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行经持品第八

释提桓因作是念。其闻般若波罗蜜者,皆过去佛时人。何况学持讽诵。学持讽诵已如教住者,是人前世供养若干佛已,今复闻深般若波罗蜜。学持讽诵如教祝其人从过去佛时问事已,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更见过去三耶三佛。从闻深般若波罗蜜。以不疑不恐不难不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信受深般若波罗蜜者,当视之如阿惟越致。何以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甚深。本用精进信般若波罗蜜故。设有轻般若波罗蜜。其人前世时亦轻般若波罗蜜已,所以者何。用不信乐深般若波罗蜜。为不问佛及弟子之所致。以是故。当知之。

释提桓因语尊者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者为甚深难及。其有说深般若波罗蜜。若不信者,其人为未行菩萨道。反持作难。自归般若波罗蜜者,为自归萨芸若慧已,舍利弗语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拘翼归萨芸若慧者,以为自归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从是中出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萨芸若。萨芸若慧者,是般若波罗蜜之所照明。於般若波罗蜜中住者无不解慧。释提桓因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萨芸若。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於般若波罗蜜中祝云何解般若波罗蜜中慧。佛言:善哉善哉!拘翼。乃作是问。今发汝者皆佛威神之所致。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住色中。如色不住者即为行。於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不祝如是识不住者即为行。於色中不究竟。如色不究竟者,尔故不於色中祝痛痒思想生死识不究竟。如识不究竟者,尔故不於识中祝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深。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难得见边幅。天中天。佛语舍利弗。色亦甚深不祝如色甚深不祝如是色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祝如识甚深不祝如是识甚深不住者,是即为解色亦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随。如是色甚深不祝如色甚深不祝是为色甚深不随。痛痒思想生死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随。如是识甚深不住是识甚深不祝是为识甚深不随。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天中天。当於阿惟越致菩萨前说之。闻是慧法不疑亦不痴之。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於前说之。将有何等异。舍利弗言:是菩萨求佛已来大久远。为已受决。若未受决闻之便於中受决亦复不久。若见一佛若见两佛便受决。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菩萨摩诃萨未受决者,闻是恐畏即舍还去。佛语舍利弗。如是如是,菩萨摩诃萨求佛道以来大久远。若受决未受决者,皆闻深般若波罗蜜。舍利弗白佛言:我亦乐喜闻是语。天中天。乐人令得安隐。佛语舍利弗。若乐者於我前说之。舍利弗言:譬若是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自见於梦中坐佛座知今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至阿惟三佛。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闻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学已来大久远。今受决不复久。其功德欲成满。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其得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欲成满。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乐作是说。皆佛威神之所致。舍利弗白佛言:譬如男子行万里。天中天。若数万里者,到大空泽中。是人遥相见牧牛者若牧羊者,若见界。若见庐舍。若见丛树。作是想念。如见郡。如见县。如见聚落。若欲见闻作是想。稍稍前行且欲近之。不复畏盗贼。菩萨摩诃萨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亦如是,天中天。今受决不复久。亦不畏当堕阿罗汉辟支佛道地。何以故?上头有想以闻见得深般若波罗蜜。譬若男子欲见大海。天中天。便行之大海。若见树有树想。若见山有山想当知大海尚远。稍稍前行。不见树亦无树想。不见山亦无山想。心亦念知大海且至亦不久。於中道无复有树亦无树想。无复山亦无山想。是男子尚未见大海。是应且欲为至。是菩萨摩诃萨当作是知。天中天。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虽不见佛从受决者,是为今作佛不久。若闻得深般若波罗蜜者,譬如若春时树。天中天。其叶稍稍欲生。如是不久当有华实。何以故?是树本之瑞应。想知不久当有叶若华实。阎浮利人者皆大欢喜。曾见是树。想知不久叶华实当成熟。如是天中天。菩萨摩诃萨得见深般若波罗蜜者,其功德欲成满。今於般若波罗蜜中自致成就。是菩萨摩诃萨当知之。过去世时学般若波罗蜜。其功德欲成满之所致。以是故。复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天上诸天无不代喜者,想见过去菩萨摩诃萨受决时。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复受决。不久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譬如女人有。娠。天中天。稍稍腹大身重。不如本故所作不便。饮食欲少。行步不能。稍稍有痛。语言软迟。卧起不安。其痛欲转。当知是妇人今产不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天中天。其功德欲成满。若得闻见深般若波罗蜜。其念行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今受决不久。得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若所说者悉佛威神之所致。须菩提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悉豫了了署菩萨摩诃萨。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昼夜念世间悉使得安隐。伤念天上天下。以是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成作佛时悉为说法。

须菩提白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天中天。行般若波罗蜜者,当云何行得成就。佛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不观色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色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观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过。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是法。为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非法。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所说不可计。佛语须菩提,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不知色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不知痛痒思想生死识者,是为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谁当信是者天中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佛谓须菩提,何所为行。正使菩萨摩诃萨行者为得字耳。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於力无所近。於四事无所畏亦无所近。於佛法亦无所近。於萨芸若亦无所近。何以故?力者不可计。四事无所畏亦不可计。佛法亦不可计。萨芸若亦不可计。色亦不可计。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可计。诸法亦不可计。心亦不可计。正使菩萨摩诃萨作是行者,为无所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正使作是行者为得字耳。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甚深珍宝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大将中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与空共斗无能胜者,天中天。从是中不得断。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欲疾书是经者,至一岁乃至竟。何以故?是善男子於珍宝中。多有起因缘至使中断。须菩提言:於般若波罗蜜中。弊魔常使欲断。佛语须菩提,正使弊魔欲断是经者,会不能得胜菩萨摩诃萨。舍利弗问佛言:持谁威神恩。弊魔不能中。道断之佛告舍利弗。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复假威神之恩。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护之。菩萨摩诃萨已为得护佛所授者,舍利弗。弊魔不能得中道断之。何以故?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皆共护般若波罗蜜。若有念说诵者,若有学受书者,皆是诸佛威神之所致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若有念诵者,若持学书者,以为诸佛威神之所拥护。佛语舍利弗。皆是诸佛威神恩。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当知之为护佛所护舍利弗言:若有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佛以眼悉视之。佛语舍利弗。怛萨阿竭以佛眼视学持诵般若波罗蜜者,最後若书持经卷者,当知是辈悉为怛萨阿竭眼所见已,佛语舍利弗。菩萨至德之人。学受持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今近佛坐。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最後若有书持是经者,是辈人极尊得大功德。如是舍利弗。怛萨阿竭去後。是般若波罗蜜当在南天竺。其有学已,从南天竺当转至西天竺。其有学已,当从西天竺转至到北天竺。其有学者当学之。佛语舍利弗。卻後经法且欲断绝时。我悉知持般若波罗蜜者,若最後有书者佛悉豫见其人称誉说之。舍利弗问佛。最後世时是般若波罗蜜。当到北天竺耶。佛言:当到北天竺。其在彼者当闻般若波罗蜜复行问之。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作衍已来大久远。以故复受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言:北天竺当有几所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者,佛语舍利弗。北天竺亦甚多菩萨摩诃萨。少有学般若波罗蜜者,若有说者,闻之不恐不难不畏。是人前世时闻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以是菩萨至德之人持净戒完具。欲为一切人作本多所度脱。是辈人索佛道者我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今近萨芸若作是学者在所生处常学是法。便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为极尊贵。魔终无那何。不能动还令舍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波罗蜜者,以得极尊。劝乐摩诃衍功德。还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善男子善女人虽不见我。後世得深般若波罗蜜者,为已面见佛。说是语无异。是为菩萨行。当所施行。其有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佛语舍利弗。我劝助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德学菩萨道。有作是教者,心心展转相明。是善男子善女人有代劝助者,是辈欲行菩萨道者,若干百人若干千人。索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当共教之当共劝乐之。当令劝喜学佛道。是辈善男子善女人心中踊跃欢喜者,愿生他方佛刹。以生异方者,便面见佛说法。复闻波罗蜜。皆悉了了知之。复於彼刹教若干百千人。皆行佛道。舍利弗白佛言:难及也。天中天。以过去当来今现在法无所不了。悉知当来菩萨摩诃萨行令是辈不懈精进学入六波罗蜜中。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会复自得。是善男子善女人本愿之所致。不离是法。虽不有所索者,自得六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从是波罗蜜中可出经卷耶。佛语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罗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为经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劝助之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复学是法。用是故。所生处转得六波罗蜜。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即非如一
  序品第一·佚名
  以诸譬喻付嘱正法品第十二·佚名
  卷之一·佚名
  序·佚名
  第十八卷·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四·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一·石雨明方
  卷下·佚名
  卷二·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六·陈梦雷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二卷·无著
  致苏慧纯居士书·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抱真堂诗话 全文·宋征璧

      王仲宣「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杜诗诸别俱本此。   〈焦仲卿〉及〈木兰诗〉,如看彻一本传奇,使人不敢作传奇。  左思〈咏史〉云:「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不涉议论乎?  颜延之诗密如

  • 卷十·丁绍仪

    【乐府古辞】【杂曲歌辞】【蜨蝶行】蜨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传欂栌间。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乐府诗集》六十一。《诗纪》七。又《初学记

  • 卷七·贺铸

    钦定四库全书 庆湖遗老诗集卷七    宋 贺铸 撰近体诗长句下五十首 寄别僧芝 吴僧法芝字昙秀姓钱氏戊辰九月邂逅于乌江汤泉佛祠将为京都之游既相别马上赋此以寄 不见江南汤惠休芝钱今也嗣风流烧香弄笔一生事蹑

  • 24、挞厨·蒲松龄

    丑扮厨子上云一身好似油褡,逐日家冒火冲烟。六月暑伏热难堪,汗珠淌到脚面。俺只是混条马条,一褡儿且去清闲。好歹抓打上两三盘,那管他揎与不揎。自家姓吴名恒,号是良心,高宅厨于是也。哈哈!俺在高宅吃着他两个觅汗的工粮,其

  • 列传第三十九 蛮东南夷·萧子显

    蛮,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布荆、湘、雍、郢、司等五州界。宋世封西阳蛮梅虫生为高山侯,田治生为威山侯,梅加羊为扞山侯。太祖即位,有司奏蛮封应在解例,参议以“戎夷疏爵,理章列代;酋豪世袭,事炳前叶。今宸历改物,旧册杓降,而

  •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李百药

    河南王孝瑜 广宁王孝珩 河间王孝琬 兰陵王孝瓘 安德王延宗 渔阳王绍信文襄六男: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河南康舒王孝瑜

  • 第七章 结论·邹容

    我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老年、晚年、中年、壮年、少年、幼年,其革命,其以此革命为人人应有之义务,其以此革命为日日不可缺之饮食。尔毋自暴!尔毋自弃!尔之士地,占亚洲三分之二,尔之同胞,有地球五分之一,尔之茶供世界亿万众之

  •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七下江统字应元陈留圉人也祖防以义行称为谯郡太守封亢父男父祚南安太守统静黙有远志时人为之语曰嶷然稀言江应元与乡人蔡克俱知名袭父爵除山隂令时关陇屡为氐所扰

  • 跋·曹履泰

    同里曹方城先生,讳履泰,中天启乙丑进士,出宰同安,时海寇郑芝龙出没海岛,思绝浙福二省为坐卧处,视同安犹几上肉耳。先生曰:吾能以无兵守之。严保甲、练乡勇。谕以自卫法。曰:若保国家,即保尔妻子。又曰:吾不籍尔民,但以父兄令子弟

  • 卷二百一上·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一上 朱批岳濬奏摺 雍正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山东布政使【臣】岳濬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恭逢 圣世蒙被 殊恩以回避之府佐蒙 特简为道员方

  • 元年·佚名

    (乙亥)元年大明景泰六年閏六月閏6月11日○乙卯,世祖與右議政韓確、左贊成李思哲、右贊成李季疄、左參贊姜孟卿,自議政府進闕,與兵曹判書李季甸、吏曹判書鄭昌孫、戶曹判書李仁孫、刑曹判書李邊、兵曹參判洪達孫、參議楊汀

  • 卷九 乡饮酒礼第四·郑玄

    宾降洗,(将酢主人。)[疏]“宾降洗”。○注“将酢主人”。○释曰:自此已下至“西阶上答拜”,论宾酢主人之事。云“将酢主人”者,案《尔雅》云:“酢,报也。”前得主人之献,今将酌以报之,故降洗而致?敬,故云将酢主人也。主人降。(亦

  • 凡例·俞皋

    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凡例一凡孟月例書時正月例書王或事在二月則書春王二月事在三月則書王三月事在春則不言月無事則書時書首月其有不書蓋缺簡也一凡王朝公卿例書爵大夫例書字上士中士例書名王子則書王子某下士例書人一凡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欧阳竟无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一]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是時天王及天衆 聞此勝行皆歡喜 爲欲供養於如來 及以無央大菩薩.   雨妙華旛及幢蓋 香鬘瓔珞與寶衣 無量無邊千萬種 悉以摩尼作嚴飾.   天女同時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宗喀巴

    道次引导〔科〕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戊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已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已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戊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今已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

  • 韵略易通·兰茂

    中国音韵学著作。兰茂撰。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吴允中刻本、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高举刻《古今韵撮》本、清康熙二年(1663)李棠馥刻本等。兰茂(1397—1496),字廷秀,云南嵩明人。中国明代医学家、语言学家。本书分韵

  • 修真秘录·佚名

    养生著作。作者不详。题“前商州丰阳县主簿符度仁纂”。为饮食养生、疗病专集。《通志》著录。本书选录了历代文献所载养生理论及方法,提出了“食之各归其时”则“延益无限”等观点。其次阐述了“食之相宜,则可补脏”

  • 别译杂阿含经·佚名

    佛教经典。后秦失译。十六卷。共收阿含经不同传本三百六十四部。形态与《杂阿含经》相同,绝大部分经亦可在《杂阿含经》中找到,但编排顺序不同。研究者或谓各部派《杂阿含经》似有含专门教理与不含专门教理之别,本经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