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分别论》全部章节目录

(1)第一品 蕴分别
(2)第二品 处分别
(3)第三品 界分别
(4)第四品 谛分别
(5)第五品 根分别
(6)第六品 缘行相分别
(7)第七品 念处分别
(8)第八品 正勤分别
(9)第九品 神足分别
(10)第十品 觉支分别
(11)第十一品 道分别
(12)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
(13)第十三品 无量分别
(14)第十四品 学处分别
(15)第十五品 无碍解分别
(16)第十六品 智分别
(17)第十七品 小事分别
(18)第十八品 法心分别

猜你喜欢
  大三摩惹经·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智旭
  息诤因缘经·佚名
  解忧经·佚名
  普达王经·佚名
  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湛然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知礼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佚名
  入阿毗达磨论·佚名
  金刚经鸠异·段成式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佚名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宗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七·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四十七 宋 陆游 撰 儒生 儒生安义命所遇委之天用可重九鼎穷宁直一钱虽云发种种未害腹便便高卧茅檐下羮藜法不传 秋夜 老病睡眠少如斯秋夜何长庚未配月织女已斜河莎径虫吟苦柴门叶落多谁知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六·佚名

    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己卯朔○庚辰 发太仓银二万两于宣府镇 致仕少保兼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甘为霖卒赐祭葬如例为霖四川富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知州历任工部郎中督郊 庙雩坛等宫升太仆少卿累升工部侍郎督理各宫殿及修餙 诸陵预

  •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成化十五年十二月壬子朔 上视郊祀牲○监察御史许进言国家以科目取士慎选考官甚为详备近各布政司每遇开科輙徇私情所聘以为考试及同考试官者多非其人以致校阅不精有遗才之弊窃见两京俱命翰林官主试故所取得人乞各布政

  • 卷之一百一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通志卷一百七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儒林传第一前汉丁寛 施讐 孟喜 梁丘贺 京房 费直髙相 伏生 欧阳生 林尊 夏侯胜 周堪张山拊 孔安国 申公 王式 辕固生后苍 韩婴 赵子 毛公 鲁徐生【孙延襄】

  •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佚名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昨因《明纪纲目》考核未为精当,命军机大臣将原书另行改辑,候朕鉴定。因思《纲目

  • 卷十·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宋 吕中 撰仁宗皇帝朋党 君子 小人景佑三年五月罢仲淹禁越职言事时夷简秉政进者多岀其门仲淹忤夷简以天章阁待制知开封府旋贬饶州初仲淹因论建都事谓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都汴有

  • 崔慧景传·萧子显

    崔慧景字君山,是清河东武城人。祖父崔构,曾任奉朝请,父亲崔系之,曾任州别驾。崔慧景先是做国子学生,宋朝泰始中,逐渐升至员外郎,又调任长水校尉,宁朔将军。太祖(萧道成)在淮陰时,慧景与他同族的崔祖思同时主动结好太祖,太祖欲北

  • 卷二百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明 杨士奇等 撰法令宋太祖时大理正高继申上言刑统名例律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亲属犯罪各有等第减赎恐年代已深不肖自恃先?不畏刑章今犯罪身

  • 卷一百四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四十八 朱批黄之隽奏摺 雍正三年八月十八日提督福建学政左春坊左中允【臣】黄之隽谨 奏为钦奉 上谕事【臣】准督【臣】觉罗满保抚【臣】黄国材移准吏部咨 奉 上谕凡文武官员曾经面奉谕旨

  • 論衡校釋卷第十六·黄晖

      亂龍篇   土龍以象類實,以禮示意。亂,終也。以終仲舒之說,故曰「亂龍」。或以此篇設十五證以明土龍之能致雨,與王氏全書徵實祛惑之旨不合。死偽篇:「董仲舒請雨之法,設土龍以感氣。夫土龍非實,不能致雨。仲舒用之致精

  • 第十三章 17·辜鸿铭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被任命为一个重镇的行政首脑,他问孔子,在政府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去办事。不要考虑蝇头小利。如果

  • 卷八·惠栋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八      长洲惠栋撰周礼古义夏官司爟说文曰爟取火于日官名举火曰爟周礼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从火雚声或作烜从亘案司爟注读如予若观火之观【古唤反】秋官司烜氏【音燬】读如卫侯燬之燬郑氏

  • 卷第十一·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十一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之四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长老难陀优波难陀冬盛寒时。著厚纳衣。敷暖床褥。头上著帽脚著富罗。前然炉火。有二外道。黑色碧眼寒颤而来。

  •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王勃

    唐 太原 王勃 撰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此十二分教之四名。类扬论云。本事者。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梵云伽佗。此云讽诵。谓以朦

  • 第五 正勤相应·佚名

    第一 恒河广说[一~一二]第一~一二一~二舍卫城。于此,世尊对诸比丘说示曰:&ldquo;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三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四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

  • 黄帝阴符经颂·元阳子

    黄帝阴符经颂,原题「元阳子颂」,元阳子盖系唐代内丹派道士。《通志•艺文略》着录元阳子《颂阴符经》一卷,当即是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是书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作三章。作者于每句经文之后,以七言四句颂诗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不可思议

    凡二卷。唐代不可思议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略称供养次第法疏、不思议疏。随文解释大日经疏卷七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一卷五品。初揭七言四句之归敬颂,其次分为:述大意、说来由、释题目、随文解释等四门。撰者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