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卷第十八 高丽史六十四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
礼六。
凶礼。
国恤。
○高丽人不立国恤之仪。 至国有大故则皆临时采 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其见于史者特梗 而已。
太祖二十六年五月丙午王疾大渐御神德殿命学士金岳草遗诏有顷而薨。 太子诸王及宗室近臣皆 地哀号。 乃令百官列位于内议省门外宣遗命。 惠宗卽位率群臣举哀六月戊申发丧于详政殿宣遗诏。 己酉殡于详政殿之西阶庚午行祖奠太常卿读谥册摄侍中元甫行礼宾令王仁泽奉大牢之奠。 壬申葬于显陵以遗命丧葬园陵制度依汉魏故事悉从俭约。
景宗六年七月王疾弥留甲辰遗诏服纪以日易月十三日周祥二十七日大祥西京安东安南登州等诸道鎭守各于任所举哀三日释服。 丙午薨于正寝葬于荣陵成宗卽位。
显宗二十二年五月辛未王疾笃薨于重光殿。 德宗卽位居翼室朝夕哀临。 甲戌王率群臣成服百姓玄冠素服。 六月丙申葬于宣陵群臣公除。 戊戌王释服。 十月戊寅宰辅表请复常膳许之。 元年五月己丑王以皇考中祥祭斋七日居翼室 闇反哭举哀一如唐德宗故事。 二年八月 显宗于太庙。
文宗三十七年七月辛酉王疾笃薨于重光殿殡于宣德殿。 是日顺宗卽位。 八月甲申葬文宗于景陵。 十月乙未王疾笃遗诏在外州鎭官吏止于本处举哀丧服以日易月薨于丧次。 是日殡于宣德殿丙申宣宗卽位。 戊戌王率百官成服诣宣德殿行祭。 十一月庚申王亲临启殡哭尽哀葬于成陵。 二年九月壬子王亲奠于顺宗魂殿。 九年九月壬午王太后李氏薨于西京归葬戴陵。 乙酉辽遣王鼎来贺生辰。 有司奏: "古典天子诸侯三年之丧旣葬释服心丧终制不与士大夫同礼。 今贺节使已至伏望以日易月二十七日后释服迎命。" 从之。 十年九月丁丑王诣仁睿太后返魂殿行小祥祭从晋制奉安神主于本殿。
肃宗十年十月王还自西京丙寅至长平门外以疾薨于辇中到西华门发丧太子群臣哭踊奉入延英殿卽日移殡于宣德殿。 遗诏方鎭州牧止于本处举哀服丧之制以日易月。 是日睿宗卽位甲申葬于英陵。 元年三月乙卯王诣肃宗虞宫。 七年七月己巳王太后柳氏薨殡于大内八月丙申葬于崇陵。 王祖送于阙庭。 十七年四月王疾革丙申遗诏丧服以日易月方鎭州牧止于本处举哀成服三日而除遂薨殡于宣政殿。 仁宗卽位朝夕奠殡哭踊尽哀甲寅葬于裕陵。 七月己卯虞八月壬寅虞十月癸卯虞十二月朔丙戌虞。 元年四月癸巳小祥己酉虞十月乙酉虞。 二年四月甲戌 于太庙。 二十四年二月王疾大渐丁卯遗诏丧服以日易月薨于保和殿是日毅宗卽位三月甲戌王及百官国人成服甲申葬于长陵癸巳王以下释服丙戌虞。 二年二月丁巳大祥。
明宗三年十月庚申李义旼弑毅宗于 林五年五月丙申发毅宗丧百官玄冠素服三日壬寅葬于禧陵。 十三年十一月癸未王太后任氏薨殡于义昌宫旁私第王朝夕哭临。 闰月甲寅葬于纯陵王导 车自义昌宫步至弥勒寺释服。 十四年二月壬戌卒哭。 礼官奏: "按仁睿太后丧制一依文庙故事卒哭之后上及群臣应带红 者皆服 带今太后之丧亦依此制。" 中书省驳议: "王后丧制不宜与国王同。" 王曰: "人子之于父母其心一也岂可重父而轻母哉卒哭之后朕虽许卿等带红而卿等宜引礼固辞 祥期之内朕常带 而卿等独带红耶 " 夏四月壬申燃灯翼日大会观乐燃灯上元事也以国恤权停至是行之唯禁揷花诸伎。 五月甲午金祭奠使太府监完颜*辜来。 初至西郊亭接伴使大将军张博仁舞蹈行问上礼*辜以国恤舞蹈讥之曰: "何失礼也!" 博仁犹不悟。 丁巳王宴金使使不入曰: "今日之事是谓花宴 王旣起复礼宜从吉结彩棚奏乐揷花可也不则不受享礼。" 王使人* 曰: "虽受起复练祥未 可从吉礼乎 " 金使怒不赴宴。 六月戊辰宴金使竟不结棚揷花奏乐。 八月王以嬖妾死久不御肉人讥之曰: "丁母后丧未五旬而复常膳今反乃尔何失礼之甚也。" 十一月甲午虞己亥设八关会王观乐于球庭。 以太后祥月除贺礼及舞蹈工人庭舞歌曲。 初礼官奏: "仲冬乃王太后忌日请于孟冬行八关礼。" 王以问相府 知政事文克谦曰: "太祖始设八关盖为神*祗{祇}也后世嗣王不可以他事进退之。 太祖祷于神明曰: '愿世世仲冬无令有国忌若不幸有忌则疑国祚将艾也。' 故自统合以来仲冬无国忌今有之是国之灾也而又以孟冬设八关固非太祖意礼官所奏不可许。" 从之翼日大会王又观乐于球庭。 十五年八月壬申行八虞祭。 十六年正月丙午附于太庙。
神宗五年十一月戊午明宗薨于昌乐宫宰枢及常 官以上 带诣阙陈慰宗室百官及士庶人玄冠素服三日唯葬礼都监服至葬日。 己巳金遣户部侍郞李仲元来贺生辰。 十二月朔辛未王受诏于大观殿先遣左承宣于承庆谓金使曰: "前王在殡迎诏及宴不敢举乐。" 金使曰: "迎天子之命岂可以私丧彻乐乎 " 遂用之。 丙辰宴金使先遣人告曰: "前王在殡未敢宴于正殿。" 金使不听再告乃许之。 闰月壬寅葬明宗于智陵。 王初欲葬以王礼崔忠献坚执不可降从其妃景顺王后葬仪*闲用仁庙葬礼。 时太子斥在江华未得襄事国人哀之。 七年正月己巳王背疽御千龄殿诏太子嗣位是为熙宗。 丁丑薨戊寅殡于靖安宫崔忠献会宰枢于其第议减礼司所奏服丧二十六日为十四日。 二月庚申葬于阳陵。 二年二月己未 于太庙。
康宗二年八月王不豫丁丑遗诏易月之服三日而除薨于寿昌宫戊寅高宗卽位九月丙寅葬于厚陵。 十九年六月朔庚戌王妃王氏薨百官玄冠素服三日辛酉葬王后。 四十六年六月壬寅王薨于柳璥第遗诏太子嗣位太子奉使未还*闲太孙监国。 易月之服三日而除。 太子卽元宗。 七月乙卯有事于太庙以国恤除牲牢乐悬。 九月丙辰蒙使加大只大等来太孙传令旨曰: "大朝使来不可以凶服迎当服 以迎其留使外馆以待终制。" 己未葬高宗于洪陵太孙释服。 元宗在元闻讣服丧三日而除。 元年二月己酉燃灯太孙如奉恩寺除黄红伞水精钺 驾前仪仗及引驾其它诸王宰枢两班士卒侍卫如常仪。 入康安殿与诸王分坐东西看乐。 许诸王宰枢文武两班服吉服红 。 三月甲申元宗还戊子卽位。 六月丙寅小祥。 十五年六月王不豫癸亥遗诏易月之服三日而除藩鎭州县毋得越疆奉遵朝廷哀制至于科举昏姻一切如旧薨于堤上宫。 八月戊辰渖王至自元诣堤上宫谒殡殿。 己巳王幸本阙服黄袍卽位于康安殿是谓忠烈王。 九月壬午王诣殡殿始服斩衰麻 率群臣哭。 乙酉葬于韶陵王释丧服。 元年十一月乙未王行七虞祭于魂殿。 二年六月乙丑 于景灵殿。 七月乙未 于太庙。 二十三年五月壬午安平公主薨于贤圣寺殡于寿宁宫令国中士庶素衣白帽至葬。 八月丙午世子成服己未葬于高陵。 三十四年五月王不豫七月己巳薨于神孝寺是夜殡于淑妃金氏第。 八月壬子沈阳王自元来奔丧诣殡殿入哭设奠百官以玄冠素服侍立。 甲寅沈阳王服紫袍诣景灵殿告嗣位遂至寿宁宫卽位是为忠宣王。 九月辛卯王祭殡殿癸巳祭殡殿乙未王祭殡殿。 大* {敛}三临尽哀。 百官皆缟素停朝市。 十月丁酉葬于庆陵诸司设奠道次祖送梓宫。 初发王衰麻 手擎香炉步至十川桥乃乘肩舆至山陵。 葬讫率百官大临侍魂舆而返安于灵眞殿。 二年九月丁丑 于寝园摄太尉大宁君崔有 前一日诣灵眞殿斋宿其日早行告事由祭。 摄司徒政丞柳淸臣典仪判事李之 与诸享官受祝版径诣寝园百官具仪卫会灵眞殿门外 立。 奉木主出安于辂密直二人坐于前摄上护军二人坐于后内侍常 二人又坐其后。 百官前后导从至寝园大尉司徒及典仪判事先入庭分立左右右上诸享官及侍臣入庭分立奉主去辂就舆乐作及门乐止。 斋郞奉主置拜位摄侍中俯伏致告讫奉主复乘舆堂上执礼官引入正室先见太祖次见惠显二祖次见仁明二祖讫奉安于位堂下。 乐作太尉洗爵初献司徒亚献典仪终献其礼实王之所制也。
忠肃王二年十一月 国大长公主在元不豫十二月甲午薨。 庚子柩东还。 仁宗皇帝命中书省御史台百官奠于道。 三年二月丙子公主丧至百官玄冠素服迎于郊殡于永安宫庚寅葬公主。 十二年五月辛酉太尉王[卽忠宣王。]薨于燕邸甲戌讣至遣三司使尹莘杰万户姜融迎梓宫于平壤。 七月癸酉梓宫至百官玄冠素服郊迎殡于淑妃宫十一月甲寅葬于德陵。 十七年六月丁未 于寝园。
忠惠王后五年正月王在元丙子薨于岳阳县闰二月己巳讣至停朝市三日。 六月癸酉梓宫至八月庚申葬于永陵。 忠穆王二年正月丁未奉安木主于魂殿五月乙酉 于太庙。
恭愍王元年三月辛亥忠定王遇 薨于江华。 七月癸酉葬于聪陵诸司一员服斩衰奉安神御于宣明殿。 辛禑元年四月己酉 于太庙。恭愍王十四年二月甲辰徽懿公主薨辍朝三日百官玄冠素服置殡殿国葬造墓都监及山所灵饭法威仪丧 车祭器丧服返魂服玩小造棺椁墓室铺陈眞影等十三色以供丧事又命诸司设奠。 四月壬辰葬于正陵百官玄冠素服送至陵及返魂改吉服从还。 王手写公主眞日夜对食悲泣三年不御肉膳。 二十三年九月甲申洪伦等弑王丙戌殡于宝房。 辛禑与宰枢发丧举哀十月庚申葬于玄陵。 百官皆丧服秉烛导 车前行诸司设奠道次。 禑以丧服出演福寺西街迎拜肩舆前导至宣义门外拜送平笠白衣乘马而还百官至山陵葬讫以吉服返魂于宝源库。
辛禑元年三月甲戌贞顺淑仪公主薨百官玄冠素服辍朝市。 四月甲辰葬于顷陵百官又玄冠素服送至山陵公服侍魂舆而返安于魂殿。
陈慰仪。
○其日百官 阁门先立殿门外东边*祇{祗}候分引两班中心为头异位重行北向立定侍臣随品交立。 *祇{祗}候引宰臣就褥位舍人喝: "宰臣两班再拜!" 阁使出行诣宰臣右立宰臣搢笏 进表。 阁使揖搢笏奉表抽笏奉表。 入门揖落笏 进一拜 搢笏呈表于 上膝退面拜 退出门外揖就位揖云奉宣: "卿等所慰已知。" 舍人喝: "皆再拜!" *祇{祗}候引宰臣出。 次引两班出讫阁门横行再拜行头进步复位拜揖退。
太庙仪
○其日承宣开殿实魂殿都监判官秉烛先升拂 筵趺 踏台。 讫太祝入室启 出神主安于趺上行告 庙祭。 讫太祝入室奉神主还安 内阖户而出承宣封室户仪仗乐部列于门外。 尙舍设褥位于殿庭指谕牵龙各着锦衣陪腰舆置褥位上又设褥位于外庭置彩帛楼子又设褥位于大门外置大辂于褥位南。 承宣重房备身将军指谕内侍茶房序立于内紫门阶下执礼命尙赞阁门*祇{祗}候引伞扇入陈于外庭。 侍臣左右分立宰臣密直一行西上。 太史局奏时员报某时承宣开室户摄侍中诣 前 奏云请降座升舆内侍一员奉灵 一员奉趺 太祝宫 令奉神主 降自西阶安于腰舆殿侍卫及巡检等陪立。 次殿中禁服其服左右分立指谕牵龙陪立于紫门阶上。 次承宣重房备身将军内侍茶房指谕肃拜讫殿都知着锦衣奉*钝子左右分立陪腰舆出门外小驻。 舍人喝: "宰臣密直左右侍臣肃拜!" 讫摄侍中 请降舆升楼子安于楼子如前仪进行。 至大路前褥位小驻摄侍中 奏请降楼子升辂安于辂上如前仪。 舍人喝: "百官再拜!" 侍奉员将文武两班上马黄门侍郞奏上马。 舍人喝: "百官再拜!" 讫上将军一员佩刀就辂前立奏: "神主路上行李万福升 太庙。" 再拜讫密直二员上将军二员内侍 上四员 乘密直辂外前面上将军后面别监辂内稍后左右陪奉。 到太庙外驻辂 乘官俱下前到。 享官肃拜讫辂至门外摄侍中 奏请降辂升舆。 安于舆上如前仪。 尙舍于门外先设幕次幕前设褥位腰舆到褥位上以楼子邀之尙舍别监卷帘安于幕内床褥上如前仪。 庙庭执礼俟庙内诸事毕诣幕次。 舍人喝: "宰枢侍臣再拜权退。" 引腰舆置幕前褥位上。 别监又卷帘。 庙庭大祝奉神主 安于腰舆斋郞陪腰舆赞者引入庙门庙庭。 执礼曰: "魂殿侍卫员将人吏掌固退散。" 出门外再拜。 退散后斋郞等陪腰舆入安于庙庭东边褥位大祝斋郞奉木主历见太祖而下先王先后讫入安于当 之室。 享官行祭礼毕阖户而出。 景灵殿仪放此。
上国使祭奠赠赙吊慰仪。
○文宗之丧宋遣祭奠使左* {谏}议大夫杨景略副使礼宾使王舜封吊慰使右谏议大夫钱 副使西上阁门副使宋球来。 祭奠使设奠于魂殿使副就位。 执事告陈设毕使副卽席再拜。 使搢笏焚香 酒读祝文。 本国上陪官捧祝文 伏兴使副再拜讫嗣王向阙立。 使称有 嗣王再拜。 使口传宣讫嗣王再拜。 使搢笏捧赠赙诏书嗣王 受 伏兴。 祭奠礼毕吊慰使副少进嗣王向阙立。 使宣有 嗣王再拜。 口宣及授吊慰诏书 如祭奠使仪。 讫与祭奠使副展慰陈状如常仪。 仁睿太后之丧金遣太府监完颜*辜来赐祭将祭*辜问曰: "太后 象坐耶立耶。" 对曰: "坐。" *辜曰: "诸侯王母坐而天子使拜可乎必藏影帧乃入行事。" 王遣人陈谕再三*辜从之。 王立庭下*辜登堂再拜奠爵。 安平公主之丧元遣火鲁忽孙来吊。 王与世子素衣短帽黄带群臣玄冠素服与火鲁忽孙入临殡殿。
先王讳辰眞殿酌献仪。
○其日质明礼司奏初严所司陈仗卫于殿庭内外如常仪。 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就大观殿庭文武百寮就泰定门外立班以俟。 侍中诣宣仁殿门版奏外办礼司奏二严。 王出御大观殿鸣鞭内外仗卫大喝: "再拜!" 舍人喝: "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再拜!" 次阁门员引宰臣就拜位。 舍人喝: "宰臣再拜!" 西出。 黄门侍郞就庭中 伏 奏请动驾奏讫 伏兴退复位。 王降殿升辇出利宾门外礼司奏三严。 出泰定门黄门侍郞出就辇前 伏 奏请驻辇 伏兴。 舍人喝: "文武百寮再拜!" 次黄门侍郞复就辇前 伏 奏请 侍臣百寮上马侍中传宣曰: "可。" 黄门侍郞 伏兴传侍臣员将文武两班宣许上马。 传讫舍人喝: "枢密以下侍臣及近臣百寮应骑者俱再拜!" 讫黄门侍郞复出 伏 奏请动驾 伏兴退复位。 鸣鞭侍臣前导出升平门前后导从应骑者皆乘马。 驾至眞殿门外降辇入幄次殿内酌献 与燃灯小会驾幸仪同。 酌献时宰臣以下文武百寮皆着 。
成宗八年十二月敎: "太祖及王考戴宗王 宣义王后忌月禁屠杀断肉膳。"
靖宗三年七月壬戌以王 元成太后讳辰百官就干德殿上表陈慰讳辰陈慰始此。 自后考 讳辰宰臣进表三品以上黑带假红以下犀带陈慰如仪。
文宗三十一年五月甲戌王以显考忌服素 避正殿令中外断音乐禁 猎终月。
恭让王三年正月辛丑礼曹启曰: "安庆公 以元王母弟簒立元朝遣使奉元王复位则 不当称为英宗亦不当载诸祀典。 今遇忌日致祭有乖大义请罢之。 且忠肃王妃洪氏乃忠惠王恭愍之母后忠惠王妃尹氏乃忠定王之母后。 以正统君王有后之妃 今不祀实为阙典乞两妃忌日及眞殿祭享悉仿近代先后礼。" 从之。
上国丧。
○显宗二十二年七月己未契丹报哀使工部郞中南承颜来告圣宗丧宣诏于显宗魂堂。 辛酉德宗引契丹使举哀于内殿。 十月辛巳遣工部郞中柳乔如契丹会葬。
文宗九年九月癸亥契丹告哀使鸿 少卿张嗣复来告兴宗丧。 王闻嗣复过鸭绿江减常膳彻音乐禁屠宰断 猎。 礼司奏: "礼世子不为天子服又童子不 乞太子及乐浪开城国原侯 不服平壤公以下文武常 以上服丧。" 从之。 乙丑王服素 率百官出昌德门前嗣复传诏举哀行服辍朝市三日。 丙子遣知中枢院事崔惟善工部侍郞李得路如契丹吊丧会葬。
仁宗十三年二月辛丑金报哀使检校右散骑常侍王政来告太祖丧。 百官玄冠素服。 癸卯王受诏与国人服丧三日。 闰月丁未报哀使还附表陈慰。 乙卯遣少卿金端侍御史李时敏如金吊丧。 十四年二月丙辰金遣使来告太皇太后丧举国素服三日。 丁卯遣殿中监尹彦植左司谏崔允仪如金吊祭。
明宗十九年正月金世宗崩三月戊午遣奉慰使及祭奠兼会葬使如金。 己未金遣使来告丧庚申王素服率百官迎诏于都省厅举哀。 四月壬戌释服。 二十一年二月乙未金遣完颜臣来告皇太后丧遣大将军韩正修郞中崔敦礼如金吊丧。 大将军文得吕司业李世长致祭。 丁酉王率群臣发哀于都省。
熙宗四年冬金章宗崩五年正月丁酉遣奉慰使史洪纪祭奠使李淳中如金。
忠烈王二十年正月癸酉世祖皇帝崩王与公主以羊十马一祭于殡殿。 二十六年正月丙寅元皇太后崩四月庚戌遣同知密直司事薛景成如元吊丧。 戊午王如元吊丧。 六月癸酉王祭太后殡殿。
恭让王四年六月己卯王闻大明皇太子薨欲发丧廷臣启曰: "皇太子未成为君不可服丧。" 于是辍朝三日百官布带。
邻国丧。
○太祖七年九月新罗王升英薨来告丧王举哀遣使吊之。
诸臣丧。
○高丽大臣之卒赙赠恩恤极为优厚。 然其仪制史阙未详略举其见于史者以着其凡。
太祖十九年十二月大匡裴玄庆疾笃王亲幸其第问疾王出门而玄庆卒。 王驻驾命官 葬事而后还。
成宗六年三月内史令崔知梦卒王闻讣震悼赙布千匹米三百石麦二百石茶二百角香二百斤官 葬事赠太子太傅谥敏休。 八年五月守侍中崔承老卒王恸悼下敎: "褒其勋德赠太师赙布千匹 三百石粳米五百石乳香百斤脑原茶二百角大茶十斤。" 十四年四月平章事崔亮卒王恸悼赠太子太师赙米三百石麦二百石脑原茶千角以礼葬之谥匡彬。
穆宗元年七月内史令徐熙卒赙布千匹 麦三百石米五百石脑原茶二百角大茶十斤 香三百两谥章威以礼葬之。 七年六月侍中韩彦恭卒赙米五百石 麦三百石平布八百匹中布四百匹茶二百角赠内史令谥贞信以礼葬之。
显宗八年五月户部尙书金殷傅卒辍朝一日后赠侍中。 十五年六月平章事崔沆卒王悼甚赙绢三百匹布五百* {段}米麦各千石谥节义。 二十二年八月侍中姜邯赞卒辍朝三日谥仁宪命文武两班会葬吊 赙赠加礼。
靖宗八年六月内史令徐讷卒王御重光殿廊下举哀贵臣举哀与诸王同其异者一举哀而止耳。
文宗元年十月平章事皇甫颖卒赐米百石麦五十石布四百匹大茶三百斤香十斤。
肃宗九年九月 知政事朴寅亮卒赐吊慰敎及 书赙赠以礼谥文烈。
睿宗五年七月平章事李 卒辍朝三日遣使吊祭官 葬事谥文良。 十年二月中书令崔思诹卒王震悼辍朝三日赙恤优厚令百官会葬谥忠景。
仁宗十四年十一月枢密院知奏事郑沆卒王悼甚辍朝吊祭赙米百石布二百匹御笔特谥文安。
毅宗十一年二月平章事高兆基卒辍朝三日命有司护丧赐谥。
明宗十六年四月政堂文学崔汝谐卒官 葬事辍朝三日谥文贞。 十九年九月平章事文克谦卒辍朝三日谥忠肃。
高宗四年三月枢密副使蔡靖卒官 葬事以赏平贼之功。 六年八月崔忠献死十二月丙子以忠献死辍朝三日。
元宗四年十一月永安公僖卒五年四月辛未以僖卒辍朝三日。 十四年九月平章事张佶卒十一月庚子以佶卒辍朝三日。
恭愍王十七年密直副使李冈卒王悼甚赐厚赙枢密例不得谥特谥文敬。
五服制度。
○斩衰三年给暇百日。 正服子为父女子在室及已嫁而返室者为父。 义服妻为夫妾为君。 加服嫡孙父卒承重者为祖父曾玄孙承重者为曾高祖。 斋衰三年给暇百日。 正服子为母。 加服嫡孙父卒承重者为祖母曾玄孙承重者为曾高祖母。 公侯以下三日而葬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 祭。 斋衰周年给暇三十日。 正服为祖父母为伯叔父及妻为姑 妹在室为 妹适人无夫子为兄弟为长子及妻为众子及女子为侄及侄女在室为嫡孙及嫡孙女为嫡曾孙庶母为其子及君之众子。 降服父卒母嫁[为父后者无服。]报服亦如之。 义服嫁继母为子。 外族正服为外祖父母。 义服为继母慈母义母长母为妻。 大功九月给暇二十日。 长 正服为伯叔父及姑为兄弟 妹为子及女子为侄及侄女为嫡孙。 成人正服为堂兄弟为堂 妹在室为众子妻为庶子及妻为侄妻。 降服为姑 妹侄女适人。 外族正服为舅为姨在室。 小功五月给暇十五日。 正服为曾祖父母为伯叔祖父母为从祖母在室为堂伯叔及妻为堂姑在室为兄弟妻为再从兄弟为再从 妹在室为堂侄及堂侄女为嫡孙妻为侄孙及侄孙女在室为嫡曾孙妻。 正服为伯叔父及姑之中 为兄弟 妹之中 为子及女子侄及侄女之中 为嫡孙之中 为众孙之长 为嫡曾孙之长 。 降服为堂 妹适人。 外族正服为舅妻为外甥及外甥女在室。 义服为妻父母为女壻。 麻三月给暇七日。 正服为高祖父母为堂伯叔祖父母为再从伯叔及妻为再从姑为堂兄弟妻为亲表兄弟及 妹为再从侄及侄女在室为堂侄孙女为曾孙女为众孙女为曾侄孙为嫡玄孙。 降服为从祖母及堂姑适人为再从 妹及侄孙女适人。 正服为伯叔父及姑之下 为堂叔堂姑之长 为兄弟 妹之下 为堂兄弟 妹之长 为子及女子侄及侄女之下 为嫡孙之下 为众孙之中 。 外族降服为姨及外甥女适人。 正服为堂舅为舅姨兄弟及 妹为外甥妻为外孙。 义服为庶母乳母。 凡五服闻丧给暇三分之二有剩日入暇限。 成宗四年初定此制。 十一年六月制: 六品以下不入常 官父母丧百日后所司劝令出仕。 除起复衔以 服 角遥谢行公。 十五年七月定朝官遭丧给暇式忌暇各三日每月朔望祭暇各一日大小祥祭暇各七日大祥后经六十日行 祭暇五日。
穆宗六年六月制: 五品以下官吏父母丧百日后所司劝令出仕卽上让表不允遥谢后起复结衔以 服 角出仕。
显宗九年五月制: 文武官遭丧第十三月初忌日小祥斋给暇三日其月晦日小祥祭给暇三日第二十五月二忌日大祥斋给暇七日其月晦日大祥祭给暇七日自翼日计六十日至二十七月晦日 祭给暇五日二十八月一日以吉服正角出官行公。 十九年四月制: 京外官吏父母丧大祥斋后 暇前依前出仕。
靖宗三年正月制: 外任及东西兵马官吏之妻在京身死令坊里报吏部除奏闻幷行丧式限行移界兵马使及界员无事时则所管事体酌量许令上京以为恒式。 又官吏及军其人等有父母坟墓改葬者给暇三十日来往程途其官远近 酌施行。 六年八月制: 各道起复领军员当 服者权着吉服正角还军归家依制 服。 九年六月制: 罪不及 前典 训诛杀人等无罪之子礼当行服其三年大丧依制行服其它五服勿令给暇。
文宗三年九月丙申制: 外方官吏遭兄弟 妹丧者若在远州除申请京官直于外官请暇妻父母服不论妻之先后 令给暇。 四年正月制: 外官父母在京身死除奏达许令上京。 军兴时则所管事体商量兼考兵马使给暇移文酌量裁决其别命员及随使记事者亦依此例。 八年正月制: 防御官父母丧百日已满以吉服正角遥谢赴任。 二十二年十月制: 嫁母之丧前式无服然人子不服其丧似忘 劳膝下之恩自今行百日服后以吉服正角出仕。 三十年六月制: 先亡有后之妻及同居妻父母服制依式给暇。 三十三年八月制: 外任官大祥祭给暇。 外方立魂堂者许于魂堂在处行礼仍留行 以吉服正角还任。 九月制: 奉使入朝官吏父母身死 还后虽已过百日自闻丧日给暇百日。 三十五年二月制: 诸州县长吏受武散阶者小丧依制给暇以下以导信义葬时给暇。 三十七年十二月制: 宫城内各衙门官吏 服出入不合仪制凶服者不入公门之义宫城外官准资换任其不得已任宫城官者依书仪入朝但吉服之文入宫城吉服归家依制行服。
宣宗二年六月制: 异国投化官吏父母在本国身死自闻丧日依制给暇。 六年十二月制: 嫁母之服前制只给百日暇其余心丧嫁母自有区别其大祥祭外任之子勿许上京。
睿宗五年三月制: 起复外官异朝使臣迎接者权着吉服正角。
仁宗十四年二月制: 同宗支子及遗弃小儿三岁前节付收养者为收养父母 服三年丧。 遗弃小儿仍继其姓同宗支子为亲父母期年。 异姓族人之子收养者服丧之制礼虽无据恩义俱重不可无服其令服大功九月四十九日。
明宗十四年七月制: 文武入流以上者妻之父母依亲伯叔之妻齐衰周年给暇二十日。
忠烈王三年正月辛卯中赞金方庆持妻母服命权宜后行。 宰相服制后行古无其例时军国务繁始有是命。 七年四月庚午敎: "士卒虽遭父母丧过五十日卽从军。"
恭愍王四年十二月辛未罢三年丁忧之制。 六年十月辛巳谏官李穑等请: "行三年丧。" 从之。 八年十二月辛未以兵兴除忽赤忠勇三都监五军三年丧。 九年六月丁亥命百官亲丧三年。 八月丙戌敎: "四方兵兴军务方殷其除三年丧制。 前此虽许行三年丧然百日衰 之习如旧但解官不仕而已。"
恭让王三年五月庚子更定服制一遵大明律服制式。 唯外祖父母妻父母服与亲伯叔同无后人以三岁前遗弃小儿冒姓付籍者卽同己子其以同宗之子亲近为先继后者亦许行服。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今许终其制其中关系国家要务必合起复者启闻取旨夺情起复大小军官及不许丁忧者止行百日丧。 其父母丧二十五月内每月行朔望祭至十三月初忌日行小祥祭二十五月第二忌日行大祥祭二十七月晦行 祭二十八月一日始服吉服。 丧三年内不许娶妇及宴飮。 四年四月甲戌除军官三年丧。
百官忌暇。
○景宗六年十二月制: 父母忌日依书仪一日两宵给暇。
成宗元年十二月制: 百官遇父母忌给暇一日两宵祖父母忌无亲子则亦依父母例。
显宗十一年闰六月制: 无亲子祖父母忌日除庶人外文武入仕人 给暇一日两宵。
文宗三十年六月制: 先亡有后之妻及同居妻父母忌日依制给暇。
明宗十四年七月制: 文武入流以上者妻父母忌日依外祖父母式一日两宵给暇。
恭让王三年五月庚子敎: 近设家庙旣令六品以上祭三代自今许行曾祖考 忌日之祭。
重刑奏对仪。
○王便服出坐内殿南廊牵龙都知肃拜讫承宣重房院房六局员次次肃拜。 阁门去靴笏着丝鞋[侍臣皆同。]入庭横行自喝: "再拜!" 行头进步复位。 各*祇{祗}候后左边立刑部奏对员省郞丹笔员入庭舍人喝: "再拜!" 出外。 *祇{祗}候引宰臣枢密至门执礼传引就褥位立定执礼微喝: "再拜!" 执礼承传云: "赐座。" 执礼微喝: "再拜!" 引上殿坐东边褥位。 茶房 上员从夹户入进茶内侍七品员去盖子。 执礼上殿前楹外面拜劝茶放后下殿。 次院房八品以下进宰枢茶执礼又上殿伏面请茶出。 次丹笔奏对员入奏丹笔制斩决除入有人岛。 毕后劝御药及宰枢药。 执礼引宰枢下庭褥位微喝: "再拜!" 执礼承传云: "宣赐酒果。" 执礼微喝: "再拜!" 引出。 奏对员省郞丹笔员入庭舍人喝: "再拜!" 执礼承传云: "宣赐酒果。" 舍人喝: "再拜!" 出。 次阁门横行再拜。 执礼云: "侍奉员将宣赐酒果。" 舍人喝: "再拜!" 执礼舍人皆再拜以次出。
军礼。
遣将出征仪。
○遣将出征宜大社告太庙并有司行事如奏告之仪。 出钺还钺王皆亲告景灵殿。 前一日尙舍局设王座于大观殿上如常仪设元帅副元帅褥位于殿庭中心北向。 守宫署设元帅副元帅次于殿门外朝堂。 其日依时刻仗卫入陈于殿庭如仪枢密及左右侍臣入就殿庭位。 元帅副元帅服戎服[前一日有司奉宣赍征袍戎衣到尙书兵部准旧例颁赐元帅以下从军文武员寮。]率兵马钤辖[以承制充之。]及诸军从事官俱诣殿门外重行北向立。 讫王服绛纱袍出坐殿鸣鞭仗卫奏山呼再拜。 讫舍人喝: "枢密以下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宰臣入就位舍人喝: "宰臣再拜!" 讫阁门引宰臣自东侧阶升殿近东西向北上立。 次引宰枢自西侧阶升殿近西东向北上立。 讫引元帅副元帅入殿庭就褥位北向立。 舍人喝: "元帅副元帅再拜!" 阁门称有 舍人喝: "再拜躬听!" 口宣讫舍人喝: "元帅副元帅再拜!" 阁门引元帅自西阶升殿进王座之右 诸方略。 上将军奉斧钺诣王座右 进王降座执斧钺授元帅元帅 受降自西阶。 阁门引元帅副元帅由正门出郞将传奉斧钺在前先导。 阁门引兵马钤辖及诸军使副判官以上入殿庭重行北向东上立。 舍人喝: "钤辖以下再拜又再拜!" 讫阁门引自西偏门出。 录事以下于殿门外礼数如上仪。 王入内殿宰臣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及仗卫以次出。 元帅副元帅出泰定门外乐作至兵部乐止。 钤辖以下诸军使副判官于阶上俱重行再拜录事以下阶下祇揖吏拜。 讫便行师如军令式。
师还仪。
○师还前一日尙舍局设王座于大观殿设元帅副元帅拜位于殿庭。 守宫署设元帅副元帅次于殿门外朝堂又于宿亭设元帅副元帅座于东边筵伴宰臣座于西边又设拜命褥位于庭中。 筵伴到宿亭阁门引元帅以下出门相揖入门各就褥位钤辖及诸军使副判官录事每等异位重行立定。 舍人喝: "元帅以下向阙再拜!" 问圣 。 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 筵伴口宣讫舍人喝: "元帅以下又再拜!" 讫阁门引筵伴及元帅副元帅各从东西阶升亭上就褥位立定执礼官交呈起居状筵伴及元帅起居。 讫阁门引各就座赴劳宴。 礼毕阁门引筵伴及元帅副元帅以下降就庭中褥位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 元帅奉谢表诣筵伴前 进筵伴小前接表俱退复位。 舍人喝: "元帅以下又再拜!" 讫筵伴以表传于持函持函者先出元帅及筵伴伴行出门相揖分位。 其日昼亭设筵伴公侯伯座于东边元帅副元帅座于西边。 其余拜命劳宴附表礼数如上仪。 元帅勒所部兵卫鼓吹令押凯歌分左右二部以次陈列鼓吹振作至广化门乐止。 依时刻禁卫入陈于殿庭如常仪。 枢密以下左右侍臣入就殿庭位元帅副元帅率诸军寮佐至殿门外。 阁门引元帅副元帅入次讫近臣奏外办。 王服绛纱袍出坐殿禁卫奏山呼再拜。 舍人喝: "枢密以下侍臣常起居。" 讫阁门引宰臣入就位舍人喝: "宰臣再拜!" 讫阁门各引宰臣枢密自东西侧阶升殿就位立阁门引诸军使副判官录事诸领府郞将以上入殿庭每等异位重行立定。 阁门引元帅捧斧钺入殿庭自西阶升殿诣御座之右 上斧钺王降座执斧钺传授上将军。 讫元帅降自西 就拜位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 阁门引出殿门外。 元帅副元帅及诸军使副判官录事从事官各服公服阁门分引元帅以下入就殿庭重行北向立定。 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奏圣躬万福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 元帅出行致辞复位。 舍人喝: "元帅以下群官再拜舞蹈又再拜!" 讫近臣承旨降自东阶诣元帅东北西向传宣称: "定难功业惟朕乃嘉。" 元帅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阁门传宣赐酒食舍人喝: "元帅以下再拜舞蹈又再拜!" 讫阁门引元帅以下西出王入内殿宰臣枢密左右侍臣及仗卫以次退。
睿宗二年十月壬寅命尹瓘为元帅吴延宠副之往伐女眞。 十二月朔壬午王御威凤楼瓘延宠率三军将士以次入庭拜讫赐 钺遣之。 三年春瓘等平女眞筑六城立碑于公 鎭以为界。 至四月己丑瓘延宠凯还命具 吹军卫迎之。 遣带方侯 齐安侯* 劳宴于东郊。 瓘等诣景灵殿复命还 钺王御文德殿引瓘延宠上殿问边事。 未几女眞侵犯六城之地四年四月命副元帅吴延宠复征之。 戊寅延宠陛辞王诣景灵殿亲授 钺遣之。
仁宗十三年正月西京反命金富轼讨之。 甲寅王御天福殿富轼以戎服入见命上陛亲授 钺遣之。 十四年二月戊午西京降四月庚子富轼凯还王诣景灵殿告平西贼赐富轼甲第一区。
高宗三年闰七月契丹寇西北境转掠州郡。 十月命 知政事郑叔瞻为行营中军元帅枢密院副使赵 为副往击之。 十二月己未幸顺天馆御文德殿群臣入谒分立左右叔瞻 以戎服率诸摠管入庭行礼王亲授 钺遣之。
恭愍王五年五月遣评理印 等往攻鸭江以西八站。 九月癸未以曲城伯廉悌臣为都元帅刑部尙书柳渊等副之以备西北赐貂 金带授钺遣之。 十三年二月戊戌西北面都元帅庆千兴都巡慰使崔莹等 德兴兵凯还。 王命有司郊 如迎贺仪。 十八年十一月辛未以守门下侍中李仁任为西北面都统使赐大纛以遣之。
救日月食仪。
○其日应陪侍群臣 玄冠素服伺候。 王素服出坐绞床承宣重房肃拜讫分立。 阁门入庭横行再拜行头进步复位揖左边立。 祗候引枢密就褥位横行立定舍人喝: "再拜!" 讫分立。 王入歇待时刻复出下殿立尙舍别监点香。 王拜礼后还上殿。 阁使承传云: "赐枢密坐。" 舍人喝: "再拜!" 阁使又云: "赐侍奉员将坐。" 舍人喝: "再拜!" 就坐。 救食讫王下殿尙舍别监点香王拜礼讫还上殿入内。
文宗元年二月乙亥朔日食御史台奏: "旧制日月食太史局预奏告谕中外伐鼓于社上素 避殿百官素服各守本局向日拱立以待明复今太史官昏迷天象不预闻奏请科罪。" 从之。
季冬大傩仪。
○大傩之礼前一日所司奏闻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 子着假面衣赤布袴褶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作一行凡二队。 执事者十二人着赤 衣执鞭。 工人二十二人其一方相氏着假面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右执戈左执楯其一为唱帅着假面皮衣执棒。 鼓角军二十为一队执旗四人吹角四人持鼓十二人以逐恶鬼于禁中。 有司先于仪凤广化朱雀迎秋长平门备设酒果禳物又为 坎各于门之右方深称其事。 前一日夕傩者各赴集所具其器服依次陈布以待事。 其日未明诸卫依时刻勒所部屯门列仗入陈于阶下如常仪。 傩者各集于宫门外内侍诣王所御殿前奏 子备请逐疫讫出命傩者以次入。 以进方相氏执戈扬楯唱率 子和曰: "甲作食凶 胃食疫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览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 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 凡使十二神追恶鬼凶赫汝躯拉汝肝节解汝肌肉抽汝肺 汝不急去后者为粮。" 周呼讫前后鼓 而出诸队各趣门以出出郭而止傩者将出大祝布神席当中门南向出讫斋郞陈神座籍以席北首。 斋郞酌酒大祝受而奠之祝史持版于座右 读祝文[祭以*大阴之神祝版以*大祝名。]讫兴奠版于席乃举禳物幷酒 于坎讫退。
靖宗六年十一月戊寅诏曰: "朕卽位以来心存好生欲使鸟兽昆 咸被仁恩。 岁终傩礼 五 以驱疫气朕甚痛之可贷以他物。" 司天台奏: "瑞祥志云: '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 土牛以送寒气。' 请造黄土牛四头各长一尺高五寸以代 。" 从之。
睿宗十一年十二月己丑大傩。 先是宦者分傩为左右以求胜王又命亲王分主之。 凡倡优杂伎以至外官游妓无不被征远近 至旌旗亘路充斥禁中。 是日谏官叩合切谏乃命黜其尤怪者至晩复集。 王将观乐左右纷然争先呈伎无复条理更黜四百余人。
志卷第十八。
猜你喜欢 第三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蔡东藩 卷一·陈继儒 卷四·陈康祺 清波别志卷三·周煇 第十二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卷一·郭居仁 史记集解卷二十二·裴骃 四、我家的童仆阿芳·林语堂 何逊传·李延寿 赵弘智传·刘昫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刘昫 薛禄传·张廷玉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佚名 卷五十·黄训 通制条格卷第三十·拜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