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释迦如来成道记注卷之下

唐 太原 王勃 撰

钱唐月轮山居慧悟大师赐紫道诚 注

本事本生之别讽颂重颂之殊。

此十二分教之四名。类扬论云。本事者。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梵云伽佗。此云讽诵。谓以朦妙之言缉为赞咏等。梵云祇夜。此云应颂。如经云。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是也。

象马兔之三兽渡河。

次第喻菩萨.缘觉.声闻人也。河喻十二因缘也。三人同悟而深浅不同矣。婆沙论云。三兽渡河。兔浮水上。马及一半。象穷水底。

羊鹿牛之三车出宅。

法华经三车喻也。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三乘俱以运载为义。前二乘是方便施设。惟大白牛车是实。引重致远。运载万有。不遗一物者也。宅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又三界之身为邪见之宅也。

或谓之有空守中也。

此叙如来化仪说教不同也。初说有教。次说空教。皆为不了义。守在中道。不务速说。俟其时也。

或谓之无转照持也。

空教但破有病缘。未显真灵之性。只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义。是真谛。此之无字。非断灭无。盖是遮诠。意显真空妙有真灵之性。令展转推照任持修证也。

或谓之顿也渐也。

且众生之根有利有钝。故佛说教有顿有渐。今就教有化仪顿渐。应机顿渐。就人有教授方便顿渐。根性悟入顿渐。发意修证顿渐。

或谓之半也满也。

涅盘经云。半字者是烦恼言说之本。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本。但半字是不了义。满字是了义。

或无说而常说。

般若经云。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有颂云。始於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此约如来离法界外。及三世诸佛同。故云无说。若约俗谛。则何尝不说。

或不闻而恒闻。

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皆约第一义谛也。

或保任而可凭。

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此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也。

或加被而不忘。

阿难。佛成道后二十年方为侍者。佛前后所说法或不闻。或粗闻。乃至过去佛所说。尽能忆念。以佛加被力故。宝积经云。如来以佛神力加诸有情。令念宿住。而告之曰。汝今应念於过去世。已种如是诸善法根。彼诸有情以如来力。随念皆知。

无小而不大。

此融会教体也。小谓小乘。大谓大乘。以如来逗根不同而法无大小之别也。文殊问经云。佛言未来世二十部小乘。譬如海水无有异味。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无边而不中。

有无二见。良由惑见殊致。及乎会归中道。则泯然一味矣。

三乘同入一佛乘。

涅盘经云。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一切众生皆有一乘也。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三性同归一法性。

法性者佛性也。涅盘经云。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无有差别。同一法性也。

真可谓父母孩孺导师险夷。

涅盘经云。佛念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故佛为众生慈父母也。法华经云。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险难长远。言险者即三界生死恶趣也。夷者即一乘妙道也。华严经云。佛於一切众生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为导。令究竟至安稳处故。为师。令入真实法中故。

悬日月於幽宵。

金光明经云。无上佛日大光普照。又云。安住三界如日照昼。华严经云。月有四奇特。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随时示现盈亏。三於世间澄清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如来出世亦复如是。一映蔽一切二乘外道。二随其所宜示现寿命长短。三一切世界清深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惟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又大婆娑论云。月丽高天有二种利益。一照於幽暗。二滋长草木。佛出世间亦有二利益。一照破无明痴暗。二滋长人天善根。言幽宵者谓生死界也。惟识论云。未登真觉。常处梦乡。故我说为。生死长夜。

布舟航於幻海。

如来大智大慈。具运载众生度生死岸与乐之用。故喻舟航也。一切有为法虚妄造作转变不实。喻如幻术也。烦恼奔流汩没。有情难渡彼岸。喻如海也。

为云为雨使枯槁以还滋。

法华经云。如来出世如大云起雨。於一切卉木药草随分受润。一切众生为烦恼烧煮。法水未洽。谓之枯槁。如来出世。大慈大悲随根说法。众生本有善根因之增长。故云还滋。

为救为归指穷途於寿域。

救护也。归趣也。梁僧亮法师云。主救於国。亲护於家。佛则不尔。一切皆救护也。生死旷远无际。乏於法财资用。谓之穷途。涅盘常住。不随世法迁变。谓之寿域。

暨乎所作已办功成不居将返本以还源类薪尽而火灭。

此第八双林般涅盘相也。如来度生缘毕。谓之所作已办。将息大用。示归真寂。谓之功成不居。本之与源皆一真法界也。法华经云。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华严经云。如来为示一切有为行法非安隐故。为诸人天乐着色身示无常力不可转故。十方诸佛不入涅盘际。为调伏众生示现灭度。息用名灭。非断灭也。

繇是指力地诸金河。

拘尸罗城多产有力之士。诸国无敌。故号力士生地。梵云[口*尸]离剌拏伐底。或讹略云跋提。华言有金河。是产阎浮檀金处。水之净莫过此河。梁僧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且河流奔注。喻生死遄速。金沙不动。喻佛性常住。如来因地修行时在此处六舍转轮圣王身命。今来此入灭。为报地恩故。

光流面门相惊尘剎山摇地动俱兴苦痛之声。

面门者口也。放光表最极之相也。佛光佛声山摇地震。皆相也。尘剎者无数佛国也。涅盘后分经云。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出大音声。唱言苦哉痛哉。如何一旦世间孤露。慧日灭没。丧真慈父。一切大海混浊涌沸。苦痛之声遍满世界。梁僧瑶法师云。无情尚尔。况有心者哉。

异类变容同现奢华之血。

涅盘经云。一切天龙八部人民悲恼痛切。身皮血见。如波罗奢华。梁僧亮法师释云。天竺有此华。其叶白。其脉赤也。

受纯陀之后供。

梵云纯陀。此云解妙义。是拘尸城工巧之子。来白佛言。为令世间得善果报。受我最后之供。佛许之。或问曰。经云。人天四众国王豪族皆来献供。如来皆不受。何故受此工巧子微供耶。答曰。亮法师释云。佛意不欲弃少从多。遗卑就胜。而纯陀生地虽贱。而志德甚大。苟有其道。不在贵贱。使厕下之徒皆不自轻也。言志德大者。盖悟常住法。又有言曰。为令世间得善果报。天王人王并诸豪族虽竞献珍妙。谅阙此心。亦如左传云。黍稷非馨。明德斯馨矣。问。经云。如来之身如全剂金刚无所熟二藏。在世洎灭。何故受食耶。答。此非实事。涅盘经云。如来之身已於无量阿僧祗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先受二牧女乳糜。为诸众生。复受纯陀后供。又菩萨处胎经云。至九地菩萨方见如来食。时言捷疾。天人接佛所食。将往十方世界施作佛事。若维摩化人取香积佛饭也。

纳毗夜之密言。

毗字合作卑字。梵云波卑夜。译云恶。是魔王波旬名也。涅盘经云。魔王持宝献供上佛。并说咒护法。佛言。我受汝咒。为护将来众生及四部弟子故。

唱四德以显三伊。

四德者。常乐我净。此四是涅盘果也。三伊者。谓般若.解脱.法身。此三是涅盘体也。梵书伊字只三点。一点在上表法身。两点在下。左点表般若。右点表解脱。此约能依所依论也。涅盘经云。如来唱言。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般涅盘。

指万有而归一性。

万有者。有情大数也。一性者。佛性也。如来至涅盘会上。方直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训多罗迦叶四十二请问已周。

涅盘会上有多罗聚落迦叶氏菩萨。申三十四问。首言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按梁武帝为高僧宝亮法师制涅盘经义疏序。略云。发迦叶之愤悱。吐真实之诚言。三十四问参差异辨。方便劝诱。各随言答。今言四十二。是泽州远法师疏分开也。

度须跋陀罗八十一化缘将毕。

梵云须跋陀罗。华言善贤。是外道之师。闻佛说涅盘甚深之义。智超惑亡。投佛出家。佛命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挂身。即席证阿罗汉果。年已八十一。佛记言。此我最后得度弟子也。

破十仙之横计使获朝闻。

十仙者。涅盘经云。一阐提首那。二婆私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婆罗门。十须跋陀罗。此十仙皆是外道上首。有大名称。国王师重。其徒实繁。於涅盘会上各肆本宗所见。竞纵伪辨。问难如来。如来一一破其宗计。由是词穷理尽。亡羊多岐。同归一路。即席皆证道果。朝闻者道也。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建四塔之崇规遐滋末叶。

此谓人闻四塔也。一如来生处塔。二如来成道处塔。三如来转法轮处塔。四如来般涅盘处塔。

将欲明有为之有灭表无相以无生。

有为者世谛法也。一百法中。九十四法皆生灭法。般若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相者真谛也。无为法性。众伪已尽。非一切相。故非生灭也。

上升金刚身往复虚空界。

涅盘经云。如来以黄金色身示诸大众言。我於累劫修难行苦行。得此金刚不坏之身。我今化缘已毕。将入涅盘。汝等细观。今日则有。明日即无。乃从宝床上升空中。高七多罗树。如是七反。复归宝床。

日月其犹坠落萤光如何久留。

日月天寿五百岁。即人间一千八百万岁。以人寿百年比之。若萤火也。教示胜光王经云。日月有神用势力。放大光明。遍照世间。终归隐没。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诫有常身使无放逸。

四大.五蕴.三十六物。是无常身。而凡夫外道计之为常。涅盘经云。佛言。我於往昔。为汝等故。无量劫舍身命财。求无上菩提。是故汝等於我灭后。应广修行。速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此如来最后垂诫。

於是还登玉座首卧鹤林。

还登者。如来自空下也。玉座者。即所卧宝床也。首卧者。谓北首卧也。天竺以北为上故。又表佛涅盘后。遗法久炽北天故。佛涅盘处有树。梵云娑罗。华言坚固。四方各二。合则成八。高五丈。上合下离。其树佛灭时枯悴变色如白鹤。故云鹤林。

遍游三昧之门将复一真之性。

三昧者正定也。一切圣人所由。故曰门也。一真性者法界也。涅盘经云。大涅盘者是诸佛如来法界。

逆入顺入全超半超。

此叙遍游三昧门也。涅盘经云。如来临般涅盘时。入初禅。初禅出入二禅。如是乃至四空处天。入灭尽定。此名顺入。若出灭定入非非想天定。乃至出初禅。此名逆入。若初禅入三禅出。三禅入空处出。乃至非非想处出。此名半超。若初禅入乃至非非想天定出。此名全超。如是超禅。经七反复。乃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般涅盘。

依四禅之等持湛三点之圆寂。

涅盘经云。世尊於娑罗林下寝宝床上。於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便般涅盘。等持者。梵云三摩地。谓平等任持一聚心心所法。令不散乱。深取所缘。名等持。即七定之一也。今言依四禅。合是根本定。梵云驮那演那。此云静虑。婆沙论云。此定定慧平等。余定阙少。不名静虑。此通有漏无漏有心。不通无心。湛者寂然也。三点者。见上伊字注。圆寂者。涅盘也。梵云波利眤缚南。此云圆寂。圆谓德无不备。寂谓障无不尽。故今称涅盘亦梵语之略。具足应云般利涅盘那。华言普究竟。谓一切烦恼结习普究竟故。

是时也人天叫躄鸟兽哀唬飘风骤云山吼波逆。

此略叙佛涅盘时变异之相。文可解也。按古今论衡云。佛涅盘时。当此土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也。是日暴风急起。发损人舍。摧折林木。山川大地宫殿震动。穆王问群臣。太史扈多奏。西方圣人入灭。哀相现尔。涅盘经。师子吼菩萨问曰。如来何故二月十五而般涅盘。佛言。春阳之月。华木荣茂。鸟兽孚乳。众生多起常想。如来为破如是想故。若以世寿算。佛止此年七十九岁矣。金光明经。信相菩萨作是思惟。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于时所居忽然广博严净。有四如来现在其前而告之曰。一切诸水可知几滴。诸须弥山可知斤两。一切大地可知尘数。虚空分界可知边际。无有能算释尊寿命。不应生疑。

案轮王之古式方俟葬仪。

涅盘经云。阿难问佛葬法如何。佛言。当依转轮圣王仪式。

命力士以捧持竟无能动。

拘尸城力士。诸国无疋。共举金棺。竟不能动。此时摩耶夫人自忉利天下至涅盘处。执佛衣钵钖杖唬动闷绝。尔时如来金棺自开。起身合掌问讯慈母。远屈下来。诸行法尔。愿勿啼泣。阿难白佛。后人设问如何应答。佛言。但云佛涅盘后。摩耶夫人下来。佛为将来不孝众生从金棺起。合掌问讯。应如是答。

繇是金棺自举绕拘尸之大城。

涅盘经云。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得平等福。金棺自举升虚空中。徐徐而行。天人龙神香华音乐随绕供养。自拘尸城西门入东门出。南门入北门出。如是出入。经于七反。人民瞻礼讫。然后自至茶毗香台之上。

宝炬不然驻阇维之盛礼。

梵云阇维。此云焚烧。经云。一切人天皆执宝炬。欲然香薪。火到皆灭。阿难告众曰。如来待大迦叶。故未然也。

莫不未生怨在於王舍创结梦於十号慈尊。

未生怨。即王舍城主阿阇世王小名也。佛涅盘时。王卧疾。得五恶梦。及窹方知佛已入灭。十号谓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慈者大慈四等心之一也。

大迦叶远下鸡峰获瞻礼於千辐轮足。

鸡峰者山有三峰。如仰布鸡足。名鸡足山。摩诃迦叶在彼住止。去拘尸城远。闻佛入灭。不运神足。将五百众奔至双林。七日方到。佛出双足於棺外示之。迦叶瞻礼悲泣。见足底千辐轮相金色炳耀。说偈赞讫。於是如来出大音声。我以正法眼付汝。当作依止。然后佛足还入棺中如故。

毕以兜罗致[迭*毛]圣火自焚。

兜罗者天竺绵也。致[迭*毛]者天竺贵布也。依转轮王葬式缠裹全身。火既不然。迦叶语曰。如来金刚之身非世间火而能烧之。於是如来以大悲力从心卍字中涌火而自然之。故云圣火。

爇王众栴檀之薪注帝释金瓶之水。

荼毗香薪。皆天王人王所奉。故曰王众栴檀也。帝释先告佛乞半身舍利归天供养。佛唯许右颊上腭一牙。洎火已焚。七日而烈焰未灭。龙王作念扑灭是火。先取舍利。皆尽力不能沃灭。及天帝释躬持金瓶注水。火乃息矣。见裹佛身千[迭*毛]唯着身。并最上二[迭*毛]宛在中间。诸[迭*毛]皆为灰烬。其顶骨乃四牙灿然不动。帝释禀教。惟取所许一牙。迎归天宫建塔安置供养。此天上第四塔也。

彼愿力犹在悲心尚熏碎金刚之胜身为舍利之遗骨。

一切佛始发心皆有四愿。一云未度令度。而众生界未尽。我愿亦未尽。故於真如界中大悲心内现起化身。广度众生。虽示灭度而留舍利流布世间。令瞻奉供养发心生善。故云愿力犹在。悲心尚熏也。涅盘经云。以胜金刚定。自碎金刚身。不舍於大悲。舍利犹分布。

於是八国严卫四兵肃容各自捧於金坛竞归兴於宝塔。

八国者。天竺强国也。四兵者。象马车步也。坛者瓶属。以金为之。梵云苏鍮婆。此云宝塔。凡土木砖石成者。但有佛舍利。皆名宝塔。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有舍利八斛四斗。八国王各严四兵来争。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时有智臣告曰。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我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於是若牙若发迦叶波礼於忉利天宫。

忉利天帝释建塔有四。一如来发塔。即悉达太子入雪山时自截下发掷於空中者。二箭云。憍梵波提头面礼众中清净大德僧。象王既去象子随。太师既灭我亦灭。於是化火自焚。

一灯灭而一灯续。

灯者。如来正法眼喻如灯也。有照暗除昏之用。故净名有无尽灯义在此也。如来般涅盘时。付嘱大迦叶。迦叶灭度付阿难。阿难灭度付商那和修。自下二十七祖但一人传一人。故圭峰云。先祖草昧防失。故一人传一人。世代已有所。凭任千灯千照。

莫不大迦叶云迎千众。

佛既涅盘。诸外道喜曰。瞿昙在日。教法犹火。今既灭度。不久扑灭。时梵王帝释与诸天王皆来请迦叶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嘱尊者。宜早结集。於是迦叶遣使往弥卢山顶。击铜揵椎。声中有言。遍召圣弟子无学千人至摩竭提国上茆城毕钵罗窟。请阿阇世王为檀越外护。结集遗教。

阿难陀雷吼三轮。

梵云阿难陀。华言庆喜。是佛堂弟。出家之后。二十年为佛侍者。多闻第一。初结集场中唯取无学圣人。时阿难尚居学地。被迦叶揖出众。阿难愤闷。乃於林中习上地定。断尽烦恼残结。即证阿罗汉果。即来门外白众求入。迦叶语曰。若已得无学。当从门隙中入。阿难应声乃入。礼拜大众。迦叶请优波离集律藏。阿难集经藏。阿难升座。众有三疑。一疑佛再出。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洎阿难唱如是我闻。群疑皆释。言雷吼者。法句经云。比丘摩诃卢达嚫。声如雷吼。或以阿难比之。三轮者谓声舌语也。然声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听者无厌。四入心爱乐。五谛了易解。阿难具此。故云雷吼三轮。

商那表定於未来。

如来在日游摩突罗国。指一青林谓阿难曰。此名优娄茶山。吾涅盘后有比丘名商那和修。於此起伽蓝。说法教化多所利益。至佛灭度后。阿难弟子名商那和修。阿难欲灭。付法与之。大行教化。果如佛言。商那度优波鞠多长者为弟子。一日至彼所坐床上。鞠多诸弟子皆不识。多起慢心。商那乃举手空中。甘露雨下。现五百法门。鞠多不识。商那曰。佛入此定。目连不达。目连入诸。比丘不达。我入。汝不识。我得七万七千本生经。八万毗尼。八万毗昙。汝皆不达。我若去。诸法门随去也。

鞠多化筹而盈室。

优婆鞠多。商那和修付法弟子也。佛在日有外道尼犍子。名萨遮。聪明辨利。博达众论。诸王皆拜为师。然知佛法正妙。欲求出家。来白佛言。若我出家得如佛否。佛言不得。又问如舍利弗.目乾连乃至问如已下五百比丘否。佛皆云不得。若我灭后无诸大人然后如也。佛语众曰。我灭近百年。此外道生摩突罗国。名优波鞠多。华言近护。出家证果。化人无数。至期皆如佛记。於中印土说法教化。凡受化俗人夫妇偕得道者。即掷一筹置於石室中。室高二丈。纵横三丈。其筹遂满。至鞠多灭度。弟子名通真量。只用此筹阇维之。

始自坏梁之感。

大迦叶将涅盘。付法与阿难已。捧佛所付衣入鸡足山入定。待弥勒下生。先阿阇世王有约。尊者入灭必来告我。乃往辞。王睡不见。王於睡梦屋之大梁折乃寤。方知迦叶入灭不俟。驾奔至山前。其山已合。先是迦叶入山时有要期云。若阿阇世王来。及弥勒下生。此山方开。洎王来山为之开。见迦叶捧衣端坐其中。王瞻礼悲泣。赞颂讫。山乃复合。

终乎流乳之征。

西天传法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在罽宾国。然知有难不可苟免。乃付一衣一偈与弟子婆斯多尊者语曰。吾此有难。汝当往他国行化。其后外道昌炽。谮於弥罗掘王。王失正信。乃毁法坏寺。执剑斩师子首及。白乳涌高数尺。於是彼国传法终在此人。

缾器异而水必同。

阿含经云。阿难传持佛法。犹缾水注置余器。缾器虽殊而水无别。

灯点殊而光终一。

灯点喻传法。人光喻如来。法虽一灯分千。而光明无二。

是以大乘之真空妙有文殊弥勒异其宗。

真空妙有。大乘之至理也。然佛法虽惟一味。而投机随根不无其别。且文殊菩萨弘一性宗。此克实约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弥勒菩萨弘五性宗。谓一声闻性。二缘觉性。三大乘性。四不定性。此不定性谓第八识中具有三乘种子。遇缘即修。故云不定。五无种子性。此谓第八识中无闻熏种子。非如瓦石之无也。如善戒经云。无种性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小乘而分[迭*毛]析金上座大众元其部。

小乘教者。佛为钝根方便施设。元无别本。至佛灭后。师资相授互相予盾。派流遂别。出三藏记云。佛在日。有长者梦一贵[迭*毛]。忽自分为五段。怖以问佛。佛言。此表我灭后律藏分为五部。又有因缘经说。频婆娑罗王梦一枝金杖斩为一十八段。以白佛。佛言。表我灭后小乘教分为十八部。言上座.大众者。二根本部也。

或十支宏阐。

此序圣弟子造论破邪立正也。言十支者。一略陈名数支。即百法论。二粗释体义支。即五蕴论。皆天亲菩萨造。三总色众义支。即显扬论。四总摄大义支。即摄大乘论。皆无着菩萨造。五分别名数支。即杂集论。无着.师子觉.贤慧等三菩萨造。六离僻处中支。即辨中边论。无着菩萨造。七摧破邪山支。即二十唯识论。八高建法幢支。即三十唯识论。皆天亲造。九庄严体义支。即大庄严论。十摄散归观支。即瑜伽论。皆慈氏菩萨造。

或千部郁兴。

天亲菩萨是无着菩萨俗中亲弟。法中小师。始宗有部。造五百论。明小斥大。天竺无敢敌者。无着是初地菩萨。观其弟大乘根缘将熟。乃假疾召归。甫近一驿。遣一弟子往接。至夜同馆宿。其弟子夜诵大乘一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天亲闻之。豁然悟解大乘正理。且悔昔诽斥深咎何补。元其罪本但是舌根。乃起手执利刀欲截其舌。无着遥知。伸臂捉住。谕之曰。汝悟大乘。盖其时矣。昔以舌毁。宜以舌赞。可补其过。苟断舌不言。其利安在。天亲受教乃止。戴星而行。洎觐本师。谛听慈旨。便造大乘论。累五百部。故天竺呼为千部论师焉。

马鸣龙树继其芳。

此二菩萨。始事外宗。皆回心正法。出家宣扬大乘。俱为论师。

无着天亲播其美。

此乃贤师哲资。俱大论师。已见前注。

或提婆凿眸而作器。

提婆菩萨是龙树弟子。才敏辨义。擅名五印。住南天竺。初得法已。人未归信。其国有大自在天庙。铸金为像。高二丈。以颇黎宝为眼。用机能动。凡人不敢正视。提婆入庙验之。从观者众。时天像动眼向提婆。提婆语曰。神则神矣。何斯小哉。当以精灵感人。智德伏物。而假黄金自多。颇黎荧惑。非所望也。乃登梯凿出其眼。神遂无灵。由是提婆声化大振。今详器合是气字。缘本传无作器事。盖提婆欲扬正法。乡人未信。故作气验神。

陈那吼石以飞声。

陈那菩萨。大论师也。初劫有外道伽毗罗。修世定。得五神通。造论名僧佉萨怛罗。此云数论。恐后人破我此义。乃往大自在天求长生术。天曰。我化汝为一物。最极长寿。无越石也。乃遍告门徒。我将化石。若有人难我论。令书於石上。我自通答。洎陈那造因明论。将破邪解。知此石是彼外道。乃书比量於上难之。斯须答文隐出。陈那再立量答文。经宿方出。至第四量难之。石不能答。忽大吼一声。震烈迸碎。故天竺云陈那有吼石之能。

或百偈齐祛於外宗。

论师名比罗。是马鸣菩萨弟子。造无我论百偈。到处执我外道无不摧伏。

或十而翊赞於遗颂。

天亲造三十唯识颂。后有护法菩萨十大论师共造释文赞成之。今唯识论是。

或闻经而夜升兜率。

无着菩萨入法光定。夜升兜率天。请问慈氏金刚经义。慈氏说八十颂申明大义。无着约十八住处造论二卷。天亲约断二十七疑造论三卷。

或待佛而窟寄修罗。

明辨论师欲求长生。待慈氏下生。乃往南印度修罗窟前诵金刚咒咒白芥子。击其石门。石门遂开。明辩摄衣奋入。相随入者六人。石门乃阖矣。梵云阿修罗。华言无端正。神也。

或剑誓首以要期。

提婆菩萨受出家法已。於天竺国四衢道中敷高座。作三论云。一切圣中佛为第一。一切法中佛法第一。一切救世僧为第一。八方论士有能破此义者。我当斩首谢屈。既鸣鼓已。八方论士皆集场中。亦各立要。若我不能破此义者。亦斩首为谢。如是宾主敌论涉于三日。八方论士辞义皆堕。各请斩首。提婆告曰。我所宗法仁治万物。不斩汝首。但斩汝发。与死无别。於是八方论士皆剃发出家。

戒象驮金而请释。

天亲菩萨为众讲婆沙论。以一日所讲之义乃造一颂摄之。用赤铜叶刻字置象头上。出金五十片置象尾上。自坐中间。击鼓唱言。有能破此义。当奉此金。诸国无人能破。乃将颂并金寄与罽宾国。诸婆沙师亦不能尽解。彼诸师却加金五十片回饷天亲。请作释文。天亲由是自造长行释颂。即今俱舍论是。

或赏能而食邑。

论师摩陀那。才辩纵横。因论义得胜。频婆娑罗王割一邑以赏之。

或得胜而建幢。

付法藏传云。马鸣菩萨於富那夜奢处得胜法已。乃建大法幢。

或论般若之理也名灯。

南天竺国论师名迦毗。造论名般若灯。谓根本无分别智有寂照之功。故以灯为喻。

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

昔迦湿弥罗国有论师名众贤。见天亲俱舍论乃造五千颂斥其非义。名俱舍雹论。以世间雹能坏稼穑华果。故以喻为名。乃将徒持论寻访天亲欲定是非。天亲为诸国无正人为量果。遂避而未就。甫近一驿。众贤忽觉气衰不能前进。乃修书遣弟子送论与天亲。其书略云。不自量力。作为此论。智小谋大。死期至矣。菩萨抑扬至理。若得存遗文则死而无恨也。天亲读其论。见文多顺己义。又重其知过。乃为更名顺正理论焉。

莫不殊涂异辙终会一源自有及空咸归万德。

殊涂异辙。谓外道小乘也。自有及空者。皆边见也。一源万德者。谓大乘真谛实性也。

自商周见虹贯。

周书异记云。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贯连。王问。太史扈多奏。西方圣人入灭衰相耳。

炎汉梦金人。

后汉第二主孝明帝。永平二年夜梦金人丈六飞至殿庭。光明炳耀。且问群臣。通人傅毅奏曰。西方圣人号佛。陛下所梦必是彼也。博士王遵奏。臣按周书异记云。大史苏由奏昭王曰。西方有圣人出。一千年后声教来此。陛下所梦即其事也。

教及神州声流华夏。

声亦教也。此方教曲以佛无漏声为体。故云声教。又唯识论用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矣。时明帝纳王遵奏。乃遣中郎将蔡歆.泰景博士王遵一十八人同往西域迎佛法。至月支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梵僧。并白[迭*毛]画释迦像.四十二章经。白马驮至洛下。即后汉永平十年丁卯。为此土有三宝之始也。明帝勑图释迦像於西阳城门上及显节陵上供养。即此土画像之始也。有唐高僧大律师道宣居终南山。以戒德律行至高。北天毗沙门王常遣二天人冥佑之。宣尝经行失脚将堕阶下。时天人承足方现其身。因问。其称是天人。宣问曰。如周之苏由.扈多。汉之傅毅.王遵。吴之阚泽。皆素未识佛法而能知圣人生灭声教将来。辩佛法为上。彼何人耶。天人黄琼答曰。彼皆天人也。为佛法流行此土。天遣降神佐国。宣明佛法故也。

勃叨生季世获奉真谭虽录续而以叙金言在飘零而不逢玉相。

释迦如来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唐三世在像法之末。故云季世也。三藏至真之教。谓之真谭也。如来金口所宣。谓之金言。佛眉间白毫相光。谓之玉相也。

见闻尽尔宗致昭然盖委遗文不复备而言也乃为铭曰。

化起从本源

化起谓三类佛身。本源谓一真法界。

功成应贤劫

如来经三无数时修六度万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针锋许非是如来舍命处。此谓功也。然灯佛授记於此贤劫成佛。梵云跋陀劫簸。此云贤时。犹纪年之类也。

万行显真宗

天真佛不从外来。一切众生各各具有。但由虚妄流转。二障覆蔽。不能了知。故菩萨修六度万行。功德庄严既满。用根本无分别智照真如理。於金刚道中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集气於解脱道中显出法身。若用药磨镜也。

三祇积鸿业

梵云阿僧祇。华言无数时也。今略云三祗。菩萨经此修六度万行谓之鸿业。

为法出於世降灵示分胁

无常经云。若世间无老病死三法者。如来则不出现及说调伏等事。

眉横天帝弓

华严经云。眉细曲如帝释弓。经音云。虹名天弓。

目带青莲叶

肇法师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将为喻。

仙师相垂泪天神争捧接灌顶当在宫飞轮化弥帖

帖静也。灌顶者。转轮圣王子。将绍王位。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其顶上。乃冠其首。尔时七宝自空而来。其金轮宝飞往四天下。一切国土悉自归化。

宗承天日贵象贯师子颊

天日者佛祖姓也。师子颊圣王即日种之后。是佛祖也。

善教谁与传

本行经云。太子自七岁入学。王请婆罗门毗奢蜜多罗教文。羼提提婆教武。頞谁那教算。虽立三师。而太子文武算法通达。三师皆神伏。所谓无师智.自然智生而知之也。或问此无师智自.然智莫与外道自然同否。答曰。非也。斯是常住之义。虽不约缘生。要假缘显。故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也。

抨弹独豪侠

经云。太子年十五。与众斗射。嫌诸弓软弱。令取祖庙转轮圣王弓来。众人皆不能施张。唯太子安坐微挽而满。弹其弦声。远迩震响。由是皆伏其力。

游观惊老死逾城弃臣妾落发亲宝刀[卯/贝]衣遇群猎寄迹狎麋鹿苦身示羸怯食糜人尽知坐草魔方慑洁若莲出水明逾镜开箧山海类高深云雷等辞捷

大婆娑论云。如来升有余涅盘空界。兴大悲云。发胜慧电。震空无我雷音词。谓四辩中无碍辩也。捷谓七辩中捷辩也。如来具此诸辩。故知一切法名相句义。乐说纵横而无遗失怖畏。分别了了故。

三时教弥阐

佛所说教有三时别。第一时说有教。第二时说空教。破前有病。第三时说中道教。双治二病。故或问如来出现本为大事。如何先说有教化人耶。答。此时执常外道多。若说大乘常住之法。小根之人有谤法之罪故。

万类根自惬

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谓密口一音。殊类异解。

四问聊欲酬

智度论云。佛涅盘时。阿难申四问。一问佛灭度后诸比丘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二问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三问恶性比丘如何调伏。佛言梵坛治之。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言当云如是我闻。

十仙度相蹑(见上注)补处记慈氏

凡一化佛灭度。必授一菩萨当来何劫於此处成佛。说何法。度几众生等。名为补处菩萨。今释迦佛授慈氏菩萨补处之记。

遗文嘱迦叶

涅盘经云。佛言。我所有无上正法。悉付嘱摩诃迦叶为作依止。

卧树徒载春

卧树。谓娑罗树也。

香薪已焚[迭*毛]悲心及绵远舍利光炜烨

梵云设利罗。今讹略云舍利。华言骨身。所以不译者。恐滥凡夫骨身故。又云驮都。此曰不坏。义有二种。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种。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红色。三发舍利。黑色。唯佛舍利有五色。神通变化。不为一切物所坏。经无量劫常在。具足驮多之义。

独我生后时余波幸沾涉

独我者。王氏自叹之辞。生当像法之后。故谓后时。佛遗教谓之余波幸。小雅曰。非分遇福也。宝雨经云。如来於一切诸法会中。以法雨水灌人天顶。故云沾。沾者濡也渍也。毛诗注云。水行为涉。斯谓沐法雨入法流也。音义指归云。注犹源也。俾寻波讨源。文义无失。此记文皆内曲事迹。不可易知。今引诸经论以为注。非出之胸臆也。其有事实与世相违。乃假问端。亦引经为答。所贵照我佛之化迹。以释人之疑情。博达君子不以枝诃为诮焉。

夹注成道记卷之下(终)

猜你喜欢
  洪武时代的僧律·太虚
  有为无为法品第十·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三·睦庵善卿
  法华玄论卷第五·吉藏
  卷第十五·通云
  摄大乘论释论 第七卷·世亲
   第十五則 雲門倒一說·胡兰成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二·本谧
  佛说较量寿命经·佚名
  降魔救世与抗战建国·太虚
  学密宗者多失本旨·印光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七·宗喀巴
  卷第十一·宗密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九·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九段成巳下【以下从二妙集补入】寿梦庵张信夫一杯瓮头春持寿丹山客洗盏至客前共坐林下石酒酣语益真道合意自适东风吹醉眼高兴寄空碧人生天地间迅若驹过隙胡为就羁缚惴惴从物役

  • 卷十一·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十一赵秉文三与厐才卿雨中同游太寜山羣山西来高崔嵬太寜万叠屏风开半天截断参井分夕阳不到吟诗台【寺有吟诗台冯瀛王寓笔研于此】近都形胜甲天下况此万斛藏琼瑰青蛟百道走玉骨下赴

  • 侯寘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侯寘(生卒年不详)字彦周,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晁谦之之甥,南渡后居长沙,曾为耒阳县充,乾道、淳熙间尚在世。有《懒窟词》一卷。所作《眼儿媚》词,注云“效易安体”,今李清照原词未见。又有鼓子词二首,皆为金陵府会所作

  • 梁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辖,位济阴太守。辖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从事。副子生皇祖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道赐生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爲始族弟。皇考外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佚名

    万历四十年十一月辛卯朔兵部以考选军政请将右府佥书西宁侯宋光夏诚意伯刘荩臣都督佥事王问前府佥书宁晋伯刘天锡平江伯陈启嗣后府佥书彭城伯张守忠管理红盔永康侯徐应坤伏羌伯毛国器成国公勋卫朱纯臣彭城伯勋卫张嘉猷

  • 卷之四十五·佚名

    宣统二年。庚戌。十一月。丙辰。谕军机大臣等、电寄赵尔巽、据电奏、请仍准道员蔡琦试办川省兵工厂等语。着照所请。  ○御史世珣奏、宪政实行。宜仿各国模范。宽其选举之权。严其被选之士。下宪政编查馆知之。 

  • 卷上·江休复

    山谷《茶磨铭》云:“楚云散尽,燕山雪飞,江湖归梦,从此祛机。”都下鄙俗,目军人为赤老,莫原其意,缘尺籍得此名邪?狄青自延安入枢府,西府迓之,累日不至,问一路人,不知乃狄子也。既云未至,因谩骂曰:“迎一赤老,累日不来

  • 傅慎微传·脱脱

    傅慎微,字几先。他的祖先是秦州沙溪人,后来迁徙到建昌。傅慎微移居长安。宋朝末年,他中了进士,逐渐升任河东路经制使。宗翰攻下汴京后,派娄室平定陕西。傅慎微率领军众迎战,战败被俘,被送到元帅府。元帅宗翰喜爱他的才学,不杀

  • 卷一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艺文略【四】史类第五下【传记 地理 谱系食货 目録】传记【圣贤 名人 列传 列女杂録 别録 科第 名号】【臣】等谨案郑志传记一门分目十三最为繁杂今从钦定续通志之例各加删并凡分

  • 卷九十八·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八宋 赵汝愚 编刑赏门法令上仁宗论编敇当任逹识大儒宋 庠臣伏以国朝以来诏数下而建条比牒连名充曹创府烦科碎目与日而增每罚一辜断一事有司引用皆连篇累牍不能徧举率不纪岁则别加论次

  • 卷一百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八歌颂四十八【举贡诸臣三】万寿诗【七言律二首】贡         生【臣】韩省曾太平天子寿无疆沧海恩波雨露瀼佛日仙霞双阙敞吴绫蜀锦九衢张臣民喜奏琅璈乐川岳钦陈沆瀣觞共祝三

  • 卷六 六之四·孔颖达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兼葭,上古恬反,下音加。被,皮寄反。[疏]“《蒹葭》三章,章八句”至“国焉”。○正义曰:作《

  • 卷一百三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六宋 陳祥道 撰重翟【先儒謂重翟當玉路右從王祭祀先王先公羣小祀所乘者也衛侯夫人始嫁翟茀以朝盖厭翟也則王后始嫁重翟可知】厭翟【厭翟當金路右從王賓饗諸侯者也行

  • 纲领·朱公迁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     元 朱公迁 撰纲领 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言为诗【辑録朱子曰按关雎之序其间有统论诗之纲领者数条乃诗大序宜引以冠经首使学者得以考焉又曰大序言之已然亦有不满人意处

  •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自融

    密庵杰禅师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

  • 敦煌译本·佚名

    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 [燉煌出 . ])西京大兴善寺石璧上录出慈恩和尚奉 诏述序梵本般若多心经者,大唐三藏之所译也。三藏志游天竺,路次益州,宿空惠寺道场内。遇一僧有疾,询问行止。因话所之,乃难叹法师曰:&ldq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五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五卷颂古侍者 无隐 编世尊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思佛紫金光聚照山河。天上人间意气多。曾敕文殊领徒众。毗耶城里问维摩世尊因。乾闼婆王奏乐。其时山河大地。尽作琴声。迦叶起舞。王问迦叶

  • 贞观政要·吴兢

    10卷。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另说成于开元末天宝初或开元八年。吴兢(670~749),汴州浚义(今河南开封市)人。本书是一部政书,汇集了唐初的政治言论,实际上是对唐太宗君臣治国经验的全面总结。在当时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