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百八十五

△第十二净戒波罗蜜多分之二

时舍利子复告具寿满慈子言:若诸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见有少法名为作者,当知虽住菩萨法中。而名弃舍诸菩萨法。是为菩萨非理作意。若起如是非理作意。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时满慈子便白具寿舍利子言:若诸菩萨不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受持净戒波罗蜜多无所违犯。何法於此菩萨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舍利子言:无法於此菩萨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若见少法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当知执取菩萨净戒。若诸菩萨见有少法於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是诸菩萨不能摄受菩萨净戒波罗蜜多。若诸菩萨不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能正摄受菩萨净戒波罗蜜多。若诸菩萨受持净戒。回向趣求一切智智。乃名净戒波罗蜜多。若诸菩萨受持净戒。不能回求一切智智。应知此戒虽得戒名而非净戒波罗蜜多。或求二乘世间果故。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所行施。无不皆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应知是名具戒菩萨。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所护戒。无不皆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应知名为具戒菩萨。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於诸有情若打若骂诽谤凌辱轻弄等事。随所修忍无不皆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应知是名具戒菩萨。又满慈子。若诸菩萨为欲拔济一切有情恶趣生死种种苦恼随行精进。无不皆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应知是名具戒菩萨。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起静虑作是思惟。我应引发殊胜静虑。由斯发起殊胜神通。知诸有情心行差别说授法药。令脱恶趣生死众苦。又为调伏自身烦恼。与有情类作净福田。堪任引发一切智智。如是思惟随修静虑。一切皆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应知是名具戒菩萨。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所修行甚深妙慧。皆为於法远离颠倒得诸善巧。谓蕴善巧。若界善巧。若处善巧。若谛善巧。若缘起善巧。若是处非处善巧。

云何名为於蕴善巧。谓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蕴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受想行识蕴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蕴善巧。云何名为於界善巧。谓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地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水火风空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界善巧。云何名为於处善巧。谓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眼处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耳鼻舌身意处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色处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声香味触法处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处善巧。

云何名为於谛善巧。谓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种种自相。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种种自相。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种种自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种种共相。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种种共相。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种种共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乐若苦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我若无我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净若不净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有相若无相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有愿若无愿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寂静若不寂静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所有苦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实了知所有集灭道圣谛若远离若不远离皆不可得。如是名为於谛善巧。

猜你喜欢
  法华义记卷第六·法云
  大乘宝要义论 第二卷·佚名
  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卷上·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卷·宝亮
  卷第四十三·李通玄
  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知礼
  净土圣贤录卷七·彭希涑
  佛说宝雨经卷第九·佚名
  卷第四十八(第八诵之一)·佚名
  一 蛇品·佚名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序·通贤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智圆
  卷第五·霁仑超永
  卷三十七·道世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含中集卷三·李锴

    廌青山人李锴着 诗(二) ◆诗(二)◆ 初春寄西涧上人 拜意师墓 就藏上人乞花木栽草堂前戏效少陵体 寒食 上巳日龙泉寺看花作 秋分前一夕集五石瓠堂小饮剥栗因以秋分二字为韵送别刘子东郊 藏上人寄诗招游西涧以事不果赋此却

  • 闲适一 古调诗五言 凡五十三首·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 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 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 为校书郎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

  • 序·顺治

    朕惟帝王为政,贤哲修身,莫不本于德而成于学。如大匠以规矩而成方圆,乐师以六律而正五音。凡古人嘉言善行,载于典籍者,皆修己治人之方,可施于今者也。朕孜孜图治,学于古训,览《四书》、《五经》、《通鉴》等编,得其梗概,推之《十

  • 京口耆旧传卷七·刘宰

    王彦融【子万全万枢孙遂】李健王澂庄必彊张忞张纲【子坚孙釡】王彦融字炎弼江州人韶之孙居金坛父宷以林灵素譛死靖康改元彦融时年十九徒步走京师上书讼寃召对命官绍兴初授庐州录事参军防夀春守将外叛檄权府事以劳进秩

  • 卷八十三·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八十三 唐 张守节 撰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八十三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俶天历反鲁仲连子云齐辩士田巴服狙邱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有徐刦

  • 马郁传·薛居正

    马郁,他的祖先是范阳人。马郁年少时机警敏悟,有俊才智谋,言语辩论纵横无碍,下笔成文。乾宁末年,任幽州府刀笔小吏。李匡威被王..杀害后,王..写信告诉他的弟弟李匡俦,李匡俦派使者去王..那里询问谋乱的详细经过,幕客写信,大多不

  •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司马光

    汉纪二十四 汉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 [1]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大赦天下。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1]春季,正月,成帝前往甘泉,在泰祭天。大赦天下。三月,又前往河东,祭祀后土神。 [2]夏,大旱。 [2]夏季,大旱。 [3]四月,癸

  • 卷二百十一上·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一上 朱批程元章奏摺 福建学政【臣】程元章谨 奏爲恭谢 天恩事窃【臣】中州菲材备员史馆蒙 皇上特简【臣】提督福建学政跪聆 圣训时切悚惶乃到任甫及年余即蒙 特恩超陞【臣】翰林院侍

  • 激通第五十二·佚名

    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浚谷者必欲窥墟。墟墓之间使情哀,清庙之中使心敬。此处无心而情伪之发者,地势使之然也。故驶雪多积荒城之隈,急风好起沙河之上。克已类出甕牖之氓,决命必在吞气之士,何者?寒荒之地,风雪之所积,慷慨之怀,忠义

  • 卷一百二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二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二十七>堂上樂圖書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而繼之

  • 卷十八·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十八春官宗伯第三之二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示音祗本或作只下神示地示皆仿此】正义郑氏康成曰建立也立天神地示人鬼之礼者

  • 卷九·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九衍要道之义君臣易干彖传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程颐传曰天爲万物之祖王爲万邦之祖乾道首出庶物而万彚亨君道尊临天下而四海从王者体天之道则万国咸宁也坤六三含章

  • 良冶之子(1)·戴圣

    ——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2)。良弓之子,比学为箕(3)。始驾者反之(4),车在马前(5)。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冶:冶铸金属的工匠。裘:皮衣。(3)弓:这里指

  • 道行经守行品第二十三·佚名

    是时释提桓因在大会中坐。作是念。菩萨行十方天下人无有能过者,何况自到至佛乎。十方人道难得。既得寿为安隐有一发意行佛道者难得。何况至心行佛道者乎。欲为十方天下人作导首。是人难得。是时释提桓因化作文陀罗华。

  • 雪窗集·孙梦观

    宋文别集。2卷。孙梦观著。集后附录志赞诔文1卷。全书分奏议和故事两部分。“故事者,征引古书于前,而附列议论于后,更番进御,因事纳规。盖当时体制如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如以“司马光谓众言纷纷乃朝廷好事,王

  • 只麈谈·胡承谱

    《只麈谈》卷上及《续只麈谈》卷上内容是证经考史与诗话文评之类,包括写人情、述物理、叙风土之类,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从中亦一窥作者的世界观和文学观。《只麈谈》卷下及《续只麈谈》卷下共计小说42则,内容相对集中。

  • 白话北齐书·李百药

    《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唐李百药撰。贞观十年(636)成书。五十卷。分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记载北魏分裂(534)至北齐灭亡(577)四十四年历史。据其父德林三十八卷旧稿及王劭《齐志》等旧史

  • 治禅病秘要法·佚名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