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

蔡叔既没,以罪放而卒。王命蔡仲,践诸侯位,成王也。父卒命子,罪不相及。作《蔡仲之命》。册书命之。

蔡仲之命蔡,国名。仲,字。因以名篇。

[疏]“蔡叔”至“之命”○正义曰:蔡叔与管叔流言于国,谤毁周公,周公囚之郭邻,至死不赦。蔡叔既没,成王命蔡叔之子蔡仲践诸侯之位,封为国君,以策书命之。史叙其事,故作《蔡仲之命》。○传“成王”至“相及”○正义曰:编书以世先后为次,此篇在成王书内,知“王命蔡仲”是成王命之也。蔡叔之没,不知何年,其命蔡仲,未必初卒即命,以其继父命子,故系之蔡叔之后也。蔡叔有罪而命蔡仲者,“父卒命子,罪不相及”也。昭二十年《左传》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其言“罪不相及”,谓蔡仲不坐父尔。若父有大罪,罪当绝灭,正可别封他国,不得仍取蔡名,以蔡叔为始祖也。蔡叔身尚不死,明其罪轻。不立管叔之后者,盖罪重无子,或有而不贤故也。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百官总己以听冢宰,谓武王崩时。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致法谓诛杀。囚谓制其出入。郭邻,中国之外地名。从车七乘,言少。管、蔡,国名。○辟,婢亦反,徐扶亦反。乘,绳证反。从,才用反。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罪轻,故退为众人,三年之后乃齿录,封为霍侯,子孙为晋所灭。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蔡仲能用敬德,称其贤也。明王之法,诛父用子,言至公。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圻,巨依反,下同。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叔之所封,圻内之蔡。仲之所封,淮汝之间。圻内之蔡名已灭,故取其名以名新国,欲其戒之。

[疏]“惟周”至“之蔡”○正义曰:惟周公于武王崩后,其位为冢宰之卿,正百官之治,摄王政,治天下。于时管、蔡、霍等群叔流言于国,谤毁周公。周公乃以王命致法,杀管叔于商,就殷都杀之。囚蔡叔,迁之于郭邻之地,惟与之从车七乘。降黜霍叔于庶人,若今除名为民,三年之内不得与兄弟年齿相次。蔡叔之子蔡仲能用敬德,周公为畿内诸侯,得立二卿,以蔡仲为己之卿士。周公善其为人,及蔡叔既卒,乃将蔡仲命之于王,国之于蔡为诸侯也。○传“致法”至“国名”○正义曰:《周礼》有掌囚之官,郑云,囚,拘也,主拘系当刑杀者。拘系之是为制其出入,不得辄行。“郭邻,中国之外地名”,盖相传为然,不知在何方。《舜典》云“流宥五刑”,谓流之远地,任其自生,此则徙之郭邻,而又囚之。《管蔡世家》云“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是管、蔡为国名。杜预云:“管在荥阳京县东北。”○传“罪轻”至“所灭”○正义曰:言“群叔流言”,则霍叔亦流言也。而知其罪轻者,以其不死不迁,有降黜而已,明其罪轻也。霍叔不监殷民,周公惟伐管蔡,不言伐霍叔,于时霍叔盖在京邑,闻管蔡之语,流传其言,谓其实然,不与朝廷同心,故退之。《世家》云“武王已克商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封叔处于霍”,则武王已封之矣。后黜为庶人,夺其爵禄,三年之后乃更爵禄,盖复其旧封,封为霍侯。《春秋》闵元年晋侯灭霍,既子孙得为国君,为晋所灭,知三年之后复得封也。《世家》惟云封霍,不云其爵,传言“霍侯”,或当有所据而知之。○传“蔡仲”至“治事”○正义曰:《周礼·冢宰》:“以八则治都鄙。”马融云:“距王城四百里至五百里谓之都鄙。鄙,边邑也,以封王之子弟在畿内者。”《冢宰》又云:“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两。”马、郑皆云“立卿两人”,是畿内诸侯立二卿。定四年《左传》说此事云“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是为周公圻内之卿士也。《世家》云“周公举胡以为鲁卿士,鲁国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之于蔡。”案《鲁世家》云,成王封周公于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成王。则周公身不就封,安得使胡为卿士?马迁说之谬尔。○传“叔之”至“戒之”○正义曰:“仲之所封,淮汝之间”,《左传》有文。“叔之所封,圻内之蔡”,其事不知所出也。《世家》云:“蔡叔居上蔡。”宋仲子云:“胡徙居新蔡。”杜预云:“武王封叔度于汝南上蔡,至平侯徙新蔡,昭侯徙居九江下蔡。”检其地,上蔡、新蔡皆属汝南郡,去京师太远,叔若封于上蔡,不得在圻内也。孔言叔封圻内,或当有以知之。但圻内蔡地,不知所在尔。

王若曰:“小子胡,言小子,明当受教训。胡,仲名。顺其事而告之。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言汝循祖之德,改父之行,能慎其道。叹其贤。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以汝率德改行之故,故我命汝为诸侯于东土。往就汝所封之国,当脩已以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汝当庶几脩德,尚盖前人之过。子能盖父,所以为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汝乃行善迹用汝身,使可踪迹而法循之,能勤无懈怠,以垂法子孙,世世称颂,乃当我意。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言当循文武之常教,以父违命为世戒。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民之于上,无有常主,惟爱己者则归之。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言人为善为恶,各有百端,未必正同。而治乱所归不殊,宜慎其微。○治,直吏反。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汝其戒治乱之机哉!作事云为,必慎其初,念其终,则终用不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勉汝所立之功,亲汝四邻之国,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诸侯之道。○懋音茂。蕃,方元反,注同。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汝为政,当安小民之居,成小民之业,循用大中之道,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详审汝视听,非礼义勿视听,无以邪巧之言易其常度,必断之以义,则我一人善汝矣。○度如字,注同。断,丁乱反。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叹而敕之,欲其念戒:“小子胡,汝往之国哉!无废弃我命。”欲其终身奉行,后世遵则。

[疏]“侯于东土”○正义曰:此使之为诸侯于东土尔,不知何爵也。《世家》云:“蔡仲卒,子蔡伯荒立。卒,子宫侯立。”自此已下遂皆称侯,则蔡仲初封即为侯也。“蔡伯荒”者,自称其字,“伯”非爵也。○传“汝当”至“惟孝”○正义曰:忠施于君,孝施于父,子能盖父,惟得为孝,而亦得为忠者,父以不忠获罪,若能改父之行,盖父之愆,是为忠臣也。

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王亲征之,遂灭奄而徙之,以其数反覆。○践,似浅反,马同,《大传》云:“藉也。”数,色角反。覆,芳服反。作《成王政》。为平淮夷徙奄之政令。亡。○政如字,马本作征,云正。

[疏]“成王东”至“王政”○正义曰:周公摄政之初,奄与淮夷从管蔡作乱,周公征而定之。成王即政之初,淮夷与奄又叛,成王亲往征之。成王东伐淮夷,遂践灭奄国。以其数叛,徙奄民。作诰命之辞,言平淮夷徙奄之政令。史叙其事,作《成王政》之篇。“成”训平也,言平此叛逆之民,以为王者政令,故以“成王政为”篇名。○传“成王”至“反覆”○正义曰:《洛诰》之篇言周公归政成王,《多士》已下皆是成王即政初事。编篇以先后为次,此篇在成王书内,知是“成王即政”,淮夷奄国又叛,王亲征之”。又案《洛诰》成王即政,始封伯禽。伯禽既为鲁侯,乃居曲阜。《费誓》称“鲁侯伯禽宅曲阜”,“淮夷、徐戎并兴”,鲁侯征之,作《费誓》。彼言淮夷并兴,即此“伐淮夷”。王伐淮夷,鲁伐徐戎,是同时伐,明是成王即政之年复重叛也。郑玄谓此伐淮夷与践奄是摄政三年伐管蔡时事,其编篇于此,即云未闻。《费誓》之篇言淮夷之叛,则是重叛明矣。《多方》之篇责殷臣云:“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若武王伐纣之后,惟摄政三年之一叛,正可至于再尔,安得至于三乎?故知是成王即政又叛也。郑玄读“践”为翦,翦灭也。孔不破字,盖以践其国即是践灭之事,故孔以“践”为灭也。下篇序云:“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是灭其奄而徙之,以其数反覆故也。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已灭奄,而徙其君及人臣之恶者于蒲姑。蒲姑,齐地,近中国,教化之。○蒲如字,徐又扶各反,马本作保近,附近之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言将徙奄新立之君于蒲姑,告召公使此册书告令之。亡。

[疏]“成王既”至“作蒲姑”○正义曰:成王既践灭奄国,将迁其君于蒲姑之地,周公告召公,使作册书,言将迁奄君于蒲姑之地。史叙其事,作《将蒲姑》之篇。○传“已灭”至“化之”○正义曰:昭二十年《左传》晏子云,古人居此地者,有蒲姑氏。杜预云:“乐安博昌县北有蒲姑城。”是蒲姑为齐地也。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近京师,教化之,知今迁奄君臣于蒲姑,为“近中国,教化之”。必如此言,则奄去中国远于蒲姑。杜预云:“奄阙,不知所在。”郑云“奄盖在淮夷之地”,亦未能详。成王先伐淮夷,遂灭奄,奄似远于淮夷也。○传“言将”至“之亡”○正义曰:《礼》天子不灭国,诸侯有罪,则杀其君而择立次贤者,故知所徙者言“将徙奄新立之君于蒲姑”也。上言周公告召公,其篇既亡,不知告以何事。孔以意卜之“告召公使为此策书告令之”,不能知其必然否也。

猜你喜欢
  卷六 士昏礼第二·郑玄
  经礼补逸卷二·汪克宽
  第六章 18·辜鸿铭
  礼记析疑卷三十四·方苞
  卷八十七·山井鼎
  葛生·佚名
  卷四·李光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七·欧阳竟无
  佛地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道宣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如惺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九·唐慧琳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佚名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延寿
  法华文句记卷第三·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老牛·刘半农

    秧田岸上,有一只老牛戽水,一连戽了多天。酷热的太阳,直射在它背上。淋淋的汗,把它满身的毛,浸成毡也似的一片。它虽然极疲乏,却还不肯休息。树阴里坐着一只小狗,很凉快,很清闲,摇着它的小耳朵,用清脆的声音向牛说:“笨牛!你天天的

  • 卷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十七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羽翼【下】萧华侍从回銮应制粤在秦京日议乎封禅难岂知陶唐主道济苍生安惟彼烈祖事增脩实荣观声名朝万国玉帛礼三坛纂圣德重光建元功载刋仍开旧驰道不记昔回銮羽卫摇晴

  • 敕议或问·朱厚熜

    嘉靖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记御制火警或问(有序)皇帝敕谕户礼二部及都察院御制明堂或问有序配享诏○御制正孔子祀典说朕惟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德王者之德也功王者之功也事王者之事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焉昨辅臣

  • 卷之二百八十终·佚名

    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一成化二十二年八月癸酉朔襄陵王范址奏父庄穆王食禄一千石折色但五分之一今臣袭爵禄虽仍原数而折色几半无以资给日用请如旧 上曰岁禄折色乃国家常典且狭西凶歉军民困苦如此王亦宜助朕忧

  • 金佗续编卷二十三·岳珂

    <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__金佗续编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十三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录卷七襄阳石刻事迹二智谋王尝自言为将无谋不?以搏匹夫陶俊贾进之乱王请以百骑灭之宣抚使刘韐与步骑二百王预遣三十人易

  • 绎史卷八十六之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孔子类记【曰】垂训礼记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吿

  • 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文宗三。○(壬子)二十六年春二月辛亥朔诏礼部复位礼服制度。丁巳幸兴王寺。丙寅以兵部侍郞文正为西北面兵马副使; 户部侍郞闵昌寿为东北

  • 卷九十六上·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六上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师古曰自乌孙国已後分爲下卷】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後稍分至五十余【师

  • 十三、我过新年①·林语堂

    ①原题为《记元旦》。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其他节日和它比较起来便显得缺少假日精神的整个性了。五天里面,全国的人都穿了最好的衣服,关上店门,闲荡着,赌博着,敲锣鼓,放爆竹,拜年,看戏。这是一个大好日子,每个人都

  • 雷以纶·周诒春

    雷以纶 字经波。年四十岁。生于湖北蒲圻。永久通信处。蒲圻县羊楼洞。已婚。子二。女二。初毕业于武昌自强学堂。光緖三十年。以官费游美。入威斯林学校。习理科。光緖三十一年。入提顿学校。光緖三十二年。入理海大

  • 为蒋委员祈祷安全通电·太虚

    全国佛教寺院会社公鉴:委员长蒋公,一身系国家安危,民族兴替;顷蒙难西安,祈即或联合或分别修法诵经,祈求早获安全返京,不胜忧痛迫切之至!(见廿五、十二、十八佛教日报)

  • 菩萨璎珞经卷第一·佚名

    (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普称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界普胜讲堂。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十千。菩萨万五千人。一切大圣靡不云集。诸德具足不舍总持。其志弘普无所不包。辩才通达除去疑网。

  • 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佚名

    大唐中印度三藏那提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五百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八部前后围绕听佛说法。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于1607年左右编写的罗马悲剧,它是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戏剧讲述的是当时罗马的三大首领之一:安东尼因沉迷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美色而无暇于国家大

  • 棠村词·梁清标

    词集。清梁清标(1620—1691)撰。一卷。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直隶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崇祯进士、官庶吉士。入清,授编修,累迁至兵、刑、户各部尚书,晋保和殿大学士卒。著有《蕉林诗文集》。其词集单行,初刻于钱塘,流

  • 子思子·汪晫

    南宋汪晫编著。一卷。成书于庆元(1195—1200)至嘉泰(1201—1204)间。传说子思承孔子门人曾子之学而撰有《中庸》,其言行则散见于其他诸书,未能搜罗荟集而独刊行于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即为子思言

  • 修行本起经·佚名

    梵名Ca^rya -nida^na 。凡二卷。后汉竺大力、康孟详共译。又作宿行本起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叙说释迦牟尼佛托胎、降生,乃至出家、成道之事历。修行本起经为佛传第一分,另外之中本起经(昙果、康孟详共译)为佛传之中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