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家卷第二十五 高丽史二十五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元宗一。

元宗忠敬顺孝大王讳*  字日新旧讳 高宗长子。 母曰安惠太后柳氏高宗六年己卯三月乙酉生二十二年正月册为太子四十六年四月入朝蒙古六月壬寅高宗薨金仁俊以戎服率甲士及东宫僚属奉太孙谌入大内权监国事文武百官诣殿陈贺。 遣别将朴天植告哀于蒙古。

秋七月乙巳平章事宋恂卒。

乙卯有事于*大庙。

己巳西京蒙兵 入靑松安岳 海州驱掠人物而去。

太白昼见经天。

庚午遣监门卫录事韩景胤权知直史馆洪贮于日本请禁海贼。

北界别抄都领郞将李阳着率兵将移于椒岛麾下 曰: "请下陆而 。" 遂杀阳着及京兵浮海而逃。 蔚珍县令朴淳船载妻 臧获幷家财将适蔚陵城中人知之会淳入城被拘留舟人以其所载遁去。

八月丙子太孙加元服于丽正宫受字曰* 。

己卯朴希实赵文柱偕蒙使尸罗问等来。

辛巳太孙迎诏于重房诏曰: "每年汝以出岛为奏。 依汝所奏来出陆地* {拣}居南京西京等处今从尔便。 缘此已降宣谕讫有违元奏屡发狂词将不恤生灵之命。 崔令公者已行杀讫今奏出岛归居王京 力事。 今若依汝奏出居王京时汝之未降时太宗合罕皇帝在日后及朕卽位时凡所降高丽人令汝管领。 或不管领临时朕自裁焉将杀讫不恤生灵崔令公辈。 朴尙书赵尙书二人令管汝之所委万户。 特赐金符去讫。" 初希实等踰蜀山追皇帝南征行在所三月十五日谒帝于陜州帝曰: "汝国王每食言汝等何为来耶 " 希实具陈表意仍奏请罢西京义州屯兵令民安业。 帝曰: "尔等旣欲与我同心何惮我兵驻尔境。 且西京以外尝为我兵驻处。 尔国若速出岛第勿令侵扰耳。 太子之行不出尔国则可与俱还如入吾地其以单骑来朝。"

乙酉太孙饯尸罗问尸罗问出也速达牒曰: "帝所往来宣使及本处使佐沿路站赤阙少西京以南汝国列置站赤人户铺马一切所* {须}诸物照依已前设置无得少阙西京以北合用站驿亦宜准备安置。"

丙戌忠淸道按察使报: "东界叛民引蒙兵入寇。"

九月丙辰朴天植偕也速达使者加大只大等九人还。

己未葬高宗于洪陵。 太孙释服。

辛酉太孙迎加大等于重房。 加大曰: "吾等当巡审水内及陆居之状。" 加大发向乔桐只大发向安南。

冬十月壬午诸功臣 于江外会将军李仁恒* {第}置酒张乐达曙乃罢。 先王 葬嗣王未还游猎宴乐时议讥之。

十一月癸卯李世材偕蒙使于散等四人来初世材在燕朝洪福源子使人诉于帝曰: "高丽出降非眞也。" 世材知之先告也速达曰: "闻有谗者愿勿听。" 也速达卽收福源子遣于散偕世材来审出陆之状。 于是发军三十领创宫阙于旧京。

己酉太孙宴蒙使于散。 于散责以出陆稽缓大将军朴希实对曰: "顷者吾与尸罗问谒帝 臣等曰: '尔国必运木石以为宫室限三载罢兵待营 毕卽令出居。'  今嗣王未还臣等何敢自专。 且帝岂妄言耶 " 于散默然。

甲寅西海道出排别监驰报: "今兵出陆者皆为蒙兵所虏请停出陆。"

丁巳蒙兵入坡平县驱掠人物潜遣锐卒击之。

庚申地震。

是月京城大饥官吏与民就食南州者络绎于道。 重房御史台禁官吏出关官吏饿死者多。

闰月庚辰淸化公璟卒。

甲申两府请除授百官太孙让曰: "我虽监抚至于选授非所敢专必待君父之还。" 两府固请曰: "我国专赖领府以为藩垣今校尉队正死者大半不可不塡阙。" 太孙勉从之乃除授五品以下。

丙戌太孙宴蒙使于散。

十二月辛丑太孙以监察御史金寿安尝所受学赐犀带一腰。

庚戌蒙兵入松都驱掠康安殿守者别将大金就击走之夺 而还。

甲寅太孙宴金仁俊。

己未以中书平章事金起孙兼门下平章事。

庚申也速达使者阿介等十二人来辛酉太孙宴阿介等。

○(庚申)元年春正月戊寅太孙以赵珣 知政事; 崔 为枢密院使; 金佺朴成梓为枢密院副使。 珣以连姻国戚不得入省台至是除之又有知天文而拜大学博士者能暴虎而为侍御医者铨注之顚倒如此人嘲之曰: "占星大学博捉虎侍御医。"

白州苏复别监金守 与别将于 投于也速达诉曰: "高丽复都旧京非实也。" 也速达信之。

除宰枢以下给舍中丞以上让谢笺。

癸未席岛 岛人谋叛西北面兵马使李乔遣都领韦得柔击之斩其魁来同等。

命右副承宣金仁俊推 别宫田。

戊子月犯房星火犯木星太孙忧惧赦。 不务修省反赦元恶以应天时议讥之。

庚寅囚叛人金守 父西京副留金轼于夜别抄所。

戊戌西海道按察使驰报: "安北都领元振叛执其州副使文秀及慈州副使金 杀之瓮津县令郑崇降于蒙古。"

二月庚子以济州副使判礼宾省事罗得璜兼防护使。 朝议济州海外巨鎭宋商岛倭无时往来宜特遣防护别监以备非常。 然旧制但守 而已不可别置防护。 遂以得璜兼之。 且故事京官秩高者补外职秩不相当则皆以本职带前字赴官。 今若以前衔鎭之亦无威重故令衔头除前字仍带判事其通牒按察使称防护使。

己酉燃灯太孙如奉恩寺。 以十五日寒食是日预行之从礼部言也。

壬戌王在京兆府闻讣服丧三日而除受忽必烈大王之命乃还。

衙内都兵马录事陆子襄剃发投于蒙古囚于 子襄父及兄弟。

癸亥将军金承俊侍郞李凝散员闵洪济等偕蒙使加勿等六人先到升天馆也速达在道谓王曰: "三月上旬皆出古京金仁俊当率百官迎于西京。" 王曰: "我国多贼而国无主仁俊不可离京。" 也速达不复言但再言抚恤于 守 父子兄弟。 于是两府议放于 等族类。

乙丑令大小官民僧道各营屋宇于古京。

遣 知政事李世材同知枢密院事皇甫琦右副承宣蔡桢等迎驾于西京时王已过西京。 束里大康和尙等为达鲁花赤随王而来束里大怒曰: "何其迎之晩也  往者于 之言诚不虚矣。" 和尙本国晋州人小时被 入蒙古改名守衡。

三月戊辰朔日食。

太孙欲还都旧京以大将军金方庆将军金承俊给事中赵文胄中丞金洪就为出排别监发 米六千四百二十斛分给诸王百官人一斛以助营屋之费。

庚午以金方庆知刑部事。

壬午太孙与诸王文武百僚率三别抄精锐出梯浦迎驾。

甲申王与束里大入开京行视营筑出次升天府北郊束里大欲试王意请先行王信之先入升天阙。 束里大 怒出屯于野王请入城束里大辞以: "彼此意异吾欲还归。" 乙酉又退屯于乌山。 太孙自江华来谒翌日太孙率御史中丞金洪就将军白永贞等至束里大屯所请之赂鹦鹉盏白银三十斤束里大乃许之。

丁亥忽必烈大王卽皇帝位诏还西京屯兵王与束里大同舟渡海自承平门入阙命宰臣告于景灵殿。 初宪宗皇帝南征驻 钓鱼山王自燕京赴行在道过京兆潼关。 守土者迎至华淸宫请浴温泉王谢曰: "此唐明皇所尝御者虽异世人臣安敢亵乎 " 闻者叹其知礼。 至六盘山宪宗皇帝晏驾而阿里 哥阻兵朔野诸侯虞疑罔知所从。 时皇弟忽必烈观兵江南。 王遂南辕*闲关至梁楚之郊皇弟适在襄阳班师北上。 王服软角乌纱 头广袖紫罗袍犀 象笏奉币迎谒道左*肩{眉}目如 周旋可则。 群僚皆以品服排班于后皇弟惊喜曰: "高丽万里之国自唐太宗亲征而不能服今其世子自来归我此天意也。" 大加褒奬与俱至开平府本国以高宗薨告乃命达鲁花赤束里大等护其行归国江淮宣抚使赵良弼言于皇弟曰: "高丽虽名小国依阻山海国家用兵二十余年尙未臣附。 前岁太子 来朝适 舆西征留滞者二年矣供张 薄无以怀辑其心一旦得归将不复来。 宜厚其馆谷待以藩王之礼。 今闻其父已死诚能立 为王遣送还国必感恩戴德愿修臣职。 是不劳一卒而得一国也。" *陜西{陕西}宣抚使廉希宪亦言之皇弟然之卽日改馆顾遇有加。

癸巳王万户遣人归我国男女六十余人。

旱。

乙未雨。

束里大康和尙见王曰: "馆待日厚感则感矣然忽必烈大王所以遣我者非为在岛中徒哺 也如之何 " 王无以对召两府议之分文武两班及诸领府为三番往来开京以示迁都之意。

夏四月庚子束里大欲往开京出屯于升天府北郊遣上将军申思佺等率初番文武两班十六领士卒先往开京。

壬寅没蕃三人逃来束里大曰: "此辈好为妄言交构两国以阻和亲。" 遂斩二人。

乙巳同知枢密院事孙挺烈卒。

丙午蒙使荆节等二十五人赍书来王以病命太孙迎之其书曰: "我太祖皇帝肇基大业圣圣相承代有鸿勋芟夷群雄奄有四海先降后诛未尝专嗜杀也。 凡属国列侯分茅锡土传祚子孙者不 万里。 孰非向之劲敌哉。 观乎此则祖宗之法不待言而彰彰矣。 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尔国与宋耳。 宋所恃者长江而长江失险所藉者。 川广而川广不* {支}边戍自撤其藩 大军已驻乎心腹。 鼎鱼幕燕亡在朝夕。 尔初以世子奉币纳款束身归朝含哀请命良可矜闵故遣归国。 完复旧疆安尔田畴保尔家室弘好生之大德捐宿构之细故也。 用是已尝戒饬边将: '* {敛}兵待命' 东方旣定则将回戈于钱塘殆余半载乃知尔国内乱 盟。 边将复请戒严此何故也  以谓果内乱耶权臣何不自立而立世孙以谓传闻之误耶世子何不之国而盘桓于境上也  岂以世子之归愆期而左右自相猜疑私忧过计而然耶  重念岛屿残民久罹涂炭穷兵极讨殆非本心。 且御失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敌推赤心置人腹中则反侧自安矣悠悠之言又何足校。 申命边 断自予衷无以逋逃*闲执政无以飞语乱定盟惟事推诚一切勿问。 宜施旷荡之恩一新遐迩之化自尙书金仁俊以次中外枝党官吏军民令旨到日已前或有首谋内乱旅拒王师已降附而还叛因仇 而擅杀无所归而背主亡命不得已而随众胁从应据国人但曾犯法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世子其趣装命驾归国立政解仇释憾布德施恩。 缅惟疮痍之民正在抚绥之日出彼沧溟宅兹平壤卖刀剑而买牛犊舍干戈而操  凡可援济毋惮勤劳。 苟富庶之有征冀礼义之可复 正疆界以定民心我师不复踰限矣。 大号一出予不食言复有敢踵乱犯上者非干尔主乃乱我典刑国有常宪人得诛之。 于 世子其王矣往钦哉恭承丕训永为东藩以扬我休命。" 盖帝未卽位时闻王至西京留八九日疑有变故赐是书焉。

戊申宰枢功臣宴蒙使于馆。 荆节谓馆伴李松缙曰: "作诗赠之而后飮。" 松缙援笔题诗节和之飮酒甚乐。

庚戌遣太府少卿张季烈赍祝寿* 及方物如蒙古。

辛亥放出诸岛罪徒。

戊午王卽位于康安殿灌顶受菩萨戒于庆宁殿御康安殿受百官朝贺后着黄衣坐龙床南面。 束里大波透上殿据床东面太孙公侯伯宰枢文武两班 上以次入殿庭 外立殿门外。 上表行礼呼万岁。 礼毕王入阁命太孙宴客使仆射以下两班侍宴。

庚申也速达放还金宝鼎金大材等一百人。

辛酉蒙古遣其多大诏曰: "朕祗若天命获承祖宗丕烈仰惟覆焘一视同仁无遐迩大小之*闲也。 以尔归款旣册为王。 今得尔与边将之书因知上下之情朕所悯焉。 凡所启 区处于后。 一出水就陆以便民居事此朕所喜也。 今时方长育不可因循自误岁计更当劝课农桑以阜残民。 一请罢军士事若留军压境不无骚动已 将帅卽日班师。 其体朕兼爱之心毋自疑惧。 一前年春被虏逃来人民乞放还事已下有司遍行刷会自言约之后逃虏人等放令还国到可收系存恤。 一凡尔国中应有作过犯罪钦依前来已降赦文施行。 军人擅掠人物一丝者具以实闻依条断罪。"

甲子荆节其多大等怒赠遗不如意卷坐席而去。 节初不近娼儿所得币帛分与麾下。 至是人欺其诈。

丙寅遣永安公僖如蒙古贺卽位表曰: "千龄启旦如日之升四海为家受天之祜。 统临之始欣戴所同。 恭惟圣烈丕承神谋果断修文偃革舞干羽于两阶发政施仁凑梯航于万国。 惟新景命益拥洪休。 伏念臣祗袭藩封阻诣蟹朝之列向缘庭觐倍输鳌 之诚。" 陈情表曰: "大观利宾于王恪修侯度乐土爰得我直深荷圣知薄言旋归祗自感泣。 恭惟文思天纵圣敬日 。 近悦远来尺地莫非其有。 敎成俗美黎民于变时雍。 念生边 常昧 节顷属趋 于帝阙多 拙涩于朝仪。 何 护短以哀矜优锡非常之眷眄 居桂邸騈罗绮绣之筵适赐椒觞备奏笙箫之乐。 旨酒嘉肴之旣足雕缨宝马之又颁。 俯怜拱北之诚仍愍思南之翼。 谗说锦成于 斐谋沮一行皇明镜察以扫除 还千里比及来归之无恙其为感戴也有加。 伏蒙今月十日使臣荆节奉传诏旨云: '完复旧疆永为东藩。' 祗膺圣旦之推恩继袭先人之守土昔往奚期于至此。 今来罔省其使然。 诏云: '未臣服者唯尔国与宋耳。' 其谓宋不服者 矣顾如小邦恒事大国岂于此统一之际而敢怀携贰之心。 无岁不聘而咸服指挥 臣亲觐而过蒙慰谕何曾比予于是。 不知所以为然退而省私微我有咎唯前日畏威而徒处似有违斯。 苟上朝原实以商量亦可怜者。 诏云: '岛屿残民穷兵极讨殆非本心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正疆界以定民心我师不复踰限矣。' 大号之出至仁可知一函纶 之俄传满国涕 之俱堕。 诏云: '出彼沧溟宅兹平壤事' 此 里 身自督役而荆使臣眼所亲观。 古京是三十年之久荒力勤芟净新构非一二日之遽就诚愧萧条。 其往来诸官之归奏如何每思念此事而忧心罔极诚恳危迫神明证知。 是月二十四日又承使臣荆节再传诏旨云: '就陆农桑以阜残民压境留军已 班师逃虏人等放令归国。 国中犯罪者依赦文施行擅掠民物者依条断罪' 恩灵汪洋寤寐感悦。 虽慈母锺怜于季子过此何能。 自小臣 及于后孙以死为报。  五* {段}乾坤之施是三韩金石之藏。 爰 黎蒸但知蹈舞。 臣谨当山海宁变恒输任土之虔日月有临敢弛如冈之祝。"

五月戊辰朔亲设功德天道场。

壬申蒙古归我逃虏人四百四十余户。

癸巳以时方盛农除诸道来贺卽位。

是月京畿旱蝗。

六月丁酉朔下制肆赦 丁巳年以上公私逋租年八十以上及鳏寡孤独笃疾 疾者各给奉养一人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旌表其门。 燕京侍从臣僚超受爵秩余 依前代赦令。 改第卫社功臣以第一柳璥为第五金仁俊为第一。

戊戌王如奉恩寺。

王以大旱去阳伞禁两班着帽。

壬寅亲设消 道场。

王始视事。

戊申以金仁俊为枢密院副使。

流刑部侍郞李凝于远岛初凝从王如燕京谓永宁公 曰: "公若欲为王谁曰不可 " 故及。

庚戌地大震墙屋崩颓京都尤甚。

遣金宝鼎如束里大屯所 飮。 束里大谓宝鼎曰: "尔王之东还也奏帝曰: '臣之国卽还都松京。' 今已踰数月何其恬不为虑  尔等有几头乎  吾惟一头是以为恐留欲何待  吾其还矣。" 宝鼎无以对。

丙寅以小祥移安高宗木主于魂殿神御于天寿寺。

王改名*  。

秋七月己巳蒙古帝平阿里不哥遣使颁赦。 阿里不哥帝之母弟也僭号和林至是平之。

癸酉地震。

乙亥以济州贡马赐东西四品以上。

庚辰太白昼见。

丁亥追尊母后为王太后。

束里大遣人曰: "旧京宫室民居经营垂毕吾欲往西京。 若永安公来当与俱还否则便归请办送进献及赠遗也束达物件。 且吾来时马匹渐死几尽幷送马五十匹。"

戊子宰枢会议束里大去留便否皆曰: "主上亲请留之。"

己丑幸束里大屯所。 束里大与王同床而坐置酒。 王请留甚切束里大曰: "归计已定不可留。"

壬辰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崔滋卒。

八月丁酉册妃柳氏为王后子谌为太子。

癸卯束里大在西京寄书于王曰: "闻帝谕旨岛子里坐底 识者  * {拣}那里坐底 识者  王喜耶不  文武群臣亦喜耶不 " 甲辰宰枢诣阙贺且议奏为帝祝寿于九所。

戊申大府少卿张季烈将军辛允和还自蒙古云: "臣等诣新都开平府帝曰: '朕卽祚后尔国最先来贺多喜多喜闻王亲朝待王来可与俱还。' 臣等留待永安公一赴中书省宴再赴御宴帝曰: '尔国事大国四十年今兹朝会者八十余国汝等见其礼待之厚如尔国者乎 ' 赐衣帛有差。"

己酉束里大等复来。

壬子永安公僖赍诏三道还自蒙古。 翌日王邀束里大康和尙等迎诏。 一曰: "汉自武帝之后创业守成之君卽位伊始莫不改元所以示天下万世端本正始之传也。 国家累圣相承廓开大业礼文之事有所未遑。 朕获缵丕图思复古治已于今年五月十九日立号为中统元年使还宜播告之 知朕意。" 一曰: "衣冠从本国之俗皆不改易。 行人惟朝廷所遣予悉禁絶。 古京之迁迟速量力。 屯戍之撤秋以为期元设达鲁花赤 鲁合反儿拔覩鲁一行人等俱 西还。 其自愿托迹于此者十余辈来使亦不知定在何所事须根究。 今后复有似此告留者断不准从。 朕以天下为度事在推诚其体朕怀毋自疑惧。" 一曰: "卿自册世封再遣使传方物之献诚意以将今闻寺社之祈益见肺肝之沥。 凡所陈乞已诏施行。 来价言还特颁宠命苟裕民而利国当适便而随宜。 今赐卿虎符国王之印幷衣* {段}弓刀等物。"

庚申宴蒙使于大殿。

辛酉王饯束里大于郊。

癸亥王邀前王师混元为师亲自进食。

九月己巳赐魏文卿等及第。

遣右正言田文胤如蒙古贺改元谢赐符印兼赍祝寿文而去。

甲申幸王轮寺。

己丑幸妙通寺。

甲午幸外院九曜堂。

蒙古毕千户金千户驱掠帝所放还逃虏人一百九十余人而去。

冬十月甲寅宋商陈文广等不堪大府寺内侍院侵夺道诉金仁俊曰: "不予直而取绫罗丝绢六千余匹我等将垂 而归。" 仁俊等不能禁。

戊午以金宝鼎知门下省事吏部尙书; 崔 守司空左仆射。

辛酉御康安殿下诏册封长公主为庆安宫主宴诏册使及执事官。

十一月丁丑设八关会幸法王寺。 当国恤奏还宫乐识者讥之。

辛卯以司徒絪女为太子妃。

十二月庚子庆安宫主下嫁于齐安伯 。 是年封册四嘉礼二所费金银千余斤米谷三千余石布帛不可胜计。

庚申以金起孙为门下平章事判吏部事; 李世材为中书平章事; 金之岱为政堂文学吏部尙书; 金仁俊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 李应韶郑芝 为枢密院副使。

王聚宫女于水房* {淫}纵无节御史大夫金仁俊移置水房于外。

○(辛酉)二年春正月癸亥朔放朝贺。

以太子生日为寿元节。

辛未地震。

丁丑内侍郞将崔允通以母老病辞职归田。 允通武人时称其孝。

辛巳新安公佺卒。

二月丙午燃灯王如奉恩寺。

三月甲子幸贤圣寺。

庚午谕诸道按察使曰: "朕欲推仁心施及禽兽。 方春田猎恐其不 不卵违我好生之心。 卿等体此勿献肉膳。"

壬申幸干圣福灵二寺。

己卯亲醮三界。

夏四月辛丑以旱祷于 丘乃雨。

己酉遣太子谌如蒙古贺平阿里 哥表曰: "圣捷方传四海谁非庆幸皇恩旣积三韩最是欢 爰贡贺章敢干聪鉴。 臣闻舜功尤盛于七旬之格宣烈愈 于六月之征必因不* {轨}之顽益着难名之德。 恭惟皇帝陛下赫斯怒爰整旅扬孟津黄钺白 。 爱克威允罔功 曲沃素衣朱 收复迩遐之域揽持亿兆之心布以*大平* 于咸仰。 伏念臣 当亲觐深荷眷怜勤勤慰谕以遣还 修侯度。 比比诏恩之颁示益感圣慈。 君臣*闲如此遭逢天地内未之伦拟。 细思报 惟祝寿康。 顷者永安公之回也伏闻皇帝陛下亲举六师远征万里。 且父母苟或有难噫儿孙乌得不忧。  下国之安危系上朝之动作。 是用遍 有灵之佛宇尝祈加护于兵威。 遣陪臣田文胤赍状* 往奏。 其行李内译语李赟忽至言: '使臣其奴奉传圣旨皇帝以北方平 事令行李内一人归谕国王以故先来。' 斯乃天佑有加圣谟无敌朝说成师以出暮聆唱凯而还。  驰天下之好音先晓海隅之荒服此盖知臣愿捷之方切谓臣助喜之必深。 旣承宠诲之丁宁尤剧感情而 跃。  于遗 乐以更生。 欲明享上之诚* {须}极臣心所重兹竭由中之信乃令世子而朝。 顾惟童孩之孱资岂合趋 于聘列但吾纸上之不能载者付尔舌端而将往鸣焉伏冀圣明悉垂矜听 安心于残俗专 职于永年。"

五月丁丑田文胤还自蒙古。 初文胤谒帝帝特厚慰问曰: "有所言乎 " 对曰: "陛下怜我国王恩至渥也。 然谗*闲者多愿陛下勿信。" 及其还帝命束里大伴行。 文胤奏曰: "束里大以前年 还屯兵事意小邦所谗愤 而还。 反诉小邦 张为幻。 今若伴臣以去未知他日造何言以 陛下敢请勿遣。" 帝从之。

丙戌赐郑谦等及第。

六月壬辰王如奉恩寺。

乙巳王受菩萨戒。

壬子地大震。

设五敎法席于内殿祷太子速还。

秋七月辛酉朔奉安高宗眞于景灵殿移肃宗眞于安和寺。

八月辛丑幸福灵干圣二寺。

壬子幸王轮寺。

九月壬戌幸升天府。

癸亥太子还自蒙古帝遣侍卫将军勃立札礼部郞中高逸民等护其行。

甲申谒昌显二陵。

丁亥谒洪陵。

冬十月蒙使焦天翼等来。

○(壬戌)三年夏四月。 遣判秘书省事朴伦等如蒙古进方物。

秋七月壬寅朴伦还自蒙古。 帝赐王锦九匹诏曰: "来表称女眞侵汝边境虏掠人民事。 已闻知前日北鄙叛逆想卿已悉。 旣而诸王有言: '先以听信一二奸人之语遂成过恶引咎请和'为辞因之按甲不意去岁辄来犯我边民致有摇动。 连兵交乱之际小人乘而作过者有之交兵之事为不祥者此之谓也。 寻当究问而遣出之。" 又诏云: "据来使奏告: '每岁朝见来时地里 远骑坐马匹多有失盗去处乞禁约事。' 准奏仰各处达鲁花赤管军管民官员人等今后如遇高丽差使臣来时经过去处官为差人防护传送无令一行鞍马诸物 失。" 又诏云: "据来使奏告: '本国所产鹰 每岁进奉乞依数给付铺马及无令人遮当事' 准奏仰各处达鲁花赤管民官如高丽国进奉鹰 来时官司验鹰 数目应副与铺头口者仍仰不以是何人等无得遮当。"

丙午幸贤圣寺。

庚戌宥死囚九人流于岛。

九月庚午蒙古遣按脱 彻儿礼部侍郞刘宪接伴使康和尙等来索 子及好铜我国以好铜疑是赤铜问于宪* 曰: "好铜者鍮 也。" 于是令宰枢至六品收鍮 有差。

庚辰太白犯月昼见。

王饯蒙使于郊外。

遣礼部郞中高汭献 子二十好铜六百一十二斤黄白纸各一百张且奏曰: "圣旨以鹰 子奉献之晩为谕又 以好铜二万斤进献其 子者早 时而探捕将贡而养驯。 好铜者初观诏旨疑是赤铜及问来使则谓之鍮 。 此物小国鸭绿江内本非所产惟上朝汉儿土中买传而来。 言何妄饰世所共知然恐违圣  时所有收集以进。"

闰月己丑幸普济寺设五百罗汉斋。

壬辰幸王轮寺。

辛丑幸妙通寺。

冬十月己未重营弥勒寺及功臣堂。 初自太祖以来功臣皆图形壁上每岁十月为张佛寺以资冥福顷因迁都* {久}废至是王命重营设斋以壬辰年迁都功臣崔怡戊午年卫社功臣枢密院使金仁俊上将军朴希实李仁桓金承俊朴松庇枢密院使柳璥将军金大材金用材金硕材车松佑上将军林衍将军李公柱大将军金洪就等 图形壁上。

壬申王命撤权臣崔沆故宅以其地分给士庶无家者取材瓦营室于东山洞。

十一月癸卯追封敬穆贤妃金氏为静顺王后。

十二月乙卯郞中高汭还自蒙古。 帝颁历又诏曰: "大小分殊当谨畏天之戒往来礼在要知怀远之心。 卿自东隅臣属上国适我家之有难越其境以来归特侈新封。  还旧服凡有所奏无不允从。 如不易衣冠班收军戍去水而就于陆在虏者听其归若此甚多难于具悉。 岂期弗谅动则肆欺。 向许贡于珍禽已乖素约顷小征于铜货又饰他辞陆子襄一羁旅也愍骨肉之 离降纶 而理索辄为拒命是诚何心  兹小事尙尔见违于大节岂其可保。 凡远迩诸新附之国我祖宗有已定之规则必纳质而籍民编置邮而出师旅转输粮饷补助军储。 今者除已尝纳质外余悉未行卿自有区处必当熟议庸候成言其岁贡之物依例入进毋怠初心以敦永好。"

丁卯高汭以陆子襄及于 妻子如蒙古。 表曰: "玺书方降如亲睿眷之临。 纶音所宣谅非愚情之望披承已往悚骇难安。 陛下冠冕百王襁褓万国。 一衣定天下集大统于周家尺剑入关中开洪业于汉室旣皇威之大振何顽寇之足虞。 而逆贼李* 谓天可欺攘臂敢拒爰命将而致伐不延时而就歼纵无露布之传犹获风聆之及。 四海同庆三韩最欣。 臣缘幸昌辰恪居远 素加字小宽仁之荫悉允声哀 请之端 圣德旣深于抚矜率遗黎相与之感泣何尝一念不祝万年节次使介高汭之回也拜 稠重周邦震迭其诏旨所谕事件恶是何语实所痛心。 曾不意圣明之时有如斯严切之责因念眷怜有厚则易生谴斥忠敬无文则反致嫌疑。 今其至兹或者以此若乃子襄之妻 也。 岂其违命而不遣。 刘宪之行李也初未有制而俄传辄自 承寻 推究妻已适他而生一儿又且怀孕。 子虽无恙也有二个皆为提孩。 于使介前方令召观曰驲骑上未可偕往姑使养抚后当遣来。 我其安用而留之彼则不将而去耳。  以此而谕责甚可为之兢惶。 又如于 之妻也虽非诏旨之倂称亦听使人之回报上朝活儿不花达儿者史丞相等俱在省中 传宣 : '遂与其人同谕送将。' 故不敢违。 今此幷遣伏望怜小邦常向内之无贰。 念前日幸遇上于不期万有千年永示好生之德百无一   供职之诚。 仍献金锺三事金鐥二事银鐥八事獭皮七十七领眞紫罗五匹细纻布八匹纸五百四十张玳瑁 子三。"

己巳昌原公祉卒。

丁丑以金起孙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世材为门下侍郞平章事; 李藏用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金纯守太尉判礼部事太子少师; 柳璥守司徒知门下省事太子少*传{傅}; 崔 判工部事; 金佺金仁俊 为枢密院使; 李应韶知枢密院事左散骑常侍太子宾客; 崔允恺知枢密院事兵部尙书太子宾客; 朴松庇同知枢密院事右散骑常侍; 金允候为枢密院副使礼部尙书; 李之 崔瑛为尙书左右仆射; 朴成梓 知政事判礼部事仍令致仕。

○(癸亥)四年春二月甲寅赦。

壬申设消 道场于大观殿。

癸酉倭寇金州管内熊神县勿岛掠诸州县贡船。

三月甲申幸贤圣寺。

甲午高汭还自蒙古言: "中书省云: '帝怒尔国前降诏书内置邮籍民出师输粮等事置而不奏故不赐回诏。'"

戊戌幸干圣福灵二寺。

己酉幸普济寺。

夏四月甲寅遣礼宾卿朱英亮郞将郑卿甫如蒙古献獭皮五百领紬一百匹白苎布三百匹表纸五百张奏纸一千张表曰: "君亲之义善贷不违臣子之情直陈无隐。 一昨使 之旋返数条宸 之奉传其所谓置邮事。 虽则民残而未孚为其诏谕而曾设至北境 庐之相属如上朝行李之所监。 其余幷 之多端亦欲应时而  但缘遗 初沐至仁萧然茂草之*闲与野兽争家而始集 尔编蓬之下犹江鱼处 以相濡若当此时将籍其数顾惟蚩氓之常经患难恐昧法制而益积惊疑。 冀回厚 以徐观 有宁心而允济。 抑又出师输粮等事干戈以后饥馑相仍民口之存者百不二三土毛之* {敛}者十无八九 倪犹乏于调发。 何以助六军之容晨夕尙难于饔  堪供千里之 。 设或忘己力之劣而但迫皇威之加今不考实而苟欲其行后如失期则何辞以对。 祗自增其谴责惧将负于生成进退诚艰 惶罔措。 伏望曲加恻隐优赐矜怜恕舆情以不严徇事势而勿 姑且置于大度之外使自由于至恩之中 其民产之有恒渐尔土田之爰辟然后惟命永示好生。"

遣大官署丞洪 詹事府录事郭王府等如日本国请禁贼牒曰: "自两国交通以来岁常进奉一度船不过二 设有他船枉凭他事滥扰我沿海村里严加征禁以为定约。 越今年二月二十二日贵国船一 无故来入我境内熊神县界勿岛略其岛所泊我国贡船所载多般谷米幷一百二十石紬布幷四十三匹将去又入椽岛居民衣食资生之具尽夺而去于元定交通之意甚大乖反。 今遣洪 等赍牒以送详公牒幷听口陈穷推上项夺攘人等尽皆征沮以固两国和亲之义。"

丙辰郞将郑子卿妻孙氏宰臣挺烈之女也曾私家奴良守徐均事觉死于狱中。

庚申醮三界于内殿。

辛酉幸妙通寺。

丁卯幸王轮寺。

甲戌幸外院。

五月己丑以旱徙市。

丙申大雨。

壬寅遣左正言郭如弼如蒙古献 。

六月庚戌王如奉恩寺。

是月日本官船大使如眞等将入宋求法漂风僧俗幷二百三十人泊开也召岛二百六十五人到群山楸子二岛。 大宰府少卿殿白商船七十八人自宋将还本国漂风失船以小船泊宣州加次岛命全罗道按察使给粮船护送其国。

秋七月乙巳日本商船三十人漂风到龟州艾岛命赐粮护送。

八月戊申朔洪 郭王府等自日本还奏曰: "穷推海贼乃对马岛倭也。 征米二十石马麦三十石牛皮七十领而来。"

辛酉册子 检校太尉守司空始阳郡开国侯悰检校守司徒顺安郡开国侯。

甲子朱英亮等还自蒙古诏曰: "朕向以细事见卿心之未孚是故有责备之报今兹来复 候生民稍集然后惟命辞意恳实。 理当兪允凡百所言者能践与否卿其图之。" 仍赐羊五百分赐诸王宰枢承宣致仕三品显官四品近侍省台五品员有差。

戊辰设消灾道场于内殿。

丁丑幸贤圣寺。

冬十月壬戌遣大司成韩就如蒙古贺正兼谢赐羊。

十一月乙未太白昼见经天。

己亥永安公僖卒。

十二月辛酉中书侍郞平章事李藏用知门下省事柳璥上书荐吏部侍郞金坵。

壬戌流朱英亮郑卿甫于岛英亮等尝赴北朝时受人货赂带十七人而行多行买卖至是事觉。 没十七人银甁一百七十口眞丝七百斤皆配岛征英亮银九斤卿甫七斤。

丙寅以李藏用守太傅判兵部事太子太傅; 柳璥守太保 知政事太子太保; 金俊守太尉 知政事判御史台事太子少师; 金佺守司徒知门下省事太子少傅; 朴松庇守司空左仆射太子少保; 李应韶为枢密院使; 崔允恺知枢密院事; 李之 崔瑛 同知枢密院事太子宾客; 罗得璜韩就 为枢密院副使; 蔡桢为枢密院副使御史大夫; 宋义洪缙为尙书左右仆射; 申思佺为兵部尙书; 兪千遇朴伦为枢密院左右承宣; 金 为右副承宣; 金方庆知御史台事; 金坵李松缙为左右谏议大夫; 李世材守太傅门下侍郞平章事仍令致仕; 金纯守太傅门下侍郞平章事; 崔 守太傅中书侍郞平章事; 金允候守司空右仆射; 奉禧为枢密院副使工部尙书 令致仕。

世家卷第二十五。

猜你喜欢
  载记第二十四 慕容宝 慕容盛 慕容熙 慕容云·房玄龄
  正论解第四十一·王肃
  卷一百二十四 寶元二年(己卯,1039)·李焘
  卷六·商辂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第五章 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邹容
  二三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购访遗书情形并开列书单呈览折·佚名
  卷三十五·司马迁
  三二 路上的吃食·周作人
  ●十 徙筠从州·佚名
  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班固
  韦放传·姚思廉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官箴·扬雄
  卷之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三十·彭定求

        卷230_1 【偶题】杜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

  • 第十六出 挂冠·姚茂良

    【探春令】〔净上〕心藏机事有谁知。取岳飞班师。管敎一命归泉世。方遂我平生志。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可奈岳飞手握重兵。专沮和议。被我连发十二道金牌取回。就送大理寺牢固。不免委官勘问。左右何在。〔众〕

  • 九章·屈原

    惜诵【原文】惜诵以致愍兮①,发愤以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②,指苍天以为正。令五帝以折中兮③,戒六神与向服④。俾山川以备御兮⑤,命咎繇使听直。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⑥。忘儇媚以背众兮⑦,待明君其知之。言与行其可

  • 本行第十·陆贾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段干木徒步之士,?道行德,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夫子陈、蔡之厄,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二三子布弊衤р袍,不足以御寒,倥亻?屈厄,自处甚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史记集解卷五十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陈丞相平者阳武戸牖乡人也【徐广曰阳武属魏地戸牖今为东昏县属陈畱】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畆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嫆嫉

  • 王玉汝传·宋濂

    王玉汝,字君璋,郓城人。金末,郓城百姓被强迫迁往黄河以南,玉汝同母亲从小道还乡。行台严实占据郓城,任玉汝为其属吏,后补为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路过东平,看出玉汝有才能,授他为东平路奏差官。后来玉汝有事至京师,拜谒耶律

  • 子路第十三·孔子

    本篇以论政的内容居多。包括为政先正己,富民兴教,近悦远来等政浩思想。同时也有关于“士“的论述。全篇原文共30章,本书选20章。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②。曰:“无倦。” 【注

  • 第7章·老子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3)。【题解】这里反映了老子没落阶级的“自私”特点,用“无私”作幌

  • 卷十一·易祓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总义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十一    宋 易祓 撰春官宗伯第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爲民极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宗主也伯夷典礼曰秩宗伯长也春于四时

  • (十八)朱子论已发未发以及涵养省察·钱穆

    以上两章,略述朱子论敬论静。宋明理学家言心地修养,主要即在此两字。此下当续述朱子论心地修养工夫之其他方面,首当略述其论心之已发未发与涵养察识工夫者。自伊川有《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之说,杨龟山以下至李延平,相传以

  •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欧阳竟无

      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萬六千 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爲四.不尊

  • 德行品第一·佚名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无量义经一卷萧齐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 卷二 明月禅心·李叔同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持犯篇)第一门第一章 持犯总义-持犯名字第一门第二章 持犯总义-持犯体状第一门第三章 持犯总义-成就处所第一门第四章 持犯总义-辨犯优劣第一门第五章 持犯总义-方便趣果第一门第六章 持犯总义-阙缘

  • 二一 帝释所问经·佚名

    第一 诵品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安巴产达婆罗门聚落之北毗陀山因陀娑罗窟。其时,天主帝释生起渴仰,欲见世尊。彼如是思惟:&ldquo;今,世尊、应供、等正觉在何处耶?&rdquo;而天主帝释见世尊住摩揭陀王舍城东

  • 益古演段·李冶

    《益古演段》是元朝重要数学著作。元李冶(见《测圆海镜》)1259年撰。李冶去世后于至元十九年(1282)由李师征刊刻,砚坚序,今不传。明修《永乐大典》(1408),将其抄入。清乾隆间《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加

  • 初学晬盘·邬仁卿

    《初学晬盘》是清代著名缙绅官员邬仁卿为广大初学童蒙而作的训练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读物。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各十五节,全是三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来能够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