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

【索隐】:宣太后之异父长弟也,姓魏,名厓,封之穰。地理志穰县在南阳。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羋氏,曰羋八子者是也。

其先楚人,姓羋氏。

【正义】:羋,亡尔反。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

【索隐】:秦本纪云:“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又按:纪年云“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是也。

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羋戎,为华阳君。

【索隐】:华阳,韩地,後属秦。羋戎後又号新城君。【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洛州密县。”又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即此。

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

【索隐】:名显。

泾阳君。

【索隐】:名悝。

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

【集解】:徐广曰:“年表曰季君为乱,诛。本纪曰庶长壮与大臣公子谋反。伏诛。”【索隐】:按: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穰侯力能立昭王,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及惠文后,故本纪言“伏诛”。又云“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盖谓惠文后时党公子壮,欲立之,及壮诛而太后忧死,故云“不得良死”,亦史讳之也。又逐武王后出之魏,亦事势然也。

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

【索隐】:战国策作“仇郝”,盖是一人而记别也。【正义】:音亦,姓名。

之秦,请以魏厓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

【索隐】:战国策作“宋交”。

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

集解徐广曰:“一作‘阴’。”【索隐】:陶即定陶也。徐广云作“阴”,陶阴字本易惑也。王劭按:定陶见有魏厓冢,作“阴”,误也。

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

【集解】:上莫卬反。下陌饱反。

入北宅,

【集解】:徐广曰:“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正义】:竹书云:“宅阳,一名北宅。”括地志云:“宅阳故城在郑州荥阳县西南十七里。”

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

【集解】:徐广曰:“田完世家云魏伐赵,赵不利,战於南梁。”【索隐】:三梁即南梁也。

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

【索隐】:卫之故国,盖楚丘也。下文“故地”,亦同谓楚丘也。战国策“卫”字皆作“燕”,“子良”作“子之”,恐非也。

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

【索隐】:河东、河西、河内并是魏地,即故晋国。今言秦蚕食魏氏,尽晋国之地也。

战胜暴子,

【集解】:徐广曰:“韩将暴鸢。”

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

【索隐】:讲,和也。

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

索隐谓与秦欲讲,少割地而求秦质子;恐不然必被秦欺也。

此臣之所闻於魏也,

【索隐】:须贾说穰侯,言魏人谓梁王若少割地而求秦质,必是欺我,即闻魏见欺於秦也。

原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

【集解】:尔雅曰:“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

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

【索隐】:“陶”一作“魏”。言秦前攻得魏之城邑,秦罢则亡而还於魏也。【正义】:定陶近大梁,穰侯攻梁兵疲,定陶必为魏伐。

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

【索隐】:贾引魏人之说不许王讲于秦,是言魏氏方疑,可以少割地而收魏也。

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

【索隐】:楚、赵怒魏之与秦讲,皆争事秦,是东方从国於是解散也,故云“从以此散”。【正义】:从,足松反。

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

【索隐】:穰侯封陶,魏效绛与安邑,是得河东地。言从秦適陶,开河西、河东之两道。【正义】:穰故封定陶,故宋及单父是陶之南道也,魏之安邑及绛是陶北道。

几尽故宋,

【索隐】:上音祈。此时宋已灭,是秦将尽得宋地也。

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索隐】:言莫行围梁之危事。

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正义】:表云魏安釐王二年,秦军大梁城,韩来救,与秦温以和也。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

【集解】:丘权反。

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

【索隐】:既得观津,仍令赵伐齐,而秦又以兵益助赵也。

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

【索隐】:告齐王,言秦必定不益兵以助赵。【正义】:臣,苏代也。必知秦与赵甲四万以伐齐。

敝邑之王曰

【正义】:谓齐王也。

‘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

【正义】:今晋、楚伐齐,晋、楚之国亦弊败。

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

【集解】:徐广曰:“济北有刚县。”【正义】:故刚城在兗州龚丘县界。寿张,郓州县也。

以广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索隐述赞】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脱脱
  卷九·黄以周
  ●卷中·郑文宝
  卷二十七·沈德符
  班马异同卷十二·倪思
  ◎张大帅晋京纪·李定夷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九·刘时举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九·佚名
  历代纪元续表·李天根
  蔡佑传·令狐德棻
  马怀素传·刘昫
  韦温传·欧阳修
  48.沙丘的阴谋·林汉达
  卷十三·佚名
  陈敏望·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战败了归来·刘半农

    在街市中看见一幅刻铜画,题目叫“战败者”,画中有一个衣衫蓝缕的兵,坐在破屋旁一块石上,两手捧头,作悲思状。我极爱这画,可又因价钱太大,不能购买,只得天天走这时,向它请安而已。过了许久,这画想已卖去,我连请安的机会也没有了,心

  • 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脱脱

        赵汝愚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

  •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赵尔巽

      ◎时宪五   △康熙甲子元法下   月食用数   朔策二十九日五三0五九三。   望策十四日七六五二九六五。   太阳平行,朔策一十万四千七百八十四秒,小馀三0四三二四。   太阳引数,朔策一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九秒

  • 越绝卷第七·袁康

      越绝外传记范伯第八   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

  • ●卷二百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三。   起绍兴十三年二月,尽十四年二月。   绍兴十三年二月韩世忠封咸安郡王。   八月金人遣使人洪皓还(旧校云:按宋史忠宣还自金见於内殿在绍兴十二年七月此作十三年八月差一年矣。疑误)。   

  • 第三十一回 朝荷迎日·德龄

    当太后决定了怎样去处罚那作恶的广东巡抚的一天,伊虽然已不顾了情面,捐弃了仁爱,毅然决然的宣布了伊的主张;但这种主张原只是受了公正心的一时的驱使,并非出自伊的本意,过后伊就想到了那个受处罚的人的祖及父在本朝所

  • 卷之四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十三·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十三用人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庚戌上谕大学士等朕惟敷政之道用人为先辟门吁俊之典由来尚矣然知人则哲自古为难朕在藩邸不与朝臣往来所以内外大小官吏

  • 卷四十七·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七    明 湛若水 撰 立敎兴化中 汉光武建武元年宛人卓茂寛仁恭爱为密令视民如子举善而敎口无恶言吏民亲爱不忍欺之民尝有言部亭长受

  • 大智若愚的颜回·孔子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

  • 商书·盘庚下·佚名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

  • 印光法师文钞(四卷) 目录·印光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与友人论校经纲要书与融明大师书与悟开师书复海曙师书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与佛学报馆书(节录)复濮大凡居士书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一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复邓伯诚居士书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复邓新安

  • 光赞经卷第十·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问品第二十五尔时三千大千世界诸释提桓因、诸四天王,诸焰天、诸兜术天、诸尼摩罗天、诸波罗尼蜜天,诸梵天、诸梵迦夷天、诸首陀卫天,各各无央数亿百千天人俱。诸天人宿命有德,光明巍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圆晖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 佛法金汤编卷第九·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韩愈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愈三岁而孤。鞠於嫂郑氏。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元和十四年诏迎凤翔法门寺塔佛指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五色光现。百僚称贺。历送诸寺

  •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中国当代中篇小说。作者路翎。写于1953年,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编入《路翎小说选》。发表后曾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小说通过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纯朴的爱情的描写,反映抗美援朝这一

  • 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文

  • 沙弥尼律仪要略·读体

    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辑集。一卷。上篇“戒律门”,所列十戒条章,依律藏“随”字函本文(指《沙弥尼戒经》)录出。下篇“威仪门”,所列二十二条则,于《大爱道比丘尼经》、《沙弥尼离戒文》及《第二分比丘尼随律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