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行经泥犁品第五

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去冥。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无所著。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尊。天中天。无目者,般若波罗蜜为作眼目。天中天。其迷惑者,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具足三合十二法轮。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生死作护。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一切法悉皆自然。菩萨摩诃萨当云何於般若波罗蜜中祝天中天。佛谓舍利弗。世多罗者,因般若波罗蜜祝其敬佛者,当自归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心念。尊者舍利弗。何因发是问。即时释提桓因谓舍利弗。何因尊者乃作是问。舍利弗谓释提桓因。拘翼。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护。因其劝助功德。福持作萨芸若。过菩萨之所作为。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上。譬若如人从生而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若千万人无有前导。欲有所至。若欲入城者,不知当如行。如是拘翼。五波罗蜜者,亦如盲无所见。离般若波罗蜜者,如是欲入萨芸若中。不知当如行。般若波罗蜜者,即五波罗蜜之护。悉与眼目。般若波罗蜜是护。令五波罗蜜各得名字。

舍利弗白佛言:当云何守入般若波罗蜜中。佛语舍利弗。色者不见所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见所入。视五阴亦不见所入。是为守般若波罗蜜。如是者天中天。以为守般若波罗蜜。作是守者为还何法。佛语舍利弗。无所守是为还法守为般若波罗蜜释提桓因白佛言:般若波罗蜜不还萨芸若者,亦不能得逮。若所问般若波罗蜜。不逮萨芸若。亦不能得还。亦不还守於生死亦无所还。当云何还。天中天。佛言:无所还故能为还。释提桓因言:少有及者,天中天。如般若波罗蜜。於诸法无所生无所灭。当所可住无所祝须菩提白佛言:菩萨或时作是念。便离般若波罗蜜。佛语须菩提,菩萨傥有所因。於所因便念般若波罗蜜。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所有无近无远。是故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白佛言:信般若波罗蜜。为信何法。佛语须菩提菩提。信般若波罗蜜者,为不信色。亦不信痛痒思想生死识有。不信须陀洹道。不信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道。须菩提白佛言:摩诃波罗蜜者,天中天。即般若波罗蜜是。佛语须菩提云何知摩诃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是。须菩提言:於色无大无校不以色为证。亦不为色作证。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大亦无校於识不以为证。亦不为识作证。便於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致十种力。即不复为弱萨芸若者,无广无狭。何以故无广无狭萨芸若。知於般若波罗蜜无所行。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无所有。若人於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即为大非。何以故?人无所生。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人恍忽故。般若波罗蜜俱不可计人亦不坏。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人如般若波罗蜜者,便得成至阿惟三佛。人亦有力故。怛萨阿竭现而有力。舍利弗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天中天。若有菩萨摩诃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不说中短。亦不狐疑。其人何所来而生是间。为行菩萨道已来几闻解般若波罗蜜事。随教入中者,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刹来生是间。是菩萨摩诃萨於他方供养佛已,从受问闻深般若波罗蜜故。以是复闻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如见佛无异。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须菩提问佛。是菩萨随深般若波罗蜜者,行已来为几闻。佛语须菩提,是非一辈学。各各有行。若有已供养若干百佛若干千佛。悉见已,於其所皆行清净戒已,若有於众中。闻般若波罗蜜弃舍去。为不敬菩萨摩诃萨法。佛说深般若波罗蜜。其人亦弃舍去不欲闻之。何以故?是人前世时闻说深般若波罗蜜。用弃舍去故。亦不以身心。是皆无知罪之所致。用是罪故。若闻深般若波罗蜜。复止他人不令说之。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萨芸若。其止萨芸若者,为止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用是断法罪故。死入大泥犁中。若干百千岁。若干亿千万岁。当更若干泥犁中具受诸毒痛不可言:其中寿尽转生他方摩诃泥犁中。其寿复尽展转复到他方摩诃泥犁中生。舍利弗白佛言:其罪为随五逆恶。佛谓舍利弗。其罪虽有所喻不可引譬。若讽诵说深般若波罗蜜时。其心疑於法者,亦不肯学。念是言:非怛萨阿竭所说,止他人言:莫得学是。为以自坏复坏他人。自饮毒已复饮他人毒。是辈人为以自亡失复亡失他人。自不晓知深般若波罗蜜。转复坏他人。是曹人者不当见之。舍利弗。不当与共坐起言语饮食。何以故?是曹之人诽谤法者,自在冥中复持他人著冥中。其人自饮毒杀身无异。断法之人所语有信。用其言者,其人所受罪俱等无有异。所以者何。用诽谤佛语故。诽谤般若波罗蜜者,为悉诽谤诸法已,舍利弗白佛言:愿闻诽谤法者,受形何等像类讫。不知其身大如。佛语舍利弗。是诽谤法人。傥闻说是事其人沸血便从面孔出。或恐便死。因是被大痛。其人闻之心便愁毒如自消荆譬如断华著日中即为萎枯。舍利弗白佛言:愿为人故当说之令知其身受形。云何当为後世人作大明。其有闻者畏惧当自念。我不可诽谤断法如彼人。佛语舍利弗。是为示人之大明。已所因罪受其身甚大鬼恶。极勤苦臭处诚不可说。其苦痛甚大如久剧。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语自足已,不敢复诽谤。须菩提白佛言:善男子善女人常当护身口意。人但坐口所言乃致是罪。佛语须菩提,是愚痴之人於我法中作沙门。反诽谤般若波罗蜜言非道。止般若波罗蜜者,为止佛菩萨已,止佛菩萨者,为断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萨芸若已,断萨芸若者,为断法已,断法者为断比丘僧已,断比丘僧者,为受不可计阿僧祇之罪须菩提问佛。若有断深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为有几事。佛语须菩提,以为魔所中。是男子女人不信不乐。用是二事故。能断深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断般若波罗蜜者,复有四事。何谓为四随恶师所言:一不随顺学。二不承至法。三主行诽谤。四索人短自贡高。是为四事。

须菩提白佛言: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天中天。不晓了是法故。佛语须菩提,如是如是,少有信般若波罗蜜者,不晓了是法故。须菩提言:云何深般若波罗蜜少有信者佛语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故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为识。过去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过去色之自然色故。当来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色之自然色。故今现在色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色之自然色故。过去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过去识之自然故。当来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当来识之自然故。今现在识无著无缚无脱。何以故?识之自然故。用是故。须菩提,般若波罗蜜甚深。少有信者,

猜你喜欢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二·延寿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二·智旭
  中观论疏卷第五(本)·吉藏
  卷第十四·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雍正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五[宋铭]·惟白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欧阳竟无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
  卷第四(应始终佛部第一)·宝唱
  了本品第十四·佚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一·净挺
  卷第十四·德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八十八·彭定求

        卷588_1 【送友人往太原】李频   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   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卷588_2 【旅怀】李频   万里共心论,徒言吾道存。奉亲无别业,

  • 第二十一出 债饵·李渔

    〖赵皮鞋〗(丑带净上)现做财主公,又遇鸡鸣狗盗雄。巧偷财物助家翁,更向这银山添个矿。(笑介)该发积,该发积,想妓思嫖都有益。家私尽卷入门来,只少婚书三两笔。饶他人会呷西风,当不得我口内西风又会把人吸。我赵钱孙为想娶妾,费了

  • 第四十三场·田汉

    [蒲鲁喝与粘罕两人同上。蒲鲁喝 快快下马歇息,到了什么地方?粘罕 前面已是安陆县。(在柳树边拴好马)蒲鲁喝 叫他们快快出城迎接本帅。粘罕 (远望城上旗帜)安陆县已被宋兵恢复。蒲鲁喝 我军哪里去了?粘罕 我军撤往随州

  •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司马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

  • 卷二十二 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李焘

      起太宗太平興國六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庚子朔,御乾元殿受朝。   癸卯,以保寨軍為保州,以梁門口寨為靜戎軍。   乙巳,詔曰:「百里之長,字民之要官也。今縣邑廣而闕員多,選曹拘以常調,歷年未補,非所以振淹土,惠

  • ●卷六·邵博

      论先天《八卦》之位与《系辞》不同。窃谓康节先生所以辨伏羲、文王之《易》者,为明此也。伏羲之《易》,乾南而坤北,自乾而左,巽而右,兑在东,离为阳。与起震终艮之序,则离上而坎下,震东而兑西,与先天之位,固不同矣。乾坤屯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五十四·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二景泰六年六月乙亥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敕监察御史张蓥曰山东临清县地方虽不广而实两京咽喉四方官民商旅之所往还住止水陆货物之所储蓄贸迁公私输运舟车去来未尝少息争(兢)[(竞)]攘夺欺压凌暴无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九·佚名

    万历四十七年十二月庚戌朔命改进士倪启祚等二十三人授翰林院庶吉士先是九月初三日辅臣奉旨选馆各拟名次进呈<锍-釒>凡数十余上俱不报至是报可故有是命○辛亥吏科给事中张延登三<锍-釒>以疾乞归不允○壬子戎政尚书

  • 卷之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九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王源传·张廷玉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庶吉士,后改任深泽知县。王源在任深泽知县期间,修学舍,筑长堤,劝民及时嫁娶,革除争要财礼之俗。多次上书评论时事,被召入朝,又论时政之得失,因违背皇上旨意而贬官,逢国家大赦而复官。复官后奏

  •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吴楚材

    汉纪孝惠皇帝纲 丁未,孝惠皇帝元年,冬十二月,太后杀赵王如意。目 太后令永巷囚戚夫人,令舂。召赵王如意,三反,相周昌曰:“高帝属臣赵王,闻太后欲诛之,臣不敢遣。王亦病,不能奉诏。”太后怒,召昌至,复召赵王来。帝自迎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

    【原文】 齐必变食①,居必迁坐②。 食不厌精,脍③不厌细。 食噎而啈④,鱼馁而内败⑤,不食。色恶,不食。息(6)恶,不食.失饪(7),不食。不时(8),不食。割不正(9),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 唯酒无量,不及乱(11)。

  • 卷二十五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五目録周礼乃立天官冡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监察御史【臣】赵青藜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检讨【臣】周长发以九式均节财用监察御史【臣】周祖荣以官府之六叙正羣吏一曰以

  • 王制·姚际恒

    说者多以周礼、王制、孟子三书并言,为之较量异同,此无识之士也。乃有信周礼疑王制,甚至有信周礼、王制疑孟子者,尤无识之甚者也。王制非周礼可比,孟子又非王制可比;出于王莽、刘歆之书,宁足敌汉文令博士所集之书;汉文令博士所

  • 卷一百三十六·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四尔时天帝释白佛言:世尊,云何名说相似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说有所得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如是名说相似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

  • 释氏护教编后记·朱时恩

    释氏护教编后记宋濂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自从鹿野苑中。直至於跋提河。演说苦空无我无量妙义。随机钝利。分为顿渐。无小无大。尽皆摄入萨婆若海。既灭度后。其弟子阿难陀。多闻总持。有大智慧。结集为

  • 第七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三 会十二处即藏性 分二  辰初 总征  二 别破  今初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总标十二处即藏性。处者方所也,定在也。以权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