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行经学品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菩萨学无常为学萨芸若。学无所生为学萨芸若。学去离淫为学萨芸若。学灭为学萨芸若。佛语须菩提,汝所问。学无常为学萨芸若者,於须菩提意云何是怛萨阿竭本无随因缘得怛萨阿竭。本无字宁有尽时不。

须菩提白佛言:不。佛言不。佛语须菩提,为学萨芸若。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如是学为学怛萨阿竭陀。为学力。为学无所畏。为学诸佛法。菩萨学如是者,悉行诸学法。菩萨摩诃萨作是学魔及魔官属不能中道坏。菩萨如是学。为疾得阿惟越致。菩萨如是学者,为疾近佛树下坐。菩萨如是学。为悉学佛道菩萨如是学。为习法也。菩萨如是学。为极大慈哀。如是为学等心菩萨。学如是三合十二法轮为转。菩萨学如是,为学度灭十方天下人。菩萨学如是,为学甘露法门。佛语须菩提,不懈怠人乃能学是。作是学为学十方天下人道菩萨学如是者,不入泥犁禽兽薛荔中。菩萨学如是,终不生边地。如是学不复生愚痴贫穷中。如是学不复盲聋瘖痾欧。如是学为不毁十戒。如是学为不随解除卜问。如是学远离不持戒人。菩萨如是学。不愿生尼惟先天上。何以故?菩萨有沤和拘舍罗故。般若波罗蜜。何等沤和拘舍罗。从般若波罗蜜中出沤和拘舍罗。持沤和拘舍罗。灭神入禅不随禅法。菩萨学如是,为得净力为得无所畏力。为得佛法净力。须菩提白佛言:佛所有诸法本皆净。何等为菩萨得法净。佛语须菩提,菩萨学如是,为学无所得净法诸法净。如是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悔不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未得道者愚痴不晓是法。不见是事。菩萨用人故常精进。人见我亦当效我精进。用是故。菩萨得力精进无所畏。菩萨作是学。悉知十方天下人心意所念。无能过者,譬如地出金银少所处出耳。如是须菩提少所人随般若波罗蜜法教学。譬若须菩提少所人索遮迦越罗处。索小国王多。如是须菩提,少所人随般若波罗蜜法教学。从是中多索阿罗汉辟支佛者,有初发意菩萨。少有随般若波罗蜜教者,既有学般若波罗蜜。少有得阿惟越致者,菩萨当作是念。我当力学慕及阿惟越致。复次须菩提行般若波罗蜜。不持瞋恚意向人。不求他人短。心无慳贪。心不毁诫。心不怀恨。心不懈。心不迷乱。心不愚痴。时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时。诸波罗蜜皆悉属。学般若波罗蜜为照诸波罗蜜。为悉入诸波罗蜜。学般若波罗蜜。为具足馀波罗蜜。譬如人言是我所便外著十二品。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悉属。譬如须菩提人死时命尽身诸根悉灭。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为学诸波罗蜜皆悉属。菩萨欲学度诸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欲学般若波罗蜜。为学无极。於须菩提意云何。一佛界中所有人宁多不。须菩提报佛言:甚多。佛言:若有菩萨供养一佛界中乃尔所人。供养自尽寿命。其福宁多不。须菩提白佛言:甚多。佛语须菩提,不如菩萨守般若波罗蜜如两指相弹顷。佛语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极尊。用是故疾得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十方人中独尊。给施十方贫穷孤独者,欲求佛境界者,欲得佛智慧所乐者,欲得如师子独鸣者,欲得佛处者,悉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为悉学馀法。须菩提白佛言:菩萨为复学阿罗汉法耶。佛语须菩提,虽知阿罗汉法不乐行不学阿罗汉所作功德。云何当得也。阿罗汉所行菩萨悉知。不学不行不於中祝菩萨作是学。天上天下无有能过者,悉过阿罗汉辟支佛上。如是为近萨芸若。菩萨作是学。不离般若波罗蜜远也。为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学。於萨芸若法中不增不减。离阿罗汉辟支佛道。菩萨若复作是念。持是般若波罗蜜。当得萨芸若。有小想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亦不有般若波罗蜜之相。当持得萨芸若。亦无念。亦无见。亦无所想。是为行般若波罗蜜。

猜你喜欢
  卷十二·聂先
  卷四百八十·佚名
  卷第十四·佚名
  卷四·印光
  僧伽与政治·太虚
  佛说海八德经·佚名
  序·钱伊庵
  卷一·佚名
  般泥洹后灌腊经正文·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三·法经
  卷第二十六·佚名
  法成译·佚名
  卷第八·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圆晖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方泉诗集巻一·周文璞

    宋 周文璞 撰钟山赋陟古阜兮逶迟望古乡兮徘徊日忽忽兮欲下捈予心兮诉哀昔王气之初发有神人之称孤逮温雒之弗竞亦中兴于此都乃因融结以作镇倚崔嵬而在东指牛首以立阙背龙盘而作宫后季嗣兴规模屹隆张皇帝图咨谋国工隂

  • 二集卷三十五·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五古今体一百二十首【壬申五】六月四日侍皇太后观荷成诗一律敬书箑头以献轩凭香锦漾空明四唘氷疏暑气清永识承欢复承训所欣时雨更时晴延年那藉金仙露爱日

  • 古诗镜卷三十四·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三十四 明 陆时雍 编 乐章第二 晋 傅玄 郊祀歌三首 【傅玄乐章虽少精意特格力犹存若曹毘宗庙歌自是繁辞缛语有何雍雍翼翼以通冥漠之中至荀朂欲掇述颂余不觉有言斯沮矣】 【晋书乐志曰武帝受

  • 农歌集补钞·吴之振

    戴昺春日偕兄弟侍屏翁游晋原分得外字因集句而成春雨晴亦佳,适与赏心会。初日照高林,幽泥化轻壒。步屟随春风,始觉天宇大。牵怀到空山,逍遥白云外。青松夹路生,童童状车盖。清川带华薄,阴壑生虚籁。性达形迹忘,傲然脱冠带。薄

  • 第一百二回 赞和局李督军致疾 示战电唐代表生瞋·蔡东藩

      却说徐总统有志禁烟,特命将上海存土,悉数毁去,再加万国禁烟会严禁种销,也算是竭诚办理。偏包运偷销的奸民,专知牟利,不顾大局,事为徐总统所闻,因复饬令严查道:  近今烟禁綦严,乃以厚利所在,莠民奸商,多方尝试,甚至有假冒军

  • ◎邵式军之将来命运·佚名

    邵逆式军,在伪组织中,由&ldquo;统税局&rdquo;而&ldquo;税务署&rdquo;,联任首长,前后八年,缺最肥,时最久,故拥资亦最富。旧曾谣传:周逆佛海垂涎于其出息之优,至不惜辞尊就卑,敝屣伪财政部长,意欲与之对调,为邵所拒云云,说虽无稽,然邵

  •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晋纪十七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壬辰、332)·司马光

    晋纪十七 晋成帝咸和七年(壬辰,公元332年) [1]春,正月,辛未,大赦。 [1]春季,正月,辛未(十五日),东晋大赦天下。 [2]赵主勒大飨群臣,谓徐光曰:“朕可方自古何等主?”对曰:“陛下 神武谋略过于汉高,后世无可比者。”勒笑曰:“人岂不自知!

  • 九·钱穆

    今再续述教育思想。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作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

  • 卷二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四十九人物志一百二十九列女传九八旗满洲列女传七镶黄旗满洲闲散希他那之妻柏氏镶黄旗满洲闲散图思图之妻朱氏镶黄旗包衣拜唐阿石保住之妻赵氏镶黄旗满洲前锋龙绍之妻宁古塔氏镶黄旗满

  • 二十八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壬申,上在貞陵洞行宮。7月2日○癸酉,司諫院啓曰:「延豐縣監李楠,以關西土兵,軍功發身,雖有弓馬微勞,人物庸劣,不識文字,蘇殘起弊之責,決非此人所堪。請命遞差。」答曰:「李楠,有功之人。又安知庸劣與否?試之可也,不

  •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求学之道,要求学成为一个知识德行能力都完备的人,在社会中为一能自力能互助份子,在国族中为一能工作能贡献国民,在世界中为一能承先能启后世人;推至其极,则如释迦牟尼佛在宇宙中为一能遍觉能普救之大雄。大雄者,大英雄也;先从

  • 辩正论卷第七·法琳

    十喻篇第五之余外从生左右异一。外论曰。圣人应迹异彼凡夫。或乘龙象以处胎。乍开胁腋而出世。虽复无关两气非假二亲。至于左右之殊。其优劣之异一也。内从生有胜劣(李氏之母则赖乡平氏。老子来而托质。摩耶夫人即罗

  • 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

    美国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著。出版于1932年。作者在本书中把个体心理学的概念,运用于团体分析之中,把文化设想为一个综合的整体来研究。作者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各种文化,伟大的或渺小的

  • 皇朝经世文新编·麦仲华

    清末麦仲华辑。二十一卷。麦氏为宣传变法,倡开新政,乃辑中外人士有关变法言论成此编。分通论、君德、官制、法律、学校、国用、农政、矿政、工艺、商政、币制、税则、邮运、兵政、交涉、外史、会党、民政、教宗、学术、

  • 皇朝经世文编·贺长龄

    120卷论文集,1826年编成刊刻。收清初至道光5年论学论治文献两千多篇,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八个方面,63个专题。其中学术6卷,对立志、立节、立言、立功、原性、原道、原天、原人、原命、天道、人为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佚名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咒共十四,印共二十五,与大悲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