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南宋杨仲良撰。150卷。今本缺6、7两卷及第114至119卷,5、8两卷也不全。本书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改编。以北宋九朝各为事目,一部分事目又分子目。李焘原书中徽、钦两朝诸卷已经失传,其史事可从此书索考,为研究北宋史的可贵资料。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章节目录

(1)前 言
(2)欧阳守道序
(3)四库未收书提要
(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
(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
(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
(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
(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 下半卷原阙
(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阙)
(1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阙)
(1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 上半卷原阙
(1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
(1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
(1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一
(1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二
(1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三
(1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四
(1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
(1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六
(2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七
(2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八
(2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九
(2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
(2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一
(2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二
(2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三
(2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四
(2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五
(2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六
(3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七
(3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八
(3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九
(3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
(3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一
(3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二
(3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三
(3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四
(3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五
(3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六
(4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七
(4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八
(4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九
(4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
(4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一
(4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
(4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三
(4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四
(4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五
(4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六
(5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七
(5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八
(5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九
(5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
(5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一
(5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二
(5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三
(5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四
(5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五
(5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六
(6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七
(6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八
(6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九
(6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
(6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一
(6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二
(6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三
(6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四
(6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五
(6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六
(7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七
(7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八
(7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九
(7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
(7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一
(7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二
(7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三
(7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四
(7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五
(7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六
(8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七
(8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八
(8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九
(8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
(8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一
(8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二
(8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三
(8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四
(8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五
(8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六
(9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七
(9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八
(9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九
(9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
(9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一
(9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二
(9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三
(9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四
(9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五
(9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六
(10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七
(10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八
(10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九十九
(10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
(10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一
(10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二
(10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三
(10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四
(10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五
(10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六
(11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七
(11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八
(11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九
(11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一十
(11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一
(11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二
(11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三
(11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四(阙)
(11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五(阙)
(11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六(阙)
(12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七(阙)
(12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八(阙)
(12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九(阙)
(12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
(12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一
(12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二
(12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三
(12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四
(12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五
(12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六
(13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七
(13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八
(13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九
(13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
(13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一
(13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二
(13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三
(13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四
(13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五
(13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六
(14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七
(14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八
(14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九
(14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
(144)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一
(14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二
(146)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三
(147)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四
(148)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五
(149)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六
(150)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七
(151)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八
(152)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九
(153)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五十

猜你喜欢
  江南野史·龙衮
  呻吟语·佚名
  开禧德安守城录·王致远
  皇清开国方略·阿桂
  云蕉馆纪谈·佚名
  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佚名
  陶庐杂录·法式善
  秦朝野史·黄士衡
  崇祯朝野纪·李逊之
  民国趣史·李定夷
  甲申传信录·钱士馨
  词林典故·张廷玉
  马端肃奏议·马文升
  刘道荟晋起居注·黄奭
  马忠肃公亮墓志铭·晏殊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提要·钱惟善

    (臣)等谨案江月松风集十二卷元钱惟善撰惟善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人领至正辛巳乡荐官至副提举张士诚据吴退隠吴江又移居华亭明洪武初卒惟善博学强记初应乡试时题曰罗刹江赋锁院三千人不知出处独惟善引枚乘七发证钱唐之

  • 卷538 ·佚名

    周弼 南楼怀古五首 昔人有意久经营,极望寒芜远更平。 三国旆旌群鹊散,六朝楼阁一鸠鸣。 雪消晴嶂沉孤垒,风打寒潮入废城。 多少怨魂销不尽,草根烧断又还生。 周弼 南楼怀古五首 事久销沉只等

  • 卷二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草堂集书逸人俞大中屋壁羡君还似我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呑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每到论诗外慵多对榻眠送文兆上人南归油油成独自谁滞复谁催住笑

  • 南宋襍事诗卷六·佚名

    钱唐励鹗撰野店新兴驻六军开基节建兆初闻试听一夜临安便是天边华盖云【清波襍志髙宗自相州渡河初程宿顿问地名以新兴店对幕府进言宋室中兴其命维新又建炎初符瑞如氷泮复凝红光如火云覆华盖其类不一 挥麈前録政和二

  • 第一编 补全唐诗·佚名

    外编第一编 补全唐诗唐明皇题梵书 【伯三九八六】毫 【鹤】 立蛇形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支那弟子无言语,穿耳胡僧笑点头。唵字赞 【义静三藏于西天取得此梵书「唵」字,所在之地,一切鬼神,见闻者无不惊怖。】鹤立蛇行势

  • 序·胡适

    前几天有几位美国留学的朋友来说,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不久要开一个宴会。中国的会员想在那天晚上演一出短戏。他们限我于一天之内编成一个英文短戏,预备给他们排演。我勉强答应了,明天写成这出独折戏,交与他们。后来他们

  •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 范平 文立 陈邵 虞喜 刘兆 氾毓 徐苗 崔游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续咸 徐邈 孔衍 范宣 韦謏 范弘之 王欢·房玄龄

    昔周德既衰,诸侯力政,礼经废缺,雅颂陵夷。夫子将圣多能,固天攸纵,叹凤鸟之不至,伤麟出之非时,于是乃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载籍逸而复存,风雅变而还正。其后卜商、卫赐、田、吴、孙、孟之俦,或亲禀微言,或传

  • 卷三十七·唐·蒋一葵

    【昭宗晔】 〔人戏上尊号曰避贤招难存三奉五皇帝。盖帝尝曰:“朕东西所至,祸难随之,愿避贤者路。”三,谓三主,帝后及柳、杨昭仪。五,谓朱全忠、王行瑜、李克用、李茂贞、韩建。〕 昭宗虽运钟艰险,智量

  • ●從政瑣記·王守恂

    庚子北京為各國聯軍分駐歷時未久地方詞訟歸中國人自理刑部是年十一月已首先規復辛丑春間天主教民與地方人勾結搶奪佛寺銅像被獲送交刑部審訊分山西司時天主堂主教樊國梁照會刑部是案人犯即在貴部審辦除死罪外均聽由自

  • 颜连庆夫人·周诒春

    颜连庆夫人 母氏黄。年二十八岁。生于上海。子二女一。初学于上海中西女塾。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尼克包克厅学校。习普通文科。宣统二年。得学士学位。宣统三年。回国。现时通信处。上海东有恒路四十九号。Ye

  • 第三十一卦 咸 泽山咸 兑上艮下·佚名

    咸: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

  • 古文尚书冤词卷六·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史记夏殷周本纪多载尚书篇目其在殷本纪则无不载者乃太甲三篇盘庚三篇皆载之而独无说命三篇何也不读国语乎国语楚灵王虐白公子张谏曰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于神明以入于河自河徂亳于是乎三年黙以思道卿

  • (十)朱子论宇宙之神·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论此宇宙之仁,此下当再述朱子论此宇宙之神。亦可谓理与气乃此宇宙之体,仁与神则是此宇宙之用。必兼此体用四者来看,乃见朱子宇宙论之全貌。横渠有言: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伊川则谓:鬼神者,造化之迹。朱子论鬼神,大

  • 卷四百三十三·佚名

    △第二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七之二复次大士。若菩萨摩诃萨於所修造诸福业事。如实了知。离蕴处界。亦离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亦离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离四念住广说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摩诃萨。於所修造

  • 致日本佛教徒电·太虚

    东京增上寺日本佛教联合会,转三千万信佛民众鉴:吾全世界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之佛子,同体一心,固非民族、国家可分隔。然贵国当局,此次纵其无明贪嗔,出兵夺据华北,挑衅各商埠,作破坏东亚或世界和平之戎首,既残安全在华之日侨,复大

  • 卷第十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六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世尊。是无上福田。恭敬尊重。能令国王。及诸臣佐。婆罗门居士。商人商主。天龙药叉。阿素罗。迦楼罗。揵达婆。紧那落。莫呼洛伽。乃至傍苏毕舍遮等。以诸

  • 二曲集·李颙

    明清之际李颙撰,门人王心敬汇编。共二十六卷,第一至第十五卷为讲学之语,或自著,或由弟子辑录。第十六卷至二十二卷是杂文,第二十三卷至二十六卷为追思其父的诗文,内附其母彭氏的传记诗文。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5

  • 榕坛问业·黄道周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