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无量分别
一 经分别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悲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喜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此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为如慈爱,如是,以慈爱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处、意根、识、识蕴、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转、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此是“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也,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如实见一人之堕苦、趣难,当如有悲愍。如是,以悲愍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东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即为动……乃至……住——依是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之“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满于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喜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非可意非不可意,当如有舍。如是,以舍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遍满]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舍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二 对法分别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自喜离贪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由离生喜乐者,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而由离生喜乐者,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第一禅……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为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自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喜俱行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喜”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三 问分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四无量者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为善、无记。三无量是为乐受相应,舍是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有杂染杂染。三无量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舍是无寻无伺。三无量是喜俱行、乐俱行、非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舍是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有能趣积集、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学非无学。大。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中。不决定。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有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有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慈是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因相应。慈是以因为有因,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慈是以因为因相应,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慈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三无量是有寻、无寻,舍者即无寻。三无量是有伺、无伺,舍是无伺。三无量是有喜、无喜、舍是无喜。三无量是喜俱行、非喜俱行,舍者即非喜俱行。三无量是乐俱行,舍是非乐俱行。舍是舍俱行,三无量是非舍俱行。非欲缠。色缠。非无色缠。所属。不出离。不决定。有上。无诤。
猜你喜欢 第八十九章 灌顶祝典说明·佚名 沙弥罗经·佚名 大意经全文·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澄观 卷第一百一·霁仑超永 佛说广义法门经·佚名 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佚名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无常品第三之馀·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二〇 大会经·佚名 大乘宗地图释(注一)·太虚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六卷·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四·知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