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品 道分别

一 经分别

八圣道者,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是于苦之智,于苦集之智,于苦灭之智,于至苦灭道之智,是言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耶?是弃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为正语耶?是远离虚妄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是言正语。

此中,如何为正业耶?是远离断人命、远离不与取、远离欲邪行,是言正业。

此中,如何为正命耶?于世有圣声闻、舍邪命、依正命而令命净,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为正精进耶?于世有比丘,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故,生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舍离故……乃至……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故……乃至……为令已生之善法坚住、不忘、倍增、广大、修习、圆满故,生欲、策励、发勤、策心、持心,是言正精进。

此中,如何为正念耶?于世有比丘,身住于循身观,以正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受住于……乃至……心住于……乃至……法住于循法观,以正勤、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于世有比丘,离欲、不善法,以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寻伺寂静、内等净、心一境性故,由无寻无伺之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定而住。由于自喜离贪故,舍住,以念正知为正受乐身。此是圣者所宣说舍念乐住。此具足第三禅定而住。由于断乐断苦故,及先已没灭喜忧故,以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定而住,是言正定。

八圣道者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于世有比丘,修正见而依止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离转回……乃至……修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依止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离转回。

二 对法分别

八圣道者即是正见……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为八圣道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八圣道,即正见……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之物,是言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寻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现前解、正思惟、道支、道所属之物,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为正语耶?是由所有四种语恶行中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正语、道支、道所属之物,是言正语。

此中,如何为正业耶?是由所有三种身恶行中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正业、道支、道所属,是言正业。

此中,如何为正命耶?是由所有邪命中之离去、离脱、离出、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正命、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命。

此中,如何为正精进耶?是所有心之发勤……乃至……正精进、精进觉支、道支、道所属之物,是言正精进。

此中,如何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八圣道。余之诸法是相应于八圣道。

五圣支道者,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五圣道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耶?是所有之推度、寻求、思惟……乃至……道支、道所属,是言正思惟。

此中,如何为正精进耶?是所有心之发勤……乃至……正精进、精进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精进。

此中,如何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念。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五支圣道。余之诸法是相应于五支圣道。

五支圣道者,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见。余之诸法是与正见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正思惟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正精进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正念相应。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定。余之诸法是与正定相应。

八支圣道者,是正见……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为八支圣道耶?谓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八支圣道,乃正见……乃至……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见。

此中,如何为正思惟……乃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耶?……乃至……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是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定。

[以上]是言八圣道。余之诸法是相应于八支圣道。

五支圣道者,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五支圣道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拾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五支圣道者,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以上]是言五支圣道。余之诸法是相应于五圣道。

五圣道者,是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

此中,如何为正见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择法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见。余之诸法即与正见相应……乃至……余之诸法即与正思惟相应……乃至……余之诸法即与正精进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正念相应。

此中,如何为正定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之禅定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所有心之住、等住、近住、不散、不乱、摄止意性、等持、定根、定力、正定、定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正定。余之诸法是相应于正定。

三 问分

八支圣道者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支圣道之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有善、无记。正思惟是与乐受相应,七支圣道是与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异熟、异熟法法。不已取不顺取。不有杂染不杂染。正思惟是无寻唯伺,七支圣道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正思惟是喜俱行、乐俱行、非舍俱行,七支圣道是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有学、无学。无量。无量所缘。胜。正性决定、不决定。非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正见是因,七支圣道乃非因、有因。因相应。正见是以因为有因,七支圣道是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正见是以因为因相应,七支圣道是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七支圣道乃非因有因,正见是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

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无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漏或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非盖……乃至……非异取……乃至……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

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正思惟是无寻,七支圣道是有寻、无寻。正思惟是有伺,七支圣道是有伺、无伺。正思惟是有喜,七支圣道是有喜、无喜。正思惟是喜俱行,七支圣道是善俱行,非喜俱行。正思惟是乐俱行,七支圣道是乐俱行、非乐俱行。正思惟是非舍俱行,七支圣道是舍俱行、非舍俱行。非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无上。无诤。

猜你喜欢
  卷第四十五·佚名
  卷第十一·通云
  卷第二十五·白岩净符
  卷第十六·道宣
  大慧普觉禅师偈颂 第十一卷·蕴闻
  第六十六卷·佚名
  龙猛受南天铁塔金刚萨埵灌顶为密宗开祖之推论·太虚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卷四百三十一·佚名
  卷第六十八·李通玄
  卷第八·佚名
  枯崖和尚漫录卷中·枯崖圆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澄观
  卷第十四·智旭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张秉彝同旦儿上,云)自从刘天瑞两口儿身亡之后,又早过了十五年光景,安住孩儿长成十八岁了也。人都唤做张安住,他却那里知道原不是我的孩儿。我自小教他读书,他如今教着几个村童。时遇清明节届,我到这坟上烈纸,就今日和孩儿说

  • 卷四百二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二十四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校理寻召为翰林学士左拾遗拜赞善大夫以言事贬江州司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徵

  • 诗女史纂卷之十·田艺蘅

    处囊斋主人辑杨氏杨氏宋宁宗后也少以姿容选入宫封平乐郡夫人进婕妤历婉仪贵妃颇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任権术有宠竟立为后寿七十一崩谥恭圣仁烈皇后所著有宫词五十首乃其臣杜思忠模刻者今止存三十首云词曰瑞日曈昽散晓

  •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六·汪楫

      崇禎三年七月   ○崇禎三年七月   三年庚午七月戊寅朔孟秋帝親享太廟免朝   兵科給事中降一級管事張鵬雲會同廵關張學周核恢復四城功次上聞帝以灤永等處復城文武將士勞績可嘉敘捷大典應不踰時今查勘已明

  • 第八十三回 移款筑园撤帘就养 周龄介寿闻战惊心·蔡东藩

      却说颐和园开工,乃是光绪十一二年的时候,耗去经费,约不下三千万金。这时国帑支绌,三千万金的巨款,从何而来?相传是从海军款项下,调拨过去。中法一战,马江败绩,闽海舰队,丧亡殆尽,清廷因海氛日恶,决议大兴海军,整顿海防,将台湾

  • 东林列传卷十三·陈鼎

    ○明邹元标赵南星列传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万厯五年进士观政刑部首辅张居正父丧夺情抗疏指斥入朝门适翰林吴中行赵用贤以诤居正杖于廷血肉狼籍亟叹曰竒男子也出袖中疏上之略曰居正才虽有为学术则偏志虽不小忌刻过甚

  • 卷之四百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三十二·佚名

      顺治四年。丁亥。五月。辛丑朔。以河南归德府知府徐淳、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河南道。河南府知府刘三元、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兼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汝南道。补原任佥事胡江、为江南按察使司佥事、扬州兵备道

  • 李鹤田先生哀台湾笺释·佚名

    海波鼎沸鸣战鼓,躏骸成泥血飞雨。妈宫岛㈠外啼杜鹃,声声似诉台民苦。昨有台民自台来,无人忍听伤心语。㈠林芝嵋台湾纪略云:澎湖为台湾门户,环绕三十六屿;大者曰妈祖屿等处,次者曰西屿头等处。各屿惟西屿稍高,余皆平坦。妈宫岛

  • 卢潜传·李百药

    卢潜,范陽涿地人氏。祖尚之,魏济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潜容貌魁伟,善于言辞,少年时便有成人的志尚。仪同贺拔胜辟为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世宗推举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办事干练,被世宗看重,说他可以成就大业

  • 卷二百七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崇儒东汉章帝元和二年春帝东廵还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命儒者讲论兰台令史孔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於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

  • 卷一百八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八十五 朱批赵向奎奏摺 江南苏州布政使【臣】赵向奎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山右鄙儒初任溧水知县调繁嘉定部议 因公革职蒙 恩从寛留任旋蒙引 见又荷 天恩复还原职 特陞庐州府知府继

  • 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尽十八年)·何休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州来聘。已丑,及?州盟。(○?州,本亦作“?”,尺由反。)[疏]“晋侯”至“州盟”。○解云:上三年冬,“晋侯使荀庚来聘”,“丙午,及荀庚盟”,传云“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注云“以不

  • 卷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一学一小学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防推

  • 卷第三十二·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三十二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众不差辄教授苾刍尼学处第二十一之三尔时诸苾刍。见如上事咸复生疑。重白佛言。世尊。何意愚路苾刍因少教诫自发正勤。于生死中速能出离。证得究竟安隐涅槃。世尊

  • 卷一·心圆

    揞黑豆集卷一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十七世 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 蕲州江氏子。生而奇杰。年十七。於东禅去发。首依水南。遂染指法味。因遍历诸老门墙。至云居。礼圆悟。悟一见。痛与提策。及入蜀

  • 金刚般若论·佚名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

  •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