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五品 无碍解分别

一 经分别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义之智为义无碍解。于法之智为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之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苦之智是义无碍解。于苦集之智是法无碍解。于苦灭之智是义无碍解。于至苦灭道之智是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之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因智是法无碍解。于因果智是义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所有法之生、存在、等生、生起、现起、现前,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其诸法,其诸法之生、存在、等生、生起、现起、现前,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其法之于解、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于老死智是义无碍解。于老死之集智是法无碍解。于老死之灭智是义无碍解。于至老死之灭道智是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是于生之智、有之智、取之智、渴爱之智、受之智、触之智、六处之智、名色之智、识之智、道之智是义无碍解。于行之集智是法无碍解。于行之灭智是义无碍解。于至行灭之道智是法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此中,如何为法无碍解耶?于世有比丘,知法为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本事、本生、希法、方广,是言法无碍解。彼知彼彼之所说“是彼所说之义”、“是此所说之义”,是言义无碍解。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二 对法分别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善耶?于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彼为初起,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为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善耶?彼时有欲缠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有行……喜俱行、智不相应……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善耶?于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地遍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乃至……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善耶?于彼时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善耶?于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乃至……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不善耶?于彼时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见相应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彼为初起,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不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不善耶?于彼时有不善心之生起,以喜俱行、成见相应、有行……喜俱行、成见不相应……喜俱行、成见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成见相应……舍俱行、成见相应、有行……舍俱行、成见不相应……舍俱行、成见不相应、有行……忧俱行、恚逆相应……忧俱行、恚逆相应、有行……舍俱行、犹豫相应……舍俱行、掉举相应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彼为初起,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不善。于是等诸法智是法无碍解。于是等异熟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善业之已作,自已积集之异熟,有眼识之生起,以舍俱行、色所缘,其时有触、受、想、思、心、舍、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之缘起无色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为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有耳识之生起,以舍俱行、声所缘……有鼻识之生起,以舍俱行、香所缘……有舌识之生起,以舍俱行、味所缘……有身识之生起,以乐俱行、触所缘,其时有触、受、想、思、心、乐、心一境性、意根、乐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善业之已作,自已积集之异熟,有意界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触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其时,有触、受、想、思、心、寻、伺、舍、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善业……异熟,有意识界之生起,以喜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彼为初起;其时,有触、受、想、思、心、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意根、喜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之智……乃至……于诸智智为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之善业……异熟,有意识界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其时有触……舍根,又有所余之无色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之智……乃至……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欲缠善业之已作,自已积集之异熟,有意识界之生起,以喜俱行、智相应……喜俱行、智相应、有行……喜俱行、智不相应……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舍俱行、智相应……舍俱行、智相应、有行……舍俱行、智不相应……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修色生之道,离欲……乃至……地遍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离欲……乃至……地遍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修无色生之道,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无色缠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苦迟通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苦迟通行、空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不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有眼识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者……乃至……有耳识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声为所缘者……乃至……有鼻识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香为所缘者……乃至……有舌识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味为所缘者……乃至……有身识之生起,以苦俱行而或以触为所缘者……乃至……其时有触、受、想、思、心、苦、心一境性、意根、苦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由不善业之已作,由已积集之异熟,有意界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触为所缘……乃至……有意识界之生起,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其时,有触、受、想、思、心、寻、伺、舍、心一境性、意根、舍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有意界之生起,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触为所缘……乃至……有意识界之生起,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喜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乃至……有意识界之生起,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舍俱行而或以色为所缘……乃至……或以法为所缘,或以彼等为初起,其时有触、受、想、思、心、寻、伺、舍、心一境性、进根、定根、意根、舍根、命根;其时,又有所余缘起无色之诸法,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如何诸法是无记耶?于彼时有意识界之生起,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喜俱行、智相应……乃至……喜俱行、智相应、有行……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乃至……喜俱行、智不相应、有行……乃至……舍俱行、智相应……乃至……舍俱行、智相应、有行……乃至……舍俱行、智不相应……乃至……舍俱行、智不相应、有行……乃至……修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离欲……乃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一……地遍具足第五禅定而住……修无色缠之禅定,以作无记而非善非不善非业异熟,以现法乐住而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处想俱行而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是无记。于是等诸法智是义无碍解。依彼辞而有是等诸法之表,于其法之辞、说明智是词无碍解。依彼智而知是等之诸智,“是等之诸智是以此为义明了者”,于诸智智是辩无碍解。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三无碍解者,是依欲缠之善,四智相应心生起之时,依作无记,四智相应心生起之时而生起。义无碍解者,是其等之时,于四道而生,于四果而生。

三 问分

四无碍解者,是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四无碍解几何为善耶?几何为不善耶?几何为无记耶?……乃至……几何为有诤耶?几何为无诤耶?

有善、无记。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三无碍解是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义无碍解是异熟、异熟法法、非异熟非异熟法法。三无碍解是不已取顺取,义无碍解是不已取顺取、不已取不顺取。三无碍解是不有杂染,义无碍解即不有杂染杂染、不有杂染不杂染。三无碍解是有寻有伺,义无碍解是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三无碍解是能趣积集、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义无碍解是能趣积集、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三无碍解乃非有学、非无学,义无碍解是有学、无学、非有学非无学。三无碍解是小,义无碍解是小、无量。词无碍解是小所缘,三无碍解是小所缘、大所缘、无量所缘。三无碍解是中,义无碍解是中、胜。三无碍解是不决定,义无碍解是正性决定、不决定。词无碍解即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因或道增上;义无碍解是非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二无碍解是道所缘、非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所缘或道增上。三无碍解是已生、不已生,不可言可生;义无碍解是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词无碍解是现在所缘,二无碍解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义无碍解是过去所缘、未来所缘、现在所缘,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内外。词无碍解是外所缘,三无碍解是内所缘、外所缘、内外所缘。无见无对。

因。有因。因相应。以因为有因。以因为因相应。不可言非因有因或非因无因。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三无碍解是世间,义无碍解是世间、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三无碍解是有漏,义无碍解是有漏、无漏。漏不相应。三无碍解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义无碍解是不可言以漏为有漏,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三无碍解是漏不相应有漏,义无碍解是漏不相应有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非系……非暴流……非轭……非盖……非异取……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非染……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三无碍解是有寻,义无碍解是有寻、无寻。三无碍解是有伺,义无碍解是有伺、无伺。有喜。无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非乐俱行。舍俱行、非舍俱行。三无碍解是欲缠,义无碍解是欲缠、非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三无碍解是所属,义无碍解是所属、无所属。三无碍解是不出离,义无碍解是出离、不出离。三无碍解是不决定,义无碍解是决定、不决定。三无碍解是有上,义无碍解是有上、无上。无诤。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十二·延寿
  善求恶求缘品第三十二·佚名
  刻准提心要序·佚名
  卷第二·霁仑超永
  大鱼事经全文·佚名
  校量布施功德缘·佚名
  不真空论第二·僧肇
  世界和平运动的罗斯福·太虚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第三·昙旷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六(本)·窥基
  卷五十(玄奘译)·佚名
  德风禅师语录卷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延寿
  弘明集卷第十二·僧祐
  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七·徐世昌

    汪缙汪缙,字太绅,号爱庐,吴县人。诸生。有《二耕草堂集》。夏日闲居杂咏吴趋盛豪华,阊门最繁剧。每苦炎夏蒸,烟火万家窄。曰余在戊辰,曾此设讲席。咿唔闤阓间,名利共物役。本性爱萧疏,时欲蜡幽屐。赖有羽人家

  • 卷十三·徐世昌

    胡承诺胡承诺,字君信,号石庄,天门人。明举人。入国朝,隐居不仕。有《菊佳轩》、《檄游草》、《青玉轩》、《颐志堂》等集。郑州道中望周世宗陵五季十三君,显德称有道。继乱骋英图,扶义拥大宝。中权帷幄深,前

  • 苏妈思女责桃花·佚名

    (苏妈上)【长相思】六娘死,无所依,;一番消想,一番啼。桃花必知机。桃花只来。(占上)听见叫,耳头烧;目顿脉鼓,胸前潮;惊惶头带标。(末)跪处。(占)??间子都无乜事,?甲人跪 (妈)甲你跪,敢不跪吗?【好姐姐】桃花贼婢,罪过大如天。自小跟娘西芦去

  • 第八十三回 再发难王恭受戮 好惑人孙泰伏诛·蔡东藩

      却说魏主拓跋珪,自中山还军以后,复徙都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封畿,制郊甸,遣使循行郡国,考核守宰,明正黜陟。又命尚书吏部郎刘渊,立官制,协音律,仪曹郎董谧制礼仪,三公郎王德定律令,太史令晁崇考天象。进黄门侍郎崔宏

  • 三一四 武英殿修书处为充补纂修事致内阁典籍厅移会(附原折)·佚名

    三一四 武英殿修书处为充补纂修事致内阁典籍厅移会(附原折)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武英殿修书处为知照事。照得本处总裁王嵩奏补庶吉士翟槐、何思钧、戴心亨、缪晋充补纂修等因一折,于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初二日奏,本日奉旨

  • 二八五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复行查缴不应存留书集折(附清单一)·佚名

    二八五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复行查缴不应存留书集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九月二十二日闽浙总督臣钟音、福建巡抚臣余文仪谨奏,为复行查出不应存留书集,恭折奏缴销毁事。窃照钦奉上谕,查缴违碍书集,经臣等饬令各属,传集地保,逐户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成王上卜年卜世【孙邰】翦桐叶封弟【栁州】辨周礼田制【颍滨】周制事在末【老泉】成王周公恭信【东坡】卜年卜世孙邰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夫帝王括囊宇宙位重忧崇天生利民非乐兆民之上故君民者遇夫圣则

  • 彭时传·张廷玉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成阝王监国,令彭时与商辂入阁参预机务。过后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不久他进升为侍读

  • 卷一百四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四十八 朱批黄之隽奏摺 雍正三年八月十八日提督福建学政左春坊左中允【臣】黄之隽谨 奏为钦奉 上谕事【臣】准督【臣】觉罗满保抚【臣】黄国材移准吏部咨 奉 上谕凡文武官员曾经面奉谕旨

  • 小雅·甫田之什·佚名

    甫田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曾孙来止,以其妇

  • 饬令第五十三·韩非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食,使以粟

  • 卷十·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十明 杨于庭 撰昭公虢之会宋之盟豹削族此复书叔孙豹者何也再会而恬不知怪圣人以是为不足削也取郓取郓之役微叔孙豹鲁不国矣故不书季孙宿帅师伐莒取郓而书取郓若不知为谁取之者志宿之横豹之忠

  • 译文 卷三 致知·朱熹

    卷三 致知3·01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八卷释第六行已复住广辨阿那含 释第七到彼岸广辨罗汉乃至诸佛 辨二人谤佛法僧一以不信故谤二以谬解故谤 释七种果谓方便果报恩果等 释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菟角义 广释佛性如虚空义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三(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重约七大会相。然大之为名。本乎世谛。小乘法相。说诸色法四大和合之所成就。复分内外。说此名为诸法自相。寂而不圆。犹为诸法共相所拣。粗而且浅。是佛如来随他意语。世间安立。有名无实。虽名为大

  • 卷第二十二·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兴福篇 宋 永公传 永公者。不知何许人。法云圆通秀禅师之嗣也。缘契都城。大作佛事。名震四方。赐紫方袍师号。江宁府天禧寺。旧葬释迦真身舍利。后寺废。至南唐

  • 华泉集·边贡

    十四卷。明边贡(1476—1532)撰。边贡字廷实,号华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给事中,升太常丞,出任卫先军,荆州知府,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因人弹劾其纵酒废职,罢归。著有《华泉集》

  • 易理阐真·刘一明

    六卷。清刘一明撰。此书著于《三易注略》之后,凡六卷。前四卷为周易阐真,后二卷为孔易阐真。卷首列图说一卷,凡四十余篇,前半皆推演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之说,借易学以明丹家养生之术;后半则全系丹家之说。其注释宗旨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