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四品 学处分别

一 对法分别

五学处者,即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远离不与取之学处,远离欲邪行之学处,远离虚妄语之学处,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一)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于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由断人命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之切断,是言为“由断人命远离之学处”。余之诸法即与远离相应。

(二)此中,如何为“由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

(三)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断人命者;受……乃至……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

(1)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乃至……舍俱行、智相应……乃至……喜俱行、智相应、有行……乃至……舍俱行、智不相应……乃至……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由断人命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

(2)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

(3)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断人命者,受……乃至……策心、不散乱,是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

(一)~(三)此中,如何为“远离不与取之学处”耶?……乃至……如何为“远离欲邪行之学处”耶?……乃至……为“远离虚妄语之学处”耶?……乃至……

(一)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由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未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

(二)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

(三)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为触、受……乃至……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1)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之由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

(2)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

(3)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未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为触、受……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五学处者,是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远离不与取之学处,远离欲邪行之学处,远离虚妄语之学处,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一)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劣而……乃至……中……乃至……胜……乃至……欲增上……乃至……勤增上……乃至……心增上……乃至……观增上……乃至……以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观增上、劣……中……胜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由断人命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

(二)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劣而……中……胜……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观增上……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观增上、劣……中……胜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思、故思、故思性,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

(三)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劣而……中……胜……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观增上……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观增上、劣……中……胜而远离断人命者,为触、受……策心、不散乱,是言为“由断人命远离之学处”。

(1)~(3)此中,如何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而……喜俱行、智不相应……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劣而……中……胜……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而远离断人命者;其时,所有之由断人命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乃至……为触、受……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断人命之学处”。

(一)此中,如何为“远离不与取之学处”耶?……乃至……“远离欲邪行之学处”耶?……乃至……“远离虚妄语之学处”耶?……乃至……“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劣而……中……胜……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观增上……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观增上、劣……中……胜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由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二)……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三)……乃至……为触、受……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1)此中,如何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而……喜俱行、智不相应……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劣……中……胜……欲增上……勤增上……心增上……欲增上、劣……中……胜……勤增上、劣……中……胜……心增上、劣……中……胜而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者;其时,所有之由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离去、离脱、离出、远离、不作、不为、不犯、岸不超过、通路切断,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余之诸法是与远离相应。(2)……乃至……余之诸法是与思相应。(3)……乃至……为触、受……策心、不散乱,是言为“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

如何诸法为“学”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者,其时,所有者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学”。

如何诸法为“学”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喜俱行、智不相应……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缘,或以彼等为初起者,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学”。

如何诸法为“学”耶?彼时修色生之道……乃至……修无色生之道……乃至……修出世间之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学”。

二 问分

五学处者,是远离断人命之学处,远离不与取之学处,远离欲邪行之学处,远离虚妄语之学处,远离宰罗酒、迷丽耶酒、末陀酒、放逸处之学处。五学处者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唯善。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异熟法法。不已取顺取。不有杂染杂染。有寻有伺。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能趣积集。非有学非无学。小。小所缘。中。不决定。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不可言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现在所缘。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非因。有因。因相应。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非因有因。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有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有漏。非结……非系……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有寻有伺。有喜、无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非乐俱行。舍俱行、非舍俱行。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所属。不出离。不决定。有上。无诤。

猜你喜欢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六·佚名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佚名
  卷第十四·呆翁行悦
  不退转品第十一·佚名
  准提净业引·谢于教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二·道乐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欧阳竟无
  大慧普觉禅师书 第二十九卷·蕴闻
  汾阳无德禅师歌颂卷下·楚圆
  虚舟和尚语录序·虚舟普度
  卷三百六十二·佚名
  卷五·道世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一·无准师范
  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淳熙稿卷七·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七 宋 赵蕃 撰 五言律 壬寅元日 壮岁频羁宦王春又履端东占风料峭北验斗阑干历数尧年永条章汉诏寛残生侣麋鹿何路接鵷鸾人日感怀因寄玉山亲旧并以示当涂溧阳诸表弟 唐人重人日往往见于诗孰谓

  • 第一幕·田汉

    大京班后台。名角儿扮戏的特别戏房。〔名丑左宝奎扮好《乌龙院》里的张文远,坐在刘老板的大镜子前面,故意地仔细端详。〔萧郁兰,一位新来的坤角花旦,扮好阎惜姣也坐在镜子前面跟左宝奎闲谈。左宝奎 (把面部化妆斟酌了好一

  • 第九十一回 会津门哗传主战声 阻蚌埠折回总统驾·蔡东藩

      却说王士珍既代署总理,当然要改组内阁,所有从前阁员,多半换去,另任陆徵祥为外交总长,钱能训为内务总长,王克敏为财政总长,江庸为司法总长,田文烈为农商总长,曹汝霖为交通总长,傅增湘为教育总长,海军总长仍用刘冠雄,士珍自兼

  •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六月。甲寅朔。克西克腾台吉齐巴克扎卜米朝○丙辰。谕吏部、前已有上□日、着顾尔泰、速往催趱漕船乃不即起程、又为带去之章京笔帖式等、写摺具奏。若等候此摺上□日意、则与原上□日不符。况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七·朱国祯

    胜游佳境江南花木胜游。梅时玄墓。菊时娄江。桃华时蟠螭。芙蓉时西湖。尤时菁山葛僊井。杨梅时光福。樱桃时北固山。而时令佳境。则太湖月。钱塘潮。两天目松石。栖贤笋。洞山茶。鹰窠、普陀山看海及日出。庶几得之。

  • 卷第廿一·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廿一 橘豐日天皇 用明天皇 泊瀬部天皇 崇峻天皇橘豐日天皇。天國排開廣庭天皇第四子也。母曰堅塩媛。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十四年秋八月。渟中倉太珠敷天皇崩。九月甲寅朔戊午。天皇即天皇位。宮於磐余

  • 第十二卦 否 天地否 乾上坤下·佚名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

  • 卷十九·郑玄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故书“位”作“立”。郑司农云:“立读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经》‘公即位’为‘公即立’。”)[疏]“小宗”至“宗庙”○释曰:建,立也。言立邦之神位

  • 卷六 释天第八·邢昺

    [疏]“释天第八”。○释曰:《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

  • 说疑第四十四·韩非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

  • 卷十·佚名

    △福田相品第七之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有般若大甲胄轮。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轮。从初发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断。超胜一切声闻独觉。普为一切声闻独觉作大福田。一切声闻独觉乘等。皆应供养承事守护。云何般若大甲胄轮

  • 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佚名

        塞建陀罗阿罗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敬礼一切智  佛日无垢轮  言光破人天  恶趣本心闇  诸以对法理  拔除法相愚  我顶礼如斯  一切智言藏  劣慧妄说闇  覆蔽牟尼言  照了

  •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宋 法天译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归命礼正觉  及法贤圣僧菩萨说此明  所说破障碍吠多拏羯吒布多曩一切根本咒法。药叉及罗刹娑众所作邪法。

  • 御选语录卷十六·雍正

      卷十六御制序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此慧灯。续佛慧命。到者里。唯证乃知非可测。见闻知觉。一点难容。才辨聪明。丝毫无涉。但将一句无义味话。似银山铁壁看去。一时不了。阅一岁。一岁不了。阅一纪。

  • 周易传义附录·董楷

    南宋董楷撰。十四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将程颐《周易程氏传》和朱熹《周易本义》合为一帙,并采辑程、朱论《易》之说别见他书者作为附录,故题曰《传义附录》。《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董楷之学“出于陈器之,器之出

  • 商文毅疏稿·商辂

    一卷。商辂撰。商辂(1414—1486),明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正统(1436—1449)中殿试第一,授修撰。郕王监国,入参机务。景泰朝官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英宋复辟后被黜为民。成化 (1465—1487)初被起用入阁,进谨身殿大

  •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

  •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一卷,隋阇那崛多译。佛对弥勒说东方佛余九方九佛之名号功德及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