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索隐】:列传者,谓叙列入臣事迹,令可传於後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诗书虽缺,
【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书又有缺亡者也。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於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於位,典职数十年,【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馀年,然後践帝位。
功用既兴,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则大器亦重器也。
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於许由,【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於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於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然尧让於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正义】:经史唯称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义至高,【索隐】:谓尧让天下於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颍水;卞随自投於桐水;务光负石自沈於卢水:是义至高。
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索隐】:按:概是梗概,谓略也。盖以由、光义至高,而诗书之文辞遂不少梗概载见,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说者之言或非实也。【正义】:概,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索隐】:谓悲其兄弟相让,又义不食周粟而饿死。睹音睹。轶音逸。谓见逸诗之文,即下采薇之诗是也。不编入三百篇,故云逸诗也。可异焉者,按论语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诗云“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是怨词也,故云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索隐】: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氏。【正义】:本前注“丙寅”作“殷汤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索隐】:刘氏云:“盍者,疑辞。盖谓其年老归就西伯也。”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集解】: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於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於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後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
采薇而食之。【索隐】:薇,蕨也。尔雅云:“蕨,鳖也。”【正义】: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索隐】:按:西山即首阳山也。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索隐】:谓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纣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索隐】:言羲、农、虞、夏敦朴禅让之道,超忽久矣,终没矣。今逢此君臣争夺,故我安適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索隐】:于嗟,嗟叹之辞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索隐】:太史公言己观此诗之情,夷、齐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是怨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索隐】:又叙论云若夷、齐之行如此,可谓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索隐】:厌者,饫也,不厌谓不饱也。糟糠,贫者之所餐也,故曰“糟糠之妻”是也。然颜生箪食瓢饮,亦未见“糟糠”之文也。
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索隐】:“蹠”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按:盗蹠,柳下惠之弟,亦见庄子,为篇名。【正义】:按:蹠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蹠。
肝人之肉,【索隐】:刘氏云“谓取人肉为生肝”,非也。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餔之”。
暴戾恣睢,【索隐】:暴戾谓凶暴而恶戾也。邹诞生恣音资,睢音千馀反。刘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正义】:睢,仰白目,怒貌也。言盗蹠凶暴,恶戾,恣性,怒白目也。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集解】:皇览曰:“盗跖冢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弘农华阴县潼乡。”按:盗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隐】:直音如字。直者,当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潼,水名,因为乡,今之潼津关是,亦为县也。【正义】:括地志云:“盗跖冢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冢,未详也。”
是遵何德哉?索隐言盗蹠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索隐】:按: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饿死,盗蹠暴戾而寿终,是贤不遇而恶道长,尤大著明之证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索隐】:谓若鲁桓、楚灵、晋献、齐襄之比皆是。
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正义】:谓北郭骆、鲍焦等是也。
时然後出言,【索隐】:按:论语“夫子时然後言”。
行不由径,【索隐】:按:论语澹台灭明之行也。
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索隐】:谓人臣之节,非公正之事不感激发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卒遇祸灾者,不可胜数。谓龙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属是也。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索隐】:太史公惑於不轨而逸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正义】:傥音他荡反。傥,未定之词也。为天道不敢旳言是非,故云傥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正义】: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证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运遇,亦各从其志意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脩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而得之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集解孔安国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集解】:何晏曰:“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後松柏少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後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脩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索隐】:老子曰:“国家昏乱,始有忠臣”,是举代混浊,则士之清絜者乃彰见,故上文“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先为此言张本也。【正义】:言天下泯乱,清絜之士不挠,不苟合於盗跖也。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索隐】:按:谓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解云,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祸灾,是其轻若此也。【正义】:重谓盗跖等也。轻谓夷、齐、由、光等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索隐】:自此已下,虽论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颜回附骥尾而行著,盖亦欲微见己之著撰不已,亦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故引贾子“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者,言物各以类相求。故太史公言己亦是操行廉直而不用於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类,故寄此而发论也。【正义】:君子疾没世後惧名堙灭而不称,若夷、齐、颜回絜行立名,後代称述,亦太史公欲渐见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贾子曰:索隐贾子,贾谊也。谊作鵩鸟赋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称“贾子”也。
“贪夫徇财,【正义】:徇,才迅反。徇,求也。瓚云:“以身从物曰徇。”
烈士徇名,夸者死权,【索隐】:言贪权势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众庶冯生。”【索隐】:冯者,恃也,音凭。言众庶之情,盖恃矜其生也。邹诞本作“每生”。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正义】:太史公引贾子譬作史记,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乃成其史记。
“同明相照,【索隐】:已下并易系辞文也。
同类相求。”【正义】:天欲雨而柱礎润,谓同德者相应。
“云从龙,风从虎,【集解】:王肃曰:“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张璠曰:“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
圣人作而万物睹。”【集解】:马融曰:“作,起也。”【索隐】:按:又引此句者,谓圣人起而居位,则万物之情皆得睹见,故己今日又得著书言世情之轻重也。【正义】:此有识也。圣人有养生之德,万物有长育之情,故相感应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乾象辞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见述作之意,令万物有睹也。孔子殁後五百岁而己当之,故作史记,使万物见睹之也。太史公序传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名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作述六经云:“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按:述作而万物睹见。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正义】:伯夷、叔齐虽有贤行,得夫子称扬而名益彰著。万物虽有生养之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见。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正义】:趣音趋。舍音舍。趣,向也。舍,废也。言隐处之士,时有附骥尾而名晓达;若堙灭不称数者,亦可悲痛。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正义】:砥音旨。砺行脩德在乡闾者,若不讬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後代也?
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後世哉?【索隐述赞】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群。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猜你喜欢 卷二十九·志第五·五行二·张廷玉 皇清开国方略目録·阿桂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五·佚名 卷三十一·叶盛 野老纪闻·王大成 导言·金毓黻 战国策卷十·鲍彪 卷二之四·佚名 第八章 拗相公·林语堂 刘颂传·房玄龄 高俭传·欧阳修 刘守光传·薛居正 卷一百十四·赵汝愚 纲鉴易知录卷二五·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