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行经不可计品第十一

须菩提白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佛言:极大究竟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不可量究竟。无有与等者究竟。无有边究竟。安隐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计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不可量究竟。不可量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不可议不可称。是故般若波罗蜜不可量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安隐究竟无有与等者,怛萨阿竭谁能过者,是故般若波罗蜜无有与等者究竟。何等般若波罗蜜无有边究竟。无有边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是故般若波罗蜜无有边究竟。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怛萨阿竭无师萨芸若不可计不可量无边。佛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计。诸法亦不可计。诸法了无所法。正是中不可计。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可思。诸法亦不可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诸法亦无有边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边幅了不可得。诸法边幅了不可得。用何等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有边幅。诸法无有边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边幅了不可得无有尽处。诸法边幅了不可得无有尽处。用何等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诸法了不可得。边幅无有尽处时云何。佛言:空处可计尽不耶。须菩提言:空不可计荆佛言:诸法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幅用是故。怛萨阿竭法如是比。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怛萨阿竭发心起学。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本无心无念。譬如空无心无念。有心有念因随是生死无有边。怛萨阿竭法如空无有边。是法如空不可计。作是说不可计不可称无有边。佛说是经时五百比丘僧三十比丘尼。皆得阿罗汉。六十优婆塞三十优婆夷。皆得须陀洹道。三十菩萨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皆当於是婆罗劫中受决。

须菩提白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极大安隐究竟。佛言:般若波罗蜜甚深极大安隐究竟。萨芸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从是经出。譬如遮迦越王。所当为者,一切傍臣所有郡国人民皆属王。亦无所复忧。阿罗汉辟支佛佛若诸法。皆从般若波罗蜜中出。皆是经所立。佛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萨芸若道。不受不入。须菩提问佛言:何等萨芸若不受。何等萨芸若不入。佛言:云何须菩提见若罗汉所入处不。须菩提言:不见天中天。不见是法我所入处。佛言善哉!须菩提,我亦不见怛萨阿竭所入处。如我怛萨阿竭无所入。萨芸若无所入处。爱欲天子梵天子俱白佛言:天中天。般若波罗蜜甚深难了。过去佛时所作功德。是辈人於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信者,正使三千大千国土人。一切所当为者皆信。皆信已来行过一劫。於是深般若波罗蜜中乐一日念。无量深出彼德有馀。佛语爱欲天子梵天子。正使复有人闻深般若波罗蜜。以得证决所信乐过一劫。其功德不及是辈。爱欲天子梵天子。皆前以头面著佛足。绕三匝而去。卻行久远乃旋各归天上。歌叹佛说功德。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信深般若波罗蜜者,从何所来而生是间。佛言:如是信者心无有疑。不厌不喜乐闻念不欲远离经师。譬如新生犊子心终不远离其母。是菩萨从人道中来生是间。前世学人今来复得深般若波罗蜜。便信乐不远离也。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萨有时还其功德。若复从他方佛刹来。若供养佛。乃有从彼来生是间者无。佛言有。是辈菩萨於他方佛刹供养佛。复从彼来生是间。持是功德於是间便逮得深般若波罗蜜。若复有菩萨从兜术天上来生是间。或从弥勒菩萨闻是深经中慧。今来生是间。持是功德今逮得深般若波罗蜜。若复有菩萨前世佛时。闻深般若波罗蜜不问中慧。来生是间闻深般若波罗蜜。心便有疑不信乐不问中慧。何以故?前世有疑故。若复有菩萨前世闻深般若波罗蜜。问中慧一日二日三日若至七日。持是功德今复逮得深般若波罗蜜。常乐闻喜问信受。若复有菩萨有时欲闻般若波罗蜜。或不欲闻。其心乱数数转如称乍低乍仰。是辈人適学未发故。使少信不乐得深般若波罗蜜。便厌不欲学弃舍去。如是终不成就堕罗汉辟支佛道中。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九卷·宝亮
  卷五百七十六·佚名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六·佚名
  修行观界第十三·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二卷·普光
  南普陀寺重建大悲殿记·太虚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三卷·护法
  欢迎萧督军致谢词·太虚
  见善恶境界如何对待·印光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卷之七·密云圆悟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玄奘
  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仲御·唐圭璋

      仲御,商王元份曾孙。皇祐四年(1052)生。哲宗初,累迁镇宁、保宁、蝇信、武安节度使,封汝南、华原郡王。政和中,以检校少傅、泰宁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嗣封濮王。宣和四年(1122)卒,年七十一。赠太傅,追封郇王,谥康孝。   

  • 卷一·董康

      ○靑衫淚·雜劇   元馬致遠撰。謂白居易裴興奴江州相遇。其事不實。因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馬靑衫濕。故以爲名也。   劇云。白居易。太原人。唐憲宗時爲吏部侍郞。與元稹、賈島、孟浩然相契厚。長安名妓裴興奴

  • 第二章 夫妻翫赏·屠隆

    【破齐阵】〔生上〕宝剑秋呼风雨。彩毫夜飮虹霓。名擅雕龙。诗成倚马。淸思裁云翦水。未抒天外冥鸿翅。且养山中隐豹姿。男儿生自奇。天才磊落自髫年。斗酒淋漓诗百篇。佛果前身号金粟。仙姿现世是靑莲。

  • 后志·杨基

    眉庵集後志眉庵杨先生孟载吾苏之吴邑人家天平山南赤山之下自幼敏悟絶人日记数千言弱冠工文词议论古昔亦数万言谓之论鉴尝挈以试仪曹值元季兵兴弗果就职当时文章大家若饶参政介之周左丞伯温见皆奇之会稽杨廉夫以诗伯一

  •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吕思勉

    一个民族,进步到达于某一程度之后,就决不会自忘其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了。虽然进化的路径,是曲线的,有时不免暂为他族所压服。公元1729,即清世宗的雍正七年,曾有过这样一道上谕。他说:“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辄以朱三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五·阿桂

    九月庚辰阿尔泰岳钟璜奏言金川与绰斯甲布九土司攻鬬一案【臣】等防同出口查办先令委员传示各土司随于八月十三日起程兹行抵维州据副将董天弼知州王采珍禀称奉传各土司齐集丹坝适遇郎卡差人跪于岭上喊禀愿退碉卡只求准

  • 崔道固传·沈约

    崔道固,清河人,世祖时代,以能干被赏识,当太子屯骑校尉,左军将军。大明三年(459),出外当齐、北海二郡太守。百姓焦恭挖开古墓,搞到一套玉铠。崔道固搜索到手,献给朝廷,并把焦恭捉起来关住。便到内地当新安王刘子鸾北中郎谘议参

  • 卷第二十九·佚名

    亲王四进拜四皇叔頵加恩制元祐元年明堂门下。王者采儒术以驭神。缘人情而制礼。谓远而尊者祖。故郊以配昊天。迩而爱者亲。故祀以侑上帝。朕宪章往古。缉熙旷文。孝奏而至诚通。灵游而美祥下。肆颁宠典。褒进近亲。某

  • 五年·佚名

    (己酉)五年清雍正七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午,下諭勸農于八道兩都。○以朴弼均、李宗白爲奉敎,趙尙行爲檢閱。1月5日○庚戌,宣惠廳啓:「國恤發靷後,下玄宮前,山陵朝夕祭奠封進生物,有分定各道,別單書入之例。今此王世子喪,依前例以

  • 为政篇·孔子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礼记要义卷第三十·魏了翁

    投壷 儒行一奉矢奉中执壷之节投壷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壷注云矢所以投者也中士则鹿中也射人奉之者投壷射之类也其奉之西阶上北靣正义曰士则鹿中案射记云大夫兕中士鹿中此篇投壷是大夫士之礼故云士则鹿中不云兕

  • 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第三分善现品第三之五尔时善现复白佛言:所说菩萨摩诃萨者,何等名为菩萨句义。佛告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善现,菩提不生。萨埵非有。句於其中理不可得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善现,譬如空中实无鸟迹。菩萨句义亦复

  • 譬喻品第五十二·佚名

    佛告须菩提,譬如大海中船卒破坏。其船中人不取板木。及取死人而抱持者,知彼人终不能得渡皆当俱没。所以者何。用各不取所依持故。其人若取板木樯者,径便得渡身得安隐。用取所依而以自济。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萨

  • 因明正理門論本〈不分品〉·欧阳竟无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爲學役.盬其腦而百體唯吾號令是爲學髓.役無超迹   濟窮之望.髓有産生創立之能.學固不問其髓而甘心爲役乎。木之有本也.水之有   源也.學之有理也.一也.因明之術又何獨不然。劫初足目標唱似真.爰

  •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佚名

    若有断乐速者。此断乐速故。此断亦说下贱。于中若有断苦迟者。此断苦迟故。此断亦说下贱。于中若有断苦速者。此断苦速故。此断非广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称广布。我断广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称广布。云何我断广布流布

  • 泰山道里记·聂鈫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

  • 佛说阿阇世王经·佚名

    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译,与《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同

  • 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智旭

    夫三界惟心。心外无法。理具事造。实非两重。但迷之则三障宛然。悟之则三德法尔。迷悟无性。随俗假名。真实指归。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迷悟似分。迷既迷其所悟。悟卽悟其所迷。此占察善恶业报经。乃指迷归悟之要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