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礼正义序

(唐朝散大夫行太学博士弘文馆学士臣贾公彦等奉敕撰)

夫天育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但天皇地皇之日,无事安民。降自燧皇,方有臣矣。是以《易·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置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注云:“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丁菲:“所谓人皇九头,兄弟九人,别长九州者也。”是政教君臣,起自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故《文耀钩》云:“伏羲作《易》名官者也。”又案《论语撰考》云:“黄帝受地形象天文以制官。”伏羲已前,虽有三名,未必具立官位,至黄帝名位乃具。是以《春秋纬·命历序》云:“有九头纪,时有臣,无官位尊卑之别。”燧皇、伏羲既有官,则其间九皇六十四民有官明矣,但无文字以知其官号也。案《左传》昭十七年云:“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杜氏注云:“少?金天氏,黄帝之子,已姓之祖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注云:“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缙云氏盖其一官也。”“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注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也。亦有火瑞,以火纪事名百官也。”“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注云:“共工以诸侯霸有九州者,在神农前,大?后,亦受水瑞,以水名官也。”“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注云:“大?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也。”“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又云“凤鸟氏历正”之类,又以五鸟、五鸠、九扈、五雉并为官长,亦皆有属官,但无文以言之。若然,则自上以来,所云官者,皆是官长,故皆云师以目之。又云:“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是以少?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百官之号象其徵;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地,百官之号因其事,事即司徒、司马之类是也。若然,前少?氏言祝鸠氏为司徒者,本名祝鸠,言司徒者,以后代官况之。自少?以上,官数略如上说,颛顼及尧官数虽无明说,可略而言之矣。案昭二十九年,魏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蔡墨对曰:“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注云:“穷桑,帝少?之号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故《外传》犁为高辛氏之火正,此皆颛顼时之官也。案《郑语》云:“重、犁为高辛氏火正。”故《尧典》注:“高辛氏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以高辛与颛顼相继无隔,故重、犁事颛顼,又事高辛,若稷、契与禹事尧又事舜。是以昭十七年服注“颛顼”之下云:“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高辛氏因之,故《传》云“遂济穷桑”,穷桑,颛顼所居,是度颛顼至高辛也。若然,高辛时之官,唯有重、犁及春之木正之等,不见更有馀官也。至于尧舜,官号稍改。《楚语》云“尧复育重、犁之后”,重、犁之后,即羲、和也。是以《尧典》云“乃命羲和”,注云:“高辛之世,命重为南正,司天;犁为火正,司地。尧育重、犁之后羲氏、和氏之子,贤者使掌旧职。天地之官,亦纪于近,命以民事,其时官名盖曰稷、司徒。”是天官,稷也;地官,司徒也。又云“分命羲仲”、“申命羲叔”、“分命和仲”、“申命和叔”,使分主四方。注:“仲、叔亦羲、和之子,尧既分阴阳四时,又命四子为之官。掌四时者,字曰仲叔;则掌天地者,其曰伯乎?是有六官。”案下“?兜曰共工”,注:“共工,水官也。”至下舜求百揆,禹让稷、契暨咎繇,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注:“稷,弃也。初,尧天官为稷。”又云“帝曰契,百姓不亲,汝作司徒”,又云“帝曰咎繇,汝作士”。此三官是尧时事,舜因禹让,述其前功。下文云“舜命伯夷为秩宗”,舜时官也。以先后参之,唯无夏官之名。以馀官约之,《夏传》云司马在前,又后代况之,则羲叔为夏官,是司马也。故分命仲叔,注云官名,盖春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共工,通稷与司徒,是六官之名见也。郑玄分阴阳为四时者,非谓时无四时官,始分阴阳为四时,但分高辛时重、黎之天地官,使兼主四时耳。而云仲叔,故云:“掌天地者其曰伯乎”。若然,《尧典》云伯禹作司空,四时官不数之者,郑云:“初,尧冬官为共工。舜举禹治水,尧知其有圣德,必成功,故改命司空,以官名宠异之,非常官也。”至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职,为共工与虞,故曰“垂作共工,益作朕虞”是也。案《尧典》又云“帝曰畴咨,若时登庸”,郑注云:“尧末时,羲、和之子皆死,庶绩多阙而官废。当此之时,?兜、共工更相荐举。”下又云“帝曰四岳,汤汤洪水,有能俾?”,郑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其八伯,唯?兜、共工、放齐、<骨玄>四人而已,其馀四人,无文可知。案《周官》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则四岳之外,更有百揆之官者。但尧初天官为稷,至尧试舜天官之任,谓之百揆。舜即真之后,命禹为之,即天官也。案《尚书传》云“惟元祀巡狩四岳八伯”,注云:“舜格文祖之年,尧始以羲、和为六卿,春夏秋冬者,并掌方岳之事,是为四岳,出则为伯。其后稍死,?兜、共工求代,乃置八伯。”元祀者,除尧丧、舜即真之年。九州言八伯者,据畿外八州。郑云“畿内不置伯,乡遂之吏主之”。案《明堂位》云:“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郑注云:“有虞氏官盖六十,夏百二十,殷二百四十,周三百六十,不得如此记也。”《昏义》云:“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郑云盖夏制依此差限,故不从记文。但虞官六十,唐则未闻。尧舜道同,或皆六十,并属官言之,则皆有百。故成王《周官》云“唐虞建官惟百”也。若然,自高阳已前,官名略言于上,至于帝喾官号,略依高阳,不可具悉。其唐虞之官,惟四岳、百揆与六卿,又《尧典》有典乐、纳言之职,至于馀官,未闻其号。夏官百有二十,公、卿、大夫、元士具列其数。殷官二百四十,虽未具显,案《下曲礼》云六大、五官、六府、六工之等,郑皆云“殷法”,至于属官之号,亦蔑云焉。案《昏义》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并三孤而言九,其三公又下兼六卿,故《书传》云司徒公、司马公、司空公各兼二卿。案《顾命》太保领冢宰,毕公领司马,毛公领司空,别有芮伯为司徒,彤伯为宗伯,卫侯为司寇,则周时三公各兼一卿之职,与古异矣。但周监二代,郁郁乎文,所以象天立官,而官益备。此即官号沿革,粗而言也。

◎序周礼废兴

周公制礼之日,礼教兴行。后至幽王,礼仪纷乱,故孔子云诸侯专行征伐,“十世希不失”。郑注云:“亦谓幽王之后也。”故晋侯赵简子见仪,皆谓之“礼”,孟僖子又不识其仪也。至于孔子更?而定之时,已不具,故《仪礼》注云:“后世衰微,幽厉尤甚,礼乐之书,稍稍废弃。”孔子曰:“吾自卫反于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谓当时在者而复重杂乱者也,恶能存其亡者乎?至孔子卒后,复更散乱。故《艺文志》云:“昔仲尼没,微言绝,七十二弟子丧而大义乖。诸子之书,纷然散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又云:“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周亡,灭去其藉,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至高堂生博士传十七篇。孝宣世,后仓最明礼,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案《儒林传》:“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而瑕丘萧奋以礼至淮阳太守。孟卿,东海人也,事萧奋,以授后仓。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戴德、戴圣。”郑云“五传弟子”,则高堂生、萧奋、孟卿、后仓、戴德、戴圣,是为五也。此所传者,谓十七篇,即《仪礼》也。《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周礼》后出者,以其始皇特恶之故也。是以《马融传》云:“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时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唯歆独识,其年尚幼,务在广览博观,又多锐精于《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奈遭天下仓卒,兵革并起,疾疫丧荒,弟子死丧。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永平之初,年且九十,家于南山,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往受业焉。众、逵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传相证明为《解》,逵《解》行于世,众《解》不行。兼揽二家,为备多所遗阙。然众时所解说,近得其实,独以《书序》言‘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作《周官》’,则此《周官》也,失之矣。逵以为六乡大夫,则冢宰以下及六遂,为十五万家,ㄌ千里之地,甚谬焉。此比多多,吾甚闵之久矣。”六乡之人,实居四同地,故云ㄌ千里之地者,误矣。又六乡大夫,冢宰以下,所非者不着。又云“多多”者,如此解不着者多。又云:“至六十,为武都守。郡小少事,乃述平生之志,着《易》、《尚书》、《诗》、《礼》传,皆讫。惟念前业未毕者唯《周官》,年六十有六,目瞑意倦,自力补之,谓之《周官传》也。”案《艺文志》云:“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书经传诸子诗赋。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奏其《七略》,故有《六艺》、《七略》之属。”歆之录,在于哀帝之时,不审马融何云“至孝成皇帝,命刘向、子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着于录略”者。成帝之时,盖刘向父子并被帝命,至向卒,哀帝命歆卒父所?者,故今文乖,理则是也。故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又云:“玄窃观二三君子之文章,顾省竹帛之浮辞,其所变易,灼然如晦之见明,其所弥缝,奄然如合符复析,斯可谓雅达广揽者也。然犹有参错,同事相违,则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谓二郑者,同宗之大儒,明理于典籍,粗识皇祖大经《周官》之义,存古字,发疑正读,亦信多善,徒寡且约,用不显传于世。今赞而辨之,庶成此家世所训也。○其名《周礼》为《尚书》‘周官’者,周天子之官也。《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是言盖失之矣。案:《尚书·盘庚》、《康诰》、《说命》、《泰誓》之属,三篇《序》皆云‘某作若干篇’,今多者不过三千言。又《书》之所作,据时事为辞,君臣相诰命之语。作《周官》之时,周公又作《立政》,上下之别,正有一篇。《周礼》乃六篇,文异数万,终始辞句,非书之类,难以属之。时有若兹,焉得从诸?”又云:“斯道也,文武所以纲纪周国,君临天下,周公定之,致隆平龙凤之瑞。”然则《周礼》起于成帝刘歆,而成于郑玄,附离之者大半。故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唯有郑玄遍览群经,知《周礼》者乃周公致大平之变,故能答林硕之论难,使《周礼》义得条通。故郑氏传曰,玄以为“括囊大典,网罗众家”,是以《周礼》大行,后王之法。《易》曰“神而化之,存乎其人”,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孟子説卷七·张栻
  卷十九·沈棐
  御制题宋版春秋分记·程公说
  五经稽疑卷三·朱睦㮮
  卷十五·高闶
  卷三·张洽
  卷八·刘玉汝
  分塞令第十五·尉缭
  十八不共法品第八·佚名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罗湖野录跋·晓莹
  楞严经卷第五文句·智旭
  尊重僧界还俗人·太虚
  第四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狮吼记目录·汪廷讷

    第一齣 提宗第二齣 敍别第三齣 访友第四齣 住锡第五齣 狭游第六齣 书招第七齣 归讌第八齣 谈禅第九齣 奇妬第十齣 赏春第十一齣 谏柳第十二齣 训姬第十三齣 闹祠第十四齣 赠妾第十五齣 赤壁第十六齣 

  • 七言巻三十九·洪迈

      七言  汉宫曲         徐 凝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八月望夕雨

  • 卷七十·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农桑劝农赋          【晋】束 晳惟百里之置吏各区别而异曹考治民之贱职美莫当乎劝农专一里之权擅百家之势及至青幡禁乎游惰田赋度乎顷畞与夺在已良薄瞻口受饶在于肥脯得力

  • 列传第八十五 岛夷桓玄 海夷冯跋 岛夷刘裕·魏收

    岛夷桓玄,字敬道,本谯国龙亢楚也。僭晋大司马温之子,温爱之,临终命以为后。年七岁,袭封南郡公。登国五年,为司马昌明太子洗马。玄志气不伦,欲以雄豪自许。朝议以温有陵虐之迹,故抑玄兄弟,出为义兴太守,不得志。少时去职。皇始初

  • 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洪武二十六年秋七月甲辰朔享太庙○日有食之○丙午诏罢各布政司宝泉局以铸钱扰民故也在京则仍旧鼓铸○戊申选秀才张宗浚等俾随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分班入直文华殿侍讲毕进说民间利害田里稼穑等事间陈古今孝悌忠信

  • 卷九十二·班固

    <史部,正史类,前汉书>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二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游侠传第六十二 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

  • ·和大中丞树人七十寿诗·丁曰健

    大中丞树人宪台七十述怀诗并记一官四十有余年,游宦萍踪半海边。从政驱车仕东鲁,效忠叱驭入西川。榛芜皖、豫空蒿目,风月湖山暂息肩;五度仙霞今老矣,承平可许赋归田?舳舻千里火轮飞,牙纛遥临八阵威。台、凤烟氛

  • 卷第一·董仲舒

    楚庄王第一“楚庄王杀陈夏征舒,春秋贬其文,不予专讨也;灵王杀齐庆封,而直称楚子,何也?”曰:“庄王之行贤,而征舒之罪重,以贤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贬,庸知其非正经,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见其不得也。是故齐桓不予专地而封,晋文不予致

  • 四祭第六十八·苏舆

      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為人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祗者,以四月食麥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

  • 卷二十二·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二十二律吕新书一古乐之亡乆矣然秦汉之间去周未逺其器与声犹有存者故其道虽不行于当世而其为法犹未有异论也逮于东汉之末以接西晋之初则已浸多説矣厯魏周齐隋唐五季论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我

  • 卷五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祭义义者言所以祭之义理也篇中即祭以明孝弟敬让之义至为详切盖人事之本末人道之始终备於是矣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

  • 第一卦:《乾卦》·佚名

    乾:元,亨,利,贞。【白话】《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白话】《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初九,潜龙勿

  • 卷三十九·道世

    △伽蓝灾第三十六(此有三部)▲述意部第一原夫伽蓝者,昔布金西域,肇树福基;缔构东川,终祈净业。所以宝塔蕴其光明,精舍图其形像。遍满三千之界,住持一万之年。建苦海之舟航,为信根之枝幹。睹则发心,见便忘返。益福生善,称为伽蓝也

  • 卷第五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五十一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七如是略述三世有无理趣正邪有差别已。为令此义决定增明复依颂文广显宗趣。颂曰。三世有由说  二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  许说一切有论曰。

  • 蕤呬耶经卷上(亦名玉呬耶经)·佚名

    大唐大兴善寺开府仪同三司试鸿胪卿三藏和尚奉 诏译序品第一我今当说通摄一切。作曼荼罗秘密次第。广略大小总在之经。于诸佛部曼荼罗中。无能胜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于莲华部曼荼罗中。善住明王曼荼罗者而为上首。

  • 阿育王传卷第五·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商那和修因缘  尊者阿难将入涅槃。商那和修向摩突罗国。于其道中到一寺边名为毗多。会值日没即宿彼寺。时此寺中有二摩诃罗比丘。共论议言。我昔闻商那和修作是言。若有比丘小戒不

  • 第六章 毗阇耶之来岛·佚名

    万伽国于万伽之都,昔有万伽王,羯陵伽王之[王]女为此王之妃,(一)王由此妃得一[王]女,占卜者等豫言此[王]女[后日]将与兽王同栖。(二)[王女]容色特胜,色情甚炽,王、妃亦耻厌。(三)彼女唯独出行,任意求乐,秘其身分与摩谒陀国往来之商队交往。(四)罗

  • 中山世谱·佚名

    琉球国官修史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摄政尚弘才,法司向世俊、马廷器、毛典相,总理司谱官尚弘德、向和礼(1652—1717)、传崇道,校正官蔡铎(1644—1724)等当官,对《琉球国中山世鉴》进行汉译、改订,但於1701年即中止。1724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