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品 无量分别

一 经分别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悲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喜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样地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满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此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为如慈爱,如是,以慈爱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处、意根、识、识蕴、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转、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此是“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也,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如实见一人之堕苦、趣难,当如有悲愍。如是,以悲愍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东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即为动……乃至……住——依是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之“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可爱,可意,当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满于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喜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耶?实见一人之非可意非不可意,当如有舍。如是,以舍遍满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东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横、中心。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横、中心。

“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者,是以一切之一切时是摄取一切于不余、无余之语,是言“[遍满]于一切处、一切方、一切边之世间”。

“舍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

此中,如何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识界,是言为“心”。

此心与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应,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广”者,乃所有“广”是“大”,所有“大”是“无量”,所有“无量”是“无怨”,所有“无怨”是“远离恼害”。

“遍满”者,是遍满而意解。

“住”者,是动……乃至……住,依此言“住”。

二 对法分别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自喜离贪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由离生喜乐者,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以无寻唯伺而由离生喜乐者,悲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第一禅……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悲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为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由喜离贪之故……乃至……悲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悲、悲性、现前悲性、悲心解脱,是言为“悲”。余之诸法是与悲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喜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喜”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喜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自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喜俱行之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喜、喜性、现前喜性、喜心解脱,是言为“喜”。余之诸法是与喜相应。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生之道,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四无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寻伺寂静故……乃至……第二禅定……乃至……第三禅定……乃至……第一禅定……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慈、慈性、现前慈性、慈心解脱,是言为“慈”。余之诸法是与慈相应。

此中,如何为“悲”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喜”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舍”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为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为断乐……乃至……舍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舍、舍性、现前舍性、舍心解脱,是言为“舍”。余之诸法是与舍相应。

三 问分

四无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遍满]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慈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有悲俱行之心……乃至……喜俱行之心……乃至……舍俱行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同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依于上、下、横、一切方、一切处、一切边之世间,由于舍俱行心之广、大、无量,无怨而远离恼害,遍满而住。四无量者是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为善、无记。三无量是为乐受相应,舍是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有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有杂染杂染。三无量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舍是无寻无伺。三无量是喜俱行、乐俱行、非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舍是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有能趣积集、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非有学非无学。大。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中。不决定。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有已生、不已生、可生。有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有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慈是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因相应。慈是以因为有因,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慈是以因为因相应,三无量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三无量乃非因有因,慈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已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三无量是有寻、无寻,舍者即无寻。三无量是有伺、无伺,舍是无伺。三无量是有喜、无喜、舍是无喜。三无量是喜俱行、非喜俱行,舍者即非喜俱行。三无量是乐俱行,舍是非乐俱行。舍是舍俱行,三无量是非舍俱行。非欲缠。色缠。非无色缠。所属。不出离。不决定。有上。无诤。

猜你喜欢
  第八十九章 灌顶祝典说明·佚名
  沙弥罗经·佚名
  大意经全文·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澄观
  卷第一百一·霁仑超永
  佛说广义法门经·佚名
  卷五十八(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佚名
  众经撰杂譬喻·佚名
  无常品第三之馀·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二〇 大会经·佚名
  大乘宗地图释(注一)·太虚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六卷·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四·知礼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灵隐善庆序·释德诚

    药山和尚嗣法者有六人,船子诚师其一也。师见药山有证悟,与道吾、云岩为伯仲。负不羁之志,放浪于山水之间,以接来学。后因夹山求参,决以药山宗旨授之。载之方册可考,不复重述。朱泾法忍坦宝二上人,以师机缘洎前辈名尊宿偈赞出

  • 解人颐 旷怀集·钱德苍

    唐伯虎渔樵问答 图钓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相逢话到投机处,山自青青水自流。  辛幼安遣兴词

  • 卷十九·徐世昌

    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万历庚戌一甲三名进士,历官礼部侍郎。福王时,为礼部尚书。入国朝,以礼部侍郎署秘书院学士。有《初学集》、《有学集》。嫁女词中堂何喧阗,明烛耀银釭。箱帘启萎蕤,刀尺

  • 初集卷十·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初集卷十古今体一百十三首【壬戌三】川陕总督尹继善奏进新麦荐新遵古制土物贡遐方既用验农事还宜以彘尝味甘端胜芡色白比於霜更喜烽烟息千家饼饵香【西陲用兵有年近始宁辑云】京城篇昔年洛阳陌当日

  • 卷536 ·佚名

    周必大 答胡仲威 元和颂圣雅平淮,韩柳文章付后来。 联璧照人今粲者,断金定契古谁哉。 白醪劝我频沾醉,青眼逢君肯懒开。 会散东风吹面缬,冻梨忻喜色如孩。 周必大 答李达可 浊泾不必羡清淮,社

  • 御选金诗卷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九五言律诗一蔡松年闲居漫兴归田不早计歳月易云徂但要追莲社何须赐镜湖簿书欺俗吏绳墨守愚儒安得如嵇阮相从兴不孤吴激穷巷穷巷无来辙贫家有旧醅窗明怜雪在睡美觉春回菜甲方齐拆梅花亦半开茅檐

  •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宋濂

        ◎武宗二   二年春正月己丑,从皇太子请,罢宫师府,设宾客、谕德、赞善如故。庚寅,越王秃剌有罪赐死。禁日者、方士出入诸王、公主、近侍及诸官之门。辛卯,皇太子、诸王、百官上尊号曰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

  • 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三·赵尔巽

      程学启何安泰 郑国魁 刘铭传 张树珊弟树屏 周盛波   程学启,字方忠,安徽桐城人。初陷贼中,陈玉成奇其勇,使佐叶芸来守安庆。咸丰十一年,率三百人自拔来归。曾国荃使领一营,战辄请先。安庆北门石垒三最坚,学启力攻拔之,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五·乾隆

      明  庄烈帝  【丁丑】崇祯十年春正月辛丑朔日食  贼犯安庆  张献忠纠罗汝才马守应刘国能【即射塌天】等自襄阳东下与江北贼革里眼左金王合烽火达淮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操江都御史王道直总兵阳御分汛固守

  • 列传卷第三十三 高丽史一百二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尹绍宗[*(尹)会宗]。○尹绍宗字宪叔赞成事致仕泽之孙。 恭愍朝擢魁科选补史官累转为正言草* 陈时事曰: "皇天生民而不能使之各得其所必命圣

  •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宋神宗熙宁初三司使田况献内帑策曰王者官天下家六合风化普暨孰非王土经产杂出悉为邦赋故守之以至德推之以大公调度所共皆有艺极国计之外不闻私积周礼内府受

  • 卷三十四·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三十四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仪礼士相见礼第三○郑目録云【上毛本衍注字】疏案周礼行夫是士官其有美恶无礼特行无介【行夫误行人美经作注云美福庆也恶丧荒也此事之小者无礼】贽冬用雉节注

  • 答佞篇第三三·王充

    【题解】本篇通过问答形式,回答了有关佞人,特别是如何识别佞人的诸多问题,故篇名曰“答佞”。王充认为佞人是些为了个人名利、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的人。他们有为身为己、权欲熏心、迎合上意、阿谀奉承

  • 龙牙居遁禅师·惠洪

    禅师名居遁。生于郭氏。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依吉州满田寺剃落。又六年诣嵩岳受具。遁风骨臞。甚视瞻凝。远性夷粹语论英发。初谒翠微不契。至临济亦不契。乃造洞山悟本价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价曰。待洞水逆

  • 布施品第十·佚名

    复次善男子,若成就十轮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悉舍离。胜於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亦能为彼二乘而作福田。何等为十。常行布施。所谓饮食衣服象马辇舆。乃至己身手足头目髓脑耳鼻皮骨血肉一一皆舍。若行施时不著躯

  • 默庵集·曹义

    诗别集。明曹义(号默庵)著。五 卷。作者所著诗文集均藏于家,但今仅见诗集 行世。卷首有明成化四年(1468)曹安序。卷末 有附录(又作“后集”)一卷,收入悼念作者的诗 文及文集、诗集原序各一篇。署“剡溪刘兰、金 溪邓

  • 道宣律师感通录·道宣

    亦称《律相感通传》。佛教感应集。唐道宣撰。一卷(或十卷)。据《法苑珠林》称:唐乾封二年(667)仲春,道宣“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书分两部分:(1)“初问佛事”,涉及神佛

  • 一切善见律注·佚名

    南传巴利《律藏》之注释书。觉音(Buddhaghosa)释。据锡兰所传,西元前250年左右,阿育王于华氏城结集三藏后,派遣传教师入边境各国。其时,阿育王子摩哂陀被遣至师子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摩哂陀入师子国时,尝携入三藏及其注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