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列传卷第十五 高丽史一百二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

琴仪。

○琴仪字节之初名克仪本奉化县人后赐籍金浦三韩功臣容式之后体貌奇爽器度雄伟少力学善属文屡举不第出监淸道务刚直不挠民目为铁太守。 明宗十四年中魁科籍内侍崔忠献当国求文士有李宗揆者荐仪遂* {谄}事忠献历扬华要神宗朝拜尙书右丞右谏议大夫太子赞善大夫。 仪尝带二学士又兼三大夫世以为荣 执政左迁将作监复拜左谏议大夫。 熙宗四年以右副承宣掌试取皇甫瓘等瓘等谒忠献忠献赠随从坊厢银甁各一事怡亦赠银甁又谒王亲赐酒果仍观各坊厢歌吹命瓘等七人属内侍仪为忠献所 故待以厚礼如此。 寻迁知奏事知吏部事仪久典机要奏对称旨王倚以为重仪颇恃势骄恣瓘诣仪直庐作诗讽休官仪以告忠献流瓘于岛时议薄之。

康宗卽位金遣使册命金使欲入仪凤正门朝议不肯往复相诘王命仪往谕仪问曰: "天子之巡守方岳者自古有之若大国枉 小国当入自何门 " 金使曰: "天子出入舍中门而何 " 仪曰: "然则人臣欲入君之正门可乎 " 金使大服乃入自西门王嘉之进签书枢密院事左散骑常侍翰林学士承旨。 高宗二年拜政堂文学修国史寻守太尉中书侍郞平章事五年改门下侍郞平章事。 尝于八关会台吏以事扼队正喉辱之军将呼 乱掷瓦砾于御史台幕有飞石过宰相幕仪大怒下庭立 声骂曰: "若等在君臣大会敢尔耶苟为乱先杀老夫。" 军将稍沮乱得不作加守太保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侍郞平章事判吏部事。 七年引年乞退加壁上功臣仍令致仕以琴碁自娱十七年卒年七十八王闻讣悼甚命有司 丧葬谥英烈。 仪与人面折无所讳以是人多惮之屡典贡举所选多名士翰林曲有称琴学士者是也子耆揆晖祺。

李奎报[*(李)益培]。

○李奎报字春卿初名仁 黄骊县人父允绥户部郞中奎报幼聪敏九岁能属文时号奇童稍长经史百家佛老之书一览辄记。 其赴监试也梦有奎星报以居魁果中第一因改今名。 明宗二十年登同进士第嫌末科欲辞之父责之切且无旧例不得辞因醉谓贺客曰: "科第虽下庸 知不三四度铸门生者乎 " 坐客掩口窃笑时李仁老吴世才林椿赵通皇甫抗咸淳李湛之等自以为一时豪俊结为友称七贤每飮酒赋诗旁若无人。 世才死湛之谓奎报曰: "子可补耶 " 奎报曰: "七贤岂朝廷官爵而补其阙耶未闻稽阮之后有承乏者。" 皆大笑又令赋诗奎报口号其一句云: "未识七贤内谁为钻核人 " 一坐皆有 色。 宰相赵永仁任濡崔诜崔 等上书荐之为不平者所抑久不调神宗二年始补全州司录为同僚所忌见替。 东都叛命将讨之以及第未官者充修制人皆以计避奎报慨然曰: "予虽怯懦避国难非夫也。" 遂从军为兵马录事兼修制及还论赏将士奎报独未得官后禁省诸儒上书交荐权补直翰林院。

崔忠献使作茅亭记览之嘉赏遂为眞自是忠献屡招致走笔赋诗骤迁司宰丞。 高宗初以诗贽忠献求 职阶除忠献以其诗示其府典签宋恂曰: "此子高亢意不止此若直除 官则亦人望也。" 乃拜右正言知制诰历左右司谏。 八关会有阙贺表者奎报欲弹琴仪固止忠献闻而劾之贬奎报为桂阳副使寻以礼部郞中起居注召还累拜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判卫尉事以事流 岛踰年召判秘书省事。 时蒙古兵压境屡加征诘奎报久掌两制制陈情书表帝感悟撤兵王大嘉之特授枢密副使右散骑常侍进知门下省事户部尙书集贤殿大学士升政堂文学守太尉 知政事。 二十三年上表乞退遣近臣敦谕起之明年三上表固辞王重违其志特加守太保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辞命犹皆委之俸禄如故。 二十八年卒年七十四谥文顺性豁达不营生产肆酒放旷为诗文不蹈古人畦径横* 别驾汪洋大肆一时高文大册皆出其手三掌礼 所得多名士有集五十三卷行于世。 子灌涵澄济涵登第仕至司宰少监子益培。

○益培字自天高宗时登第调河东监务选入翰院累迁礼部员外郞元宗复旧都时官府旧物皆弃不收独益培收礼部文籍以功迁右司谏。 忠烈朝拜佥议典书累官至副知密直司事版图判书文翰学士致仕十八年卒。 益培以文学名于世通敏强记然好色嗜酒无节操尝受金洪裕赂借述使中第士林鄙之。

兪升旦。

○兪升旦初名元淳仁同县人沈讷谦逊博闻强记尤工于古文世称元淳文经史奥义有问者辨释无疑至于释典亦能旁通。 尝过尙书朴仁硕家仁硕有藻鉴待之尽礼人问其故* 曰: "此人如照夜神珠求不可得 敢自致。" 康宗为太子时选补僚属擢第为侍学康宗放江华升旦亦被斥不调熙宗朝始授南京司录 军与留守崔正华有隙降授深岳监务不赴。 高宗在幼 亦受学及卽位除守宫署丞恩眷甚厚遂为师傅历礼部侍郞右谏议大夫进 知政事。 蒙古大举侵及京畿崔怡会宰枢议迁都江华时升平旣久京都户至十万金碧相望人情安土重迁然畏怡无敢发一言者。 升旦独曰: "以小事大义也事之以礼交之以信彼亦何名而困我哉 城郭捐宗社窜伏海岛苟延岁月使边氓丁壮尽于锋镝老弱系为奴虏非为国长计也。" 怡不听十九年卒谥文安无子。

金仁镜[*(金)承茂]。

○金仁镜初名良镜庆州人平章事良愼公义珍四世孙父永固为兴郊道馆驿使公淸慈惠不笞一人后为龟州甲仗。 金甫当起兵败永固逮系宁州狱当死兴郊吏民诣处置使涕泣请贷使不忍诛械送于京承宣李俊仪素与永固善营救得免然第宅已没官妻子饥寒无所托兴郊吏又* {敛}米帛厚遗之。 仕至阁门祗候仁镜才识精敏善隶书明宗时中乙科第二人直史馆累转起居舍人。

高宗初赵 讨契丹兵于江东城 仁镜为判官时蒙古元帅哈眞东眞元帅完颜子渊请兵粮 欲 之难其人。 仁镜请行 曰: "幕中筹策君所职耳冒险往谍非素习也何敢请为 " 仁镜曰: "尝闻蒙古布阵取法孙吴予少读六书熟知之故敢请。"  乃许之卽遣仁镜率精兵一千输米一千石与之会哈眞子渊攻契丹兵于岱州屯州西秃山。 仁镜领兵往见之两元帅张乐宴慰极欢而罢仁镜就州西门外结方阵两元帅登高而望蒙古四十六人被甲带剑相对而立仁镜使才人列军前鼓 作杂戱又使善射者二十余人一时俱射矢入州城契丹登城望者皆奔避两元帅叹军容整肃复邀仁镜置之上座更宴慰转礼部郞中论功擢枢密院右承宣。

十四年东眞寇定长二州仁镜知中军兵马事与战于宜州败绩明年被谗贬尙州牧使故旧无一人相送者唯门生饯于郊仁镜有诗云: "一鞭几尽扫胡尘万里南荒作逐臣玉笋门生多出饯感深难禁泪沾巾。" 又题州壁云: "敢向苍天有怨情谪来犹自得专城何时铃阁登黄阁太守行为宰相行。" 未几拜刑部尙书翰林学士寻知枢密院事尙书左仆射当时以为美谈。 十九年进政堂文学吏部尙书监修国史升中书侍郞平章事二十二年卒谥贞肃。 仁镜文武吏材俱赡诗词淸新尤工近体诗赋世称'良镜诗赋'。

子炼成擢魁科官至尙书左仆射翰林学士承旨。 孙承茂美容仪有才识少登第历史翰为金俊所重累迁侍御史时承宣许珙执政诸道按察多行 遗康轩韩琓亦附珙多受赂承茂皆劾论珙由是恶之。

李公老。

○李公老字去华丹山县人文章富赡尤工四六明宗朝登第调安边判官出私财代民赋以最征为司仪署丞迁直翰林院。 崔忠献以公老连戚里 不用者几十年其父尙材悯之赂忠献拜监门卫长史。 高宗初以礼部郞中为赵 兵马判官献擒贼之策多有中者。 韩恂之反公老为宣抚使有功拜秘书少监出为庆尙道按察使令行禁止部内大理王嘉之授刑部侍郞仍按其道。 入拜殿中监典选崇威府剖决如流视事五日民多称服进枢密院右副承宣国子大司成王倚为腹心将大用之十一年卒家无担石无子。

李仁老[吴世才赵通林椿]。

○李仁老字眉 初名得玉平章事 之曾孙自幼聪悟能属文善草隶郑仲夫之乱祝发以避乱定归俗。 明宗十年擢魁科补桂阳管记迁直史馆出入史翰凡十有四年与当世名儒吴世才林椿赵通皇甫抗咸淳李湛之结为忘年友以诗酒相娱世比江左七贤。 神宗朝累迁礼部员外郞高宗初拜秘书监右谏议大夫卒年六十九。 以诗名于时性偏急 当世不为大用所著银台集二十卷后集四卷双明斋集三卷破闲集三卷行于世子程穰* 皆登第。

○世才字德全高敞县人祖翰林学士学麟。 世才少力学手写六经以读日诵周易。 明宗时登第性 隽少检不容于世仁老三上书荐之竟未得官侨寓东京穷困而卒与奎报为忘年交奎报私谥曰玄静先生。

○通字亦乐玉果县人躯干魁梧经史百家无不贯穿明宗闻其名屡召问登第累迁正言转考功郞中太子文学。 奉使如金会有征诘拘留三年金人爱其才遣还后知西北面留守事宽仁恭俭待人以信官至左谏议大夫国子监大司成翰林学士。

○椿字耆之西河人以文章鸣世屡举不第郑仲夫之乱阖门遭祸椿脱身仅免卒穷夭而死仁老集遗藁为六卷目曰西河先生集行于世。

赵文拔。

○赵文拔定戎鎭吏幼聪敏俊逸读书辄记文词淸警擢魁科补南京司录其父年踰六十文拔作诗遗崔怡求官怡告忠献曰: "子擢状元父为州吏非国家重儒之意且赵生才气必远到 免其父乡役以励为人父者。" 忠献然之遂闻于王授职时人美之。 文拔累转中书注书尝直宿省中有一小胥寒甚文拔怜之许入被中小胥狎加足腹上其夜会颁政省吏来报注书作正言小胥徐收其足文拔犹若熟睡。 历司谏起居舍人高宗十四年以礼部郞中兼起居注史馆修撰官修明宗实录 疾卒。

李淳牧[李需]。

○李淳牧陜州吏少志学善属文尝随父至京每于文会应韵走笔名动一时时有李需者才识敏悟亦能走笔与淳牧齐名。 淳牧登第调锦城管记迁直翰林院寻转詹事府注簿以阴阳伎术往来周演之家及演之死左迁金沟县令。 崔怡爱其才未期召还骤加宝文阁待制进判秘书省事。 性巧诈多疑所 政不廉平但以文墨技艺不离省 常典制诰。 崔沆少时师事之及执政待以殊礼擢尙书左仆射未拜而卒子信孙义孙皆官至判事德孙自有传。

○需字乐云初名宗胄未详其乡贯登第为崔怡所爱尝不离左右善谐 戱谑以故不得除台谏制诰。 仕至尙书礼部侍郞妻亡服未 通妻侄之妇妇谋害其夫事觉 流海岛又录其妇游女籍。 需以文学知名秽行如此人皆丑之。

金敞。

○金敞初名孝恭安东人新罗敬顺王之后性温和无 于人熙宗朝登第直史馆累迁尙书右丞。 崔怡召置政房掌铨选时应吏兵部选者无虑数万敞一见无不记其姓名有陈诉辄应无少谬人服其强记然铨注一听于怡不可否。 或问其故* 曰: "天假手我晋阳公吾何*闲焉 " 其阿* {谄}如此高宗朝拜枢密院副使转门下平章事敞附权门久典政柄一日可九迁尙循资格年几六十始拜相世以为廉于进取。 四十三年以守太师门下侍郞平章事判吏部事卒无子临殁语其侄方庆等辞国葬谥文简。

宋国瞻。

○宋国瞻鎭州人性刚直疾恶如 善属文登第直史馆。 高宗朝拜监察御史蒙古元帅撒礼塔大举入境王遣淮安公 讲和国瞻从行及至与撒礼塔言辞色严正撒礼塔嘉叹。 历正言判秘书省事与金敞* {谄}事崔怡入政房耿介不阿怡颇惮之。 朴暄擅权国瞻耻与为列托以足疾辞政房怡自此 之然外有大事必遣国瞻治之。 由刑部尙书出为庆尙道巡问使寄书于怡论沆事怡然之复以沆之 贬国瞻东京副留守。 及怡死沆袭权国瞻畏祸屛居沆亦怀宿憾顾嫌物议召为右散骑常侍未几出知西北面兵马事久不召愤 卒。

崔滋[河千旦]。

○崔滋字树德初名宗裕又名安文宪公 之后天资淳讷不以表表为能少力学能属文康宗朝登第补尙州司录以政最闻入补国学学谕。 崔怡品题朝士以文吏俱优者为第一文而不能吏次之吏而不能文又次之文吏俱不能为下皆手* 屛风每当铨注辄考阅之滋名在下故十年不调。 滋尝作虞美人草歌水精杯诗李奎报见而奇之后怡谓奎报曰: "谁可继公典文翰者 " 曰: "有学谕崔安者及第金坵其次也。" 时李需李百顺河千旦李咸任景肃皆有文名怡欲试其才令制书表使奎报第之凡十选滋五魁五副怡又欲试吏才授给田都监录事亦敏而勤。 高宗时累迁正言出牧尙州剖决如神吏民爱畏按察使荐之秩未满召拜殿中少监宝文阁待制连按忠淸全罗有声绩官累国子大司成知御史台事转尙书右仆射翰林学士承旨进枢密副使拜中书平章事加守太师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吏部事。

蒙古兵大至令三品以上各陈降守之策众论纷 滋与枢密使金宝鼎曰: "江都地广人稀难以固守出降便。" 一日滋邀金俊诸子宴其第时人讥之上章乞退自号东山 。 元宗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淸家集十卷续破闲集三卷行于世子有侯密直副使文翰学士有* 东京留守判官有 自有传。

○千旦利安县人性质直长于文章一时表笺皆出其手晩好释典高宗尝欲移御大寺洞千旦与起居注郑义白曰: "此洞白虎张口势今蒙古兵弥漫君臣入虎口可乎 " 乃止。

蔡松年[*(蔡)桢]。

○蔡松年东州平康县人以御殿行首拜郞将久不改衔崔忠献问其故不* 旁有人曰: "其父今未拜 若改衔出朝路恐乃父望见不知其子而下马避走耳忠献义之寻拜父 职松年由是为忠献所重。 累历枢密承宣御史大夫 知政事高宗三十八年以中书侍郞平章事卒。 姿端秀性和平能终始富贵谥景平。

子桢容仪峻爽志操  以荫进累迁枢密副使御史大夫元宗如蒙古桢扈从多所裨益进 知政事又从世子如蒙古以年老请先还。 三别抄之难桢留守江都闻乱卽驰出贼追不及谒王于西京王慰谕之官至门下侍郞平章事配享元宗庙庭。

孙 。

○孙 初名袭卿树州人登第调天安府判官政最超拜供驿署丞高宗朝累迁礼部侍郞非罪流海岛寻授庆尙道按察副使。 人有弟与 相讼者弟曰: "旣为同产何 独得父母之财弟无其分耶 "  曰: "父临絶举家产付我汝所得者缁衣一缁冠一绳鞋一两纸一卷而已文契具存胡可违也。" 讼之积年未决 召二人至前问曰: "若父没时母安在 " 曰: "先亡。" "若等于时年各几何 " 曰: " 已有家弟方  。"  因谕之曰: "父母之心于子均也岂厚于长年有家之女而薄于无母  之儿耶顾儿之所赖者 也若遗财与 等恐其爱之或不至养之或不专耳儿旣长则用此纸作状服缁衣冠穿绳鞋以告于官将有能辨之者其独遗四物意盖如此。" 弟与 闻而感悟相对而泣 遂中分家产与之。

 官累枢密院副使三十八年以守司空尙书左仆射卒性刚毅长于吏事剖决如流所至有声以妻派联国庶不得拜台省政曹学士典诰。 妻谓 曰: "公因我系贱不践儒林淸要敢请 我更娶世族。"  笑曰: "为己之宦路 三十年糟糠之妻吾不忍为也 有子乎 " 遂不听子世贞亦不得赴举。

权守平。

○权守平安东人*迹微不知其族谱姿 美性淳厚质直有古人风尝为队正贫居。 有郞中卜章汉以非罪见窜守平递食其田有年及章汉遇赦还守平素不相识且其田租已漕于江。 守平袖租簿就与之章汉曰: "当吾窜谪君虽不食岂无他人君今哀我还其田足矣何用租为 " 守平曰: "乘人之灾食其田犹恐不义今旣还尙忍食耶 " 遂投其簿章汉不受闭门而入守平竟以簿系石掷之而去父老叹曰: "今争夺成风不图获见若人。" 牵龙职卑而任宠权贵子弟皆愿为之守平由队正得补辞以家贫亲旧曰: "此荣选也率多易妻求富君若改娶富家谁不愿授室。" 守平曰: "贫富天也何忍 二十年糟糠之妻以求富室邪 " 言者惭服积官至枢密院副使高宗三十七年卒子 翰林学士 子 自有传。

李纯孝[张纯亮]。

○李纯孝韩山人父实椿卫尉卿纯孝高宗朝累官至全罗道巡问使卒。 为人淸白处决如流尝使蒙古不赍一物而还囊 皆空巷妇邮卒皆服其淸节曰眞官人也。

又有张纯亮者性耿介徇公忘私以战功显卒官枢密院副使。

宋彦琦。

○宋彦琦鎭州人父恂以知礼闻官至中书侍郞平章事虽在悬车凡国典礼皆就咨焉。 彦琦少能文有名 辈*闲高宗时登第出 金州政廉平能断事奸豪* {敛}迹以最征为都兵马录事稍迁监察御史监右仓。 时岁凶告 请谒者多彦琦一以公分与甚均时称贤御史。 蒙古兵二百余骑声言捕獭直入嘉朔龟泰四州之境实欲剽掠彦琦率数骑往谕之蒙古兵乃退自是四使蒙古讲和七年之*闲边境稍安。 累官至判将作监事三十三年王欲复使讲和适彦琦 疾宰相相谓曰: "宋之生国之福宋之亡国之忧也。" 卒年四十三。

金守刚。

○金守刚性精通博物耿介不群高宗朝登第直史馆累迁侍御史时移都江华蒙古遣将侵掠督还旧京王遣守刚如蒙古进方物守刚从帝入和林城乞罢兵帝以不出陆为辞。 守刚奏: "譬如猎人逐兽入窟穴持弓矢当其前困兽何从而出。 又如 雪惨烈地 闭塞草木其能生乎。" 帝然之曰: "汝诚使乎当结两国之好。" 遂遣徐趾来命罢兵后复来侵掠又遣守刚帝方自将伐宋守刚谒行营恳乞罢兵帝又许之仍遣使与守刚偕来守刚仕至中书舍人卒未至大拜时论惜之。

金之岱。

○金之岱初名仲龙淸道人风姿魁梧倜 有大志力学能文高宗四年江东之役代其父隶军队以行队卒皆于楯头 奇兽。 之岱独作诗书之曰: "国患臣之患亲忧子所忧代亲如报国忠孝可双修。" 元帅赵 点兵见之惊问召入内厢器使之明年 知贡举之岱擢第一名例补全州司录。 恤孤寡抑强豪发摘如神吏民敬畏入拜宝文阁校勘后为全罗道按察使。 崔怡子僧万全住珍岛一寺其徒横恣号通知者尤甚其所请谒之岱皆抑不行尝至其寺万全慢骂不见 之岱直入升堂堂上有乐器乃横笛数弄操琴鼓之音节悲壮。 万全欣然出曰: "适有微疾不知公至此。" 相与欢飮因托以十余事之岱卽行之留数事曰: "至行营乃可为耳宜遣通知相候。" 还营数日通知果至之岱命缚之数其不法投之江万全卽沆也虽挟前憾以之岱廉谨少过竟莫能害累迁判司宰事。 时蒙古兵犯北边知兵马事洪熙嗜女色不恤军务一方离心以之岱有才略升签书枢密院事代熙出鎭抚以恩信西北四十余城赖以安。 元宗初拜政堂文学吏部尙书未几上章请老加守太傅中书侍郞平章事致仕得疾剃发坐逝年七十七谥英宪。

初之岱闻城南有 善星命往见之 迎入推占因令少女拜庭下云: "此公后必贵汝蒙其赐谨识之。" 后二十年之岱按全罗时贼党多系狱之岱按囚一妇呼曰: "旧日城南 女也不幸至此。" 之岱惊骇命释厚慰而遣之。

李藏用。

○李藏用字显甫初名仁祺中书令子渊六世孙父儆淸俭寡欲通经史善断事官至枢密院使。 藏用高宗朝登第调西京司录入补校书郞兼直史馆累迁国子大司成枢密院承旨升副使拜政堂文学。 元宗元年 知政事加守太尉监修国史判户部事进中书侍郞平章事又加守太傅判兵部事太子太傅。

五年蒙古征王入朝王命宰相会议皆持疑未决藏用独曰: "王觐则和亲否则生 。" 金俊曰: "旣就征万一有变乃何 " 曰: "我以为必无事也脱有变甘受 戮。" 议乃定遂从王入朝时永宁公 在蒙古言: "高丽有三十八领领各千人通为三万八千人若遣我当尽率来为朝廷用。" 史丞相召藏用至中书省问之藏用曰: "我太祖之制盖如此比来死于兵荒虽曰千人其实不然亦犹上国万户牌子头数目未必足也请与 东归点阅 言是斩我我言是斩 。"  在侧不敢复言又问高丽州郡户口几何曰: "不知。" 曰: "子为国相何为不知 " 藏用指窓 曰: "丞相以为凡几个。" 丞相曰: "不知。" 藏用曰: "小国州郡户口之数有司存虽宰相焉能尽知。" 丞相默然。

翰林学士王 邀宴其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中音节 起执手叹赏曰: "君不通华言而解此曲必深于音律者也。" 益敬重帝闻藏用陈奏谓之阿蛮灭儿里干李宰相见者亦谓海东贤人至有写眞以礼者。 王还以功进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庆源郡开国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又加太子太师。

八年蒙古遣兵部侍郞黑的等令招谕日本藏用以书遗黑的曰: "日本阻海万里虽或与中国相通未尝岁修职贡故中国亦不以为意来则抚之去则絶之以为得之无益于王化 之无损于皇威也。 今圣明在上日月所照尽为臣妾蠢尔小夷敢有不服然蜂 之毒岂可无虑国书之降亦甚未宜隋文帝时上书云: '日生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 其骄傲不识名分如此安知遗风不存乎国书旣入脱有骄傲之* 不敬之辞欲舍之则为大朝之累欲取之则风涛艰险非王师万全之地。 陪臣固知大朝宽厚之政亦非必欲致之偶因人之上言姑试之耳然取舍如彼尺一之封莫如不降之为得也且彼岂不闻大朝功德之盛哉旣闻之计当入朝然而不朝盖恃其海远耳然则期以岁月徐观其为至则奬其内附否则置之度外任其蚩蚩自活于相忘之域实圣人天覆无私之至德也。 陪臣再觐天陛亲承睿渥今虽在遐 犬马之诚思 万一耳。" 盖藏用度日本竟不至将累我国故密谕黑的欲令转闻寝其事王以其不先告疑有二心卽配灵兴岛馆伴起居舍人潘阜亦坐不告流彩云岛。 阜方对黑的坐武士突入曳出黑的怒诘问知之乃还藏用书且曰: "我若归奏此书幸而听乎天下之福也如不之听于汝国亦有何罪 " 固止之由是皆获免。

九年拜门下侍中藏用尝言于朝欲使宗社无虞中外晏然莫如还都旧京金俊及其党皆不欲之藏用曰: "若不能席卷以出且令作宫室夏居松京冬返江都如上国之有两都可也。" 于是置古京出排都监蒙古帝遣使征兵于我 令藏用来奏军额及藏用谒帝帝曰: "朕命尔国出师助战尔国不以军数分明奏闻乃以 糊之言来奏王 曾奏: '我国有四万军又有杂色一万。' 故朕昨日 尔等云: '王所不可以无军其留一万以卫王国以四万来助战。' 尔等奏云: '我国无五万军 之言非实也苟不信试遣使与告者偕往点其军额若实有四万陪臣受罪否则反坐诬告者。' 尔等若以军额分明来奏朕何有此言 " 遂呼 曰: "宜与藏用辨。" 又 藏用曰: "尔还尔国速奏军额不尔将讨之尔等不知出军将讨何国朕欲讨宋与日本耳今朕视尔国犹一家尔国若有难朕安敢不救乎朕征不庭之国尔国出师助战亦其分也尔归语王造战舰一千 可载米三四千石者。" 藏用对曰: "敢不承命但督之则虽有船材恐不及也。" 帝曰: "三王五帝以来历代之事尔等所知不必更说朕将取近而言之昔成吉思皇帝时河西王纳女请和曰: '皇帝若征女眞我为右手若征回回我为左手。' 后成吉思皇帝将讨回回命助征河西竟不应帝讨而灭之尔亦闻之。" 藏用对曰: "我国昔有四万军三十年*闲死于兵疫殆尽虽有百户千户但虚名耳。" 帝曰: "死者尙有独无生者乎尔国亦有妇女岂无生者尔乃年老 事说何妄耶 " 对曰: "小邦蒙荷圣恩自罢兵以来有生长者然皆幼弱不堪充军。" 帝又曰: "尔国于宋风顺则可两三日至日本则朝发夕至此汝国与蛮子人之言也汝国何不主是事乎 "  欲复言军事藏用曰: "至尊前不当争辨遣人可验。" 帝谓 曰: "言已毕矣。"

十年林衍谋废立宰枢莫敢言藏用自度不能止且恐有不测之变乃以逊位为言衍遂废王立安庆公 。 时世子在蒙古回至鸭绿江闻难还入朝衍惧以藏用充节日使如蒙古欲令说世子而返至则具陈衍废立未几王复位入朝。 明年藏用谒王于道王至东京行省问废立之故王以有疾逊位对行省知其非实请以藏用从行王恶藏用言与己异故不许。 藏用追谒于燕具奏衍逆状帝使头辇哥率兵卫王还国。 又明年蒙古断事官不花等宣言: "林衍废立时与谋者尙在朝列不正其罪何以惩恶。" 遂免藏用官藏用曰: "当时不能死岂非罪乎 "

十三年卒年七十二美风仪性聪明恭俭沉重博览经史阴阳医药律历靡所不通为文章淸警优赡又喜浮屠书尝着禅家宗派图润色华严锥洞记遗命火葬无子忠烈王元年追谥曰文眞。

列传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卷八十九 循吏传第五十九·班固
  列传七·薛居正
  列传四·薛居正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十二·柯劭忞
  卷之四十·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八·佚名
  卷之九十八·佚名
  卷六十六下下·郝经
  列传卷第二十 高丽史一百七·郑麟趾
  耶律孟简传·脱脱
  张永传·张廷玉
  卷五十五·雍正
  卷一百六十六·雍正
  卷一百六十七·佚名
  乐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波外乐章卷一·乔曾劬

    华阳 乔曾劬 大壮河满子尽日红罗斗帐,香囊四角低垂。楼上阑干楼下水,不知何处相思。却爱宫黄山额,羡他长映修眉。其二帐里屏间山枕,珑玲裹就瑶圅。曲曲阑干云水外,朝来过尽征帆。却爱相思红泪,羡他长浸单衫。花犯 城西见

  • 《词综》(卷七)·朱彝尊

    宋词六十二首薄倖贺铸淡妆多态,更滴滴,频回盼睐。便认得琴心先许,欲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待翡翠屏开,芙蓉帐掩,羞把香罗暗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

  • 卷二十四·徐世昌

    宋琬宋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顺治丁亥进士,户部主事,历官四川按察使。有《安雅堂集》及未刻稿《入蜀集》。送别俞眉仙归新安古人为吏惜折腰,今人为吏愁吹毛。渭城小邑大如掌,百家杀尽十家逃。俞侯年少专

  • 卷二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秦系秦系字公绪会稽人天宝末避乱剡溪北都留守薛兼训奏为右卫率府仓曹参军不就建中初客泉州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传东晋时所植系结庐其上穴石为研注老子弥年不出张建封闻系不可致

  • 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脱脱

        ◎宦者一   ○窦神宝 王仁睿 王继恩 李神福 刘承规 阎承翰 秦翰周怀政 张崇贵 张继能 卫绍钦 石知颙 邓守恩   宋世待宦者甚严。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又诏臣僚家

  • 卷十四·六朝(齐)·蒋一葵

    【高帝道成】 〔萧何二十四世孙,宋世与袁粲、褚渊、刘秉更日入直决事,号为“四贵”。〕 高帝镇淮阴时,为宋明帝所疑,被徵为黄门郎,深怀尤虑,见平泽有群鹤,命笔咏之曰:“八风亻舞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佚名

    嘉靖二十五年二月戊子朔○朝鲜国权署国事李峘差陪臣礼曹参判南洗徤等贡方物马匹进贺 太庙礼成及谢发还漂流人口宴赉如例○初琉璃河桥工兴工部尚书甘为霖条画经费言应天府库贮后湖赎金约十余万请发三万两输工所至是南

  • 一百八十八 内务府奏请将曹(兆页)给曹寅之妻为嗣并补江宁织造摺·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 总管内务府谨奏:为请旨事。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初九日,奏事员外郎双全、物林达苏成额、奏事张文彬、检讨杨万成,交出曹(禺页)具奏汉文摺,传旨谕内务府总管:曹(禺页)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

  • ●郑氏史料续编卷七·佚名

    ·二七三、平南將軍趙國祚密揭欽命掛平南將軍印固山額真趙國祚為海逆攻圍象邑、文武協力全城、謹將賊■〈舟宗〉南遁、並堵殺獲捷塘報據實馳奏、以慰睿懷事:竊照閩逆鄭成功於羊山遇颶,沉溺賊船,官兵剿獲各情形,職已

  •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八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江西巡抚臣郝硕谨奏,为查缴违碍书籍,仰祈圣鉴事。窃照江西省设局查书,自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起至四十六年正月,共计查出应禁书一万五千四十四部,板一

  • 史记集解卷三十三·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羣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召

  • 卷三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七选举考贤良方正【制科 访求荐举附】宋宁宗嘉定五年诏求怀德抱材之士诏曰方今人才非止一途然山林畎亩之间怀德抱材不求闻达者岂无其人所在监

  • 第八卦 比 水地比 坎上下坤·佚名

    比:吉。 原筮元永贞,无咎。 不宁方来,后夫凶。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 不宁方来,上下应也。 后夫凶,其道穷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初六:有孚比之,无咎。 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何休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夏,秦伐晋。(谓之秦者,起令狐之战,敌均不败,晋先昧以师奔秦,可以足矣,而犹不知止,故夷狄之。)楚杀其大夫宜申。○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公子遂之所招。)及苏子盟于女栗。(○女,音汝,本亦作汝。)冬,狄侵宋

  • 萬如禪師語錄卷第七·佚名

    嗣法門人行猷等編示眾示眾。舉祖師云。正說知見時。知見即自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如今。師云。若是腳跟著實。肘後符靈底漢。子雖終日知見。其間覓一毫知見相了不可得。者箇且置。畢竟如何是如今底事。卓拄杖云。雪

  • 书画跋跋·孙鑛

    三卷。续三卷。杂著。明代孙鑛撰。矿,字文融,号月峰,谥文简,余姚(今浙江)人。万历(1574年)会试第一,累进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南京兵部尚书。是书名为书画跋跋,因先有王世贞书画跋的著作,矿又跋其所跋,故称“跋跋”。体

  • 诗识名解·姚炳

    十五卷。清姚炳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亦以鸟兽草木分列四门,故以多识为名。其稍异诸家者,兼以推寻文义,颇及作诗之意尔。然孔子言鸟兽草木本括举大凡,譬如史备四时,不妨以春秋互见。炳乃因此一语,遂不载虫

  • 立世阿毗昙论·佚名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解说佛教之宇宙论,说明须弥山说(梵Sumeruva^da )之原委;即叙述天地世界之建立,及有情世间之相。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