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累教品第二十五

佛语阿难。作是立者,无有能过菩萨。作是立为如佛立。作是立无有为作师者,是为萨芸若立。欲作是立者,当随般若波罗蜜教。有应是般若波罗蜜行者,当知是人从人道中来。或从兜术天上来。是人或从人道中闻般若波罗蜜。或从兜术天上闻。或从人道中行。或从兜术陀天上行。何以故?佛般泥洹後。般若波罗蜜若於十方见。若於兜术天上见。有行是般若波罗蜜若书者,诸佛悉视护之。是菩萨复转教人。劝乐合偶。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不於罗汉辟支佛品中作功德。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学是般若波罗蜜不恐不怖。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是菩萨不止亦不诽谤般若波罗蜜。知是菩萨供养若干佛以来。佛语阿难。虽有人於佛所作功德持用求罗汉辟支佛。会当得佛无异。若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常当远离罗汉辟支佛道。佛语阿难。持是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我为汝所说经。舍置般若波罗蜜摩诃沤和拘舍罗及诸摩诃惟曰罗。我每所说馀经汝所受。说令悉散悉亡。虽有是其过少耳。汝所从佛受般若波罗蜜。设散设亡其过甚大不校佛语阿难。复嘱累汝般若波罗蜜。受学持法。当谛学。悉具足受。悉念持书。字令正无缺减。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经身等无异。阿难。当作是念。般若波罗蜜莫使缺减。何以故?今佛现在。有慈心佛恩德。欲报佛恩具足供养者,汝设有慈心於佛者,当受持般若波罗蜜。当恭敬作礼供养。设有是行。汝悉为供养佛报恩以汝为恭敬过去当来今现在佛已,汝慈孝於佛。恭敬思念於佛。不如恭敬於般若波罗蜜。慎莫亡失一句。佛语阿难。嘱累汝般若波罗蜜以为信。若有不欲离於佛离於经离於比丘僧。亦不欲离於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者,不当远离般若波罗蜜。是佛所教。佛语阿难。若有受般若波罗蜜持护。是为持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教法。何以故?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出生。菩萨欲得佛道者,当学六波罗蜜。何以故?六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佛语阿难。嘱累汝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者,佛不可尽经法之藏。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从六波罗蜜出生。佛语阿难。汝日日教人。尽一佛境界中人。汝悉教令得阿罗汉道。虽有是教尚未报佛恩。不如具足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汝所教人悉使得阿罗汉。此所作功德。持戒精进守道。虽教乃尔所人。其福宁多不。阿难报佛言:甚多天中天。佛语阿难。不如持般若波罗蜜具足为菩萨说。虽不能多。一日可。虽不能一日。食时可。虽不能食时。为说须臾间可。其福胜度尔所阿罗汉。菩萨摩诃萨自於般若波罗蜜。念思惟其中事。菩萨虽思惟其中事。得其功德出众阿罗汉辟支佛上去。虽思惟其中事。会当得阿惟越致。设不中道还。说般若波罗蜜时。四部弟子。及诸天阿须伦及鬼神。一佛境界中。持释迦文佛威神。一切悉见阿閦佛。及见诸比丘不可计皆阿罗汉。诸菩萨亦无央数以後不复见。佛语阿难。譬如见国中人不复见。阿閦佛及诸菩萨阿罗汉。诸经法索眼不见亦如是,法不见法。法不念法。何以故?诸经法无念不见。亦无所益。佛语阿难。诸经法皆空。无所持。亦不可念。譬如幻师化作人。诸经法亦如是,无念亦无痛。何以故?无形故。菩萨作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悉欲得六波罗蜜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作是学在诸学中最尊无有及者,百倍千倍万倍。是为安十方天下作是学者,困厄苦者悉护视。是为随佛法学。是为随佛教有应学是者,持手举一佛境界。移著还复他方刹土以。其处人无有觉知者,佛语阿难。佛从是般若波罗蜜中学成。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无所罣碍指智慧法。悉从般若波罗蜜具足成。欲得般若波罗蜜限者,为欲得虚空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荆十方之事可计。般若波罗蜜事不可计。佛告阿难。般若波罗蜜事不可计不可荆般若波罗蜜本净。何以故?过去不可复计佛悉从其中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甫当来不可复计佛悉从般若波罗蜜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十方今现在不可复计佛悉从般若波罗蜜成就得佛。般若波罗蜜亦不增亦不减。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荆虚空亦不可荆

猜你喜欢
  前言·李叔同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二上·远门净柱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太虚
  第八 伽陀集·佚名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下·宗密
  月灯三昧经卷第九·佚名
  律宗会元卷下·守一
  金刚般若义记一卷上·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中·佚名
  卷第三·丈雪通醉
  卷九十六·佚名
  卷四百三十三·佚名
  佛说续命经·佚名
  居士分灯录卷下·朱时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下·张表臣

      杜诗第一篇《赠韦左丞丈》云:“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或问云何,曰:道不行故也。又云:“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尝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何谓也?曰:鸟兽不可与同群,终南、清

  • 拾得诗附·寒山

    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君不见三界之中分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我见顽钝人灯心拄须弥蚁子啮大树焉知气力微学咬两茎菜言与祖师齐火急求忏悔从今辄莫迷君

  • 卷六·吴雯

    钦定四库全书莲洋诗钞卷六蒲州吴雯撰五絶野渡野渡添秋水危桥一线通临深能自力终不污泥中渡河曲岸鸳鸯稳囬村荻苇秋伤心今昔事不肯付东流宝公拙龙千柱少巧鸠一柴足忽罢滏阳工西山坐茅屋卦山四首【録一首】石路何盘盘老

  • 西昆詶唱集巻上·杨亿

    宋 杨亿 编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 杨亿太极垂裳日中原偃革初楼船秋发咏衡石夜程书好问虚前席徴贤走传车蓬莱侔汉制煨烬访秦余防绎资金匮规模岀玉除纷纶开四部秘邃接千庐饫赐双鸡膳亲廻六尺舆华芝下阊阖白羽拥储胥

  •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欧阳修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

  • 卷二十八·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二十八 【起甲子齐武帝永明二年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尽丙子齐明帝建武三年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考异【提要分注齐明帝作齐高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四十一·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壬寅朔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溶代○钦天监奏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百官 上不御殿百官具公服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癸卯 孝洁皇后忌辰 内殿行祭礼遣定国公徐延德祭 陵寝○杀原任大学士夏言言江西贵溪人与

  • 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太祖一。太祖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大王姓王氏讳建字若天松岳郡人。 世祖长子母曰威肃王后韩氏。 唐干符四年丁酉正月丙戌生

  • 卷八·陈士元

    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类考卷八明 陈士元 撰人物考鲁公朱子曰鲁公周公子伯禽也元按索隐云周公元子就封于鲁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周公其余食小国者六人樊蒋邢茅胙祭也洛诰云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是周公留相成王成王封其

  • 卷十三·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十三     元 吴澄 撰服问【此篇所记与丧服小记篇内丧服一章相类无问辞而名曰服问者盖是有人问丧服而知礼者援据礼经传记逐节答之如此记者但记其所答之辞为一篇而不复记其所问之因也】君

  • 大乘五蕴论讲录·太虚

      ──十三年初秋在武昌佛学院讲──   悬论    一 序大意    二 解题目    三 释撰主    四 明译人   释论    甲一 正明五蕴     乙一 略标     乙二 广明     

  • 又·佚名

    又一色未立万籁阒然当是时也木樨无隐砌蛩俱默桃华不语鸡犬自恬大千岂有坏时诸佛何常出世无奈劳劳多事哆哆相承教野老以还淳洗素丝而求白宜云门之有憾诚曹山之不如宁知空外劫前早没交涉待尔破颜寒齿堪作么生四十九年

  • 菲利贝·司汤达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

  • 文安集·揭傒斯

    又名《揭文安公全集》。诗文集。揭傒斯撰。十四卷。 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延祐初荐授国史院编修。迁国子助教。天历初擢奎章阁授经郎。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参修《经世大典》与辽、金、宋三史。卒追封豫

  • 海上花列传·韩邦庆

    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中国近代长篇小说。韩邦庆撰。初刊于作者自编文艺刊物《海上奇书》,自1892年2月至10月共出14期,刊28回,1894年出版单行本。1982年人民文学社重新排印出版。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

  • 雨华盦词话·钱裴仲

    晚清钱裴仲撰,共12则,今收入唐圭璋 《词话丛编》中。其内容主要是评价北宋词人,对苏轼评论颇中肯,对柳永则贬抑过分。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善月

    佛典注疏。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善月撰。四卷。是隋智顗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的注释书。内容分总说和释经两部分。总说又分为二:(1)“悬谈大义”,即申之以“五重玄义”;(2)“依文申释”,即析经文为序、正宗、流通

  • 传戒正范·读体

    全称《三坛传戒正范》。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撰。四卷。系传戒之章程。据弟子戒显序称,读体感于仪轨“疏慵失准”,故撰辑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含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