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六

  神宗皇帝

  取洮河兰会下

  元丰四年九月丙申,熙河路都大经制司言:『九月乙酉,收复兰州。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余步,南、北约三百余步。大抵自西市新城约百五十余里,将至金城,有天涧五六重,仅通人马。今招纳已多,若不筑城,无以固降羌之心。见筑兰州城及通固堡。』李宪又言乞建兰州为帅府,以镇洮为列郡。并从之。

  五年正月辛亥,宣庆使、宣州观察使、入内副都知、都大专切经制熙河路边防财利事李宪为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四方馆使,知兰州兼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副使李浩兼权泾原路安抚副使。

  二月乙亥,熙河路都大经制司言:『相度通远军去定西城路为便。乞自女遮堡以西隶通远军龛谷寨,以北隶兰州。』从之。

  五月丁酉,李宪请发关中民运粮兰州,为五月之储。朝廷将从之,王安礼言:『臣闻灵州之役,役夫被斩,植立而不动。彼固不畏死,奈何以死恐之?今关辅以西,丁壮转徙,物价昂贵。乃欲调难用之夫,辇至贵之物,横绝贼壤,未见其可。臣窃料兰州戍兵其数未多,果可以守,则见粮犹足以为用;以为不然,则适足饵寇。愿陛下俾宪自调之。』宪果以为难。其后改用卒夫,以时运之。

  六年二月丙辰,洛苑使、熙河兰会路钤辖王文郁为西上閤门使、知兰州,代李浩。西贼围兰州,数十万奄至,浩闭城距守。文郁请击之,浩曰:『城中骑兵不满数百,安可战?』文郁曰:『贼众我寡,正当折其锋以安众心,然后可守,此张辽所以全合肥也。』走马阎仁武曰:『奉诏令守不令战。必欲启关,当劾。』文郁曰:『今拔城而出,以一当十,势有万死,岂畏劾哉!况守则有必死之势,战则有可乘之机。』坚请不已,浩许之。乃募死士七百余人,夜缒而下,持短刃突之,贼众惊溃,争渡河,溺死者甚众。收其所虏人城中。时以文郁有尉迟敬德云。

  七年正月癸丑,手诏:『李宪得来奏,以兰州境内贼马已退,贼倾国而来,彼费已大。洎入汉境,盘洎旬日,卒无所得,大众狼狈而归,在我已收全功矣。宜遍谕诸将,勿以不能尾击、多斩首级为恨。』

  二月戊子,手诏:『李宪得回奏,浅攻扰贼春耕,若所如画,理固甚善。所未可知者,我兵出境,非十余万众,果可以致倾国点集否?夫天都小老苟闻大兵之出[1],果不震惊奔骇渡河,而肯置之会州之侧,使我得以招携否?使上件聚落如我所料,团聚不散,则所谓二十二钤辖者,果可以一呼使之改怀内附否[2]?此事首尾恐未详密,则不若且如去年三月中及暮秋李浩、苗履、杨吉等出寨已见事验,为忽往倏归之计甚便,宜审图之。』癸巳,李宪言:『子彀渐可驱使,乞一随行差遣,庶可倚信。』上批:『特差彀充熙河兰会经略安抚制置司勾当公事。』又诏宪:『近据具析到熙、河、岷州、通远军及熙、河州拟修三关堡,合用守御器具万数,非本路可办。今择甚紧急要用者先次发去。』仍令宪督促役兵修治城壁:『大河结冻时,月空隙无逾百十日,寸阴至为可惜,理须上下竭力,俾功作日见程绪,乃所望也。』

  朱本增入,新本削去。大河结冻非二月未所当云,更详之。

  九月辛丑,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上岁计合用钱帛、粮草。诏岁给二百万缗,以本司十案息钱、川路苗役积剩钱、续起常平积剩钱各二十万缗,榷茶司钱六十万、川路计置物帛赴凤翔府封桩钱三十五万、陕西三铜钱监锡本脚钱二十四万八千、在京封桩券马钱十万、裁减汴纲钱十万二千,统自来年始,户部岁给公据关送,候元丰十年终,令经制司具支在数以闻。

  八年三月甲午朔[3],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入内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追入内副都知[4],武信军留后,应熙河兰会路差遣并依旧,以宪遣将讨贼有功,特免勒停。安州观察支使、管勾机宜文字钟传除名勒停、郴州编管玉:东头供奉官、閤门祗侯、书写机宜文字李宇追閤门祗侯,右侯禁点检文字蒋用、左班殿直熙河北关守把兼置司译语米安并追一官、罚铜十斤,免勒停。左班殿直皇甫旦除名勒停、南安军编管,左侍禁通远军榆木坌巡检何贵、西头供奉官熙河路监牧所指使张守营降一官,免勒停。宪等坐奏边功不实,下御史台劾。宪三问不承,台请追摄,诏用众证结案,至是奏案,特责之。

  诏用众证结案,乃去年十二月辛未,今依朱本并入此。旧录李宪传:『哲宗即位,会台劾皇甫旦,狱具,宪奏事异同,罢內省职事,降永兴军都总管。先是,神宗委宪招纳董毡,断夏人右臂。宪遣皇甫旦使毡,毡犹与旦报不实,故连坐责。』新录辨曰:『按:皇甫旦事与《神宗实录》所载不同,今以《实录》删修。』新录李宪传:『初,诏宪间谕阿里骨结回鹘、达靼以挠夏人。继而宪选右班殿直皇甫旦捍二国首领赴阙,复命赍诏谕董毡、阿里骨出兵,宪恚事不出己奏,旦难以集事,必无可为之理。与初奏不同。旦入蕃,为青宜等所遏,止据山寺不得前,又妄奏获贼功状。上察之,命追旦付台狱,遣御史就劾究。狱具,罢内省职事,降永兴军路都总管。』新、旧传并云『降永兴军路都总管』,据《实录》,乃云『应熙河兰会路差遣并如旧。』六月十六日,乃责永兴军路副都总管。新、旧传皆误也。

  戊戌,哲宗即位。壬寅,景福殿使、宣州观察使李宪复领武信军留后。前此,宪率师渡河讨西夏,自水波抃龙井罗合川转战,斩首四千七百级,虏获牛、羊、驼、马、器甲凡八万余,至是赏之。

  五月壬寅,诏以筑熙、兰、通远军城堡成,赐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银、绢各一百五十匹两;权管勾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司权发遣熙州赵济银、绢各一百匹两,仍各降诏奖谕。

  六月戊寅,诏延福宫使、武信留后、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差充永兴军路副都总管,以疾罢故也。

  此必有故也。三月一日,宪追入內副都知、武信军留后,应熙河兰会路差遣并依旧。今乃责永兴军路副总管也。

  元祐元年正月辛丑,诏朝散大夫、监在京皮角四场库务孙路、朝奉大夫、权提举清河辇运穆衍相度措置熙河兰会路经制财用事。

  时执政有欲弃熙河者,留议未决。或谓衍曰:『此行可以自致,不然,反为累也。』衍徐对:『顾利害何如尔。王事靡盬,遑为自谋。』还朝,请以经制事还转运司,条罢为公私利害者二十七事,岁减费一百九十余万缗。因与路更论疆事,路以谓:『兰州弃则熙河危,熙河弃则关中摇动。唐自河湟不守,吐蕃一有不顺,则警及国门,逮今二百余年。非先帝英武,其孰能克复?今一旦委之,无厌之欲,恐不足以止之,徒滋后患尔。』熙、兰卒不弃,衍与有力焉。此据张舜民志穆衍墓删修,更须详考。

  二月壬戌,司马光言:『凡天子即位,天地一新,涤瑕荡秽,小大无遗。陛下诚能于

  此逾年改元之际特下诏书,数其累年不来贺正旦、生辰及登宝位等不备之礼,嘉其吊慰祭奠、告国母丧、进遗物之勤,旷然推恩,尽赦前罪。自今以后,贡献赐予,悉如旧规。废米脂、义合、浮图、葭芦、吴堡、安疆等寨,令延、庆二州悉加毁撤,除省地外,元系夏国旧日之境,并以还之。其定西城,兰州,议者或谓木花麻所居,赵元昊以女妻之,羁縻役属,非其本土,欲且存留,以为后图,犹似有名御边防者,不一而足,俟其再请,或留或与,徐议其宜,亦无所伤。至于会州,尚在化外,而经略司遽称熙河兰会。彼疑中国更有辟境之心,不若改为熙河岷兰经略司,如此,则西人忽被德音,出于意外,虽禽兽木石,亦将感动,况其人类,岂得不鼓舞抃蹈,世世臣服者乎?』丁亥,诏:『熙河兰会路经制财用司,其本路财用并入陕西转运司。如有合措置事件,速具闻奏。其熙河路合得钱物,许兑那应副,即不得将充别路支费。经制司旧官,候交割运司,方得离任。仍于本路朝廷封桩内支拨三万贯与刘昌祚,充经略司准备支用。』从昌祚请也。

  七月辛酉,措置熙河兰会路经制财用孙路言:『兰州定西城一带新边地土,除已招置弓箭手外,有旷土万顷,未尝修筑堡障,而有兵马抄掠之虞。请自兰州东关堡东修完质孤、胜灵、护耕三堡,及于禹减六族中心闷竿滩内、定西城东王楼山,各筑堡护耕,差那人兵,与本地分弓箭手相兼守御。』诏刘舜卿相度如何修筑,即渐次兴修。丁丑,措置熙河兰会路经制财用司言:『本路五州军谷价甚贵,盖自军兴之后,旧田或废,新田未辟,地产全少,请惩客人邀求厚利,及银、绢、盐、钞公据,价必平和,经费渐省,仍著为令。』从之。

  四年八月己亥,改熙河兰会路为熙河兰岷路。曲周、鸡泽依旧分为两县,从河北路都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奏也。

  校勘记

  [1]天都 原本作『文都』,据《长编》卷三四三改。

  [2]改怀内附 原本作『改杜内作』,据《长编》卷三四三改。

  [3]甲午朔 原本作『甲申』,据《长编》卷三五二改。

  [4]熙河兰会路 原本作『熙会河兰路』,据《长编》卷三五二、《宋史·地理志》改。

  [5]郴州 原本作『郴州』,据《长编》卷三五二改。

猜你喜欢
  谭序·黄以周
  前 言·杨仲良
  绥广纪事·高拱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上海之真国庆·李定夷
  第五十一卷清光绪·缪荃孙
  四九七 谕以部属用散馆庶吉士梁上国等着再留馆三年·佚名
  四三一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遵旨查明应领应留书籍折·佚名
  七一、韩哀侯懿侯昭侯三世名谥年数考·钱穆
  汉纪六十孝献皇帝癸建安二十二年(丁酉、217)·司马光
  五 写作的尝试·邹韬奋
  卷七·佚名
  卷三十五·陆宗楷
  林鉴诚·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五河汉类五言古赋得秋河曙耿耿     【陈】张正见耿耿长河曙滥滥宿云浮天路横秋水星桥转夜流月下姮娥落风惊织女秋德星犹可见仙槎不复留七言古明河篇         【唐】宋

  • 卷四十·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四十平湖沈季友编明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官赞善】题天宁寺尘外楼和唐荆川韵高阁春残始一登忽忘去住似游僧斋钟已罢鸟初下江雨欲来云自蒸笑指风旛看动息屡从火宅试飞腾年来渐解无生法谁信生前也

  • 忠义集卷三·赵景良

    元 赵景良 编昭忠逸咏都统何公【进】张公【珎】老将由来进退宜防囘料敌计何竒地分南北兴亡兆天限关山战伐疲兵已不支犹奋臂将仍尽锐慨舆尸坤维烽燧休频举犹恐英魂待出师【辛卯冬十月二十四日大兵攻大安都统何进开关

  • 剧说卷六·焦循

    焦循本文蒙福州陈汉资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所收焦循《剧说》第六卷录入并初校,谨此致谢!(网友如欲转载本文,务请保留以上文字,谢谢)黄见云复校,如有录入错误或其它任何问题,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七十·赵尔巽

      觉罗武默讷 舒兰拉锡 拉锡子旺札尔 孙博灵阿 图理琛 何国宗   觉罗武默讷,正黄旗人,景祖第三兄索长阿四世孙也。顺治四年,授世职拖沙喇哈番,累进三等阿达哈哈番,擢一等侍卫。康熙六年,授内大臣,管佐领。   十六年,命

  • 卷八十一 晉紀三·司马光

      起上章困敦(庚子),盡著雍涒灘(戊申),凡九年。   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庚子、二八O年)   春,正月,吳大赦。   杜預向江陵,王渾出橫江,攻吳鎮、戍,所向皆克。二月,戊午,王濬、唐彬擊破丹陽監盛紀。吳人於江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正统九年闰七月戊寅朔命户部右侍郎王质往福建浙江重开银场初洪武间福建各场岁课银二千六百七十余两浙江岁课二千八百七十余两永乐间福建增至三万二千八百余两浙江增至八万二千七十余两宣德间福建又增至四万二百七十余

  • 第三○五印领光绪十一年四月日一二一○二--三·佚名

    新竹县儒学同右银项之印领帮办新竹捐输、署新竹县儒学、兼明志书院监院,今于与印领事。依奉领得光绪十一年夏季分文庙香灯银陆钱三分,俸银拾两,斋夫一名半工食银贰两三钱贰分五厘,门斗一名半工食银贰

  • 卷三·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长歴拾遗表余既辑春秋朔闰表惧后人不之信因命施生龙渊就注疏中采出杜氏长歴凡百余条都为一卷呜呼长歴一书意当唐初孔氏頴达世犹存今已不可得见

  • 卷四十·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四十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张陈王周传第十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应劭曰大父祖父开地名也】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

  • 二一 县考的杂碎·周作人

    关于县考已经写了两节,要说的话都已说过了,但是有些零碎的事情,至今还是记得,似乎也值得顺便记了下来。第一是“下考场”的情形。我们住在府城里的人,比起乡下或是外县的住民来,实在要方便的很多。他们前来应试,须得坐船进城

  • 徐商传·欧阳修

    徐商别名义声,还有个别名秋卿,在新郑县寄居了两代,所以算作新郑县人。年轻时隐居在中条山。参加进士科考试被录用。宣宗大中年间,提升为尚书左丞。宣宗李忱诏令他任巡边使。后完成特定使命,被任命为河中节度使。突厥余部依

  • 刘奋庸传·张廷玉

    刘奋庸,洛阳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任兵部主事。不久改任礼部兼翰林侍诏,侍从穆宗裕邸。晋升员外郎。穆宗即位,因旧恩,提升他为尚宝卿。此后,藩邸的旧臣相继被授予权柄获任用,唯独刘奋庸长期没升迁。大学士高拱也

  • 舆服二·徐松

    大驾卤簿【宋会要】政和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宜行改正。况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

  • 子罕篇·孔子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ldquo;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rdquo;子闻之,谓门弟子曰:&ldquo;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rdquo;子曰:&ldquo;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rdquo;

  • 卷九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九十九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九十九禘祫宋史礼志宗庙三年一祫以孟冬五年一禘以孟夏真宗咸平元年判太常礼院李宗讷等言僖祖称曽高祖太祖称伯文懿惠明简穆昭宪皇后并

  • 吴都文粹续集·钱谷

    诗文总集。明钱谷(1503—1572)辑。五十六卷,补遗二卷。谷字叔宝,号罄室,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孤贫,游文征明之门,得染水墨法。好读书。闻有异书,虽病必强起亲观,手自抄写。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所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有《

  • 兰台轨范·徐大椿

    八卷。清徐大椿撰。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九 (1764)。“兰台”本是汉代宫中藏书之处,后又称史官为兰台史或兰台,本书即取材于历代医著撰写而成,作者认为其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名。卷一为通治方;卷二至卷八为内科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