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品 处分别

一 经分别

十二处者,是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眼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色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耳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声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鼻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香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舌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味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身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触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意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法是无常、苦、无我、变易法。

二 对法分别

十二处者,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此中,如何为眼处耶?所有之眼是四大种所造之净色,是有自性、所属、无见有对之物——依此无见有对之眼,若已见、今见、当见、欲见有见有对之色——亦是眼、眼处、眼界、眼根、世间、门、海、青白、田、事、导者、引导、此岸亦是空村——是言眼处。

此中,如何为耳处耶?……鼻处耶……舌处耶……身处耶?即所有之身是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乃至……亦是空村——是言身处。

此中,如何为意处耶?

一种意处——是触相应。

二种意处——是有因、无因。

三种意处——是善、不善、无记。

四种意处——是欲缠、色缠、无色缠、无所属。

五种意处——是乐根相应、苦根相应、喜根相应、忧根相应、舍根相应。

六种意处——是眼识……乃至……意识。

七种意处——是眼识……乃至……身识、意界、意识界。

八种意处——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识界。

九种意处——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意界、意识界有善、不善、无记。如是为……。

十种意处——是眼识……乃至……于身识有乐俱行、苦俱行及意界、意识界之善、不善、无记——如是为十种意处。

此中,如何为色处耶?所有之色是四大种所造之显色……乃至……是色界——是言色处。

此中,如何为声处耶……香处耶……味处耶……触处耶?是地界……乃至……是触界。是言触处。

此中,如何为法处耶?是受蕴、想蕴、行蕴与所有色之无见无对是法处所属者与无为界。

此中,如何为受蕴耶?

一种受蕴——是触相应。

二种受蕴——是有因、无因。

三种受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十种受蕴。

……乃至……如是为多种受蕴。

是言受蕴。

此中,如何为想蕴耶?一种想蕴——是触相应。

……乃至……如是多种想蕴。是言想蕴。

此中,如何为行蕴耶?

一种行蕴——是心相应……乃至……。

二种行蕴——是因、非因。

三种行蕴——是善、不善、无记。

……乃至……如是为十种行蕴。

……乃至……如是为多种行蕴。是言行蕴。

此中,如何色之无见无对是法处所属之物耶?即女根……乃至……抟食。是言色无见无对是法处所属者。

此中,如何是无为界耶?是贪灭尽、瞋灭尽、痴灭尽——是言无为界。

是言法处。

三 问分

十二处者即眼处、色处……乃至……意处、法处。十二处者几何善?几何不善?几何无记?……乃至……几何有诤?几何无诤耶?

十处是无记,二处是善、不善、无记。十处是不可言乐受相应或苦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意处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法处是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不可言乐受相应或苦受相应或不苦不乐受相应。十处是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二处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五处是已取顺取,声处是不已取顺取,四处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二处是已取顺取、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十处是不有杂染杂染。二处是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十处是无寻无伺;意处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法处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不可言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十处是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二处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不可言喜俱行或乐俱行或舍俱行。十处是非见非修所断,二处是见所断、修所断、非见所断非修所断。十处是非见非修所断因,二处是见所断因、修所断因、非见非修所断因。十处是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二处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十处是非有学非无学,二处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十处是小,二处是小、大、无量。十处是无所缘;二处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不可言小所缘或大所缘或无量所缘。十处是中,二处是劣、中、胜。十处是不决定,二处是邪性决定、正性决定、不决定。十处是无所缘;二处是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五处是已生、可生,不可言不已生;声处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五处是已生、不已生、可生;法处是已生、不已生、可生,不可言已生或不已生或可生。十一处是过去、未来、现在;法处是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十处是无所缘,二处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十二处]是内、外、内外。十处是无所缘;二处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不可言内所缘或外所缘或内外所缘。色处是有见有对,九处是无见有对,二处是无见无对。

十一处是非因,法处是因、非因。十处是无因,二处是有因、无因。十处是因不相应,二处是因相应、因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意处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有因为非因,法处是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有因或以有因为非因。十处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意处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不可言以因相应为非因,法处是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或以因相应为非因。十处是非因无因;意处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法处是非因有因、非因无因,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十一处是有缘,法处是有缘、无缘。十一处是有为,法处是有为、无为。十一处是无见,色处是有见。十处是有对,二处是无对。十处是色,意处是无色,法处者即色、无色。十处是世间,二处是世间、出世间。[十二处]是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十一处是非漏,法处是漏、非漏。十处是有漏,二处是有漏、无漏。十处是漏不相应,二处是漏相应、漏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意处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为非漏;法处是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十处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意处是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不可言以漏相应为非漏;法处者即以漏为相应、以漏相应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十处是漏不相应有漏,二处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不可言漏不相应有漏或漏不相应无漏。

十一处是非结,法处是结、非结。十处是顺结,二处是顺结、不顺结。十处是结不相应,二处是结相应、结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意处是不可言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不可言以顺结为非结;法处是以结为顺结、以顺结为非结,不可言以结为顺结或以顺结为非结。十处是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或以结相应为非结;意处是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不可言以结相应为非结;法处是以结为结相应、以结相应为非结,不可言以结为结相应或以结相应为非结。十处是结不相应顺结;二处是结不相应顺结、结不相应不顺结,不可言结不相应顺结或结不相应不顺结。

十一处是非系,法处是系、非系。十处是顺系,二处是顺系、不顺系。十处是系不相应,二处是系相应、系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意处是不可言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不可言以顺系为非系;法处是以系为顺系、以顺系为非系,不可言以系为顺系或以顺系为非系。十处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或以系相应为非系;意处是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不可言以系相应为非系;法处者即以系为系相应、以系相应为非系,不可言以系为系相应或以系相应为非系。十处是系不相应顺系,二处是系不相应顺系、系不相应不顺系,不可言系不相应顺系或系不相应不顺系。

十一处是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非盖,法处是盖、非盖。十处是顺盖,二处是顺盖、不顺盖。十处是盖不相应,二处是盖相应、盖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意处是不可言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不可言以顺盖为非盖;法处是以盖为顺盖、以顺盖为非盖,不可言以盖为顺盖或以顺盖为非盖。十处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或以盖相应为非盖;意处是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不可言以盖相应为非盖;法处是以盖为盖相应、以盖相应为非盖,不可言以盖为盖相应或以盖相应为非盖。十处是盖不相应顺盖,二处是盖不相应顺盖、盖不相应不顺盖,不可言盖不相应顺盖或盖不相应不顺盖。

十一处是非异取,法处是异取、非异取。十处是已异取,二处是已异取、不已异取。十处是异取不相应;意处是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法处是异取相应、异取不相应,不可言异取相应或异取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意处是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不可言以已异取为非异取;法处是以异取为已异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不可言以异取为已异取或以已异取为非异取。十处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二处是异取不相应已异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不可言异取不相应已异取或异取不相应不已异取。

十处是无所缘,意处是有所缘,法处是有所缘、无所缘。意处是心,十一处是非心。十一处是非心所,法处是心所、非心所。十处是心不相应;法处是心相应、心不相应;意处是不可言心相应或心不相应。十处是心不俱住,法处是心俱住、心不俱住,意处是不可言心俱住或心不俱住。六处是非心等起,六处是心等起、非心等起。十一处是非心俱有,法处是心俱有,非心俱有。十一处是非心随转,法处是心随转、非心随转。十一处是非心俱住等起,法处是心俱住等起、非心俱住等起。十一处是非心俱住等起俱有,法处是心俱住等起俱有、非心俱住等起俱有。十一处是非心俱住等起随转,法处是心俱住等起随转、非心俱住等起随转。六处是内,六处是外。九处是能取,二处是非能取,法处是能取、非能取。五处是已取,声处是不已取,六处是已取、不已取。

十一处是非取,法处是取、非取。十处是顺取,二处是顺取、不顺取。十处是取不相应,二处是取相应、取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意处是不可言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不可言以顺取为非取;法处是以取为顺取、以顺取为非取,不可言以取为顺取或以顺取为非取。十处是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或以取相应为非取;意处是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不可言以取相应为非取;法处是以取为取相应、以取相应为非取,不可言以取为取相应或以取相应为非取。十处是取不相应顺取,二处是取不相应顺取、取不相应不顺取,不可言取不相应顺取或取不相应不顺取。

十一处是非染,法处是染、非染。十处是杂染,二处是杂染、不杂染。十处是不有杂染,二处是有杂染、不有杂染。十处是染不相应,二处是染相应、染不相应。十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而为非染;意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杂染为非染;法处是以染为杂染、以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染为杂染或以杂染为非染。十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或以有杂染为非染;意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有杂染为非染;法处是以染为有杂染、以有杂染为非染,不可言以染为有杂染或以有杂染为非染。十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或以染相应为非染;意处是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不可言以染相应为非染;法处是以染为染相应、以染相应为非染,不可言以染为染相应或以染相应为非染。十处是染不相应杂染,二处是染不相应杂染、染不相应不杂染,不可言染不相应杂染或染不相应不杂染。

十处是非见所断,二处是见所断、非见所断。十处是非修所断,二处是修所断、非修所断。十处是非见所断因,二处是见所断因、非见所断因。十处是非修所断因,二处是修所断因、非修所断因。十处是无寻,二处是有寻、无寻。十处是无伺,二处是有伺、无伺。十处是无喜,二处是有喜、无喜。十处是非喜俱行,二处是喜俱行、非喜俱行。十处是非乐俱行,二处是乐俱行、非乐俱行。十处是非舍俱行,二处是舍俱行、非舍俱行。十处是欲缠,二处是欲缠、非欲缠。十处是非色缠,二处是色缠、非色缠。十处是非无色缠,二处是无色缠、非无色缠。十处是所属,二处是所属、无所属。十处是不出离,二处是出离、不出离。十处是不决定,二处是决定、不决定。十处是有上,二处是有上、无上。十处是无诤,二处是有诤、无诤。

猜你喜欢
  卷五百八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六·李通玄
   第四十一則 趙州投明須到·胡兰成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三·智旭
  卷第三十三·李通玄
  第四十四卷·佚名
  卷四·佚名
  法华灵验传卷下·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九·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五·唐慧琳
  一贯别传目录·吹万广真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五·唐慧琳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全文·佚名
  浮石禪師語錄卷八·通贤
  补阙·周梦颜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三集卷八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八十四古今体一百十七首【己丑八】诣溥仁寺瞻礼河畔多年建梵宫【寺建於康熙癸已年虽以时修葺兹奉  皇太后慈谕复饰庄严】鼎新赡礼策青骢顾名缅昔期民乐【寺名  皇祖所赐额也】祈实斯今祝

  • 卷二百二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 刘埙 补史十忠诗【并叙】 诗以厚伦美化爲本非曰谐俗寄情而已卽千篇奚益每思张许二顔同时死国名芳唐史与天长存近代死节数公何愧往昔顾麦秀黍离无由

  • 卷十·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十赵秉文二【共五百三十五首从滏水集补入】杂拟朔风厉严气云结层阴霜雪被原野行李寒骎骎踯躅兽强顾惊鸟辞故林路滑局峻坂縁云上嵚崟挽藤断人迹反畏跫然音藜藿不充肠况乃饥鼯侵开

  • 卷四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十三李百药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七岁能属文隋时袭父德林爵为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炀帝衔之夺爵还乡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书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谥曰康百药藻思沉郁尤

  • 卷五·秦三·佚名

    薛公为魏谓魏冉薛公为魏谓魏冉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收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齐破晋

  • 班马异同卷三·倪思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史记五十三萧何曹参传第九汉书三十九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奉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七·佚名

    万历九年十月辛卯朔钦天监进万历十年大统历 上御皇极殿受之传制给赐百官颁行天下加赐辅臣讲官等有差○是日 上亲享 太庙○壬辰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甲午 中宫千秋节赐三辅臣上尊珍馔○以新宁伯谈国佐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天启三年闰十月丁亥朔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奏守关大略臣念朝廷为边疆远计要令贤豪据以有为中材据以有守方今关门于辽左特隔一垣而神京去关门七百里非有名山大川之限是天下安危系于一垣即有沉雄之将骁捷之兵尚是以人

  • 183.李后主亡国·林汉达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 论语纂疏卷六·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论语纂疏钦定四库全书论语纂疏卷六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先进第十一此篇多评弟子贤否【愚谓评其贤则能者劝评其否则不能者勉无非教也然此篇所及其称贤者盖三倍于否亦足以见贤之

  • 卷二十七·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二十七宣公【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子毋敬嬴諡法善问周逹曰宣】周【匡王五年鲁宣公二年匡王崩弟定王立】郑【穆公二十年鲁宣公三年穆公卒灵公夷立宣四年灵公弑

  •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五·智旭

    明古吴沙门智旭述 【(壬)三别辨分别性二。初标章。二各释。(癸)今初】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 【(癸)二各释二。初释清净分别性。二释染浊分别性。(子)今初】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

  • 神僧传卷第九·朱棣

    金刚仙僧金刚仙者。西域人也。居于清远峡山寺。能梵音弹舌摇锡而咒物。物无不应。善囚拘鬼魅束缚蚊螭。动锡杖一声。召雷立震。是日峡山寺有李朴者。持斧翦巨木。刳而为舟。忽登山见一盘石上有穴。睹一大蜘蛛足广丈余

  •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李通玄

    唐 李通玄造论 志宁厘经合论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於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於三涂

  • 兰轩集·王旭

    元代诗文别集。16卷。王旭撰。据明人焦 《国史经籍志》所载,《兰轩集》原本为20卷。原本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入

  • 入地眼全书·辜托长老

    《入地眼全书》北宋辜托长老著。长老生宋时,扦葬建造,手作甚多,迭著神异,阴阳二宅经彼建造,至今不替,其遗址犹有存者。凡富贵名墓,高山平洋,本之形势以立其体,参之河洛以妙其用,多所指引,无不符合。是书自宋迄今,巨族大家抄写成帙

  •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佚名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上清高上太上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箓》,为六朝符箓。本文盖其中一部分。述佩符诵经以升仙。

  •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张寿卿

    元杂剧剧本。简名《诗酒红梨花》或《红梨花》。张寿卿撰。旦本。剧叙赵汝州慕洛阳名妓谢金莲,先寄书与同窗洛阳太守刘公弼,意欲与金莲一晤。后至洛阳,刘以金莲嫁人相告。赵本想辞归,刘强留宿于后园。夜间,有王同知之女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