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志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八十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

食货*(三)。

禄俸[妃主宗室文武班权务官东宫官致仕官西京官外官州鎭将相将校杂别赐诸衙门工匠别赐]。

○高丽禄俸之制至文宗大备以左仓岁入米粟麦摠十三万九千七百三十六石十三斗随科准给内而妃主宗室百官外而三京州府郡县莫不有禄以养廉耻而以至杂职胥史工匠凡有职役者亦皆有常俸以代其耕谓之别赐西京官禄以西京*大仓岁输西海道税粮一万七千七百二十二石十三斗给之外官禄半给于左仓半给于外邑高元以后国家多故仓 虚竭禄秩不如元科宰相之俸数斛而已今取其制之可考者具列于后。

○妃主禄文宗三十年定: 二百三十三石五斗[诸院主]二百石[贵淑妃诸公主宫主]。

仁宗朝更定: 三百石[王妃]二百石[贵淑妃诸公主宫主]。

○宗室禄文宗三十年定: 四百六十石十斗[公]四百石[侯]三百五十石[尙书令]三百石[守太尉侯]二百四十石[守司徒司空伯]二百二十石[司空]。

仁宗朝更定: 六百石[国公]三百五十石[诸公尙书令]三百石[诸侯]二百四十石[诸伯]二百二十石[诸守司空]。

○文武班禄文宗三十年定: 四百石[中书尙书令门下侍中]三百六十六石十斗[中书门下侍郞]三百五十三石五斗[诸殿大学士 知政事中枢院使同知院事]三百三十三石五斗[左右仆射]三百石[六部尙书左右常侍御史大夫中枢院副使签书院事翰林学士承旨三司使中枢院直学士判阁门事上将军]二百八十石[试六尙书左右常侍]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判礼宾卫尉大府司宰*大仆事]二百三十三石五斗[六卿秘书殿中监尙书左右丞国子祭酒判将作少府事大将军]二百十三石五斗[试六卿秘书殿中监尙书左右丞国子祭酒]二百石[直门下判司天*大医事吏部诸曹侍郞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将军]一百八十石[试诸侍郞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一百七十三石五斗[司天监左右谏议将作少府军器监]一百六十石[引进使试* {谏}议将作少府军器监]一百五十三石五斗[*大医监六少卿国子司业秘书殿中将作少府少监内常侍阁门使试引进使]一百四十石[试*大医监六少卿国子司业秘书殿中将作少府少监]一百二十石[司天军器少监左右司吏部诸曹郞中御史杂端秘书殿中丞起居郞起居舍人阁门副使中郞将]一百石[起居注试司天军器少监左右司吏部诸曹郞中御史杂端秘书殿中丞]九十三石五斗[侍御史]八十六石十斗[左右司吏部诸曹员外郞左右补阙殿中侍御史六局奉御郞将]八十六石四斗[*大医少监]八十三石五斗[试起居郞起居舍人]八十石[引进副使太史令]七十三石五斗[试*大医少监左右司吏部诸曹员外郞六局奉御]六十六石十斗[司天四官正殿中内给事左右拾遗六卫长史七寺丞侍御医试引进副使太史令*大初春德门重光殿侍卫]六十三石五斗[阁门祗候]六十石[诸陵*大庙令试四官正]五十三石五斗[秘书郞国子大府将作丞内库使试诸陵*大庙令]四十六石十斗[门下录事中书注书六局直长军器丞别将试秘书郞国子大府将作丞内库使]四十六石[内殿崇班]四十石五斗[司天丞]四十石[尙书都事七寺主簿少府将作国子主簿试军器丞门下录事中书注书]三十六石十斗[试尙书都事七寺主簿少府将作国子主簿]三十三石五斗[掖庭内侍伯散员]三十三石[试司天丞]三十石[国子博士东西头供奉官]二十七石[大学博士试国子博士]二十六石十斗[太师太傅太保*大尉司空司徒中尙*大仓*大官*大盈*大乐掌冶供驿内园典廐令*大史丞司天主簿左右侍禁]二十五石[试大学博士]二十三石十斗[试掖庭内侍伯]二十三石五斗[左右班殿直校尉试中尙*大仓*大官*大盈*大乐掌冶供驿内园典廐令]二十二石五斗[诸陵*大庙丞]二十石[四门博士武学博士六卫录事中尙京市丞军器主簿都染杂织良 司仪典狱守宫令内库副使灵台郞保章正秘书校书郞殿前承旨试诸陵 *大庙丞]十八石[正阳殿侍卫]十六石十斗[诸殿学士*大仓*大官*大盈*大乐掌冶供驿内园典廐丞都校掌牲令诸王府典签内谒者翰林医官*大医博士丞律学博士太史 壶正队正]四十石[内谒者监]十三石五斗[三司副使]十石[国学学正学录都染杂织良 司仪典使守宫都校掌牲丞太史司辰司历监候尙药医佐尙食食医尙乘司库司 秘书正字律学助敎司天卜正博士书 博士呪 博士诸王府录事*大医助敎医正]。

仁宗朝更定: 四百石[门下侍中中书令]三百六十六石十斗[门下平章中书平章]三百三十三石五斗[ 知政事左右仆射]三百石[六部尙书左右常侍御史大夫判阁门事上将军]二百五十石[判国子监事守*大尉]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判五寺三监事国子大司成]二百三十三石五斗[国子祭酒秘书殿中监大府*大仆礼宾卫尉司宰卿尙书左右丞判少府将作事大将军试六尙书左右常侍御史大夫摄上将军]二百十三石五斗[试国子大司成]二百石[判*大医司天事诸曹侍郞给事中中书舍人御史中丞诸将军试祭酒五寺卿左右丞秘书殿中监摄大将军]一百七十三石五斗[少府将作军器司天监判*大庙事]一百六十石[阁门引进使]一百五十三石五斗[*大医监国子司业阁门使五寺少卿秘书殿中少府将作少监试诸曹侍郞给舍中丞少府将作军器司天监]一百二十石[司天军器少监阁门副使诸曹郞中起居舍人起居郞秘书殿中丞诸中郞将试*大医监司业少卿将作少府秘书殿中少监阁门引进使阁门使摄将军]九十三石五斗[侍御史]八十石[阁门引进副使太史令]七十六石十斗[殿中侍御史左右司* {谏}*大医少监六局奉御阁门通事舍人诸曹员外郞试秘书殿中丞诸曹郞中引进副使起居郞起居舍人司天军器少监近仗诸卫郞将摄中郞将]六十六石十斗[左右正言监察御史殿中内给事四官正诸陵*大庙令试诸曹员外郞奉御阁门通事舍人*大医少监]五十三石五斗[阁门祗候内库使七寺丞六卫长史秘书郞尙药侍御医试太史令殿中内给事司天四官正]四十六石十斗[军器丞六局直长门下录事中书注书试诸陵*大庙令近仗诸卫别将摄郞将]四十石[司天丞掖庭内谒者监七寺主簿尙书都事试阁门祗候六卫长史秘书郞侍御医七寺丞]三十三石五斗[掖庭内侍伯试门下录事中书注书军器丞六局直长近仗诸卫散员摄别将]三十石十斗[太史丞司天主簿*大仓*大官*大盈*大乐掌冶京市中尙内园供驿典廐令左右侍禁试七寺主簿都事司天丞]三十石[国子博士东西头供奉官]二十七石[大学博士]二十三石五斗[诸陵*大庙丞左右班殿直摄散员校尉]二十石[军器主簿内库副使六卫录事四门博士秘书校书郞明经博士翰林医官都染杂织司仪守宫良 典狱令京市中尙丞太史灵台郞保章正试国子博士掖庭内侍伯大学博士司天主簿太史丞诸署七品令]十六石十斗[*大医丞律学博士太史 壶正掖庭内谒者*大仓*大官*大乐掌冶典廐内园供驿丞都校掌牲令诸王府典签试诸陵*大庙丞诸卫队正]十石[秘书正字明经学谕国子学谕学正书 学博士*大医医正太史司历监候司辰司天卜正呪 博士诸王府录事尙食食医尙药医佐律学*大医助敎司仪典狱都校掌牲都染守宫良 杂织丞]。

○权务官禄文宗三十年定: 六十石[五部八关宝内庄宅使]四十石[都斋奉先库景灵含庆殿使玄德延庆明福宫使五部八关宝内庄宅副使]二十六石十斗[延德兴庆等诸宫东西大悲院使玄德延庆明福宫副使]十六石十斗[都斋奉先库景灵含庆殿延德兴庆等诸宫东西大悲院济危宝副使]十三石五斗[五部都兵马录事八关宝内庄宅删定四面都监勾覆院判官]十石十斗[翰林院直院宝文阁直阁校勘直史馆御书院留院官国子兼直学式目迎送都监典牧司录事都斋奉先库景灵含庆殿仓库行廊都监内弓箭库判官玄德延庆明福宫 头聚仙庆仙店录事]八石十斗[延德兴庆等诸宫东西大悲院济危宝*大常府同文院书籍店都 院给田都监录事祭器卤簿都监东西材场判官诸神庙直神堂栗浦直诸窑直九曜堂直诸牧监直延佑安昌宅福昌景昌院典诸殿守护员]八石[诸坛直宫直殿直陵直长源亭直顺天馆直三司重监]七石[诸眞殿直]六石[勾覆院重监]。

仁宗朝更定: 六十石[五部兴王都监八关宝内庄宅使]四十石[五部兴王都监八关宝内庄宅副使都祭都斋奉先库含庆殿玄德延庆明福宫使]二十六石十斗[都祭都斋奉先库含庆殿玄德明福延庆兴盛宫副使东西大悲院济危宝兴德昌乐等诸宫使]十六石十斗[兴德昌乐等诸宫副使]二十石[直翰林直史 殿前承旨]十三石五斗[式目都监都兵马五部录事删定四面兴王都监判官内庄宅八关宝宝文阁校勘等甲科判官录事御书留院官勾覆院判官]十石十斗[都斋都祭奉先弓箭库惠民局景灵殿仓库行廊都监判官迎送都监典牧 头庆仙店含庆殿玄德延庆明福宫录事]十石[国学直学]八石十斗[秘书校勘*大常府同文院书籍店祭器卤簿给田都监东西大悲院济危宝录事昌乐承庆等诸宫录事东西材场判官六窑直诸牧监直都 院延佑宅衙典安昌宅景昌福昌院万龄殿典诸陵直]。

○东宫官禄文宗三十年定: 三百石[宾客詹事]二百石[少詹事]四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丞]四十石[詹事府司直春坊通事舍人]三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主簿]三十三石五斗[试詹事府司直春坊通事舍人]二十六石十斗[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二十三石[试詹事府主簿]十六石十斗[左右庶子左右谕德]十三石五斗[侍读学士家令中允中舍人率更令仆]十石[左右赞善大夫洗马典内詹事府录事]六石十斗[司仪郞文学]四石[药藏郞药藏丞]。

仁宗朝更定: 四十六石十斗[詹事府丞]四十石[春坊通事舍人詹事府司直]三十三石五斗[试詹事府丞]三十石十斗[詹事府主簿试春坊通事舍人詹事府司直]二十六石十斗[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二十石[宾客詹事少詹事知府事充东宫侍卫左右仆射上将军]十六石[左右庶子左右谕德摄詹事充东宫侍卫六尙书上将军]十三石五斗[侍讲学士中舍人中允家令仆率更令充东宫侍卫大将军左右司御率府率左右淸道率府率左右监门率府率左右卫率府率]十石[左右赞善大夫东宫侍读事典内洗马左右率府率文学司仪郞宫门郞詹事府录事]五石[司经率更事率更丞旅贲中郞将]四石[药藏郞药藏丞]。

○致仕官禄仁宗朝定: 三百石[门下侍中中书令]一百八十石五斗[门下平章中书平章事]一百六十六石十斗[ 知政事左右仆射]一百五十石[尙书上将军]一百二十三石五斗[判礼宾卫尉大府*大仆司宰寺秘书殿中省事大司成]一百十六石十斗[试尙书判少府将作事左右常侍御史大夫尙书左右丞摄上将军大将军五寺三监等官卿监]。

○西京官禄文宗三十年定: 二百四十六石十斗[兵户部尙书]二百二十六石十斗[摄尙书]二百石[大府司宰卿少府监]一百八十六石十斗[摄卿监]一百七十三石五斗[兵户部侍郞]一百四十六石十斗[摄侍郞军器监]一百三十三石五斗[大府司宰少卿少府少监]一百十三石五斗[摄少卿少监]九十三石五斗[兵户部郞中军器少监]八十石[试郞中军器少监]六十六石十斗[兵户部员外郞]五十三石五斗[试员外郞]四十石[大府少府司宰丞左右营长史]三十三石五斗[军器丞试大府少府司宰丞左右营长史]二十六石十斗[大府少府司宰主簿试军器丞]二十石[*大仓*大官令试主簿]十六石十斗[军器主簿良 杂材令试*大仓*大官令]十石[*大仓*大官丞]八石[良 杂材丞]权务官四十石[五部礼仪营作勾覆院四面都监使]二十六石十斗[五部礼仪营作勾覆院四面都监副使]十六石十斗[正设陈设院删定都监药店雍和迎仙绫罗店副使]十三石五斗[大悲院诸学院八关宝货泉务副使]十石十斗[五部礼仪营作勾覆院四面都监判官录事]八石十斗[正设陈设院删定都监药店雍和迎仙绫罗店大悲院诸学院八关宝货泉务判官医学院博士]。

明宗八年四月更定: 食禄米一年纳一万三千一百三十六石幷移纳上京仓转米税租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六石十三斗三升除六曹令丞及别将校尉队正岁给禄六百二十石燃灯八关斋祭客使等年内用度都计四千三百二十一石二斗及年内别斋祭等不虞之备一千五百石外幷移纳上京仓留守员及法曹一员岁给西京仓禄都计三百二十石九升幷以龙冈咸从成州禄位余田岁入三百五十石三斗一升支给。

○外官禄德宗元年七月定: 东京官禄二百五十石[留守]一百三十石[判官]七十石[司录]六十石[掌书记]三十石[法曹]。

文宗朝定: 二百七十石[知西京留守事]二百二十三石[东京留守使]二百石[西京副留守南京留守八牧使安西大都护使]一百二十石[南京副留守八牧副使安西大都护副使]一百石[蔚礼金梁 等州防御使]八十六石十斗[开城府使东西南京判官八牧判官安西大都护判官仁水原公洪侠春东交平谷等州使天安南原长兴京山安东等府使古阜灵光灵岩宝城升平等郡使]六十六石十斗[东京副留守]四十六石十斗[东西南京司录 军事礼金 等州防御副使]四十石[开城府副使东西南京掌书记八牧安西大都护司录仁水原公洪侠春东交平谷等州副使天安南原京山安东长兴等府副使古阜灵光灵岩宝城升平等郡副使蔚梁州防御副使白岭鎭将]三十三石五斗[礼金州防*御{御}判官]三十石五斗[蔚梁州防御判官]三十石[开城府判官]二十六石十斗[仁水原公洪侠春东交平谷州判官天安南原京山安东古阜灵光灵岩宝城升平判官江东江西中和顺和江华固城南海巨济一善管城大*(){大丘}义城顺安基阳遂安瓮津临陂进礼金堤富城嘉林陵城耽津海阳金沟等县令白岭鎭副将]二十石[东西京八牧安西大都护法曹江华一善管城大丘义城顺安临陂进礼金堤富城嘉林陵城耽津瓮津海阳等县尉]十六石十斗[固城县尉]十三石五斗[开城法曹]。

肃宗六年二月判: 外官吏邑禄给公* {须}租。

仁宗朝定: 二百石[西京留守]一百六十六石十斗[东南京留守]一百二十石[安西安北大都护副使安边安南小都护使八牧副使]八十六石十斗[东西南京判官安边安南都护副使安北安西都护判官八牧判官诸知州府郡事]六十石[云龙延昌静朔麟孟定长义等州宁德定戎平虏威远宁朔淸塞宁仁宣德元兴耀德宁远等鎭副使]四十六石十斗[西京录事宣铁和金梁蔚礼溟 等州副使]四十石[东西南京掌书记安边安南都护判官安北安西都护八牧司录兼掌书记诸知州府副使云龙麟延孟昌义静朔长定等州判官定戎淸塞平虏威远宁仁宁朔宣德宁德元兴宁远等鎭判官静边永兴鎭溟龙津长平朝阳白岭等鎭将抚渭博嘉肃慈郭殷成顺德高文豫龟泰宜交等州副使安义鎭副使]三十三石五斗[宣铁和金梁礼溟 蔚等州判官龙冈咸从通海永淸金壤瓮津翼岭高城杆城三陟蔚珍固城巨济等县令]二十六石十斗[成顺德抚郭嘉龟泰渭肃慈殷高文豫宜谷平春东交水仁原洪公侠升等州判官升天天安长兴安东京山开城等府判官南原古阜灵岩灵光实城密城判官安义阳岩云林隘守等鎭将静边龙津长平朝阳白岭等鎭副将鎭溟县尉西京六县令江华耽罗长湍海阳遂安嘉林富城金口临陂进礼金堤南海珍岛绫城管城大丘一善义城基阳顺安延日东莱万顷牛峯盈德金浦等县令]二十三石五斗[龙冈咸从通海永淸高城杆城金壤翼岭三陟蔚珍瓮津固城等县尉安戎鎭将]二十石[东西南京安北安西都护黄广淸忠全罗晋尙龙等州法曹永 树德等鎭将十三仓判官西京六县尉嘉林富城临陂进礼金堤海阳绫城耽罗管城大丘一善江华义城顺安东莱遂安等县尉诸监务]十六石十斗[安南都护法曹溟州 州法曹]十五石十斗[安边都护法曹]十三石五斗[开城升平安东京山等府春公洪等州法曹]。

○州鎭将相将校禄睿宗十六年十一月定: 四十石[中郞将]三十三石[郞将摄中郞将]二十石[摄郞将或十八石]十八石[别将]十四石[校尉]九石[队正]。

○杂别赐文宗三十年定: 过年别赐米五十石[国大夫人]十石[左右番中禁都知行首]八石[御殿侍女左右番件班中禁]七石[左右件都知]六石十斗[三司计史]四石五斗[试三司计史别驾]四石[御殿侍婢老奴]二石[进房灯烛小奴小亲侍]稻十三石[大府计史]十石[同一科计史]仕三百日以上别赐米十二石[内侍散职员茶房散职员内侍散职人吏省待诏]十石[中书门下省待诏翰林待诏御引驾]八石[*闲茶房南班员同饭色员衣房员]七石[中书门下直省中枢院直省礼成江船头行首校尉]六石十斗[尙食局指谕南班员客省承旨孔目都衙女直丹渤海通事]六石[御厨人吏御酱库南班员茶房人吏宫阙都监枝色员及作上员]五石五斗[台一科知班阁门承旨]五石[中书门下省中枢院试直省]四石十三斗三升[内库南班员]四石[台二科知班台试知班阁门试承旨阁门一科厅头中书门下省中枢院借直省]二石十斗[台二科试知班二科厅头]仕一百八十日以上别赐米一科十石二科八石[御茶房员吏内供膳殿前承旨]一科六石二科四石[内承旨及供膳]。

○诸衙门工匠别赐 以役三百日以上者给之。 文宗三十年定:

军器监米十石[皮甲匠指谕一牟匠指谕一和匠指谕一]七石[皮甲匠行首指谕副承旨一牟匠行首宣节校尉一和匠行首校尉一白甲匠行首副尉一长刀匠行首陪戎副尉一角弓匠陪戎校尉二]六石[漆匠左右行首校尉二炼匠左右行首二]稻十五石[白甲行首大匠一长刀行首副匠一弩筒副匠一旗 业行首校尉一]十二石[箭匠左右行首校尉二箭头匠行首副尉一]十石[皮匠指谕校尉行首大匠各一]。

中尙署米十五石[ 业指谕一]十石[小木匠指谕承旨行首校尉各一]八石[韦匠指谕承旨一红 匠行首校尉一朱红匠指谕副尉一]七石[雕刻*(){匠}指谕殿前一行首校尉一螺钿匠一]六石[漆匠左右行首校尉二]稻十二石[花匠校尉一纸匠行首副尉一]十石[珠帘匠行首一竹 匠行首校尉一御盖匠校尉一黄丹匠校尉一梳匠行首校尉一磨匠行首校尉一]。

掌冶署米十石[银匠指谕殿前一和匠指谕内殿前一]七石[银匠行首校尉二和匠行首校尉二]六石[白铜匠行首副尉一赤铜匠副尉一镜匠行首校尉一皮带匠行首校尉二]稻十二石[金箔匠行首校尉一行首大匠一生铁匠左右行首大匠各一]。

都校署米二十石[木业指谕一石业指谕一]十石[木业行首校尉一]稻十五石[雕刻匠指谕殿前一]十石[石匠行首一妆覆匠行首校尉一泥匠行首一]。

尙衣局米十石[绣匠指谕一 头匠殿直同正一]八石[ 头匠指谕承旨一]六石[靴匠行首校尉一带匠指谕承旨行首校尉各一]稻十二石[ 头匠行首校尉行首副尉各一花匠校尉一]十石[ 鞋匠校尉一]七石[笏袋大匠一]。

杂织署米七石[ 匠指谕承旨同正一行首校尉二]六石[绣匠行首校尉一]。

掖庭局米七石[锦匠指谕承旨一]六石[罗匠行首校尉一]稻十五石[锦匠行首大匠一十石[绫匠行首副正一]。

尙乘局稻十石[大 匠行首校尉一鞍 匠指谕副尉一鞍褥匠行首校尉一鞍 匠行首副尉一马匠行首校尉一持马匠校尉副尉各一]。

*大仆寺稻十石[大 匠行首校尉一鞍褥匠行首校尉一]七石[皮匠行首一]。

内弓箭库米七石[角弓匠行首校尉一]稻十二石[箭匠行首校尉一箭头匠行首副尉一弓袋匠行首校尉一]。

*大乐管弦房米一科十石[唐舞业兼唱词业一笙业师一唐舞师校尉一]八石[御前两部都厅]七石[琵琶业师校尉阁门使同正]二科八石[杖鼓业师二唐笛业师二乡唐琵琶业师各一方响业师校尉一  业师一歌舞拍业师一中 业师一]。

宣宗五年闰十二月判: 文武百官三月前差六月前出官人全禄六月后出官半禄三月后六月前差十月前出官半禄十月后出官除禄。

睿宗十年三司改定: 禄折计法大绢一匹折米一石七斗丝 小绢各一匹折七斗小平布一匹折一斗二升五合大绫一匹折四石中绢一匹折一石 紬一匹折六斗常平纹罗一匹折一石七斗五升大纹罗一匹折二石五斗。

明宗十年七月左仓别监奏"随禄科多少以田米四石当粳米三石赐给," 从之。十四年正月 文官试职之禄。十六年九月左仓竭无以颁禄借典牧司所蓄白金六百二十四斤布六千匹将作监布三万匹以补之。

高宗四十六年正月*大仓御史奏: "仓 已 无以颁禄。" 乃以崔 别库米一万五千石补四品以下禄俸。十一月*大仓颁五品禄仓 只给数十人。

忠烈王六年十月以修战舰营宫室右仓 竭不支令左仓量 杂权务封仓禄俸以补右仓之费后有右仓所入抵数输还然左仓亦竭宰枢封仓 半前科杂权务唯粳麦各一石耳。九年正月赐武士属散者六十余人今年俸政房欲释怨止谤故有是命。十四年五月命追给内僚丙戌丁亥两年禄殿中侍史田儒左仓别监张巡等以谓"仓储 竭当年禄俸犹未赡宜俟羡余乃给。" 内僚诉于王下儒等于狱。

忠宣王二年八月检校宰臣请俸者众李公世朴全之金* 李温申汝桂赵延寿白 正闵 外余皆停禄温宦者也宦者检校受禄自温始。

忠肃王七年八月下旨"异姓诸君亦除显官宰枢前者仓官奏降一科给禄未合于理自今与显官宰枢同科给禄。"十一年三月敎曰: "食君之禄而二其心非人臣也其上书京师请立渖王者三品致仕以上皆停禄俸。"十六年十月广兴仓颁禄时国无纪纲人无廉耻诸卫散员别将等亲到仓门或冒受或劫夺* {纠}正不能* {纠}治手执鞭杖终不能禁。

恭愍王元年正月监察司启"诸君闲居食禄请停俸," 从之。二月下旨"重禄劝士国初盖有成法。 中世以降井地不均公府渐耗官吏不足以养廉欲望其砺节难矣。 有司 不急之官禁兼幷之家以实仓 以增俸禄。"五年六月敎曰: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 宜令有司量宜加给且 林福州京山府所贡绫罗紬布毋得纳德泉库输之广兴仓以补百官之俸。"六年九月颁禄时因倭寇漕运不通九品禄科不给。七年五月都评议使司启"近因倭寇漕运不通百官禄俸不给请诸封伯已行侍中者从宰枢科其余伯依异姓诸君科," 从之。十一年二月 定成众各司给料。六月监察司上言"大军之后公私俱 甚可虑也 庆尙道国之根 宜广储蓄以备不虞。 今随驾员吏仰资 给者月费三千余石。 朝官卫士不可 省宦官之辈未有定额耗 太多除供职外余悉汰去。 又今军饷不给而各道赐米颇多。 自今不得已有内赐则下旨都堂施行。"是年密直提学白文宝上箚子曰: "三代之制大国方百里其次方七十里。 大国之卿禄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可食七十人士可食三十六人下士与庶人可食九人。 今吾东方千里者二山林虽居其半十倍于百里之国而卿大夫之禄不足以食九人 其余乎。 重禄之术宜令所司五品以上更议申闻。"

辛禑元年二月令"德泉库输纳元系广兴仓紬布一依丙申年宣旨还属广兴仓以赡百官之俸。"四年五月以漕船不通始颁初番禄权势家奴操 * 号争先夺攘蹂躏死者二三人。十二月宪司上* 略曰: "古者非有功不侯今封君甚众。 近因倭寇漕运不通仓 虚竭。 除省宰封君外其余封君请勿颁禄。"六年五月宪司上* 曰: "古者各领员将专为宿卫防御而设近来不考勤慢皆给其禄故员将安坐食禄以致宿卫单寡请自今考其勤王事者给禄," 禑纳之。七年八月颁禄旧制颁禄必以七月七日今因倭寇贡赋不至至是始颁然宰相之俸不过数斛七品以下只给布子。十三年正月以广兴仓告  百官俸。

恭让王二年七月都堂启曰: "非有功不封古之制也。 近不论功德之有无官资之崇卑封君者太多乞自今非立大功封君及赞成事以上封君者不许给禄," 从之。三年正月三司左使成石璘请宦官禄每品 一等王只罢月俸。十月颁封仓禄一品至三品各赐一石其余各品不及。

常平义仓。

○常平义仓昉于汉唐饥不损民 不伤农诚救荒之良法也。 国初祖其意而创置黑仓。 至成宗五年七月敎曰: "予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天。 肆我太祖爰置黑仓赈贷穷民着为例程。 今生齿渐繁而所储未广其益以米一万硕仍改名义仓。 又欲于诸州府各置义仓攸司检点州府人户多少仓谷数目以闻。"十二年二月置常平仓于两京十二牧。 敎曰: "汉食货志'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价以年  行  。 民有余则* {敛}之以轻民不足则散之以重,' 今依此法行之以千金准时价金一两直布四十匹则千金为布六十四万匹折米十二万八千石半之为米六万四千石。 以五千石委上京京市署  令大府寺司宪台共管出纳余五万九千石分西京及州郡仓一十五所西京委分司司宪台州郡仓委其界官员管之以济贫弱。"

显宗十四年闰九月判"凡诸州县义仓之法用都田丁数收* {敛}一科公田一结租三斗二科及宫寺院两班田租二斗三科及军其人户丁租一斗已有成规。 脱遇岁 百姓阻饥以此救急至秋还纳毋得滥费。"

仁宗五年三月诏"务储官谷以待救民。"

明宗十八年三月下制"仓谷本为百姓种子日料春颁秋* {敛}贵得成实年来不实因此失农非先王为民制法之意也。 若有糟糠相半监收不实则以其罪罪之。"

忠烈王二十二年六月中赞洪子藩上书"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国家素无储蓄 有凶荒难以救活。 宜于中外创置义仓户* {敛}米谷以时收积以备缓急。"

恭愍王二十年十二月敎曰: "救荒赈饥王政所急忠宣王尝置有备仓又设烟户米法其虑甚远比来名存实亡殊失赈济之意。 其复忠宣王常平义仓之制。"

辛禑四年八月宪司上言"诸道连年旱荒军食不给民转沟壑诚可痛心。 宜令守令审今岁 凶之状量户大小出谷有差藏之州 以救来岁之荒且备不虞之用。"

辛昌元年八月杨广道都观察使成石璘启"道内之民因水旱不得耕 种食俱乏今后请于州郡置义仓," 从之。

恭让王元年十二月大司宪赵浚等上* 曰: "常平义仓之法救荒之长策。 耿寿昌义仓之奏长孙平社仓之议其法盖出于周官委人之职有国家者所当先务也。 去岁盛夏兴师加以倭寇耕种愆期收获失候今年又被水灾东南州郡萧然赤立救荒之策不可不虑也。 国家旣革私田所至皆有蓄积愿自今郡县皆置常平仓其 凶* {敛}散之法一依近日都评议司所奏。 窃闻杨广道已置常平仓宜令各道依此施行守令有不如法者罚之。"三年四月置五部义仓。

赈恤[恩免之制灾免之制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水旱疫 赈贷之制纳粟补官之制]。

○恩免之制。 太祖元年八月诏曰: "朕闻昔汉高祖收项氏之乱后令民保山泽者各归田里 征赋之数审户口之虚耗。 又周武王黜殷纣之虐乃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给贫民者盖为乱政日久人不乐其生故也。 朕深 寡德获统丕基虽资天助之威亦赖民推之力。 冀使黎元按堵比屋可封。 然承前主之 运苟不 租税劝农桑何以臻家给人足乎其免民三年租役流离四方者令归田里仍大赦与之休息。"

光宗二十六年景宗卽位 欠债 租调。

景宗六年成宗卽位放三年役 租税之半。

成宗七年十月宋遣礼部侍郞吕端来册王王宣赦 欠负恤赈穷乏。十三年四月有事*大庙大赦恤孤独赏耆旧 欠负放逋悬。十六年八月幸东京 所过州县今年田租之半。十二月穆宗卽位放三年役除一年租恤耆旧 欠负放逋悬。

穆宗二年十月幸镐京斋祭除镐京一年租所历州县半之。四年十一月幸中原府巡省风俗所历州县 田租一年其就行程祗奉州县半之。七年十一月幸镐京斋祭 镐京田租一年北边沿路州县半之。十年十月幸镐京斋祭 田租一年沿路州县半之。

显宗五年十二月 今年租税之半 壬子年以前逋欠。七年正月 抱州等十九县今年租调。九年十二月 州郡二年以前逋欠租。十年五月 道州管内獐山永州管内解颜等县今年租税。十二年二月复安州民户二年 庚戌年以来逋租之半。二十年九月幸海州 海 州今年租税之半。二十一年六月筑罗城营重光寺赴役者 今年调布诸州郡县逋欠限戊辰年 免。

靖宗五年十一月制曰: "八关会虽是前规旣行盛礼宜播德音。 其犯公徒私杖以下及诸征赎皆免之。"

文宗四年九月制曰: "朕以 德托于臣民之上拟凭佛敎以致理平开大法筵今当罢会欲 洪恩其今日以前赎罪征收之类可悉除免。"十年十一月侍中李子渊上言"近因创造兴王寺移德水县于杨川由是百姓营葺庐舍未遑宁处男负女提道路相继。 贫者有 壑之忧富者无按堵之所当今视民如子覆民如天请 德水县一岁赋役," 制特 两年。十一年四月诏曰: "两行封册使副同时偕至其所过州县 今年租税之半。"三十六年九月王南巡至温泉十月还京缘路州县程驿放今年租税之半。

献宗元年冬肃宗卽位诏免州县今年租税。 其 贡未纳者限癸酉年 免。

肃宗三年十月 享于*大庙诸州府郡县部曲 今年租税之半。五年二月免州府郡县部曲杂所今年税布半。七年十一月王自西京还次临浿驿宣赦沿途州县 今年田租。

睿宗元年三月西海按察使奏"谷州峡溪县民多流亡颇阙贡赋请 三年租税," 制: "可。"三年二月以封王太后诸州郡县进奉长吏从卒等各田丁税布全放。 内庄宅及宫院诸宝[宝者方言以钱谷施纳存本取息利于久远故谓之宝。]谷米请贷未还者限乙未年。 东西州鎭及诸州县乡部曲等杂所长吏漏失杂物色征还及 贡未收者限乙酉年银金限癸卯年 皆放除。

仁宗七年三月王至自西京 放西京及所过州县今年租税。八年十月王至自西京诏缘路州县复今年租税。十四年五月诏诸州县兵筑城者水军转输军饷者赐今年田租之半。

毅宗十六年四月 诸道郡县逋租。二十一年九月王自南京还 南京广州今年税租输役其余州县半之。二十三年四月还自西京下诏曰: "所历州府郡县贡税输役许令全放公私息利亦皆 除。"

明宗二十七年十一月神宗卽位诏曰: "贡赋征输公私息利不便于民者 放。"

高宗二十二年五月诏"广州于辛卯壬辰年狄兵围攻能固守不下其免常 杂役。"四十年六月宣旨"转米以下杂贡税及诸宫院所司公 田科式未收限庚戌年全放。 诸宫院内外两班大小寺社不实谷食据给年远一切放下诸州府郡县百姓受公私谷食物故者虽入秋成依前判'死及流配勿征之意,'   除残亡尤甚州县输养帐限庚戌年以上全放。 两界州鎭将相将校禄及例食停给者还给将作监柴炭未收限庚戌年以上全放。"四十四年闰四月 丙辰年以上逋租。

元宗元年六月下制 丁巳年以上公私逋租。十年十二月以西海道诸郡有迎驾供亿之艰 今年租赋。

忠烈王四年四月敎曰: "历观西海郡县凋弊已甚自丁丑至今年租税 贡皆免之。"八年二月 征东战亡者欠负官钱。五月敎曰: "开城圣祖之乡常税外他 役皆 之。"九年五月 免公私逋欠钱。二十二年正月下旨" 外贡三年贫民因租税而 子者官赎还之。"二十四年正月忠宣王卽位下敎: "一哈丹入境州郡望风迎降唯原州以孤城 挫贼锋其邑常 杂贡宜复三年。 一开城是祖乡三大贡外除常 杂贡。 一诸州府郡县税及常 杂贡往年未收者幷今年 贡亦令全除。 一各道柴炭贡诸院寺官司所属公 田诸宝米等往年未收限丁酉年以上除之。 一入朝过行西海道三税大贡外常 杂贡及各驿柴炭贡限今年全除。"三十四年八月忠宣王复位十一月下敎: "诸州府郡县转税及常 杂贡诸宝米各驿柴炭贡如有欠少宜限一年勿征。"

忠肃王十二年十月下敎: "一西海平壤两道近因行李往来供亿烦剧平壤道官给粮以赈之西海道复今年租税之半。 一汉阳富原今値南巡虑多供亿其复今年租税。 一官吏贡赋欠纳者截自甲子年以前一切 免。"

恭愍王元年二月下旨诸官司贡赋自庚寅年以前一切 免。十二年五月下敎: "一庚子年以前诸道州县三税杂贡未到官者 免追征。 一辛丑年以后所没诸家之田悉充军需其所夺田土人民悉还旧主。 一畿甸之民因乱流离田野多荒若非宽恤何以招来。 其京畿公私田租限三年三分 一。 一自龙驹以北诸驿三道之冲供费尤多其柴炭贡与免三年。"二十年十二月敎曰: "民惟邦本近来军国事繁差发尤重其免洪武三年以前各道逋欠赋税。"

辛禑元年二月宥旨"近年以来军须田户困于重* {敛}远输多致荒 凡系军须田入量 三分之一。"十四年六月辛昌卽位敎曰: "贡赋之设自有定制近因多故征* {敛}无艺。 民受其害。 各道州府郡县往年逋负未纳贡物一皆 免今戊辰年贡物亦以被罪人等家财充用其有先纳私钱下乡倍征者止偿其本自己巳年始纳贡如旧其已发到官者不在此限。"

恭让王二年九月都堂启"义州泥城江界为国藩屛宜加抚 请  役," 从之。

○灾免之制。 成宗七年十二月判"水旱 霜为灾田损四分以上免租六分免租布七分租布役俱免。"十年十月幸西都民户有以疾疫失农业者免其租赋。

穆宗九年二月谓有司曰: "比年秋谷不登百姓艰食自统和二十一年以来贡赋未纳者 除之其有絶食无谷种者开仓赈给。"六月戊戌震天成殿肆赦仍 今年税布之半幷 甲辰年前逋欠租税。

显宗二十年七月以朔方道登溟州管内三陟霜阴鹤浦派川 谷金壤碧山临道云岩  高城安昌列山杆城翼岭洞山连谷羽溪等十九县 被蕃贼侵扰特 租赋。

靖宗二年六月三司言"去年密城管内牢山部曲等三所大水漂损田禾请放一年租税," 从之。十二月有司奏"金州管内州县水 暴至 防溃溢坏庐舍损田苗今年租税合在 免请遣使宣慰," 从之。

文宗四年二月西北面兴化道监仓使奏"去戊子年道内昌州有蝗 其年已纳租税者请依令文以损分多少折放," 从之。五年十一月云中道监仓使奏"肃州通海永淸县安戎鎭春夏旱干早秋霜雹禾稼不登请免今年租税," 从之。六年四月有司奏"双阜万顷沃沟利城等四县往年久旱禾谷不登百姓饥馑请 租赋," 从之。八年十一月东北路兵马使奏"文涌二州连年大水损伤禾谷乞省 赋役," 从之。十五年正月浿西道抚问使尙书考功员外郞韩丁翊奏"管内龙泉驿 被水 公馆民居 皆漂没今方迁徙创造馆宇民力劳 请 今明两年租税," 从之。二月有司奏"密城管内昌宁等九郡去年暴水损稼请 今年夏税," 从之。三十年四月有司奏"黄州牧管内凤州比因水 迁徙新创公 民庐民业未复请 今年租税 役," 从之。

宣宗七年六月制曰: "今年以来灾变屡作时雨愆期朕甚惧焉其内外公徒私杖以下轻罪悉令放除吏民于丁卯年借贷新兴仓谷米未还者咸使 免。"

肃宗六年六月以长渊县频年水旱免赋役三年。十一月都兵马使奏"东京管内郡县旱气太甚民被其 乞放公私长生库及诸仓逋欠米谷俟 年收纳," 制可。七年三月三司奏"东京管内州郡乡部曲十九所因去年久旱民多饥困乞依令文'损四分以上免租六分以上免租调七分以上课役俱免已输者听折 来年租税,'" 制可。

明宗二十五年九月诏曰: "刑政不中谪见于天比来吏政多苛逋租宿贷督* {敛}无已  者众致有变异。 呜呼痛哉其尔郡县吏敬听朕言。 其逋租限五年宽假公私宿债亦所不问。"

高宗二十二年九月制"国家移都民方疮痍又经狄兵甚可怜恤。 其 癸巳年以来诸道贡赋之逋欠者。"三十三年五月制以西海道州郡被兵  贡七年又 谷州树德两所银贡五年。四十二年三月以诸道郡县经乱凋*币{弊} 三税外杂税。四十五年二月免海岛移入州县一年租。

忠烈王三年十一月以庆尙道禾谷不稔 租税。七年五月京城饥民菜食无 限九月  税。十七年七月以旱干禾谷不实分遣安集别监于诸道检踏田亩量 租税。九月命被兵州郡 免租税又以忠淸交州西海三道因军旅失业 柴炭贡。十八年三月下敎曰: "比经寇贼百姓困弊虽已 免租税诸司不 至意一切征纳。 自今悉令禁约毋致失业。"四月下旨"庆尙道管城安邑利山等县顷因避贼于淸州山城民失农业宜与中道  贡赋。"七月以全罗忠淸道民饥除朝觐盘缠。十九年六月以黄骊郡经贼 赋税。

恭愍王元年二月宥旨西海平壤道近年风水为 凡被灾州县量其轻重免其租税。五年六月敎曰: " 户因倭寇莫输其贡官未给 民徒纳布为害尤甚自今年七月至明年七月其 税布三分 一。"九年四月敎曰: "今兹百姓劳于兵革困于饥馑其除各道 税。"

辛禑元年二月宥旨"各道州郡屡因倭寇加以水旱民生凋 仰都评议司自癸丑年以前禄转杂贡未收者一皆 免其沿海州郡被害尤甚去处甲寅年杂贡亦行 免。 已纳到官者准作下年之数延佑甲寅以后加定贡物量宜 除。"闰九月都评议司奏"各道州县屡经倭乱残亡太甚其沿海各官常 杂贡及 税等全罗道限五年杨广庆尙道限三年 免," 从之。七年三月全罗道按廉报"民多饿死诸戍卒及人民逃散过半," 崔莹议请 滨海州郡三年租税从之。

恭让王二年正月以年凶 田租六分之一。三年六月敎诸道有水旱霜雹蝗 州郡验覆免租。

○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成宗十年七月判: 无父母族亲孩童有病者官给租救恤。十月幸西都笃疾 疾者给药且谓有司曰: "此行虽因斋祭亦为省方所历州郡男女年八十以上者特加赈 。"十三年三月命有司曰: "少孤无养* {育}者限十岁官给粮过限者许从所愿居住。"

显宗二年十二月敎曰: "古先哲王视民如子朕居司牧敢不尽心。 方当 岁又属祈寒惟恐鳏寡孤独未免饥冻。 其令所在赈给衣粮勿使失所。"

忠烈王三十四年十一月下敎: "一七十以上无守护者其子孙犯罪流配宜以罪之轻重移免孝养。 一八十以上笃疾 疾不能自存者随其所望勿论亲 许一名免役护养。 若无亲 护养宜令东西大悲院聚会安集公给口粮差官提调。"

忠宣王五年八月钧旨曰: "孤悯民食不足置仓中外以广积储近因水旱民不聊生已发民部库赈穷调乏尙虑 独未尽蒙惠尔有司加发有备仓以赈之。"

忠肃王十二年十月下敎: "年九十以上官给资粮七十以上给侍丁一人复其身鳏寡孤独疲 残疾者所在官司优加赈恤。"

恭愍王元年二月宥旨"鳏寡孤独笃疾 疾官为赈恤毋令失所。"五年六月敎曰: "贼臣之家所有米谷 价 卖以救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十二年五月下敎: "鳏寡孤独 疾之人在所当恤诸人穷乏不能自存者亦宜矜愍所在官司务加赈济。"二十年十二月下敎"鳏寡孤独仁政所先宜加矜 。"

○水旱疫 赈贷之制。 显宗三年五月敎曰: "去年西京水旱为灾谷价腾踊民用困乏。 朕夙兴夜寐念之恻然其令所司发仓赈之。"七年九月三司奏"江南饥馑请转关内仓谷赈之," 从之。八年七月赈京城贫民。九年正月以兴化鎭比因兵荒民多寒饿给 布 酱。

靖宗二年十一月修东大悲院以处饥寒疾病之无所归者给衣食。五年三月制: "东南海诸道州县去岁禾谷不稔民多饥馑其令有司发义仓赈之。"四月制: "东北路诸州去年大水漂没禾稼百姓贫乏其令本路劝农使发仓米 赈之。"六年二月灵光郡及临陂县饥发义仓赈之。七月诏曰: "去岁以来水旱作 生民被灾苗稼空于农畴 财尽于私室。 此寡人不德之所致深有痛焉其发仓 以赈之。"

文宗元年五月制: "去年久旱边民饥饿其发义仓赈之。"三年四月制曰: "去岁霖雨损禾民食不周。 遣使赈恤务要全活。"六月命有司集疾病饥饿者于东西大悲院救恤。四年四月中书省奏曰: "关内西道州县前岁不登民有饥色请发司仓公 粟以助耕耘。 其贫不能自存者发义仓以赈," 从之。五年二月制: "去岁不稔黎民阻饥。 以御史杂端金化崇为西京关内西道宣抚使兵马判官金继参为北界宣抚使发仓赈之。"六年二月以关西安北两道饥遣御史中丞金化崇发仓赈之。三月制曰: "东北路诸州鎭戍边之卒连年旱 饥馑相仍可令兵马监仓使及首领官分道赈恤," 仍赐衣服。 又以京城饥命有司集饥民三万余人赐米粟  以赈之。四月移龙门仓粟八千石于 白二州以给农民。八年四月制: "文涌登三州鎭溟县长平鎭往年被水灾其发义仓赈之。 又移春交东等州仓粟给种食。"五月制: "诸道州郡民多饥 流移失业。 令诸州通判以上官吏巡行存问发义仓赈之。"十五年二月西海按察使奏"黄凤二州去年大水漂没田畴居民饥乏请发义仓赈之," 从之。九月有司奏"去年大水损禾都人阻饥请发仓赈之," 从之。十八年三月制曰: "去岁水 暴溢损害秋稼。 言念黎元宜急救恤。 其令太仆卿闵昌素自今月至五月于开国寺南设食以施穷民。"四月又制: "自五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于临津普通院设粥水蔬菜以施行旅。"二十一年四月制: "关内浿西道往岁禾稼不登人民饥乏发安澜仓赈之。"二十二年三月制: "去岁京北郡县秋稼不登民多饥乏遣国子司业李成美发仓赈之。"二十五年十二月发玄德宫米五百石设食于西普通院施穷民。

宣宗三年十二月以淸全二州水 损谷。 遣礼部员外郞庾晳发仓赈之。十年四月制: "东路州鎭去年禾稼不登民多阻饥言念黎元岂忘救恤宜遣刑部员外郞井润民发义仓米 赈之。"十一年二月以东路高和文涌定长登交等八州宣德元兴宁仁长平永兴龙津等六鎭因往年水旱民多饥饿遣东路监仓使员外郞金义璇朔方道监仓使阁门祗候苏忠监察御史林衍等宣抚赈济。

肃宗六年四月诏"民贫不能自存者令济危宝限麦熟赈恤又于临津县普通院施食行旅三月。"七年命有司设食赐饥民限自四月至立秋。

睿宗元年三月命东西济危都监赈贫病。四年正月以西京驿路百姓饥馑发仓赈之。五月制曰: "京内人民罹于疫疾宜置救济都监疗之。 且收 尸骨勿令暴露分遣近臣赈东北西南二道饥民。"十二月分遣近臣赈兴化云中西海南京广州忠淸州等诸道饥民。

仁宗五年三月诏: "济危铺大悲院厚蓄积以救疾病。"六年诏: "以定州饥发仓赈之。"七年三月以西京民劳于创阙发仓赈之。九年三月制: 葺东西大悲院济危铺以救民疾。六月以 州旱 移龙门仓粟赈之。七月发*大仓粟赈贫民。

毅宗三年二月以尙州庆州饥遣使赈之。十六年四月发仓 赈贫穷失所者。

明宗十八年八月制曰: "近闻东北面兵马使所奏关东诸城多遭水 禾谷损伤人民漂溺。 仅存遗氓 被饥馑朕甚悯焉。 宜遵京内东西大悲院例设食接济活人多少以为褒贬。" 又令移粟于朔方诸城仍遣使发仓赈民。二十三年三月分遣使于庆尙全罗杨广道发仓赈饥。九月发仓赈京城饥民。

高宗十二年三月制曰: "去年东方大水损伤禾稼民多失业流亡相继其令东北面兵马使诸道按察使开仓赈贷。十三年三月制曰: "全罗道饥甚有蓄储州郡宜发仓赈给其无蓄储州郡各于si处取其 余赈给待 年偿之自甲申年后三税常 杂贡 皆停 以待 年收纳。"十七年闰二月崔瑀以年饥请发*大仓赈之。四十二年三月签书枢密院事崔坪奏"今春大饥民多死亡请发仓赈恤," 从之。七月发新兴仓赐甲寅岁守京城坊里百姓。四十三年六月发新兴仓赈守城军卒及合入州县吏民。四十五年四月救急都监以年饥发崔 仓谷赐: 太子府二千斛诸王宰枢各六十斛宰枢致仕及显官三品以上各三十斛三品致仕及文武四品各二十斛五六品各十斛九品以上七斛。 又赐: 两班寡妇及城中居民军士僧徒诸役人有差。四十六年正月城中饥人相食移升天府给粮与田又发仓赈: 宰枢寡妇前衔六品以下官及诸卫军坊里人。三月金刚城防护别监王仲宣率合入州县民五百余口到升天城出米三十斛赈之。

忠烈王六年四月发兵粮二万石赈全罗道饥民。 又遣将军金允富如元告 中书省借兵粮二万石赈庆尙全罗道至秋偿之。十三年二月赈东界饥民。三月全罗道饥发仓赈之。十七年六月元遣海道万户黄兴张侑千户殷实唐世雄以船四十七 载江南米十万石来赈饥世子尝奏"比年国人征戍转饷失其农业以致饥馑," 故有是赐。 于是颁米于七品以下七品七石八品六石九品五石权务队正四石坊里大户三石中户二石小户一石。 帝意本在贫乏今不先贫民富者所得居多。十八年三月下敎: "以忠淸道因贼失农赐去年禄转 贡全罗道亦除禄转一千石以赈之。"闰六月元诏江南漕运万户徐兴祥等二人运米十万石来赈饥民漕风漂失唯来输四千二百石王颁米于诸领府及五部户各一石。二十一年四月元辽阳省奉帝旨以江南运米三千石赈双城。

忠宣王三年三月传旨"东西大悲院本为医理疾病而设令开城府同本院录事受有备仓米以养疾病。"

忠肃王五年五月下敎: "诸道穷民如诉无食按察 场官发仓赈给令待秋偿本。"十二年十月下敎: "惠民局济危宝东西大悲院本为济人今皆废 宜复修营医治疾病。"

忠穆王四年二月遣使赈西海杨广二道饥置赈济都监王 膳以充其费发有备仓米五百石令赈济都监施粥饿人又发全罗道仓米万二千石以赈饥。三月宰枢议请: 太史府库米三十石黄豆五十石义成德泉仓米一百石内府常满库布一百匹给赈济色。四月京城大饥疫道馑相望漕运全罗道米一千四百石以六百石分赈忠淸西海二道以八百石 价换布五部贫民。

恭愍王三年六月以年饥发有备仓粟 价以市民置赈济色于演福寺发有备仓米五百石 粥以济饥民。七年四月赈东北面。五月又赈交州江陵道。九年六月京城饥大布一匹 直米五升王发 二千石令民纳大布一匹受米一斗。十年二月设赈济场于普济寺。三月龙州饥人相食发仓赈之。十一年四月发龙门仓谷一万石赈贷京畿饥民。二十年十二月下敎: "一东西大悲院先王本为惠民而设近年以来主者不为用心致使贫病流离之人无所仰给予甚悯焉。 仰都评议使司司宪府常加体察取勘元属田民以赡医药粥饭之资。 一医药活人仁政所先。 国初郡县皆置医师民无夭 自今守令其访医人修合药物以济民命。 一近因倭寇漕运不通远近输转皆由陆路其令州郡修葺院馆储峙薪 以便行旅。"二十二年四月全罗庆尙道饥遣使赈之。

辛禑二年四月以李淑林为西北面完护使。 往岁征北军马久留骚扰民多饥乏故遣淑林赍布千五百匹以赈之。四年二月以租三百石赈江华府饥。七年二月遣使赈庆尙全罗道饥。八年二月赈庆尙全罗江陵道饥。

○纳粟补官之制。 忠烈王元年十二月都兵马使以国用不足令人纳银拜官。 白身望初仕者白银三斤未经初仕望权务者,五斤经初仕者二斤权务九品望八品者三斤八品望七品者二斤七品望 职者六斤军人望队正队正望校尉者,三斤校尉望散员者四斤散员望别将者二斤别将望郞将者四斤。三年二月都兵马使言"古之 爵非令典也。 然国库 竭无以生财。 请如乙亥年判令无功及不次而求官者科等纳银国 都监而后授职," 从之。

忠穆王四年二月征东省都事岳友章从事前员外郞石抹完泽奉议等上书于王曰: "窃念民饥饿莩盖因岁否年凶。 今高丽西海杨广在城等三处自去年旱 霜 百物枯槁人民死者甚众诚可哀悯。 本国已有选法将比合元朝入粟补官之例赈恤饥民似为不负圣朝恤民之意。 其补官输米者白身入从九品者米五石正九品十石从八品十五石正八品二十石从七品二十五石正七品三十石而止或有前职输米一十石者升一等四品至三品以上不拘此例。"

辛禑二年十二月令西北鄙纳粟补官以充军食自白身补伍尉者出米十石豆五石自检校补八品者出米十石豆十五石自八品补七品者米豆各十五石自七品补六品者米豆各二十石。

志卷第三十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李延寿
  世袭列传二·薛居正
  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三·脱脱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二·宋濂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四·李心传
  第七十五回 斛律光遭谗受害 宇文护稔恶伏诛·蔡东藩
  纲目订误卷四·陈景云
  通鉴续编卷七·陈桱
  名山藏卷之九十六·何乔远
  卷之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五·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九·佚名
  蔡迁传·张廷玉
  卷七十二·佚名
  六·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七·徐世昌

    赵执信赵执信,字仲符,号秋谷,益都人。康熙己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右赞善。有《饴山堂集》。除草久旱惜庭草,秋来随意繁。宁知藉残雨,亦复碍闲门。芳芷元殊臭,寒霜岂有恩。殷勤向原野,何处不春温。出宫词

  • 五集卷五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五古今体八十二首【庚戌五】灵岩寺七叠前韵叠韵每宗玉局法输他落笔句称灵道林继考远别域僧寺原吟一个亭【向以石路由西而入因刘长卿有自道林寺西入石路之作曾四叠其韵丙申驻此细检长卿诗

  • 卷一百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三 明 曹学佺 编 咏史诗 胡曾【长沙人】 洞庭 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出没水云腥轩辕皇帝今何在囘首巴山芦叶青 箕山 寂寂箕山春复秋更无人到此溪头弃瓢岩畔中宵月千古空闻属许由 苍梧

  • 卷九十一·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一目録禾麦蔬果题刘伯山蕃殖图【宋杨万里二首】嘉禾图【元袁桷】题忻州嘉禾图【元吴澄二首】题万知府瑞麦图【元王恽】题灌畦图【元马臻】陶缜菜【宋王安石】宣和御画紫芥【元牟巘

  • 卷八·温庭筠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温飞卿诗集笺注> 钦定四库全书 温飞卿诗集笺注卷八   明 曾益 撰 长洲顾【予咸 嗣立】补 寄山中友人 月中一双鹤石上千【一作百】尺松【嗣立案王韶之神境记荥阳郡南有石室室後有孤松千

  • 第二十六场·田汉

    [党仲升过场。

  • 第三十九回 谏远色王茂得娇娃 窃大宝萧衍行弑逆·蔡东藩

      却说萧衍入屯阅武堂,即称奉宣德太后命令,晓示官民。  大略说是:  皇室受终,祖宗齐圣,太祖高皇帝肇基骏命,膺箓受图;世祖武皇帝系明下武,高宗明皇帝重隆景业,咸降年不永,宫车早晏。皇祚之重,允属储元,而禀质凶愚,发于稚齿

  • 卷之九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尹绍宗[*(尹)会宗]。○尹绍宗字宪叔赞成事致仕泽之孙。 恭愍朝擢魁科选补史官累转为正言草* 陈时事曰: "皇天生民而不能使之各得其所必命圣

  • 卷五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七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休致卢怀慎去官养疾勅杜佑太保致仕制贬降上张嘉贞幽州刺史制杜暹荆州长史李元紘曹州刺史制宇文融汝州刺史制第五琦忠州长史制第五琦长流夷州制李揆袁州长史制王

  •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吕思勉

    唐自穆宗而后,河北三镇,已成覆水难收之势。文宗平横海,武宗平昭义,史家以为丰功,实则殊不足道,且皆竭蹶而后得之者也。敬宗宝历元年八月,刘悟卒,子从谏求袭。左仆射李绛请速除近泽潞将帅一人,令倍道赴镇,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弗听

  • 十七年·佚名

    (丁丑)十七年清嘉慶二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乙巳朔,詣魂宮,行朔祭。○頒賜老人別歲饌,仍命存問,年例也。○召見大臣禮堂。左議政韓用龜,右議政金思穆啓言:「王世子睿質天成,德容日茂,實是宗社莫大之慶。八域臣庶,無不延頸翹首,冀行

  •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槀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第十六·晏婴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弊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

  • 卷二·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二      宋 杨简 撰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孔子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人知夫妇之

  • 佛说宝网经全文·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游维耶离猕猴水边交路精舍。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六万皆阿罗汉。菩萨三十亿悉一生补处。慈氏菩萨等二生补处三生补处。四生五生十生补处。十八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补处。五十生百生补

  • 窥词管见·李渔

    词话。清人李渔撰。一卷。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编系今人唐圭璋先生从《笠翁全集》中录出。全书只有22则,约九千字。但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词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作法。李渔主张要严格区分诗、词、曲三者之间的

  • 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佚名

    全称《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简称《正法经》。佛教经典。北宋施护译。五卷。是《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的异译本。主要宣说“不空不有”的“中道正观”思想。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

  • 十八臂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觉译。佛对阿难说十八臂观音之陀罗尼。为阿难说,持者,消灭根本罪业,积集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