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全书无表、志,《魏志》有纪、传,蜀、吴二志只有传。魏、吴二志,系根据两国国史及魏鱼豢《魏略》、吴韦昭《吴书》、晋王忱《魏书》而成。蜀无国史,该志多为寿据自身见闻、收集史料,详加考证而成。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原附《吴志》之《叙录》已亡佚。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对原书补充缺漏、订正谬误、评论得失,增加了许多完整史料。清代以来为《三国志》作补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国疆域志》,钱大昭侯康《三国艺文志》,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王欣夫《补三国兵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黄大华《三国三公宰辅表》,钱钟英《三国大事年表》、《三国疆域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等。以近人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最为详尽。索引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

《三国志》全部章节目录

(1)武帝纪第一
(2)文帝纪第二
(3)明帝纪第三
(4)三少帝纪第四
(5)后妃传第五
(6)董二袁刘传第六
(7)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8)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9)诸夏侯曹传第九
(10)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11)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12)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13)锺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14)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15)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16)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17)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18)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19)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20)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21)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22)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23)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24)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25)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26)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27)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28)方技传第二十九
(29)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30)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31)刘二牧传第一
(32)先主传第二
(33)后主传第三
(34)二主妃子传第四
(35)诸葛亮传第五
(36)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37)庞统法正传第七
(38)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39)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40)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41)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42)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43)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44)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45)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46)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47)吴主传第二
(48)三嗣主传第三
(49)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50)妃嫔传第五
(51)宗室传第六
(52)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53)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54)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55)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56)硃治硃然吕范硃桓传第十一
(57)虞陆张骆陆吾硃传第十二
(58)陆逊传第十三
(59)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60)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61)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62)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63)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64)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65)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猜你喜欢
  李相国论事集·李绛
  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许亢宗
  新城录·沈亚之
  建炎笔录·赵鼎
  汉官旧仪·卫宏
  续明纪事本末·倪在田
  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
  明穆宗实录·佚名
  革除遗事·黄佐
  啁啾漫记·匏夫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佚名
  澄斋日记·恽毓鼎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唐大诏令集·宋敏求
  朝鲜王朝实录[宪宗实录]·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杨韶父·唐圭璋

      韶父字季和,号东窗。淳祐元年(1241)进士。隐居通议有韶父诗。自号录云:字彦良。   伊州三台令   水村月淡云低。为爱寒香晚吹。瘦马立多时。是谁家、茅舍竹篱。   三三两两芳蕤。未放琼铺雪堆。只这一些儿。胜

  • 李之仪·唐圭璋

      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人。登进士。苏轼帅中山,辟掌机宜文字。后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遗表,编管太平州。政和三年(1113),除名勒停。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七十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二·徐乾学

    宋纪六十二【起黓执徐九月尽昭阳大荒落七月凡十一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皇祐四年九月戊申侬智髙杀广南钤辖蒋偕于贺州太平场荘宅副使何宗左右侍禁张达三班奉职唐岘皆没偕始受命讨贼驰驿十七

  • 读礼通考卷一百八·徐乾学

    丧制一干学案丧制者何也今日通行之制也其冠以古制者何本所自也士子贡举之制汉所独严至今无变抑亦礼教之始也故次之职官忧服略定扵唐淆扵五代宋赖诸儒之力行金元益轻矣眀洪武间稽古定制而本朝益为精详传之万世可也武臣

  • 青山跋·川口长孺

    台湾纪事三卷,记明人郑成功事也。成功者,芝龙之子,而其母乃我平户之产也。芝龙之客平户,娶以为妻,生成功。及芝龙事明,身致富贵,使人迎成功及其母。既而芝龙降清,成功不从。方清兵之陷泉州,军民皆溃,成功母独不屈而死。夫以孱弱

  • 卷之五百八十八·佚名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三月。丙戌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甲寅皆如之。内纪○奉皇太后御乾清宫。义国使臣文吉、参赞博尔济斯等、瑞典国使臣倭伦白、参赞克德伦等觐见。  ○

  • 附录一 年谱·林语堂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至嘉祐八年(1023年—1063年)1036年 苏东坡降生(11月19日)1054年 娶王弗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年4月—1059年7月)1059年 举家迁往京都(1060年2月抵达)1061年 任凤

  • 崔讳甫传·欧阳修

    崔讳甫的字叫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他家世代以守礼制有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寿安县县尉。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讳甫冒着危险到家祠里,把神主背着逃了出来。从起居舍人多次升官后任中书舍人。他性格刚强梗直

  •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司马迁

    荆王刘贾者,【正义】:年表云都吴也。诸刘,不知其何属【集解】:汉书贾,高帝从父兄。【索隐】:按:注引汉书,云贾,高祖从父兄,则班固或别有所见也。初起时。汉王元年,还定三秦,刘贾为将军,定塞地,【索隐】:贾将兵定塞地,塞即桃林之塞。

  • 卷二十八·佚名

    △十明品第二十三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何等为十。此菩萨摩诃萨。悉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念。所谓善心。不善心。无记心。广心。狭心。恶心。胜心。顺生死心。背生死心。声闻心。缘

  • 答妙慧女士问(九则)·太虚

    问一:修行出家与在家有何分别?出家胜于在家否?女弟子前年依姑苏净空尼皈依三宝,净师屡劝予出家,谓汝既有志修行,以出家为最方便。惟女弟子俗缘羁束,终难摆脱,故尚未现尼相。  问二:有何方法可摆脱一切俗缘?  问三:年青出家胜

  • 释迦牟尼的教育·太虚

    ──二十年一在鼓浪屿武荣中学讲──释迦牟尼的确是古代的教育大家,他生平所建立的教育宗旨、和适应现实所施设的方针及办法,虽在这二十世纪新时代,还可以作今日教育界的参考,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界。在讲这题之先,应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力品第三十八之一(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为六。小儿以啼为力。欲有所说。要当先啼。女人以嗔恚为力。依嗔恚已。然后所说。沙门

  •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观因果门第九所以有此门来者。上四门求相不可得。次一门明性无踪。故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以外相内性空故一切法空。外人云。若一切法性相空者可言无因果耶。然世出世因果

  • 第十八 发汗偈·佚名

    比丘及比丘不共住者,于此不得共食,[而彼]不独住而不犯,[为如何之时耶?]此依善巧者之思惟而质问。五种不可舍物、不可分物,依大仙所说,无舍,受用者不犯。此……质问。我不言十种人,十一种人被舍,敬礼年长者有罪,此&helli

  • 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清·吴谦撰。成书于1742年。全书3卷, 5. 5万字。卷一, 论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各病脉证、阴阳表里、阳毒、阴毒诸证等, 凡三十五篇; 卷二, 列表热里热阴热阳热、恶寒背恶寒、恶风、头痛等四十九证, 分

  • 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佚名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真诰》卷五称:「道有九真中经老君之秘言也」;《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九真中经黄老秘言一卷」,皆指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二卷,收入正一部。又《无上秘要》等书亦常引此经。经

  • 法言·扬雄

    儒学类著作。亦称《扬子法言》西汉扬雄撰。十三卷。《汉书·扬雄传赞》云:雄“好古而乐道,其志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故作《法言》。”《法言》摹拟《论语》,分为《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