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世家卷第十四 高丽史十四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

睿宗三。

○(乙未)十年春正月壬申朔放朝贺。

癸酉宴辽横宣使于干德殿。

乙亥宴落起复使于干德殿。

丙子辽遣观察使高庆顺来贺生辰。

戊寅宴辽生辰使于干德殿。

戊子册弟* 检校太保守太尉。

己丑遣尙书李寿侍郞黄君裳如辽谢横宣。

庚寅册弟侨检校太保守太尉。

是月生女眞完颜阿骨打称皇帝更名旻国号金。 其俗如匈奴诸部落无城郭分居山野无文字以言语结绳为约束。 土饶猪羊牛马马多骏或有一日千里者。 其人 勇。 为儿能引弓射鸟鼠及壮无不控弦走马习战为劲兵诸部各相雄长莫能统一。 其地西直契丹南直我境故尝事契丹及我朝。 每来朝以 金貂皮良马为贽我朝亦厚遗银币岁常如此。 或曰: "昔我平州僧今俊遁入女眞居阿之古村是谓金之先。" 或曰: "平州僧金幸之子克守初入女眞阿之古村娶女眞女生子曰古以太师古乙生活罗太师。 活罗多子。 长曰劾里钵季曰盈歌盈歌最雄杰得众心。 盈歌死劾里钵长子*乌雅 {乌雅束}嗣位*乌雅 {乌雅束}卒弟阿骨打立。"

二月癸卯册子构为王太子。 其文曰: "古先哲王抚有方夏必立储贰以承天序者非敢私于亲爱之*闲将以系人心而固国本也。 肆朕缵服若昔大猷眷惟上嗣之良久 重明之象。 考从于龟筮咨度于臣工申择令辰诞扬休命。 咨尔元子构赋中和之粹挺  之姿仁义孝友之诚发自天性笃实辉光之德通于神明。 虽在妙龄夙彰全范。 出言而合度举足而中规不事盘游乐从善道终始典于学左右逢其源究诗书礼乐之文明父子君臣之义与夫周昌之事王季汉盈之奉高皇无以异也。 所宜据前载之言正东朝之位主之以匕 对越于祖宗。 是用遣使持节册命尔为王太子。 于戱惟敬逊可以能尽心惟谨愼可以长守贵尔其严师傅之训诫宴安之娱非正人勿亲非正言勿听。 以扬三善之风以贞万邦之心。 则朕之有子无愧于古先哲王矣。 尙远乃猷永膺多福。"

戊午行别例燃灯王御重光殿观乐闻中书令致仕崔思诹卒罢宴。

丁卯聚僧读佛经于内殿五日。

三月壬申以封王太子御神凤门赦。

壬午宴群臣于干德殿赋万年词宣示左右。

癸未曲宴于内殿。

戊子亲醮于球庭。

戊戌以王妃延德宫主生辰曲宴于内殿。

夏四月壬寅幸妙通寺。

李寿等还自辽。 回诏曰: "近以边臣弛备小寇扰民方行有罪之诛是议偏师之举。 以卿地邻贼境职守侯藩特谕整戎庶令逐暴卿遣驰使价来奉谢章谅兹从命之臣尽尔为忠之节。 适当春事有虑农妨姑务练修别期进取。"

癸丑召诸王宰枢于赏春亭置酒极欢制词二 令左右和进。 两府宰枢表辞不允。

甲寅王字之文公美将如宋省侍臣枢密院承制等饯于顺天馆乐宾亭。 王遣内侍林景淸宣示御制诗一首兼赐酒果。

乙卯幸普济寺。

五月戊寅雨雹。

己卯幸龟山寺。

丁亥命赵仲璋等取进士其合格人对策颇蹈袭前人落第者诉之。 庚寅御干德殿出诗赋题覆试。 诏诸王宰枢侍臣坐殿上赐诗题'股肱良庶事康'命词臣制进王亦制之。

六月己亥王如奉恩寺。

赐金精等及第。

丙辰虑囚。

辛酉曲宴于内殿。

丙寅以中书侍郞平章事李资谦守太尉。

秋七月戊辰朔日食。

庚辰王以明懿太后忌辰如开国寺行香。

戊子遣吏部尙书王字之户部侍郞文公美如宋谢恩兼进奉仍遣进士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赴大学。 表曰: "化民成俗由乎大学之风用夏变夷藉彼先王之敎。 故呼韩遣子于汉室吐蕃请书于唐家事虽不同义则无异。 伏惟大宋之兴也千龄接旦一统当天发扬大道之源扫荡积年之弊学分三舍敎本六经。  又开璧水搜讲上仪立明堂复兴盛典功成理定新制作于百年仁洽道 一车书于万国。 顾惟弊邑夙慕华风在乎开宝之时及至神宗之世每驰使价 遣生徒 以观周期于变鲁厥后偶因中废。 久阙前修传闻承习之已遥广记备言之半脱。 士无定论学有多 混混末流寥寥几岁。  乎法度宪章之际声名文物之仪或历代之遗经或诸家之异说苟非质疑于有识岂能成法于将来。 每及兴言思遵旧贯。 今也良辰在遇素志可伸谨遣学生五人令随入朝赴阙。 惟此诸生 非秀颖目不见胶庠之礼耳不闻雅颂之声。 难可与言有类互乡之童未尝无诲盖存阙里之仁伏望皇帝陛下愍恻深衷推明故事特下国子监或于璧雍收管许令就便学业则容迹于诸生之末 衣于博士之前。 怀我好音庶见 鸣之变迁于乔木免同 舌之顽 令吾道以东行永荷大明之下烛。"

丙申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许庆卒。

八月庚子御宣政殿南廊听断内外重刑。

辽将伐女眞遣使来请兵。 乙巳召宰枢侍臣都兵马判官诸卫大将军以上问至再三卒无定议。

壬子曲宴于长龄殿。

癸丑太白昼见。

乙卯幸外帝释院。

戊午幸妙通寺作佛事。

庚申亲飨庶老于球庭赐物有差又飨国老致仕平章事吴寿增等于合门。

西北面兵马使朴景绰陛辞改赐名景仁赐茶药。

甲子幸普济寺。

乙丑雨雹。

九月丁卯召集近臣于御院阅射曲宴于赏春亭。

辛未王乘月微行幸处士郭舆所居纯福殿淸心台置酒与近臣论文至晓乃罢。

壬申虑囚。

丙戌亲选武士于东池丁亥观水 。

冬十月己亥王以肃宗忌辰如开国寺行香。

甲辰设百座仁王道场于会庆殿三日斋僧一万于阙庭二万于州府。

丁未亲阅六道神骑将士于东池。

庚戌命中书侍郞平章事金缘等大阅于东郊。

辛亥亲醮下元于纯福殿。

癸丑遣侍御史尹彦纯如辽贺天兴节。

亲选西京将士于东池。

十一月壬申曲宴于膺干殿。

遣郞中金仁管如辽谢落起复。

庚辰设八关会王自球庭还至合门前驻 唱和久之命倡优歌舞仗内几至三 。 御史大夫崔贽杂端许载进谏王嘉纳之。

壬午曲宴于内殿。

甲申辽遣利州管内观察使耶律义大理少卿孙良谋来督发兵。 诏云: "昨以女眞不恭王师问罪。 自去冬而降诏 分路以进攻虽曰整兵未能殄寇。 今则诸军 会叩境前行。  尔兵戎早经点阅便可卽时而先出毋或相应以后时仍* {饬}使人就观进发勉图忠效惟在敬从。" 仍赐* {段}匹诸物。

庚寅北路兵马使驰报: "辽东京牒昨奉 旨高丽所遣生辰横宣落起复三谢使近缘边境多故未得入界已令还国。"

辛卯耶律义等诣合门欲辞以出兵之议* {久}不决不成礼而退翼日乃辞。

十二月庚子虑囚。

壬寅辽东京留守遣回谢持礼使礼宾副使高孝顺来。

○(丙申)十一年春正月丙寅朔放朝贺。

戊辰辽遣大理卿张言中来贺生辰。

壬午御便殿宴诸王夜分乃罢。

庚寅幸天寿寺巡视新创堂殿赏赐工匠有差。

壬辰以尙书户部侍郞李韶永为西北面兵马副使; 借户部侍郞李惟寅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闰月庚子以宋秀为工部尙书。

壬寅幸普济寺听国师昙眞说禅赐施优厚。

 

庚戌遣 书校书郞郑良稷称为安北都护府衙前持牒如辽东京 知节日使尹彦纯进奉使徐昉贺正使李德允等稽留事。

甲子醮三界于内殿。

二月丙寅日本国进柑子。

癸酉辽东京人高 来投。

庚辰燃灯王如奉恩寺甲申行别例燃灯御重光殿宴亲王宰枢侍臣夜分乃罢。

丙戌 知政事致仕高令臣卒。

三月乙未朔王闻辽来远把州二城为女眞所攻城中食尽遣都兵马录事邵亿送米一千石来远统军辞不受。

己亥奉安肃宗及明懿太后 容于天寿寺。

壬寅郑良稷自辽东京还时东京渤海人作乱杀留守萧保先立供奉官高永昌僭称皇帝国号大元建元隆基。 良稷至诈称官衔上表称臣以国家所遗留守土物赠永昌得厚报及还匿不奏。 事觉有司请下狱治之从之。

癸卯王如天寿寺设斋以落之。 彩棚伎乐连亘道路者三日。 甲辰宴群臣于寺门外至晓乃罢。 乙巳还宫赦监督官吏工匠役徒赏赉有差。 驻驾都市诸王宰枢称觞献寿。 王执金景庸手语及先王太后泣下沾襟左右呜咽。

壬子以吴延宠守太尉。

乙卯幸西京。 以李玮金缘判行从事; 李资谦赵仲璋判留守事所历供给务从省约卤簿仪仗悉令简便沿路田地有不垦者必召守令责之。

己未祷雨于所过祠宇。

夏四月甲子朔至西京置酒大同江船上扈驾诸王宰枢侍臣西京留守分司三品以上侍宴。 风日淸和王悦 与侍臣唱和。

乙丑谒太祖眞殿。

丙寅召见处士郭舆赐坐于常安殿后花坛亲赐酒食。 时忽见东南方有白云数片其中双鹤徘徊因命舆赋诗王亦和之。

丁卯命有司 于*大庙以金上琦配宣庙; 崔思诹配肃庙。

幸长庆寺。

祷雨于山川诸祠。

戊辰召诸王及郭舆置酒王制诗三篇命舆和进。

己巳祷雨于九月山。

庚午幸金刚兴福两寺还至永明寺御楼船宴诸王宰枢侍臣复以御制仙吕调临江仙三 宣示臣僚。

金主阿骨打遣阿只来。

辛未中书门下奏: "辽为女眞所侵有危亡之势所 正朔不可行自今公私文字宜除去天庆年号但用甲子。" 从之。

壬申醮三界于长乐殿。

癸酉宴群臣于长乐殿仍宣示御制诗一絶。

丙子幸观风殿巡视太祖行在所遂御九梯宫及晩移御永明寺东阁召诸王及郭舆置酒唱和。

戊寅幸九梯宫。 辽来远抱州二城流民驱羊马数百来投。

己卯移御龙德宫。

辽流民男女二十余人来投献羊二百余口。

庚辰御干元殿受朝贺。 下制曰: "朕承祖宗积累之緖保有三韩惧无以称人神之望宵 忧劳不敢遑宁。 今以日官所请徙御西都以颁新敎将以与物更始使民知归以兴先王之旧业。 且彼圣贤之训及诸图谶之言谓奉顺阴阳尊崇佛释明信刑罚黜陟幽明三宝之财不可妄费四仙之迹所宜加荣依而行之不敢失也。  圆丘*大庙社稷籍田及诸园陵者国家敬重之所也其管勾员吏以时修葺无使弊亏。 所谓国仙之事比来仕路多门略无求者宜令大官子孙行之。 文武两学国家敎化之根源。 早降指挥欲令立其两学养育诸生以备将来将相之举而有司各执异论未有定议宜速奏定施行。 且国风欲其俭朴而今朝廷士庶衣服华侈尊卑无等宜令礼仪详定所据祖宗代式例沿革制定以闻又改定中外官制。"

辛巳曲宴于干元殿。

壬午幸弘福寺移御唐浦古城门楼置酒欢赏名楼曰多景御制留题命词臣和进。

癸未命知西京留守事户部尙书金若温扈驾以赵令龟摄分司户部尙书知留守事。

甲申驾发西京路上有老 进壶酒王怜其诚一尝因赋诗一絶。

丁亥驾至 岭驿宋都纲杨明等谒于道。

辛卯王还京都赦制曰: "巡狩之礼所以省方设敎也。 朕 袭丕基欲兴景业。 俯从太史之请愿效先王之游移 旧都落成新阙。 虽除众弊岂无骚扰。 宜敷宽大之恩以慰遐迩之望其西京及随驾员将军卒及沿路州府郡县长吏有所犯停囚应受公徒私杖以下罪上京留守百官于驾出后凡有征赎等杂轻罪咸赦除之; 西京及所历山川神*祗{祇}各加号; 沿路州府郡县年八十以上者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鳏寡孤独笃废疾者准西京例赐物; 两京诸处道场福田及都监道俗员吏西京及随驾两班员军人杂类诸界官迎驾长吏等职赏及税租 除等事准庚寅年南幸丁亥年西幸两度恩制施行; 内侍给使及诸宦者随驾亲王宫府员吏侍卫南班员吏杂类等亦准前两度恩制施行; 西京及四道仓督迎驾诸州府郡县凡所有时弊宜令留守官按察使临问奏除; 新阙创成都监员吏诸色匠人杂类等 准西京九梯宫上京长源亭创成后所加恩赏例奏裁。" 时留守百官备仪仗乐部迎驾于马川亭*大乐管弦两部争务奇侈以至使妇女驰马击球。 王命黜之其戱遂絶。

是月得宝玉于西京盘龙山命玉人先造祭器以* 神 宰臣表贺。

五月癸卯门下侍郞平章事吴延宠卒。

丙辰御干德殿覆试庚申赐裴佑等及第。

六月甲子王如奉恩寺。

乙丑王字之文公美* {赍}诏还自宋。 王受诏于干德殿。 诏曰: "使人王字之等至省所上表起居事具悉。 列国称藩表兹东海载临时序遐 乃心靡忘报上之归特贡履和之问。 春祺在旦福履克绥用加勤诚不忘晨夕。" 又诏曰: "省所差人进奉御衣二对等事具悉。 抚封旧履袭庆东藩不替前修有嘉来享使 华 方物充庭惟顺与忠旣嘉且旅。 永言恭恪用劝于怀。 今回赐衣着银器等具如别录至可领也。" 又奬谕设斋诏曰: "使人王字之等至省所奏于大相国寺杨州天宁万寿观抗州天竺寺闰州金山寺泗州普照王寺设斋祝寿事具悉。 使航遐 礼意有加祗载眞乘用伸报礼有严佛事虔祝寿祺。 缅想遐心良深注意。" 又奬谕贺册皇太子诏曰: "使人王字之等至省所上表贺册皇太子事具悉。 比立储 预崇国本用系天下以御邦家。 惟尔东藩 闻庆典需章来贺欣 攸均。" 又奬谕别进诏曰: "省所差人别进事具悉。 践修厥猷备物来享罔坠先君之履克劝方物之珍。 航海造庭实 有贡忠纯益懋奬属良深。" 又回赐国信诏曰: "修方惟旧底贡旣嘉。 舟楫言旋匪颁在 。 礼无不* 其往*祇{祗}承。 今回赐国信兼别赐密赐特赐物色等具如别录至可领也。" 又奬谕遣子弟入学诏曰: "使人王字之等至省所上表乞学生金端等五人下国子监或璧雍收管许令取便学业事具悉。 绍述先猷 追三代肇兴学校诞弥万邦弦歌之声无远不 。 惟尔雅俗有古遗风乃遣诸生观光上国。 尽捐宿习欲见天地之全于变华风亦推礼义之旧永言向慕旣用嘉叹。" 又诏赐大晟乐。

乙亥虑囚。

壬午以金景庸守太师乐浪郡开国侯; 李玮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部事; 李资谦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尙书兵部事; 金缘守司徒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 赵仲璋守司徒中书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尙书户部事上柱国; 康拯守司空 知政事判尙书刑部事兼太子少傅; 金晙为兵部尙书枢密院使兼太子宾客; 朴景仁为刑部尙书翰林学士承旨; 韩 如为枢密院知奏事兼直学士; 朴升中为国子祭酒翰林学士左谏义大夫。

庚寅御会庆殿召宰枢侍臣观大晟新乐。

秋七月辛丑燕射于赏春亭。

戊申王如天寿寺荐明懿太后冥福。

己酉遣李资谅李永如宋谢赐大晟乐。

癸丑以右散骑常侍崔弘宰为西北面兵马使; *大仆卿智淑延为东北面兵马使。

庚申听断内外重刑。

辛酉御宣政殿召宰枢给舍中丞以上侍臣亲访边事又召台省诸侍臣及兵马判官于干德殿传宣访问。

八月甲戌东藩使者阿伊等来朝。

丙子谒景灵殿。

丁丑幸妙通寺。

庚辰金将撒喝攻辽来远抱州二城几陷其统军耶律宁欲帅众而逃王遣枢密院知奏事韩 如招谕宁以无王旨辞。  如驰奏。 王欲令枢密院具箚子送之。 宰臣谏官奏曰: "彼求王旨其意难测请止之。" 王乃遣使如金请曰: "抱州本吾旧地愿以见还。" 金主谓使者曰: "尔其自取之。"

甲申以洪灌为淸 阁学士; 郑克恭为直学士; 尹谐为直阁。

九月庚子虑囚。

冬十月甲子王如天寿寺。

戊辰阅大晟乐于干德殿。

癸酉亲 *大庙荐大晟乐西都所得瑞玉祭器倂奏新制九室登歌。

十一月庚子御淸 阁命翰林学士承旨朴景仁讲尙书二典。

以国子司业兼起居注知制诰金富佾充宝文阁待制。

乙卯大雪御淸 阁召枢密院知奏事韩 如宝文阁直学士郑克恭右副承宣文公美直宝文阁尹谐等置酒咏雪。 以前礼部郞中郭俊穆尝辅导肃宗殿中内给事金元舆潜邸旧学命召赐坐于诸学士之右。

十二月庚申朔御淸 阁命宝文阁校勘高先柔讲书大禹谟皐陶谟益稷三篇。

壬午御淸 阁命内侍良 令池昌洽讲礼记中庸投壶二篇。 谓宝文阁学士等曰: "投壶古礼也废已久矣。 宋帝所赐其器极为精备将试之卿等可纂定投壶仪幷图以进。"

甲申宴淸 阁。 谓学士等曰: "朕尝览贞观政要太宗曰: '但使天下*大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 {狄}内侵纵有芝草凤凰何异于桀纣。' 斯言至矣庶几景行。" 遂命金缘朴景仁及宝文阁学士批注政要以进。

己丑大傩。

是月契丹三十三人汉五十二人奚一百五十五人熟女眞十五人渤海四十四人来。

○(丁酉)十二年春正月庚寅放朝贺。

壬辰渤海五十二人奚八十九人汉六人契丹十八人熟女眞八人自辽来投。

壬子幸法王寺及神众院还御明庆殿以僧德缘为王师。

癸丑以给事中拓俊京为西北面兵马副使; 借尙书兵部侍郞许载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丁巳御淸 阁命韩 如讲周易干卦使朴升中金富佾问难亲赐酒食。

二月甲子命两府宰枢会中书宣问北边事宜。

乙丑设消 道场于干德殿三日。

丙寅汉三人自辽来投。

丁卯遣中书侍郞平章事金缘措置北边兵马。

壬申燃灯王如奉恩寺。

癸酉北蕃八十一人来朝。

甲戌命有司行压兵祭于东西郊。

丁丑幸普济寺。

戊寅以金晙检校司空 知政事; 金至和守司空; 李轨为枢密院使; 王字之为左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 韩 如为殿中监枢密院副使; 安子恭为兵部尙书仍令致仕。

己卯幸长源亭。

三月庚寅以康拯为中书侍郞平章事仍令致仕。

辛卯辽来远城牒曰: "昨为生女眞及东京渤海背乱致不广收得田禾官司虽有见在谷粟所有正军外平闲民户阙少粮储权时 借米货五万石赡济民户比候来秋却具元借米货硕斗还充必不阙少。" 王命两府台省侍臣知制诰文武三品都兵马判官以上会议中书省令判兵马事金缘等传谕统军: "若归我两城人物则不* {须} 借米货" 再三往复统军不肯从。 及金兵攻取辽开州遂袭来远城及大夫乞打柳白三营尽烧战舰掳守船人统军尙书左仆射开国伯耶律宁与来远城刺史检校尙书右仆射常孝孙等率其官民载船一百四十 出泊江头移牒宁德城曰: "女眞背乱幷东京渤海续有背叛道路不通统军部内田禾未收米谷踊贵致有贫寒人等。 为高丽国邻近住坐已曾借粮推进不行 借为此部内人民赴里面州城 逐米粟去。 此至回来为相和事在此州幷地分交付去讫仰行交受已后准宣命施行。" 以来远抱州二城归于我遂泛海而遁。 我兵入其城收兵仗及钱货宝物甚多。 金缘具状驰奏王大悦。 改抱州为义州防御使以鸭江为界置关防。 甲午百官表贺。 略曰: "鸭绿旧墟 林故壤越自祖宗之世本为襟带之防逮乎中世之陵夷颇 大辽之侵蚀非惟人怒实作神羞。" 又曰: "比因两敌之有争颇虑二城之所属靺鞨之请献殆从天启鲜卑之潜遁固匪人为。 我泉我池复为内地实藉实亩拓大中区。" 又曰: " 乏壮猷之助初闻吉语之传删石纪功未奏形容之颂奉觞称寿愿伸率舞之怀。"

辛丑虑囚放轻系。

癸丑金主阿骨打遣阿只等五人。 寄书曰: "兄大女眞金国皇帝致书于弟高丽国王。 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谓契丹为大国高丽为父母之邦小心事之契丹无道陵轹我疆域奴隶我人民屡加无名之师。 我不得已拒之蒙天之佑获殄灭之。 惟王许我和亲结为兄弟以成世世无穷之好。" 仍遗良马一匹。

夏四月戊辰汉人六自辽来投。

庚午王还宫。

乙酉台谏上* 请停安和寺工役从之。

五月戊子朔虑囚。

庚寅雨雹。

壬子门下侍郞平章事任懿卒。

丁巳李资谅还自宋进士权适赵奭金端等偕资谅还。 帝初亲策试适等于集英殿赐适等四人上舍及第特授适华贯。 及还帝赐御制亲札诏。 王迎于干德殿。 诏曰: "朕仁不异违声敎所 靡*闲内外罔敢不* {祗}。 惟尔忠孝克笃事大制节谨度恭于时命。 惟土是享 追前人之光述其世美知所畏慕航海遣使受学于师。 临御便殿试*艺于庭 以官秩用荣其归以为尔邦之劝。 同底于道朕实汝嘉。" 康就正甄惟底二人死于宋。

六月戊午朔王如奉恩寺。

癸亥命置天章阁于禁中藏宋帝所赐亲制诏书及御笔书 。

丙寅尙州献瑞麦两 三穗上表以贺。

戊辰汉人三来投。

庚午虑囚。

甲戌宴亲王两府于淸 阁。 赐犀带袭衣。

庚辰以金缘为门下侍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 金晙判刑部事; 金至和判工部事; 李轨判三司事; 林有文为尙书右仆射判 书省事; 朴景仁为吏部尙书; 金若温为户部尙书; 崔贽为刑部尙书; 崔德恺为工部尙书; 崔弘宰为御史大夫; 李寿为右散骑常侍; 金沽为大司成宝文阁学士; 朴升中为翰林学士知礼部事; 许之奇李永为左右谏议大夫; 拓俊京知御史台事; 李资谅为刑部侍郞知奏事兼太子右谕德; 金仁揆为给事中枢密院左承宣兼太子左赞善; 金富佾为中书舍人; 文公美为殿中少监右承宣兼太子右赞善。

甲申虑囚放轻系。

秋七月己亥以礼宾卿智淑延为西北面兵马使; 军器监李惟寅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壬子断内外重刑。

八月戊午幸南京以李资谦金缘赵仲璋留守。

乙丑签书枢密院事金黄元卒。

丁卯王至南京契丹投化人散居南京圻内者奏契丹歌舞杂戱以迎驾。 王驻 观之。

戊辰御延兴殿受朝贺制夜宴诗一絶以示群臣。

庚午宴诸王两府侍臣于行宫。

甲戌作佛事于延兴殿七日。

癸未幸僧伽 及藏义寺。

九月甲午设重阳宴于延兴殿诸王宰枢侍坐。 王 甚赋诗宣示左右。

丙申作佛事于延兴殿五日。

壬寅虑囚放轻系。

癸卯王发南京丁未次长源亭。

冬十月丁巳以肃宗忌辰道场幸敬天寺。

乙丑御龄昌阁望月赋诗宣示左右和进。

丙子王还宫。

丁丑虑囚放轻系。

庚辰设百座道场于会庆殿斋僧一万于阙庭二万于州府。

十一月辛卯王召两府宰枢曲宴于淸 阁。

甲午御淸 阁命翰林学士朴升中讲诗关雎。

乙巳门下侍郞平章事李资谦落成新第。 王遣使锡予甚厚。

戊申御淸 阁命门下侍郞金缘讲礼记起居郞胡宗旦读书无逸及第权适赵奭金端等读诸经夜分乃罢。

十二月乙卯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吴寿增卒谥康顺。 尝以兵马判官从东界统军使文正破贼有功。

庚午幸龟山寺遂幸安和寺执役工匠赐物有差。

流淮安伯沂于天安府。

地震。

癸酉御淸 阁命金缘讲书洪范令诸王宰枢及诸学士听讲仍赐宴唱和各赐貂皮暖扇。

丁丑以李玮为太傅桂阳郡开国伯; 金晙为尙书右仆射兼太子少傅; 李轨为政堂文学判翰林院事兼太子少傅; 朴景仁为户部尙书知枢密院事判三司事兼太子宾客; 王字之为兵部尙书知枢密院事; 韩安仁为右散骑常侍同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承旨。

○(戊戌)十三年春正月甲申朔放朝贺。

庚子咸宁节御干德殿受贺宴群臣。

癸卯幸神众院。

己酉以*大仆卿李韶永为西北面兵马使; 吏部侍郞智禄延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辛亥御淸 阁命宝文阁学士洪瓘讲书舜典宴侍坐诸学士王赋诗一首卽令和进。

二月壬戌御淸 阁命宝文阁待制金富佾讲诗鲁颂。

甲子亲醮阙庭。

丙寅女眞四十一人来献土物。

辛未御淸 阁命韩安仁讲易泰卦。

丙子幸长源亭。

三月丁酉尙书右仆射刘载卒。

辛丑虑囚。

甲辰台官不署事三日。 先是内侍给使欧辱台吏台官不问又太子府内竖犯禁着白绫袜袴 罗衫乌犀带台吏脱之反被囚系。 台吏徐琰等言于台官曰: "我辈虽卑贱皆宪官属吏今为内隶所辱其如台纲何愿极论以正公道。" 台官依违不从。 琰等十五人发愤自退无一人留者。

壬子以李资谦判吏部事; 金缘判兵部事; 李轨为户部尙书判礼部事; 朴景仁为礼部尙书。

夏四月甲子王还宫。

丁卯重修安和寺成设斋五日以落之。 庚午亲幸观之幄 连亘伎乐塡咽士女 集。 壬申还宫下制: "董役官吏及工匠赐物有差。" 初监督近臣务极奢侈劳费不 又因使价如宋求妙笔书扁额。 帝闻之御笔书佛殿扁曰能仁之殿命太师蔡京书门额曰靖国安和之寺以赐之且赐十六罗汉塑像。

五月癸未朔日食。

戊子赐金福允等及* {第}。

以李资谦判西北面兵马事兼中军兵马使; 金缘判东北面兵马事兼行营兵马使; 朴景仁为西北面兵马使兼知中军兵马事; 王字之为东北面兵马使兼知行营兵马事。

乙未幸外帝释院。

六月壬子朔王如奉恩寺。

丁巳御淸 阁命宝文阁学士李永讲书说命。

丙寅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己巳虑囚。

戊寅御宴亲殿置酒饯入宋使郑克永李之美召诸王宰枢侍宴。

秋七月辛巳宋遣合门祇候曹谊医官杨宗立等七人来。 甲申迎诏于干德殿门。 诏曰: "省知明州楼 奏高丽国王世子王子王某书乞借差大方 疮 科等共三四许人使存心医疗式广敎习事。 朕丕冒海邦咸 寿域。 乃眷抚封之旧每 修贡之勤载谅忠诚务隆恩意。 比阅使人之请远须方术之工。 爰命国医仍赍药品 往资于敎习用悉保于康宁其 至怀克承殊遇。 今差秉义郞合门祗候曹谊管押翰林医官*大医局敎授赐紫杨宗立翰林医谕*大医局敎授赐紫杜舜举翰林医候*大医局敎学成湘迪功郞试*大医学录陈宗仁蓝茁前去。"

丁酉王如天寿寺。

八月甲寅以李寿为西北面兵马使; 许载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戊午遣郑克永李之美如宋谢赐权适等制科还国御笔诏书。 王亲制表文手书。 其辞曰: "九重帝所颁异渥以 来一幅天书谕至怀而特厚拜承之际感涕无从。 窃惟东海之梯航世冒中天之雨露臣祖文王之述职戴元 之大恩臣父肃王之抚封及崇宁之慈泽。 念臣庸昧之质传家忠孝之风享上滋恭修方且旧。 伏惟皇帝陛下虞舜聪明而稽古商汤勇智以济时。 铸宝鼎以奠九州岛作大晟而继六代讲明堂配帝之礼严 雍养士之仪。 顾旷世以遭逢益驰诚于向慕。 遂遣子弟请入序庠通言虽托于象胥出谷企迁于乔木。 岂意包容之德加乐育于学 又令斅道之归稍知方于儒术召宫庭而试艺 官秩以荣归。 曲烦款密之辞仍作褒嘉之旨龙蛇落笔挥神翰之纵横云汉回天敷睿文之高妙。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毕举圣人之能事丕承列考之遗风。 至仁均覆于万邦殊眷独深于小国。 每见使者示宴劳于内中或策诸生赐亲临于便殿因以手诏优加宠灵臣敢不祗服训辞对扬休命缄藏十袭。 不惟传子以及孙劝勉一方期致移风而易俗以兹薄效永* 殊私。"

辛未御宣政殿决重刑。

癸酉幸安和寺。

九月庚辰朔虑囚。

甲申王妃延德宫主李氏薨丁酉葬绥陵。

全罗道按察使高进明劾南原府使池俊判官蔡克诚文安庆等侵渔之罪罢之。

癸卯虑囚。

己酉设藏经道场于会庆殿。 王亲行香。

闰月甲寅宰枢诣内殿门三表请复常膳从之。

癸酉亲设消 道场于文德殿。

丙子御淸 阁命韩安仁讲老子。

戊寅王太子释丧服。

守司空左仆射判尙书兵部事崔挺卒谥贞毅。 文宗尝选武士挺以善射中选伐东女眞有功。

庚辰命给事中崔滋盛等分道选军。

壬午王如天寿寺。

乙未幸顺德王后魂堂。

十一月己酉朔御淸 阁命韩安仁讲易复卦。

十二月戊寅朔虑囚。

○(己亥)十四年春正月戊申朔放朝贺。

戊辰尙书左仆射致仕高义和卒。

丙子以李惟寅为西北面兵马使; 拓俊京为东北面兵马使。

二月乙未女眞来朝。

丙申宋曹谊等还王出干德殿附表以谢。

丁酉幸顺德王后魂堂。

金主遣使来聘。 致书曰: "诏谕高丽国王。 朕兴师伐辽赖皇天助顺屡败敌兵北自上京南至于海部族人民悉皆抚定。 今遣 菫朮 报谕仍赐马一匹至可领也。"

壬寅幸长源亭。

三月丁未朔以金至和为左仆射 知政事; 崔贽为右仆射判御书院事。

丙寅虑囚。

夏四月壬午王还宫。

甲午王弟通义侯侨卒。

五月壬戌幸安和寺。

六月丙子朔王如奉恩寺。

甲申亲醮阙庭。

庚寅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甲午以金缘检校太尉兼太子太保; 赵仲璋为太子太保; 金晙守司空; 金至和为太子少师; 李轨修国史; 朴景仁判翰林院事; 王字之为枢密院使判三司事; 韩安仁为刑部尙书兼太子宾客; 崔德 为吏部尙书; 金沽为御史大夫; 郑克永为国子祭酒左谏议大夫。

秋七月辛酉王如天寿寺。

己亥以尙书右丞李韶永为西北面兵马使; 户部侍郞金缜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八月乙亥朔御淸 阁命翰林学士朴升中讲书洪范。

丁丑遣中书主事曹舜举聘于金。 其书有 彼源发乎吾土之语金主拒不受。

乙酉幸顺德王后魂堂。

丁亥幸安和寺。

丁酉幸长源亭。

癸卯门下侍郞平章事赵仲璋卒谥康怀。

契丹遣萧公听耶律遵庆来。 东路兵马使都部署牒云: "准枢密院奉圣旨箚字高丽近因道途阻 难通贡贺颁赐恩礼亦且累年旷隔仰差小使因便传诏幷致所赐衣着。"

冬十月丁丑王如天寿寺。

癸未设百座会于内殿斋僧于阙庭三日。

十一月辛亥御淸 阁命朴升中讲中庸。

戊辰王阅射于淸 阁。

壬申王阅射于重光殿中者赏之。

十二月癸未幸安和寺。

是岁增筑长城三尺。 金边吏发兵止之不从报曰修补旧城。 葛懒甸 菫胡刺古习显以闻金主诏曰: "毋得侵 生事但愼固营垒广布尔目而已。"

○(庚子)十五年春二月丙申幸南京。

夏四月癸酉至自南京。

五月辛亥御干德殿覆试。 丁巳赐李之 等及第。

甲子祷雨于山川社稷。

乙丑召王师德缘讲金刚经饭僧。

戊辰迎入佛骨于禁中。 初王字之使还宋帝以金函盛佛*牙头骨以赐置外帝释院至是置于山呼亭。

六月庚午朔王如奉恩寺。

辛未雩。

甲戌御淸 阁命朴升中讲书洪范。

丙子以金晙为中书侍郞平章事; 李轨守司空左仆射 知政事; 林有文为右仆射知门下省事; 朴景仁知枢密院事; 韩安仁为礼部尙书; 崔弘宰为刑部尙书; 尹惟贽为尙书右仆射; 宋秀为兵部尙书。

己卯御淸 阁命国子祭酒郑克永讲礼月令。

甲申王受菩萨戒于干德殿。

丙戌虑囚。

丁亥亲醮于福源宫遂幸安和寺顺德王后眞堂荐酌流涕。

辛卯宋商林淸等献花木。

丁酉御淸 阁命金缘讲书*大甲{太甲}。

秋七月甲辰辽遣乐院副使萧遵礼来。 诏曰: "省所上表具悉。 卿东 立社北阙称藩自二 之戎生致一方之路阻。 向祈立嗣未始行封近稔勤王又尝敌忾。 每念至此已多怃然。 更待乘宜辄图荡寇。 顷颁密诏 谕兹怀道会多艰人难偕往或旋 楫莫达封函赐币微通仅能将意谢章遽拜益验输诚。 而又言出由衷心期报上。 旣增慷慨须事澄淸固在同仇是为大顺。 伫观实效续俟来音更示颁宣第思遵领。"

庚戌祷雨于圆丘庙社群望。

乙卯幸天和寺。

以智禄延为西北面兵马使; 李鸾为东北面兵马使。

壬戌宋遣承信郞许立进武校尉林大容等来。

乙丑中书侍郞平章事致仕康拯卒。

八月自夏不雨至于是月五谷不登疫 大兴。

辛未幸外帝释院命五部读般若经三日以禳疫 。

甲戌虑囚。

设佛顶道场于文德殿七日。

戊寅御宣政殿决重刑。

庚辰幸安和寺顺德王后眞堂感伤久之左右有流涕者。

辛巳左正言洪若伊上* 论时政得失嘉纳之。

乙酉幸西京。

戊子寿星见。

丁酉幸兴福永明寺观潮。

戊戌幸大东江登舟观鱼。

九月己亥朔幸永明寺观潮。

癸卯以顺德王后大祥饭僧于常安殿。

乙巳设消 道场于长乐殿。

戊申制曰: "朕卽位以来再巡陪京。 昔旋至而卽归今久安而无患。 庶推小惠以慰舆情八月乙酉以后误有所犯为所司论劾及赎铜征瓦咸除之。"

癸丑宴群臣于长乐殿亲制寿星明词使乐工歌之。

乙卯虑囚。

癸亥枢密院使致仕金汉忠卒。

冬十月戊辰朔日食。

辛巳设八关会王观杂戱有国初功臣金乐申崇谦偶像王感叹赋诗。

十一月壬寅王至自西京赦。

甲辰虑囚。

癸亥御淸 阁命金富佾讲诗泮水。

十二月丁卯朔王以顺德王后丧毕召太子及平章事李资谦知奏事李资谅等置酒极欢恩赉甚渥。

甲申亲醮于福源宫遂幸安和寺。

辛卯以演检校司徒守司空晋康伯; * { }检校司徒守司空; 朴景仁守司空尙书左仆射 知政事仍令致仕。

○(辛丑)十六年春正月丁酉朔放朝贺。

己亥制曰: "男女之制尤重大伦帝王之兴亦资内辅。 欲家人之正位须关雎之好仇。 今将以辰韩*(  ){辰韩公}长女大卿崔涌季女备之内职有司宜据礼典定名以闻。" 礼司请: 以王氏为贵妃崔氏为淑妃。 诏可。

辛亥王太子加元服于寿春宫百官表贺。

癸丑以咸宁节御干德殿受贺赐群臣宴。

乙卯纳贵妃甲子纳淑妃。

二月壬辰左迁中书舍人韩 为西京副留守; 左正言任元浚为殿中内给事。

三月戊戌幸彰信寺微行至绥陵。 王之将行谏官奏曰: "前古君王未有亲诣后妃陵寝考之礼典亦无其文。 玄宫久掩宿草荒 至尊俯临能无悲感。 臣子之心不胜恐惧伏望以礼自抑俯*(  ){循}人望。" 不从。

乙巳宋遣姚喜来。

壬子幸外帝释院。

甲寅御淸 阁命翰林学士朴升中讲礼月令起居注金富轼讲书说命。

夏四月乙丑朔幸普济寺。

戊辰虑囚。

乙亥幸妙通寺。

戊子幸安和寺还次李资谦山斋置酒。

己丑以李资谦为邵城郡开国伯。

五月丁酉虑囚。

甲寅设消 道场于赏春亭及日月王轮高峯极乐寺三七日。

乙卯虑囚。

癸亥百官祷雨于兴国寺五日。

闰月甲子朔王如奉恩寺。

丙寅虑囚。

丁卯召王师德缘祷雨于干德殿五日又祷于佛宇神祠。

辛未聚巫祷雨。 壬申复召德缘祷于山呼亭。

乙亥制曰: "天时失顺旱 为 。 顾寡人否德以降殃悯庶民无辜而殒命祈禳无应恐惧未遑。 庶几推恩以召和气凡在狱囚除斩绞二罪外皆原之其或官吏因缘公法苛刻作弊或以腐朽之谷强给取息或征荒田之租或兴不急之役者令中外攸司一切禁治。"

丙子亲醮于纯福殿祷雨聚僧又祷于山呼亭及佛宇。

庚辰御淸 阁命朴升中讲书洪范。

壬午祷雨于法云寺。

辛卯御淸 阁命起居舍人林存讲诗云汉。

六月癸巳朔御长龄殿命朴升中讲礼月令。

乙未设道场于文德殿三日。

己亥再雩。

庚子命百官设罗汉斋祷雨。

丙午大雨。

辛酉左仆射 知政事致仕朴景仁卒。

秋七月己卯幸天和寺。

辛巳以李寿为西北面兵马使; 崔滋盛为东北面兵马使。

壬午王如兴王寺。

八月戊戌御宣政殿决重刑。

壬寅幸普济寺。

丁未谒英崇二陵还次因孝院制五言诗一首令侍从文臣和进。

乙卯幸长源亭。

九月丁亥还宫。

辛卯虑囚。

冬十月乙未王如天寿寺。

丙申设百座道场于会庆殿令中外斋僧三万。

壬子幸洪圆寺。

太白昼见经天三十余日。

十二月壬辰御淸 阁以宋帝所赐书 等物宣示宰枢侍臣。

辛丑幸福源宫遂幸龟山安和二寺御玉岑亭宴从官。

庚申虑囚。

○(壬寅)十七年春正月辛酉朔放朝贺。

癸亥以大原公* 为太保; 齐安侯* 进爵为公。

辛未幸神众院。

丁丑咸宁节御干德殿受贺赐群臣宴。

己卯以许载为西北面兵马使; 李资德为东北面兵马副使。

丙戌御淸 阁命中书舍人金富轼讲易干卦。

二月庚寅朔日食。

己亥门下侍郞平章事致仕崔弘嗣卒。

三月庚午以金晙守司徒判礼部事; 林有文守司空 知政事判刑部事; 王字之为吏部尙书 知政事判户部事; 韩安仁 知政事判工部事; 崔弘宰为枢密院使判三司事; 金若温知枢密院事; 李资谅为枢密院副使; 朴升中为翰林学士承旨; 郑克永为翰林学士; 李永知御史台事宝文阁学士; 文公美为礼宾少卿枢密院知奏事; 拓俊京为卫尉卿直门下省; 金仁揆为左谏议大夫。

丙子虑囚。

丁丑御纱楼召文臣五十六人刻烛命赋牧丹诗六韵詹事府注*薄{簿}安宝麟为* {第}一。 赐绢有差。 时康日用以能诗鸣王*  观其作烛将尽日用 得一联云: "头白醉翁看殿后眼明儒老倚栏边。" 袖其藁伏御沟中王命小黄门取视嗟赏不已。 曰: "此古人所谓: '臼头花钿满面不如西施半*  。'" 慰谕而遣之。

己卯亲醮阙庭。

壬午幸顺天馆点检接宾之事宴宰枢于香林亭忽觉背有微 促驾还宫。 癸未王不豫分遣人祷于山川神*祗{祇}。

 知政事王字之卒。

乙酉饭僧一万于诸寺。

丙戌虑囚。

丁亥设消 道场于干德殿五日。

戊子斋僧一万。

夏四月己丑朔设道场于文德宴亲殿各五日。

制曰: "寡人*祇{祗}承天命 缵丕緖御于家邦多历年所然临事制宜莫知其方以致阴阳失序穹壤挺 加疾病以弥留愈忧惧而自励冀推涣汗以谢幽明凡名山大川秩在祀典者各加名号诸有罪者除斩绞外皆原之流配者量移。"

庚寅设道场于宣政殿五日。

癸巳门下侍郞平章事李资谦等诣纯福殿告天祷曰: "昔周武王有疾周公以至诚请命于天厥疾乃 今臣等皆以愚不肖承乏备员无政术以安于民庶无德行以媚于神*祗{祇}但以贪鄙不道为国巨 天作之 上延君父。 惟天聪明宜降疾咎于臣等之身无令元首久困沈 。"

乙未王疾革扶坐见宰枢曰: "朕以不德天降之 疾疹不 将何以处臣民之上摠军国之事。 太子虽在幼少德行宿成诸公同心 辅无坠祖构。" 群臣俯伏流涕不知所言。 王召太子曰: "予疾大渐势不复 爰释重任传归于汝。 予追思平生所行得少失多愼勿效焉。 但当稽古圣贤之道奉我太祖之训不懈于位永绥庶民。" 太子 首泣不能起。 王命韩安仁取国玺以授之。 遗诏曰: "朕荷天地之景命奉祖宗之遗基奄有三韩十有八载。 扶衰救弊思与万民而同休宵衣 食未尝一日而暂逸。 忧劳积虑疾恙踰时有加无 遂至大渐。 权国事楷睿哲之性 自天成元良之资蔚于人望宜承末命以卽王位。 凡军国重事 取嗣君处分。 丧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方鎭州牧止于本处举哀不得擅离理所成服三日而除。 于 。 死生常道人所难逃始终得宜朕亦何憾。 尙赖庙社储祉臣邻 心同辅嗣君永康王室使我国祚垂于无穷。 咨尔多方当体予意。" 丙申薨。 殡于宣政殿。 寿四十五在位十七年。 谥曰文孝庙号睿宗葬于城南陵曰裕陵。 仁宗十八年加谥明烈高宗四十年加齐顺。

○史臣赞曰: "睿宗天资明哲尝在东宫礼接贤士敦行孝弟及乎卽位宵 忧勤励精求治。 但志存拓境侥幸边功仇隙未已歆慕华风信用胡宗旦颇惑其言未免有所失矣。 然知用兵之难弃怨修好使邻境感慕来服恤鳏寡养耆老开设学校敎养生员置淸 宝文两阁日与文臣讲论六经偃武修文欲以礼乐成俗。 故韩安仁曰: '十七年事业可以贻厥后世。' 信哉!"

世家卷*(第)十四。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毕沅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七·乾隆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九·王祎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八)·陈寅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十七·佚名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三·佚名
  通志卷一百三十一·郑樵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十五·佚名
  志卷第十四 高丽史六十·郑麟趾
  齐泰传·张廷玉
  卷二十·杨士奇
  卷一百三十二下·雍正
  卷一百十·佚名
  第三节 东西对打·蒋廷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一百·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一百古今体八十一首【癸卯八】实胜寺天聪建年後蒙古日觐来【科尔沁於  太祖时久归附  太宗天聪元年蒙古敖汉部奈曼部来归嗣是喀尔喀巴林喀喇沁扎噜特土默特诸部相率朝贡】是皆奉佛者梵宇

  • 卷九十六·志第七十二·艺文一·张廷玉

        ◎艺文一   明太祖定元都,大将军收图籍致之南京,复诏求四方遗书,设秘书监丞,寻改翰林典籍以掌之。永乐四年,帝御便殿阅书史,问文渊阁藏书。解缙对以尚多阙略。帝曰:“土庶家稍有余资,尚欲积书,况朝廷乎?”遂命

  • 卷九·辛文房

      ○崔道融   道融,荆人也,自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出为永嘉宰。工绝句,语意妙甚,如《铜雀妓》云:"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陵园风雨暗,不见六龙归。"《春闺》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

  • 二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折(附清单一)·佚名

    二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九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抚臣三宝谨奏,为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恭折具奏事。窃照浙江省收缴应毁各书,前已陆续查缴五十五种,连重复者共计二百三十二部,书版

  •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礼八。嘉礼。册王太子仪。○告太庙景灵殿诸陵祠并有司行事如常告之仪。殿庭陈设如册王妃仪。临轩发册。 其日诸卫勒所部仗卫入陈于殿庭内外

  • 孙艹贲传·张廷玉

    孙艹贲,字仲衍,广东顺德人。禀性机敏,无书不读,诗文提笔立就,词藻灿烂然。何真占据岭南,开府扩地,贲艹与王佐、赵介、李德、黄哲都为何真以礼相待,并称“五先生”。明朝廖永忠南征,贲艹为真起草降表。永忠征贲艹主管教育。洪武

  • 卷九十一·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九十一歌颂【十一】万夀恭颂九章【谨序】兵部尚书【臣】庆桂【臣】闻籙秉皇时緜万八千龄之夀策推昊岁肇京垓亿禩之祥调元大埏埴之功阐贞符於玉册提象应

  • 卷七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七十三歌颂十三【词臣五】圣夀无疆颂【有序】候补翰林院侍讲【臣】杨名时【臣】闻乾元行健而贞恒之体常运於穆清天德大生而保合之和日滋於气化唯圣

  • 卷三十六、内禅之真相·黄鸿寿

    高宗乾隆六十年,秋九月,帝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入见。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帝践祚之初,尝焚香告天,若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嗣以次子永琏为嫡出,且人品贵重,当然继体。

  • 大学衍义卷三十一·真德秀

    诚意正心之要二戒逸欲逸欲之戒书益曰吁【叹辞】戒哉儆戒无虞【虞度也】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熈【熈广也明也】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违背也干求也】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咈违也】无

  • 张子抄释卷五·吕柟

    明 吕柟 撰语录第一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则为上智安于见闻则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执而不移也【释此不移虽是天定亦人自不肯移耳】子贡谓夫子所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旣云夫子之言则是居常语之矣圣门学者以仁为己任不以

  • 问霸第六十二·管仲

    失传。

  • 第八 摩篇 2·王诩

    【原文】古之善摩者,如一操一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①而人不知,主兵日胜②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一陰一,故曰“神”;成之于一陽一,故曰“明”③。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

  • 三十四、智不是道·慧开

      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无门曰:南泉可谓老不识羞,才开臭口,家丑外扬。然虽如是,知恩者少!   颂曰:天晴日头出,雨下地上湿,尽情都说了,只恐信不及。

  • 卷八·赜藏主

      ○汝州首山(省)念和尚语录师讳省念。莱州狄氏子。入院上堂云:“佛法付与国王大臣有力檀那。令其佛法不断绝。灯灯相续至于今日。大众且道续个甚么?”良久云:“今日须是迦叶师兄始得。”时有僧问:“灵山一会何异今朝?”师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幻住明禅师语录幻住明禅师语录序吾宗拈花之旨,自苇渡以来,六代相袭如印券之无差焉,其后愈出愈奇,高人间发,蜀中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所以水潦和尚被马师一踏,踏倒起来,呵呵大笑云: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尽向一毫头上,识得

  • 稽古录·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撰。20卷。由《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及上古至三家分晋前历史三部分组成。光因所著《资治通鉴》卷帙繁重难读,另编《历年图》,起迄与《资治通鉴》同,治平元年(1064)进呈。又编太祖建隆

  • 周官新义·王安石

    十六卷。附《考工解》二卷。北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是王安石为变法而对《周礼》所作新解之书,原着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录自《永乐大典》。宋晁公武《读书志》载,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