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品 念处分别

一 经分别

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观而住,于外身循身观而住,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受循受观而住,于外受循受观而住,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心循心观而住,于外心循心观而住,于内外心循心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内法循法观而住,于外法循法观而住,于内外法循法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如何“有比丘,于内身循身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内身观察由足跖之上、发顶之下以及皮内种种不净之充满,“此之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浓汁、血、汗、脂、泪、浆、唾、鼻汁、髓、尿”者。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而安立、固住已,致心于外身。

如何“有比丘,于外身循身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外身观察由足跖之上、发顶之下以及皮内种种不净之充满,“彼之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浓汁、血、汗、脂、泪、浆、唾、鼻汁、髓、尿”者。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致心于外身。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于内外身观察由足跖之上、发顶之下以及皮内种种不净之充满,“此之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浓汁、血、汗、脂、泪、浆、唾、鼻汁、髓、尿”者。如是有比丘,于内外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循观”者,此处如何为循观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循观。此之循观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循观”。

“住”者,是令动、转、保、趣、至、行、住。依此言“住”。

“正勤”者,此处如何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发勤……乃至……正精进。是言正勤。此之正勤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勤”。

“正知”者,此处如何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正知。此之正知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知”。

“正念”者,此处如何为正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正念。此之正念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正念”。

“调伏世间之贪忧”者,此中,如何为“世间”耶?彼身即世间,五取蕴亦是世间。是言“世间”。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为“贪”。此中,如何为“忧”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为“忧”。如斯是贪、是忧。于此世间[有此贪忧之]调伏、极调伏、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干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调伏世间之贪忧”。

如何“有比丘,于内受循受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受乐受者即知我受乐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乐受;受有味之乐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乐受,受无味之乐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乐受;受有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无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苦受;受有味之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乐受,受无味之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不苦不乐受。彼以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外受。

如何“有比丘,于外受循受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受乐受者即知我受乐受,受苦受者即知我受苦受,受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不苦不乐受;受有味之乐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乐受,受无味之乐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乐受;受有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苦受,受无味之苦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苦受;受有味之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有味之不苦不乐受,受无味之不苦不乐受者即知我受无味之不苦不乐受。彼以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内外受。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知乐受为乐受,知苦受为苦受,知不苦不乐受为不苦不乐受;知有味之乐受为有味之乐受,知无味之乐受为无味之乐受;知有味之苦受为有味之苦受,知无味之苦受为无味之苦受;知有味之不苦不乐受为有味之不苦不乐受,知无味之不苦不乐受为无味之不苦不乐受。如是,有比丘,于内外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循观”者……乃至……“住”者……乃至……“正勤”者……乃至……“正知”者……乃至……“正念”者……乃至……

“调伏世间之贪忧”者,此中,如何为“世间”耶?彼受即是世间,五取蕴亦是世间。是言“世间”。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为“贪”。此中,如何为“忧”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为“忧”。如斯是贪、是忧。于此世间有[此贪忧之]调伏、极调伏、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干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调伏世间之贪忧”。

如何“有比丘,于内心循心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若有贪心者则知我有贪心;若离贪心者则知我离贪心;若有瞋心者则知我有瞋心;若离瞋心者则知我离瞋心;若有痴心者则知我有痴心;若离痴心者则知我离痴心;若聚心者则知我有聚心;若散心者则知我在散心;若大心者则知我大心;若不大心者则知我不大心;若有上心者则知我有上心;若无上心者则知我无上心;若定心者则知我定心;若不定心者则知我不定心;若解脱心者则知我解脱心;若不解脱心者则知我不解脱心。彼即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外心。

如何“有比丘,于外心循心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若彼心有贪者则知有贪之心;若彼心离贪者则知离贪之心;若彼心有瞋者则知有瞋之心;若彼心离瞋者则知离瞋之心;若彼心有痴者则知有痴之心;若彼心离痴者则知离痴之心;若彼心是聚者则知是聚之心;若彼心是散者则知是散心;若彼心是大者则知是大心;若彼心是不大者则知是不大心;若彼心是有上者则知是有上心;若彼心是无上者则知是无上心;若彼心是定者则知是定心;若彼心是不定者则知是不定心;若彼心是解脱者则知是解脱心;若彼心是不解脱者则知是不解脱心。彼即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内外心。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心循心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若有贪心者则知有贪心;若无贪心者则知无贪心;若有瞋心者则知有瞋心;若离瞋心者则知是离瞋心,若有痴心者则知有痴心;若离痴心者则知是离痴心;若聚心者则知是聚心;若散心者则知是散心;若大心者则知是大心;若不大心者则知是不大心;若有上心者则知是有上心;若无上心者则知是无上心;若定心者则知是定心;若不定心者则知是不定心;若解脱心者则知是解脱心;若不解脱心者则知是不解脱心。如是,有比丘,于内外心循心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循观”者……乃至……“住”者……乃至……“正勤”者……乃至……“正知”者……乃至……“正念”者……乃至……

“调伏世间之贪忧”者,此中,如何为“世间”耶?彼之心即是世间,五取蕴亦是世间。是言“世间”。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为“贪”。此中,如何为“忧”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为“忧”。如斯是贪、是忧。于此世间有[此贪忧之]调伏、极调伏、静止、静寂、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干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调伏世间之贪忧”。

如何“有比丘,于内法循法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若内有欲贪者则知我内有欲贪;若内无欲贪者则知我内无欲贪;又,如实有未生欲贪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欲贪之舍离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舍离欲贪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内有瞋恚……乃至……若内有惛沈……乃至……若内有掉举……乃至……若内有犹豫,则知我内有犹豫;若内无犹豫,则知我内无犹豫;又,如实有未生犹豫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犹豫之舍离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舍离犹豫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内有念觉支者则知我内有念觉支;若内无念觉支者则知我内无念觉支;又,如实有未生念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念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若内有择法觉支……乃至……若内有精进觉支……乃至……若内有喜觉支……乃至……若内有轻安觉支……乃至……若内有定觉支……乃至……若内有舍觉支者则知我内有舍觉支;若内无舍觉支者则知我内无舍觉支;又,如实有未生舍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舍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彼即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相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外法。

如何“有比丘,于外法循法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若彼有欲贪者则知彼有欲贪;若彼无欲贪者则知彼无欲贪;又,如实有未生欲贪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欲贪之舍离者则知是;又,如实有已舍离欲贪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彼有瞋恚……乃至……若彼有惛沈……乃至……若彼有掉举……乃至……若彼有犹豫者则知彼有犹豫;若彼无犹豫者则知彼无犹豫;又,如实有未生犹豫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犹豫之舍离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舍离犹豫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彼有念觉支者则知彼有念觉支;若彼无念觉支者则知彼无念觉支;又,如实有未生念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念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若彼有择法觉支……乃至……若彼有精进觉支……乃至……若彼有喜觉支……乃至……若彼有轻安觉支……乃至……若彼有定觉支……乃至……若彼有舍觉支者则知彼有舍觉支;若彼无舍觉支者则知彼无舍觉支;又,如实有未生舍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舍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彼即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习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则致心于内外法。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观而位”耶?于世有比丘,若有欲贪者则知有欲贪;若无欲贪者则知无欲贪;又,如实有未生欲贪之生起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欲贪之舍离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舍离欲贪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有瞋恚……乃至……若有惛沈……乃至……若有掉举……乃至……若有犹豫者则知有犹豫;苦无犹豫者则知无犹豫;又,如实有未生犹豫之生起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犹豫之舍离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舍离犹豫之当来不生起者则知之;若有念觉支者则知有念觉知;若无念觉支者则知无念觉知;又,如实有未生念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念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若有择法觉支……乃至……若有精进觉支……乃至……若有喜觉支……乃至……若有轻安觉支……乃至……若有定觉支……乃至……若有舍觉支者则知有舍觉支;若无舍觉支者则知无舍觉支;又,如实有未生舍觉支之生起者则知之;又如实有已生舍觉支之修满者则知之。如是,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

所谓“循观”者,此处,如何为循观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循观。此循观者有得达、等得达、到达、等到达、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此言“循观”。

所谓“住”者,是令动、转、保、趣、至、行、住。依此言“住”。

所谓“正勤”者,此处,如何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发勤……乃至……正精进。是言“正勤”。此正勤者有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正勤”。

所谓“正知”者,此处,如何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无痴、择法、正见。是言“正知”。此正知者有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正知”。

所谓“正念”者,此处,如何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念。此念者有得达……乃至……成就。依此言“正念”。

所谓“调伏世间之贪优”者,此中,如何为“世间”耶?诸法即是世间,五取蕴亦是世间。是言“世间”。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是言为“贪”。此中,如何为“忧”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快、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不快、苦之受。是言为“忧”。如斯是贪、是忧。于此世间有[此贪忧之]调伏、极调伏、静止、寂静、没灭、隐没、停止、止定、干枯、枯渴、除灭。依此言“调伏世间之贪忧”。

二 对法分别

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身观而住,于受循受观而住,于心循心观而住,于法循法观而住。

如何“有比丘,于身循身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身循身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如何“有比丘,于受循受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受循受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如何“有比丘,于心循心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心循心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如何“有比丘,于法循法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法循法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身观而住,于受循受观而住,于心循心观而住,于法循法观而住。

如何“有比丘,于身循身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于身循身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如何“有比丘,于受循受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受循受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想应。

如何“有比丘,于心循心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心循心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如何“有比丘,于法循法观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法于循法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此中,如何为念耶?于世有比丘,彼时修出世间禅定,以出离、能趣分散而舍离成见,得初地,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其时,有触……乃至……不散乱。是等之诸法为善。即由此出世间善禅定之已作,由已修之异熟,离欲……乃至……具足苦迟通行、空之第一禅定而住,于法循法观;其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觉支、道支、道所属。是言念处。余之诸法是念处相应。

三 问分

四念处者,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身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受循受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心循心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于法循法观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则调伏世间之贪忧。四念处者,几何是善耶?几何是不善耶?几何是无记耶?……乃至……几何是有诤耶?几何是无诤耶?

有善、有无记。有乐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有异熟、异熟法法。不已取不顺取。不有杂染不杂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非见非修所断。非见非修所断因。能趣分散、非能趣积集非能趣分散。有学、无学。无量。无量所缘。胜。正性决定、不决定。道所缘。道因、道增上,不可言道因或道增上。已生、不已生、可生。过去、未来、现在。不可言过去所缘或未来所缘或现在所缘。内、外、内外。外所缘。无见无对。

非因。有因。因相应。不可言以因为有因。以有因为非因。不可言以因为因相应。以因相应为非因。非因有因。有缘。有为。无见。无对。无色。出世间。少分可识、少分不可识。非漏。无漏。漏不相应。不可言以漏为有漏或以有漏为非漏。不可言以漏为漏相应或以漏相应为非漏。漏不相应无漏。非结……乃至……非系……乃至……非暴流……乃至……非轭……乃至……非盖……乃至……非异取……乃至……有所缘。非心,心所。心相应。心俱住。心等起。心俱有。心随转。心俱住等起。心俱住等起俱有。心俱住等起随转。外。非能取。不已取。非取……乃至……非染……乃至……非见所断。非修所断。非见所断因。非修所断因。有寻、无寻。有伺、无伺。有喜、无喜。喜俱行、非喜俱行。乐俱行、非乐俱行。舍俱行、非舍俱行。非欲缠、非色缠、非无色缠、无所属。出离、不出离。决定、不决定。无上。无诤。

猜你喜欢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三·湛然
  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上·佚名
  革命当从革心起·太虚
  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五百一十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澄观
  凡例·白岩净符
  第十九 五品·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欧阳竟无
  卷二百六十·佚名
  卷第三十四·佚名
  弘明集卷第三·僧祐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惟白
  卷第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郑少微·唐圭璋

      少微字明举,成都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以文知名,仕不偶。崇宁初,入元符上书邪下籍。政和中,曾知德阳。晚号木雁居士。   鹧鸪天   谁折南枝傍小丛。佳人丰色与梅同。有花无叶真潇酒,不问胭脂借淡红。   应未许,

  • 第二出 赴京·陆采

    【破齐阵引】〔生上〕淸白先人家法。金貂累代传荣。雅志超羣。诗名满世。争奈高才未骋。孤身自浪浮云迹。四海谁怀国士情。咳。长歌上帝京。〔减字木兰花〕风云未偶。心悬日月空回首。骐骥埋尘。得志驽骀也笑人。椿

  • 第一折·尚仲贤

    (冲末扮柳毅、老旦扮卜儿上)(卜儿诗云)教子攻书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老身姓张,夫主姓柳,早年亡逝,身边止有一子,名唤柳毅,今年二十三岁了。奈因家贫,不曾婚娶。孩儿,几时是你那峥嵘发达的

  • 灊山集巻一·朱翌

    宋 朱翌 撰五言古诗双鱼花物生本不同所贵以形似如何小草间或作潜渊类宛然花叶分有此尾鬛备如以栁贯腮十百共一蔕可肩比目鳞与世为上瑞稽首蓬莱宫愿附花鸟使送山芥与徐稚山北风撼坤轴飞雪封髙崖万草坐冻死不复存根荄

  • 卷三十四·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三十四 宋 苏 轼 撰 施元之 原注 武进邵长蘅 删补 诗五十七首 【起在礼部洎元佑八年癸酉出知定州绍圣甲戌改元就任落职知英州再贬惠州赴岭道中作】 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頴叔二首 玉关不

  • 列传第三十一 韦瑱 梁昕 皇甫璠 辛庆之 族子昂 王子直 杜杲·令狐德棻

    韦瑱字世珍,京兆杜陵人也。世为三辅着姓。曾祖惠度,姚泓尚书郎。随刘义真过江,仕宋为镇西府司马、顺阳太守,行南雍州事。后于襄阳归魏,拜中书侍郎,赠安西将军、洛州刺史。祖千雄,略阳郡守。父英,代郡守,赠兖州刺史。瑱幼聪敏,有

  •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八·柯劭忞

      贡奎 师泰 王守诚 李好文 孛术 鲁翀 远 苏天爵 吴直方 莱 杨瑀 逯鲁曾 曾福仲 刘闻 张翥 周伯琦 孔克坚   贡奎,字仲章,其先大名满城人,后徒宁国宣城。奎十岁能属文,用长博通经史,浙江行省檄为池州齐山书院山长。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八·阿桂

    二月丙寅五岱奏言【臣】带领官兵于正月十七日攻取北山顶由谷口循山梁至北山顶相隔七十余里量其要隘俱分兵占住拟于十八日将沟内藏匿贼匪尽行勦除乃十八日晚伍什哈逹来称奉将军令尔若不能取此山顶即以军法从事【臣】因

  • 刑法四·徐松

    配隶国朝凡犯罪,流罪决讫配役,如旧条;杖以上情重者,有刺面、不刺面配本州岛牢城。仍各分地里近远,五百里、千里以上及广南、福建、荆湖之别,京城有配窑务、忠靖六军等,亦有自南配河北屯田者。如免死者配沙门岛、琼、崖、儋、

  • 元年·佚名

    (乙巳)元年大明嘉靖二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乙未朔,上行朔奠,上食。〈前此朔望奠及別祭,以大君瘡疹,廢而不擧,至是復行。〉 ○日暈。1月2日○丙申,上行朝、夕奠,上食。○左議政洪彦弼啓曰:「臣以章句小儒,偶收科第,得齒仕版,忝在多

  • 士昏礼第二·佚名

    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摈者出请事,入告。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以宾升,西面。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主人阼

  • 卷二十八·余萧客

    <经部,五经总义类,古经解钩沉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沉卷二十八长洲余萧客撰尔雅上尔雅依六书八体撮诸家注未尽之义勒成五卷并音一卷裴瑜注序【玉海四十四】释诂胎大才翻孙炎音【释文二十九】宏周礼云其声大而宏樊

  •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六·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释正论品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二出世圣。论名核实。一核事实。二核理实。此品是先王旧法世世相传。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于信相。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于后世。世世正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佚名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合掌恭敬白言世尊应正遍知。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受记。欲令我身起以大慈悲拔导心。当为利益一切众生。断诸结缚灭八怖畏。今我欲说姥陀罗尼。末世众生

  • 迷茫的女郎·松本清张

    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

  • 正一威仪经·佚名

    一卷。收录正一派讲经受职诸法仪则一百三十二条。凡法服、入靖、启奏、读经、讲经、事师、奉斋、受戒、忏悔、礼拜、烧香、燃灯、鸣钟、鸣磬、章奏、醮请、法具、食器、器用、居处、卧具、屨履、井泉、用水、饮食、动

  • 鸣盛集·林鸿

    明诗别集。林鸿(字子羽)著。有明成化三年(1467)邵铜刻本,原题:“三山林鸿子羽著,郡人邵铜振声校编。”凡4卷,五言古体1卷、五言近体1卷、七言古体近体1卷、七言绝句、词话集1卷。附录载赋2篇,《梦游仙记》1篇。邵铜跋

  • 祖庭钳锤录·费隐通容

    凡二卷。明代僧费隐通容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编集诸祖师接引锻炼学人之语要,加以恳切说示,兼述己见。收录灵源惟深、晦庵弥光乃至大慧宗杲等人共五十余条提撕,而一一唱和,并勘验之。卷末附录宗门杂录四条,包括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