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五

  仁宗皇帝

  宗室迁官

  景祐二年十一月乙未,祀天地於圜邱,以太祖、太宗、真宗并配。大赦,录唐、梁、后唐、晋、汉、周及诸伪国后、建隆以来臣僚将校没于战阵无子孙食禄者,于所属自言。宗室并与转官,仍自诸司使以下至殿直,皆换西班官。丙午,宗子诸司使领诸州刺史者十二人,换诸卫大将军、领诸州团练使、诸同使十九人,换诸卫大将军、领诸州刺史、诸司副使十九人,换诸卫大将军、内殿承制以下一百三十人,并为将军、率府副率,用乙未赦书也。先是,宗子无迁官法,惟遇稀旷大礼,则普迁一官。及此南郊,并侑三圣,宗子皆上表乞推恩,故为此制。旧自借职十迁乃至诸司副使,今副率四迁即遥领刺史,八迁即为节度使云。

  宗子换官姓名,《实录》与《百官表》略不同,今参取之。凡自正刺史以上迁改者,不在此数。《记闻》载:『吕申公当国,见上体不安,故擢允让管勾宗正司。宗室听换西班官,皆申公之策也,故时自借职十迁至诸司副使[1],及换西班官,自率府副率,四迁即为遥郡刺史,俸禄十倍于旧,国用益广,至今为患。』按:上不豫乃去年八月,其九月即康复。然则允让管勾宗正司及宗子换官,自别有所为也。宗子换官,沈括《笔谈》当得其实。允让管勾宗正,当从正史。《笔谈》云:『宗子换南班官,世传王文正公旦为宰相日,始开此议,不然也。故事,宗子无迁官法,惟遇希旷大庆,则普迁一官。景祐中,初定祖宗并配南郊,宗室欲缘大礼乞推恩,使诸王宫教授刁约草表上之[2]。后见宰相王沂公,公问:「前日宗室乞迁官表何人所为?」约未测其意,答以不知。归而思之,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沂公问之如前,约愈恐,不敢复隐,遂以实对。公曰:「无他,但爱其文词尔。」再三嘉奖,徐曰:「已得旨别有措置,更数日,当有指挥。」自此遂有南班之授。近属自初除小将军凡八迁,即为节度使,遂为定制。诸宗子以千缣谢约,辞不敢受。予与约亲旧,约尝出表藁示予。』按:『实录》、《会要》、正史并补换西班官,《百官表》独称南班官,当考。

  十二月丁丑,御史台言:『诸卫大将军、将军并系三品,一行序立;诸卫率府率、副率并系四品,一行序立。今新除皇亲诸卫大将军、将军八十五员。诸卫率府率、副率五十一员,缘皇亲大将军以下并内殿起居,员数稍多,殿序难为排立。及非次曲宴,殿上窄隘,亦是一行,座次不得。』诏大将军、将军、率府率、副率品序排立,如殿庭窄隘重行。

  宝元二年六月癸丑,诏宗室遥郡并大将军以上遇朔望,令其长一人内出参起居。

  庆历四年七月戊寅,封武胜节度使、同平章事、冯翊郡公德文为东平郡王,余皆封爵有差。上始用富弼议(见荆王元俨事)次第封拜。宗室以德文尊属,且贤方汉东平王苍,故拜东平,仍诏德文等十人并列本班之上少前。

  八月丙午,德文等十人既封拜,又以宗室久不迁官,于是递进一等[3],凡迁者三百二十一人。

  置睦亲宅

  景祐二年九月。初,诸王邸散居都城,过从有禁,非朝谒从祠,不得会见。己酉,诏即玉清昭应宫旧地建宫,合十位聚居,赐名睦亲宅,命三司使程琳总其事,入内都知阎文应等典领工作。

  三年七月乙未[4],初置大宗正司,以宁江节度使允让知大宗正事,彰化留后守节同知大宗正事,仍赐器币、袭衣、金带、鞍马。时诸王子孙众多,既聚居睦亲宅,故于祖宗后各择一人,使司训导纠违,凡宗族之政令,皆关掌,奏事毋得专达,先详视可否以闻。

  《记闻》载允让管勾宗正事,已于二年十一月宗室改西班官辨之云。《记闻》载吕申公当国,见上体不安,擢允让管勾宗正司(详见《宗室迁官注下》)。

  八月庚戌,知大宗正事允让等请自今宗室每朝罢[5],各就位听读。从之。辛未,三司使、刑部侍郎程琳为吏部侍郎、崇仪使,英州刺史,入内副都知张永和领贵州团练使,引进副使王克基为西上閤门使,并以修睦亲宅成也。监督工作使臣而下第赏之。

  九月庚辰,幸睦亲宅,燕宗室及从官,赐宗室器币有差。时儒臣多为赋颂以献者。乙未,以祠部员外郎崇文院检讨崇政殿说书国子监直讲王宗道、太常博士国子监说书兼监丞事杨中和并为睦亲宅讲书[6],仍兼国子讲说。睦亲宅讲书始此。

  康定元年二月,西夏反,左千牛卫大将军、绵州刺史从诲等六人上言:『幸托腹心,尸厚禄,顾无以自效。愿得从边,以捍西贼。』大宗正纠其事不由本司。诏从诲等自今有所陈,宜关大宗正司以闻。从诲,德昭孙也。

  二年七月丁巳,知宗正事允让言:『先朝故事,宗室子孙七岁始赐名授官。今者襁褓,已有恩泽。请自今遇乾元节、南郊,听官其子孙,余须俟五岁,方得授官。』从之。

  庆历五年十二月己未,诏大宗正帅宗子勉励学业,睦亲宅北宅诸院教授官常具听习经典,或文词书翰功课以闻。

  七年九月癸巳,以北宅为广亲宅。先是,帝以秦王子孙众多而所居隘狭,乃命修王钦若故第增益之。徐国公承简言于上曰:『陛下敦爱宗室,无疏近之间。既建睦亲宅,

  亦愿得美名以榜秦王第。』赐今名。十月甲子,幸广亲宅,谒太祖、太宗神御殿,宴宗室,赐器币有差。

  荆王元俨

  乾兴元年二月,李文定墨笔搅水(事见《训导太子注》)。戊午,仁宗即位。己未,大赦,诏有司议尊礼,泾王元俨及诸皇亲优加恩命。丙寅,楚王元佐加兼江陵牧,泾王元俨加太尉、中书令兼尚书令,进封定王,充镇安、忠武节度使,赐赞拜不名。

  天圣五年十二月辛未,以南郊加恩百官,赐定王元俨诏书不名。

  七年九月戊午[7],定王元俨改封镇王。

  明道元年十一月,恭谢天地,大赦改元,百官加恩,镇安忠武节度使、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镇王元俨为河阳三城武成节度使、守太师,徙封孟王。辛卯,孟王元俨徙封荆王,为永兴、凤翔节度使。

  二年正月乙未,御端明殿,阅左右骐骥院马,赐荆王元俨马二疋。

  三月庚寅,皇太后刘氏崩。初,荆王子养禁中,既长,吕夷简请出之。太后欲留使从帝诵读,夷简曰:『上富春秋,非亲儒学之臣,恐亡益圣德。』即日命还邸中。权御史中丞蔡齐为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事。时有飞语传荆王元俨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者,内侍捕得三司小吏,鞠之,逮及数百人。帝怒,使齐按之,迹其所来无端,而上督责愈急,有司不知所为,京师为之恐动。齐曰:『此小人无知,非有他意,不足治,且无以安荆王。』疏一夕三上,帝大悟,止笞数人而已。

  十一月丙子,加赠荊王元俨母太仪王氏为德妃。

  景祐二年南郊,百官加恩,荆王元俨为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仍赐入朝不趋。二州牧自元俨始。

  三年正月戊申,置荆王府翊善一员。

  四年三月,济州团练使刘从广娶荆王元俨女。庚子,授从广滁州防御使,时年十七。帝遇从广特厚,犹以庄献故也。

  庆历二年五月甲子,荆王元俨尽纳公使钱以助边费,诏以半给之。

  三年五月甲午,复给荆王元俨所上公使钱。元俨领荆、扬二镇,岁凡给缗钱二万五千。西边用兵,当纳其半。上以元俨叔父之尊,不欲裁损。不踰年,复全给之。元俨用度无节,每预借数年俸料。翊善王涣上书谏,以方有边患,宜助朝廷,节用度。元俨判其后曰:『愁杀人。』他日又谏,元俨又判曰:『仰翊善依旧翊善。』

  十二月辛丑,幸荆王元俨第问疾。

  四年正月乙亥,荆王元俨薨。元俨生而颖悟,太宗尤所锺爱,不欲令早出宫。每朝会宴集,必侍左右,期以年二十,始得出就封,故宫中呼为『二十八太保』。广颡丰颐,资质严毅不可犯,其名闻于远裔。性喜儒学,在宫中时,孙奭为侍讲,平日与论经艺,尤所亲礼。多蓄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法及飞白书。尝自绘太宗圣容。性谨约,寡嗜欲。帝以十二岁即位,章献皇太后制朝事[8],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晦密,因阖门却绝人事,不复与朝谒,或故谬语,阳为狂疾不慧。及太后崩,帝亲政,益加尊宠,凡有所请报可,王必自书谢牍。尝问翊善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曰[9]:『如此,安用宰相?』闻者畏其言。去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占者曰:『大臣忧。』既而元俨病,帝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语久之,所献皆忠言。赐白金五千两,辞不受。帝敦谕,又固辞曰:『臣羸惫不能治,且死,重费国家多矣!』帝为嗟泣。临终,诫诸子以孝友,仍以太医治,不瘳,虑得谴,豫为表祈贷。及薨,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诏取墨迹及所赋诗分颁辅臣,余藏秘阁。范仲淹言:『昨奉旨,令中书熟议荆王葬事者。臣谓此有三说,其一曰年岁不利,此阴阳之说也;其二曰财用方困,此有司之忧也;其三曰京西寇盗之后,不可更有搔扰,此忧民之故也。臣又别有四议,乞陛下择之。其一曰诸侯五月而葬,自是不易之典,今年岁不利之说,非圣人之法言也。其二曰天下财利虽困,岂不能葬一皇叔耶?陛下尝以荆王是太宗爱子、真宗爱弟,虽谗惑多端,陛下仁圣,力能保全,使得令终,岂忍送葬之际,却惜财利而废典礼,使不得及时而葬?恐未能副太宗、真宗之意。臣为陛下惜之!岂不防天下之窃议哉?更乞检会先朝诸王之薨有无权厝者。其三曰自来勅葬,多是妄生事端,呼索无算。臣请特传圣旨,令宋祁、王守忠与三司使、副并礼官聚议,合要物色,务从简俭,画一闻奏,与降勅命,依所定事件应副,更不得于敕外故生事节,枉费官物。仍出圣意,特赐内藏库钱帛若干备葬事,使三司使为应副。如此,则陛下孝德无亏,光于史策。其四曰自来敕葬,枉费太半,道路供应,民不聊生。臣乞待降严旨:荆王二子并左右五七人送葬外[10],其余妇人,合存合放,便与处分,更不令前去,自然道路易为供顿,大减冗费。既减得费耗,又存得典礼,此国家之正体也。乞圣慈从长处分。臣待罪政府,不敢不尽。』从之。

  四月,乾元节,罢垂拱殿置酒,以翌日燕王葬故也。

  六月,富弼上《河北守御策》,其六曰:『北人风俗贵亲,率以近亲为名王将相[11],以治国事,以掌兵柄,而信任焉。所以视中国用人亦如己国[12]。燕王威望著于外,知是皇叔,又为王爵,举天下之尊无与二,朝廷庶事,皆决于王。王善用兵[13],天下兵皆王主之。严刑好杀,无敢当者。北人疑此,益所畏惧,故燕、蓟小儿夜啼,辄曰:「八大王来也!」于是小儿辄止啼。每牵牛马渡河,旅拒未进,又曰:「必是八大王在河里!」其畏若此。北使每见南使,未尝不问王安否及所在。朝廷以王之故,亦见重于彼,谓南朝有如是亲贤,每欲妄动,未必不畏王而止[14]。今春王薨,识者亦忧之,谓王之生,北人以朝廷为重;王之薨,则北人以朝廷为轻矣。臣亦尝念国家将帅,既未闻于外裔,而亲王素有威望,为北人所畏者。又以沦谢,且不复闻皇亲可以为朝廷屏翰者,彼必谓王室孤危,无所扶助,本根不固,易以动摇,此诚宜为外寇之窥测。臣愿陛下亲择宗室中年长知书、识道理、晓人事者数人,为王畿千里内州。虑宗室出外不达民政,或有任性为事,通判位下,难以规正,宜择方严公干近上朝臣一人为同知州,所贵势均力敌,可以共事,而无所乖。俟历一两郡,可以独任,则罢同知州。又择其次者数人,为千里内州郡钤辖,恐未练军马,职事不举,其都监、监押未可减省[15],宜择历事廉干之人,且令供职[16],仍选良守臣伺察而审处。其年少官卑,度其堪任差遣者[17],为畿县都监押,虽年少,亦须择二十以上者,选良令守以谏正之。并限二年一替,亦用文武臣寮赏罚以劝沮之。臣知不数年,当有贤宗室如前汉河间、后汉东平二王者,不为难矣。内以屏藩王室,外可以威示四方,此有国者之急务也,长久之策也。』

  校勘记

  [1]故时 原本作『故特』,副使 原本作『副史』,据《长编》卷一一七改。

  [2]诸王宫教授刁约 原本作『诸王宫□□约』,据《长编》卷一一七补。

  [3]递进 原本『递』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五一补。

  [4]三年七月乙未 原本作『二年七月』,据《长编》卷一一九改补。

  [5]知大宗正事 原本脱『知』字,据《长编》卷一一九补。

  [6]兼监丞 原本『监』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一九补。

  [7]九月 原本『九』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八补。

  [8]章献 原本作『庄献』,据《长编》卷一四六改。

  [9]曰 原本此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四六补。

  [10]五七人 原本『七』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四六补。

  [11]北人风俗贵亲率以 原本『亲』与『率』二字讹倒,据《长编》卷一五○乙正。

  [12]所以视中国用人亦如己国 原本作『所□视中国用人□□』,据《长编》卷一五○改补。

  [13]王善用兵 原本脱『王』字,据《长编》卷一五○补。

  [14]畏王 原本脱『王』字,据《长编》卷一五○补。

  [15]都监监押 原本脱一『监』字,据《长编》卷一五○补。

  [16]供职 原本『职』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五○补。

  [17]差遣者 原本『者』字为墨丁,据《长编》卷一五○补。

猜你喜欢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脱脱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赵尔巽
  卷二十 本纪二十·赵尔巽
  卷十七·毕沅
  卷十七·吴广成
  第三十六回 江夏王通叛亡身 潘贵妃入宫专宠·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六·乾隆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佚名
  ◎制毒筹款·恽逸群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四·司马光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郑麟趾
  杜之伟传·姚思廉
  卷三十一·佚名
  卷七十九、铁路国有政策·黄鸿寿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幼卿·唐圭璋

      幼卿,宣和时人。   浪淘沙   并序   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   笄,兄欲缔姻。父兄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   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  

  • 第二十八出 见王·梁辰鱼

    【临江一翦梅】〔净丑小外扮王孙骆上净〕海国烽烟今尽扫。凌空志气飘飖。〔丑〕太平羞着旧征袍。〔小外〕我和你共在王朝。莫忘勤劳。〔丑小外〕主公。伯嚭王孙骆参见。〔净〕太宰大夫少礼。太宰。我欲伐齐。伍员老

  • 卷八十八·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十八目録【起一百十二字至一百十四字】透碧霄柳永查荎女冠子【又一体】蒋捷沁园春【又一体】韩玉离别难【又一体】柳永选冠子【又一体】侯寘【二首】陆游陈允平冯全真前调【又一体】鲁逸

  • 列传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魏收

    斑祐,字子集,小名次奴,勃海人也。本名禧,以与咸阳王同名,高祖赐名祐。司空允从祖弟也。祖展,慕容宝黄门郎,太祖平中山,内徙京师,卒于三都大官。父谠,从世祖灭赫连昌,以功拜游击将军,赐爵南皮子。与崔浩共参着作,迁中书侍郎。转给事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七·汪楫

      纂修明史翰林院檢討汪楫編輯   崇禎二年正月   ○崇禎二年正月   崇禎二年己巳正月丁巳朔帝御皇極殿受文武羣臣朝賀   先是江西道御史毛九華紏禮部尚書溫體仁媚璫詩句帝責九華回奏九華奏言體仁媚璫詩

  • 后汉书补逸卷十六·姚之骃

    谢沈后汉书第一郑敬隐居敬闲居不修人伦新迁都尉逼为功曹防事前树时有清汁以为甘露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此青木汁耳辞病去隐处精学蛾陂中隂就虞延竝辟不行同郡邓敬因折茇为坐以荷荐肉瓠瓢盈酒言谈弥日蓬庐荜门琴书自娱

  • ●卷十二·陈康祺

    ◎遣官祭告岳渎康熙丙子正月,天子为元元祈福,遣大臣分行祭告。二十七日,上御保和殿,颁赐册文香帛,给御盖一、龙纛二、御仗二,盖乔岳翕河之茂典,本朝第一次举行也。凡四海、五镇、五岳、四渎、阙里、长白山、帝王陵共五十九处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九十三 列女传五·纪昀

    列女传 【五】元○元周珠赫妻崔氏 李伯通妻周氏郭三妻杨氏刘平妻胡氏【建德王氏女】阚文兴妻王氏朱进士妻郎 氏【东平郑氏 太宁杜氏 安西杨氏】秦氏二女【河闲孙氏女 安丰许氏女 庐州张氏女】袁天佑妻焦氏【张兴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纪昀

    艺文略 【六】天文类第七 【天文 历数 算术】五行类第八 【占卜 阴阳 命书相书 宅书葬书】艺术类第九 【书画 技艺】医方类第十 【脉经 医书 针灸 本草 炮炙方书 伤寒 脚气 杂病 疮肿妇人 小儿食经】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一·阿桂

    十二月辛巳鄂寳顔希深奏言查周叟至带石大营约有四十余里其间层峦叠嶂隆冬氷涷势难一日往回若于周叟添夫俾得往还更替不惟稍息夫力兼可迅速挽输查周叟站员向管周叟穆差觉两站其穆差觉一站原为下接择里呀嗗而设今择里呀

  • 卷六·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畧卷六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庚申遣官赈喀尔喀时土谢图汗以所部六千余人乏食请赈部议不许上特命给以独石仓粟戸四斗遣理藩院及尸部

  • 卷三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八旗大臣年表二十直省大臣年表一总管将军都统副都统<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二十九>

  • 提要·李光地

    【臣】等谨案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劄记二卷读孟子劄记二卷国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观彖已着录是编大学用古本後有自记称读朱子之书五十年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旨邵子先天之传皆能灼

  • 神与圣·钱穆

    人的生活,总要不满意他的现实,总要超出他的现实而别有所想望。因此便不免要不满他自己。人和人的现实,大体相差不甚远,不满他自己,同时便就要不满意别人。不满意自己,又不满意别人,那便同时不满意到人类的全体了。不满意人类

  • 卷三十八·佚名

    △初分般若行相品第十之一复次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作是观。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谁之般若波罗蜜多。此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如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审谛观察。

  •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下·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复次舍利子。云何同彼最上苦切逼身。谓我身支尘土坌污初则微少渐增后积。譬如鼎讷迦树枝叶。尘坌从微渐增。后积成大。我之身分亦复如是。舍利子。我虽

  • 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序·正觉

    嘉兴大藏经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序洞上宗风自同安两世至芙蓉长芦卓然今古天童宏智禅师与大慧杲真歇了同时智住天童慧住育王其唱酬入灭事颇着神异绍兴迄今殆数百年语句散亡罕睹全录晴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八·净挺

    弟子智淙智橒编侍者智淙辈请说行脚师云余年四十六始出俗其先溷尘埃中遭乱去为贾年三十举明经求死不得绝意仕进以白衣从愚庵老人游四十受大法迟迟剃染父母在未尝以身离左右也余钱塘人姓徐氏初号逸亭居士字世臣有逸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