籍志》高诱注《战国策》二十一篇,《崇文总目》高诱注八篇,今存十篇(《四库全书提要》云,高诱注二至四卷,六至十卷,共存八卷,方符合《崇文总目》之数),经宋人又加续注及枝语,芜杂不清,故有疑为依托者,其实决非伪书,上述三条,经审慎甄别,确为高氏之遗说,试举《秦策》卷四,高诱注咸阳云,“咸阳秦都也,今长安都渭桥西北咸阳城也”,自是汉人语气。又卷九《齐策》,高诱所引《孟子》子哙不得与人燕一节,与今本亦异,高另著《孟子章句》,搜罗必有多本,其非伪托可知。

上述各证始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终于献帝建安十七年,武荣当卒于灵帝初年,传习《史记》,必在早岁,桓帝初年即有《史记》名称,灼然可信。其他如延笃之《史记音义》、应劭之《风俗通义》、颍容之《春秋例》,著者旨无成书年月可考,不得已只引用可考的卒年,是从最低的年限来估计的,他们著书引用《史记》,在桓、灵、献三世,是毫无疑问的。东汉以后,《史记》名称,即已普遍流传,不再研究,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仍称《史记》为《太史公书》,是鲁公援用古称,并非唐代的通称。

(原载《文史哲》195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九·刘昫
  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张廷玉
  石匮书后集卷第二十三·张岱
  卷一百三十八·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七·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佚名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二百五十二 曹(兆页)奏陈武进县华子文案由摺·佚名
  中州人物考卷四·孙奇逢
  卷四十五·温达
  弁言·佚名
  祖宽传·张廷玉
  二 工程师的幻想·邹韬奋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二·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五八·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选宋诗卷二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宋诗卷二十六七言古诗二苏舜钦赠释秘演高车大马阗上京释曰演者何声名当年余尝与之语实亦可喜无俗情作诗千篇颇振絶放意吐出吁可惊不肻低心事镌凿直欲澹泊趋杳防落落我儒坐满室共论慤若木陷钉卖药得钱

  • 卷二十三补编·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二十三补编李颀寄綦母三【唐书艺文志綦母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夀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新加大邑绶仍黄【书今朕作大邑于兹新洛左传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汉书百官志比二千石以上皆铜印黄绶】近与单车

  • 和尹懋登南楼·张说

    张均(以下为张说之子诗作)客来已两春,更瞻韶光早。 花鸟既环合,江山复骈抱。 楼形写北潭,堞势凌青岛。 白云谢归雁,驰怀洛阳道。

  • 第九出 林郎托媒·佚名

    【娄娄金】(净上)元宵景,十五冥,灯今看了人寂静(什静)。移步还去厝,鼓打四更。(起叫介唱)更,更,咱(懒)今得桃尽今冥,再卜相见着来年。花色迷人如醉,吟风啸月(帚月)而归。看伊人物爽利,赛过庙里天妃。(笑介)杂种(十种)乌龟倚(奇)

  •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司马迁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班固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八·乾隆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桂王一】  【丙戊】我  大清  世祖章皇帝顺治三年冬十一月故明兵部尚书丁魁楚兵部侍郎瞿式耜等以桂王由榔【明神宗孙桂王常瀛次子】称号于肇庆初桂王常瀛卒于梧州长子安仁王由袭封未几

  • 卷之一百三十四·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八月。庚申朔。秋分。夕月于西郊。遣庄亲王载勋恭代行礼。记注  ○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丑皆如之。记注  ○谕内阁、御史李肇锡奏、州县宜多用正途。请饬妥议章程

  • 一百四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料理文册事竣即将入觐摺·佚名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太平无事。臣目下现在扬州造具钱粮销引各款清册,料理事竣,即星驰入都,叩觐天颜。 今将江宁十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其扬州晴雨录,已交与李煦启奏

  • 卷之一百三  日本國考略(明)薛俊 撰·邓士龙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一卷,明薛俊撰。薛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官至常州司訓。按本書各卷均不載撰人名氏,惟是篇著錄。) 薛俊 纂述 金陵王文光增補重刊 日本國考略 日本國考略補遺 ●日本國考略  王者之於夷狄,疏而不戚

  • 卷之四十七  三朝聖諭錄下(明)楊士奇 撰·邓士龙

    (三朝聖諭錄,三卷,明楊士奇撰。楊士奇,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孤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編纂太祖實錄。成祖即位,入內閣典機務。仁宗時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未幾,命為兵部尚書。修太宗實錄,為總裁之一。宣宗即位

  • 卷一百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十九雍正十年闰五月上谕五道初九日奉上谕昔人云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此天人相感之至理自古及今未尝或爽朕以此训导天下臣民者至详且悉矣迩年以来如去夏今春京师亢旱地犹微动未尝宁息

  • 卷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五吏部十四诸司职掌凡在京大小衙门及在外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县吏典各以三年考满给由其仓攒典以周岁为满除税课司库局攒典考满之日随即交割明白给由府州县仓攒典将经收粮斛支销尽絶方许给由应有府

  • 不要吹牛皮·孔子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读解】 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   復次云何識藴差别。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   五由異相故。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

  •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卢襄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北宋卢天骥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题“太素真人魏伯阳演,宣德郎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借 绯鱼袋臣卢天骥上进。”卢为北宋人。魏伯阳显为托名,李约瑟 《Science and civilisa

  • 阳宅十书·王君荣

    《阳宅十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君荣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了当时最盛行的堪舆学术著述,将其汇总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针对性强,以条目形式逐项介绍阐述。既有阳宅理论,如福元法、大

  • 妙法莲华经玄义·智顗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