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七

  徽宗皇帝

  道学

  大观元年二月己未,御笔批:『道士序位令在僧上,女冠在尼上。』

  二年三月庚申,诏以《金篆灵宝道场仪范》四百二十六部降天下有道观处,令守令选道士依按奉行。

  五月辛亥,御笔:『道门近添试经,拨放年额。女冠旧止三十人,可增作七十人,内京畿三十人、诸路四十人。』

  蔡絛《史补·道家者流》篇:政和初,上有疾,逾百日稍康。后一夕,梦有人召。上方其梦中,谓若昔在藩邸时,如赴哲庙宣召者。及至,乃一宫观尔,即有道士二人为傧相焉。道至一坛上,谕上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上再拜,受命而还,一傧相者复导上而去。及寤,作记良悉。尝遣使示鲁公,鲁公时犹责居于杭也。始大修宫观于禁中,即旧奉天神所在玉清和阳宫玉虚殿,羽人以岁时入內讲斋醮事,亲制《步虚乐章调》,其音声焉,而道家遂谓上为赤明和阳天帝。然上肃祇神祇,所崇者祀事而已,亦未有少君、栾大者。

  政和二年正月癸未,诏:『释教修设水陆及禳道场,辄将道教神位相参者,僧尼以违制论。主首知而不举,与同罪。著为令。』

  三年十二月癸丑,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委监司郡守搜访。』

  四年正月戊寅,御笔:『置道阶自六字先生至额外鉴义,品秩比视中大夫至将仕郎,凡二十六等,并无请给人从,及不许申乞恩例。』

  三月辛卯,诏诸路监司:『每路通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教声赞规仪,候习熟,遣还本处。』

  六年二月壬申,御笔:『道教改隶秘书省。』

  十月甲申,诏:『诚感殿长生大帝君像,可迁赴天章阁西位鼎阁奉安。』

  恐此时未有长生大帝君像,当考。王黼《宣和殿圣记》云:『岁在丁酉,皇帝乃悟本长生大帝君。』丁酉,盖政和七年也,更须详考之。蔡絛《史补》政和七年有『林灵素出。灵素,温州人也。少从浮屠学,以无行,为所在贬恶。久之,去为道士。左街道策徐知常引之,以附会诸阉,始曰神霄玉清王,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既下降于世,乃以其弟主东方青华帝君,领神霄之治。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故青华帝君亦曰判府天尊。而灵素乃其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又目一时大臣要人皆仙府卿吏,若鲁公,曰左九仙伯;郑居中、刘正夫等,若童贯诸巨阉,率有名位。王黼时为內相,乃曰文华吏,盛章、革、时迭为天府,乃曰仙岳伯氏。时主进奉,乃曰园苑宝华吏。又谓上宠妃刘氏曰九华玉真安妃也。天子心独喜其事,乃赐号通真先生。初,刘虞二王先生皆为上礼,然有神怪事,多出自方士也。及灵素至,乃以其事归之于上,而曰己独佐之。每自号小吏佐治,故上下莫有攻其非者。然灵素实无术,徒敢大言。是时上兴道教,将十年独思,未有一厌服群下者,数以语近幸,于是神降事起矣。』

  七年正月乙未,御笔:『自今应天下道士,与免阶墀迎接,衙府宫观,科配借索,骚扰郡官,监察司相见,依长老法。』癸丑,秘书省奏:『据左右街道籙院申,恭依圣旨指挥,将所降道教五宗再行条具,立为永式。第一天尊之教,以道德为宗,元始天尊为宗师;第二真人之教,以清净为宗,太上玉晨天尊为宗师;第三神仙之教,以变化为宗,太上老君为宗师;第四正一之教,以诚感为宗,三天法师静应真君为宗师;第五道家之教,以性命为宗,南华真人为宗师。至于上清通真、达灵神化之道,感降仙圣,不系教法之内,为高上之道,教主道君皇帝为宗师。』诏依所奏左右街道籙院印行。

  二月甲子,诏:『通真先生林灵素于道籙宫宣谕青华帝君降临事,左右街道籙傅希烈等皆作记上之。』

  傅希烈等略曰:『逮夜漏向丑,香风飒至,除有赤光,大如弹丸,东流空中,上下往来,既离复合。已而电光四出,雷声隐然,环珮之音,近在咫尺,一室恍如白昼。仰瞻绘像,俄失所在,特绢素空存而已。二天人蹑空乘云,冉冉而下,其一绛服玉冠,天颜和豫,盖教主道君皇帝也。其一上下青衣,俨若青华帝君之状。又前导一人,貌与通元先生张虚白无少异焉。从者朱紫,不可悉计,迤逦由西而行。』又曰:『考之仙版,青华帝君,实高上神霄玉清王之弟也。仰惟教主道君皇帝以神霄玉清之尊降神出明,应帝王之兴起,虽动而不失其所谓至静,虽为而实未尝为,故其通真接灵,澹然独与神明居者,若辛卯岁之梦兆、癸巳岁之示见,创见希有,中外已悉。闻而知之,至于今日。坐堂奥之上,而神飞玉京;来仙境之真,而迹凝禁御,则或未之闻也。』

  辛未,御笔:『天下天宁万寿观改作神霄玉清万寿宫。如小州、军、监无道观,以僧寺充,即不得将天庆观改。仍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圣像。』

  四月庚申,御笔:『朕每澄神,默朝上帝,亲受宸命,订正讹俗。朕乃昊天上帝元子,为大霄帝君。睹中华被浮屠之教,盛行焚指、炼臂、舍身,以求正觉,朕甚悯焉,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帝允所请,令弟清华帝君权朕大霄之府。朕夙夜惊惧,尚虑我教所订未周。卿等表章,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只可教门章疏用,不可令天下混用。』

  五月癸卯,改玉清和阳宫为玉清神霄宫。

  七月丁亥,御笔:『如有僧徒归心道门,愿改作披戴为道士者,许赴辅正亭陈诉,立赐度牒紫衣。』

  八月丙辰,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奏:『庄、列、亢桑、文子,皆著书以传后世,有唐号为经,并列藏室。国朝始加庄、列、南华冲虚之号,以其书入国子学,而亢桑子、文子未闻颁行。乞取其书,于秘书省精加雠定,列于国子之籍,与庄、列并行。』从之。

  十二月辛未,御笔:『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经》,世以诸子等称,未称尊崇之礼。可改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道德真经》。』

  重和元年四月辛巳,道籙院上:『看详释经六千余卷,内诋谤道、儒二教,恶谈毁词,分为九卷,乞取索焚弃,仍存此本,永作证验。又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上《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颁降施行。』并从之。

  八月戊午,朝散郎、新知兖州王纯奏:『乞令学者治御注《道德经》,间于其中出论题。』从之。辛酉,手诏:『《史记·老子传》升于列传之首,别为一帙,《前汉·古今人表》叙列于上圣,其旧本并行改正。昨所注《道德经》,可视仿唐制,命大臣分章句书写,刻石于神霄玉清万寿宫。』庚午,御笔:『道无乎不在,在儒以治国,在士以修身,未始有异,殊途同归。前圣后圣,若合符节。由汉以来,析而异之,黄老之学,遂与尧、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于末俗,不见大全,道由是以隐,千有余岁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于黄帝,老子、尧、舜、周、孔之教偕行于今日。可令天下学校诸生,于下项经添大小一经,各随所愿分治。大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小经:《庄子》、〈列子》。自今学道之士,应入学并令州县勘会保明,不经刑责、不犯十恶奸盗及违八行之人,许入州县学教养,并依见行学法。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其在学中选人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居士、逸士、隐士、志士。每岁试经拨放及有度牒合披戴者并依旧外,唯须在学一年,方许披戴。州县学道之士,初入学为道徒,试中升贡,同称贡士。升贡到京入辟雍,试中上舍,并依贡士法。三岁大比,许襴鞹就殿试,当别降策问,庶得有道之士,以称招延。元士以下资任请给,各随品,依品官法。唯人从不差兵士、役人,止于宫观人内量差,其叙位在本品之下。应天下神霄玉清万寿宫、天庆观知及副知,将来有阙,并以学校登科人充,其余宫观亦依此。志士以上,令礼部置名籍差注,并如吏部法。自兴道教,异人间至,深虑山林高蹈之士,尚多有之。可令监司访之县,县下耆保,各具所管地方有无高上之士,依八行法,以礼延入学,并以名闻。或不愿入学,监司、郡守亲驾给券马、人船,差官伴送赴阙。又不愿,即具奏听旨,当赐玺书招聘。高上之士,多隐于卒伍、工隶、仆厮之类,或身自犯刑责以逃世离俗,令延纳招聘,一无所问,仰并以名闻。』辛未,资政殿大学士、知陈州邓洵武奏:『乞选择道藏经数十部先次镂板,颁之州郡,道籙院看详取旨施行。』又乞禁士庶妇女辄入僧寺。诏令吏部申明行下。

  九月丙戌,大学辟雍各差通《内经》、《庄子》、〈列子》二人为博士。

  闰九月乙亥,给事中赵野奏:『乞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从之。丙子,尚书省言:『已降御笔处分,道徒升贡,三岁大比,许襴鞹就殿试。欲令礼部依文士给号被,候唱名,初入仕并补志士,道职已上取旨,并赐褐服。高者依文士。』从之。

  十月壬辰,资政殿学士、知陈州邓洵仁奏[1]:『本州学系籍学生止有九十一人,而一两月间,士之劝诱人道学,及内外舍生愿换道徒者,将与儒士等,委是本州州学教授当职官推行有方。提举学事置司在本州,遵承诏旨,同共叶力奉行。州学内舍生宋瑀愿换道学。内舍生本人系故翰林学士宋祁之孙,已两预贡举,行艺清修,自来留心道学。旧有撰到《道论》十篇,乃近撰《神霄玉清宫万寿雅》一篇,谨具缴进呈。』御笔:『宋瑀特与志士,仍许赴将来殿试。』庚子,御笔:『道徒止许道士及无妻人入学充道士,服本服、余服、博带、幅巾,其襴鞹指挥勿行。』癸卯,上御宝籙宫,传度玉清神霄秘籙会者八百人。

  十一月己酉,御笔:『道流入官,自一命以上至视品中大夫,宜正名辩礼,以为次迁之格。而文阶近列有馆阁之联,亦宜仿此定制,以待瑰玮高妙不次拨擢之人。今以太虚大夫至金坛郎,同文臣中大夫至迪功郎为道阶;以侍晨为待制;以受经同修撰;至直阁,为道职道阶,以年劳迁授道职,如文臣随官带职之制,不限常格,授惟其人,无则阙之。』

  十二月丙申,御笔:『庄周、列御寇所著书与《太上真经》并行,方之孔门,不在孟轲、扬雄下。其令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司议所以褒显之,设像并配太上祠。』壬寅,御笔:『道士简格:褐衣银木,紫衣香木或槐木,师号以上象牙。』

  宣和元年正月乙卯,手诏:『应寺院屋宇、田产常住,一切如旧,永不改革。有敢议者,以违御笔论。其服饰、其名称、其礼、其言,并改从中国,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士之号。僧称德士,寺为宫,院为观,即住持之人为知宫观事。不废其教,不害其礼而已。言念四方万里之遥,其徒之众,不悉兹意。可令每路监司一员听其事,郡守、僚佐召集播告,咸使知之。』御笔:『天下僧尼已改宫观,其铜钹、铜像、塔等,按《先天纪》,钹乃黄帝战蚩尤之兵器,自不合用。可通行天下,应僧尼寺院并士庶之家,于逐路已改宫观监司处,限十日送纳,不得隐匿毁弃,类聚斤重,具数奏闻。』御笔:『僧已降诏改为德士,所有僧籙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籙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隶属道德院,蔡攸通行提举。天下州、府僧正司,可并力德士司。』己未,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庚申,诏:『已降指挥,铙、钹、佛像等,限十日纳官,可除铙、钹依已降指挥,佛像并存留,依所锡敕号添用冠服,遍行天下。』辛酉,御笔:『德士冠并依道流见戴诸色冠样,止不饰日月星辰。除有官职者,许服皂襈、紫道服,执牙简,余已有紫衣人,并紫道服,褐衣改银褐道服,皆木简,并称姓氏。旧有师号者仍旧。在京自三月一日依此,外州军候指挥到日,限一季改易。』御笔:『寺院已改为宫观,诸陵佛寺改为明真宫,臣庶坟寺改两字,下用黄。籙院自合设礼,合掌和南不审,并改作擎拳稽首。赐天尊服,仍改塑菩萨、罗汉,并改道服冠簪。佛封大觉金仙,文殊菩萨封安惠文静大士,普贤菩萨封安乐妙静大士,泗州大圣封巨济大士,双林传大士封应化大士,初祖达摩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灵□大士[2],五祖封静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觉、速觉封全德大士。经文合改佛称金仙,菩萨称仙人,罗汉称无漏,金刚称力士,僧伽称修善。铜像不纳,并许改塑。僧已降诏为德士,所有寺院拨放、试经、进疏、度牒,并改作披戴为德士。』戊辰,尚书省言:『改易佛菩萨、罗汉等像及经文指挥,乞权且寝罢。』诏:『改易止为令后。』又申明行下,寻诏别听旨。壬申,御笔:『罗汉已改为无漏和尚,犹未加封爵。可封比应士。』

  五月丁巳,御笔手诏:『释氏改服易名,尽从华俗,不废其教,翕然成风。然习之者不知道妙,未称一道德、同风俗之意。今后应德士,并许入道学,依道士法。其德士宫观、知副已上职掌有阙,非试中人,不在选举差补之限。其德童遇试,经拨放,并习《混元道德》或《灵宝度人》一经。庶人无殊习,道通为一,以副劝奖之盛。』戊午,御笔:『禁以二月十五日真元节集众为金仙涅槃会。』

  六月甲申,封庄周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

  二年正月甲子,御笔:『儒、道合而为一,其道学自合废。』

  《实录》只书『甲子罢道学』,本纪因之。止如此书亦可。道学遽罢必有故,当考。蔡絛《道家者流》一篇亦不载。

  十月癸巳,诏:『僧尼昨改德士、女德日,有未会批改度牒人[3],特与放罪,许依近降指挥,改换新式度牒。』诏外路僧尼复用铙钹,令于在京官司收买。

  三年七月庚午,御笔:『三京置女道籙、副道籙各一员,节镇置道正、副各一员,余州置道正一员。』从蔡攸奏请也。

  十月丙辰,御宝籙宫、神霄宫,亲授王黼等《元一六阳神仙秘籙》及《保仙秘籙》,仍许黼等拜表称谢。

  十一月甲子,御笔:『提举道籙院见修《道史表》,不须设《纪》,断自天地始分,以三清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后,列于《纪》、〈志》,为十二篇。传分十类。』又诏:『自汉至五代为《道史》,本朝为《道典》。』

  四年三月丙子,诏诸路提举神霄宫,监司解发有道行、能行天心正法及拜章有应验道士,逐路各三两人,赴提学、道籙院审察取旨。

  五年十一月癸亥,诏国子监刊印御注《冲虚至德真经》颁之学者,从祭酒蒋存诚等奏请也。

  十年十月庚寅,御笔:『道官可自大夫以上并带职人,并令封至朝官,许荫赎私罪为官户。』

  神霄宫

  政和七年二月辛未,御笔:『天下天宁万寿观改作神霄玉清万寿宫。如小州、军、监无道观,以僧寺充,即不得将天庆观改。仍于殿上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圣像。』

  重和元年正月甲辰,御笔:『天下州、军置神霄宫处,监司候了日,分诣检察以闻。』

  二月壬申,手诏:『诸路提点刑狱廉访使者巡按所至,躬诣神霄玉清万寿宫赡视貌像,考验殿室,观其废举,察其施设,各具奏闻。』

  三月戊子,朝议大夫、知泗州叶默责授单州团练副使、郴州安置,坐改建神霄宫不如法故也。

  六月乙卯,御笔:『应天下神霄玉清万寿宫并不隶道正司,令逐路提举官管勾。』

  壬戌,御笔:『博州修建神霄宫如法,守贰当职官并廉访使者各迁一官。』甲戌,御笔:『天下神霄宫,知州军带「管勾」字,通判带「同管勾」字。』

  七月癸未,御笔:『道隐于小,成流于末,俗人不足与明,不显于世。朕作新斯人,以觉天下。神霄玉清府实总万夫,监临下土。比诏四方,改营宫宇,以迎神贶。官吏勤惰不一,尚未就绪,更赖辅弼大臣同寅协力,宰臣可兼神霄玉清官使,执政官充副使,判官听旨差。自改官制,不置使名,权时之宜,庶克有济。候道教兴隆,宫宇悉备,即罢。太师鲁国公蔡京、少傅太宰郑居中、少傅少宰余深、检校太保领枢密院事童贯,并兼充神霄玉清万寿宫使;知枢密院事邓洵武、门下侍郎薛昂、中书侍郎白时中、尚书左丞王黼、宣和殿大学士蔡攸,并兼充神霄玉清万寿宫副使,仍给敕。判官听旨差。』甲申,诏开封府尹充神霄玉清万寿宫判官,少尹充管勾。甲午,御笔:『天下神霄玉清万寿宫门,可视至圣文宣王庙立戟,以称严奉。』癸卯,中大夫、直徽猷阁、知河阳王厚以改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毕工,进职一等。武功大夫、知西安州解潜转遥郡刺史[4],以措置改建神霄玉清万寿宫推赏也。

  八月己卯,御笔:『诸州、军神霄玉清万寿宫,仰本路提举漕臣,于逐州、军并县镇选择寄居宫观年六十已下、通判以上人一员申尚书省,就差管勾本宫,专切检察本宫事务。』

  九月庚寅,颁御注《老子》石刻神霄宫。

  十月癸卯,上御宝籙宫,传度玉清神霄宫秘籙,会者八百人。

  宣和元年五月庚戌,诏:『天下神霄玉清万寿宫已赐田产、房廊、道业,并割付本宫掌守,置历支用,更不隶州县掌管。所有前后已降指挥更不施行。』

  八月丙戌,御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其略曰:『盖尝参道家之说,独观希美之妙,钦惟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体道之妙,立乎万世之上[5],统御神霄,监观万国,无疆之休。虽眇躬是荷,而下民之命,寔神明所司,乃诏天下建神霄玉清万寿宫,以严奉祀。自京师始,以致崇极,以示训化,累年于兹。诚忱感格,高厚溥临。属者三元、八节,按冲科,启净供,风马云车,来顾来享。震电交举,神光烛天,群仙翼然,浮空而来者,或掷宝剑,或洒玉篇,骇听夺目,追参化元。卿士大夫侍卫之臣,悉见悉闻,叹未之有。咸有纪述,著之简编。呜呼!朕之所以隆振道教,帝君之所以眷命孚佑者,自三皇以还,数千年绝道之后,乃复见于今日,可谓盛矣!仍令京师神霄玉清万寿宫刻记于碑,以碑本赐天下,如大中祥符故事,摹勒立石,以垂无穷。』

  十一月辛亥,蔡京奏:『乞以神霄玉清万寿宫观玉真王所说《玉婴神变妙经》刊印颁行。』从之。

  七年十二月戊午,御笔:『神霄宫除依元手诏拨赐地土外,余并还原来去处。道籙院道官品等一切指挥,并依元丰法。』

  方士

  崇宁二年正月己丑,诏许茅山道士刘混康修建道观,仍令直奏灾福,无得隐匿。混康有节行,颇为神宗所敬重,故上礼信之。

  此据蔡絛《史补》增入。当考混康是何许人[6]。七月二十三日赐先生号。蔡絛《史补·道家者流》:『上嗣服之初,于释老好尚,未有适莫。鲁公喜佛,因导上以性理,天下始建崇宁万寿寺,后改曰天宁。又尝于端午日,因內道场上焚香再拜,以礼佛牙,其舍利四散,迸出于水晶匣外。上为之赞焉。方士刘混康有节行,为上所信听,大诋佛氏。』

  三月庚子,诏:『刘混康肃恭祀事,达于上境。自春以来,时雨未降,朕甚忧之。当体至怀,精加祷请。所建殿宇,赐名天宁万寿。』

  七月庚子,赐茅山道士洞元通妙大师刘混康号葆真观妙先生。江东转运判官席震为之请也。

  五年七月甲寅,葆真观妙先生刘混康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

  大观元年二月丙戌,凤翔府于仙姑授清真冲妙先生。

  初草大观元年四月一日诏,已差李瑰来御封香往凤翔府太平宫等处道场,因就宣召于仙姑赴阙。

  孙觌供到蔡京事迹:道教之兴,自左街道籙徐知常供元符皇后符水有验,被宠遇,遂荐范致虚作正言。致虚以为绍述先帝法度,非相蔡京不可。后有王老志,徽庙尝梦被召,如在藩邸时见老君坐殿上,仪卫如王者,谕上曰:『汝以宿命,当兴吾教。』上受命而出。梦觉,记其事。是年十一月冬祀,老志亦从之。上在太庙小次中,老志曰:『陛下昔梦尚记之乎?时臣在帝旁也。』黎明,车辂出南薰门,天神降于空中,议者谓老志所为也。道教之盛,则自此始。又有虞仙姑者,年八十余,状貌如少艾,行大洞法。一日,徽庙诵《大洞经》,举首见有仙官侍立者。京尝具饭招仙姑,见大猫指而问京曰:『识之否?此章惇也。』意以讽京。京大不乐。上尝问仙姑致太平之期,答曰:『当用贤人。』上曰:『贤人谓谁?』答曰:『范纯粹也。』上以语京,京曰:『此元祐臣寮使之!』遂逐。于是士大夫争言虞仙姑亦入元祐党矣。

  二年五月乙卯,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刘混康特赠大中大夫。

  政和三年三月甲戌,左街道籙观妙元明真虚一大师徐知常特授冲虚先生。辛巳,诏濮州王老志赐号安泊处士。

  九月辛卯,遣兵部员外郎王直召濮州处士王老志赴阙,令同本县长吏以礼敦遣。亶实荐老志者,故将遣之。辛酉,诏封处士王老志为洞微先生。

  十月戊申朔,御笔:『元观法师程若虚封宝籙先生。』

  宝籙宫不见起建月日,或自此始。程若虚事,更考之。

  四年正月辛丑,洞微先生王老志加号观妙明真洞微先生。

  十月辛未,观妙明真洞微先生王老志卒。老志,濮之临泉人,隶京东转运司为书史,自言尝遇钟离真人,授内丹要诀,弃妻子,结草为庐,施病药者。喜与人言休咎,颇籍籍有闻。政和三年秋,诏州县敦遣至京师,封洞微先生,馆蔡京赐第南园,士大夫阗门。数召对禁中,上手书『观妙明真』之号赐之。明年乞归,留之不得,卒。赐金以葬,赠正议大夫。《宣和录》云:所居地必生花,谓之地锦。

  五年十月癸卯,嵩山道人王仔昔封冲隐处士。

  六年二月癸未,诏:『访闻棣州士人刘栋蔬食葆神,虚心契道,人之隐奥,洞然照知,处方书符,每有应验。可令敦遣赴尚书省审验外,于上清宝籙宫安下,仍给路费、驿券、递马,无令失所。』

  三月乙卯,冲隐处士王仔昔封迩妙先生。

  诏旨:五年十月七日,初封冲隐处士。蔡絛云:『王仔昔者,豫章人也。始学儒,后自言遇许逊真君,授以《大洞隐书》,豁落七元之法,能知人祸福。老志死后,仔昔来都下。上知之,召令踵老志事,寓于鲁公第。时大旱,上焦心祷雨,每遣使,持一幅素纸心求仔昔书,皆祷雨也。一日,中使又至,出纸求书如常。时仔昔忽书一小符,仍札其左曰:「焚汤,沃而洗之。」中使大惧,不肯受,曰:「上有纸来祷雨,今得此,大误矣,讵敢进耶?」仔昔怒曰:「第持去!」上得,果骇异。盖上默祝为宠妃赤目者,如其言,一沃而愈。诏封通妙先生。然仔昔神怪过老志,道人腹中委曲前知事如见。又言白昼能见星,故鲁公寝不乐,从容奏曰:「臣位师臣,辅政而家养力士,且甚迂怪,非宜。」上然之,乃居之于上清宝籙宫。仔昔建议九鼎神器不可藏于外,于是诏纳鼎于大內。』

  七年二月壬戌,棣州贡士刘栋奏:『伏蒙圣恩,以臣本州并提举司保举四行闻奏,特授将仕郎。臣昨忽遇九天益算韩真人,授以景灵玉阳神应钟法。仰祝圣寿,若臣苟官爵,即负师言。伏望特垂矜察,所有敕命,乞赐追寝。』诏依所乞,赐紫衣道服。

  诏旨:六年二月十九日召赴阙,六年四月二十八日铸钟,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召赴阙。蔡絛云:『刘栋者,棣州人,亦儒士。自云尝遇仙人韩君者与之丹,曰:「剥取丹。」服丹,辄复如故。政和中,以其丹上之。上曰:「汝师赐服而夺之,以慕长年,非朕所用意也。」还焉。灵素乃谓仙人韩君者,乃韩君丈人也。韩君丈人,乃上帝之首相,虽不隶于神霄,而实佐帝君之治。上乃命栋以官为直龙图阁,又为作韩君丈人观于其乡郡,而使栋领之,仍系籍于道流,封先生。方神降及废释氏,栋亦预焉。然栋颇涉猎儒书,慕李泌之为人,晚为利所夺,不能自还也。凡为神降之事者,往往先后多不得其死。』

  重和元年三月戊申,召刘栋赴阙。

  四月壬戌,御笔特改温州永嘉县紫芝峰法因院为紫芝观,赐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充功德观看管坟茔。

  五月丁亥,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为通真达灵元妙先生,通元先生张虚白为通元冲妙先生。

  九月壬寅,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视中大夫林灵素,金门羽客、通元冲妙先生、视中奉大夫张虚白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

  闰九月己未,通直郎、管勾棣州韩君丈人观刘栋为守静先生,视中大夫。栋不受。

  十一月丙辰,中大夫、通真达灵元妙先生林灵素为冲和殿侍晨。

  十二月己卯,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无稽据,宜复旧名。』狂人,指王仔昔也。

  仔昔始寓蔡京第,后居上清宝籙宫,已而宫人有为道士,亦居宝籙宫者,以奸事疑似发,因逐仔昔于城外东太一宫囚之[7]。仔昔性傲,上初待以客礼,故仔昔视宦阉若奴仆,又欲使群道士皆师己。及林灵素出,仔昔宠遽衰,众乃使道士孙密告仔昔不逊语,下开封府狱死。陷仔昔者,宦官冯浩尤力。此据蔡絛《史补》及《丛谈》增入。絛谓仔昔死在政和七年。按:宣和元年十二月二日,乃复九鼎旧名,指仔昔为狂人。则仔昔诛死,当在重和元年。今因复鼎名,附见其事。

  宣和元年十一月壬申,放林灵素归温州。

  杨氏编年:十一月,放道士林灵素归温州。灵素温人,善妖术,辅以雷公法,常往来不逞,于□□宿、亳、淮、泗[8],乞食诸寺。群僧薄之。至楚,与恶少相欧击,讼至府庭,通判石冲闻之,意其轻便俊捷,脱之,置于馆,问吐纳、烧炼、飞神之术,携至京师,引谒蔡京,致见上,灵素因大言,谓上实长生大帝君,蔡京乃左仙伯,灵素乃褚慧。于是上喜之,建宝籙于京城,创神霄宫于天下,置道学,改寺院僧尼。至是京城大水,上遣灵素禳之,不验。灵素又尝冲太子节不避,太子系之,诉于上,上遂厌之,逐去。蔡絛云:都城大水,冒城将入。灵素与诸道士为法事,巡行徜徉于城上。役夫数千,争举梃欲击杀之,灵素走而得免。上闻,始不乐。灵素又与宦官、近幸分党争敌,上恶之,榜于神霄之殿,其绘像所曰:褚慧罪恶不悛。帝命削其迁秩,降为下鬼焉,因逐归其乡郡,特差江端本通判温州,而监察焉。灵素去,乃以废释氏事归之释氏,旋复因各使纳钱,为批度牒,得再披剃几百万缗。久之,上复思灵素,使道流保明,欲再召入。释氏大惧,而灵素不知何故,忽死矣。端本乃以灵素遗表上之,曰:『灵素下血死矣。』是时上益厌方士迂怪,姑羁縻而已,且知其徒多妄作,乃稍正于法,未久而乱云。

  校勘记

  [1]邓洵仁 原本作『陈洵仁』,据《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改。

  [2]灵□大士 原本『灵』下空一格,无墨丁标记。《长编拾补》卷三十九作『灵大士』,注云:『恐有脱误。』兹据文意补墨丁标记。

  [3]日有 原本『日』字作墨丁,据《长编拾补》卷四十二补。

  [4]遥郡刺史 原本作『运刺史』,《长编拾补》卷三十七作『遥刺史』。按:《拾补》『遥』字不误,然据宋代官制习惯称呼,此处必脱一『郡』字,兹据文意补足。

  [5]之上 原本『之』字作墨丁,〈长编拾补》无此字。兹据文意补『之』字。

  [6]当考 原本二字作一墨丁,据《长编拾补》卷二十一补。

  [7]囚之 原本作『因之』,据《长编拾补》卷三十九改。

  [8]于□□宿亳淮泗《长编拾补》卷四十径作『于宿亳淮泗』。兹仍其旧。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卷三十九·黄以周
  卷二·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二·李心传
  卷六·陈燕翼
  目录·沈云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十七·佚名
  第十卷 水利治绩下·缪荃孙
  第一章 当时之诸部族·冯承钧
  郑余庆传·刘昫
  黎州土司传·张廷玉
  卷一百十·阿桂
  提要·潘季驯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应几·唐圭璋

      应几字定叟,安成(在今江西安福县境内)人。   忆旧游   闻雁   记铜驼载酒,翠陌吹箫,曾听相呼。不尽离离意,觉柔肠如剪,立马踟蹰。人生似此苍鬓,禁得几声疏。想怨入秋深,愁随天远,满目平芜。   音书未曾寄,正人在燕台

  • ●卷六·潘德舆

      徐仲车先生《寄陈莹中》诗:“湘江之竹可为箭,吴江之水可淬剑。箭斫谗夫面。谗夫心虽破,胸中胆犹大。谗夫面虽破,口中舌犹在。生能为人患,死能为鬼害。”数语雄快痛切,与《小雅巷伯》同风,昌黎《利剑》诗剧有劲

  • 卷二百七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八柏类五言古庭柏          【北齐】魏 收古松圗偃葢新柏冩炉峯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茹叶轻沈体咀实化衰容将使中台麝违山能见从双柏           【元

  • 卷一百五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五十一寳玉类四言古玉赞          【晋】庾肃之圆璧月镜璆琳星罗结秀蓝田辉真荆和元珪特达瑜不掩瑕质鲜气润流映滂沱瑾瑜玉赞        【晋】郭 璞钟山之美爰

  • 列传第十七·刘昫

    ○李靖 客师 令问 彦芳 李勣 孙敬业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祖崇义,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父诠,隋赵郡守。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

  •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张廷玉

        李成梁 麻贵   李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积功为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元年,士蛮大入

  • 卷二百六十八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起神宗熙寧八年八月盡其月   九月庚申朔,命王安石兼監修國史。   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王震、中書戶房習學公事練亨甫、池州司法參軍孫諤同修貢舉式。八月二十三日,諤編公使例冊。   詔陣傷五十日內死者,依陣亡例

  • 第十二回 坠名楼名姝殉难 夺御玺御驾被迁·蔡东藩

      却说赵王伦杀死裴张二人,本意是报复旧怨,不论罪状。事见前文。还有前雍州刺史解系,前时已为伦所谗,免官居京,伦余恨未泄,也将他拘至,并将系弟结一并下狱。梁王肜复出来救解,伦怫然道:“我在水中见蟹,犹谓可恨,况解系兄弟,素

  • 王文恪公笔记·王鏊

    ○宋学士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

  • 卷之六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五十九·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冬十月。壬午朔。享太庙。遣肃亲王隆勤恭代行礼。  ○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辛亥皆如之。内起居注  ○颁光绪四年时宪书。  

  • 列传卷第十七 高丽史一百四·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金方庆[*(金)九容*(金)齐颜*(金) *(金)恂*(金)永旽*(金)永煦*(金)士衡朴球]。 ○金方庆字本然安东人新罗敬顺王之远孙。 父孝印性严毅少志

  • 陈泰传·张廷玉

    陈泰,字吉亨,光泽人。小时跟从外家姓曹,显贵之后,才改回原姓。考取乡试第一名,被任为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年,廷臣纷纷推荐他,他被升为御史,巡按贵州。官军征讨麓川时,每年征取士兵二千名做向导,战事一失利,常常杀他们来冒功,陈泰

  •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佚名

    【提要】 张仪在作着与苏秦相反的工作,泯灭诸侯的信心和意志、瓦解诸侯的斗志和独立精神,用武力威逼和利益诱惑使原来合纵的诸侯臣服强秦、归于连横阵线。 【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

  • 卷四·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録卷四     宋 陈騤 撰修纂上绍兴六年正月史馆上重修神宗皇帝实録二百卷【先是建炎初降诏重修绍兴五年九月十五日监修国史赵鼎进呈重修实録五十卷其日进呈上起诣殿东壁焚香再拜受书内侍设

  • 卷六十四·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六十四    宋 卫湜 撰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锺次之以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郑氏曰旅衆也迩近也锺金也献金为作器锺其大者以金参居庭

  • 鹿皮子集·陈樵

    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

  • 道枢·曾慥

    道教炼养类书名。宋·曾慥编纂。四十二卷,计一百零八篇。慥,字伯端,福建晋江人。初为尚书郎,直宝文阁奉祠。博学高深,雅好诗赋。后隐居银峰,号至游居士。喜道家学说,采道教百家之精华,编次成此书。书名源于《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