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叹品第七

佛言:弥勒菩萨摩诃萨。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亦当於是处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弥勒菩萨摩诃萨。於是处说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弥勒菩萨摩诃萨。於是成阿惟三佛时。不受色说般若波罗蜜。不空色说般若波罗蜜。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空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色说般若波罗蜜。亦不脱痛痒思想生死识说般若波罗蜜。亦不缚识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清净。天中天。佛言:色亦清净。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佛言: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佛言如是空之清净。须菩提言故般若波罗蜜清净。佛言:色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识清净无瑕秽。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佛言:如空无瑕秽故般若波罗蜜亦清净。须菩提白佛言:其受学诵般若波罗蜜者终不横死。若干百天若干千天常随侍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法师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说法时得功德不可复计。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得其功德不可复计。若守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出是上去。何以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即是珍宝故。於法无有作者,亦无有得法者,亦无有持者,何以故法甚深故。亦不可见。亦不可得。亦无有得者,须菩提,亦不见般若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亦不可名。亦无有见。得般若波罗蜜者,所索不可得。亦不见般若波罗蜜。甚深如是亦无有生处。般若波罗蜜无所行。亦无所不行。般若波罗蜜亦无有持法者,亦无有守法者,如空无所取无所持。无所见。亦不无观。亦不无见。三千大千刹土诸天子飞在上俱皆观。便举声共叹曰:於阎浮利地上再见法轮转。佛谓须菩提,无两法轮为转。亦不想有一法轮转。不转是者即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极安隐摩诃波罗蜜是。於菩萨摩诃萨无所罣碍法。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无有法成阿惟三佛者,何所法轮。惟三佛见法为转。无所还法为转。亦无法有恐者,无有法而忧者,何以故?若有两法为不可得。何所法忧。亦无法转者,故诸法如空无所转。亦无法有还者,乃至诸法亦为无所有。佛语须菩提,空者无所转。亦无转还。亦无想。亦无愿。亦无生死。亦无所从生。亦不有转。亦不转还。作是说者,是为说法。无所说者,亦无所得。亦无有证。作是说。法亦不般泥洌作是说。法亦无有尽须菩提白佛言:无极波罗蜜如空无有极。天中天。一等波罗蜜者於诸法悉平等。天中天。二恍忽波罗蜜者为本空。天中天。三无上波罗蜜於诸法无所著。天中天。四无人波罗蜜无有身。天中天五无所去波罗蜜无所至。天中天。六无所有波罗蜜无所持。天中天。七无有尽波罗蜜无有极。天中天。八无所从生波罗蜜无所灭。天中天。九无作波罗蜜无有造者,天中天。十不知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一无所至波罗蜜无所到。天中天。十二无垢波罗蜜用净故。天中天。十三无著波罗蜜无所得。天中天。十四梦波罗蜜无有我。天中天。十五清净波罗蜜无瑕秽。天中天。十六不可见波罗蜜无有处。天中天十七定波罗蜜不动遥天中天。十八无念波罗蜜悉平等。天中天。十九不动摇波罗蜜法不移。天中天。二十无欲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一无所生波罗蜜无所向。天中天。二十二寂波罗蜜无有想。天中天。二十三无恚波罗蜜无有恨。天中天。二十四无人波罗蜜本无故。天中天。二十五不观波罗蜜法无所从起。天中天。二十六不至边波罗蜜无所止。天中天。二十七不腐波罗蜜无有败天中天。二十八无不入波罗蜜诸罗汉辟支佛所不及。天中天。二十九不乱波罗蜜无有误。天中天。三十不可量波罗蜜无有小法。天中天。三十一无形波罗蜜於诸法无所罣碍。天中天。三十二不可得波罗蜜无所生。天中天。三十三无常波罗蜜不有坏。天中天。三十四无苦波罗蜜诸法不相侵。天中天。三十五无我波罗蜜於诸法无所求。天中天。三十六空波罗蜜於诸法不可得。天中天。三十七无有想波罗蜜於诸法无所出。天中天。三十八力波罗蜜於诸法为有胜。天中天。三十九不可计佛法波罗蜜於诸法出计去。天中天。四十自然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四十一於诸法亦无自然故。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三十四·佚名
  目次·真静天頙
  佛说十地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三·睦庵善卿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一·无准师范
  卷第九·佚名
  卷一·僧祐
  修行方便道安那般那念退分第一·佚名
  入楞伽经卷第八·佚名
  论佛法为救时之必要·太虚
  佛说辟除贼害咒经·佚名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一·智顗
  佛般泥洹品第五·佚名
  受五戒八戒文·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二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二十杂兽类四言古比肩兽賛        【晋】郭 璞蟨与駏虚乍兔乍防长短相济彼我俱举有若自然同心共膂五言古有獭吟         【唐】刘禹锡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先

  • 三集 三卷·钱德苍

    琵琶记赏荷(小生上)【一枝花】闲庭槐影转,深院荷香满。帘垂清昼永,怎消遣?十二栏杆无事闲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方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翠竹影摇金,冰殿帘栊映碧阴。人静昼长无个事,独沉吟,美酒金樽懒去斟。幽恨苦相寻,谁知

  • 列传第二十七 谢灵运·沈约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瑍,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谓亲知曰:“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袭封康乐公,食邑三千户。以国公例,除员

  • 卷一百八十二·志第一百三十五·食货下四·脱脱

        ◎食货下四   ○盐中   元丰七年,知沧州赵瞻请自大名府、澶、恩、信安、雄、霸、瀛、莫、冀等州尽榷卖以增其利,才半岁,获息钱十有六万七千缗。哲宗即位,监察御史王岩叟言:"河北二年以来新行盐法,所在价

  • 前汉孝武皇帝纪卷第十五·荀悦

      太始元年春正月。因杆将军公孙敖。坐妻为巫蛊腰斩。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陵在云阳。己已晦日有食之。夏六月赦天下。   二年春正月。行幸回中。秋大旱。九月募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罪一等。御史大夫杜周

  • 卷三百十七 元豐四年(辛酉,1081)·李焘

      起神宗元豐四年十月乙卯盡是月乙丑   冬十月乙卯,通直郎、集賢校理、同知諫院蔡卞為崇政殿說書,罷知諫院。   樞密院言定州諜報北界事,上曰:「朝廷作事,但取實利,不當徇虛名。如慶曆中,輔臣欲禁元昊稱兀卒【一】,費歲

  • 提要·徐紘

    臣等谨案明名臣琬琰录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明徐纮编纮字朝文武进人弘治庚戍进士以刑部郎出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岭东终于云南按察司副使是书乃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而作所辑自洪武迄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所载一

  • 世家卷第七 高丽史七·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文宗一。文宗章圣仁孝大王讳徽字烛幽古讳緖显宗第三子母曰元惠太后金氏显宗十年己未十二月癸未生十三年封乐浪君靖宗三年册为内史令。

  • 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陈寿

    (刘繇传、刘基传、太史慈传、士燮传)刘繇传(附刘基传)刘繇,字正礼,东莱郡牟平人。齐孝王的小儿子被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由此在那里繁衍居住。刘繇的伯父刘宠,是汉朝的太尉。刘繇的哥哥刘岱,字公山,历任侍中、兖州刺史。刘繇十

  • 裕宗传·宋濂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名真金,世祖嫡子,其母为昭睿顺圣皇后,年少时以姚枢、窦默为师,学习《孝经》。中统三年(1262),封裕宗为燕王,兼为中书令,因年少,政务全依赖丞相史天泽及赞善王恂等人。四年,又兼管枢密院事。至元初(1264),中书省

  • 卷一·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一正义贾氏公彦曰仪礼周公所制 班氏固曰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朱子曰礼经即今之仪礼其存者十七篇 张氏淳曰汉初未

  • 入密严微妙身生品之馀·佚名

    尔时大会中。有普贤众色大威德菩萨摩诃萨。与其同类持世菩萨摩诃萨。持进菩萨摩诃萨。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神通王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菩萨摩诃萨。解脱月菩萨摩诃萨。金刚脐菩萨摩诃萨。大树紧那罗王菩萨摩诃萨。虚空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二复次嗢拖南曰想行愚相眼胜利九智无痴与胜进我见差别三相行法总等品三后广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

  • 卷第一·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一 述曰。佛法之妙莫要於净土。净土之妙莫要於持名。持名之妙莫要於小本阿弥陀经。小本之妙莫要於灵峰要解。傥未读要解。或读未精详。或精详未贯彻。便谓於小本无不知无不信无不悟入。

  • 樊榭山房集·厉鹗

    诗文别集。清厉鹗撰。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生平博冶群书,尤熟于宋事。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等。此集约十七万字。因所居取唐皮日休句题

  • 乐论·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

  • 明词综·王昶

    清王昶编选。十二卷。是书为续朱彝尊《词综》而辑。朱氏《词综》不录元代以后词人词作,以求合乎浙派醇雅清空之准则,为清人填词树立宗法范式。其后又曾有意别选明人词为一编,有遗稿未刻。王昶得其稿本,乃合以生平所搜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林语堂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在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