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品 小事分别

论母

[一种]

生憍。种憍。无病憍。血气憍。命憍。利得憍。恭敬憍。尊重憍。尊敬憍。眷属憍。受用憍。显色憍。闻憍。辨才憍。知识憍。乞食憍。不呵毁憍。威仪憍。神通憍。美称憍。戒憍。静虑憍。工巧憍。长高憍。宽广憍。形色憍。圆满憍。憍。放逸。傲。争。过欲。大欲。恶欲。角。欲贪。浮薄。无礼仪。不乐。频申。缺呿。食不调。心昧劣性。诡诈。虚谈。现相。激磨。以利成利。“我是善妙”之慢。“我是如等”之慢。“我是劣”之慢。善妙者“我是善妙”之慢。善妙者“我是如等”之慢。善妙者“我是劣等”之慢。如等者“我是善妙”之慢。如等者“我是如等”之慢。如等者“我是劣等”之慢。劣等者“我是善妙”之慢。劣等者“我是如等”之慢。劣等者“我是劣等”之慢。慢。过慢。慢过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亲缘寻。住乡寻。不死寻。同情于他之寻。利养恭敬名称相应之寻。不轻贱相应之寻。

[二种]

忿与恨。覆与恼。嫉与悭。谄与诳。无明与有爱。有见与无有见。常见与断见。有边见与无边见。前际随见与后随见。无惭与无愧。恶言性与恶友性。不质直与不柔和。不堪忍与不敦厚。不和顺与不款待。于不护根门与于啖食之不知量性。失念与不正知。破戒与破见。内结与外结。

[三种]

三不善根。三不善寻。三不善想。三不善界。三恶行。三漏。三结。三爱。其他三爱。三寻。三自负。三暗。三畏。三外道处。三障。三秽。三垢。三邪。其他三邪。三火。三瑕。其他三瑕。昧着见、随我见、邪见。不乐、害、非法行。恶言性、恶友性、异想。掉举、懈怠、放逸。不知足性、不正知性、大欲性。无惭、无愧、放逸。不尊敬、恶言性、恶友性。不信、不宽仁性、懈怠。掉举、非律仪、恶戒。对于圣者之不见欲、不闻欲、难诘心。失念、不正知、心散乱。不如理作意、恶道依付、心昧劣性。

[四种]

四漏。四系。四暴流。四轭。四取。四渴爱取。四不应行。四颠倒。四非圣言。其他四非圣言。四恶行。其他四恶行。四怖畏。其他四怖畏。再者其他四怖畏。再者亦有其他四怖畏。四见。

[五种]

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五悭。五着。五箭。五心栽。五心缚。五盖。五无间业。五见。五仇。五不幸。五过失。五怖畏。五现法涅槃论。

[六种]

六诤根。六在家欲贪法。六违逆事。六渴爱身。六不恭敬。六退还法。其他六退还法。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六在家喜。六在家忧。六在家舍。六见。

[七种]

七随眠。七缠。七结。七不妙法。七恶行。七慢。七见。

[八种]

八烦恼事。八懈怠事。于八世法心所对。八非圣言。八邪性。八人过。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

[九种]

九害心事。九人垢。九种慢。九爱根法。九动。九幻想。九悸动。有戏想。九有为。

[十种]

十烦恼事。十害心事。十不善业道。十结。十邪性。十事邪见。十事边见。

[十八爱行等]

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取外[五蕴]之十八爱行。括此一聚,总名为三十六爱行。如斯所言,括过去之三十六爱行、未来之三十六爱行、现在之三十六爱行于一聚,总名为百八爱行。又彼六十二成见是且依世尊于梵网经之广说。

[一种]

此处,如何为生憍耶?是以生为缘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生憍。

此处,如何为种憍耶?是以种为缘……乃至……以无病为缘……乃至……以血气为缘……乃至……以命为缘……乃至……以利得为缘……乃至……以恭敬为缘……乃至……以尊重为缘……乃至……以尊敬为缘……乃至……以眷属为缘……乃至……以受用为缘……乃至……以显色为缘……乃至……以闻为缘……乃至……以辨才为缘……乃至……以知识为缘……乃至……以乞食为缘……乃至……以不呵毁为缘……乃至……以威仪为缘……乃至……以神通为缘……乃至……以美称为缘……乃至……以戒为缘……乃至……以静虑为缘……乃至……以工巧为缘……乃至……以长高为缘……乃至……以宽广为缘……乃至……以形色为缘……乃至……圆满为缘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行、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圆满憍。

此处,如何为憍耶?是所有之憍、憍相、憍性、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憍。

此处,如何为放逸耶?是或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五妙欲等心之弛缓、弛缓之所业,或善法所修之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穷终作性、耽溺[不修]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如是所有之放逸、放逸相、放逸性,此言为放逸。

此处,如何为傲耶?是所有之傲、傲相、傲性、粗坚、硬酷、心直、不柔软,此言为傲。

此处,如何为争耶?是所有之争、向争、争相、向争相,此言为争。

此中,如何为过欲性耶?是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或依五妙欲而不知足之多欲。如是所有之欲望、堕欲、过欲、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过欲性。

此处,如何为大欲性耶?是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床座、病缘药资具,若依五妙欲而不知足之多欲性。所有如是为欲望、堕欲、大欲、贪、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此言为大欲性。

此处,如何为恶欲性耶?此处一类者虽有不信,可望令知我为“有信之人”;虽有恶戒,可望令知我为“有戒之人”;虽有少闻,可望令知我为“多闻之人”;虽有爱集会,可望令知我为“孤住之人”;虽有怠惰,可望令知我为“勤精进之人”;虽有忘念,可望令知我为“住念之人”;虽有不得定,可望令知我为“得定之人”;虽有恶慧,可望令知我为“具慧之人”;虽有诸漏未尽,可望令知我为“诸漏已尽之人”。所有之如是欲望、堕欲、恶欲、有贪……乃至……心之有贪,此言为恶欲。

此处,如何为角耶?是彼之角、角性、巧致、聪[慧]、作事、口实,此言为角。

此中,如何为欲贪耶?是彼之欲贪、欲贪相、具欲贪性、酷贪、酷贪相、酷贪性、欲扰、义哉欲,此言为欲贪。

此处,如何为浮薄耶?是依饰、钵饰、床座饰,或此之烂坏身,或外之饰,飘扬之欢戏、遍欢戏、耽着、耽着性、浮薄性、浮薄,此言为浮薄。

此处,如何为无礼仪耶?是或于母、父、兄姊、弟妹、教授师、亲授师、佛、声闻、某某师长之逆取、不随顺、敌对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礼,此言为无礼仪。

此处,如何为不乐耶?是或于清净住处以及增上善法第一之不乐、不乐相、不爱乐性、不爱乐相、不满、激情,此言为不乐。

此处,如何为频申耶?是所有之频申、频申相、频申心、厌倦、厌倦相、厌倦性,此言为频申。

此处,如何为缺呿耶?是所有之身之缺呿、重缺呿、前屈、背屈、全屈、全身倾倒、振动,此言为缺呿。

此中,如何为食不调耶?是所有之终食者食后之昏迷、食后之疲劳、食后之热烦、身之粗杂,此言为食不调。

此处,如何为心昧劣性耶?是所有心之不安、不堪任性、固着、俱固着、昧劣、昧劣相、昧劣性、心之惛沈、惛沈相、惛沈性,此言为心之昧劣性。

此处,如何为诡诈耶?是依止于利养恭敬名称之有恶欲受欲所困,或依止于资具受用名称,或依止于傍侧私语,或依止于威仪设立,设定、建立之颦蹙、颦蹙性、诡诈、诡诈相、诡相,此言为诡诈。

此处,如何为虚谈耶?是依止于利养恭敬名称之恶欲受欲所困,对于其他之无问虚谈、虚谈、极虚谈、赏赞虚谈、极赏赞虚谈、缠缚语、举故称、极举故称、随爱语、媚谄、豆汁性、养育,此言为虚谈。

此处,如何为现相耶?是依止于利养恭敬名称之恶欲受欲所困,对于其他者之相、相业、暗示、暗示业、向傍侧之私语、周边语,此言为现相。

此处,如何为激磨耶?是依止于利养恭敬名称之恶欲受欲所困,对于其他者之骂詈、轻蔑、呵啧、挑发、极挑发、嘲弄、极嘲弄、恶口、极恶口、恶宣传、荫口,此言为激磨。

此处,如何为以利成耶?是依止于利养恭敬名称之恶欲受欲所困,以此处所得之物持行彼处,又以彼处所得之物持来[示]此处,于依如是物之希求之物过希求、遍希求、寻求、过寻求、遍寻求,此言为以利成利。

此处,如何言“我是善妙”之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他余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我是善妙”之慢。

此处,如何言“我是如等”之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办才以及其他余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我是如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我是劣等”之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他余事,多说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轻贱、轻蔑、轻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贱、自己轻蔑,此言为“我是劣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耶?此处有善妙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他余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善妙。彼即依止此事而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

此处,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耶?此处有善妙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他余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如等。彼即依止于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处有善妙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余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劣。彼依止于此事多说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处有善妙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余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劣。彼依止于此事多说为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轻贱、轻蔑、轻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贱、自己轻蔑,此言为善妙者之“即是劣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耶?此处有如等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乃至……其余之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善妙。彼依止于此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乃至……

此处,如何言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耶?此处有劣等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乃至……其余之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如等。彼依止于此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

此处,如何言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耶?此处有劣等者,或对于生、种、善家子……乃至……其余之事,另外主张自己之劣。彼依止于此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轻贱、轻蔑、轻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蔑、自己轻蔑,此言为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

此处,如何为慢耶?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慢。

此处,如何为过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乃至……其余之事,另外过慢自己。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过慢。

此处,如何为慢过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乃至……其余之事,于前时另外主张自己之如等,于后时主张自己之善妙。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慢过慢。

此处,如何为卑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生、种、善家子、美妙显色、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辨才以及其余之事,多说卑慢。如是所有之卑慢、卑慢相、卑慢性、轻贱、轻蔑、轻蔑性、自己卑下、自己卑蔑,此言为卑慢。

此处,如何为增上慢耶?于非得之得想,于不作之作想,于非得达之得达想,于非谛证之谛证想。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己广告,此言为增上慢。

此处,如何为我慢耶?于色言“我”之慢、“我”之欲望、“我”之随眠。于受……乃至……于想……乃至……于行……乃至……于识言“我”之慢、“我”之欲望、“我”之随眠。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我慢。

此处,如何为邪慢耶?此处有人,或对于恶业处、恶工巧处、恶明处、恶闻、恶辨才、恶戒、恶勇行、恶戒禁取、恶见以及其余之事,多说为慢。如是所有之慢、慢相、慢性、心之腾、腾性、幢、僭越、自家广告,此言为邪慢。

此处,如何为亲缘寻耶?是以亲缘者为所缘而作世俗性之推度、寻求、思惟、止意、留意、心之集中、邪思惟,此言为亲缘寻。

此处,如何为住乡寻耶?是以住乡为所缘而作世俗性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住乡寻。

此处,如何为不死寻耶?是或难作相应者、成见相应者之世俗性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不死寻。

此处,如何为同情于他之寻耶?此处有人,与白衣共住而住。共同地欢乐、忧愁,于幸福而为幸福,于不幸而为不幸,于作事而自己努力。于如此之时,所有世俗性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同情于他之寻。

此处,如何为利养恭敬名称相应之寻耶?是以利养恭敬名称为所缘之世俗性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利养恭敬名称相应之寻。

此处,如何为不轻贱相应之寻耶?此处有人,或依生、种、善家子、财、念诵、业处、工巧处、明处、闻、勇行以及其余之事,则为“他者无轻贱于我”。于如斯之时,所有为世俗性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不轻贱相应之寻。

[二种]

此处,如何为忿耶?是所有之忿、忿怒、忿怒性、瞋恚、污秽、污秽性、害恶、恚害、恚害性、违逆、反逆、暴恶、恶害、心之非悦性,此言为忿。

此处,如何为恨耶?忿于前时,恨[续]于后时。如是所有之恨、怨恨、已恨性、[忿之]无闻性、自性住、再再来住、随具、随缚、忿之坚业,此言为恨。

此处,如何为覆耶?是所有之覆、覆藏、已覆藏性、不仁、不仁业,此言为覆。

此处,如何为恼耶?是所有之恼、恼害、已恼害性、恼食、诤论处、轭取、不弃舍,此言为恼。

此处,如何为嫉耶?是所有他人之利养、恭敬、敬重、尊崇、礼拜、于供养之嫉、嫉妒、已嫉妒性、妒、妒羡、妒性,此言为嫉。

此处,如何为悭耶?是五悭:住处悭、家族悭、利养悭、色悭、法悭。如是所有之悭、悭吝、已悭吝性、贪吝、吝、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悭。

此处,如何为谄耶?此处有人,依身而行恶行,依语而行恶行,依意而行恶行,为其隐蔽,以恶欲望为希望。欲望为“勿知我”——思惟为“勿知我”——语“勿知我”之语——依身为“勿知我”而努力。如是所有之谄、有谄性、虚伪、欺瞒、诈欺、瞒着、隐藏、覆藏、遍覆藏、隐蔽、遍隐蔽、不明业、不显业、隐覆、恶作,此言为谄。

此处,如何为诳耶?此处有人是奸诳、遍奸诳。此处所有之奸诳、奸诳性、粗俗性、粗俗、遍粗俗性、遍粗俗,此言为诳。

此处,如何为无明耶?是所有之无知、无见……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无明。

此处,如何为有爱耶?是所有于诸有之有欲、有贪、有喜、有爱、有闷、有渴、有恼、有着,此言为有爱。

此处,如何为有见耶?言“我与世间是有”,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有见。

此处,如何为无有见耶?言“我与世间是非有”,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无有见。

此处,如何为常见耶?言“我与世间是常住”,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常见。

此处,如何为断见耶?言“我与世间是断绝”,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断见。

此处,如何为有边见耶?言“我与世间是有边”,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有边见。

此处,如何为无边见耶?言“我与世间是无边”,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无边见。

此处,如何为前际随见耶?是以前际为所缘而生,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前际随见。

此处,如何为后际随见耶?是以后际为所缘而生,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后际随见。

此处,如何为无惭耶?是所有之无惭应惭之事,无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惭。

此处,如何为无愧耶?是所有之无愧应愧之事,无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愧。

此处,如何为恶言性耶?于有同法者告言之时不受如法谏性、不受如法谏、恶言性、逆取、故对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礼,此言为恶言性。

此处,如何为恶友性耶?是彼所有之不信、恶戒、寡闻而有悭、恶慧,对于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交性,此言为恶友性。

此处,如何为不质直耶?是所有之不质直、不质直性、邪性、歪性、奸诈性,此言为不质直。

此处,如何为不柔和耶?是所有之不柔软性、不柔和性、粗坚性、坚固性、苛酷、心直性、不柔软心,此言为不柔和。

此处,如何为不堪忍耶?是所有之不堪忍、不耐忍、不容受性、逆、暴恶、恶害、心之非悦性,此言是谓为不堪忍。

此处,如何为不敦厚耶?是身所犯之过失、语所犯之过失、身语所犯之过失,此言为不敦厚。一切之恶戒亦为不敦厚。

此处,如何为不和顺耶?是所有彼之语为粗恶、粗暴,令他苦,令他怒而随之俱忿怒,不益定,以作如斯之语。此时所有之不软滑语性、不亲密语性、苛酷语性,此言为不和顺。

此处,如何为不款待耶?是二种款待:食款待、法款待。此处有人,或依食款待、法款待而有不款待,此言为不款待。

此处,如何于根门而不护耶?此处有人,依眼见色已而取相取好,故其眼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眼根,于眼根而不作防护。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触所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而取相取好,故其意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意根,于意根而不作防护。所有此等六种根之不守、不藏、不守护、不防护,此言为于根之不护门。

此处,如何于啖食而不知量耶?此处有人,不省察,不如理,为游戏、酩酊、庄严、飘扬之食而食,于此处所有之于啖食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此言于啖食不知量性。

此处,如何为失念耶?是所有之不念、不随念、不专念、不念、不忆念、不忆持、浮薄性、忘性,此言为失念。

此处,如何为不正知耶?是所有之无知、无见……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不正知。

此处,如何为破戒耶?是身所犯之过失、语所犯之过失、身口所犯之过失,此言为破戒。一切之恶戒亦为破戒。

此处,如何为破见耶?是无布施、供牺……乃至……证知今世与他世而无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破见。一切之邪见亦为破见。

此处,如何为内结、[外结]耶?五下分结是内结。五上分结是外结。

[三种]

[三不善根]

此处,如何为三不善根耶?是贪、瞋、痴。

此中,如何为贪耶?是所有之贪、等贪、随贪、满足、喜、喜贪、心之等贪、欲求昏迷、耽着、饕、贪着、结、淤泥、诱惑、谄、母、产出、缝着、纲着、河、渴爱、丝、漫、龌龊者、伴侣、大望、有导者、林、下生、亲交、爱着、愿望、连结、希望、豫期、豫期性、色希望、声希望、香希望、触希望、利得希望、财希望、儿希望、活命希望、思望、欲望、热望、渴望、渴望性、贪望、贪婪、贪婪性、动摇、欲好性、非法贪、背理贪、志愿、愿望、欲望、羡望、切愿、欲爱、有爱、无有爱、色爱、无色爱、灭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暴流、轭、系、取、覆、障、盖、欲、缚、随烦恼、随眠、缠、蔓草、吝悭、苦根、苦缘、苦生、魔罥索、魔钩、魔境、爱、喜中贪、欲网、欲革纽、海、贪欲、贪不善根,此言为贪。

此中,如何为瞋耶?是“彼行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彼现行损害于我”之嫌恨生。“彼当行损害于我”之嫌恨生。“既行损害、现行损害、当行损害于我之可爱者、可意者”之嫌恨生。“既行利益、现行利益、当行利益于我之非可爱者、非可意者”之嫌恨生。或于非处亦生嫌恨。所有如是之心之嫌恨、恚逆、逆意、怒、极怒、激极怒、瞋极、极瞋、激极瞋、心之害恶、意极瞋、忿、忿怒、忿怒性、瞋、败德、败德性、害恶、恚害、恚害性、违、逆、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瞋。

此中,如何为痴耶?于苦之无知、于苦集之无知、于苦灭之无知、于至苦灭道之无知。于前际之无知、于后际之无知、于前后际之无知、于相依性缘起法之无知。所有如是之无知、无见……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痴。

此为三不善根。

[三不善寻]

此处,如何为三不善寻耶?是欲寻、恚寻、害寻。

此中,如何为欲寻耶?是欲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欲寻。

此中,如何为恚寻耶?是恚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恚寻。

此中,如何为害寻耶?是害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害寻。

此为三不善寻。

[三不善想]

此处,如何为三不善想耶?是欲想、恚想、害想。

此中,如何为欲想耶?是欲相应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为欲想。

此中,如何为恚想耶?是恚相应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为恚想。

此中,如何为害想耶?是害相应之想、等想、已等想性,此言为害想。

此为三不善想。

[三不善界]

此处,如何为三不善界耶?是欲界、恚界、害界。

此中,如何为欲界耶?欲寻是欲界。恚寻是恚界。害寻是害界。

此中,如何为欲寻耶?欲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欲寻。

此中,如何为恚寻耶?是恚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推,此言为恚寻。

此中,如何为害寻耶?是害相应之推度、寻求……乃至……邪思惟,此言为害寻。

此为三界。

[三恶行]

此处,如何为三恶行耶?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

此中,如何为身恶行耶?是断人命、不与取、欲邪行,此言为身恶行。

此中,如何为语恶行耶?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此言为语恶行。

此中,如何为意恶行耶?是贪欲、瞋恚、邪见,此言为意恶行。

此中,如何为身恶行耶?不善之身业是身恶行。……乃至……不善之语业是语恶行。……乃至……不善之意业是意恶行。

此中,如何为不善之身业耶?不善之身故,思是不善之身业……乃至……不善之语故,思是不善之语业……乃至……不善之意故,思是不善之意业。

此为三恶行。

[三漏]

此处,如何为三漏耶?是欲漏、有漏、无明漏。

此中,如何为欲漏耶?是所有者于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着,此为欲漏。

此中,如何为有漏耶?是所有者于有之有欲……乃至……有着,此言为有漏。

此中,如何为无明漏耶?是于苦之无知……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无明漏。

此为三漏。

[三结]

此处,如何为三结耶?是有身见、犹豫、戒禁取。

此中,如何为有身见耶?此处,以无闻之异性,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以色是我之等循观。或以我是有色之[等循观]。或于我有色……或于色有我之[等循观]。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我之等循观。或以我有识之[等循观]。或于我有识……或于识有我之[等循观]。如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有身见。

此中,如何为犹豫耶?于师疑惑且犹豫。于法疑惑且犹豫。于僧疑惑且犹豫。于学疑惑且犹豫。于前际疑惑且犹豫。于后际疑惑且犹豫。于前后际疑惑且犹疑。于相依性缘起法疑惑且犹豫。如是所有之惑、疑惑、已惑、疑、犹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执、暧昧、遍暧昧、不穿入、昏迷、心意之后悔,此言为犹豫。

此中,如何为戒禁取耶?是依此[佛教]以外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如是所有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

此为三结。

[三爱]

此处,如何为三爱耶?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此中,如何为有爱耶?是有见俱行之贪、等贪、随贪、满足、喜、喜贪、心之等贪,此言为爱。

此中,如何为无有爱耶?是断见俱行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无有爱。

其余之渴爱是欲爱。

此中,如何为欲爱耶?是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欲爱……乃至……

色界……乃至……无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有爱。

断见俱行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无有爱。

此为三爱。

此处,如何为更有其他之三爱耶?是欲爱、色爱、无色爱。

此中,如何为欲爱耶?是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欲爱。

此中,如何为色爱耶?是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色爱。

此中,如何为无色爱耶?是无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无色爱。

此为三爱。

此处,如何更有其他之三爱耶?是色爱、无色爱、灭爱。

此中,如何为色爱耶?是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色爱。

此中,如何为无色爱耶?是无色界相应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无色爱。

此中,如何为灭爱耶?是断见俱行之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灭爱。

此为三爱。

[三寻]

此处,如何为三寻耶?是欲寻、有寻、梵行寻。

此中,如何为欲寻耶?是所有于欲之欲欲……乃至……欲着,此言为欲寻。

此中,如何为有寻耶?是所有于有之有欲……乃至……有着,此言为有寻。

此中,如何为梵行寻耶?世间是常住,或世间是无常……乃至……或如来死后存在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梵行寻。

[其他之三寻]

此处,如何为欲寻耶?是欲贪,与此一类不善之身业、语业、意业,此言为欲寻。

[此中,如何为有寻耶?]即有贪,与此一类不善之身业、语业、意业,此言为有寻。

[此中,如何为梵行寻耶?]是边执见,与此一类不善之身业、语业、意业,此言为梵行寻。

此为三寻。

[三自负]

此处,如何为三自负耶?是“我胜”之慢、“我等”之慢、“我劣”之自负。

此言为三自负。

[三畏]

此处,如何为三畏耶?是生畏、老畏、死畏。

此中,如何为生畏耶?是以生为缘之畏、畏相、身振、身毛竖立、心之畏怖,此言为生畏。

此中,如何为老畏耶?是以老为缘之畏、畏相、身振、身毛竖立、心之畏怖,此言为老畏。

此中,如何为死畏耶?是以死为缘之畏、畏相、身振、身毛竖立、心之畏怖,此言为死畏。

此为三畏。

[三暗]

此处,如何为三暗耶?或以过去世为所缘之疑惑、犹豫、不胜解、不等静。或以未来世为所缘之疑惑、犹豫、不胜解、不等静。或以现在世为所缘之疑惑、不胜解、不等静。

此为三暗。

[三外道处]

此处,如何为三外道处耶?此处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语、如是见。即“所有之任何士夫补特伽罗之领受,或乐、苦、不苦不乐,一切是前[世]之宿作因”。

此处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语、如是见。即“所有之任何士夫补特伽罗之领受,或乐、苦、不苦不乐,一切是自在[天]所变因。”

此处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语、如是见。即“所有之任何士夫婆罗门之领受,或乐、苦、不苦不乐,一切是无缘”。

此为三外道处。

[三障]

此处,如何为三障耶?是贪障、瞋障、痴障,此为三障。

[三秽]

此处,如何为三秽耶?是贪秽、瞋秽、痴秽,此为三秽。

[三垢]

此处,如何为三垢耶?是贪垢、瞋垢、痴垢,此为三垢。

[三火]

此处,如何为三邪耶?是贪邪、瞋邪、痴邪,此为三邪。

此处,如何亦有其他之三邪耶?身邪、语邪、意邪,此为三邪。

[三火]

此处,如何为三火耶?是贪火、瞋火、痴火,此为三火。

[三瑕]

此处,如何为三瑕耶?是贪瑕、瞋瑕、痴瑕,此为三瑕。

此处,如何亦有其他之三瑕耶?是身瑕、语瑕、意瑕,此为三瑕。

[三见]

此处,如何为味着见耶?此处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即“于欲而无过失”,彼于欲而堕于堕落性,此言为味着见。

此处,如何为随我见耶?此处有无闻之异性。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不调顺。以色是我之等循观。或我是有色之[等循观],或于我为有色……或于色是有我之[等循观]。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识是我之等循观。或我是有识[之等循观],若于我且有识……若于识有我之[等循观]。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随我见。

此处,如何为邪见耶?即“无布施、无供牺……乃至……一切自证知今世与他世而无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邪见。

常见是味着见。有身见是随我见。断见是邪见。

[不乐、害、非法行]

此处,如何为不乐耶?或于清净住处,或于唯一增上善法之不乐、不乐相、不爱乐性、不爱乐相、不满、激情,此言为不乐。

此处,如何为害耶?人或依手、块、杖、刀、绳以此等之一捶打有情。所有依如是之方法令恼、困、损、害、愤、恚、害他,此言为害。

此处,如何为非法行耶?依身之非法行、邪行。依语之非法行、邪行。依意之非法行、邪行,此言为非法行。

[恶言性、恶友性、异想]

此处,如何为恶言性耶?于同法者有行告言之时不受如法谏性、不受如法谏、恶言性、逆取、敌对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礼,此言为恶言性。

此处,如何为恶友性耶?即彼所有之不信、恶戒、寡闻为有悭、恶慧,对于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交性,此言为恶友性。

此处,如何为异想耶?是欲想、瞋想、害想,此言为异想。一切之不善想亦为异想。

[掉举、懈怠、放逸]

此处,如何为掉举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心之骚乱,此言为掉举。

此处,如何为懈怠耶?或于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五妙欲心之弛缓、弛缓之所业,或于善法之修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穷终作性、迟钝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此言为懈怠。

此中,如何为放逸耶?或于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五妙欲,心之弛缓、弛缓之所行,或于善法之修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穷终作性、耽溺[不修]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此言为放逸。

[不知足性、不正知性、大欲性]

此处,如何为不知足性耶?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床坐、病缘药资具,或所依五妙欲不知足之多欲。所有如是之欲望、随欲、不知足、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不知足性。

此处,如何为不正知性耶?是所有之无知、无见……乃至……无明闩、痴、不善根,此言为不正知性。

此处,如何为大欲性耶?或依彼此之衣服、施食、床坐、病缘药资具,或依五妙欲不知足之多性。所有如是之欲望、堕欲、大欲、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大欲性。

[无惭、无愧、放逸]

此处,如何为无惭耶?是所有之无惭应惭之事,无惭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惭。

此处,如何为无愧耶?是所有之无愧应愧之事,无愧恶不善法之成就,此言为无愧。

此处,如何为放逸耶?或于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五妙欲心之弛缓、弛缓之所业,或于善法之修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不穷终性、耽着[不修]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所有如是之放逸、放逸相、放逸性,此言为放逸。

[不尊敬、恶言性、恶友性]

此中,如何为不尊敬耶?是所有之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礼、不谨礼、不谨慎相、已不谨慎性、非戒、不殷重,此言为不尊敬。

此中,如何为恶言性耶?是于同法者有告言之时,不受如法谏性、不受如法谏、恶言性、逆取、敌对性、不尊敬、不尊敬性、不畏敬、不敬礼,此言为恶言性。

此处,如何为恶友性耶?彼诸所有之不信、恶戒、寡闻为有悭、恶慧,对于人人所作之依附、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友性,此言为恶友性。

[不信、不宽仁性、懈怠]

此处,如何为不信耶?此处有人不信,或不信佛陀、法、僧伽。所有如是之不信性、不信相、不确信、不现前信,此言为不信。

此处,如何为不宽仁性耶?是五悭: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所有如是之之悭、悭吝、悭吝性、贪吝、吝、吝啬、心之吝惜性,此言为不宽仁性。

此处,如何为懈怠耶?或于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或于五妙欲,心之弛缓、弛缓所业,或于善法之修不坚固作性、不常作性、耽溺[不修]性、离脱欲性、离缚性、不习、不修、不多作业、不摄持、不随行、放逸,此言为懈怠。

[掉举、非律仪、恶戒]

此处,如何为掉举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心之骚乱,此言为掉举。

此中,如何为非律仪耶?此处有人,依眼见色已而取相取好,故其眼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眼根,于眼根而不作防护。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触所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而取相取好,故其意根住于无防护者,则贪忧、恶不善法将流入。对于其事,从不防护,不护意根,于意根而不作防护。[所有此等六种根之不守、不藏、不守护、不防护]。此言为非律仪。

此处,如何为恶戒耶?是身所犯之过失、语所犯之过失、身语所犯之过失,此言为恶戒。

[不见、不闻、难诘心]

此处,如何为对于诸圣之不见欲耶?

此中,如何为诸圣耶?诸圣者,是或诸佛、诸佛声闻。所有如是之对于诸圣之不见欲、非见欲、非俱会欲、非俱同欲,此言为对于诸圣之不见欲。

此处,如何为妙法之不闻欲耶?

此中,如何为妙法耶?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此言为妙法。所有如是对于妙法之不闻欲、不听欲、不习持、不受持,此言为妙法之不闻欲。

此处,如何为难诘心耶?

此中,如何为难诘耶?是所有之难诘、随难诘、非难、随非难、随已非难、轻蔑、轻侮、侮蔑、求缺点者,此言为难诘心。

[失念、不正知、心散乱]

此处,如何为失念耶?是所有之不念、不随念、不专念、不念、不忆念、不忆持、浮薄性、忘性,此言为失念。

此处,如何为不正知耶?是所有之无知、无见……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不正知。

此处,如何为心之散乱耶?是所有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骚乱性,此言为心之散乱。

[不如理作意、恶道依付、心昧劣性]

此处,如何为不如理作意耶?于无常为常之不如理作意。于苦为乐之不如理作意。于无我为我之不如理作意。于不净为净之不如理作意。若于[四]谛不随顺、或心向转、随转、功用[认知]、存念、作意,此言为不如理作意。

此处如何依付恶道耶?

此中,如何为恶道耶?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言为恶道。对于所有此恶道之依付、倚赖、倚、亲近、等亲近、亲敬、等亲敬、亲交性,此言为依付恶道。

此中,如何为心昧劣性耶?是所有心之不安、不堪任性、固着、俱固着、昧劣、昧劣相、昧劣性、心之惛沈、惛沈相、惛沈性,此言为心昧劣性。

[四种]

[四漏]

此处,如何为四漏耶?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

此中,如何为欲漏耶?于所有欲之欲欲、欲贪、欲喜、欲爱、欲亲、欲闷、欲渴、欲恼、欲着,此言为欲漏。

此中,如何为有漏耶?所有于有之有欲……乃至……有着,此言为有漏。

此中,如何为见漏耶?或世间是常,或世间是无常,或世间是有边,或世间是无边,或命是身,或命与身异,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非有,或如来死后有非有,或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见漏。一切之邪见亦为见漏。

此中,如何为无明漏耶?于苦之无知……乃至……无明闩、愚痴、不善根,此言为无明漏。

此为四漏。

[四系]

此处,如何为四系耶?是贪之身系、瞋之身系、戒禁取之身系、执取为“是、真实”之身系。

此中,如何为贪之身系耶?是所有之贪、等贪……乃至……贪欲、贪、不善根,此言为贪之身系。

此中,如何为瞋之身系耶?是“彼既行损害于我”之……乃至……逆、暴恶、心之非悦性,此言为瞋之身系。

此中,如何为戒禁取之身系耶?是依此[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之身系。

此中,如何为执取“是、真实”之身系耶?或“世间是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愚痴”。或“世间是无常。唯此是真实。其他是愚痴”。若……乃至……或“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唯此是真实。其他是愚痴”。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执取“是、真实”之身系。除戒禁取之身系,一切之邪见亦为执取“是、真实”之身系。

此为四系。

[四暴流、四轭、四取]

此处,如何为四暴流耶……乃至……四轭耶……乃至……四取耶?是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此中,如何为欲取耶?是所有于欲之欲欲……乃至……欲着,此言为欲取。

此中,如何为见取耶?是无布施、无供牺……乃至……证知今世与他世而无示知[他]者。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见取。除戒禁取与我语取外,一切之邪见亦为见取。

此中,如何为戒禁取耶?是依此[佛教]以外之诸沙门、婆罗门之戒、净禁、净戒禁而为清净。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戒禁取。

此中,如何为我语取耶?此处有无闻之异生。不见圣者不知圣法,于圣法而不调顺;不见善士不知善士之法,于善士之法而不调顺。以色是我之等循观,或我是有色之[等循观],若于我是有色之[等循观],若于色有我之[等循观]。以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以识是我之等循观,或“我有识”之[等循观],或“于我有识”之[等循观],或“于识有我”之等循观。所有如是之见、成见……乃至……颠倒执,此言为我语取。

此为四取。

[四渴爱生]

此处,如何为四渴爱生耶?比丘或以衣为原因,所生之渴爱。或以施食为原因,所生之渴爱。或以床坐为原因,所生之渴爱。或以如是之好,更好为原因,所生之渴爱。

此是四渴爱生。

[四不应行]

此处,如何为四不应行而行耶?以贪欲不应行而行、瞋恚不应行而行、愚痴不应行而行、怖畏不应行而行。所有如是之不应行、不应行而行、贪欲而行、不顺而行、顺而行,此言为四不应行而行。

[四颠倒]

言“于无常为常住”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言“于苦为乐”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言“于无我为我”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言“于不善妙为善妙”之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此为四颠倒。

[四非圣言]

此处,如何为四非圣言耶?于不见言见,于不闻言闻,于不觉言觉,于不识言识,此言为四非圣言。

此处,如何为其他之四非圣言耶?乃于见言不见,于闻言不闻,于觉言不觉,于识言不识,此言为四非圣言。

[四恶行]

此处,如何为四恶行耶?是断人命、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此言为四恶行。

此处,如何为其他之四恶行耶?是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此言为四恶行。

[四畏]

此处,如何为四畏耶?是生畏、老畏、病畏、死畏,此言为四畏。

此处,如何为其他之四畏耶?是王畏、贼畏、火畏、水畏,此言为四畏。

此处,亦如何为其他之四畏耶?是浪畏、蛟龙畏、洄洑畏、鳄鱼畏,此言为四畏。

此处,亦如何为其他之四畏耶?是自责畏、他责畏、刑罚畏、恶趣畏,此言为四畏。

[四见]

自作之乐苦,于谛实、真实中见生。他作之乐苦,于谛实、真实中见生。自作与他作之乐苦,于谛实、真实中见生。非自作与非他作之自然生乐苦,于谛实、真实中见生,此言为四见。

[五种]

[五顺分结]

此处,如何为五顺下分之结耶?是有身见、犹豫、戒禁取、欲欲、瞋恚,此言为五顺下分之结。

此中,如何为五顺上分之结耶?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此言为五顺上分之结。

[五悭]

此处,如何为五悭耶?是住处悭、家悭、利养悭、色悭、法悭,此言为五悭。

[五着]

此处,如何为五着耶?是贪着、瞋着、痴着、慢着、见着,此言为五着。

[五箭]

此处,如何为五箭耶?是贪箭、瞋箭、痴箭、慢箭、见箭,此言为五箭。

[五心栽]

此处,如何为五心栽耶?于师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认。于法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认。于僧伽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认。于学而惑、疑、不信解、不信认。于同梵行者而怒、不欢、心激、荒,此言为五心栽。

[五心缚]

此处,如何为五心缚耶?于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于身而不离贪……乃至……于色而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不离恼、不离渴爱。随心所欲满腹食已而沉溺于卧乐、倚乐、睡眠乐而住。愿唯一之天众梵行而行,为“我若依此戒、禁、苦行、梵行,或当可为天,或可为唯一之天”。此言为五心缚。

[五盖]

此处,如何为五盖耶?是欲欲盖、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犹豫盖,是名为五盖。

[五无间业]

此处,如何为五无间耶?是夺母命、夺父命、夺阿罗汉之命、以恶心出如来之血、破僧伽,是名为五无间业。

[五见]

此处,如何为五见耶?此处有人主张“我是有想,死后无病而有”。此处有人主张“我是无想,死后无病而有”。此处有人主张“我是非有想非无想,死后无病而有”。若亦有人示说现在有之断灭、消失、死灭,或亦有人示说现法涅槃。此言为五见。

[五仇]

此处,如何为五仇耶?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有谷酒木酒酒精分之放逸处,此言为五仇。

[五不幸]

此处,如何为五不幸耶?是血缘之不幸、财富之不幸、疾病之不幸、戒之不幸、见之不幸,此言为五不幸。

[五过失]

此处,如何为五种堪忍之过失耶?不为众人所可爱、可意。仇多、过多。迷惑而为死时。于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此言为五种不堪忍之过失。

[五畏]

此处,如何为五怖畏耶?是活命怖畏、非难怖畏、集恐怖畏、死怖畏、恶趣怖畏,此言为五怖畏。

[五现法涅槃论]

此处,如何为五现法涅槃论耶?即今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者。“汝!实此我持五妙欲,具足而遍行。是故,汝!实于此时,此我乃获得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获得最上现法涅槃。何故耶?汝!实欲是无常,苦是变易法。此等之变易变化法性乃生愁悲苦忧恼。是故,汝!此我离欲……乃至……具足第一禅定而住。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获得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获得最上现法涅槃。何故耶?汝!实于该处(第一禅定)之寻求、伺察。因此,是粗者。是故,汝!此我实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禅定而住。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获得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获得最上现法涅槃。何故耶?汝!实于该处(第二禅定)即坠喜而使心快乐。因此,是粗者。是故,汝!实此我自喜离贪之故……乃至……具足第三禅定而住。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获得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获得最上现法涅槃。何故耶?汝!实于该处(第三禅定)即以乐为心功用。因此,是粗者。是故,汝!此我断乐……乃至……具足第四禅定而住。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获得最上现法涅槃”。如是,有人即说示在有情之最上现法涅槃。是名为五现法涅槃论。

[六种]

[六诤根]

此处,如何为六诤根耶?是忿、覆、嫉、诳、恶欲、自见取着,此言为六诤根。

[六在家欲贪法]

此处,如何为六在家欲贪法耶?是于可意色之在家者为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于可意声……于可意香……于可意味……于可意触……于可意法之在家者为贪、等贪……乃至……心之等贪,此言为六在家欲贪法。

[六违逆]

此处,如何为六违逆事耶?是于非可意之色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敌害、狞恶、恶害,于非可意声……于非可意香……于非可意味……于非可意触……于非可意之法心嫌恨、恚逆……乃至……心之妨害、敌害、狞恶、恶害,此言为六违逆事。

[六渴爱身]

此处,如何为六渴爱身耶?是色渴爱、声渴爱、香渴爱、味渴爱、触渴爱、法渴爱,此言为六渴爱身。

[六不恭敬]

此中,如何为六不恭敬耶?是于[大]师不恭敬而住,不随顺。于法……乃至……于僧伽……乃至……于学处……乃至……于不放逸……乃至……于交友不恭敬而住,不随顺,此言为六不恭敬。

[六退还法]

此处,如何为六退还法耶?是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伴侣、好杂闹、好戏论,此言为六退还法。

此处,亦如何为其他之六退还法耶?是好事业、好谈说、好睡眠、好伴侣、恶言性、恶友性,此言为六退还法。

[六喜近行]

此处,如何为六喜近行耶?是依眼见色已,为近行喜悦之色。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嗜味已……乃至……依身感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为近行喜悦之法,此言为六喜近行。

[六忧近行]

此中,如何为六忧近行耶?即依眼见色已,为近行忧恼之色。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尝味已……乃至……依身感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为近行忧恼之法,此言为六忧近行。

[六舍近行]

此处,如何为六舍近行耶?是依眼见色已,为近行舍之色。依耳闻声已……乃至……依鼻嗅香已……乃至……依舌尝味已……乃至……依身感触已……乃至……依意识法已,为近行舍之法,此言为六舍近行。

[六在家喜]

此中,如何为六在家喜耶?是于可意色之在家,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与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与乐之受。于可意声……乃至……于可意香……乃至……于可意味……乃至……于可意触……乃至……于可意法之在家,心之快、心之乐、心触所生之快与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快与乐之受,此言为六在家喜。

[六在家忧]

此处,如何为六在家忧耶?是于不可意色……乃至……于不可意声……乃至……于不可意香……乃至……于不可意味……乃至……于不可意触……乃至……于不可意法之在家,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触所生之不快与苦之领纳、心触所生之不快与苦之受,此言为六在家忧。

[六在家舍]

[此处,如何为六在家舍耶?]于舍之色……乃至于舍之声……乃至……于舍之香……乃至……于舍之味……乃至……于舍之触……乃至……于舍法之在家,心之非快非不快、心触所生之非苦非乐之领纳、心触所生之非苦非乐之受,此言为六在家舍。

[六见]

此处,如何为六见耶?或“我中有我”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或“我中无我”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或“有我之我正知我”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或“有我之我正知无我”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或“无我之我,我正知无我”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或亦同时,于彼如是见生起。即“予语‘此之我’者,言‘于彼等之处,于长夜经验善恶法之异熟’。不为生者,不曾生。不为生者,当不应有。为常住、常恒、恒存、不变易法”之见,谛于彼而真实生起,此言为六见。

[七种]

[七随眠]

此处,如何为七随眠耶?是欲贪随眠、瞋恚随眠、慢随眠、见随眠、犹豫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此言为七随眠。

[七缠]

此处,如何为七缠耶?是欲贪缠、瞋恚缠、慢缠、见缠、犹豫缠、有贪缠、无明缠,此言为七缠。

[七结]

此处,如何为七结耶?是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犹豫结、有贪结、无明结,此言为七结。

[七不妙结]

此处,如何为七不妙法耶?是不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恶慧,此言为七不妙法。

[七恶行]

此处,如何为七恶行耶?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此言为七恶行。

[七慢]

此处,如何为七慢耶?是慢、过慢、慢过慢、卑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此言为七慢。

[七见]

此处,如何为七见耶?是今一类者,或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说、如是见。“汝!实以有色为四大种所成,以父母所生而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现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天为有色、欲界系属,则有段食长养之我。汝不知不见。我是有知有见。汝!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天为有色、意所成,有一切大小肢,有无劣根之我。汝不知不见。我是有知有见。汝!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者,超过一切之色想,灭没有对之想,不作意种种想之故,虚空即是无边,有达于虚空无边处之我。此汝不知不见。此我有知有见。汝!实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现在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者,超过一切之虚空无边处,识是无边,有达于识无边处之我。汝不知不见。我有知有见。汝!实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者,超过一切之识无边处,无少所有,有达于无所有处之我。汝不知不见。我有知有见。汝!实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对此,其他者如是言“汝!汝所说如斯之我实存在。我不说无如斯者。然而,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非完全断绝。汝!实尚有其他者,超过失一切之无所有处,有达于非想非非想处之我。汝不知不见。我有知有见。汝!实此我于身坏之时,断灭、消失而死后无存。是故,汝!实于如此之时,此我完全正断”。如是,有人说示有情之断灭、消失、死灭。

此名为七见。

[八种]

[八烦恼事]

此处,如何为八烦恼事耶?是贪、瞋、痴、慢、见、犹豫、惛沈、掉举,此言为八烦恼事。

[八懈怠事]

此处,如何为八懈怠事耶?今比丘有当作之事业者。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实,于我有当作之事业。而且确实,我作事业,则身应疲惫。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一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作事业。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实,我既作事业。而且确实,我为作事业,故身疲惫。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二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当行之道。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实,我有当行之道。而且确实,我行道,则身应疲惫。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三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即行道。彼如是[之思想]生,“确实,我既行道。而且确实,我为行道,则身疲惫。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四之懈怠事。

再者,亦有比丘。或于町、村而行乞食,若或未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彼如是[思想]生,“确实,我于市、村而行乞食,未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是故,我之身疲惫不堪。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五之懈怠事。

再者,亦有比丘。或于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彼如是[思想]生,“确实,我以市、村而行乞食,得必要充分之粗食、好食。是故,我之身疲惫不堪。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非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六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有少疾之起。彼如是[思想]生,“确实,于我生此少疾是适应卧憩。然而,予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七之懈怠事。

再者,比丘病愈,病愈不久。彼如是[思想]生,“确实,我病愈,病愈不久。是故,我之身不堪非力。然而,我令卧憩”。彼乃卧憩不努力精进于为得未得,逮达未逮达,证未证,此言为第八之懈怠事。

是名为八之懈怠事。

[八世法]

此处,如何为于八世法之心所对耶?于得之等贪、于非得之恚逆、于称名之等贪、于非称名之恚逆、于称誉之等贪、于诽谤之恚逆、于乐之等贪、于苦之恚逆,此言为于八世法之心所对。

[八非圣言]

此处,如何为八非圣言耶?于不见言见、于不闻言闻、于不觉言觉、于不识言识、于见言不见、于闻言不闻、于觉言不觉、于识言不识,此言为八非圣言。

[八邪性]

此处,如何为八邪性耶?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此言为八邪性。

[八人过]

此处,如何为八人过耶?今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责难之比丘,依无记忆而言“不能记忆,不能记忆”作逃。此言为第一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责难之比丘,对徴问者反驳而言“确实,汝依愚暗不明之所说,汝为语予应思之何耶?”此言为第二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责难之比丘,反责难徴问者“汝亦堕于如斯之罪,汝首先当偿”。此言为第三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责难之比丘,以他以异而异答,转说于外而现忿恨、瞋恚、不满。此言为第四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依罪责难之比丘,于僧中振手而使混乱语[无耻之语]。此言为第五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责难之比丘,不介意僧,不介意徴问者而如喜好有罪者出去。此言为第六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责难之比丘,默而不答“我堕”,或亦“非我堕”而困僧。此言为第七人过。

再者,比丘等以罪责难比丘。受彼比丘等以罪责难之比丘,如是言“尊具寿等之所责即过重于予。今予废学而欲还俗”。彼废学而还俗已,如是言“有具寿等之悦意焉”。此言为第八人过。

此言为八人过。

[八无想论]

此处,如何为八无想论耶?是主张“有有色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无停止]。

主张“有无色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有色无色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非有色非无色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有边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无边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有边无边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主张“有非有边非无边之我,死后无病即是无想”。

是名为八无想论。

[八非有想非无想论]

此处,如何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耶?是主张“有有色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无色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有色无色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非有色非无色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有边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无边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有边无边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主张“有非有边非无边之我,死后无病为非有想非无想”。

此言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

[九种]

[九害心事]

此处,如何为九害心事耶?是“已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以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当行不利益于我”而生害心。“已行不利益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乃至……即行不利益于……乃至……当行不利益于……”而生害心。“已行利益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乃至……即行利益于……乃至……当行利益于……”而生害心。

此言为九害心事。

[九人垢]

此处,如何为九人垢耶?是忿、覆、嫉、悭、谄、诳、妄语、恶欲、邪见,此言为九人垢。

[九慢]

此中,如何为九种之慢耶?是善妙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善妙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如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善妙”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如等”之慢,劣等者之“我是劣等”之慢。

此言为九种之慢。

[九爱根法]

此处,如何为九根爱法耶?是缘渴爱而有遍寻求,缘遍寻求而有获得,缘获得而有分别,缘分别而有欲贪,缘欲贪而有取着,缘取着而有把持、缘把持而有悭,依悭而有护,以护为原因而执杖、执刀、争论、论难、争斗、相违、离间语、虚妄语等无量之恶不善法生。

此言为九爱根法。

[九动]

此处,如何为动耶?乃“有我”者是动,“是我”者是动,“我是在”者是动,“我应在”者是动,“我应有色”者是动,“我应有无色”者是动,“我应有有想”者是动,“我应有无想”者是动,“我应有非想非非想”者是动。

此言为九动。

[九幻想、九悸动、九戏想、九有为]

此处,如何为九幻想……九悸动……九戏想……九有为耶?乃“我在”者是有为,“是我”者是有为,“我是”者是有为,“我应在”者是有为,“我应有有色”者是有为,“我应有无色”者是有为,“我应有有想”者是有为,“我应有无想”者是有为,“我应有非想非非想”者是有为。

此言为九有为。

[十种]

[十烦恼事]

此处,如何为十烦恼事耶?是贪、瞋、痴、慢、见、犹豫、昏沉、掉举、无惭、无愧,此言为十烦恼事。

[十害心事]

此处,如何为十害心事耶?是“已行不利益于我”者之害心生,“行不利益于我”者之害心生,“当行不利益于我”者之害心生,“已行不利益于我之可爱、可意者……乃至……行不利益于……乃至……当行不利益于……”者之害心生,“已行利益于我之非可爱、非可意者……乃至……行利益于……乃至……当行利益于……”者之害心生,于不当地[有荆等之不利益]害心生。

此言为十害心事。

[十不善业道]

此处,如何为十不善业道耶?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瞋、邪见,此言为十不善业道。

[十结]

此处,如何为十结耶?是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犹豫结、戒禁取结、有贪结、嫉结、悭结、无明结,此言是名为十结。

[十邪性]

此中,如何为十邪性耶?是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邪智、邪解脱,此言为十邪性。

[十事邪见]

此处,如何为十事之邪见耶?乃无布施,无供牺,无祭祀,无善作、恶作业之果、异熟,无今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之有情,世无沙门婆罗门,以正行、正所行而证知今世与他世,令[其他]知者。此言为十事之邪见。

[十事边见]

此处,如何为十事之边执见耶?或“世间是常”,或“世间是无常”,或“世间是有边”,或“世间是无边”,或“命是身”,或“命与身异”,或“如来死后有”,或“如来死后无”,或“如来死后有亦无”,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者。

此言为十事之边执见。

[十八爱行]

此处,如何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耶?“我是有”,“我是如是”,“我乃如[彼]”,“我应[与彼]异”,“我应是有”,“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之]有”,“我应有[与彼]异”,“我是常”,“我是无常”,“愿我有”,“愿我如是有”,“愿我如[彼]有”,“愿我[与彼]异”,“我应当有”,“我应当如是有”,“我应当如[彼之]有”,“我应当[与彼]异”。

如何“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亦与得“我是有”之欲,得“我是有”之慢,得“我是有”之见,无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我如是”者、“我如[彼]”者、“我[与彼]异”者。

如何“我如是”耶?或“我是刹帝利”,或“我是婆罗门”,或“我是吠舍”。或“我是首陀”,或“我是家主”,“我是出家”者,或“我是天”,或“我是人”,或“我是有色”者,或“我是无色”者,或“我是有想”者,或“我是无想”者,或“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我即如是”者。

如何“我如[彼]”耶?即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我同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或同是婆罗门”,或“如彼吠舍,我同是吠舍”,或“如彼首陀,我同是首陀”,或“如彼家主,我同是家主”,或“如彼出家,我同是出家”者,或“如彼人,我同是人”,或“如彼天,我同是天”,或“如彼有色,我同是有色”者,或“如彼无色,我同是无色”者,或“如彼有想,我同是有想”者,或“如彼无想,我同是无想”者,或“如彼非想非非想,我同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我即如[彼]”者。

如何“我[与彼]异”耶?乃比较于他人,或“虽如彼刹帝利,同样我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我非婆罗门”,或“如彼吠舍,同样我非吠舍”,或“如彼首陀,同样我非首陀”,或“如彼家主,同样我非家主”,或“如彼出家,同样我非出家”,或“如彼天,同样我非是天”,或“如彼人,同样我非人”,或“如彼有色,同样我非有色”者,或“如彼无色,同样我非无色”者,或“如彼有想,同样我非有想”者,或“如彼无想,同样我非无想”者,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我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与彼]异”者。

如何“我应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得“我应是有”之欲,得“我应是有”之慢,得“我应是有”之见,无分别[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我应如是有”,若“我应如[彼之]有”,“我应[与彼]异有”者。

如何“我应如是有”耶?或“我应是刹帝利”,若“我应是婆罗门”,或“我应是吠舍”,或“我应是首陀”,或“我应是家主”,或“我应是出家”者,或“我应是天”,或“我应是人”,或“我应是有色”者,或“我应是无色”者,或“我应是有想”者,或“我应是无想”者,或“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如是有”者。

如何“我应如[彼之]有”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同样我应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我应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如[彼之]有”者。

如何“我应[与彼]有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同样我应非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我应非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我应非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我是常”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为“我是常住”者、“我是坚固”者、“我是常恒”者、“我是不变易法”者,无有分别。如是“我是常”者。

如何“我是无常”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为“我应断灭”者、“我应消失”者、“我应非有”者,无有分别。如是为“我是无常”者。

如何“愿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得“愿我是有”之欲,得“愿我是有”之慢,得“愿我是有”之见,无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愿我如是有”,“愿我如[彼]”,“愿我[与彼]异”者。

如何“愿我即如是”耶?或“愿我是刹帝利”,或“愿我是婆罗门”,或“愿我是吠舍”,或“愿我是首陀”,或“愿我是家主”,或“愿我是出家”者,或“愿我是天”,或“愿我是人”,或“愿我是有色”者,或“愿我是无色”者,或“愿我是有想”者,或“愿我是无想”者,或“愿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愿我即如是有”者。

如何“愿我如[彼]”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愿同样我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愿同样我是婆罗门”者……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愿同样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愿我如[彼]者”。

如何“愿我[与彼]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愿同样我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愿同样我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愿同样我是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愿我[与彼]异”者。

如何“我是应当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得“我应有”之慢,“我应有”之欲,“我应有”之见,无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我应如是有”,“我应如[彼]有”,“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我即应如是有”耶?或“我应是刹帝利”,或“我应是婆罗门”,或“我应是吠舍”,或“我应是首陀”,或“我应是家主”,或“我应是出家”者,或“我应是天”,或“我应是人”,或“我应是有色”者,或“我应是无色”者,或“我应是有想”者,或“我应是无想”者,或“我当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如是有”者。

如何“我应如[彼]有”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同样我应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我应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如[彼]有”者。

如何“我应[与彼]有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同样我应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我应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我应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为“我应[与彼]有异”者。

此等为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

此处,如何为取外[五蕴]之十八爱行耶?是“因此,我是有”,“因此,我如是”,“因此,我如[彼]”,“因此,我[与彼]异”,“因此,我应是有”,“因此,我应如是有”,“因此,我应如[彼]有”。“因此,我应[与彼]有异”。“因此,我是常”,“因此,我是无常”,“因此,愿我是有”,“因此,愿我如是有”,“因此,愿我如[彼之]有”,“因此,愿我[与彼]有异”者。“因此,我应是有”,“因此,我应如是有”,“因此,我应如[彼]有”,“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皆与得“因此,我是有”之欲,得“因此,我是有”之慢,得“因此,我是有”之见,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因此,我如是”,“因此,我如[彼]”,“因此,我[与彼]异”。

如何“因此,我如是”耶?或“因此,我是刹帝利”,或“因此,我是婆罗门”,或“因此,我即是吠舍”,或“因此,我是首陀”,或“因此,我是家主”,或“因此,我是出家”,或“因此,我是天”,或“因此,我是人”,或“因此,我是有色”者,或“因此,我是无色”者,或“因此,我是有想”者,或“因此,我是无想”者,或“因此,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如是”者。

如何“因此,我如[彼]”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因此我同样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我同样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我同样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如[彼]”者。

如何“因此我[与彼]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因此同样我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同样我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样我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与彼]异”者。

如何“因此,我应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与得“因此,我应有”之欲,得“因此我应有”之慢,得“因此我应有”之见,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因此我应如是有”,“因此我应如[彼]有”,“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我应如是有”耶?或“因此我应是刹帝利”,或“因此我应是婆罗门”,或“因此我应是吠舍”,或“因此我应是首陀”,或“因此我应是家主”,或“因此我应是出家”,或“因此我应是天”,或“因此我应是人”,或“因此我应是有色”者,或“因此我应是无色”,或“因此我应是有想”者,或“因此我应是无想”者,或“因此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我应如[彼]有”耶?是比较于他人,是“如彼刹帝利,因此同样我应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同样我应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样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如[彼]有”者。

如何“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因此同样我应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同样我应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样我应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我是常”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与为“因此我是常住”,“因此我是坚固”,“因此我是常恒”,“因此我是不变易法”者,有分别。如是“因此我是常”者。

如何“因此我是无常”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与“因此我应断灭”,“因此我应消失”,“因此我应非有”者,有分别。如是“因此我应是无常”者。

如何“因此愿我是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与得“因此愿我是有”之欲,“因此愿我是有”之慢,“因此愿我是有”之见,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因此愿我如是有”,“因此愿我如[彼]有”,“因此愿我[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愿我如是有”耶?或“因此愿我是刹帝利”,或“因此愿我是婆罗门”,或“因此愿我是吠舍”,或“因此但愿我是首陀”者,或“因此愿我是家主”,或“因此愿我是出家”者,或“因此愿我是天”者,或“因此愿我是人”,或“因此愿我是有色”者,或“因此愿我是无色”者,或“因此愿我是有想”者,或“因此愿我是无想”者,或“因此愿我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愿我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愿我[与彼]有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之刹帝利,同样因此愿我乃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同样因此愿我乃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同样因此愿我乃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愿我[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我应有”耶?是色、受、想、行、识之任何一法与得“因此我应有”之欲,得“因此我应有”之慢,得“因此我应有”之见,有分别。于此之[欲、慢、见之]有是等之戏想,即“因此我应如是有”者,“因此我应如[彼]有”,“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者。

如何“因此我应如是有”耶?或“因此我应是刹帝利”,或“因此我应是婆罗门”,或“因此我应是吠舍”,或“因此我应是首陀”,或“因此我应是家主”,或“因此我应是出家”者,若“因此我应是天”,或“因此我应是人”,或“因此我应是有色”者,或“因此我应是无色”者,或“因此我应是有想”者,或“因此我应是无想”者,或“因此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如是有”者。

如何“因此我应如[彼]有”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因此同样我应是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同样我应是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样我应是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如[彼]有”者。

如何“因此我应[与彼]有异”耶?是比较于他人,或“如彼刹帝利,因此同样我应非刹帝利”,或“如彼婆罗门,因此同样我应非婆罗门”……乃至……或“如彼非想非非想,因此同样我应非非想非非想”者。如是“因此我应如[与彼]有异”者。

此等为取外[五蕴]之十八爱行。

如是括此等取内[五蕴]之十八爱行与此等取外[五蕴]之十八爱行于一聚,总名为三十六爱行。

如此括如是过去之三十六爱行、未来之三十六爱行、现在之三十六爱行于一聚,总名为百八爱行。

[六十二成见]

此处,如何于梵网[经]之广说而依世尊说六十二成见耶?是四之常住论、四之一分常住论、四之边无边论、四之诡辩论、二之无因论、十六之有想论、八之无想论、八之非有想非无想论、七之断灭论、五之现法涅槃论,此是于梵网经广说而依世尊说六十二成见。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二十六·佚名
  大雲初分善方便健度第二十一·佚名
  覆天童净心老和尚书·太虚
  卷第三十九·普瑞
  神僧传卷第五·朱棣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六(小乘论音)·唐慧琳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四·佚名
  大乘义章 第三卷·慧远
  普贤菩萨·佚名
  人生佛教开题·太虚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七·宗喀巴
  祖庭事苑卷第四·睦庵善卿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七卷·佚名
  弘明集卷第十一·僧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452 ·佚名

    杨万里 晓泊丹阳馆 夕冻朝还积,寒曦暖未多。 霜轻犹著草,冰重亦浮河。 山尽酣余势,潮归殿去波。 六朝遗迹在,故老尚傅麽。 杨万里 晓泊兰溪 金华山高九天半,夜雪装成珠玉案。 兰溪水清千顷

  • 卷三百四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四十三蔷薇花类五言古咏蔷薇         【齐】谢 朓低枝讵胜叶轻香幸自通发萼初攒紫余采尚霏红新花对白日故蘂逐行风参差不俱曜谁肯盼微丛咏蔷薇         【梁

  • 卷五百六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六王传王传大中三年登第辟山南观察判官加授监察御史诗一首和襄阳徐相公商贺徐副使加章绶【一作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鱼】朱紫聨辉照日新芳菲全属断金人华筵重处宗盟地白雪飞时郢曲春仙

  • 第六十回 泄秘谋拒绝卖国使 得密书发生炸弹案·蔡东藩

      却说周自齐奉命出使,本受老袁密嘱,要他联络日本,愿将从前中日悬案的第五款,再予让步,作为承认帝制的交换品。相传密嘱中有七种条件:(一)是将吉林割归日本,(二)是将奉天司法权让与日本,(三)是将津浦铁路北段,割归日本,(四)是将天津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四·张岱

    江南死义列传沈犹龙陈子龙夏允彝侯峒曾黄淳耀钱旃李待间方维新华夏·沈犹龙,号云昇,南直华亭人;万曆丙辰进士。历两广总督,昇兵部右侍郎,家居。乙酉,南都不守,清遣故鸿胪少卿王世焯,以戚里招抚松江。时知府姚序之、同知赵元会

  •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范云传·李延寿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陰人,是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六世孙。祖父范璩之,是宋朝的中书侍郎。范云六岁跟着姑父袁叔明读《毛诗》,每天诵读九页。陈郡殷琰以善识人才闻名,一次探访叔明时见到他,对叔明说:“这是宰相的材料啊。”范云生

  • 种世衡传·脱脱

    种世衡字仲平,种放兄长的儿子。年少时崇尚气节,兄弟有想分其资产的,全数辞让给与,只取图书而已。因种放荫补为将作监主簿,累迁太子中允。世衡曾任泾阳知县,里胥王知谦以非法手段求取利益事情败露,按照法令应判徒刑,王知谦逃走

  • 刘荣传·张廷玉

    刘荣,宿迁人。早先冒称父亲之名刘江。随从魏国公徐达战灰山、黑松林。后来任总旗,在燕王邸中供事。他身材高大而多智略,成祖很器重他,授予他密云卫百户。他随从燕王起兵,做前锋,屡立战功。巡视山东时,他与朱荣率精骑三千名,夜

  • 卷十四·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十四礼二释菜顺治元年定月朔行释菜礼设酒芹枣栗祭酒于先师位及四配位前三献东西哲庑位前以监丞博士等官分献次诣启圣祠【今改 崇圣祠】行礼分献官亦随

  • 第六章&nbsp;道家第一阶段:杨朱·冯友兰

    《论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些他称为"隐者"(《微子》)的"避世"(《宪问》)的人。这些隐者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劳。有一位隐者把孔子说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这

  •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全文·佚名

    昔者世尊,游罗阅祇说经散慧。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其义微妙。净修梵行。所讲广普。时王便给使数十馀人。常采好花以给王家。後宫贵人采女大小。一日俱出城外采华。欲还入城路迳遇佛。遥见世尊相好威光巍巍无量。犹

  • 九、大通智胜·慧开

      兴阳让和尚因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时如何?”   让曰:其问甚谛当。“   僧云:“既是坐道场,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让曰:“为伊不成佛。”   无门曰:只许老胡知,不许老胡会。凡夫若知,即

  • 第四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四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相好品之余四念处品第八相好品之余复次摩那婆。如来有常光相成就因缘。我今当说。汝等谛听无令心乱。摩那婆。若诸菩萨于如来所。凡有造业终不虚也。假使发心

  • 锦县志·佚名

    地方志。未书修纂人姓名,无序。据考证,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王曾、刘惠宗修,范勋纂。凡12卷: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典礼志、武备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各一卷。首附图11幅。为辽宁现存较早的县志,有一定的

  • 护命放生轨仪法·义净

    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