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丽史

朝鲜断代史。总编审郑麟趾,参加编纂的前后约数十人。1451年成书,用汉文写成。郑麟趾,朝鲜李朝领议政(首相)。著作除《高丽史》外,还有李朝的《世宗实录》、《文宗实录》、《资治通鉴训义》、《治平要览》、《历代兵要》等。本书共139卷,150多万字。分世家、志、表、列传4部分。世家46卷(1—46)记载高丽王朝34代国王在位时期活动的传记。志书39卷(47—85)记载高丽王朝的典章制度。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在各志中又分成若干条目,分别叙述。表即年表2卷(86—87)。将高丽时期的史事用表格形式简要表示,采取高丽年号与中国年号并用的方法。从“后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契丹太祖神册三年、〔高丽〕太祖天授元年”起,到“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恭让四年”止。列传50卷(88—137)。记载高丽时期950余人的传记。分后妃、宗室、公主、诸臣、良吏、忠义、孝友、烈女、方技、宦者、酷吏、嬖幸、奸臣、叛逆各类。本书史料价值很高。书中保有大量原始资料,诸如国王诏书、大臣奏疏、外交文书、各种条规和法律条文等,有的全文照录,有的摘录于各篇中。由于高丽王朝的档案资料及其他重要著述毁于兵火,本书保存的史料,就更显重要。但书中所载事物也有失真之处,将禑王和昌王定为辛盹之子孙,不把他们做为国王,两王执政15年,被列入叛逆传中。

《高丽史》全部章节目录

(1)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
(2)世家卷第二 高丽史二
(3)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
(4)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
(5)世家卷第五 高丽史五
(6)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
(7)世家卷第七 高丽史七
(8)世家卷第八 高丽史八
(9)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
(10)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
(11)世家卷第十一 高丽史十一
(12)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
(13)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
(14)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
(15)世家卷第十五 高丽史十五
(16)世家卷第十六 高丽史十六
(17)世家卷第十七 高丽史十七
(18)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
(19)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
(20)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
(21)世家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二十一
(22)世家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二十二
(23)世家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二十三
(24)世家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二十四
(25)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
(26)世家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二十六
(27)世家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二十七
(28)世家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二十八
(29)世家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二十九
(30)世家卷第三十 高丽史三十
(31)世家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三十一
(32)世家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三十二
(33)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
(34)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
(35)世家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三十五
(36)世家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三十六
(37)世家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三十七
(38)世家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三十八
(39)世家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三十九
(40)世家卷第四十 高丽史四十
(41)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
(42)世家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四十二
(43)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
(44)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
(45)世家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四十五
(46)世家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四十六
(47)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
(48)志卷第二 高丽史四十八
(49)志卷第三 高丽史四十九
(50)志卷第四 高丽史五十
(51)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
(52)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
(53)志卷第七 高丽史五十三
(54)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
(55)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
(56)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
(57)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
(58)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
(59)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60)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
(61)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
(62)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
(63)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
(64)志卷第十八 高丽史六十四
(65)志卷第十九 高丽史六十五
(66)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
(67)志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六十七
(68)志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六十八
(69)志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六十九
(70)志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七十
(71)志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七十一
(72)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
(73)志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七十三
(74)志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七十四
(75)志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七十五
(76)志卷第三十 高丽史七十六
(77)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
(78)志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七十八
(79)志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七十九
(80)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
(81)志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八十一
(82)志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八十二
(83)志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八十三
(84)志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八十四
(85)志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八十五
(86)表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六
(87)表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七
(88)列传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八
(89)列传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九
(90)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
(91)列传卷第四 高丽史九十一
(92)列传卷第五 高丽史九十二
(93)列传卷第六 高丽史九十三
(94)列传卷第七 高丽史九十四
(95)列传卷第八 高丽史九十五
(96)列传卷第九 高丽史九十六
(97)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
(98)列传卷第十一 高丽史九十八
(99)列传卷第十二 高丽史九十九
(100)列传卷第十三 高丽史一百
(101)列传卷第十四 高丽史一百一
(102)列传卷第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
(103)列传卷第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
(104)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
(105)列传卷第十八 高丽史一百五
(106)列传卷第十九 高丽史一百六
(107)列传卷第二十 高丽史一百七
(108)列传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一百八
(109)列传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一百九
(110)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
(111)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
(112)列传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一百十二
(113)列传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一百十三
(114)列传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一百十四
(115)列传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一百十五
(116)列传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一百十六
(117)列传卷第三十 高丽史一百十七
(118)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
(119)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
(120)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
(121)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
(122)列传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十二
(123)列传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一百二十三
(124)列传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一百二十四
(125)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
(126)列传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一百二十六
(127)列传卷第四十 高丽史一百二十七
(128)列传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一百二十八
(129)列传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一百二十九
(130)列传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一百三十
(131)列传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一百三十一
(132)列传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一百三十二
(133)列传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十三
(134)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
(135)列传卷第四十八 高丽史一百三十五
(136)列传卷第四十九 高丽史一百三十六
(137)列传卷第五十 高丽史一百三十七
(138)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
(139)世家卷第二 高丽史二
(140)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
(141)世家卷第四 高丽史四
(142)世家卷第五 高丽史五
(143)世家卷第六 高丽史六
(144)世家卷第七 高丽史七
(145)世家卷第八 高丽史八
(146)世家卷第九 高丽史九
(147)世家卷第十 高丽史十
(148)世家卷第十一 高丽史十一
(149)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
(150)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
(151)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
(152)世家卷第十五 高丽史十五
(153)世家卷第十六 高丽史十六
(154)世家卷第十七 高丽史十七
(155)世家卷第十八 高丽史十八
(156)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
(157)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
(158)世家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二十一
(159)世家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二十二
(160)世家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二十三
(161)世家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二十四
(162)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
(163)世家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二十六
(164)世家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二十七
(165)世家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二十八
(166)世家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二十九
(167)世家卷第三十 高丽史三十
(168)世家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三十一
(169)世家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三十二
(170)世家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三十三
(171)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
(172)世家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三十五
(173)世家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三十六
(174)世家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三十七
(175)世家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三十八
(176)世家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三十九
(177)世家卷第四十 高丽史四十
(178)世家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四十一
(179)世家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四十二
(180)世家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四十三
(181)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
(182)世家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四十五
(183)世家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四十六
(184)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
(185)志卷第二 高丽史四十八
(186)志卷第三 高丽史四十九
(187)志卷第四 高丽史五十
(188)志卷第五 高丽史五十一
(189)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
(190)志卷第七 高丽史五十三
(191)志卷第八 高丽史五十四
(192)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
(193)志卷第十 高丽史五十六
(194)志卷第十一 高丽史五十七
(195)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
(196)志卷第十三 高丽史五十九
(197)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
(198)志卷第十五 高丽史六十一
(199)志卷第十六 高丽史六十二
(200)志卷第十七 高丽史六十三
(201)志卷第十八 高丽史六十四
(202)志卷第十九 高丽史六十五
(203)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
(204)志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六十七
(205)志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六十八
(206)志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六十九
(207)志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七十
(208)志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七十一
(209)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
(210)志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七十三
(211)志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七十四
(212)志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七十五
(213)志卷第三十 高丽史七十六
(214)志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七十七
(215)志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七十八
(216)志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七十九
(217)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
(218)志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八十一
(219)志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八十二
(220)志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八十三
(221)志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八十四
(222)志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八十五
(223)表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六
(224)表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七
(225)列传卷第一 高丽史八十八
(226)列传卷第二 高丽史八十九
(227)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
(228)列传卷第四 高丽史九十一
(229)列传卷第五 高丽史九十二
(230)列传卷第六 高丽史九十三
(231)列传卷第七 高丽史九十四
(232)列传卷第八 高丽史九十五
(233)列传卷第九 高丽史九十六
(234)列传卷第十 高丽史九十七
(235)列传卷第十一 高丽史九十八
(236)列传卷第十二 高丽史九十九
(237)列传卷第十三 高丽史一百
(238)列传卷第十四 高丽史一百一
(239)列传卷第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
(240)列传卷第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
(241)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
(242)列传卷第十八 高丽史一百五
(243)列传卷第十九 高丽史一百六
(244)列传卷第二十 高丽史一百七
(245)列传卷第二十一 高丽史一百八
(246)列传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一百九
(247)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
(248)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
(249)列传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一百十二
(250)列传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一百十三
(251)列传卷第二十七 高丽史一百十四
(252)列传卷第二十八 高丽史一百十五
(253)列传卷第二十九 高丽史一百十六
(254)列传卷第三十 高丽史一百十七
(255)列传卷第三十一 高丽史一百十八
(256)列传卷第三十二 高丽史一百十九
(257)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
(258)列传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一百二十一
(259)列传卷第三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十二
(260)列传卷第三十六 高丽史一百二十三
(261)列传卷第三十七 高丽史一百二十四
(262)列传卷第三十八 高丽史一百二十五
(263)列传卷第三十九 高丽史一百二十六
(264)列传卷第四十 高丽史一百二十七
(265)列传卷第四十一 高丽史一百二十八
(266)列传卷第四十二 高丽史一百二十九
(267)列传卷第四十三 高丽史一百三十
(268)列传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一百三十一
(269)列传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一百三十二
(270)列传卷第四十六 高丽史一百三十三
(271)列传卷第四十七 高丽史一百三十四
(272)列传卷第四十八 高丽史一百三十五
(273)列传卷第四十九 高丽史一百三十六
(274)列传卷第五十 高丽史一百三十七

猜你喜欢
  三国志·陈寿
  北史·李延寿
  三国典略·丘悦
  蜀梼杌·张唐英
  漱华随笔·严有禧
  海东逸史·佚名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佚名
  汪记舞台内幕·陶希圣
  戴东原先生轶事·戴清泉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胡一桂
  崇祯记闻录·佚名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周树模
  琉球入太学始末·王士祯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杜文澜

    论词三十则说词之书,宋世至为繁富,类皆散见於杂著中。惟明人杨升庵始以词话名书。康熙四十六年,御选历代诗馀,附词话十卷,自唐迄明,网不荟萃类列。并采录词人姓氏里秩,别汇为篇,可谓集词话之大成,备骚坛之盛事矣。近人词说,皆评

  • 五言卷五·洪迈

      五言  江行无题一        钱起  倾酒向涟漪乘流东去时寸心同尺璧投此报冯夷  二  江曲全萦楚云氛半自秦岘山回首望如别故闗人  三  浦烟函夜色冷日转秋旻自有沈碑石清光不照人  四  楚岸

  • 卷二百八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八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六 刘基 艾如张 有菀者林衆鸟萃之我欲张罗榛楛翳之既砺我斧又饬我徒孰是奥秽而不剪除爰升于墟以相乃麓有条我网载秩我目有鸟有鸟五采其章??喈喈率彼

  • 第七十九回 诛暴主辽阳立新君 隳前功符离惊溃变·蔡东藩

      却说李显忠原名世辅,系绥德军青涧人,父名永奇,为本军巡检使。显忠年十七,即随父出入行阵,颇有胆略,积功至武翼郎,充副将。至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永奇私语显忠道:“我为宋臣,乃可为金人用么?”显忠尝念父言,每欲乘间归宋,

  •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四 奸臣传三·纪昀

    奸臣传宋 【一】 ○宋一 蔡确【吴处厚】邪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确 【吴处厚】 邢恕 吕惠卿 章惇 曾布 安惇△蔡确 【吴处厚】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嶭向行部

  • 钦定兰州纪略卷十四·阿桂

    庚午上谕内阁曰行在大学士九卿防审勒尔谨王亶望王廷赞等揑灾冐赈侵蚀监粮通同舞营私各欵按律定拟请防即行正法一折朕酌核三人情罪即予骈诛亦所应得但其中稍有别区不得不为明白宣示者甘省收捐监生本欲借监粮为偹荒赈

  • 卷七·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七元 胡一桂 撰西汉汉高帝【太祖】姓刘名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沛郡名在徐州】父太公【後尊号太上皇】母媪感蛟龙而生帝【始皇即位甲寅岁生媪息大泽陂梦神遇雷电昼晦太公往视见蛟龙其上】隆

  • 五十六、金粟斋的结束·包天笑

      金粟斋译书处的不能维持下去,就是它的经济基础不曾打好。当时一班有志之士,提倡新文化事业,都是为了开风气,并不是为了谋利润,因此便不在经济上打好基础,这大都是不能持久的。蒯礼卿先生办这个金粟斋译书处,最初的动机,便

  • 黄绂传·张廷玉

    黄绂,字用章,其远祖为封丘人。曾祖父时迁到平越,遂定居于此。黄绂荣登正统十三年(1448)的进士榜,授行人官职,接着官任南京刑部郎中。黄绂为人刚正廉洁,人们送他一个雅号,称为“硬黄”。当时有一个特别奸猾的谭千户,他强占百姓

  •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王礼考【五】朝仪皇太后三大节朝贺【臣】等谨案古者命妇有朝女君之礼唐开元礼载太皇太后皇太后及皇后受羣臣朝及外命妇朝会仪我朝列圣

  • 诏圣第五十八·桓宽

    御史曰:“夏后氏不倍言,殷誓,周盟,德信弥衰。无文、武之人,欲修其法,此殷、周之所以失势,而见夺于诸侯也。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其后,法稍犯,不正于理。故奸萌而《

  • 旧序·朱熹

    仪礼经传通解旧序南康旧刊朱文公仪礼经传与集传集注而丧祭二礼俄空焉盖以属门人勉斋黄榦俾之类次而未成也虙来南康闻勉斋已下世深恨 文公之志不终士友间有言勉斋固尝脱藁今在南劔陈史君处欲全此书索之南劔可也南劔知

  •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衆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   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而爲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

  • 真州长芦了禅师劫外录序·真歇清了

    长芦了禅师。芙蓉之孙。丹霞之子。得法於钵盂峰上。以无所得而得。说法於一苇江边。以无所说而说。云行水止。从而问法者常千七百人。以无所闻而闻。予尝造其室。窅然空然。温伯雪子之忘言。净名居士之杜口。予莫能知

  •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梁启超

    近人梁启超撰。一卷。主要叙述马志尼、加里波第、加富尔领导意大利资产阶级复兴运动的始末。于三人身世、经历、政治主张和活动叙述甚详。对马志尼组织青年意大利党采取教育与暴动并行、加富尔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颇

  •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佚名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佚名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